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文化大學美術系事件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文化大學美術系事件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文化大學美術系事件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文化大學美術系事件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鮮師影像紀錄與HDV攝錄影器材部落格,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靠北藝術KBA4582 古早的前員工來回應一下 國美館自己當然有修復人員,很多年前是在典藏管理組下 但最近幾年來,國美館已經變成一個專門在開標案的單位了 不大確定他們的修復功能,目前運作狀況是怎樣 或許要問一下以前的同事才知道 但無庸置疑,一定是徹底弱化了 一方面,這當然和國美...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世界末日沒來,結果她決定….. 「我正在倒數著死亡的日子,從決定當藝術家的那一天開始,身邊的人都跟我說當藝術家作品要等藝術家死亡之後才會值錢,所以在我死之前的每一天,我都要用一張拍立得自拍來記錄自己,直到生命的盡頭。」-郭品君 2011年,全球都在談論馬雅預言,說2012年12月21日即將是世界...

  • 文化大學美術系事件 在 鮮師影像紀錄與HDV攝錄影器材部落格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0-09 21:22:56
    有 5 人按讚


    #靠北藝術KBA4582

    古早的前員工來回應一下
    國美館自己當然有修復人員,很多年前是在典藏管理組下
    但最近幾年來,國美館已經變成一個專門在開標案的單位了
    不大確定他們的修復功能,目前運作狀況是怎樣
    或許要問一下以前的同事才知道
    但無庸置疑,一定是徹底弱化了

    一方面,這當然和國美館的業務越來越多有關
    但另方面,也跟主管不願意把責任扛下來
    老是把事情丟給標案去處理
    把文化志業變成「業主」與「廠商」的關係
    結果就造就出無數則悲劇。。。
    修畫事件老實說只是冰山一角
    (但可以把字跡修掉,這個團隊到底有多業餘.....)

    整理一下最近幾年國美館公開招標案件的數字給各位參考:

    2015 63件
    2016 102件
    2017 145件
    2018 175件
    2019 192件

    件數越變越多,自然代表總金額多
    員工一個個都變成標案承辦人
    花起錢來常都是幾千萬飛來飛去的
    對現在的新館長而言,一百多萬的沙發
    理由是提升質感,自然也就說得臉不紅氣不喘

    身為骨灰級的前員工,我只想說,以前的國美館不是這樣的
    大家進大學進研究所
    選擇念美術系念古物修復念藝術管理
    也不是為了將來當一百多個標案的「承辦人」

    只能說現在領頭的人已經完全迷失自我了
    翻譯那麼多經典,又怎樣
    那些書又不是你自己寫的
    況且跟你當官後的所作所為相比
    還有你太太的諸多爭議對照
    那些書頁裡的文字只是顯得更為諷刺........

    投稿日期: 2020年10月8日 17:43 UTC

  • 文化大學美術系事件 在 {Fish睬政治}孫博萮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7-05 10:12:32
    有 55 人按讚


    #受中國黨國迫害的台灣的藝術家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9397624400/posts/2413558468967384/

    Dear all:

    晚安!我是恩祈。

    之前提到爸爸2019.05.17過世當時,還有一份留在桌上的手稿。我將協助完成他所認識的涂炳榔前輩故事,在爸爸的Facebook帳號與您們分享。

    -------------------------------------------------------

    「被囚禁在軍人監獄的美術系學生」
    Part 1/3

    作者:陳新吉

    台灣民間真相與促進和解委員會成立之後,較少訪問到50年代被囚禁在新店軍人監獄而一直沒有被送到綠島、台東泰源監獄或土城仁教所的政治受難者。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成立之後,有不少政治受難者到景美人權文化園區關心進展情形。我們在園區設有咖啡座接待政治受難者及家屬。

    有一天,從高雄來了一位八十三歲的受難長輩,名叫涂炳榔,他曾在新店安坑軍人監獄服刑將近十年之久。交談當中,知道他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人,二十三歲就讀台灣師範學院美術系期間被逮捕...。

