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文化大學附近餐廳推薦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文化大學附近餐廳推薦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文化大學附近餐廳推薦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文化大學附近餐廳推薦產品中有4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157的網紅芯睿帶路!親子出遊就醬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台北】不用去農場就能餵草泥馬🦙大衛小小羊》陽明山美軍宿舍改建餐廳~可愛羊駝店長超親人💓 草泥馬!!餐廳裡居然有兩隻草泥馬🦙🦙 這間餐廳位在台北市陽明山文化大學旁 是由前美軍宿舍改建的特色餐廳 店裡有兩隻超親人的羊駝小店長 「小小」&「小麥」 不用跑到動物園或農場 就能近距離跟草泥馬互動 一開幕...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靜岡喔嗨唷!」新書介紹 訪問:Kayo 本書特色: ★ 5種方法賞遊富士山 富士山不僅是日本第一高山,也是許多藝術作品與信仰的泉源,日本的重要象徵。本書介紹4個可以清楚觀賞富士山的地點及周邊玩樂:在日本平搭纜車拜訪久能山東照宮、騎腳踏車漫遊三保半島、清水港搭遊...

文化大學附近餐廳推薦 在 ??跟著芯睿兄妹吃喝玩樂??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6 09:17:58

【台北】不用去農場就能餵草泥馬🦙大衛小小羊》陽明山美軍宿舍改建餐廳~可愛羊駝店長超親人💓 草泥馬!!餐廳裡居然有兩隻草泥馬🦙🦙 這間餐廳位在台北市陽明山文化大學旁 是由前美軍宿舍改建的特色餐廳 店裡有兩隻超親人的羊駝小店長 「小小」&「小麥」 不用跑到動物園或農場 就能近距離跟草泥馬互動 一開幕...

文化大學附近餐廳推薦 在 摳媽與摳比 育兒生活x美妝美食x親子旅遊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21:06:54

🦙台北山上的草泥馬美式餐廳🦙 —疫情後首次內用獻給陽明山草山小鎮— 大衛小小羊 David&Alpaca。「收藏」起來👆 位於文化大學附近(摳爸的母校兼地盤) 帶摳比到擎天岡爬山遼闊一下找到牛牛後 我們都會在草山小鎮尋找不同餐廳休憩用餐 這次選有兩隻萌萌小動物助陣的餐廳 在門口就看到他們正享...

文化大學附近餐廳推薦 在 偷比Toby 高雄美食 ★日常。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2-01 20:10:10

#kaohsiung #高雄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經典兩人分享餐 $ 988 雪花奶油肉醬義大利麵 $ 258 起司蒸蛋 $150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高雄師範大學附近「#katz複合式餐廳 」 是韓式與義式的結合,除了韓式料理外 義大利麵和燉飯也是蠻厲害的👍🏻 雙人分享餐...

  • 文化大學附近餐廳推薦 在 芯睿帶路!親子出遊就醬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12 18:19:03
    有 56 人按讚

    【台北】不用去農場就能餵草泥馬🦙大衛小小羊》陽明山美軍宿舍改建餐廳~可愛羊駝店長超親人💓

    草泥馬!!餐廳裡居然有兩隻草泥馬🦙🦙
    這間餐廳位在台北市陽明山文化大學旁
    是由前美軍宿舍改建的特色餐廳
    店裡有兩隻超親人的羊駝小店長
    「小小」&「小麥」

