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數位邏輯自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數位邏輯自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數位邏輯自學產品中有1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職務需求】 ・強烈責任感與自律,樂於接受挑戰 ・2年以上數位行銷經驗,有成功主導流量增長、傳播、轉換及品牌忠誠案例 ・邏輯清晰、思維縝密,運用高度數據分析解讀能力做決策,必須熟GA ・快速學習能力,持續自學跟進國內外最新技術和策略 ・中英語溝通能力 ・高EQ勝任團隊合作 ・文字能力強...
同時也有1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葉宇峻彈吉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葉宇峻彈吉他 #綜合效果器 #mg300 影片中的音色下載:https://reurl.cc/6yZzVd 今天我要使用 NUX MG-300 示範我調整綜合效果器音色的方法,也會分享使用效果器上的一些小技巧。 0:00 開場 0:56 音色設計 1:37 使用邏輯 3:36 綜合還是單顆? 4:...
「數位邏輯自學」的推薦目錄
- 關於數位邏輯自學 在 彪媽和毛寶的生活揭載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數位邏輯自學 在 電商原來是醬Podcast|林克威 ?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數位邏輯自學 在 超哥 行銷初戀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數位邏輯自學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數位邏輯自學 在 台媽日爸樂共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數位邏輯自學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數位邏輯自學 在 葉宇峻彈吉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數位邏輯自學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數位邏輯自學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數位邏輯自學 在 彪媽和毛寶的生活揭載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17:49:34
聊一下我對毛寶學習的期許好了, 因為她的特質很明顯, 如果是單向與無趣的學習, 她會完全屏蔽起來,只會放空, 算是思考力比較弱的小孩需要被引導之外~ 還要找對方法!彪媽也是用心良苦啊~ / 尤其女生天生最弱的邏輯和空間 理解力這塊, 我自己很喜歡幫她 挑一些有趣的教材幫她加強, 認真覺得國外「益智教...
數位邏輯自學 在 電商原來是醬Podcast|林克威 ?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02 20:36:00
對行銷充滿想像與熱情,但卻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嗎?今天就帶大家了解行銷工作有哪些👀又該怎麼準備? ⠀⠀⠀⠀⠀⠀⠀⠀⠀ 1) 行銷到底要會什麼?根據公司的不同也會有不同的要求。這邊整理出比較廣泛的基本技能,搜集完畢以後就可以準備上場打怪。再根據感興趣的領域深耕相關技能,如數位行銷人員就必須熟悉Google...
數位邏輯自學 在 超哥 行銷初戀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24 18:33:56
#榨乾產乾貨 最近在行銷社團中看到不少許多非行銷本科生,或外行人士想要學習行銷。面對的困難就是,感覺行銷中沒有脈絡可學習,很難把知識一個個串聯起來運用。那到底該怎麼學習行銷呢? 🧠非本科的朋友到底該怎樣自學行銷? 首先不得不說,行銷的領域真的很廣!行銷相關的工作真的很多元,舉凡畢業後最容易接觸的...
-
數位邏輯自學 在 葉宇峻彈吉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2-03 20:00:24#葉宇峻彈吉他 #綜合效果器 #mg300
影片中的音色下載:https://reurl.cc/6yZzVd
今天我要使用 NUX MG-300 示範我調整綜合效果器音色的方法,也會分享使用效果器上的一些小技巧。
0:00 開場
0:56 音色設計
1:37 使用邏輯
3:36 綜合還是單顆?
4:42 調整順序
5:48 讓主奏音色更有份量
8:05 沒有鍵盤手的伴奏音色
9:21 clean 音色
10:22 solo 音色
11:19 技術總結
之前製作的效果器相關教學:https://reurl.cc/DvdDRQ
=============
現在頻道會員招募中,歡迎支持加入!
