ヨーヨーの奇妙な冒険。
又稱Y的奇幻旅程。
2016年倒數的最後一天,看著洗版的回顧文,不自主地也會跟著想想一路以來的旅程,挺特別的。
我常常自嘲自己是個鋪鐵軌的人,鋪好後可以給未來的駕駛好好開火車。打從工作生涯起步,好像幾乎所有的工作目標,都是必須經歷從零到有的過程。
1999年我23歲。...
ヨーヨーの奇妙な冒険。
又稱Y的奇幻旅程。
2016年倒數的最後一天,看著洗版的回顧文,不自主地也會跟著想想一路以來的旅程,挺特別的。
我常常自嘲自己是個鋪鐵軌的人,鋪好後可以給未來的駕駛好好開火車。打從工作生涯起步,好像幾乎所有的工作目標,都是必須經歷從零到有的過程。
1999年我23歲。
結束兵役,進入社會的第一份工作,就大膽接下台灣第一本日系女性雜誌《Cawaii!》主編的位子,日本都管它叫做「編集長」。好聽點叫做初生之犢不畏虎,解釋做年輕人莽撞的衝勁似乎更貼切。現在想想,當年遠在日本的荻野總編第一次看到眼前這個毛頭小子時,應該很害怕雜誌會被他給毀了吧?
創刊前夕,什麼資源都沒有,也沒有任何前輩可以指導我,部門裏的部屬們幾乎年齡個個都比我大,外界沒有人看好,便利超商的採購和不少彩妝品牌主管對我們的刊物嗤之以鼻,或許是不服輸的衝勁加傻勁,創刊後的第一期,竟然創下百分之九十七的銷售率,至此成為銷售排行榜前十名常客。
2001年我25歲。
我擔任總編輯領導團隊,創刊了長年銷售冠軍的《mina》台灣版。
然而工作期間,我想讓自己的所學紮實一點,毅然決然暫時離開了崗位,待在東京上智大學的研究所,想把時尚媒體這門學問弄好。回到台灣後,創刊了《with》台灣版,前進上海創刊《mina》大陸版、進入香港創刊《with》香港版、談下了《ViVi》台灣和香港版的版權,一切也是從頭開始。那時的上海和香港,比起台灣更是什麼都沒有,我得像人格分裂一樣,一個月同時負責這麼多種不同族群讀者的雜誌發行,加起來的量比起壹週刊可能都還多。
我們一股腦兒地往前衝,榜單上名列前茅的都是我們的雜誌,我們的團隊勢如破竹,改寫了兩岸三地時尚雜誌市場版圖、改變了讀者閲讀習慣和客戶的投放習慣、影響了巨大的流行文化。回頭想想,也許是因爲年輕反而沒有包袱,反而能擺脫成見,反而能專心一致。
2005年我29歲。
擔任《Man's Style》副社長兼總編輯,開始了我的男性時尚雜誌工作生涯,31歲時成了社長兼總監。剛接手時,那是一本長年虧損的刊物,我只能把臉洗一洗,決定從頭開始重建所有部門團隊。
記得那時候,為了努力達到目標,經常每天工作到深夜,隨便叫叫麥當勞外送裹腹,等到編務、行銷廣告會議都忙完了,最後一位編輯下班了,我便開始拿出厚厚一疊資料,打開PPT和Excel 準備長篇大論的報告,等著隔天一大早與高層會議,解釋財報上的每項數字。於是,一個月我大概有四五天睡在公司,把兩張辦公椅隨便排一起倒頭就睡,椅腳上的滾輪滑來滑去,其實根本無法好好入眠。欣慰的是,兩三年後,許多精品成了我們的客戶、不少男性成了我們的死忠讀者、而封面人物只會見到港台大牌男星,甚至國際巨星的臉孔。
2009年我33歲。
離開媒體集團獨立後,我先後成立了「一心」與「幸喜」兩間公司。
我又不甘寂寞地,和日本名模好友渡邊知夏子一起合作,創立女性時裝品牌,然後前往馬來西亞創辦《mina》和《女人我最大》馬來西亞版、擔任創意總監前往北京協助《men's Joker 型男志》大陸版創刊,當然一切又是從頭開始。
因為是再一次的從頭,我自己找了辦公室找了團隊,剛開始的日子並不好過,忙碌得回不了家,有時就在自己辦公室地板上隨便舖了塊墊子將就著睡,半夜被蚊子叮了又叮。
這期間為了廣告、總監、顧問、活動、造型、授課等各種工作,世界各地跑呀跑,每天都在變換角色。至於我究竟創辦過多少本雜誌?去過哪些地方?合作過哪些品牌與藝人?其實早已數不清也記不得。至於你們在電視上看到的那個我,也只是其中一個角色的我。
現在想想,真是特殊的工作歷程。
可是我真正想說的是,如果沒有團隊夥伴的努力、長官願意給一個年輕人機會、願意充分授權,這些從零到有的成績,是不可能出現的。
過去青文的黃社長、邱總經理、蘇經理、城邦集團的何飛鵬執行長、技嘉電腦的葉董事長、童再興先生、孫先生、阿康、馬來西亞城邦的周金明先生、溫哥、心湄姐、女人我最大優秀的製作團隊,以及許多相關領域的前輩先進,是他們給了我這個毛頭小子機會,他們才是讓鐵軌順利延伸下去的真正力量。
看看我創辦的公司名稱就知道,「幸喜」兩字是因為我和阿康都喜歡「三谷幸喜」的作品,同時又覺得幸福喜樂的涵義充滿正能量,於是公司英文名字也取其相近發音的「Sincere」,表達誠摯的心。
至於「一心」?凡事都需要用心、本著初心、然後團結一心。名片的背後,至今仍然印著何飛鵬先生當初為我親手提筆的「心」字,一顆年輕熱情的桃紅心。
2016年,我40歲了。
經年累月的工作經驗,有時難免少了年少輕狂的衝勁,多了些把成功經驗當做準則的自以為是。可見我歷練還不夠,我該學學這些曾經提拔過自己的前輩們,那種願意傾聽年輕人想法的智慧與氣度。同時,偶爾放空自己,跳脫經驗法則的思維,找回初心。
初心是什麼?不就是對美麗事物的熱愛嗎?
