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文大華語中心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文大華語中心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文大華語中心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文大華語中心產品中有1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無待堂,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曾:近年來,您的研究聚焦香港社會的急劇變化,它和中國政治是怎樣一種關係?可否請您談一談,您研究的香港社會人群中,和民間知識分子對照,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特點和議題? 魏:正如我所說的,自從太平天國起義,王濤逃難到香港成為香港19世紀後半期最早的最主要的華語報業企業家後,香港就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個離岸...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為甚麼我在包容基督徒?:十九世紀中葉儒者的宗教寬容」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 孔德維 (Hung Tak Wai) 內容簡介: 既批判,又主張接納,清儒對基督宗教的包容源於「大國的自信」? 大清帝國的菁英如何在時代的變局中,重新思考「國家」與自身的責任? 爬梳史...

  • 文大華語中心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7 09:13:57
    有 16 人按讚

    //曾:近年來,您的研究聚焦香港社會的急劇變化,它和中國政治是怎樣一種關係?可否請您談一談,您研究的香港社會人群中,和民間知識分子對照,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特點和議題?

    魏:正如我所說的,自從太平天國起義,王濤逃難到香港成為香港19世紀後半期最早的最主要的華語報業企業家後,香港就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個離岸公共空間,這比梁啟超起到類似作用還要早幾十年。在整個20世紀的幾個關鍵節點上,香港成為辯論和政治異議的重要場所,包括20世紀30年代逃離國民黨政權的知識分子和20世紀50年代逃離共產黨政權的知識分子、1949年成立新亞書院的新儒家學者,以及1989年之後,金觀濤和劉青峰在香港中文大學創辦的《二十一世紀》期刊。因此,我會說香港作為一個知識中心具有民間元素。香港由於在地理上、政治上和文化上遠離北京精英中心而被視作邊緣,一些中國精英知識分子因此經常貶低香港是「文化沙漠」。但香港也許沒有他們渴望的精英文化機構(這也要看他們所指的歷史時期),不過香港有兩點特殊之處:首先,香港有許許多多來自中國不同地區以及中國之外的社群。儘管這些社群本身可能在語言上和對外部人士而言相對封閉,但很多社群内部有生機勃勃的文化生活。第二點,香港擁有法律和經濟上的基礎實現印刷資本主義(print capitalism),尤其是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還有更廣義上的包括電影和音樂的娛樂資本主義。儘管公開的政治活動被壓制(但哪怕有審查,支持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報紙也都生存了下來),香港在殖民時期的審查法也相對寬鬆。印刷資本主義容許了許多被剝奪公民權利的知識分子通過寫作生存(劉以鬯就是完美的例子)。之後,隨著查良庸(金庸)等紙媒企業家的興起,香港擁有了客觀報導和寫作水平優良的優質媒體。香港的知識分子圈子確實更傾向資本主義,在這個意義上與和政府及市場都保持距離的民間知識分子不同。但香港還有大學(且不説具有殖民色彩的香港大學,新亞書院就為1963年成立香港中文大學鋪就了道路)以及聲望頗高的中學,一些知識分子可以在這裡教書。許多知識分子試圖在政治和學術理想、教育追求、政治評論之間取得平衡,並且通過寫小說或電影劇本來增加收入。

    20世紀60年代起,香港在地緣政治舞台(在北京和台北、倫敦、華盛頓和莫斯科之間)的政黨政治與本土議題之間,也有建設性的緊張關係。當時的流亡知識分子並沒有立即連接上香港的本土議題。20世紀70年代知識分子有「本土化」,具有更為強烈的本土意識,加上日益增長的反殖民行動,與此同時探尋香港的未來,這在80年代就更加明顯了。因此,在「高級政治」和「本土議題」之間的緊張關係,也是非常典型的民間知識分子特質。在這裡,我特別要聯繫到陳建民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動人的告別演講,描述出他個人的知識分子足跡,就是從20世紀70年代的本土社會運動開始的。//

  • 文大華語中心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7 09:13:42
    有 8 人按讚

    //曾:近年來,您的研究聚焦香港社會的急劇變化,它和中國政治是怎樣一種關係?可否請您談一談,您研究的香港社會人群中,和民間知識分子對照,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特點和議題?

