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文化與文明的異同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文化與文明的異同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文化與文明的異同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文化與文明的異同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李問,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前陣子我以系列英文投書,投稿外媒 #9DASHLINE (九段線),這是一個討論亞洲時事與外交事務的網站。 最新刊出的一篇文章,詳細討論馬祖獨特的文化和地區認同,以及如何以「群島家園」概念,將台澎金馬視為多元文化的共同體,挑戰傳統的單一族群國族主義觀念。 【連假期間來翻譯半學術性質長文囉......

  • 文化與文明的異同 在 李問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4-05 20:40:12
    有 1,368 人按讚

    🌏前陣子我以系列英文投書,投稿外媒 #9DASHLINE (九段線),這是一個討論亞洲時事與外交事務的網站。

    最新刊出的一篇文章,詳細討論馬祖獨特的文化和地區認同,以及如何以「群島家園」概念,將台澎金馬視為多元文化的共同體,挑戰傳統的單一族群國族主義觀念。

    【連假期間來翻譯半學術性質長文囉......文長慎入】

    🌊🌊🌊

    🔺《馬祖列島:挑戰「單一族群國族主義」》2021.3.25

    Challenging Ethno-nationalism from the Matsu Islands

    https://tinyurl.com/zfcf9va4

    🖊️中譯全文如下

    馬祖地理位置橫跨台灣和中國之間的政治斷層,長期以來,發展出獨特的在地認同,挑戰傳統的(單一)族群國族主義觀念。

    【註:ethno-nationalism 指傳統的國族主義觀念,主張基於共同的血統與文化,由單一族群建立統一國家。】

    儘管馬祖由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管轄,作為一個離島縣,其「前線」位置距離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到20公里。這也代表,馬祖與福建擁有長期的歷史與文化連結。

    距離戰地政務解除將近29年,今天馬祖的發展案例讓人更了解,台灣和離島之間所共享的民主制度,如何跨越歷史文化差異。

    同時,馬祖愈加成熟的民主與選舉政治,也形同對「中華」文化內涵提出了不同的詮釋,有別於北京當局所採取的觀點。

    然而,馬祖並不是唯一的案例。因為中華民國/台灣本身就存在多元的族群與區域認同。台灣本島與離島澎湖、金門及馬祖之間的歷史軌跡,也大不相同。台灣南部及東部外海的離島,也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甚至是語言。

    就如同世界各地許多國家邊境地區,馬祖列島的案例提醒我們,在複雜的現實世界中,文化與政治邊界往往無法完全吻合。

    這同時也促使台灣持續提出對於國家認同內涵的新觀念:把區域多元性視為優勢,而非劣勢。

    【強烈的中華民國認同】

    馬祖和台灣本島最大的差異,首先在於歷史發展。台灣從1895到1945年是日本殖民地,至於離島金門馬祖則是從中華民國於1911年以來就是其領土。由於日本殖民歷史經驗,往往被視為傳統「台灣認同」重要的元素,而金門、馬祖則是傾向強調「中華民國認同」,以及中華民國所引含的中華文化認同。

    認同議題,其實也反映在過去的政治傾向。民主化以來,馬祖展現對國民黨的高度支持。過去幾次總統大選,馬祖是全國支持國民黨比例最高的選區。馬祖「深藍」的傾向,只有同是離島的金門縣可以媲美。

    另一方面,國民黨主要的政治對手民進黨,持續在金馬地區緩慢但穩定成長。民進黨從1996年以來已有顯著進步,當時的總統候選人彭明敏,在金門馬祖分別獲得1.66%及1.33%選票。相較之下,蔡英文總統在2020大選中,在金門獲得21.77%、馬祖獲得19.81%。

    在台灣全國政治的層次,過去以「中華認同」或「台灣認同」的國家認同議題,作為傳統的政黨政治分歧。許多人認為,這是離島政治立場傾向泛藍的原因。其他原因包括,「前線」的島嶼因為害怕戰爭排斥台灣獨立;甚或有些人,抱持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台灣獨立支持者對於未來國家領土的想像,不包括金馬。