    他說他把在軍監服刑時的作品和史料保存得很好。而負責典藏業務的甘欣欣和修復文物的蔡佳足陪他到典藏室參觀之後,涂前輩隨即表達願意將個人保存的文物、史料以及出獄後的美術創作捐贈出來給人權館典藏、研究或展覽。籌備期有六年半,他沒缺席!時常從高雄北上,和大家一起努力。

    涂炳榔,日治時代嘉義朴子人,他父親是當地的名醫「涂爐」,開設日新醫院。家產有三百甲的農地種植水稻和甘蔗,並有碾米廠和製糖所,家境很好。涂前輩還是小學生,就讀朴子公學校二年級時,他的父親聘請畫家陳添祿教他鉛筆畫和水彩畫。先畫擺在水果盤的水果靜物,如葡萄、香蕉和木瓜...等;後來也到郊外寫生。他參加全台灣的繪畫比賽,時常得獎回來。

    國小畢業後,他去台南讀長老會設立的長榮中學,以台灣人為主,沒有日本同學。他的美術老師廖繼春教他工筆畫,發現並誇獎他很有天份!從此他立定志向,朝美術這條路走。

    戰後,他轉學到嘉義中學,讀到高三時,發生二二八事件。他和同學組成了學生隊來幫忙維持治安,因那時警局的人都跑光了。事件過後回到學校,一位外省籍的公民老師認為他多管閒事,應該開除;校長要他轉學到台北建國中學,遠離家鄉,但他父親不同意。最後休學在家,準備以同等學歷報考大學。

    1948年,涂兄考取台灣師範學院美術系,剛錄取該系的考生十二人,但讀到畢業,最後只剩六人,他和楊英風,是台灣人;以及其他四位女同學,則是外省人。他們的美術老師有莫大元、廖繼春、張大千、黃君璧與溥心𤲞。

    (未完待續)

  • 文化大學美術系事件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7-02-02 11:11:49
    有 18 人按讚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影音檔:
      
    粉絲頁: 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Chien Hsing Wu
      
      
    本集主題: #情定終身個展 #吳建興專訪
      
    自述:
      「情定終身」概念主軸來自吳建興創作中長期對以「家」的概念為中心出發,所形成的人、事、物網絡以及價值體系之關注與反思。計劃以吳(建興)、商(雅琇)之婚姻與婚禮儀式作為啓動點,透過藝術家自身結婚成家的生命經驗轉變,發散至美術館公共場域與公眾關係之間的交會關係,藉以擴張討論當代社會中情感構成與生命治理性的聯結體系,其間個體與個體、與社會、機制、傳統價值的聯繫點與張力關係,藉以反映個體處於巨大社會傳統所形成的文化中的對應狀態。
      
      展覽一方面延續創作者反映傳統與當代價值衝突與彌合,以「家」為中心的生活型態如何在當代人際與生產網絡中,找尋其重新循環的能量與可能性;另一方面,將「婚禮」視為一種關係擴張的界面,試圖透過「婚禮」作為一種事件展演在美術館的嵌入,再度從日常生活到公共場域之間儀式化的過程中,探尋某種情感活化的互動因子,透過在美術館公共機制裡促成對更多生命經驗的邀約,試圖在會面中勾動日常人際下所隱藏的各種細微互動的情感紐帶。除了透過伴侶關係來探討當代個體性、私人性的心理狀態於社會關係、身份認同等精神狀態上的處境,展現的本身即是藝術家生命過程的一部分,透過一個運用自身生命重要儀式的轉化,去探測身體、生命實踐與展演機制之間的鴻溝。
      