    不用跑到動物園或農場
    就能近距離跟草泥馬互動
    一開幕就在IG上爆紅‼️
    成為台北最熱門的網美&親子餐廳

    兩位小店長很親人🥰
    會在餐廳裡面逛大街~
    可以摸摸他們
    店家也會提供胡蘿蔔免費讓客人餵食🥕
    但記得不要摸身體跟屁屁以免嚇到他們唷

    羊駝在餐廳不會臭臭的嗎?
    還真的不會欸!
    小小&小麥非常訓練有素👍
    不會隨便大小便
    餐廳裡完全聞不到一點點臭臭的味道唷

    週末假日不想去戶外曬太陽
    那就來『大衛小小羊』用餐看草泥馬吧

    👧🏻👦🏻大家有發現芯芯睿睿身上的亮點嗎(今天是有備而來喔)😁😁😁

    📍台北陽明山|大衛小小羊David&Alpaca
    ▸地址:台北士林區國泰街9號(文化大學附近)
    ▸營業時間:週一~週五 11:00-20:30/六、日10:30-21:00
    ▸電話:(02)2861-9668
    ▸消費資訊:低消300/人(一歲以下不收費)
    ▸停車場:有,300元折抵1小時(最多3小時)
    ▸粉專: 大衛小小羊David& Alpaca

    #台北餐廳推薦 #親子餐廳推薦 #台北親子餐廳 #草泥馬 #羊駝 #大衛小小羊 #網美景點 #陽明山 #台北網美景點 #ig網美景點 #親子景點 #親子餐廳 #寵物友善餐廳 #文化大學 #美軍宿舍

  • 文化大學附近餐廳推薦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01 20:35:39
    有 501 人按讚

    年輕時去京都是幸運的,京都會一直跟著你。

    每個喜愛京都的人,可能理由都不同,不過能挖掘到自己的內在,並且和京都產生連結,我想正是可以不斷回京都,不斷深入京都的方式,訪談也進行了那麼多人了,我喜歡看著每個京都迷切入京都的方式,還有和京都產生故事的方式,都是那麼不同,也都很迷人。

    這次的訪談對象以斯帖,在看她的訪談文字稿時,會想起了不少自己喜愛京都的面向,她喜愛日本寺院、庭園、歷史和古老文化,即使回京都也很多次了,總是還是喜歡逛寺院(這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興趣),她喜歡重覆拜訪同樣的寺院(我也一樣),即使不諳日文,但因為有溫柔與溫暖的心,一樣可以和許多京都人產生交流與情感上的連結,這點也很令人感動。

    有一個專門在介紹京都傳統藝術與文化的專頁-厭世京都(如果你喜歡京都傳統藝術,大推),有一次,在介紹伊藤若沖,我看到版主和以斯帖聊起了若沖和等伯等京都大畫家的故事和心之所嚮,這些都是對一般喜愛京都的人來說,可能較冷門或不熟悉的領域,看到兩人在版上的交流,總覺得有著一種眾裡尋他千百度的知音感。

    以斯帖訪談文字裡提到的許多寺院、老鋪、咖啡館等,甚至與京都有關的書,很多都是我的心頭好,也是百去不膩的地方,所以讀來特有感覺,至於對於裡京都的博大精深,更是我們一生都探求不完的地方,接下來就請大家好好欣賞以斯帖與京都相遇的詩意溫潤故事吧!

    1.請您簡單自我介紹一下,是學甚麼的?做過甚麼事情或工作呢?現在的狀態是?

    我是以斯帖,喜歡畫圖,高中參加過卡漫社,大學時期讀的是法文,擅長的科目大都跟文學有關,是個徹頭徹尾的文科人,讀碩士時雖然研究所本身的研究方向多偏政治經濟,但我卻私心地以研究文化遺產觀光為論文題目,出社會後決定追從興趣進修了設計相關的課程,目前是平面設計師,努力朝網頁設計師邁進。

    2.談談你和京都的緣分是何時開始的?第一次京都是甚麼時候呢?

    從以前就喜歡待在古老、有歷史感的地方,廟宇、教堂或清真寺建築裡有種令人平靜的氛圍,雖然我不是特別哪一宗教的信徒,但我想無論是哪個宗教的神明都沒有規定「異教徒」不能感受宗教建築的美好,所以比起東京,最先讓我對日本感到興趣的是京都。

    國三時第一次讀了夢枕貘的《陰陽師》後便對京都有著魔幻般的憧憬,其中充滿妖鬼的優雅古都和神秘莫測的晴明,在枯燥痛苦的求學生活裡為我點亮些許微光,平安京在我心中,就像書中說的一樣,像一道咒語,不斷召喚著我。

    升高中的暑假和家人終於第一次踏上京都,從京都車站走出來的瞬間立即被其充滿現代感的外觀嚇到,不但不覺得醜,反而感到相當有趣,我印象非常深刻,那時候應該是正在舉辦紀念新選組的活動,車站外貼了好大張的淺蔥色底的宣傳海報,讓高中時期身為卡漫社社員的我相當興奮。

    3.總共回去了幾次京都?或是曾經長住京都多久?