2017年,我想是應該找回23歲心情的時候了。
PS. 照片是上個月到日本九州工作時拍的,對面就是熊本城。
#一心幸喜 #YouGunLee
文化大學研究所榜單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214新加坡聯合早報
*【美眾議院司委會通過川普彈劾條款】
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星期五早上表決通過指美國總統川普控他濫用職權,和妨礙國會調查的兩項彈劾條款。法新社報導,案件將提交至眾議院,進行全體辯論及投票。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world/story20191213-1013105
*【中美同步宣佈達成首階段貿易協定,川普叫停本月15日對華加徵關稅計畫】
美國總統川普宣佈,已經同中國達成了第一階段貿易協定,原定12月15日生效的對華加徵關稅計畫不會啟動,兩國將立刻開始第二階段的談判。中方也宣佈,美國將分階段取消對華加徵的關稅。https://www.zaobao.com.sg/news/china/story20191214-1013150
*【傳中美接近達成貿易協定 人民幣匯率收漲500點】
受中美可能達成貿易協定等利好消息推動,人民幣兌美元即期昨天收漲近500點至近四個半月新高,中間價也升近百點創逾三周高位。
https://www.zaobao.com.sg/finan…/china/story20191214-1013210
*【庫德洛:若爭端再起 美國還可付諸對華關稅行動】
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在談到週五宣佈的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時表示,如果有任何爭議,美國可能還會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china/story20191214-1013244
*【美防長:美國視中國為競爭對手 不是敵人】
美國國防部長Mark Espe在紐約清楚界定了美國對中國的國防政策,即美國視中國為競爭對手,但不是敵人。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china/story20191214-1013241
*【英保守黨大勝為脫歐鋪平道路 但下來新貿易談判存在不確定性】
英國首相強森領導的保守黨在大選中奪得下議院過半議席,為推動議會通過脫歐協議鋪平道路。不過,分析指出,即使英國下月底順利脫歐,之後要與歐盟進行的新貿易關係談判仍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最大反對黨工黨得席較上次選舉銳減59個,共獲203席,是1935年以來最差的一次。主張蘇格蘭脫離英國的蘇格蘭民族黨的議席則增加了13席,達到48席。
https://www.zaobao.com.sg/news/world/story20191214-1013151
*【強森會見英女王 要求組織新政府】
*【英國首相強森抵達白金漢宮與伊莉莎白二世女王會面,正式向她要求組建政】府。法新社報導,英國首相強森領導的保守黨已確定奪得下議院過半議席,在已公佈的649席中,保守黨奪得364席,比上次大選多得48席。這是自1980年代,柴契爾首相鼎盛時期以來,一黨贏得最多席位的大選。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world/story20191213-1013095
*【強森:明年1月31日毫無疑問退出歐盟】
強森表示,英國人民在週四的選舉投票中,給予保守黨“強有力的新委託”。他說,英國將在明年1月31日毫無疑問退出歐盟,“沒有如果,沒有可是”(no ifs, no buts)。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world/story20191213-1013065
*【社論:英國脫歐終成事實】
這次大選的結果,和選前民意調查所得相距甚大。接近投票日的民調還顯示選情非常膠著,有者甚至擔心可能出現“懸峙”議會。但結果剛好相反。其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是多數選民已經厭倦了議會在脫歐課題上的纏鬥不休,希望這件事能快點了結。而強森喊出的“搞定脫歐”(get Brexit done)的競選口號,正迎合了選民的心理,雖然他並沒有提出了結脫歐的具體方案。其次,是工黨本身的錯誤和失敗。該黨黨魁科賓過度左傾,不僅沒有在最關鍵的脫歐課題上提出具體的替代方案,甚至連要不要脫歐也立場模糊,這都不是選民所急切想要的。
https://www.zaobao.com.sg/f…/editorial/story20191214-1013224
*【馬克洪:希望與脫歐後英國建立特殊關係】
法國總統馬克洪表示,他希望英國脫離歐盟後,與英國建立“非常特殊的關係”。他表示,英國脫歐並不意味著英國將完全離開歐洲。路透社報導,馬克洪說:“我想告訴我們的英國朋友和盟友……你不會離開歐洲。”他補充說,他希望與英國建立密切的關係,特別是在國防和安全方面。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world/story20191213-1013099
*【歐盟主席:準備與英國進行貿易談判】
歐盟理事會主席Charles Michel表示,歐盟準備與英國進行貿易談判,並將英國首相強森圓滿獲勝後,盡最大努力保護歐洲的優先事項。法新社報導,蜜雪兒12日出席歐盟領袖會議時說:“我的觀點很清楚:我們已經準備好了。我們已經決定了我們的優先事項。”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world/story20191213-1013093
*【《福布斯》發佈全球最具影響力女性百強榜】
