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文化大學法律學分 班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文化大學法律學分 班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文化大學法律學分 班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文化大學法律學分產品中有2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004的網紅酸酸時事鐵絲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忘記歷史,悲劇就會重演!#千萬不要忘記二二八尚未過去 先說個笑話:與中國統一就不會有戰爭。#兩岸一家禽_中國是活路系列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155943854545692&id=584986081641475 王翔:二次大戰結束...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00的網紅林佳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立法委員林佳龍今(10)日在教育委員會質詢教育部長蔣偉寧。林佳龍委員要求教育部審核時能同意中興大學同步合併台中高農、國立大里高中,並在預算上予以全力支持。林佳龍委員並表示國立台中圖書館可以發展出數位典藏、數位學習與數位文創等特色,並運用學產基金換地的方式擴大成立「台中數位文化教育園區」。 林...

文化大學法律學分 在 Buan月亮說話 | 月亮曆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23:17:30

【加分加什麼——Kmbiyax,加油好嗎?】 光復初期,政府推行山地平地化,欲藉教育同化原住民,准許原民生類推於當時的邊疆生,部分適用於《邊疆學生待遇辦法》,報考專科以上從寬錄取。1951年起,「加分政策」實施,並繼續應用在後來的大專聯招制度上。1980-1990年代,迎來原運和解嚴,政府始重視提...

文化大學法律學分 在 ChowZip 鄒攝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9 21:14:07

一年365日,除了上頭注香,今天是我看到最多煙火、警察和市民的一天。今天我們真。吸煙。 以下是我這位黃大仙居民的讀白: 自小一開始,成長於黃大仙。 由木屋區東南西北座,屋廁分離的環境搬到現在的上村。由家中聽住羅文獅子山下看著獅子山峰到黃大仙上村三期建成擋住獅子山。由沒有龍翔中心,到有新商場,到商...

文化大學法律學分 在 游大東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1 03:59:17

【 ⚠️⚠️本周六播總決賽⚠️⚠️ 】 【 港台製作《小學校際通識比賽2019》緊張、刺激、學到嘢!】 「雞鳴犬吠」四個字中,哪一個字屬於「口」字部? 我九秒九搶答是「鳴」。 主持黃大鈞隔著熒光幕說:「錯,正確答案係『吠』!」 What?!大叫:「怎麼Ke Neng(可能)?」點會唔係「鳴」?唔信...

  • 文化大學法律學分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4-10 22:08:47
    有 0 人按讚

    忘記歷史,悲劇就會重演!#千萬不要忘記二二八尚未過去
    先說個笑話:與中國統一就不會有戰爭。#兩岸一家禽_中國是活路系列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155943854545692&id=584986081641475

    王翔:二次大戰結束前
    台灣有一群覺青,因為想要脫離日本殖民所以反而憧憬回歸祖國
    當時有一派熱衷學習唐山語(普通話)讀漢詩(唐詩)
    有些去參加三民主義青年團

    蔣渭水就是這一派
    日本放棄台灣的占領權,台灣仕紳當時分兩派,一派主張獨立一派主張回歸
    結局是大家都讀到的,228大屠殺
    那些三青團,沒有一個活口留下來

    【回顧】
    一「[HI-ON] | 1949.12.7 中華民國決議來台」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522805751192832&id=584986081641475

    方川頁:一輩子受中國教育、效忠中國、不會說自己母語的東突厥女性,甚至還當過線民舉報過自己族人,依然被丟進集中營。

    這個故事獻給所有嘲笑亡國感跟台灣價值的藻礁青年。

    ChungChih Li : 紐約客這篇值得細細讀完。假如台灣成為中國東邊的「新疆」(new frontier), 我覺得我 95% 網友的行為都比 Anar Sabit 還符合被再教育的標準。

    Anar Sabit,生於新疆的哈薩克人,出身良好的家庭,父親是醫生,母親是化學教授,中國占領後出生的 Sabit 完全漢化,不問政治,一口標準北京話,不諳哈薩克語。新疆情勢惡化後不願隨父母移民哈薩克共和國,事實上她不以為然,她認為她的前途在中國,而中國是她通往世界的捷徑。Sabit 成績優異,2004年高中畢業即到上海讀大學。中國對少數民族的戒心沒有引發她相對的戒心,雖有小委屈,但深信她的能力可以克服。她熱愛上海,畢業後在上海的貿易公司工作,因業務足跡遍及歐亞。