    以馬祖來說,獨特的區域文化認同也跟語言有關,因為馬祖列島講福州話(在馬祖又稱馬祖話)。這表示馬祖當地語言,與台灣多數族群所講的母語無法相通。台灣話相近於閩南語言,而福州話則屬於閩東語。這讓馬祖在全國具有獨特性,因為台灣閩南語是台灣本島最大族群福佬人的母語(佔人口約70%),其他兩個離島縣澎湖和金門也講閩南語––儘管彼此間也有區域差異。

    馬祖在語言上的獨特性,也有獲得對岸民眾的關注。網路上,縣議會用福州話進行辯論答詢的影片下方,即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網友大量留言。

    有一個極具代表性的留言寫道:「我是福建人,第一次觉得民主离我好近」。

    【民主價值與民進黨在馬祖的成長】

    蔡英文總統和民進黨在馬祖的選票成長,具有重大的象徵意涵,代表民進黨在傳統支持者之外,獲得成長。以我個人而言,決定在2020年參選馬祖立委,即是深信必須跨越歷史藩籬,不分族群地域,讓更多人支持守護主權及民主價值的理念。

    雖然我們在這場被稱為「不可能的選戰」中,未能取得勝利,但是民進黨達成顯著的成長。距離上次提名立委候選人,已經超過十年前。這鼓勵我們的團隊,在2020年七月設立馬祖黨部,讓馬祖成為民進黨最後一個設立地方黨部的縣市,也成為民進黨全國觸及率的「最後一塊拼圖」。

    以前,捍衛台灣主權的傳統論點,往往強調台灣與中國之間的文化差異。但是在馬祖,我們可以採取不同的論述,捍衛主權並非因為台澎金馬擁有共同的文化,而是因為台灣與離島享有共同價值理念,包括共同支持民主、反對威權。

    如此,便能建立一個寬廣的聯合陣線,結合了傳統的台灣獨立支持者,並團結聯合泛華人世界中,因民主理念反對中共併吞的民眾(反共的中華文化認同者)。

    除了在馬祖,後者包括許多台灣本島及其他離島的民眾,這些民眾或許喜愛「中華」文化或文明,但又同時堅定反對共產主義。從這種「挺民主」的立場出發,也能夠與更多海外使用中文的族群進行對話。

    或許,有些人先入為主認為,由於離島在文化與歷史上與福建相近,代表當地民眾就一定不會批判中國共產黨,因為共產黨現在號稱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事實上,這種觀點過於簡化,混淆了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中國共產黨想要告訴全世界,如果一個人認同中華文化,就必須支持中共,把兩者綁在一起。然而我們現在在馬祖看到的,特別是在年輕世代,一個人可以同時對中華文化(或閩東文化)感到自豪,同時也反對威權專制。

    「中華民國認同」隨著時間演進,一方面對傳統中華文化保有好感,卻又在台澎金馬持續在地化。於是,「中華民國認同」成為台灣國家認同的其中一種版本,這種觀點與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認同」不同,卻並不排斥傳統中華文化或歷史傳承等遺產,包括不排斥既有的國旗、國歌等其他符號。

    【尊重區域認同:群島家園】

    對台灣來說,尊重文化與區域多元性至關重要,特別是當台灣希望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治理模式上,有所區別。相較於中共威權主義企圖打造同質性的國家認同,台灣可以擁抱更具細緻的國家團結觀念,避免忽視國內少數族群的文化。

    當台灣逐漸凝聚自身獨特的國家認同,我們所提出的國族論述,是否能避免抹滅離島獨特的認同?目前,中共試圖在國家邊疆,大動作剷除區域文化認同,包括香港、西藏、東突(新疆)等地。

    相較之下,台灣對於少數族群或具有歷史特殊性的地區提出政策時,必須採取不同的治理模式。畢竟,如果台灣無法正視自己國內的文化與區域多元性,我們便犯了跟中共一樣的錯誤。