排行榜的前五名女性包括首位的德國總理梅克爾;第二位的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第三位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第四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以及第五位通用汽車首席執行官瑪麗•巴拉(Mary Barra)。在該榜單的16年歷史上,梅克爾14次上榜,並且連續九年被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女性。拉加德則較去年上升一位,排名位居第二。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world/story20191213-1013104
*【韓國防部:向荷姆茲海峽派兵尚無定論】
韓聯社報導,國防部相關人士就韓國是否會向荷姆茲派兵一事表示,美方通過會議以直接、間接的方式要求韓國參加聯合巡航。當局表示,若政府決定向荷姆茲海峽派兵,國防部將著手準備相關事宜。就韓方與日本同一時期研討派兵一事,該人士說,政府的決定與日本無關,韓國只出於保護公民和船舶安全的考慮研討是否派兵。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world/story20191213-1013098
*【聯合國:印度新公民法歧視穆斯林】
據報導,印度國會11日晚上通過具爭議性的《公民身份修正法案》,指2015年前因宗教迫害而從阿富汗、孟加拉、巴基斯坦遷移到印度的非法移民將能取得印度公民身份,但回教徒被排除在外。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world/story20191213-1013096
*【印度治安惡化 安倍考慮取消訪問】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原定于15日訪問印度,並與印度總理莫迪舉行高峰會談。但是,由於印度當地治安惡化的問題,可能考慮延期或取消。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world/story20191213-1013083
*【港警加班費9.5億港元 泛民主派力擋無限制撥款】
香港員警因反修例事件而長時間超時工作,平均每月領取超時工作津貼的人員多達1萬1000人,員警加班費總共高達9.5億港元。泛民主派表明,會全力阻止特區政府無限地為警員加班費撥款。
https://www.zaobao.com.sg/news/china/story20191214-1013137
*【王毅促美同中方相向而行 讓對華政策回歸正軌】
王毅昨天在北京出席2019年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研討會開幕式時發表演講。他指出今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兩國經過40年發展,經濟利益高度融合,各領域交往日益密切,但同時也遇到前所未有的複雜局面。
https://www.zaobao.com.sg/news/china/story20191214-1013138
*【新聞人間:環保少女 打敗香港示威者】
美國《時代》(TIME)雜誌評選的年度風雲人物本周出籠,瑞典環保少女桑柏格)擊敗了香港示威者,登上《時代》本期封面,被認為是過去一年裡,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不論好壞——的人物。
https://www.zaobao.com.sg/news/china/story20191214-1013141
*【100大中華城市宜居排名 煙台名列榜首哈爾濱墊底】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亞洲競爭力研究所,昨天在上海公佈調查結果。研究人員認為,一座城市的宜居性應包含經濟活力與競爭力、環保與可持續性、國內安全與穩定、社會文化狀況、城市治理五個主要維度。
https://www.zaobao.com.sg/news/china/story20191214-1013144…
*【印尼巴布亞冰川 或因氣候變化10年內融化】
地處熱帶的印尼也有冰川,這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如今,這些人們還來不及認識的冰川正逐漸消失,可能不到10年就完全看不見了。熱帶與冰川,似乎扯不上關係,但其實熱帶也有冰川,雖然並不多。地球上絕大多數的熱帶冰川位於安第斯山脈所在國家包括玻利維亞和秘魯等。在亞洲的印尼東部的巴布亞也有一條赤道冰河,就在海拔4800多米的查亞峰(Puncak Jaya),它是太平洋地區目前僅存的一條冰河。根據先前的科研估計,由於地球氣候變化,查亞峰冰川面積在過去數十年間減少達85%。
https://www.zaobao.com.sg/…/p…/climate/story20191214-1013132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14日上午啟程到北京述職】
據《星島日報》報導,林鄭月娥在抵達機場時沒有回應記者提問。香港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陳國基隨行。林鄭月娥離港期間,由香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署理特首職務。
https://www.zaobao.com.sg/real…/china/story20191214-1013257…
文化大學研究所榜單 在 婷婷看世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走,回中國!” 中國正經歷民族史上罕見的人才歸國潮】
這是一個民族史上罕見的人才回流潮: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正形成最大規模留學人才“歸國潮”。截至2016年底,中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到265.11萬人。僅2016年就有43.25萬留學人員回國,較2012年增長15.96萬人,增幅達58.48%。
“大磁場”的引力
“我想回中國”,不做巨變的旁觀者,要做巨變的創造者
“你想回中國?”
