[爆卦]文本結構分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文本結構分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文本結構分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文本結構分析產品中有13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不要先說他們做不到!】 那天,這學期第一場入校服務,去到了山上的某所偏遠中小學。 這是第二次到這所學校,組長說:老師反應學校的孩子擷取訊息能力比較差,可否針對這點帶領教師群進行提問設計實作? 當然可以。 專案教師入校服務的精神之一,就是客製化協助教學成長。 刻意選了一篇短文,也提供了該版...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

文本結構分析 在 Sabrina英文小教室|英文教學·英文學習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24 16:24:41

🟡溫馨提醒🟡 分享此貼文到限時後截圖給我,我會傳免費的文本結構講義給你!😍講義「星期二」一起發哦🥰 🔸素養平台推薦🔸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一款非常厲害的線上學習平台”PaGamo”, @taao_pagamo 創辦人是鼎鼎大名的葉丙成教授!我之前就一直非常想跟她們合作,這次體驗了閱讀素養教材PaGam...

文本結構分析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6 10:15:16

#當小說人物遇上精神分析 #佛洛依德也來寫書評 #幻覺與夢 #威廉煙森 #格拉底瓦 . 許久之前,我接到一個來自某文學雜誌的邀請。在信裡,他們附上了一本台灣作者原創的小說,邀請我在閱讀之後,試著以心理學的角度來剖析小說主角的心理狀態。 . 這樣的任務在臨床心理學中稱為「個案概念化」(case fo...

文本結構分析 在 大考超詳解 KOL (C.C. Workshop)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21:54:15

🔎 超詳解 🔎 主題:自然考科參考試題解剖(下) 🔎 混合題: 今天要來分析「混合題」啦! 混合題之前介紹過是「選擇」+「非選」的混合題型。 . 混合題可能包含「單選題」、「多選題」、「非選題」 在自然考科當中,同一題組當中可能遇到:物理、化學、生物、地科混合的觀念 以往許多以多選題形式出現的...

  • 文本結構分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18 20:36:33
    有 559 人按讚

    【不要先說他們做不到!】

    那天,這學期第一場入校服務,去到了山上的某所偏遠中小學。

    這是第二次到這所學校,組長說:老師反應學校的孩子擷取訊息能力比較差,可否針對這點帶領教師群進行提問設計實作?

    當然可以。

    專案教師入校服務的精神之一,就是客製化協助教學成長。

    刻意選了一篇短文,也提供了該版本的教師手冊。

    但是,那個教師手冊提供的文本分析是有問題的,當然,提供的文本結構圖也是有問題的。

    但,沒有老師提出疑問,各組幾乎原封不動的依樣交了有問題的結構圖。

    我說:各位看了課文了嗎?

    一片靜默。

    顯然多數沒有。

    一組一組逐次點評,回扣文本修了圖之後,開始設計第一題。

    各組紛紛交了第一題。

    我以某一組的設計題目為例,直說:各位覺得這樣的題目,你的學生知道怎麼答嗎?

    多數人搖頭。

    於是,我一邊修正,一邊唸出修正後的題目設計。

    多數人點頭,並發出:喔~嗯,原來是這樣。

    但,馬上有老師說:我們的學生不會啦,題目那麼長,他們不會看完啦!

    所以,一開始自己設計(?)的題目,學生不知道怎麼寫,我修正後的題目你們認同但馬上否定學生讀得完。

    我說:今天,不是要解決問題的嗎?

    我又說:還是,今天只是來研習而已?

    接下來半小時,幾題來回過後,開始有老師設計出比較能夠引導學生進入閱讀理解層次的題目,也開始有老師說:下禮拜就帶到班上試試看。

    教書第25年,好像擔任講師也比較勇敢直球對決了。

    以後,參加工作坊的夥伴,咱們就直球對決吧!

    附圖是該校年輕的特教老師,工作坊後怯生生來跟我說:老師,我是高雄場的實踐家,可以跟你擊掌嗎?

    看來,直球對決,也沒有嚇跑人啊!

    我只是不喜歡聽到老師還沒讓學生有機會嘗試之前就說:他們不會啦!

