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文化大學美術系好考嗎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文化大學美術系好考嗎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文化大學美術系好考嗎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文化大學美術系好考嗎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詩聲字,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聯合文學 經典著作新版分享:《#孤獨六講》※​ ​ 蔣勳《孤獨六講.新版序》 ​ 孤獨是跟自己在一起!​ ​ 我們的一生,爺爺、奶奶,公公、婆婆,伯伯、叔叔,阿姨、姑姑,姊妹、兄弟,老師、同學,愛人、夫妻、朋友,職場、同事,老闆、下屬,上下左右鄰居……無所不在的倫理、社交、應酬,這...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複合媒材創作展 #卜馨賢專訪 潛藏在記憶縮影下的風景 從小到大繪畫就像家常便飯一樣存於卜馨賢的生活當中,但因教育體制的規範,不知不覺畫圖似乎已成為一種形式,一年又一年,基本功早已被訓練得紮實,但對於繪畫的熱情卻逐漸磨盡,除了傳統的繪畫外,在創作表現方面似乎開始停滯不前。這種疲憊...

  • 文化大學美術系好考嗎 在 詩聲字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0-30 21:21:11
    有 109 人按讚

    ※聯合文學 經典著作新版分享:《#孤獨六講》※​
    ​  
      蔣勳《孤獨六講.新版序》

      孤獨是跟自己在一起!​

      我們的一生,爺爺、奶奶,公公、婆婆,伯伯、叔叔,阿姨、姑姑,姊妹、兄弟,老師、同學,愛人、夫妻、朋友,職場、同事,老闆、下屬,上下左右鄰居……無所不在的倫理、社交、應酬,這麼多繩索綑綁拉扯,真實的「自己」在哪裡?​

      我們有一刻,可以跟自己在一起嗎?​
      可以聽一聽自己心裡最想說的話嗎?​

      沒有「孤獨」,沒有完整的個人。沒有「孤獨」其實也不會有偉大深刻的文明。​

      莊子很孤獨,尼采也很孤獨。耶穌走向耶利哥的山裡,四十日夜不與人言語,佛陀樹下靜坐,聽風中菩提樹葉唏娑,他們都知道「孤獨」的意義。孤獨是信仰,孤獨也是文明。​

      從人群中出走吧,你會遇到真正的自己。​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蔣勳 創作​,粉專 蔣勳
    #林依儂 手寫、襯圖,Instagram:writingxphotography​

    ※蔣勳​(1947-)

    福建長樂人,生於西安,成長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聯合文學社長。​

    著有散文:《歲月靜好:蔣勳 日常功課》、《雲淡風輕:談東方美學》、《說文學之美:品味唐詩》、《說文學之美:感覺宋詞》、《池上日記》、《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肉身供養》、《此生:肉身覺醒》、《此時眾生》、《微塵眾》、《少年台灣》等;隨筆或思想類:《島嶼獨白》、《孤獨六講》、《生活十講》等。​

    ※本篇收錄於蔣勳著《孤獨六講》(#聯合文學,2020年10月21日暢銷紀念版)

    ※《孤獨六講》(節自書介)