    魏:正如我所說的,自從太平天國起義,王濤逃難到香港成為香港19世紀後半期最早的最主要的華語報業企業家後,香港就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個離岸公共空間,這比梁啟超起到類似作用還要早幾十年。在整個20世紀的幾個關鍵節點上,香港成為辯論和政治異議的重要場所,包括20世紀30年代逃離國民黨政權的知識分子和20世紀50年代逃離共產黨政權的知識分子、1949年成立新亞書院的新儒家學者,以及1989年之後,金觀濤和劉青峰在香港中文大學創辦的《二十一世紀》期刊。因此,我會說香港作為一個知識中心具有民間元素。香港由於在地理上、政治上和文化上遠離北京精英中心而被視作邊緣,一些中國精英知識分子因此經常貶低香港是「文化沙漠」。但香港也許沒有他們渴望的精英文化機構(這也要看他們所指的歷史時期),不過香港有兩點特殊之處:首先,香港有許許多多來自中國不同地區以及中國之外的社群。儘管這些社群本身可能在語言上和對外部人士而言相對封閉,但很多社群内部有生機勃勃的文化生活。第二點,香港擁有法律和經濟上的基礎實現印刷資本主義(print capitalism),尤其是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還有更廣義上的包括電影和音樂的娛樂資本主義。儘管公開的政治活動被壓制(但哪怕有審查,支持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報紙也都生存了下來),香港在殖民時期的審查法也相對寬鬆。印刷資本主義容許了許多被剝奪公民權利的知識分子通過寫作生存(劉以鬯就是完美的例子)。之後,隨著查良庸(金庸)等紙媒企業家的興起,香港擁有了客觀報導和寫作水平優良的優質媒體。香港的知識分子圈子確實更傾向資本主義,在這個意義上與和政府及市場都保持距離的民間知識分子不同。但香港還有大學(且不説具有殖民色彩的香港大學,新亞書院就為1963年成立香港中文大學鋪就了道路)以及聲望頗高的中學,一些知識分子可以在這裡教書。許多知識分子試圖在政治和學術理想、教育追求、政治評論之間取得平衡,並且通過寫小說或電影劇本來增加收入。

    20世紀60年代起,香港在地緣政治舞台(在北京和台北、倫敦、華盛頓和莫斯科之間)的政黨政治與本土議題之間,也有建設性的緊張關係。當時的流亡知識分子並沒有立即連接上香港的本土議題。20世紀70年代知識分子有「本土化」,具有更為強烈的本土意識,加上日益增長的反殖民行動,與此同時探尋香港的未來,這在80年代就更加明顯了。因此,在「高級政治」和「本土議題」之間的緊張關係,也是非常典型的民間知識分子特質。在這裡,我特別要聯繫到陳建民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動人的告別演講,描述出他個人的知識分子足跡,就是從20世紀70年代的本土社會運動開始的。//

  • 文大華語中心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11 17:26:29
    有 25 人按讚

    2021年4月10日
    徐家健 經濟3.0
    NFT泡沫已爆破?
    〈熱潮不再?NFT價格已現泡沫敗象〉、〈陳奐仁成為首位發行NFT數位資產的華語音樂人:實驗「已經成功了!」〉。
    這邊廂,報道指NFT價格從高位下跌70%;那邊廂,音樂人陳奐仁拍賣「加密單曲」以逾10萬港元成交。在市場紛紛憂慮NFT泡沫爆破的一刻,陳奐仁宣布:「這個應該是全球華語音樂人的第一個NFT……我的事業開始在CD被淘汰;MP3未能像預期般流行;免費平台把音樂價值貶低的年代。我和同輩的音樂人都生活得好不容易。下一代的音樂人肯定會比我們還要辛苦。NFT可能為下一代華語音樂人帶來曙光,但還沒有得到證實。所以,我決定要當白老鼠,試探NFT是否可行,是否能在華語音樂市場站得住腳……買了這個NFT之後,你將馬上得到IPFS encoded鏈接讓你下載以下內容,包括:原創歌曲Nobody Gets Me的7秒MP4單曲連封面—原創歌曲Nobody Gets Me的24bit/192khz WAV音頻—與陳奐仁zoom對話1小時。」
    究竟,是陳奐仁趕上NFT的尾班車?還是NFT泡沫爆破言之尚早?
    倉庫理論分析NFT
    關於收藏,張五常發明了一個「倉庫理論」。首先,大教授指出所有資產皆可以看為財富累積的倉庫。然而,凡有生產力的資產其資產價值都有上限,而這上限就是預期收入的折現。只有毫無生產力的資產,因為我們無從以其產出的收入折現,作為財富累積的倉庫這類資產反而沒有上限。問題是,沒有產出收入的支持,倉庫的穩固形成並不容易。根據大教授的「倉庫理論」,穩固形成的倉庫要有4個條件的支持:(一)可靠倉庫的形成是市場要有足夠而又可信的鑑證專家存在;(二)收藏品的數量要適當,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三)成行成市重要;(四)一個稱得上是健全的倉庫,其藏品通常有該倉庫的風格或個性,或有自己的派別。歷史上,符合以上四大條件的藝術品收藏,包括西方十九世紀的印象派畫作,中國則有乾隆物品(他的收藏品、炮製品、墨寶等)。
    NFT能否成為一個可靠的倉庫?區塊鏈技術自動滿足了有關鑑證的第一個條件。至於數量,這視乎個別NFT的承諾及信譽。問津者是否夠多?目前熱潮應該是可以的。最後有否風格或個性?又是視乎個別NFT背後的創作能力。陳奐仁的例子,我同意他的實驗「已經成功了」。
    音樂創作產權重新界定
    回說陳奐仁是否趕上NFT的尾班車這問題。我沒有水晶球,但我認為NFT有機會重新界定音樂創作的私有產權。
    這是年多前我問一位區塊鏈專家的問題:當區塊鏈技術已發展了一段日子,當音樂串流已成為了收聽音樂的主流,為什麼音樂人收取版權及特許權使用費還是那麼落後?老實說,當時我們討論了不少技術上的問題,結論是要解決以前作品的產權問題可謂困難重重。
    然而,今天NFT的興起,似乎是未來音樂創作的一線曙光。是的,適當地運用區塊鏈技術,音樂可以成為更具生產力的資產。從此以後,即使NFT音樂作品不是財富累積的倉庫,因為交易費用的減省,NFT對音樂創作市場發展的影響仍可以是革命性的。
    作者為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香港大學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名譽高級研究員、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編者按:徐家健教授最新著作《經濟學說藝術投資》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 文大華語中心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6-13 19:57:45