    目前至今去了11次(老實說是11還是12自己有點模糊)

    4.不斷回京都的原因是甚麼?或是選擇住在京都(或在京都念書、打工)的原因是甚麼?

    每次去京都都會在心裡想說「嗯,來那麼多次,下次一定要去其他地方了!」
    但每一次計劃旅行時又會「不小心」看到跟京都有關的新消息,新開的咖啡店、甜點店,哪家老舖又重新轉型設計了新的產品等,或許其實是心中根本還覺得不夠吧,那些造訪過的、沒造訪過的店家,那些還未去參拜過的寺院,每一次總是會有還看不盡的遺憾,所以每一次又不斷「回家」。

    我自己非常喜歡參考各個寺廟的季節限定參拜行程,習慣先去觀光案內所看有什麼特展,每一間寺廟都有寶物,展出的時間也都錯開,每一個季節都有東西可看,這也是讓我非常期待去京都的原因。

    5.你不斷回京都或住在京都,多年來,對京都的感受是否有改變?

    不是說「年輕時去巴黎是幸運的,巴黎會一直跟著你」嗎?我想對京都來說也是一樣的。

    第一次去的時候,有種和偶像見面的迷妹心理,什麼東西和體驗都很珍貴,什麼嘗試都是第一次,我還記得連去餐廳吃飯時,把覺得設計得很漂亮的紙杯墊,小心翼翼的收進包包帶走,還有像去文之助茶屋吃蕨餅時拿到的火柴盒,到現在都還留著,這些細小瑣碎的事物彷彿連結我和京都的記憶,當然也包含與我前往旅行的家人的記憶。我到現在(前年)去京都時也依然不忘去觀光案內所收集好看的平面文宣,我想應該也有人跟我一樣,房間有一個地方都要拿來收藏那些紙張,也捨不得丟。

    這幾年下來,或許是自己也慢慢成熟,開始自己有能力可以花錢出國,京都對學生時代的我來說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地方,旅遊資訊和消息更加流通,讓我感到自己似乎逐漸能和這座城市平起平坐了。讀文化人類學時,恰巧讀到了有關「部落民」的事情,我感到相當震撼,雖然我明白日本是個至今階級相當依舊嚴明的國家,雖然嘴上沒說,但部落民就像他們心中的潛意識歧視,範圍不只是京都,是整個關西地區都是如此。我後來也特別留意了部落民的居住地,去現場一探究竟,大概就在出町柳車站附近往北的區塊,確實,和熱鬧繁華的市區相比,和賀茂川旁的高級別墅住宅區相比,那裡特別顯得破落且安靜。

    後來在百萬遍手作市集前,我遇過兩次反對核武的團體在抗議連署,那時候台灣恰巧也經歷完太陽花學運,就和家人跑去連署了(笑)還得到兩隻可以動的紙鶴小禮物,成員都是老太太,很親切地示範給我看紙鶴要怎麼動。

    或許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黑暗面吧,不想讓外人知道的地方,京都也是慢慢在我心中從高不可攀的夢幻都市逐漸走下天際,當然,我也因此更能用客觀的眼光看待京都。

    6.談論一個你在京都難忘的經驗?或是你和京都的故事?