     蔣勳的《孤獨六講》,深入討論六種存在於當代社會的孤獨議題:​

      ——我擁抱著一個摯愛的身體時,我知道,自己是徹底的孤獨的,我所有的情慾只是無可奈何的占有。#情慾孤獨​

      ——我試圖用各種語言與人溝通,但我也同時知道,語言的終極只是更大的孤獨。#語言孤獨​

      ——我試圖在家族與社會裡扮演一個圓融和睦的角色,在倫理領域與每一個人和睦相處,但為什麼,我仍然感覺到不可改變的孤獨?#倫理孤獨​

      ——我看到暴力者試圖以槍聲打破死寂,但所有的槍聲只是擊向巨大空洞的孤獨回聲。#暴力孤獨​

      ——我聽到革命者的呼叫:掀翻社會秩序,顛覆階級結構!但是,革命者站在文明的廢墟上喘息流淚,他徹底知道革命者最後宿命的孤獨。#革命孤獨​

      ——其實美學的本質或許是孤獨。人類數千年來不斷思維,用有限的思維圖解無限的孤獨,注定徒勞無功吧。#思維孤獨​

      內心情感無處可訴的「情慾孤獨」,字句無法溝通的「語言孤獨」,理想未竟的「革命孤獨」,壓迫人性所造成的「暴力孤獨」,哲思考者不為人了解的「思維孤獨」,世代價值交替所造成的「倫理孤獨」;這些都是現代人時時面臨的孤獨處境。孤獨其實並不可怕,這些孤獨造就了社會裡「特立獨行」的個體,他們不因群體價值而妥協、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孤獨,而給予社會創發新意的可能。珍視孤獨感產生的瞬間,當我們與孤獨共處,我們將更瞭解自己。

  • 文化大學美術系好考嗎 在 洪雪珍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9-08 09:53:39
    有 553 人按讚

    [你要的不是自我實現,而是超越自己]

    多年前我還在報社任職時,聽到80歲董事長突然問一位40歲女性影劇記者:

    「妳為了什麼在工作﹖」

    女記者沒料到有此一問,來不及深思,脫口而出:

    「當然是為了錢。」

    老董事長沒有多說什麼,只是輕輕的回了一句:「工作還可以有更高的目的。」

    後來女記者當上名嘴,談的都是影劇圈的八卦,得罪不少人,也惹了很多爭議,經常上媒體,名氣不斷飆升。有一天她被報復,一身狼狽,再度出現在新聞,只見她無限委屈,一邊啜泣一邊哽咽地說:

    「我上電視說那些,不就是為了一碗飯嗎﹖」

    當然,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人人有難言的苦,但是我得說,活在這世上,每個人掙一碗飯,沒有不辛苦的,重要的是要超越困境,做出更具有高度的選擇。而這個選擇都會給你回報,也許是多年後的一場畫展,以及桃李滿天下,大家對你的無盡懷念,也許是多年後的不堪聞問,以及傷及眾多無辜,大家對你的怨恨有加。

    日前我參加同學的父親蘇振焜的畫展,與會者盡是學界與藝術界,其中一位是國立海洋大學校長許泰文,他讀台南一中時,蘇振焜教他美術,告訴他:

    「人生有一種境界,是當美術老師。」

    許泰文說,一般美術老師都是讓學生畫,自己坐在台前做其他事,只有蘇老師很特別,總是穿梭在學生當中,彎著腰仔細看學生作畫的各個細節。

    「同學,你今天心情不太好喔……」

    「為什麼﹖」

    「這榕樹的鬚怎麼畫得像分叉的掃把﹖」

    「欵,你沒吃早餐﹖」

    「有啊!」

    「怎麼石頭畫成饅頭﹖」

    學生聽到後,一陣哄堂大笑,也給自己打了不少氣,因為看起來大家都差不多畫得不怎麼樣,就敢放手去畫,技巧自然越來越進步。有時候蘇老師看不下去,會出手神救援,許泰文有一幅畫就被老師添了幾筆,至今掛在老家大廳,家人以為是他畫的,稱讚許泰文有繪畫天份,給了原來不擅長繪畫的他莫大信心。

    不惟如此,下課後,蘇振焜還開班,幾乎是想要考美術系的學生一定要來求教的老師,極負盛名。當天畫展致詞的貴賓中,還包括在藝術界赫赫有名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曼麗,她讀台南女中時,非常叛逆,想考美術系,便私下投入蘇振焜的門下,蘇老師是她展開繪畫旅程的第一位啟蒙老師。

    這麼熱情﹑這麼知名,大家都以為蘇振焜的最愛是當美術老師,唯有他的兒女知道父親是多想當畫家!這也是為什麼在蘇振焜過世25年,透過台南一中校友的贊助,兩個女兒為父親首度開畫展,展現最高的摯愛。