    從金門與馬祖獨特的案例來看,如果以文化同質性高的傳統「族群國族主義」觀念,將無法建立完整的共同體論述。歸根究柢,關鍵取決於台灣是否能提出較接近「公民國族主義」的願景,讓國家的想像,涵蓋各種擁有不同文化與區域認同的群體。

    一般來說,東亞國家諸如中國、日本與南韓,並不見長於營造多元族群的環境。但是台灣可以參考歐洲或東南亞的案例,思考鼓勵多元區域認同的可行路徑。

    儘管很難有完美的案例,其他國家的做法或許值得讓台灣借鏡,讓台灣更能夠擁抱自身的文化與區域多元性。舉例來說,強烈的巴伐利亞區域認同,不必然與德國國家認同衝突。而馬來西亞的多重族群社會,也在馬來西亞的國族敘事中,也有一定的空間讓馬來人、華人與印度人發展各自的文化主體性。

    去年,民進黨新成立的馬祖黨部推出一張地圖,圖中除了台灣本島,也把離島放大,包括澎金馬三離島縣,以及三離島鄉:蘭嶼、綠島、小琉球。

    這張地圖稱為「群島家園」,從海洋觀點出發,並將台灣視為西太平洋上多重島嶼組成的國家:文化多元歧異,卻因民主價值團結在一起。

    🔺【延伸閱讀】

    另一篇英文投書討論金馬所面臨的「非軍事」威脅,包括海洋環境等:

    《民主的邊緣:中國對台灣「前線」島嶼的影響措施》2021.1.25
    Edge of Democracy: China’s Influence on Taiwan’s ‘Frontline’ Islands
    https://tinyurl.com/26uw8dfu

  • 文化與文明的異同 在 思逸 SEER 荒人巫思手抄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7-02 10:05:07
    有 218 人按讚

    【關於白楊】

    有關於認真用功的同學來信討論有關於魔法植物中的迷霧--白楊,這個問題也曾經困擾我很久,所以我想跟大家聊一下,因為其實蠻有趣的。
     
    在魔法油特殊班中,我有介紹白楊這個植物,而我在講義上列舉了四個學名:

    Populus tremula(歐洲白楊/歐洲山楊)

    Populus alba(銀白楊)

    Populus grandidentata(美洲白楊/顫楊)

    Populus tremuloides(北美白楊/大齒白楊/加拿大白楊)

    (如果有同學拿到的講義版本不是這樣的,請自行更新喔!)
     
    當初會做這樣的決定,是因為白楊這個可愛的植物真是非常容易變種,都是楊柳科楊屬,卻有非常多品種,加上繁殖力超強,根本就長得到處都是;但是在各個文化中,卻都擁有極為相似的用意,就連神聖意義及魔法作用上都非常相近。秉持著古代自然魔法還沒有十八世紀由林奈先生所帶領的生物分類的概念,我的德魯伊老師也跟我提過:真的沒有的時候,就用你家附近有的那種。

    不過有鑒於後兩者為美洲品種,我們就暫時先不拉他們進入混戰之中,只討論歐洲兩個樹種!

     

     

    / Populus tremula 歐洲白楊/歐洲山楊 /

     

    原產於歐洲/高加索/西伯利亞,是英國與北歐最熟悉以及普遍的白楊樹種,一般英文說的Aspen就是這種樹木,也是英國巴哈花精使用的品種。

    因為其花絮與葉子在風吹過後會不停顫抖,有一些英國植物組織也將這種白楊稱為顫抖樹(Quaking Aspen)。

    (其實認真找的話,其中三種白楊也都有也這種暱稱,尤其是兩種美洲品種)

    這種植物被視為與死亡有非常直接的關係,根據一些記載也是用來做成十字架的常見樹種,與犧牲/死亡/冥界有著非常相關的連結。

    在一些英國傳說中,如果家中附近的白楊樹一夜白頭(變成黃葉),那就代表可能會有重要的人死亡或者災難發生,需要謹慎。德魯伊認為可以作為奉獻給祖靈/用於死亡的祭祀/重生節(Samhain)的聖樹/秋冬之際的象徵/白色女神(White Goddess)的聖樹。