    有一年冬天去京都,沒遇到雪反而下起冷雨,我和媽媽去參拜真如堂,適逢淡季果然只有我們跟三兩外國人觀光客,真如堂的工作人員發現我們原來不是日本人,一位老先生立刻拿著英文解說走出來,一間間帶我們介紹。真如堂其實不大,參觀完本堂後去了其他間和室欣賞障壁畫,那麼冷的天氣裡,我們兩人包成粽子,老先生身上應該只穿了襯衫和毛衣,他講解認真,雖然英語算不上非常流利,但加上肢體語言和我對日文的一知半解,還算溝通愉快,講解到後來看到老先生的鼻涕都快流出來了,覺得有點不捨。

    其中,他講解一面障壁畫,一朵蓮花盛開,凋謝,枯萎,最後蓮花的種子遺落下來,而一旁不理解生死循環的白鶴則露出疑惑的神情,像是在說著「為什麼?為什麼?」,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天氣寒冷加上沒其他觀光客,總覺得特別能體悟畫中的情感。

    老先生講解完後親切地和我們道別,走進員工室拿起日清泡麵準備用餐,後來我二訪真如堂便沒有再看過他,希望他至今依然身體健康。

    7.在京都,你有認識到甚麼樣的人或事情,對你來說,很深刻或是意義重大的呢?

    這件事應該要說從之前一次,京都遭遇很嚴重的颱風摧殘說起,有定期關心京都的人應該都知道嵐山淹大水以及平野神社倒塌的悲傷消息,那時候看到新聞覺得「哇,好嚴重喔我的天啊」,忽然想起我非常喜歡的一間寺廟就在嵐山的山上,聽說連化野念佛寺都休息一天整理寺境,我突然非常擔心那間寺廟的情況。不會日文的我意外地找到寺廟的官網(而且還有英文版),於是我寫了一封英文信過去詢問狀況,不到一小時我便收到寺廟人員(後來才知道原來是現任住持的父親)的回信,更令人感到驚喜的是他以流利的英文回覆,並表明十分感謝我的關心,他們只有境內倒了幾棵松樹,其餘建築和最著名的羅漢像們均無大礙。

    去年疫情剛開始時,日本有一陣子鬧口罩荒,我後來透過社群媒體聯繫上他們,得知他們沒有太多口罩可以使用,附近藥妝店也完全缺貨,雖然很想寄口罩,但台灣那時也禁止寄口罩到國外,所以我後來把手工布口罩寄過去,並隨信附上可以放不織布在裡面等說明,過了一陣子後便收到他們的道謝訊息,他們也在社群媒體上發出那三個口罩的感謝文(我自己是有點尷尬啦)。我想明年或後年,再次能造訪京都的時候,應該可以去跟他們真人相認一下了吧(笑)

    8.你最喜愛京都甚麼季節?你最難忘的京都旅行(生活)經驗是?

    我自己喜歡冬天,老實說就是因為人比較少啦(掩面)加上還有冬季限定的甜點!

    有一次關於雪的印象非常深刻,那是在曼殊院外面的弁天茶屋用餐,冬天客人很少,店裡面只有我跟家人,暖爐的熱氣和燃香的香味讓整個空間非常舒適,環境相當清幽,廚房內細小的聲音彷彿遙遠,我們坐在可以看到外面小庭園的窗邊,天氣晴朗,餐廳外通往曼殊院路上蒼茫灰濛的樹群被陽光刷上一層亮白,標準的冬日景象。老闆將我們的餐點送上後,此時外面突然下起雪來,第一次清楚地在陽光中看見雪花,真是如櫻花花瓣,一片片交疊著落下,身在室內的我們像是觀看著無聲電影,鏡頭跟隨輕如棉絮的飛雪於空中漫舞,只見雪花一下往右傾斜,一下往左飄移,順著某種節奏,慢慢停歇於石頭或青苔上,第一次發現原來雪的美,並非只有高山雪原那種遼闊,也有細緻優雅的時刻。

    順帶一提,弁天茶屋是主推蔬食的素食餐廳,雖然我是個無肉不歡的人,但他們的料理卻非常好吃,推薦給之後有興趣造訪的人。

    9.你最喜歡或推薦用甚麼方式認識京都?為什麼?