“對,這個機會很有吸引力。”
“你這個方向系里缺人,終身教職何其寶貴,有人夢寐以求卻沒有拿到。”
“謝謝您的好意。我去意已定。”
美國東部時間2017年1月26日,已獲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終身教職的副教授鄧巍巍向系主任請辭回國。
4月27日下午。在美國講臺上完最后一堂課后,鄧巍巍拍拍手上的粉筆灰,與學生作別。此時,他在美國居住15年,任教已整整7年。
是留還是走?鄧巍巍不是沒有糾結過、徘徊過。“你從哪里來?”在美國的那些年,這個眾所周知的終極問題時常拷問著他的內心。
2016年9月15日,中國“天宮二號”成功發射。曾經的大學同學坐在發射指揮大廳里參與發射,而身在美國的鄧巍巍只能靠刷朋友圈,來了解發射的情況。
那是一種游離于家門外的感覺,這感覺撞擊著他的心,也讓他找到了那個終極問題的答案。
飛速發展的祖國,有著強大的磁力,吸引著他踏上歸國的路。
“梁園雖好,非久戀之鄉!”早于鄧巍巍5年回國的袁軍華喜歡用錢學森的這句話詮釋他的離開。
“我怕再不回來就晚了!我不想當祖國發展的看客!”
2012年,袁軍華受召于“千人計劃”青年項目,結束哈佛大學的博士后工作,回到位于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兩年后,他的夫人,同樣就讀于加州理工學院的張榕京回國。
……
歸去來兮,許多人遵從的是內心的呼喚。
“希望廣大海外學子秉持崇高理想,在中國人民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奮斗中實現自身價值,努力書寫無愧于時代的華彩篇章。”
2014年初,一封習近平總書記給全體留德學子的回信從中南海傳遍全球:“走,回中國!”一時間,歸國成潮。
國際大咖回來了——
2017年,蜚聲中外的“大師”、世界著名計算機學家姚期智放棄外國國籍,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長期從事計算機科學和量子信息科學研究,是迄今為止世界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圖靈獎”得主中唯一一位亞裔專家。
實際上,姚期智早已“歸心似箭”——十余年前,他辭去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職。在清華,他先后創辦計算機科學實驗班、理論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交叉信息研究院和量子信息中心,親自授課,指導學生論文,其計算機科學實驗班被外界稱為“姚班”。十余年間,一批批拔尖創新人才從這里邁向世界學術舞臺。因為“分量重”,姚期智回國被視為海外高層次人才回歸中國的“風向標”。
領軍人物回來了——
國際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單分子酶學的奠基人謝曉亮、高能物理王貽芳、人工智能甘中學、新藥創制丁列明……他們的回歸使中國在各自領域的科研水平在世界上提高了10年到15年。
夫妻雙雙把家還——
從加拿大歸來的一對夫妻何理、盧宏瑋,丈夫入選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妻子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
“回到祖國我們現在已經參與到國家級重大工程建設中,覺得特別有成就感,這在國外是很難想象到的。”盧宏瑋說。
同門團隊把業創——
量子物理學家潘建偉率高徒陳宇翱、陸朝陽先后回國,三人三奪世界量子電子學和量子光學領域最高榮譽——菲涅爾獎。他們在回國后組建了一支中國物理界的“夢之隊”。
潘建偉主持研制的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圓滿完成了包括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在內的三大既定科學目標……英國《自然》雜志評價:量子通信領域,中國用不到十年時間,由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勁旅。
“80、90后”登場了——
《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雜志評選的2015年度全球杰出青年創新人物(TR35),中國“80后”青年科學家戈鈞躋身其中。
從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后一畢業,戈鈞即選擇回到他的母校清華大學,回來時,帶著懷孕的妻子。“中美之間的科研條件在迅速縮小差距。”戈鈞說。
從第十二批“千人計劃”青年項目開始,而1980至1984年齡段成為絕對主力,“90后”首次闖入“青千”榜單。
潮涌東方,勢不可擋。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迎來了史上規模最大、領域最多、范圍最廣的留學潮和歸國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歐美同學會會長陳竺說。
中國留學人才的加速回流形成態勢成為“現象級”:1978年,歸國人員僅以數百人計;2009年回國人員數量首次突破10萬人,2012年27萬人,2016年突破40萬人……
人員結構從“高精尖”向多層次擴展。從業領域從科研向創業、公共服務等多元化擴展,堪稱全方位“登陸”。“尤其是最近5年呈現規模化、常態化,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形成‘不落潮’。”中央組織部人才工作局局長孫學玉說。
“大磁場”的魔力
