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文化部推動地方創生文化環境營造補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文化部推動地方創生文化環境營造補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文化部推動地方創生文化環境營造補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文化部推動地方創生文化環境營造補助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呂孫綾,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再造歷史現場計畫」是文化部近年推動的重大計畫,針對各地方特殊的歷史地點,打破過去單點、單棟、個案式的文化資產保存,我認為應該要藉由空間和城鄉的治理,來建立歷史縱深與當代社會的連結,以整合地方和區域性,聯繫民眾與土地歷史的關係脈絡。 文化部透過輔導團進行定期召開分區和全國的會報,希望由政府部門結...

  • 文化部推動地方創生文化環境營造補助 在 呂孫綾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5-30 10:58:57
    有 309 人按讚

    「#再造歷史現場計畫」是文化部近年推動的重大計畫,針對各地方特殊的歷史地點,打破過去單點、單棟、個案式的文化資產保存,我認為應該要藉由空間和城鄉的治理,來建立歷史縱深與當代社會的連結,以整合地方和區域性,聯繫民眾與土地歷史的關係脈絡。

    文化部透過輔導團進行定期召開分區和全國的會報,希望由政府部門結合地方團體,再連結到每一個民眾,透過再造歷史現場來帶動文化意識。我認為這項計畫的意義重大,首先是創新的意義,過往我們對於「公共建設」的想像都是建築物或是實用設施,而未曾想過文化與在地的連結也是一種「公共建設」項目;其次,這項計畫是全國第一個由中央補助地方政府,以文化為核心的都市計畫,營造一個與歷史結合的文化環境,過去我在前瞻預算全力爭取,「再造歷史現場計畫」核列為重大公共建設項目,由衷感謝中央政府經費的支持。

    感謝新北市政府的淡水古蹟博物館和十三行博物館,分別提出「#清法戰爭滬尾之役歷史場域重現計畫」和「#八里坌千年河口文化再現計畫」,這兩項計畫需求共計1億2000萬,文化部全力支持,預計透過虛擬實境的數位技術,來還原當時歷史現場,讓民眾可以更真實的感受到過往發生的事件,進而發現原來這些歷史真的近在自己身邊,進一步感受到歷史與在地生活的連結。

    同時,我要求文化部,未來要將全台各地的專案計畫彼此串連,尤其是我們在地淡水博物館和十三行博物館,本身就有地緣上的關係與連結,希望文化部與新北市政府通力合作,#為台灣建構出文化記憶與認同的基礎。

  • 文化部推動地方創生文化環境營造補助 在 呂孫綾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5-29 08:00:00
    有 309 人按讚


    「#再造歷史現場計畫」是文化部近年推動的重大計畫,針對各地方特殊的歷史地點,打破過去單點、單棟、個案式的文化資產保存,我認為應該要藉由空間和城鄉的治理,來建立歷史縱深與當代社會的連結,以整合地方和區域性,聯繫民眾與土地歷史的關係脈絡。

    文化部透過輔導團進行定期召開分區和全國的會報,希望由政府部門結合地方團體,再連結到每一個民眾,透過再造歷史現場來帶動文化意識。我認為這項計畫的意義重大,首先是創新的意義,過往我們對於「公共建設」的想像都是建築物或是實用設施,而未曾想過文化與在地的連結也是一種「公共建設」項目;其次,這項計畫是全國第一個由中央補助地方政府,以文化為核心的都市計畫,營造一個與歷史結合的文化環境,過去我在前瞻預算全力爭取,「再造歷史現場計畫」核列為重大公共建設項目,由衷感謝中央政府經費的支持。

    感謝新北市政府的淡水古蹟博物館和十三行博物館,分別提出「#清法戰爭滬尾之役歷史場域重現計畫」和「#八里坌千年河口文化再現計畫」,這兩項計畫需求共計1億2000萬,文化部全力支持,預計透過虛擬實境的數位技術,來還原當時歷史現場,讓民眾可以更真實的感受到過往發生的事件,進而發現原來這些歷史真的近在自己身邊,進一步感受到歷史與在地生活的連結。

    同時,我要求文化部,未來要將全台各地的專案計畫彼此串連,尤其是我們在地淡水博物館和十三行博物館,本身就有地緣上的關係與連結,希望文化部與新北市政府通力合作,#為台灣建構出文化記憶與認同的基礎。

  • 文化部推動地方創生文化環境營造補助 在 Tacps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6-06-17 23:35:25
    有 22 人按讚


    轉載:「從人民出發的文化主體性-文化部長首次參與民間問答」

    6-17-2016 by 高愷珮整理 in 今藝術

    問:如何解決藝文青年工作者的低薪及非典勞動現象?

    答:台灣薪資十幾年沒有成長,但在過去十幾年的GDP累計成長卻超過50%,這意味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上,社會分配相當不公平。推動文化政策最重要的,是如何讓人民能夠解放他的時間及心靈,追求文化的生活;當人民為房貸、學貸而苦時,怎麼會有餘力讀一本書、看一部電影一場表演,或是為自己創作。青年低薪化涉及整體環境問題,過去國家一直在拼經濟,但國家治理必須整體思考,在我心中最重要的三件事,減輕每個家庭的教育負擔,解決居住正義,以及規畫完善的幼托及長照機制,讓每個家庭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有更多創意,才能讓經濟有更多發展,文化才有穩定的消費者。

    目前因為整體產業生態系是非常破碎的,且就業機會沒有被充分的創造出來,低薪及非典型勞動成為很嚴重的問題,而後者也根源於非典法令的不足。政府長期處於究竟要禁止非典勞動、還是另立專法予以保障的矛盾之中。文化部所能承諾的,第一是藝文工作者基本勞動條件及權益的保障,未來會與勞動部討論相關權益的保障。第二,則是健全產業生態系的完整性,否則相關科系畢業後無法找到工作,只能以接案方式生存,薪資條件就更難改善。但目前文化部還需要更多時間,因為政府對於相關勞動型態的法令是不明的。

    問:文創院即將成立,如何看待文化經濟、文化創意產業與文化的關係,以及目前文化預算向產業部分過度傾斜的狀態?此外在未來的文化補助執行上,是否會有所調整?