      作為藝術家吳建興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的首次個展計劃,面對「個展」作為一種自我呈現與被觀看的媒介的意義下,如何將展示自身生命課題作為一種觀看對象的迴轉。將婚禮儀式鑲嵌於美術館的觀看機制裡,意圖去創造兩種儀式化過程中的「聯姻」關係,除了去呈現「聯結」(engaging)作為一種形式,亦在討論聯結作為一種機制與其他機制間所構成的網絡與互相牽動關係。(文/吳建興)
        
       
    吳建興簡歷:
      1987年出生於台灣
      
    學 歷:
      2011-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創作研究所繪畫組
      2007-2011 中國文化大學美術學系
     
    個 展:
      2016 情定終生 ,台北美術館 ,台灣,台北
      2015 生活雙面刃-微觀面,智邦藝術基金會,台灣,新竹
      2014 小時代實業社 ,FreeS 福利社 ,台灣, 台北
      2013 Illusion 泰國,曼谷
      2012 平行穿越 (Parallel Crossing) 台灣, 台北
     
    得獎經歷:
      2015 這不是毒蘋果(卓越獎展演 ),關渡美術館,台灣,台北
      2014 Made in Taiwan 文化部新人推薦特區 , 台北藝術博覽會,台灣,台北
      2013 形而上(第十一屆桃源創作獎 ),桃園縣政府,台灣,桃園

  • 文化大學美術系事件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6-10 11:33:34

    世界末日沒來,結果她決定…..

    「我正在倒數著死亡的日子,從決定當藝術家的那一天開始,身邊的人都跟我說當藝術家作品要等藝術家死亡之後才會值錢,所以在我死之前的每一天,我都要用一張拍立得自拍來記錄自己,直到生命的盡頭。」-郭品君

    2011年,全球都在談論馬雅預言,說2012年12月21日即將是世界末日,為了迎接末日來臨,郭品君決定開始從2012年1月1日開始,每天拍攝一張拍立得,直到世界末日的那天,然後,時間到了,末日並未來臨,於是她決定,那就繼續拍,拍到自己的末日那天。

    在這個拍攝計畫『在世界末日來臨之前』中,她將自己設定為一個測量尺,記錄著周遭環境的變化,如今,六年多即將邁第七年,累計了兩千多張拍立得,從她的作品裡,有著不同時間地點的一個當下,有看板,有社會事件等等,場景也隨著她的想法而不停地改變。

    今年初開始她在計畫中多了一項小小的元素,從星座、農民曆的資料中,看今天適合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往什麼樣的方向走,來決定去哪裡拍攝,聽從神明的指示,看這樣是否可以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幸運。

    小檔案
    郭品君,專職藝術家,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創作碩士班,作品結合扮裝、攝影、行為,以互動式裝置呈現,並以鮮豔繽紛、自戀自溺為其創作特色。曾於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台北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與台北濕地展演空間進行多場互動式裝置與行為表演,作品也刊登於國際媒體平台VOGUE(@vougeinternational)、荷蘭VICE、台灣Milk X與中國neocha。

    相關新聞: https://goo.gl/1sjE1u

  • 文化大學美術系事件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7-04-25 23:25:54

    本集主題: #山海饌藝版畫展 #黃得誠專訪
      
    藝術家黃得誠以金屬腐蝕版一圓自小到大的藝術夢
      
      藝術家黃得誠從小就相當熱衷於繪畫,曾在高中聯考時;考過了那時仍是專科體制的台藝學科考試,「當時的我還不知道甚麼是素描呢!」,由於對台灣的術科環境不甚了解,他錯過了接下來的術科考試,也因為家中長期在做工程的影響,轉而申請了電機相關科系。
      
      就讀泰北電機的期間,內心一直無法忘懷喜愛的藝術;黃得誠遂決定轉考同校的美工科,美工科的修習完成時,因感術科學生的學科成績不夠理想,於是在重考準備了一年後,進入了理想中的台藝大美術系學習。大學生活中,得誠能盡情的沉浸在藝術的滋養裡,可惜的是,因為當時家庭背景的經濟需求,畢業以後卸下了藝術的夢想,也喜愛烹飪的他和家人開了間餐廳共同經營,一轉眼就過了十三年。
      