歸國人才找到了創新創業的大舞臺,“迎來了黃金時間”
2009年,不平常的一年。
那時,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的燕紹九博士正在美國懷俄明大學做訪問學者。“只有身臨其境才真切體會到,對美國而言,肇始于華爾街的那場金融危機比當年的14級颶風‘比爾’更恐怖。”
危機的寒風迅速吹到科研領域,經費投入青黃不接。“很多研究中斷了。項目批不下來,研究生縮招。”燕紹九回憶說。
此時的中國,一個傾全國之力的引才聚才計劃正在醞釀。2008年的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轉發《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關于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意見》,主要是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
孫學玉表示,海歸主要是被“吸”回來的。
這是一個充滿魔力的“大磁場”。
在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指導下,中央組織部會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等部門組成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小組。各地各部門建立引才工作小組或辦事機構。
人才項目推動引才聚才。繼中央啟動國家“千人計劃”后,各省區市、高校、大型企業及社會組織的“海外引才計劃”全速推進。北京的“海聚工程”、江蘇的“雙創計劃”、陜西的“百人計劃”、廣東的“珠江人才計劃”、深圳的“孔雀計劃”……多地把引才辦事處設在了國外,有的甚至把引才聯絡辦公室開設到了美國知識密集度最高的硅谷。
10天,輾轉3國5個城市、參加24場公務活動和人才座談會;拜訪3名諾獎級、院士級戰略科學家以及10余個海外產業領軍人才團隊……這是累倒在工作崗位上的武漢市委組織部長楊漢軍生前的“招才”時間表。“引進一名高端人才,就能集聚一個創新團隊,甚至帶動一個創新產業。”這是楊漢軍生前心中的急迫……
現年60歲的崔平曾是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的所長,但是在同事們眼中,她更像是一名“知心大姐和大管家”。
2013年12月11日,美國硅谷。寧波材料所的兩場招聘會分外熱鬧,每場近百名海外高層次人才慕名而來。
與7年前相比,崔平的感受是“冰火兩重天”。第一次赴美國招才,她拉著幾十公斤重的宣傳冊,穿梭在不同的會場,問津者寥寥。
崔平率領招聘團隊四面出擊,開展全球“相馬”大行動。連美國硅谷都設立了人才聯絡處。如今,寧波材料所云集了800余名科研人員,其中院士1位,海外高層次人才200余位。寧波材料所平地起高樓,站在了科研的領先位置。
為促進歸國科學家安心工作,中央和地方不斷完善政策。為海外高層次人才落戶、入出境、稅收、醫療待遇、社會保險、子女入學、配偶就業、項目申請、經費補助等提供政策支持。
這是中國“大磁場”的魔力,歸國人才在這里找到了創新的大舞臺——
哈佛“八博士”共聚合肥科學島建起世界上最先進的強磁場實驗裝置的故事,是近年來“歸國圈里”的美談。
“強磁場有強魔力。”“越比較越自信。”率先回國的“頭雁”、強磁場中心副主任王俊峰說的感言,道出了這8位博士的共同心聲。國內的科研條件今非昔比,在這里可以擁有“獨立實驗室”,而在美國是很難實現的。
他們看到,位于貴州山區的“中國天眼”、安徽合肥的“人造太陽”、廣東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北京懷柔的“北京光源”……一個個大科學工程或相繼完工,或即將上馬。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1.57萬億元,比2012年提高52.5%,年均增長11.1%,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調查中有81%的留學歸國人員認為,國內創業機會比國外“要更好,甚至好得多”。
這就是中國“大磁場”的魔力,歸國人才在這里找到了創業的大天地——
龐大的市場,為歸國人才創業提供廣闊的舞臺;升級的需求,讓歸國人才所掌握的高技術得以施展。他們創辦的環保、新能源、生物、金融等領域公司,如雨后春筍在中國大地上快速萌生、成長。
“二維碼居然已經取代了大媽的零錢筐。”讓全球頂尖的人工智能專家、美國普渡大學計算機系終身教授漆遠沒有想到的是,一次回國的經歷,讓他對中國創新刮目相看。
“萬萬沒想到,中國市場的魔力如此強大。”漆遠告訴記者,他回國后加入的螞蟻金服團隊已經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普惠金融服務,公司形成了獨特的“硅谷幫”現象。
中科合成油公司總經理、首席科學家李永旺這樣感嘆:“我要是留在國外的話,一輩子只能給國外的‘大牛’打下手、當跟班。”如今,中科合成油與神華集團合作在寧煤投產成功煤制油項目,已占據世界全面領先優勢。
七月的黃淮平原,太陽頂著天高。連續襲來的熱浪,焦烤著中科院“百人計劃”專家吳麗芳和她“80后”“90后”的學生們。
為了搶建一個移動羊棚進行農牧耦合改土技術試驗,他們的衣服濕了干,干了又濕。“我們有3個核心試驗示范區,在懷遠、渦陽、太和縣,走一遍得三四天。我是基本上兩周去一次,車上放個袋子,里面放著球鞋、膠鞋、草帽。”吳麗芳說,現在化肥能撒,農機能開,有時在農村一待就是幾個月。