    我同學蘇昭蓉和父親一樣都是台師大美術系畢業,在國中任教,在她的記憶所及,每逢假日,父親就會背著畫袋到處寫生,留下很多都市規畫前珍貴的紀錄,也讓人看到他擅長各種技法,不論水彩﹑油畫或水墨畫都涉獵。其中水墨畫部分,在讀台師大時,受教於兩位老師:黃君壁﹑溥心畬,由於擅長臨摹溥心畬,同學都稱他「小溥」。

    想當畫家,卻選擇做美術老師,一個是揚名立萬的事業,一個是作育英才的志業,可以想像當時蘇振焜是如何天人交戰。不過在聽到許泰文說一句話,我就懂了蘇振焜當時選擇的關鍵點。許泰文說,蘇老師最憧憬的一個生命畫面是—

    「桃李滿天下。」

    我從小喜歡看畫,但是沒錢學畫,在台南讀書時,常看到很多學生在全國各項美術比賽中得獎,都格外驚訝,很好奇:「怎麼台南人特別會畫畫﹖」也許這是一個取樣有偏差的先入為主,但是一直以來我真的是這麼以為。幾十年之後,再聽到這番話,謎底終於揭曉,原來是因為有像蘇振焜這樣的老師放棄個人的畫家生涯,數十年像農夫一般地澆水﹑施肥﹑耕作,培育美術人才。

    今天線上英文課,主題是「渴望去工作」,談到工作有三個層次:

    1. 它是一份工作(job)
    也就是謀生的方式,考慮的是金錢報酬,對於工作本身則沒有太多興趣。

    2. 它是一段生涯(career)
    也就是它提供一把邁向成功的梯子,在意的是聲望﹑權力與地位。

    3. 它是一個召喚(calling)
    也就是專注的是工作本身,名利的重要性遠不如完成某件事。

    老師問我目前屬於哪種境界,我的回答是我已經不需要梯子,不過要確保財富能夠逐漸自由,而工作對我來說,越來越走向第三個層次,就是工作本身要讓我感到在完成某件對我而言有意義的事。至於怎麼找到有意義﹖這堂英文課的教材裡有提到,想辦法透過工作去幫助人們,而我完全同意這個說法。

    經常有人來跟我說,工作變得有些無聊﹑人生變得有些無意義,也不知道自己的追尋要往哪裡走,或是不知道重心要擺在哪裡……我通常都會建議:

    「站到第一線,去面對人!」

    是的,做任何事都可以,只要能夠幫助他們滿足任何一個需求,或解決任何一個問題都好。

    每天都有學生在群組裡發言感謝我,說我是他們的貴人,有人說我帶給他們一個終身受用的觀念,有人說我帶領他們展開一條新的人生旅途……隱隱約約之中,我在幫助學生改變人生並過得更好,這讓我覺得活著,並且活得有意義,超有存在感的!當我在幫助人時,人生就有重心,一點都不會無聊。

    創造「意義治療法」聞名於世的法蘭珂(Victor E. Frankl)曾經被囚禁於集中營內,忍受非人待遇,最終獲得生還,靠的就是找到生命的意義。他說,人必須在自我超越之後,才能獲得自我實現,也就是說要為實踐其生命意義而投注了多少心血,最後就會獲得多少程度的自我實現。

    我們這一生,都以為是來自我實現,錯了,我們是來實現他人。當他人實現了,我們就自然而然做到自我實現。這聽起來很微妙,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你不妨試試。

    蘇振焜畫展:目前在台北科技大學藝文中心展出,星期一至五10:00~19:00,歡迎前往見證一位令人景仰的畫家與美術老師。

    #職場斜槓
    #尹星知識管理學院
    *** ***
    歡迎加入我的Line@ ID:@ca141719
    或點此直接加入:https://line.me/R/ti/p/%40bfj9781d
    更多洪雪珍老師影片:https://reurl.cc/jD2nn
    【教你強大 Be A Star】課程資訊:https://lihi.cc/KM8OI
    *** ***
    洪雪珍最新力作<你的強大,就是你的自由>
    在各大書店與網站都可以購買
    -博客來:https://goo.gl/zqRv5c
    -金石堂:https://goo.gl/uzEGpG
    -誠品:https://goo.gl/DhCcHe
    -電子書獨家>樂天KOBO:https://goo.gl/GLKKXI

  • 文化大學美術系好考嗎 在 單媽美國奮鬥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2-24 12:10:39
    有 38 人按讚

    中年就不能改變?