    本集主題: 「為甚麼我在包容基督徒?:十九世紀中葉儒者的宗教寬容」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 孔德維 (Hung Tak Wai)
      
    內容簡介:
    既批判,又主張接納,清儒對基督宗教的包容源於「大國的自信」?
    大清帝國的菁英如何在時代的變局中,重新思考「國家」與自身的責任?
      
      爬梳史料,以清儒姚瑩、梁廷枏、魏源為例,看19世紀中葉中國儒者的自我定位與世界觀!
      
      傳統儒教菁英的思維中,「教化」是國家與儒者的當然責任,不過19世紀初,卻開始出現不同的聲音,主張包容非儒教的族群。道光帝便曾親筆寫下「護國清真」的匾額,並下令重修河南的清真寺;而1840年代的戰爭以後,這樣的「包容」仍然遍及於基督宗教,更有一些儒者系統地解釋了「包容」異教的必要性。
      
      相較於16-17世紀的明國和日本,這是全然不同的景象。在16-17世紀,江南的明儒和佛教徒因強烈的危機意識,銳意排斥基督宗教,不惜以武力相抗;同一時期,江戶幕府更是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禁絕以十萬計的基督徒,徹底「鎖國」、「禁教」。
      
      在本書中,我們則會看到19世紀中葉,曾接觸許多歐洲國家的官員姚瑩(1785-1853),承認其他宗教也可能是「天道」的一種,主張包容不同的宗教風俗;痛恨「異端」的魏源(1794-1857),也認為世界各族「秉氣」各異,不能以一教統覆天下;為了維持國際貿易而提議接納基督教的梁廷枏(1796-1861),則深信只要儒教與基督宗教充分交流,外國的異教徒終必師從周、孔。這些儒者並非單純以自身的信仰或官員管治的立場面對基督宗教,而是在「經世」的終極目的下,消化新知,考量現實,不斷修正他們的世界觀,維繫帝國的繁榮穩定。對他們而言,理解基督宗教的過程就是世界觀、新資訊與現實考慮三者互動的結果。
        
    作者簡介:孔德維(Hung Tak Wai)
      香港人,1991年出生,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研究學士及哲學碩士,香港大學中國研究博士。曾任訪問學人於中央研究院,並參與歐洲、海灣地區及東亞不同學術會議。現職沙特阿拉伯王國費薩爾國王學術與伊斯蘭研究中心研究員及香港中文大學伊斯蘭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自17世紀以來東亞少數群體的研究,尤集中於小眾的宗教團體與政府及與主流社會的關係,主要包括中國的穆斯林及基督徒與香港的少數族裔社群。
      
      過去數年,不斷參與香港公民社會的各種活動,2011年創立文宣學社為清貧學童提供免費教育服務,並在不同非政府機構參與研究工作,探討非華語學生在香港的學習及就業困難。現為新創企業Glocal Learning Offices(GLOS)的研究總監,以國際關係為本,從旅遊、生活、教育、研究、社會、創作等範疇服務本地及國際社會。

  • 文大華語中心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1-03-16 18:26:52

    看世事講台語"單元所有影片及文字
    是公共電視及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合作製作
    歡迎大家 link 做非營利教學使用