    2014後至溫哥華從事會計工作,2017年父親因心臟病突然過世,Sabit 前往哈薩克奔喪,之後暫時辭掉在溫哥華的工作,準備多陪一下傷心的母親,也打算陪母親回新疆老家處理父親遺留的事物。朋友立刻提出警告,認為此時進入中國十分危險。Sabit 自認不涉政治,不會有問題,於是不顧親友的警告,回到新疆。果然進得去,出不來。

    在烏魯木齊的機場準備出境回哈薩克時,人生驟變,她被逮捕了。沒有罪名,看來只是到過可疑的國家,必須送勞改營(再教育學校)一年半。出來後還屢屢被威脅她的教育似乎還不夠,意思是政府隨時能讓妳進去補學分,連拒絕上面安排的工作都可能引起懷疑。Sabit 做出各種效忠宣示,還答應當線民,舉報宗教與分離份子的活動。2019年三月,Sabit 終於拿回被扣留的護照,但不敢由機場離境。 Sabit 冒險搭上巴士越過邊界,逃離中國。半年後開始見證中國在新疆的所作所為,成為她後創傷症候群的心理治療。 不久前我討論了moral witness, 這就是。

    紐約客的文章品質我不必多說,這篇除了Sabit 個人的經歷,一半是中國控制新疆的政治情勢與歷史演進。之間還引了一個很好的故事:100年前,一位亞美尼亞青年在柏林刺殺前奧圖曼帝國的內政部長,此前奧圖曼的大官主導了對帝國境內亞美尼亞人的屠殺,手上沾滿亞美尼亞人的鮮血,包括青年的母親。

    青年被捕受審,在法庭上宣稱,『我是殺了一個人,但我不是謀殺者 (I have killed a man, but I am not a murderer)。』 ( Killer 是殺人行為者的通稱,但 murderer 則特指經過慎密、有系統計畫的謀殺者)。這句話觸動了一位猶太裔的波蘭檢察官 Raphael Lemkin,帶給他極大的震撼,他問,『這位兇手必須面對殺人罪的審判,但他殺的對象是一個主導殺害一百萬人命的屠夫,而這樣的屠夫卻無任何法律的責任,這是什麼樣的正義?』

    Raphael Lemkin 發此大哉問後的歲月並不平靜,親自經歷了另一場自己族人的屠殺。1944年 Lemkin 見證納粹罪行,為現代法學創造了genocide (種族屠殺) 這個新字。他進一步說,對某一族群集體的屠殺固然是種族屠殺,但種族屠殺不限於此,它是一個計劃,強化各種互相配合的不同行動,以徹底消滅一個族群賴以生存最重要的(文化)基礎 (It is intended rather to signify a coordinated plan of different actions aiming at the destruction of essential foundations of the life of national groups)。 紐約客接著寫到,這樣的一個計畫正在新疆展開,正如啟發 Lemkin 發生在奧圖曼帝國的種族屠殺,它正以國家主權之名在新疆上演。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479124859805665&id=100031244654221

  • 文化大學法律學分 在 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27 00:09:50
    有 150 人按讚

    【加分加什麼——Kmbiyax,加油好嗎?】

    光復初期,政府推行山地平地化,欲藉教育同化原住民,准許原民生類推於當時的邊疆生,部分適用於《邊疆學生待遇辦法》,報考專科以上從寬錄取。1951年起,「加分政策」實施,並繼續應用在後來的大專聯招制度上。1980-1990年代,迎來原運和解嚴,政府始重視提升原住民族地位,修訂針對原住民族升學的辦法。原委會和《原教法》也面世,指導制度的修訂,其立基點轉為「對多元文化的肯認」。

    2001年,《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修成,至2006年,訂「外加名額」為2%,持「語言文化能力證明」者加分35%,為現行制度的雛型。另闡明其立法精神為「在原住民升學權益和文化保存上取得平衡」。

    是的,原住民族因其受到壓迫的歷史脈絡,至今文化傳承面臨困難,且仍然被迫適應歷史上壓迫方一同建置的體制,因此政府有補償並保障其權益的責任。這也是目前實施加分政策的主要意義。

    #加分加什麼
    #Kmbiyax
    #加油好嗎

    -----

    「面對加分政策,我有些不同的看法。」 

    我先問個問題:若學測指考考的不是國文英文,而是原住民族族語,原住民還需要加分加名額嗎?