    有幾位台灣的朋友問我
    四十歲才來美國會不會太老
    我都笑笑的說
    不會呀 我班上還有同學是五十幾歲的呢

    這位同學以前是念美術系的
    孩子都上大學了
    僅僅是因為想要活到老學到老
    每逢上課她總是坐在第一排
    帶著老花眼鏡抄筆記
    在上課中的休息時間
    她也會跟不同國籍的學生聊天
    分享 交流生活上的心得
    還會在課後跟不同的同學相約
    開讀書會 吃飯 爬山
    她回學校不僅學到了知識
    更把握機會接觸各國文化
    她後來也攻讀教育學程跟參加資格考試
    年屆五十五歲成為一位新手老師

    當我剛到美國唸研究所時
    班上有一位中國來的男孩
    年僅二十出頭
    對異國生活卻完全提不起勁
    平時只跟其他會說中文的同學打交道
    吃飯不是在學校的餐廳
    就是去中國人開的餐廳吃
    聊天也是抱怨不習慣美國的生活
    不喜歡班上的阿拉伯籍學生
    抱怨室友打電動太吵
    雖然他在美國待了兩年半
    從來沒想真正的認識這裡的文化
    想當然耳
    他拿到學位之後就飛一般地返國了

    所以 年紀是問題嗎?
    否定你自身可能性的
    從來不是你真實的學習能力
    而是把新事物擋在門外的你的自我認知
    當你一次又一次告訴自己
    「唸書太累了我不行」
    「交新朋友太麻煩了我不要」
    「嚐新菜色太冒險了我不想」
    久而久之你變成了你設定的那個人

    我一直相信
    年紀從來不是老化的關鍵
    而是當你決定放棄了解、學習新事物時
    你就開始變老了
    當你面對新事物的角度不是探索
    而是理所當然的偏狹和排拒
    那你的人生已經沒有新局
    只能在既有的圈子裡
    機械化的重複已知的技能
    一次又一次
    直到老去...

    人生中的人事物有各種面向
    而我選擇去看見光明和美好的可能性
    即便挫折了 失敗了
    我知道那是人生的一部份
    而我盡一己之力 努力過了 了無憾恨

    圖片UT女籃隊

  • 文化大學美術系好考嗎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7-06-04 08:50:09

    本集主題: #複合媒材創作展 #卜馨賢專訪
     
    潛藏在記憶縮影下的風景
      從小到大繪畫就像家常便飯一樣存於卜馨賢的生活當中,但因教育體制的規範,不知不覺畫圖似乎已成為一種形式,一年又一年,基本功早已被訓練得紮實,但對於繪畫的熱情卻逐漸磨盡,除了傳統的繪畫外,在創作表現方面似乎開始停滯不前。這種疲憊與無力感使她在短短一個月內決定暫停台灣的學業,嘗試尋找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性,而這一時的衝動便帶領了馨賢踏上十年的異國旅程。
      
    繪畫,原來不是這樣
      她回憶著當初會選擇義大利,正因當地保有許多美學與文化的素質,加上選擇學習服裝的學校位於現代與古典兼容的米蘭市,更大大的刺激了觀看的視野。三年過後因學歷認可問題的緣故,經過深思熟慮後馨賢決定重新回到繪畫領域進修。在藝術學院中,她發現了與過往不一樣的教學方式,在這裡教授不會因為你的技巧高超而讓你通過課程,而是看中你的創造力與思考。記得當時入學講座中,教授就告訴所有的學生:到這裡不要想來學習基本功力,我們要的是想法、創造新事物的勇氣與能力。
      