加入葉宇峻彈吉他頻道會員 ▶https://reurl.cc/RdQQbZ
頻道會員懶人包介紹 ▶https://reurl.cc/lLAkz9
訂閱葉宇峻彈吉他▶https://goo.gl/3g7gn6
FB▶https://goo.gl/66igqb
IG▶https://bit.ly/2KM96QT
【使用器材】
Guitar:FUJIGEN MSA-HP-C, Corona ST, Squier Classic Vibe
Effect:Nux, Positive Bias Fx2
Cable:Providence H205 E207, Nux B-5
String:SG Strings 10-46
【我的熱門影片】https://reurl.cc/K6v059
【學吉他 彈 lick】https://reurl.cc/ObeMxR
【技巧系列教學】https://reurl.cc/XX9GOE
【和弦分析教學】https://reurl.cc/rln9zN
【破解音階指型】https://reurl.cc/31Z4rX
【五聲音階教學】https://reurl.cc/0zydz9
【調式音階教學】https://reurl.cc/al7drl
【背景音樂練習】https://reurl.cc/A1z2qj
【器材應用分析】https://reurl.cc/9zQ3XO
【藍調吉他教學】https://reurl.cc/1Qpb4W
♫《吉他伴奏大全》線上課程報名網址▶https://hahow.in/cr/paupauband ♫
【葉宇峻彈吉他現在招生中】
歡迎想要學習彈吉他,音樂的朋友們和我聯絡。
以理論建構觀念輔佐技術練習,以學習音樂的方式帶你一起進步成長。
我也支援 Skype 視訊遠距教學,目前已累積來自於香港、美國、加拿大等地及台灣跨地區的視訊學生,也非常歡迎你私人信件和我討論細節及上課內容。
教學項目包含:
木吉他自彈自唱/Fingerstyle演奏曲/各式風格電吉他/樂理分析/即興演奏
教學|合作邀約|各式活動|聯絡方式:
LINE:paupauband
Skype ID:paupauband2
微信:paupauband
bilibili:葉宇峻彈吉他
mail:paupauband@hotmail.com -
數位邏輯自學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9-07 23:42:33#水墨#梁震眀#水墨畫家
鄰近靳珩公園,位於立霧溪與魯丹溪交會處的印第安酋長石,是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相當著名的地質景觀,因視角的錯覺,組構出有如人臉造型的奇石群,矗立在溪畔上,讓人忍不住想多看一眼,好見識這巧奪天工般的自然奇觀。
如何將所畫題材營造出有如太魯閣峽谷那般的視覺強度?藉由台灣各地搜羅的奇石圖像,以小觀大,用貼近藝術的手法,假像虛構的方式,將其搬到近雲山巔處,當想像的連結空間變大,方寸之間的畫面也就有更為大器的可能。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
數位邏輯自學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8-26 20:37:12#art #inkart #painting
龍洞岬灣是台灣北部規模最大的岩場,因為整個海岸地形如蟠龍捲曲纏繞,從龍頭到龍尾就像一道弧形,形成洞穴般的港灣,故稱「龍洞」,而此作正是描寫該處最引人入勝景觀的代表作品之一,現為私人收藏。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數位邏輯自學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職務需求】
・強烈責任感與自律,樂於接受挑戰
・2年以上數位行銷經驗,有成功主導流量增長、傳播、轉換及品牌忠誠案例
・邏輯清晰、思維縝密,運用高度數據分析解讀能力做決策,必須熟GA
・快速學習能力,持續自學跟進國內外最新技術和策略
・中英語溝通能力
・高EQ勝任團隊合作
・文字能力強、美感佳
-
工作待遇 團隊福利 點這裡
👉🏻 https://forms.gle/4rx4xw7tPyzY3eSv9