     

    |參考連結|

    https://reurl.cc/rxq9pE

    https://reurl.cc/7X806k

     

     

    / Populus alba 銀白楊 /

     

    原產於北非,伊比利半島以及中亞中歐一帶,其樹葉一面深綠一面呈現白色而被視為陰陽兩界的象徵。

    據說這是冥府之王黑帝斯(Hades)將自己所深愛的寧芙仙子轉化為聖樹之後的型態,以悼念紅顏薄命;而白楊樹變黃的時候也是代表道別的時間到了。

    而這也是用來悼念大力士海克力斯的聖樹,並且用以紀念他曾經打敗過的敵人。祭司們用於連結死亡的力量,請求冥王的護持並且用以保障亡者於冥府的順利等等。

     

    |參考連結|

    https://reurl.cc/62mvp6

    https://reurl.cc/3Dn4rL

      



    這兩種歐洲品種的白楊樹在文化意義上極為相同,都與死亡有非常深刻的連結,我嘗試比較以下他們的異同。

     

    1.生產地:兩種白楊都能生長於整個歐洲,就連原產於日耳曼地區的歐洲山楊也在北非能夠發現其蹤跡。他們都喜歡生長在水邊或水氣之處也是無庸置疑的。

     

    2.樹身外觀:歐洲白楊樹身為灰/灰綠/淺灰,白楊樹身為灰/灰白。

     

    3.樹葉:歐洲白楊樹葉呈現接近圓形,白楊樹葉有掌形。兩者樹葉於氣候變化皆會呈現黃色。

     

    4.花與果:開花時皆有白色花絮,皆有雌雄花序。果序皆為圓錐狀,無毛。(都很像毛毛蟲抖來抖去)

     

    5.藥用:都有止痛消炎鎮定作用,也有鎮咳效果。

     

    6.魔法用途:皆為土星對應植物,也屬於水元素魔法植物,都屬於陰性植物象徵。

     



    接下來是我根據過去德魯伊課程學習以及魔法課程學習,還有請教藥草專業的推論。這與凱爾特人的遷徙歷史以及文化變遷有關係,我想可能需要一點時間理解。

     

    我們現行的資料大多介紹凱爾特人的主要文明地為中歐以及西歐,當然這也是根據高盧戰記以及其他殘破的資料來認定的,而後來在羅馬帝國的追殺之後,歐陸上的凱爾特人逃往不列顛群島以及伊比利半島的歷史我們應該都不陌生。

    然而根據侵略之書以及其他的愛爾蘭資料,我們卻可以發現,海島凱爾特人的先祖其實來自於伊比利半島以及希臘,這也就是說海島凱爾特人其實對希臘神話或地中海神話一點都不陌生,這一點可以從蘇格蘭的路易斯島(Isle of Lewis)曾作為希臘真理之神--阿波羅降臨的光之島的紀錄中可以看見其痕跡,更不用說凱爾特神話英雄傳說與希臘神話英雄傳說有多少相似的愛恨情仇以及英雄象徵(但也可能是歐洲人都這樣想像英雄與諸神的)。

     

    不過當然也可能是因為凱爾特人跟希臘人關係真的很好,都討厭羅馬人(我開玩笑的)

     

    而我們所認識的海島德魯伊文化其實是從納米德人(Nemed)伊比利半島遷徙至愛爾蘭之後又被迫逃離,流落到西方仙島被達奴女神收留調教成德魯伊之後,光榮倒返來成為神等級的神人。而有一部份逃離的人到了希臘之後又遷回愛爾蘭,而這裡說的愛爾蘭也可能包含周圍其他群島呢。

    所以過去我也曾經提過類似的疑惑,那時候的老師曾經提過一個說法:根據這些文化遷徙的痕跡,有沒有可能White poplar在歐洲南部就是聖樹,而這些凱爾特移民將特徵非常相似的Aspen作為一種借代?非常英國人的回答,也非常值得我們去深思與討論。

     