    回到母校擔任助教 深入版畫創作的開端
      
      經營餐廳這段時間,黃得誠透過恩師鐘有輝教授推薦,重新再次回到台藝大,協助版畫所擔任助教一職,坦誠個性「閒不下來」的他,也曾同時身兼餐廳老闆及版畫所助教雙重身份 ,銜接的時間長達兩、三年。也是經由在版畫所幫忙的過程中,逐步對版畫媒材更深的認識;梅丁衍教授也鼓勵他:「去玩玩看嘛!」,當下猶豫的他也在思考,若以版畫創作為主該如何下手才好?擅長從週遭尋找熟悉題材的黃得誠,因此便聯想到了他的餐廳經營背景—「料理」。
      
      決意要投入版畫創作後,一開始得誠也從木板版印做起;一路嘗試各種不同媒材的版種,直到他遇見了西方版印的金屬腐蝕版,終於找到了他心中想要追求的中西融合元素!藝術家黃得誠使用銅板加以打磨後,再接著上防腐蝕劑,然後在刻線,這時可以選擇氯化鐵或硝酸來作腐蝕;接續著線刻完了之後,再清洗完後做層次的遮蓋,最後噴上細點就大功告成了。
      
    創作與烹飪的奇想結合 黃得誠繪料理燴出絕佳風味
      
      此次得誠展出的作品,都以料理為主,強調食物所乘載的情感問題,在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眷戀的味道,無論你是不是已經嚐遍世界美食,但總有一個是終身難忘的味覺體驗,這個滋味或許不是最好的;但卻伴隨著人生重大的事件或情緒轉折,因此將味覺烙印在生命中,藉由本展一起來發掘;關於每個觀賞者內心裡屬於「味道」的故事。
      
      藝術家黃得誠以臺灣辦桌菜餚或庶民小吃為主題,這些隨處可見的菜色,記載了臺灣社會的脈動,並在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烙影印下一個重要的故事,透過創作者的重新詮釋而轉化成的圖像,與觀者內心景觀產生連結。以唐朝懷素的食魚帖,從書法的造型概念中喚起作者對文字的情感,將其轉化成圖像表達,創作者對於飲食後的內心景觀這是屬於一種自身對於食物的觀照,也希望經由作品帶領觀者回憶起屬於自身的飲食景觀,追尋原味的體驗。
      
      主打作品「食珍錄」是我國古代飲食專書之一,寫於南北朝時期。記載有六朝帝王名門家中最珍貴的烹飪食物,在此基礎上將經典文學紅樓夢的故事結合重新詮釋,讓食物除了給人味覺的滿足外,將內心的感受轉化成為視覺圖像的創作集結。而展出作品之一的「食全大補」,為創作者從臺灣傳統補身觀念為出發,集結民間習俗中對於補身食物的觀察及轉化的成果;每個人都有吃補的經驗,通常第一次吃補的經驗都是來自家庭在「以形補形」的觀念下,這是一種來自家人對自身的期望,而「食補」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總結出來的食療方法,生物和人類在地球表面所經歷的漫長的進化生活,經由呼吸、喝水和吃東西,與地球表面的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達到平衡狀態,使食物在人體裡被充份的延伸;而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作品內容多以呈現食物的功能性,以創作者的角度重新詮釋。
      
    與記憶中的美好道別 啟程前往藝術的康莊大路
      
      對於得誠來說,「餐廳」的完美結束—在回去創作者的身分以前開過一家餐廳,雖然沒有大飯店的規模;卻是人生的轉捩點。那些創作低潮的日子讓他重新思考沈澱,因為餐廳開設在畢業學校的附近,也在每個時期與這些學生建立了共同記憶,十多年間發生了很多的事;當得誠決定再以創作視為人生的最重要的事業後,毅然結束了餐廳的經營;唯一的遺憾是來不及跟這些朋友說「再見」,因此他一直希望能重新烹飪當年餐廳菜色,邀請懷念那些味道的人;並正式地與大家道別,畫下句點—「人生,無不散的筵席。」
      