    #110學年度入校服務系列01

  • 文本結構分析 在 Sabrina 英文小教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18 17:54:10
    有 1 人按讚

    🟡溫馨提醒🟡
    分享此貼文到限時後截圖給我,我會傳免費的文本結構講義給你!😍

    🔸素養平台推薦🔸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一款非常厲害的線上學習平台”PaGamo”,創辦人是鼎鼎大名的葉丙成教授!我之前就一直非常想跟她們合作,這次體驗了閱讀素養教材PaGamo英語素養聯盟之後,發現這套教材真是一大寶藏! 題型方面全部都是素養導向的考題,而且考題方面專業度非常夠,是由英檢主辦方 LTTC 每週兩次派發文章,並且負責出題、審題。除了英檢單位外,裡面的教材內容也是由十二年國教英文科召集人張武昌教授親自參與審核,可見這個平台與新課綱的趨勢十分一致。
    1️⃣ 平台特色
    🔷題型融合各式圖表、圖片
    🔶閱讀測驗全部都包含外師親自錄製的音檔,考生可隨身複習也可當聽力練習
    🔷全部題目都有影音版詳解,任何知識點不馬虎
    🔶計時系統⌛️這個非常重要!因為練習閱讀測驗最重要就是快狠準,可以隨時在後台記錄中看到自己閱讀速度的幅度,對考生來說很有利。
    🔷每個月額外的特別考題,題目都有跟上時事,例如:狗狗能嗅聞出新冠肺炎患者、斑克斯街頭塗鴉、運河閘門系統等主題都曾編成考題。
    🔶除了每週素養題練習,還可以隨時進入各版本的段考題庫練習
    🔷後台追蹤自身進步幅度還有平台為妳設計多弱點分析雷達圖
    🔶兩種作答模式
    可以選擇「專心閱讀模式」或者「遊戲減壓模式」自由彈性度很高。

    2️⃣試用心得
    如果要推薦,一定要先試用過的~我試用了”整整一個月”而且這個平台有魔力會一直讓人想做下去🤣身為高中學測家教,我自己平常也會研究素養考題,這次試用了素養學堂的平台收穫非常多,從閱讀測驗主題到題目設計,都感受到這個平台真的是站在學生角度去設計介面和題型,融合了大量108課綱所強調的閱讀測驗「圖表、情意態度題」,我自己目前已經是高中家教,也親身聽聞過學生跟我分享學校段考的題目,對她們來說,題目無法讓他們真的感受到「素養」,如果可以花一週大約一小時的時間到素養平台上做題目並且了解考題走向,我相信這份由教育改革帶來的焦慮會逐漸消散。

    3️⃣如果你也想一起進步…!
    使用折扣碼購買初級、中級的首月素養教材,皆可折抵 $200 。
    折扣碼:Sabrina英文小教室
    網址放在首頁官網中🧡

    #PaGamO #PaGamO英語素養聯盟 #英文素養 #英文閱讀 #英文學習 #閱讀素養 #素養 #素養題 #英檢 #GEPT #學測 #GSAT #雅思 #IELTS #托福 #TOEFL #LTTC #語測中心

  • 文本結構分析 在 PanSci 科學新聞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11 16:59:40
    有 97 人按讚

    用大人的眼光去解析童話故事時,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分析這些童話,到底有什麼意義?

    對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來說,不受限各歷史文化、能被大眾喜愛的童話,是 #人類集體無意識 中最原始的結構。

    因此,若我們可以分析出藏在童話中的原型和隱喻,就可以找到進入更深層集體無意識的方法、更認識心靈運作的模式和歷程。

    而這一次,我們要討論的對象是人人熟悉的〈長髮公主〉……

    延伸閱讀:
    談「性」也可以從《白雪公主》開始:認識童話故事底下的隱喻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89208
    迪士尼OG老王子根本性騷擾?淺談古早動畫如何建構幼兒的性別認知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27915

    ──────
    什麼!王子根本是性騷擾?小時候崇拜的黑科技早就落伍了?
    歡迎來到泛科學企劃的「童年崩壞」專題ψ(`∇´)ψ
    https://lihi1.com/x9G3Y
    讓我們的童年一起被科學弄壞,從崩壞看見新知識!