    在漢人主流文化及教育體制之下,有多少人認為這是對原民生不公平的。回歸到剛剛的問題,我給自己的答案是,因為考試政策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優惠政策室補償過去我們所流失的語言、文化以及自我認同。
     
    最後再拋給大家一個問題,若學測指考考科目納入原住民族族語,你們覺得還需要加分加名額政策嗎?

    -----

    「我阿嬤說去花蓮讀書不要靠近原住民。」

    在大學時,我修了一堂多元文化課程,老師邀請同學分享「你的原生家庭是如何教育你多元文化」,值得注意的是老師說的是多元文化,但同學們分享的都是原住民負面刻板印象,「我阿嬤說去花蓮讀書不要靠近原住民,原住民都很淫蕩」、「我媽媽說去花蓮不要跟原住民混,他們都很愛喝酒」、「我跟我家人說我國小同學的爸媽離婚了,而且他媽媽是阿美族,而我媽告訴我不用太意外,原住民本來就很愛離婚,婚姻都不會長久的」...,這些都是我在那堂課中聽到真實漢人家庭(那堂課中的漢人同學家庭,非指全台灣漢人)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當下的我選擇反駁那些刻板印象,而那些漢人同學表示自己沒有鄙視原住民,我想我此生絕對不會忘記那堂課,漢人教我的生命課題。

    -----

    「那些你們不願留下的,是我的家。」

    升大學時,透過認真讀書加上我的身分讓我順利考上醫學系後,我終於學會自主調控時間回去尋找並深耕我的文化,所以我的醫學生生活就是在醫學與文化、教育之間不斷奔走。然而回到部落看見的是逐漸凋零的長輩、是為了生存離開家鄉工作一個月見不到幾次的父母、是孩子寂寞的微笑,傳統技藝與祭儀被現行法律、輿論限制,文化逐漸式微而我們卻在大了才驚覺嚴重性。

    順利通過第一階醫師國考(國家考試就沒有加分了)現在的我在醫院實習準備第二階醫師國考,與此同時我找了跟我一樣透過加分而有機會受到高等教育的夥伴回到我的部落創辦課輔,希望縮短城鄉差距及培養孩子從小保護部落環境的態度,長久陪伴部落的孩子長大。

    我的故事其實不是個案,我認識很多原住民青年他們透過加分制度跟我一樣有機會受高等教育,他們也一樣回到部落努力盡心盡力,我們都很努力也會繼續堅持下去,希望這樣加分制度可以變得更有價值,雖然改變需要時間是一個很慢長的過程,但我們沒有放棄一直都在守著我們心中的那個認同努力貢獻我們所學,那些你們不會留下來的,是我們的家。

    -----

    特別感謝以下夥伴協力製作本次專題:
    Miku•yuku
    Dremedremane Pakidavai
    Hana
    Hlaa’u Hlapa’ahlica
    Walis
    人傑

  • 文化大學法律學分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6-30 19:00:00
    有 101 人按讚

    【朱光潛:如何閱讀一本書】
     
    對於寫作者來說,閱讀上的積累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而這次分享的這篇文章,出自國學大師朱光潛,教你如何讀書更能將其中的養料化為己用。
    一起來看看他提出的方法論吧。
    -

    談讀書 / 朱光潛
     
    十幾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短文談讀書,這問題實在是談不盡,而且這些年來我的見解也有些變遷,現在再就這問題談一回,趁便把上次談學問有未盡的話略加補充。
     
    學問不只是讀書,而讀書究竟是學問的一個重要途徑。因為學問不僅是個人的事而是全人類的事,每科學問到了現在的階段,是全人類分途努力日積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這成就還沒有淹沒,就全靠有書籍記載流傳下來。
     