    新聞標題:
    看板預告世界末日 祀(tshāi)佇街頭引人注意
    日本地動予人搭嚇 過路人看甲心驚驚

    諺語:
    時到時當,無米才煮蕃薯湯
    Sî kàu sî tng, bô bí tsiah tsú han-tsî-thng.
    「當」是擔當的意思,「蕃薯湯」是過去散赤人的主食。這句諺語佮華語的『船到橋頭自然直』仝意思;就是講,就算境遇無好,代誌到路尾總會有法度處理,無需要操煩siunn 濟。聖經嘛有一句類似的話:「一日的艱苦,一日夠額」。

    內文:
    大大大的看板
    Tuā-tuā-tuā ê khaɾng-páng
    審判日對尾仔算來進入第66 工
    Sím-phuànn-jt uì bué-á sng--lâi tsìn-jp tē lk-tsp-lk kang
    徛佇咧人潮來來去去
    khiā tī-leh jîn-tiâu lâi-lâi-khì-khì
    高雄有名的景點「城市光廊」
    Ko-hiông ū-miâ ê kíng-tiám Siânn-tshī-kng-lông
    因為日本地動真嚴重
    in-uī Jt-pún tē-tāng tsin giâm-tiōng
    民眾看來感覺像咧預告世界末日到looh
    bîn-tsiòng khuànn--lâi kám-kak tshiūnn leh ū-kò sè-kài but-jt kàu--looh
    (高雄市民)
    就是驚講會死翹翹
    Tō-sī kiann kóng ē sí-khiàu-khiàu
    (記者問:看著敢會煩惱?)
    Khuànn--ti/h kám ē huân-ló
    加減啦
    Ke-kiám--lah
    有人愈看愈驚
    Ū lâng jú khuànn jú kiann
    嘛有人無受影響
    mā ū lâng bô siū íng-hióng
    (高雄市民)
    無遮嚴重啦
    Bô tsiah giâm-tiōng--lah
    Henn 啦
    Henn--lah
    逐家莫驚惶啦
    Tk-ke mài kiann-hiânn--lah
    因為日本的震災
    In-uī Jt-pún ê tsìn-tsai
    媒體連紲幾日報導驚--人的災情畫面
    muî-thé liân-suà kuí-jt pò-tō kiann--lâng ê tsai-tsîng uē-bīn
    相關的末日言論較會引發民眾聯想
    siong-kuan ê but-jt giân-lūn khah ē ín-huat bîn-tsiòng liân-sióng
    精神科醫師嘛表示
    Tsing-sîn-kho i-su mā piáu-sī
    人面對災難佮驚惶
    lâng bīn-tuì tsai-lān kap kiann-hiânn
    難免會有焦慒
    lân-bián ē ū tsiau-tso
    家己應該愛調適壓力
    ka-kī ing-kai ài tiâu-sik ap-lk
    (台灣精神醫學會陳正宗理事長)
    民眾會有(焦慒) 會使莫看
    Bîn-tsiòng ē ū(tsiau-tso) ē-sái mài khuànn
    抑是伊看著伊需要的訊息
    iah-sī i khuànn-ti/h i su-iàu ê sìn-sit
    一般伊猶是愛倒轉來(正常生活)
    it-puann i iáu-sī ài tò-tńg-lâi(tsìng-siông senn-uh)
    遐的一定會有影響
    hia--ê it-tīng ē ū íng-hióng
    焦慒症頭會出來
    tsiau-tso tsìng-thâu ē tshut--lâi
    看著遮爾濟(災難)
    khuànn-ti/h tsiah-nī tsē(tsai-lān)
    拄著這个時機
    tú-ti/h tsit ê sî-ki
    不過咱知影人就是需要處理壓力
    m-koh lán tsai-iánn lâng tō-sī su-iàu tshú-lí ap-lk
    醫師表示
    I-sing piáu-sī
    只要透過充足的睏眠
    tsí-iàu thàu-kuè tshiong-tsiok ê khùn-bîn
    平均的啉食、運動
    pîng-kun ê lim-tsih, ūn-tōng
    安排娛樂佮解壓
    an-pâi gôo-l/k kap kái-ap
    這五項準則來消敨心內的壓力
    tsit gōo hāng tsún-tsik lâi siau-tháu sim-lāi ê ap-lk
    猶是會當正面樂觀面對每一工
    iáu-sī ē-tàng tsiànn-bīn l/k-kuan bīn-tuì muí tst kang

    PNN 台語新聞「看世事,講台語」是 PNN 佮公視台語新聞,以及李江却基金會佇網路頂­懸合作的一個新單­­元。主播許雅文,每­禮拜招逐家來看幾條­仔新聞,看新聞來學台語­文字是誠利便。而且雅­文­閣會佇每­­­一­擺新聞播煞的時陣,講一句台灣俗諺,抑是典雅,­趣味的台語文字。請­逐家­做夥­來­,用台語講看覓喔!阮若是有寫毋對,抑是用毋對的­所在,嘛請大家無棄嫌,­多­多­­來 kā ­阮指教討論~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