有興趣者 請填
👉🏻 https://forms.gle/4rx4xw7tPyzY3eSv9
數位邏輯自學 在 台媽日爸樂共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自學三語 兩年紀念~英語篇
最近許多媽媽看到台媽教寶寶三語的紀錄,都紛紛感歎教孩子語言有多不容易,老實說我也常面臨 #爆炸邊緣,不知道是怎麼撐過來的。畢竟自己懂是一回事,要把你懂的塞進一個還不成熟的小腦袋裡又是另一件事。
英語是台媽教寶寶的三語(中、日、英)中,最晚讓他接觸的語言。原因當初寶寶一開始是聽雙語,比一般孩子晚說話,為了讓他確實理解母語而不混淆,等到他能流利溝通後才慢慢讓他接觸英文。
剛開始,寶寶只有透過日本進研ゼミ數位教材學英文,他們的英文教材有趣活潑,也有點像電玩一樣需要過關、晉級,激發了寶寶學習的興趣。依照進研目前的分級,寶寶是在Level4Step4,程度上算是日本的中學先修班,能理解基本的單字,並具備簡單的會話能力。
不過,這個教材的缺點是無法複習,內容跳得快不夠循序漸進,而且升級後就不能使用之前的等級。這對於需要不斷練習的語言學習而言,似乎不太夠,到底寶寶每個等級的內容理解得夠不夠扎實,還是只懂皮毛,台媽是抱持疑問的....。
以台媽的角度看,寶寶的英文聽力、詞彙量確實有進步很多。每當Tomo聽到他的聽力單元時,常會對寶寶能聽得懂複雜的對話內容感到驚訝,在某些部份已經超越隊友的英文程度了。(隊友英文不拿手,也太容易被超過了吧)
寶寶才五歲,邏輯思考能力有限,像是與時間相關的詞彙,或是如何拼字都似懂非懂。這讓台媽思考,數位教材的進度太快好像也不是辦法,該是時候幫他踩煞車,讓他接觸一些讀、寫,再搭配phonics練習。
於是從上個月開始,我慢慢開始運用Modern Kid Press的教材《Learn to Read》和《Sight Words and Spelling》引導他練習(日本亞馬遜就能購入)。這兩本的優點是很符合5~8歲的年齡層,除了每個單元的主題明確、可愛,還留有畫畫、造句等自我發揮的空間。
大家都用哪些英語教材呢?推薦給瞎子摸象中的台媽吧!
我們的學習紀錄:
【在國外想讓孩子學好中文?你其實有另一個選擇!】(價錢和入會方式)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台媽日爸樂共讀/在國外想讓孩子學好中文你其實有另一個選擇/2011137115857423/
【自學中文第三個月】https://www.facebook.com/FunTipsForStorytelling/posts/2069405350030599
【自學中文半年~我們的奮鬥史】https://www.facebook.com/FunTipsForStorytelling/posts/2122377288066738
【功文自學方案不適合你的理由】(自學中文滿一週年)https://www.facebook.com/1599919460312526/posts/2263419220629210/
【#在家就能學習!】武漢疫情蔓延時爸媽們可以運用的 #日本通信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FunTipsForStorytelling/posts/2258081421162990
【自學中文一年半後】
https://www.facebook.com/FunTipsForStorytelling/posts/2430384530599344
數位邏輯自學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產業拚AI化 從決策端找到人才管理、轉型切入點
10:222021/01/21 中時新聞網 EnglishCareer
在花蓮立霧溪河床種西瓜,河床如此寬廣,要如何估算產量?用人工智慧(AI)就能解決了。AI能夠有效增進工作的效率,近幾年企業在進行數位轉型時,常常把AI在工作情境的應用納入考慮,包括改善工作流程,或推出新的服務等,因而企業內部的工作者,就需要對「如何與AI共事」有一定了解,也產生了學習AI,培育AI人才的需求。
愈能抓到規律的工作愈適合AI