    而歐洲白楊是不是德魯伊專用的歐甘聖樹,依照歐甘樹文目前被認為是由古愛爾蘭語的邏輯來說,可能是的機會很大。但是否德魯伊們認為歐洲白楊就是唯一的白楊樹種?我認為這就需要考慮到遍佈在整個歐陸的史前凱爾特石陣遺跡,從伊比利半島-希臘-羅馬-日耳曼地區-捷克等地區,那或許銀白楊也是德魯伊們會使用的樹種,畢竟大不列顛群島以及愛爾蘭等地也都有古老的銀白楊樹存在。

     

    很可惜有關於德魯伊的文獻實在是少之又少,而我們也無從得知遠古的祭司們所使用的樹木到底是哪個學名,就算有時空機回去問那些女巫大概也很難得到答案。但是我們大概可以理解歐洲白楊與銀白楊之間有高度的相似,就連在精神上的用途也高度的相似。

    就我個人在魔法上的使用,是依照自己的需求去選擇,如果要特別連結冥府之王,那我應該會首選銀白楊,因為原產地的關係;如果是用於死亡/驅逐/祖靈儀式/重生節(死神節)儀式,那我認為兩種都可以使用,因為兩種白楊都是這樣的意象。

     



    植物的品種當然是很重要的,比較各方面的異同也是非常重要,不過如果要討論魔法的使用時,也可以考慮文化背景以及遷徙歷史。白楊家族比較特別的還有他們的藥性也非常相似,所以安能辨我是雌雄的傳說也很多。

    或許隨著歷史以及植物學的發展,在更多歷史與科學證據的支持下會有不同的結論,也會影響魔法以及精神上的使用方式。

    那就讓我們不斷學習也不斷前進吧!

     

     
    #思逸老師說
    #圖文好讀版:https://wp.me/p3UNVs-2Zv
    #願聖樹成為你我的堡壘
    #奔狼小編愛報報

  • 文化與文明的異同 在 Dung Kai-cheung 董啟章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2-24 11:21:43
    有 112 人按讚