    我自己喜歡走美食+咖啡+寺廟(無限輪迴)的行程,美食跟咖啡應該不用多說,日本食物鮮少會讓人失望(當然是偶有踩雷),如果能對日本文學、古蹟、日本傳統美術或佛教藝術有更多了解並有興趣欣賞,我想應該會對這個城市更加著迷。

    例如說,在嵐山和宇治都有源氏物語的重要場景,可以或多或少感受並想像一下當時的風情,或著是在參觀寺廟時因為某一尊佛像雕刻令你感動,或著是因為看了動畫來到桝形商店街,探訪最接地氣的在地店家,看到江戶時代保存至今的和服等,我覺得一定會對京都更加喜愛。

    同樣,這裡貼文只刊出一半,有興趣的朋友請點閱網站文章詳閱全圖文,京都迷訪談計畫已經完成九篇,歡迎大家也回頭回味這些與京都產生連結的迷人故事。

  • 文化大學附近餐廳推薦 在 Clairegarde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30 20:12:53
    有 1 人按讚

    豆留森林是以老房改建而成的網美餐廳,日式的老房建築加上一片茂密竹林是一個很讓人忍不住逗留拍照的景點,以精品等級打造的咖啡,也很推薦給愛喝咖啡的人來品嘗喔
    #台北 #台北美食 #台北景點 #陽明山 #打卡景點 #網美餐廳 #下午茶 #咖啡
    店名:CAMA COFFEE ROASTERS 豆留森林
    地址:111台北市士林區格致路70號
    電話:02 2861 1218
    營業時間:星期五~日09:00–20:00;星期一~四09:00–19:30
    https://clairegarden.pixnet.net/blog/post/556918123

  • 文化大學附近餐廳推薦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5-24 19:58:48

    本集主題:「靜岡喔嗨唷!」新書介紹
         
    訪問:Kayo
         
    本書特色:
    ★ 5種方法賞遊富士山
      富士山不僅是日本第一高山,也是許多藝術作品與信仰的泉源,日本的重要象徵。本書介紹4個可以清楚觀賞富士山的地點及周邊玩樂:在日本平搭纜車拜訪久能山東照宮、騎腳踏車漫遊三保半島、清水港搭遊覽船順遊櫻桃小丸子主題館、到朝霧高原參拜最高信仰——富士山本宮淺間大社,各處看見的富士山風情萬種,令人驚歎!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方法,如果你體力充足,想一登富士山望天下,本書也詳細說明了4條登山路線與注意事項,幫助你做好萬全準備。
      
    ★ 交通票券大解析
      介紹從日本各地如何前往靜岡,並針對靜岡境內的交通方式詳細說明。解析靜鐵電車巴士一日券、富士山滿喫券、伊豆多利夢乘車券等13張實用交通票券,附上票券使用範圍圖與建議玩樂路線,一目瞭然,有助於讀者規畫最適合自己的靜岡之旅。
      
    ★ 縣內4城散策導覽
      收錄靜岡縣內4城「靜岡市」、「三島」、「熱海」、「御殿場」的人氣景點、歷史古蹟與老字號必訪餐廳,附上城市地圖供讀者參考,完整標示附近地標、景點,絕對不怕會迷路。作者還針對靜岡市區精心規畫了「駿府城下町散策」、「街道與建築歷史散策」,跟著走,就能感受最真實的靜岡情懷。
      
    ★ 豐富多元的靜岡特輯
      德川家康在駿府(現靜岡市)度過了三分之一的生涯,對靜岡有重要貢獻,許多古蹟內都留有他的蹤跡;《櫻桃小丸子》作者櫻桃子的故鄉是靜岡清水,區內處處可發現小丸子可愛嬌小的身影;伊豆仙人掌公園裡的水豚君、SHIZUOKA HOBBY SQUARE各式各樣的塑料模型,擄獲大小朋友的心,是親子同遊的好去處……透過各種主題的特輯,讓你更深入了解靜岡,提供不同的行程選擇。
      
    ★ 道地美食哪裡吃
      靜岡縣內的駿河灣是日本最深的海灣,漁獲相當豐富,每一個漁港皆有不同的海鮮特產,沼津港的竹筴魚、由比港的櫻花蝦、清水港的鮪魚、用宗港的吻仔魚,都是到靜岡必嘗的美味!不喜歡吃海鮮的人也別擔心,靜岡煮、濱松餃子、富士宮炒麵、山藥泥拌飯等國民美食,道道美味又驚喜,要吃就吃最正統的老店!
      