    書籍是過去人類的精神遺產的寶庫,也可以說是人類文化學術前進軌跡上的里程碑。我們就現階段的文化學術求前進,必定根據過去人類已得的成就做出發點。如果抹煞過去人類已得的成就,我們說不定要把出發點移回到幾百年前甚至幾千年前,縱然能前進,也還是開倒車落伍。讀書是要清算過去人類成就的總帳,把幾千年的人類思想經驗在短促的幾十年內重溫一遍,把過去無數億萬人辛苦獲來的知識教訓集中到讀者一個人身上去受用。有了這種準備,一個人總能在學問途程上作萬里長征,去發見新的世界。
     
    歷史愈前進,人類的精神遺產愈豐富,書籍愈浩繁,而讀書也就愈不易。書籍固然可貴,卻也是一種累贅,可以變成研究學問的障礙。
     
    它至少有兩大流弊。
     
    第一,書多易使讀者不專精。我國古代學者因書籍難得,皓首窮年才能治一經,書雖讀得少,讀一部卻就是一部,口誦心惟,咀嚼得爛熟,透入身心,變成一種精神的原動力,一生受用不荊現在書籍易得,一個青年學者就可誇口曾過目萬卷,「過目」的雖多,「留心」的卻少,譬如飲食,不消化的東西積得愈多,愈易釀成腸胃病,許多浮淺虛驕的習氣都由耳食膚受所養成。
     
    其次,書多易使讀者迷方向。任何一種學問的書籍現在都可裝滿一圖書館,其中真正絕對不可不讀的基本著作往往不過數十部甚至於數部。許多初學者貪多而不務得,在無足輕重的書籍上浪費時間與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擱了;比如學哲學者儘管看過無數種的哲學史和哲學概論,卻沒有看過一種柏拉圖的《對話集》,學經濟學者儘管讀過無數種的教科書,卻沒有看過亞當斯密的《原富》。做學問如作戰,須攻堅挫銳,占住要塞。目標太多了,掩埋了堅銳所在,只東打一拳,西路一腳,就成了「消耗戰」。
     
    讀書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與其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十部書都只能泛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
     
    「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兩句詩值得每個讀書人懸為座右銘。讀書原為自己受用,多讀不能算是榮譽,少讀也不能算是羞恥。少讀如果徹底,必能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涵泳優遊,以至於變化氣質;多讀而不求甚解,則如馳騁十裡洋場,雖珍奇滿目,徒惹得心花意亂,空手而歸。
     
    世間許多人讀書只為裝點門面,如暴發戶炫耀家私,以多為貴。這在治學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讀的書當分種類,一種是為獲得現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識,一種是為做專門學問。為獲常識起見,目前一般中學和大學初年級的課程,如果認真學習,也就很夠用。所謂認真學習,熟讀講義課本並不濟事,每科必須精選要籍三五種來仔細玩索一番。常識課程總共不過十數種,每種選讀要籍三五種,總計應讀的書也不過五十部左右。這不能算是過奢的要求。一般讀書人所讀過的書大半不止此數,他們不能得實益,是因為他們沒有選擇,而閱讀時又只潦草滑過。
     
    常識不但是現世界公民所必需,就是專門學者也不能缺少它。
     
    近代科學分野嚴密,治一科學問者多固步自封,以專門為藉口,對其他相關學問毫不過問。這對於分工研究或許是必要,而對於淹通深造卻是犧牲。
     
    宇宙本為有機體,其中事理彼此息息相關,牽其一即動其餘,所以研究事理的種種學問在表面上雖可分別,在實際上卻不能割開。世間絕沒有一科孤立絕緣的學問。
     
    比如政治學須牽涉到歷史、經濟、法律、哲學、心理學以至於外交、軍事等等,如果一個人對於這些相關學問未曾問津,入手就要專門習政治學,愈前進必愈感困難,如老鼠鑽牛角,愈鑽愈窄,尋不著出路。其他學問也大抵如此,不能通就不能專,不能博就不能約。先博學而後守約,這是治任何學問所必守的程式。我們只看學術史,凡是在某一科學問上有大成就的人,都必定於許多它科學問有深廣的基矗目前我國一般青年學子動輒喜言專門,以至於許多專門學者對於極基本的學科毫無常識,這種風氣也許是在國外大學做博士論文的先生們所釀成的。它影響到我們的大學課程,許多學系所設的科目「專」到不近情理,在外國大學研究院裡也不一定有。這好像逼吃奶的小孩去嚼肉骨,豈不是誤人子弟?
     