    明周專欄:八雲與漱石

    在夏目漱石和小泉八雲之間,有一段奇怪的因緣。漱石曾經兩次在無意間繼任八雲辭去的教職。第一次是在漱石三十歲的時候,前往熊本第五高等學校當英文教師,而八雲兩年前曾經擔任過同一職位。第二次是漱石一九零三年從英國留學回國,碰上八雲被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系以優先聘用本國人為由辭退,英文教授一職由漱石補上。(可是八雲其實已經入籍日本。)在漫畫《少爺的時代》(谷口次郎、關川夏央)裡,漱石被描繪成為了此事萬分痛苦和自責,並因此把原先《少爺》裡拳打外國人出氣的構思,改為對付可惡的教務主任紅襯衫。(這個改動很可能是漫畫家虛構的。)
    這兩件事情純屬巧合而已,但兩人之間的確存在很有趣的對照點。本名拉夫迪奧.赫恩的小泉八雲是愛爾蘭和希臘混血兒,廣義上是大英帝國子民,四十歲來到日本,對這個東方島國一見鍾情,娶了日本妻子,改了日本名字,歸化日籍。夏目漱石則以反方向從日本前往英國留學,但他並不喜歡英國文化,也不適應英國的生活,陷入了精神崩潰,兩年多後被召回國。縱使如此,他對英國文學鑽研甚深,在創作上也頗受影響。
    當然,他們之間的相異之處甚多。八雲比漱石年長十七歲,除了以故事形式呈現日本鬼怪傳說的《怪談》,大部分著作都是介紹和分析日本文化的論述性文章,或者是日常生活見聞和感想,而且都用英文寫成,在西方發表。漱石則是小說家,雖然也有文學論著傳世,但主要的身分是創作者。兩人在寫作性質和取向上完全不同。
    作為日本文化的仰慕者,小泉八雲對日本傳統的欣賞和讚揚,簡直到了心醉神迷的程度。神道教的自然神靈和佛教的輪迴思想,跟他的性情非常契合,令他感到猶如回到了前世的家鄉。他對日本庶民的性格和道德觀,諸如誠實、簡樸、服從、堅忍等,也毫不懷疑地全心擁抱。對於明治時期施行的現代化措施,他持正面態度,認為優良的傳統會令現代化的日本變得比西方更強大。相反,漱石雖然厭惡西方,但也理解西方。他預視到日本傳統和西方文明難以和平共存,對當下日本的現代化進程和國力擴張感到焦慮。對於西化之後加劇的功利主義和國家主義,更加是憂心忡忡。
    閱讀兩人對於這時期日本對外戰爭的書寫,可以見出心情上微妙的異同。八雲在一篇題為〈戰後雜感〉的文章中,記述了在神戶的歡迎人群中看見凱旋歸來的年輕士兵的情形。這是一八九五年對清朝的甲午戰爭。在他的筆下,這些士兵已經從出征時學生模樣的少年,變成了堅強果敢的男人。他也參觀了在日清海戰中大獲全勝的主力艦松島號,對日本的軍事力量流露出讚嘆之情。不過,在熾熱的民族情緒中,這位老外似乎也察覺到一絲的不安,表示「未來的危險正暗藏在日本無邊的自信當中。」他對東洋傳統的欣賞,並未令他對日本的前景盲目樂觀。在另一篇文章中,他對目下的趨勢持續發展感到擔憂,並預視「戰爭、內亂可能迫使憲法無限期終止,導致軍事獨裁復辟——可能以現代的樣貌重建幕府。」這是何其洞明的觀察!我們不應怪責八雲的日本認同過於強烈,他畢竟只活到一九零四年,無緣目睹日後的黑暗歷史。也許,這於他是一種幸福。
    再看看漱石在一九零六年初發表的短篇小說〈趣味的遺傳〉,一開頭便寫到敘事者因為約了朋友在火車站見面,無意間碰上了日俄戰爭凱旋回歸的陸軍。當由矮小的乃木希典將軍帶領的隊伍從火車站出來,群眾大呼萬歲之際,主角卻為了自己未能跟隨叫喊而大感苦惱,並且為此作了一番囉唆的辯解。之後以滑稽的筆調描寫自己如何在人群後面嘗試原地跳起,以一睹戰士們的風采。士兵們都是一副黑皮膚、長鬍子、衣衫襤褸的乞丐般的容貌,完全不像英武的勝利軍。一位小個子母親以整個身體「懸吊」在凱旋的兒子的手臂上拖行前進,模樣相當惹笑。在這個極度胡鬧的場面之後,小說轉向了敘述者的好友,在戰場上如螻蟻般陣亡的小浩身上。對於小浩的犠牲,雖然帶有傷感,用的依然是戲謔的筆法。頗為出人意表地,敘述竟然從開首的喧鬧和混亂,轉進中段到寺院墓地拜祭友人的清幽恬靜,甚至忽然出現一位美女,引出一段關於美女身世和她與友人小浩關係的偵查。據作者插入的解釋,如此這般的對照能加強諷刺的效果。漱石的筆法,無疑是得力於十八世紀英國小說家勞倫斯.斯特恩(Laurence Sterne)的遊戲文體。
    我不知道八雲和漱石是否相識或者有否交接,也不能肯定以下的呼應是否純屬偶然。小泉八雲的文集Kokoro: Hints and Echoes of Japanese Inner Life(中譯《內觀日本》)出版於一八九六年,題目中的 “Kokoro” 就是日語中的「心」,可指「心靈」或「精神」。漱石於一九一四年同樣有一部題為《こころ》(心)的小說。而在《內觀日本》中,八雲多次論及佛教的輪迴和業力思想和西方遺傳學的相通之處,並相信祖先的精神和記憶會遺傳給後代,所以才有「一見鍾情」這樣的事情。漱石在〈趣味的遺傳〉(1906)中指的所謂「趣味」,就是對人或事物的「喜好」或「偏愛」,而敘事者把小浩和墓地美少女之間的「一見鍾情」,解釋為源自雙方家族的遺傳。究竟漱石是受到八雲的影響,還是各自發展出相似的看法,不得而知。如果是後者,則不能不說是一種心有靈犀了。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