學習AI之前要了解如何看待AI,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數位教育研究所主任張育誠認為,工作流程愈容易抓出邏輯的工作愈容易被AI取代,但也不用太過擔心,因為還是要有人負責訓練、設定AI,因此雖然舊的工作可能消失,也會有新形態的工作產生,端看職場工作者怎麼應變與學習。
張育誠分享,人工智慧的概念其實就是把原本由人進行判斷的事情,改由AI判斷,因此在各行各業的應用範圍相當廣,舉凡晶片晶圓的瑕疵判斷、衛生紙製造時品質的檢測、溪口河床種植西瓜產量的計算、無人收費停車場對車牌的辨識、人臉辨識門禁系統,即時翻譯機等都屬此類。
人工智慧能夠幫助提高工作效率,但不代表它不會犯錯,重要事項的最終判斷還是應該由人做決定。像醫院裡對病人病況的診斷,透過AI可以協助醫師初步了解病情,但最終的診斷,還是要由醫師決定。另外,較無例行流程、需要個案判斷的工作如律師等,則較不須擔心工作被AI取代。
再者,人工智慧要判斷、要學習都需要有其依據,因此作為AI判斷與學習依據的「大數據(BigData)」,以及能夠用來蒐集數據的「物聯網(IOT)」概念也常常被並列提到。
張育誠就曾協助花蓮的西瓜農,以空拍方式評估立霧溪溪床西瓜產量,但西瓜生長不會每個長一樣,有的倒右邊,有的倒左邊,加上溪床上還有許多的石頭,AI要怎麼透過空拍影像辨識西瓜數量?「這就要餵給AI大量的影像,讓它能找到規律學習,分辨哪些是西瓜,哪些是石頭。」
想要學習AI,應該如何下手呢?張育誠指出,對主導決策的管理階層來說,可就目前市面已提供的服務先行了解、體驗,再選擇有興趣的主題參加AI相關的研討會,根據不同專家學者的分享與討論,決定公司要不要出資購買相關設備以推動該項目。
而資訊部門等AI化執行單位則可以參加相關應用的工作坊或課程,提高相關技能的實戰力,將AI技術應用於工作流程優化,或是知道如何和外部的AI服務團隊合作。至於一般職員,則只要知道如何操作,以及會有怎樣的效果就好。
比如衛生紙的生產線可能要等到出漿後,紙漿乾燥了才能人工判斷品質;透過AI的檢測,可能在前期出漿、紙漿還沒乾時就能判讀品質,提高整體效率。產線作業員需要確保優化後產線的運作;而內部AI化執行單位或外部AI服務單位則要知道背後的邏輯,透過哪些數據可做可能的判斷、如何蒐集數據等。因此以AI技能的學習需求來說,以產業AI化的執行單位以及想從事AI服務工作的企業或人才需求最大。
產業AI化相關人才需求大
看中產業AI化的相關人才需求趨勢,財團法人科技生態發展公益基金會與台灣資料科學協會共同設立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以「做中學」的方式培育各行各業AI化所需的技術領袖人才,自2018年初至2019年10月,已培育來自1500家公司、超過5500位的AI專業工程師與經理人。
張育誠說,資策會的課程則是提供適性化的就業養成教育,根據學員的需求,在前期基礎領域的共同學習後,透過專案導向的課程,讓學員發展自己想走的領域。「我們現在儘量找企業合作,由企業提出想解決的問題,讓學生解題。」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學員銜接產業需求的差距縮到最短。
舉例來說,資策會2018年與以機票線上訂位系統為服務項目的先啟資訊合作,由學員在專案課中開發「機加酒訂票網站」。題目是先啟資訊出的,因此先啟資訊過程中也會派專案經理人了解進度,並在結訓時主動邀請全台各大旅遊業者辦理人才媒合會,為參與專案的17位學員媒合工作,正好補充各大旅行社缺乏的旅遊資訊人才。
另外,學習資料分析較常用到的Python程式語言,網路上就可找到許多自學管道可以學習,因此張育誠認為,想要學AI也可以自學。不過自學者因為較不了解業界實際的需求,學到一個階段就會覺得自己「功夫」夠了,但實際上可能和業界的需求還有一段差距,他也提醒自學者注意。
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121001919-260412?fbclid=IwAR0QQ5gnXECO4NOuBC64S-3KMlXc6-O7q3pR-ZPrDnZCXoAr9NUO84luhiQ&chd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