    ★ 實用資訊小專欄
      共有3種資訊專欄:「豆知識」介紹歷史文化小故事,「台灣人の1人靜岡案內所」收錄旅遊小撇步、作者的私房推薦,「貼心小提醒」則是旅途中大小事的重要叮嚀。出發前記得細細研讀,做好準備,也增添旅遊樂趣哦!
      
    ★ 特別收錄「伊豆多利夢乘車券」玩樂指南
      伊豆半島三面環海,擁有豐富的溫泉資源與山海奇景,是吸引許多人到靜岡旅遊的原因之一。伊豆多利夢乘車券分為「黃金路」、「山葵路」與「富士見路」3條路線,可搭乘渡輪、電車、公車,暢遊不同景點。本書詳細介紹「伊豆多利夢乘車券」使用範圍的景點資訊與推薦順遊,讓你輕鬆在伊豆半島趴趴走!
      
    作者簡介:Kayo
      高雄人,因父親工作常常出差靜岡,與靜岡結下不解之緣,立志成為最了解靜岡的外國人。靜岡縣立大學研究所碩士畢業後,在靜岡就職。看著富士山9年,靜岡就是第二個家鄉。
      
      任職於靜岡鐵道期間,與觀光單位致力推廣靜岡觀光,負責企劃並設計靜岡旅遊商品,常常策畫與接待部落客採訪團,最後自己也當起了小編。
      
      目前任職於東京的外國旅客訪日旅遊電商平台,假日返回靜岡充電,透過粉絲專頁持續分享觀光資訊給正要出發的旅人,也與去過靜岡的旅人一起懷念靜岡的美好。

  • 文化大學附近餐廳推薦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7-04-25 23:25:54

    本集主題: #山海饌藝版畫展 #黃得誠專訪
      
    藝術家黃得誠以金屬腐蝕版一圓自小到大的藝術夢
      
      藝術家黃得誠從小就相當熱衷於繪畫,曾在高中聯考時;考過了那時仍是專科體制的台藝學科考試,「當時的我還不知道甚麼是素描呢!」,由於對台灣的術科環境不甚了解,他錯過了接下來的術科考試,也因為家中長期在做工程的影響,轉而申請了電機相關科系。
      
      就讀泰北電機的期間,內心一直無法忘懷喜愛的藝術;黃得誠遂決定轉考同校的美工科,美工科的修習完成時,因感術科學生的學科成績不夠理想,於是在重考準備了一年後,進入了理想中的台藝大美術系學習。大學生活中,得誠能盡情的沉浸在藝術的滋養裡,可惜的是,因為當時家庭背景的經濟需求,畢業以後卸下了藝術的夢想,也喜愛烹飪的他和家人開了間餐廳共同經營,一轉眼就過了十三年。
      
    回到母校擔任助教 深入版畫創作的開端
      
      經營餐廳這段時間,黃得誠透過恩師鐘有輝教授推薦,重新再次回到台藝大,協助版畫所擔任助教一職,坦誠個性「閒不下來」的他,也曾同時身兼餐廳老闆及版畫所助教雙重身份 ,銜接的時間長達兩、三年。也是經由在版畫所幫忙的過程中,逐步對版畫媒材更深的認識;梅丁衍教授也鼓勵他:「去玩玩看嘛!」,當下猶豫的他也在思考,若以版畫創作為主該如何下手才好?擅長從週遭尋找熟悉題材的黃得誠,因此便聯想到了他的餐廳經營背景—「料理」。
      