    有些人讀書,全憑自己的興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書就把預擬做的事丟開,用全副精力去讀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書,仍是如此辦,雖然這兩書在性質上毫不相關。一年之中可以時而習天文,時而研究蜜蜂,時而讀莎士比亞。在旁人認為重要而自己不感興味的書都一概置之不理。
     
    這種讀法有如打游擊,亦如蜜蜂採蜜。它的好處在使讀書成為樂事,對於一時興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養成一種不平凡的思路與胸襟。它的壞處在使讀者氾濫而無所歸宿,缺乏專門研究所必需的「經院式」的系統訓練,產生畸形的發展,對於某一方面知識過於重視,對於另一方面知識可以很蒙昧。
     
    我的朋友中有專門讀冷僻書籍,對於正經正史從未過問的,他在文學上雖有造就,但不能算是專門學者。如果一個人有時間與精力允許他過享樂主義的生活,不把讀書當做工作而只當做消遣,這種蜜蜂采蜜式的讀書法原亦未嘗不可採用。但是一個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種學問的志願,他就不能不有預定計劃與系統。對於他,讀書不僅是追求興趣,尤其是一種訓練,一種準備。有些有趣的書他須得犧牲,也有些初看很乾燥的書他必須咬定牙關去硬啃,啃久了他自然還可以啃出滋味來。
     
    讀書必須有一個中心去維持興趣,或是科目,或是問題。以科目為中心時,就要精選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的從頭讀到尾,以求對於該科得到一個概括的瞭解,作進一步作高深研究的準備。讀文學作品以作家為中心,讀史學作品以時代為中心,也屬於這一類。
     
    以問題為中心時,心中先須有一個待研究的問題,然後采關於這問題的書籍去讀,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諸家對於這問題的意見,以供自己權衡去取,推求結論。重要的書仍須全看,其餘的這裡看一章,那裡看一節,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丟手。
     
    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對於初學不相宜。不過初學者以科目為中心時,仍可約略採取以問題為中心的微意。一書作幾遍看,每一遍只著重某一方面。
     
    蘇東坡與王郎書曾談到這個方法:「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次讀之。當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並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願學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餘念;又別作一次求事蹟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仿此。若學成,八面受敵,與慕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
     
    朱子嘗勸他的門人採用這個方法。它是精讀的一個要訣,可以養成仔細分析的習慣。舉看小說為例,第一次但求故事結構,第二次但注意人物描寫,第三次但求人物與故事的穿插,以至於對話、辭藻、社會背景、人生態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讀書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統組織。比如看史書,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與政治的關係,則全書中所有關於這問題的史實都被這中心聯繫起來,自成一個系統。以後讀其它書籍如經子專集之類,自然也常遇著關於政教關係的事實與理論,它們也自然歸到從前看史書時所形成的那個系統了。一個人心裡可以同時有許多系統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許多「部首」,每得一條新知識,就會依物以類聚的原則,匯歸到它的性質相近的系統裡去,就如拈新字貼進字典裡去,是人旁的字都歸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歸到水部。大凡零星片斷的知識,不但易忘,而且無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識必須與舊有的知識聯絡貫串,這就是說,必須圍繞一個中心歸聚到一個系統裡去,才會生根,才會開花結果。
     
    記憶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讀過的書所形成的知識系統,原本枝葉都放在腦裡儲藏起,在事實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儲藏,過目即忘,則讀亦等於不讀。我們必須於腦以外另辟儲藏室,把腦所儲藏不盡的都移到那裡去。這種儲藏室在從前是筆記,在現代是卡片。
     
    記筆記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學家採集標本,須分門別類訂成目錄,采得一件就歸入某一門某一類,時間過久了,採集的東西雖極多,卻各有班位,條理井然。這是一個極合乎科學的辦法,它不但可以節省腦力,儲有用的材料,供將來的需要,還可以增強思想的條理化與系統化。預備做研究工作的人對於記筆記做卡片的訓練,宜於早下工夫。