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袁隆平帶領團隊攻關“雜交水稻”技術,幫助解決中國人吃飽飯的問題。如今,從新加坡歸來的吳麗芳,依托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作為中科院“第二糧倉科技工程”總協調人,求解“從‘吃得飽’到‘吃得好’”的“糧食安全方程式”。
小麥赤霉病,多見于黃淮海平原,被稱為“小麥癌癥”。吳麗芳從新加坡回國后,與它對陣了三年。團隊通過交叉學科研制出一種隱性納米防護膜,噴一次,就像是給小麥涂一層防曬霜,赤霉病的發病率可降低50%至70%。項目目前已進入產業化商談階段,計劃明年上市。
談起歸國的感受,吳麗芳說:“中國這個‘大磁場’的設置是為科學家的未來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我們因此迎來了科研的黃金時間,想干啥就能干成啥。”
“大磁場”的活力
做偉大復興“生力軍”,助力祖國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
穿越歷史的星空,總會發現那相似的足跡——
一部百年中國留學史,就是一部推動中國近現代化的變革史。
150年前,容閎、詹天佑、茅以升等中國早期留學生,成為推動中國近代化的先驅;
60多年前,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鄧稼先等留學歸來,成為建設新中國的棟梁……
時至今日,中國留學生遍布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們經過多元文化的熏陶、全球化視野的歷練,有著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業意愿,是全新的國際化人才群體。
他們將帶給我們怎樣的世界?
“海歸科學家作為知識技術轉移的人才力量,正逐漸成為中國學術發展與科技創新的生力軍、高新技術應用的推動者、推動中國創業發展的領跑者。”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有關負責人指出。
——促進基礎科研水平大幅提升。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70%以上的教育部直屬高校校長、80%以上的兩院院士,都有海外學習或工作經歷。“千人計劃”分13批引進7000余人,絕大多數來自美歐等科教發達國家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和跨國企業,包括6名諾貝爾獎得主、80余名美歐等發達國家科學院、工程院等院士。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施一公等海外回國人才帶領下,自2009年以來,已在《自然》《科學》等世界頂級期刊上發文70多篇,國際影響力迅速提升。
8年前的一天,潘建偉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參觀完“復興之路”主題展后,給大洋彼岸的學生們分別發去短信:“希望努力學習,早日歸來,為民族復興作出貢獻!”
這條信息,他的學生,“80后”的青年科學家陸朝陽在手機里存儲至今。陸朝陽與老師潘建偉有一個“心靈契約”:老師推薦他去英國劍橋大學學習量子技術,他承諾學成回國效力,把最新理論和方法帶回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潘建偉分赴海外學習的弟子,以極高的“歸巢率”陸續回國。正是這樣一支隊伍的歸巢,使得中國近年來量子科研異軍突起,連續在量子理論、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研究領域涌現世界級成果,在量子革命的發展史上,標注下新的印記。
——助推科技創新創業大潮。
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后創建了大批高新技術企業,促進形成創業文化,為中國經濟帶來新的活力。
如李彥宏創立百度公司等,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創辦的企業已有73家掛牌上市。“千人計劃”專家、浙江貝達藥業公司董事長丁列明,成功研發出世界第三個、中國第一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凱美納”;同為“千人計劃”專家的信達生物制藥(蘇州)有限公司董事長俞德超,回國后帶領團隊開發上市了我國第一個具有全球知識產權的生物創新藥“康柏西普”,是我國近10年批準上市的第一個大分子藥物。
“十二五”以來,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0.9%升至2016年的56.2%,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發明專利申請受理躍居世界首位并保持領先地位,其中海外留學人才做出積極貢獻。目前,全國共有留學人員創業園300多個,入園企業2.4萬家,2015年技工貿總收入超過2800億元。
——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2017年5月,我國南海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首次試采成功,將對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產生重要影響,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盧海龍擔任試采工程首席科學家。載人航天、“天河”高性能計算機、北斗衛星導航、“蛟龍”系列深海潛水器等戰略高技術突破背后,留學人才身影頻現。