  • 文本結構分析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9-19 18:41:42

    「#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e Trend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在繁體中文世界中,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011年的書籍出版,與2019年Netflix的實境節目播出,符合「儀式」與「儀式感」兩個關鍵字的增長。在日本反而沒有這樣的關鍵字搜尋趨勢。而從百度指數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台灣與中國在「儀式感」一詞的數據趨勢上更加類似,大致上是從2018年開始至今,儀式感被開始被強調。
    .
    從數據上的顯現可推論,一方面因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文本的流行,帶動台灣大眾對生活儀式感的關注,另一方面,2018年起中國對於儀式感的論述也大幅的上升。其中包含了各種媒體文本的傳頌引用,大眾讀物書籍的出版,商業廣告與商品的運作。當然,從結構化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源自於高度(晚期)資本主義現代生活的盈充,「儀式感」成為一種現代人對峙社會結構的方式。
    .
    📌#今天的內容有
    .
    ▶ 為甚麼要儀式感?
    ▶ 「儀式感」變成流行語
    ▶ 儀式理論的解釋
    ▶ 流行文化中所談到的「儀式感」
    ▶ 儀式感的商品邏輯:販售儀式
    ▶ 邁向幸福還是渴望幸福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4zhovx5c2n0854a0pggzk8?ref=android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yqb4436c1xX1cqEZEi0zW?si=r0-NQm1GQQ2tqTY1buSwpQ
    .
    💻#FB 完整論述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70123626508590/
    .
    .
    \\\\\ 完整論述 \\\\\
    .
    ▓ #儀式的起源
    .
    不過當我們朗朗上口儀式感,你有想過那「儀式」(ritual)是甚麼嗎?在法國社會學家Émile Durkheim(1912)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表示,宗教很明顯是一種「社會性的事物」,其由信仰和儀式兩個範疇組成,並且將世界化分成相互對立的兩類:神聖事物和凡俗事物,兩者的區隔透過禁忌維持。Durkheim認為,信仰是觀點(opinion)的表達,存在於表徵(representations)之中,並且表達了神聖、凡俗事物之間的性質與關係;而儀式產生於行為方式,並且規定在神聖事物前如何行事。簡單來說,信仰與儀式就好比於思維與行為。
    .
    所以儀式就是一個連結「神聖」與「世俗」的行為方式。可是為甚麼我們要連結這兩者呢?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1969)在《#儀式過程》中解釋,經過儀式過程的三個階段:分隔(separation)、閾限(liminal)、回歸(return),人們就可以從百般無聊的日常世俗,經歷特殊體驗、曖昧模糊的非常神聖,最後再重新連繫現實。這樣的儀式性過程,重整人類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秩序,獲得意義上的舒放圓滿。
    .
    ▓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儀式感
    .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發展出來的,網路的文案定義,「儀式感」是源自於《#小王子》故事裡所說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片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從前面人類學的討論來看,這個定義的確沒問題,但《小王子》絕對不是源起,應該只是個「宣傳」。
    .
    從大眾流行讀物來看,李思圓《生活需要儀式感》(2018)告訴讀者,生活細節的留意與經營,可以讓每日生活回到關注自己的感受當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特殊時空。高瑞灃的《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2018)也是強調「思考生活,了解自己」,進而重塑人生價值與意義。前兩者算是一種儀式觀點的生活應用,並且著重在美學與心理學的關聯性上。
    .
    Theresa Cheung的《儀式的力量:成功人士的日常──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2018)就比較神奇一點,他把儀式感與成功關係在一起,「成功人士都在做的標準動作,天天如此」。提供些達到成功人生的步驟。總體而言,「儀式感」論述告訴當代的人們,應該追求幸福快樂的主體,應該拒絕潦草的生活秩序,並且將傳統意義上宗教生活中的儀式方法,轉向注重個人生活的「#體驗」。那是一種在宗教匱乏年代裡的世俗信仰。
    .
    ▓ #資本主義下的儀式感
    .
    有趣的是,從2018年開始,伴隨著大量的儀式感討論,強調「儀式感」的商品也突然增長。「護甲儀式感」、「護膚儀式感」、「汽車體設計儀式感」、「果汁機儀式感」,甚麼都可以有儀式感。宗教儀式的神聖性功能,因個人主義化的世俗趨勢,被吸收到商品的設計與資本主義的邏輯中,說服人們只要經過日常消費,就能獲得聖靈充滿。
    .
    在商品的設計中,儀式感被視為一個綜合的體驗系統。儀式感是在儀式活動中,形成的對形態、色彩、結構、材質、節奏、秩序、氣味、流程等綜合性的感官體驗,並且強調其給人帶來的愉悅、神聖、莊重、敬畏的情感。身體的經驗透過商品的細膩參與過程,招回在理性世界中被抹平的自己。
    .
    在這個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傳統宗教信仰式微,世俗化、個人主義化的精神興起,那些渴望在來世獲得救贖的宗教信念已然緩不濟急,「儀式感」所宣傳的私人化、看得見的、當下在世、立馬解決人的精神困境的目的,反映著我們的新興信仰(丁仁傑,2001)。弔詭的是,不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將我們推入這個牢籠嗎?
    .
    儀式感的挪用,同時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渴望與失望、解藥與毒藥。

    |

    跟我討論儀式感設計的品牌就是 For Twenty 敏弱肌專業保養 😁

    |

    #參考文獻
    .
    1. Durkheim, É. (1912).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le système totémique en Australie (Vol. 4). Alcan.
    2.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3. 丁仁傑. (2001).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 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1), 205-270.

