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文化創意產業系出路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文化創意產業系出路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文化創意產業系出路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文化創意產業系出路產品中有2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慧眼看世界——#香港娛樂圈的出路 2021-04-23 難得香港出現電視大戰,再加上本土YouTubers又不甘寂寞,多個頻道聯合製作節目,令一班樂壇新鮮人和熱血網民誓要重拾香港娛樂昔日的光輝。究竟香港娛樂圈能否在新常態下闖出新天? 常說「#ThinkBig」(思想要遠大),即使多麼渺...

  • 文化創意產業系出路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4-23 08:18:28
    有 43 人按讚

    #慧眼看世界——#香港娛樂圈的出路
    2021-04-23
      難得香港出現電視大戰,再加上本土YouTubers又不甘寂寞,多個頻道聯合製作節目,令一班樂壇新鮮人和熱血網民誓要重拾香港娛樂昔日的光輝。究竟香港娛樂圈能否在新常態下闖出新天?

      常說「#ThinkBig」(思想要遠大),即使多麼渺小的人,也要敢於發春秋大夢,才有機會成就將來。可是如何讓夢想成真,並不是「激勵大師」上身大聲疾呼就能成事。創意和夢想需要數據分析、實行方案和有效行動,並能快速從挫折中修正方向才能令人進步。

      香港曾經擁有最大的賣點是創意,最大的弱點則是市場細。正因為市場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電影人和歌手都會往外闖,結果讓廣東話和繁體字在全球的認受性提高。但回歸後所有計算和創意都因應內地口味而轉變,香港特色愈來愈弱。

      有金像獎得獎者跟我分享為何香港電影製作甚少跟Netflix合拍,這是因為香港市場細,不及日本、韓國和台灣容易吸引大額投資;加上技術水平已被超越,港產片並非賣座的保證。

      近期冒起的「男團」和「女團」雖然有噱頭,但因團員人數太多令市場難以消化,很快便會汰弱留強。想香港娛樂圈有起色不能單靠一班人,需要整個產業幾代人累積的創意文化才可成事。當下暫時難有跨世代跨平台合作的氛圍,香港重回高峰之路頗艱辛。

    #張慧慈
    #從前Beyond去日本發展係因為香港巿場細
    #太極要拆伙係唔夠Jobs養七個人
    #外國男團女團日子一久就會有成員淘汰或獨立發展
    #香港娛樂圈係整個生態系統
    #不同世代及平台都要合作才能突破
    #可惜政治矛盾及盲目依靠大陸市場已讓這個生態出現質的變化
    #堅持廣東話及融合東西方文化才是香港的特色

  • 文化創意產業系出路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29 16:51:37
    有 1,172 人按讚

    #329青年節

    上禮拜參加 #文化大學廣告系第32屆畢業展,真的讓我大開眼界!

    那天看到好多活潑的學生,大家給予品牌新的生命,整個展覽根本和業界有相同水準,非常了不起。其實,任何一個年輕人的創意都不應該被小看,年輕的你們,正用更新創的方式,找到另一條屬於自己的出路。

    看到大家的熱情和衝勁,總覺得比我更勇敢,現在的生存競爭比過去四、五十年還要嚴峻,你們要從已經成熟的市場中,找到自己的藍海,沒有創意是沒有辦法衝出去的!

    在台北市政府裡,我的業務範圍包含新創產業,而我的任務,就是讓年輕的你們找到興趣之外,還有更多發揮的舞台,而這個舞台由我們提供,台北市的創業服務辦公室,就是為了每一個夢想、創意而存在,作為新鮮人創業的強大後盾,期待未來的你們,都能在自己的舞台上發光發熱。

    祝福每一位勇敢的年輕人,#青年節快樂!

  • 文化創意產業系出路 在 吳思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01 18:44:45
    有 1,129 人按讚

    #重磅質詢 #文化藝術粉絲照過來
    文化的數位轉型與線上經濟,不是只for Covid-19,而是Forever!

    一次十分鐘質詢,思瑤準備了快30頁的簡報。
    我們把握每一次政策對話的機會,向公部門提出具體的政策解方。

    在危機時刻,我們更需要藝術。藝術文化使人堅韌,帶來希望。

    這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UNESCO在2020發起 #堅韌藝術ResiliArt全球運動 的初衷,提出在疫情衝擊藝術產業的艱難時刻,更應透過數位模式,建立更多元的文化生態系統,支持創作者,落實文化平權。

    所以我們看到,世界各國的藝文館舍在疫情時代,迅速發展出線上藝文的創新展演模式,期待為受創的文化創意產業找出路。
    台灣作為華人社會多元文化的領導國家,美術館、博物館、文化館舍當然必須跟上這波數位轉型的浪潮,超前部署。

    思瑤特別安排了文化部的專案報告,也提出對表演藝術、視覺藝術不同的 #數位升級發展策略。

    首先,各館舍的線上藝文推展不能再各行其是多頭馬車!
    我主張 #提升組織量能 最為首要,文化部應研議成立「博物館司」,並 #催生數位藝文的統合機關,透過專責組織、專業人力、充足預算及進步法規,全方位發展線上藝文。
    如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的「數位文化中心」,就是好的典範。

    第二,內容才是硬道理! #線上藝文的內容產製應全面提升。
    線上展演不是只把實體展覽搬上線上而已,而是透過數位工具的應用,發展全新的文化生產模式。
    從官網、Facebook粉專、APP、LINE⋯⋯到最夯的OTT、Podcast,在數位匯流的新時代,各類新興線上平台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不只該積極善用新興平台,更要產製吸引人的線上展演內容。我要求文化部應當擴大支持創作端及藝文機構,挹注資源,整合平台。

    第三, #學習電商OMO虛實融合策略,掌握線上商機。
    O2O的時代已經過去,Online Merge Offline才是未來趨勢,也就是從招攬過路客生意精進到打造 #鐵粉經濟。
    建立並應用藝文的大數據,分析消費者行為模式,線上展演可以加乘壯大藝文產業的數位經濟。
    思瑤特別舉例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將售票系統打掉重鍊,推出結合售票功能與藝文推廣的Opentix,值得各美術館及藝文館舍借鏡學習。

    思瑤團隊投入很多心力研究文化事業的數位轉型,這次質詢只是全新任務的開端,我們捲起袖子和所有文化人一起努力!

    |完整質詢影片🔗 https://reurl.cc/zzRWa6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