2017年9月25日,中國“天眼”落成啟用一周年。而在10天前,最懂“天眼”的南仁東,卻永遠地閉上了眼睛。對于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項目”,他一直在跟自己較勁。24年,8000多個日夜,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南仁東心無旁騖。這位清華大學無線電系高材生,放棄日本國立天文臺客座教授職位,將生命燃燒在崇山峻嶺間的中國“天眼”,在世界天文史上鐫刻下新的高度……
——促進國際交流和對外開放。
一些專家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在全球治理中提出“中國方案”,推動重要國際性學術會議在中國召開,提高了我國在相關領域學科的國際地位。隨著越來越多的留學人員回國,人才集聚效應日益凸顯,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撬動人才體制機制改革。
“千人計劃”的實施,推動各單位在人才和科研機制上大膽突破、先行先試、新人新策、特事特辦,實現“出人才、出成果、出機制”。許多專家帶回先進科研管理理念和經驗做法,對國內人才體制機制創新產生積極影響。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實行“科學家為主”的管理機制,較短時間內實現科研成果和人才培養雙豐收,成為國內科研機構改革的“試驗田”。
“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形成了重視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圍,形成了從政策到落地的系列人才保障。”歐美同學會黨組書記、秘書長王丕君說,抓住祖國發展的難得戰略機遇期,當代留學人員不斷書寫復興路上的精彩篇章。
“大磁場”的偉力
從“索我理想之中華”到“興我理想之中華”,把“我的夢”融入“中國夢”
2017年9月12日,G81次,一趟開往中原的“人才列車”,滿載著海歸學子。這一天,歐美同學會在鄭州召開年會,海歸大軍吹響集結號。
美、德、英、法……他們的足跡遍布世界每一個角落;學術前輩、先進青年,他們帶回來最先進的知識、最前沿的理念。
“讓我再講幾句好不好?”“請再給我五分鐘,五分鐘就行。”……他們爭先恐后地發言,傳遞著綠葉對根的情意。
104年前,顧維鈞等人發起歐美同學會,希冀用國外先進的科學文化和進步理念,為國家強盛貢獻力量。可在積貧積弱的年代,多少人報國無門,抱憾終身。
今天,歐美同學會的命運發生了驚人的逆轉。歸國對于留學生們而言,不再是“毅然決然”的抉擇,而是擁抱希望的“欣欣然”。他們成了中國創新創業的領跑者和生力軍。
百年潮,中國夢。
歷史的大潮逐夢浪高。
“從上世紀美國、日本、韓國3個國家的成功趕超看,實行人才優先戰略,是其成功的秘密武器。”孫學玉表示,誰搶占了人才培養、吸引和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贏得了未來。
西方媒體評價認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如此重視吸引流失在外的人才回國。中國將其視為令其站在科技前沿、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到新水平的關鍵捷徑。
“科技強、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這些強盛的起點在于人才。”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說,面對“兩個‘一百年’”的目標,我們對人才的渴求超乎尋常,我們需要做得更多。
在中科院院長白春禮看來,人才需要“掐尖”。
作為上世紀80年代的公派留學生,1987年底,白春禮結束在美國的留學返回中國。“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他說。
白春禮把當時國際最先進的納米技術研究帶到了國內。29年后,已經成為中科院院長的他,又把王中林——國際上研究納米最優秀的科學家之一,引回國內。
王中林是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終身教授。他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發電機——納米發電機,又因在納米技術領域的基礎貢獻,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
這是中國緊缺的拔尖人才。對比美國20多人的實驗室,中科院為他提供了200人的團隊,相同的文化背景、良好的合作氛圍——王中林舍不下如此優厚的科研條件。“回國吧”,2016年,王中林做出了決定。
“人才計劃不是拔苗助長,也不能‘請來女婿氣走兒子’。”在白春禮看來,用好現有人才、引進急需人才、穩定關鍵人才、培養未來人才,是引才聚才的理想路徑和良性循環。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越來越重視柔性引才。尊重人才流動規律,但求所用,不求所有。回來,我們歡迎;再走出去,再回來,我們還歡迎。”孫學玉說。
不拒眾流,海納百川。引才、育才和推送人才并重,中國不斷為全球人才競相在華創新創業提供沃土。
中國仍處于引才“黃金機遇期”,正在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黨內和黨外、國內和國外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斗中來。