    拋開過往從零開始
      四年的藝術學院生活中,前兩年是不斷的自我探索,一方面重新找回作畫的手感,一方面也開始思考自己創作的方向。她提起當年帶來震撼的第一堂繪畫課,教授提供所有學生一張約一面牆大小的紙,並且給了一個主題"綠洲",在沒有額外提示的狀況下就請他們開始作畫。卜馨賢一直思考,這是真的要我們畫"綠洲"嗎?轉頭看見其他同學們開始在紙上塗抹,好像也沒有真的在描繪所謂的"綠洲"。課程尾聲時教授便解釋了綠洲並非只能是字面上的意思,它可以是人生中的"綠洲",是希望、期待,抑或僅是幻影的呈現。這種另類的思考轉化,不僅需要突破語言上的隔閡才能嘗試理解,更要將過去的思考模式放下,才能產生出不同面向的想法。
      
      當時米蘭的生活不如台灣便利,網路資訊與交通相對不發達。很長一段時間住宿的地方與學校都沒有網路,與台灣家人和朋友都需要以信件聯繫,所有的資訊都必須自己去摸索,生活上大小事也都一手包辦,少有人可以尋求幫助。這些經歷都使卜馨賢變得更加獨立自主,也開始懂得更多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東西方碰撞的火花
      身為一個東方學生,卜馨賢的作品中總會加入些許中國元素。在東方文化下成長的她,將這股流於血液中的傳統帶入作品,又以西方的媒材去表現,兩種風格合併之後產生出別有趣味的新鮮感,畫面所傳達出的語彙也更為豐富。在義大利,不論是一開始的服裝學院或是後進入的藝術學院,他們都相當鼓勵學生自己去蒐集資訊與文獻,他們認為在爬梳歷史脈絡或分析產業狀況中,都能更激盪學生的自主思考,這部分對她的創作有很大的幫助,更是義大利在這些年中所帶給她的精華。
      
    心,是繪畫的源頭
      在藝術學院的學習中,卜馨賢的畫風開始有了新的樣貌,就是嘗試著將內心的想法藉由意象的方式傳達,畫面使用了許多肌理作為層次的展現,但卻發現光有肌理雖能豐富畫面但也常呈現呆版而沒有更深入的內容。經過反覆的摸索,漸漸有了明確的方向:她的每件作品細看下,都會發現畫中藏了一些可辨別的場景--湖面上的引導燈、一張椅子,或是一小片森林,各種元素不只是獨立的存在,而是在同一片空間中彼此形成連結。更使用長卷畫作的啟發,體現出具有時間性的特徵,讓觀賞者所依序見到的,並非單一時刻的整體風光,而是隨著視線流動體會不同時間的景象,使情緒得以像煙霧流動、瀰漫其中。她提到Edward Hopper 曾說過:「創作者就是作品本身,而作品不是平白無故誕生的。」而她正在用作品說故事,每一片視野,每一件元素都是代表著不同階段與經驗的歷程。卜馨賢所畫的風景不是純粹的風景,他們是記憶的編織,是內心感受的呈現與宣洩。
      
      千變萬化的大自然景象吸引了她的目光,以不同心情看待風景時,似乎讓卜馨賢有更多不同的感觸,透過時間的累積,景色不斷的變化,沒有人工刻意的雕飾,就如同她的創作生活有不同的歷程,慢慢累積後塑造成形。每當創作遇到瓶頸,她都會遠離一切都市的喧囂,獨自走入大自然,藉由自然滌淨心靈,而後就能在藝術的國度裡安然的繼續向前行。
    卜馨賢:透過大自然給的感觸創造內心最深層的世界。
     
     
    卜馨賢簡歷:
    1987年生於台北。台灣
     學歷:
    2015 義大利米蘭布雷拉藝術學院美術系 / 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brera
    2009 義大利米蘭馬蘭歐尼時裝與設計學院 / Istituto marangoni
    2005 臺北市立中正高級中學美術班
     個展:
    2016 "平行世界" 私藝術空間/台北。台灣
    2014 "0613卜馨賢創作個展" 華夏科技大學圖書館附設藝廊/新北市。台灣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