      決意要投入版畫創作後,一開始得誠也從木板版印做起;一路嘗試各種不同媒材的版種,直到他遇見了西方版印的金屬腐蝕版,終於找到了他心中想要追求的中西融合元素!藝術家黃得誠使用銅板加以打磨後,再接著上防腐蝕劑,然後在刻線,這時可以選擇氯化鐵或硝酸來作腐蝕;接續著線刻完了之後,再清洗完後做層次的遮蓋,最後噴上細點就大功告成了。
      
    創作與烹飪的奇想結合 黃得誠繪料理燴出絕佳風味
      
      此次得誠展出的作品,都以料理為主,強調食物所乘載的情感問題,在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眷戀的味道,無論你是不是已經嚐遍世界美食,但總有一個是終身難忘的味覺體驗,這個滋味或許不是最好的;但卻伴隨著人生重大的事件或情緒轉折,因此將味覺烙印在生命中,藉由本展一起來發掘;關於每個觀賞者內心裡屬於「味道」的故事。
      
      藝術家黃得誠以臺灣辦桌菜餚或庶民小吃為主題,這些隨處可見的菜色,記載了臺灣社會的脈動,並在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烙影印下一個重要的故事,透過創作者的重新詮釋而轉化成的圖像,與觀者內心景觀產生連結。以唐朝懷素的食魚帖,從書法的造型概念中喚起作者對文字的情感,將其轉化成圖像表達,創作者對於飲食後的內心景觀這是屬於一種自身對於食物的觀照,也希望經由作品帶領觀者回憶起屬於自身的飲食景觀,追尋原味的體驗。
      
      主打作品「食珍錄」是我國古代飲食專書之一,寫於南北朝時期。記載有六朝帝王名門家中最珍貴的烹飪食物,在此基礎上將經典文學紅樓夢的故事結合重新詮釋,讓食物除了給人味覺的滿足外,將內心的感受轉化成為視覺圖像的創作集結。而展出作品之一的「食全大補」,為創作者從臺灣傳統補身觀念為出發,集結民間習俗中對於補身食物的觀察及轉化的成果;每個人都有吃補的經驗,通常第一次吃補的經驗都是來自家庭在「以形補形」的觀念下,這是一種來自家人對自身的期望,而「食補」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總結出來的食療方法,生物和人類在地球表面所經歷的漫長的進化生活,經由呼吸、喝水和吃東西,與地球表面的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達到平衡狀態,使食物在人體裡被充份的延伸;而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作品內容多以呈現食物的功能性,以創作者的角度重新詮釋。
      
    與記憶中的美好道別 啟程前往藝術的康莊大路
      
      對於得誠來說,「餐廳」的完美結束—在回去創作者的身分以前開過一家餐廳,雖然沒有大飯店的規模;卻是人生的轉捩點。那些創作低潮的日子讓他重新思考沈澱,因為餐廳開設在畢業學校的附近,也在每個時期與這些學生建立了共同記憶,十多年間發生了很多的事;當得誠決定再以創作視為人生的最重要的事業後,毅然結束了餐廳的經營;唯一的遺憾是來不及跟這些朋友說「再見」,因此他一直希望能重新烹飪當年餐廳菜色,邀請懷念那些味道的人;並正式地與大家道別,畫下句點—「人生,無不散的筵席。」
      
      這座小小的島嶼,混雜各地的人種;帶來各種料理、不同的味覺感受,食物對於這座小島的人來說,只是建立在人類最基本需求上的「煉金手法」,慢慢失去原有的味覺感受,透過黃得誠的作品讓我們一同來反思:什麼才是真正的台灣味?(文:金車文藝中心)
        
        
    黃得誠 簡歷:
    2012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版畫藝術碩士班 畢業
    現任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版畫藝術碩士班 行政助教
       奇想文化有限公司 / 奇想畫室 負責人

  • 文化大學附近餐廳推薦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6-10-21 08:00:00