  • 文化大學法律學分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2-05-10 14:01:15

    立法委員林佳龍今(10)日在教育委員會質詢教育部長蔣偉寧。林佳龍委員要求教育部審核時能同意中興大學同步合併台中高農、國立大里高中,並在預算上予以全力支持。林佳龍委員並表示國立台中圖書館可以發展出數位典藏、數位學習與數位文創等特色,並運用學產基金換地的方式擴大成立「台中數位文化教育園區」。

    林佳龍委員向蔣部長提出,實施12年國教後,大學若能合併地區優質的高中職,將能對教育資源做最佳的整合,也可讓學習發展能夠一貫化。林佳龍委員提出中興大學是中台灣唯一的頂尖大學,近年正積極與台中高農、國立大里高中進行合併事宜,台中高農、國立大里高中目前已召開校務會議以高度共識通過合併案,在地方也召開過說明會與公聽會,大家都樂見其成,希望教育部能幫這三校盡速圓夢。蔣部長表示,過去的確是沒有大學合併兩個不同型態的中學,但希望大學與高中職能有更積極的機制進行具體的合作,他會與教育部中部辦公室來協調如何協助三校合併。林佳龍委員再度闡述,中農與興大長期推動教學合作,若能合併,在技職教育上可以完全銜接,另外大里高中創校之初就設在興大,併入中興大學成為附屬高中,學生高三就可以到大學修課,未來也可以抵學分,雙方都非常樂意。

    近期這個合併案將送到教育部審核,林佳龍委員要求教育部審核時能同意同步合併三校,並在預算上予以全力支持。林佳龍委員重申透過大學與高中職合併不但得以進行教育及資源的整合,也能讓中台灣有個高等教育綜合型大學的火車頭,帶動文教發展,雖然兩高中職學校分屬普高、技職,一起合併並不會發生衝突,且興大教學資源豐富,教育部應以開放的心胸開創新局,不要認為以前沒有合併兩個不同型態的教學體系慣例,現在就裹足不前。

    國立台中圖書館即將在下個月重新開幕,但是身為五都直轄市的圖書館應該具有特色,林佳龍委員建議教育部,台中國立圖書館最應該發展出國家級的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為此議題林佳龍委員也與中研院翁啟惠院長以及曾任中研院院士的中興大學校長李德財討論過,結合國立台中圖書館可以發展出數位典藏、數位學習與數位文創等,並擴大中興大學校區成立「數位文化教育園區」。

    接續數位文化園區議題,林佳龍委員向蔣部長建議,中興大學要擴展校區可考慮以學產基金換地的作法爭取校地。林佳龍委員指出,中興大學附近是國防部戰基處的土地及市府文小用地,而教育部在台中有多處學產基金的用地,若教育部與國防部能交換土地便可以實現整個「數位文化教育園區」的夢想。蔣部長答覆林委員,對於學生有幫助的作為,學產基金都可以積極來研究辦理。

    由於陳冲內閣於今日早上提出總辭,行政院各部會進入看守階段,回顧蔣部長三個多月的任期,林佳龍委員除表達他個人非常希望12年國教能夠成功外,也與蔣部長分享改革的心情。林佳龍委員表示,改革必須面對上下內外的壓力,並在各種作用力中前進,最好能善用各種壓力,尤其是在野黨及社會力,共同促成教改大計。林佳龍委員觀察蔣部長對12年國教第一時間的政策反應其實比較容易推動政策成功,但在各種壓力的拉扯下卻打了很多折扣,但如果蔣部長夠堅持,行政體系也會很樂意與部長一起向前衝。林佳龍委員表示,內閣改組無論蔣部長是續任還是高升,都要有「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的想法,並做最壞打算,最基本鞏固教改大計的做法就是將12年國教入法來明示、規範一些決定成敗的關鍵,例如逐班審查核定特色招生,如能明確入法就能確保12年國教改革的關鍵。蔣部長答覆將來可將大家較有共識的部分研議用法律來規範。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