    答:我們應告別開發至上的年代,但同時也需想像未來可能的經濟發展模式,我認為仍應持續進行產業的「文化」化,但目前的問題是當我們追求工業產品的附加價值時,卻期待透過文化部、文化預算來執行,這會稀釋掉文化資源,也混淆文化部及工業局的角色。文化經濟應以提升文化內容為振興王道,產值並非最終目標,這是我的基本態度。但若文化經濟能發展,它也可協助文化內容的傳播跟共享,如何抓住文化內涵來提升文化經濟是面對兩者發展時,最為核心的重要態度。

    目前文化預算的比例的確是產業占一半,另一半則是文化藝術,其中文資又占了一大半,也讓其他領域藝術的預算相對低。未來在補助方面,我希望政府能權力下放,由中介組織進行,實踐臂距原則,也較有專業治理的可能。中介組織可以採具有公法人性質的行政法人模式,承擔一定的公共任務,但組織構成則是專業治理的團隊,可更貼近民間需求來推動。但日後也會就行政法人及財團法人兩種模式召開公聽會。此外,中介組織必須有公眾課責的制度,第一需公開透明,第二需建立社群平台,以參與式治理的方式進行。

    問:目前多以談論政策工具為大方向,未來在相關細節上能否回應民間真實情況,如民間在眾多政策及法令工具下,常面臨許多枝微末節的要求,包含核銷的相關規定,或政府機關缺乏相關法源及歷史面向時,便對創新的藝文事務感到卻步?

    答:文化相關事務的採購、核銷及自償率等,都有賴政府更細緻地為文化事務的特性來思考,不該用齊頭式的標準來處理。往後也會跟主計處、工程會、國發會逐個溝通,而「文化會報」將扮演很關鍵的角色。

    問:「文化會報」除了政府官員外,有無可能開放民間及媒體參與?

    答:初步會邀請教育部、外交部、NCC、公共工程委員會、國發會、交通部及觀光局等十幾個部會,其他部會則會視議題邀請。此外,我認為應連結民間的文化公共論壇,邀請文化論壇的代表就各議題列席文化會報,希望未來透過支持民間常態型的公共論壇,與行政院的「文化會報」直接串聯,每年定期檢討文化政策。

    問:未來若遇到中央、地方對於文化資產保存意見不同時,將如何解決?

    答:這幾年的很大感觸是,為什麼老是民間在搶救文資?好像文資只屬於公民,而不是國家的。當我們進行開發時,文化應該被放在核心思考的根基。因此我認為所有的開發案都應進行「文化影響評估」,包含開發計畫範圍內有文化資產時,應在開發前便整體思考文資要如何被保存及活化。另外,當地方政府是開發者,同時也是文資保存者時,即由都發局主導開發計畫,同時文化局卻又被賦予保存文資的任務時,表示機構內部已經產生了矛盾,此時應有利益迴避的機制。《文資法》目前在這方面的權限仍不明確,我主張未來當地方政府同時擔任開發及保存角色時,需利益迴避,並由中央介入。

    目前我們面臨許多的文資爭議都是這樣的情形,我希望能先從制度面著手,先把長遠計畫想得夠清楚,否則永遠只是因應個案搶救,但這仍是消極的,未來應化被動為主動,由中央及地方並行提出其保存計畫,思考要留什麼給下一代。

    此外,文資不應只有物的保存,也需歷史記憶再現的並行,唯有重新召喚歷史感,大家才知道為什麼要保存,如法國的文資保存歷經數個世紀發展而來,是社會大眾對於歷史的高度重視才得以保存下來,讓它不只是物的保存,而能擴展成區段、街廓、風格、生活甚至整座村落的保存,這不只需要法令工具,也需要整體社會的高度共識。我們應匯聚大家的歷史記憶,加值運用,成為所有文化政策的根基,以及所有文化產業創造的養分。

    問:現有藝術教育制度如何改善?又如何對於社會大眾進行藝術的再教育?

    答:教育部的美感教育有一定的預算,希望未來文化部能與教育部通力合作。在此環節上可扮演開發教材、整備引導者,以不增加校園教師既有壓力,並用試點方式逐步擴大。青年藝術家可成為很好的引導者,學校及教師只需空出孩子的時間。

    社會藝術教育的部分,可以透過孩童的文化體驗教育來帶動家長,我心中有國民參與文化的藍圖想像,也是我提出文化總體營造的原因,重新召喚公民重視我們自己的文化。除了個別政策的推動外,政府應扮演的就是帶動整體文化公民運動,不管從創作、人才晉用等,都需有文化公民運動的藍圖,國家有責任開出參與的途徑,有社會的支持,文化才能發展下去。

    編按 內容整理、節錄自2016年6月11日「民間文化政策行動論壇2.0:文化,進行式!」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