    白天鵝賓館座落在廣州鬧市中的沙面白鵝潭,由霍英東先生與廣東省政府投資合作興建而成,酒店於1983年開業,是中國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級賓館,被譽為印證改革開放成功典範。正因白天鵝賓館建築於江面上,根基年年歲歲受江水衝擊侵蝕,2012年施工隊掏開賓館的地下才發現,舊樁都不能再用,補了2000多根樁才把白天鵝重新撐起來。2015年7月15日已完成維修再正式開門營業。
      粵海關於1685年成立,官署設在省城(廣州)天字碼頭,在黃埔村(黃埔洲)設黃埔掛號口和稅。關部行台則設在澳門關前街和關後街之間的地段。大同酒家這座樓宇,原屬聯華影業置業公司的物業。 據說原設計的樓層高度與愛羣大酒店相等,後因日軍侵佔廣州,建至第八層就停工,直到1958年才在頂層上加了九樓和十樓。大同酒家與鄰近的長堤大馬路大三元酒家、大公餐廳合稱廣州「三大」酒家。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是副省級公共圖書館,館舍有沿江館和海珠分館,兩館之間實行通借通還,資源分享,為廣州地區3——18歲少年兒童、家長和少兒工作者提供服務。沿江館位於沿江西路149號(原永安堂),由華僑胡仙女士捐贈館舍。
    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又名孫逸仙紀念醫院,簡稱中山二院)坐落在廣州市的珠江河畔,是一所具有悠久歷史的大型綜合性醫院。其建於1835年11月,由美國傳教士伯駕(dr.parker)先生創辦,是中國最早的西醫院。這裏曾留下孫中山先生學醫的足跡,也曾挽救了無數患者的性命,為祖國西醫學的發展培養了無數的醫學人才。
    解放大橋簡稱解放橋,為連接珠江兩岸的橋樑,於1994年12月動工,1998年2月通車。建造解放大橋的原用處是用來緩解海珠橋的交通壓力,北起越秀區解放南路,南接海珠區同福路、同慶路。大橋全長923米,寬25米,雙向4車道,兩側各有3米寬的人行道。解放大橋原為收費橋,後在2001年劃歸市政府,停止收費。
    海珠橋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區,是跨越珠江的一座橋樑,連接越秀區及海珠區,北連廣州起義路,南接江南大道北。2013年12月6日上午,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和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2013年第三次會議審議並通過《廣州市歷史建築(第一批)推薦名單》,海珠橋成為300餘處首批被認定的歷史建築之一。早在清光緒年間已有人提議在珠江上興建橋樑,當時的設想是在距離稍窄的海珠石上豎立橋躉,橫架橋樑以貫通南北,但因欠缺完整的計劃和資金,方案最終未能實現。1920年代末,廣州市政府決定興建跨江橋樑,經過廣州城市設計委員會公開徵集設計圖則及廣州市工務局的測量後決定在市區珠江河段的河面最窄處,即珠江北岸的維新路(今起義路)至珠江南岸的廠前街(今江南大道),建造第一座連接兩岸的鋼結構開合式跨江大橋。1938年6月日軍派遣飛機轟炸廣州,把橋體的開合器震壞。從此大橋已不可以開合。
    天字碼頭俗稱「廣州第一碼頭」,位於廣州市越秀區沿江中路及北京路交界,有渡輪渡過珠江來往對岸海珠區的紡織碼頭及提供水上巴士服務,現除了用於渡江外,最大的用途是用於旅遊觀光,珠江夜遊的船隻多在這裡啟航。於清雍正年間(1723年-1735年)形成,天字碼頭在清代時是專為迎送官員而設,是目前廣州使用歷史最久的碼頭。附近的接官亭(現在是北京南路的一條巷)正是當時迎接官員的地點。1839年林則徐到廣東禁煙在此上岸,孫中山也曾在此坐船逃往香港。
    廣州塔碼頭是廣州的一個客運碼頭,在海珠區廣州塔附近的藝苑路西北處,往東旁邊不遠處就是廣州塔站。這裏有過江渡輪可以去到北京路、芳村、黃沙、海心沙和南方大廈那邊。另外,每晚的珠江夜遊最遠去到這裏,然後就會返程。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