2017年的一個夏日,太湖邊的演播廳內座無虛席。一場由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聯誼會主辦的海外歸國留學人員主題音樂會在這里舉行。
著名海歸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演奏的《梁祝》、吉林大學黃大年先進事跡報告團的散文朗誦、演奏家鄧建棟領奏的二胡曲……
“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一首《東方之珠》,也是一部“赤子曲”,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字眼無不叩響在人們心間。
百年前,也是透過這水與天的相連,求學海外的學子們從海上歸來,共同凝聚起全民族千千萬的智慧和力量,去戰勝千難萬險。大海,隔不斷一位位游子思念祖國的赤誠之情;海浪,寄托著一代代海歸始終不渝的強國之夢。
“不論樹的影子有多長,根永遠扎在土里。”習近平總書記用的比喻,形象而又深情。
有一種海魚名鮭,不管游到何處,成熟后都會踏上逆水返鄉的旅程,只為心中唯一的夢想——回到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中國夢激蕩最大“海歸潮”。
文化大學研究所榜單 在 I am Ju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傳染熱情】
前幾天看電視上在播一個關於各國烤肉的紀錄片,詳盡的介紹了傳統蒙古烤肉的流程,看了大開眼界,也想起了以前在日本語言學校的一位老師。
葉子老師是一位講話永遠輕聲細語,帶著溫柔笑容的日文老師。那時候我是以想要考進牙醫系為目標,進入這所相對嚴格的日本語學校。老師們其實人都滿好的,只是在看到我的目標時,有些老師會皺一下眉頭,歪一下脖子,不用說出來,只是一些細微的小動作我都會知道他們對我能力的質疑。但是葉子老師不一樣,她總是盡全力的支持和鼓勵我,和她在一起的時候,總是會感覺到未來一片光明,我一定會突飛猛進,一定會考上理想的大學。
隨著入學考試越來越接近,要準備的資料和文件等等越來越繁雜,我明顯的感覺到日文越來越吃力不夠用了。和葉子老師聊過之後,決定開始我的課後加強時間。除了早上上語言學校既定的課程之外,一個禮拜有幾天的下午,葉子老師會幫我一對一的繼續練習日文。
課後輔導的內容很廣,除了每次都要交作文之外,還有一起讀報紙和一起聽廣播。我記得廣播這件事給我的打擊非常大。葉子老師會錄下一小段她覺得有趣又有點難度的廣播節目,要我聽完以後簡短的重複剛剛的內容,然後問我一些心得。第一次她放完的時候,我真的腦中一片空白。因為實在是太~快了,就像有人按到快轉鍵一樣的咻咻咻咻就結束了。我重複聽了好多次,才慢慢抓出關鍵字,慢慢有了頭緒。
那時候在語言學校有待一陣子了,日文檢定二級也考過了。以為自己日文好像不錯,但是連聽個廣播節目都無法一次聽懂,打擊甚大自己都嚇一跳。原來總是繞著教科書打轉,生活中可以用日文對話的人,也都是日文講的刻意清晰的老師們,真正實力的提升是非常有限。也因為這樣,開始了每天早上看新聞,路上聽Podcast,認真研究報紙文章,週末積極去日本朋友趴踢的生活,日文也漸漸可以跟現實社會接軌。
喔扯遠了!為何看到蒙古烤肉會想到葉子老師呢?因為在一次次的一對一課程中,慢慢地和老師變熟,不時的會聊到家人或男友的事情。葉子老師有次透露:「実はバツイチなんです。」(其實我離過婚喔)我大驚,因為老師看起來30出頭,老師繼續說:「而且我是嫁到蒙古去呢!」
原來老師在大學時期去德國交換學生,在那裡遇見了一位蒙古男兒,留學結束後各自回母國,經歷遠距考驗一陣子,最後毅然決然結婚。老師笑笑地說,最後還是敵不過巨大的文化差異,不過我會說蒙古話喔!
每個禮拜兩次和葉子老師的密集訓練時光,總是可以療癒我巨大的升學壓力。上課的內容漸漸偏向生硬的入學計畫、小論文、口試面試練習等等。常常我是非常沮喪的,看看自己那樣低等的日文程度,是怎麼和全體日本菁英廝殺呢?但是葉子老師總是溫柔的鼓勵我,相信我有我的長處,面試官會發現的。
而我也就信了,每天奮力追趕讀書計畫,拼命的提升日文能力,就這樣在一片不看好的目光中,我的名字出現在夢想的榜單上。
記得和葉子老師的最後一堂課,她對我說:「我有一件事想要跟劉桑報告。」
「我去考研究所了喔,而且很幸運的,有被錄取了呢!明年開始就是日文老師和研究所學生兩邊跑喔。」
「其實我報考之前非常猶豫呢。我一直很想要繼續進修,但是我已經三十幾歲了,又離過婚現在沒有男朋友,好多人都叫我趕快找個好對象結婚,趕快把自己嫁掉才是最重要的。大家都說保住卵子的新鮮度比再拿一個學位重要太多了!」
「但是我還是想繼續深造呀!這幾個月來,看著劉桑為了自己的夢想這麼努力,我真的很感動。除了替你加油之外,我也想要和你一樣勇敢的追夢,不管周遭的人說什麼,傾聽自己心裡的話才是最重要的,對吧?」
那是一個寒冷冬天的午後,我們一起走在小巷的路上。走著聽著我把圍巾又再往上拉了一點,不要讓老師發現我太感動變成鼻音的怪腔調。
20世代的時候,心中總是有很多熱情,也有很多憤怒。對周遭很多事情不滿,覺得總是在碰壁。後來慢慢領悟到,與其要求別人,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最重要,我沒辦法改變這個世界,但是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做法。可能因為我的好心情,對自己要求多一些些,很多事情會因此變得不一樣。
也可能因為自己對某些東西的熱情,感染了周遭的人們,小小人物也有了自己的影響力。
我總是把葉子老師的話放在心裏,偶爾拿出來回味。因為她讓我明白,要相信自己覺得對的事情,一再一再地去實踐自己的信念。然後有一天,真的會發現自己的世界已經不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