      這座小小的島嶼,混雜各地的人種;帶來各種料理、不同的味覺感受,食物對於這座小島的人來說,只是建立在人類最基本需求上的「煉金手法」,慢慢失去原有的味覺感受,透過黃得誠的作品讓我們一同來反思:什麼才是真正的台灣味?(文:金車文藝中心)
        
        
    黃得誠 簡歷:
    2012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版畫藝術碩士班 畢業
    現任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版畫藝術碩士班 行政助教
       奇想文化有限公司 / 奇想畫室 負責人

  • 文化大學美術系事件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7-02-02 11:07:21

    本集主題: 情定終身個展 吳建興專訪
      
    自述:
      「情定終身」概念主軸來自吳建興創作中長期對以「家」的概念為中心出發,所形成的人、事、物網絡以及價值體系之關注與反思。計劃以吳(建興)、商(雅琇)之婚姻與婚禮儀式作為啓動點,透過藝術家自身結婚成家的生命經驗轉變,發散至美術館公共場域與公眾關係之間的交會關係,藉以擴張討論當代社會中情感構成與生命治理性的聯結體系,其間個體與個體、與社會、機制、傳統價值的聯繫點與張力關係,藉以反映個體處於巨大社會傳統所形成的文化中的對應狀態。
      
      展覽一方面延續創作者反映傳統與當代價值衝突與彌合,以「家」為中心的生活型態如何在當代人際與生產網絡中,找尋其重新循環的能量與可能性;另一方面,將「婚禮」視為一種關係擴張的界面,試圖透過「婚禮」作為一種事件展演在美術館的嵌入,再度從日常生活到公共場域之間儀式化的過程中,探尋某種情感活化的互動因子,透過在美術館公共機制裡促成對更多生命經驗的邀約,試圖在會面中勾動日常人際下所隱藏的各種細微互動的情感紐帶。除了透過伴侶關係來探討當代個體性、私人性的心理狀態於社會關係、身份認同等精神狀態上的處境,展現的本身即是藝術家生命過程的一部分,透過一個運用自身生命重要儀式的轉化,去探測身體、生命實踐與展演機制之間的鴻溝。
      
      作為藝術家吳建興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的首次個展計劃,面對「個展」作為一種自我呈現與被觀看的媒介的意義下,如何將展示自身生命課題作為一種觀看對象的迴轉。將婚禮儀式鑲嵌於美術館的觀看機制裡,意圖去創造兩種儀式化過程中的「聯姻」關係,除了去呈現「聯結」(engaging)作為一種形式,亦在討論聯結作為一種機制與其他機制間所構成的網絡與互相牽動關係。(文/吳建興)
        
       
    吳建興簡歷:
      1987年出生於台灣
      
    學 歷:
      2011-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創作研究所繪畫組
      2007-2011 中國文化大學美術學系
     
    個 展:
      2016 情定終生 ,台北美術館 ,台灣,台北
      2015 生活雙面刃-微觀面,智邦藝術基金會,台灣,新竹
      2014 小時代實業社 ,FreeS 福利社 ,台灣, 台北
      2013 Illusion 泰國,曼谷
      2012 平行穿越 (Parallel Crossing) 台灣, 台北
     
    得獎經歷:
      2015 這不是毒蘋果(卓越獎展演 ),關渡美術館,台灣,台北
      2014 Made in Taiwan 文化部新人推薦特區 , 台北藝術博覽會,台灣,台北
      2013 形而上(第十一屆桃源創作獎 ),桃園縣政府,台灣,桃園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