  • 文本結構分析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3-30 00:52:12

    本集主題: 陳哲偉 - 童年 / 劉鳳鴒- 滲 雙個展

    #劉鳳鴒專訪 #滲作品介紹

      目前在真善美畫廊正推出陳哲偉 - 童年 / 劉鳳鴒 - 滲 雙個展,今天的節目要為大家專訪劉鳳鴒他的人生創作之路與他這次的滲系列作品。

    創作自述:
     
      那是一個獨自而黯黑的空間,日復一日潮濕的空氣、沾黏著氣味的斑駁牆面,還有每到下午懸浮著灰塵的光線。

      《異鄉人》裡的主角莫梭在監獄裡與四壁獨處,他的一生在這個空間裡重新迴盪、重響,然後殆盡,只因背離常規思維去衝撞現世的邏輯道德觀。他錯手殺死了人,然而到案後,莫梭遭指控的,卻是他在母親喪禮上的冷漠態度,他拒絕矯飾辯辭以獲赦免,於是以疏離作為積極意志抵抗荒謬的存在,最終被判了死刑。

      我試圖去關注這些在社會中無法言說或難以言說的狀態,並且對此闇啞的存在提出疑問,延續一直以來的創作主軸,以編織的概念閱讀文本,把每個畫面當作素描,去勾勒出字義深沉的底韻。

    作品:
    一、異語-(餐巾紙、線材Paper Napkin, Cotton Knit)
    二、其後-(衣料、線材Cloth, Cotton Knit)
    三、頁 266-(餐巾紙、線材Paper Napkin, Cotton Knit)
    四、頁 127-(餐巾紙、線材Paper Napkin, Cotton Knit)
    五、記-(石頭Stone)
    六、復字-(無酸樹脂、線材Acid-free Resin, Cotton Knit)
    七、暖循環-(無酸樹脂、手縫線Acid-free Resin, Cotton Knit)
    八、勞作-(無酸樹脂、手縫線Acid-free Resin, Cotton Knit)
    九、日常-(無酸樹脂、手縫線Acid-free Resin, Cotton Knit)

    ******************************************************
      「不是每個不真實的事物就是虛構的物件,也不是所有與現實不符的就是虛構的敘述。」Peter Lamarque, Fictio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Aesthetics「我首先必須用一種表面上不規則的方式來理解這套系統 … 並將文本與某種東西–情感、身體感知能力、直覺、知識、靈魂浸染在一起。」Alberto Manguel著名的加拿大籍作家、文學評論家在《閱讀地圖》一書中,對於閱讀、書寫與文本之間的關係有著深刻而細膩的分析,他指出書寫的文本是一種紙上對話,讓不在場者得以傳遞訊息,他援引古羅馬詩人馬提亞爾所言:「這首詩歌是我的;但是朋友,當你朗誦它時,它似乎變成屬於你一般…」,而正是這一句話標記著位於文本的二端同時有著書寫者與閱讀者,以及那一個存在於他們之間,由他們所共同擁有的世界。

      而真善美畫廊於 7 月中旬所推出的陳哲偉與劉鳳鴒雙個展,即是一個關於書寫與閱讀的展覽,透過那些或者虛構或者真實的敘述,二位年輕世代的創作者藉著揭露並且隱藏部分的自己,試圖開啟一個能夠喚起共鳴的空間。位於文本的這一端,陳哲偉彷彿是一個說故事的人,在交織著影像、攝影、聲音與文字的敘事中,他想像著一段或許真實存在過的童年,描繪出在歷史洪流中,個人幽微的存在處境;而在文本的另一端,劉鳳鴒則透過重複的閱讀、摹寫與改寫那些固有文本中的句子,提取文字的線性結構尋找更多素描的可能。由父親的家書到所閱讀的書籍,她透過手縫線將文字與語言的未竟之處銘刻在身體與心靈的勞動中。

      然而,即如同引文所述,文本總是和某種東西浸染在一起;在陳哲偉與劉鳳鴒的創作中,語意早已泛溢出符號的邊界,而牽繫著個人內在與外在之整體總和,那些影像、文字與物件之種種體現如詩;7/18至8/15誠摯地邀請您前來。
    (以上文字來自:真善美畫廊)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