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數位簽章例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數位簽章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數位簽章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數位簽章例子產品中有2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460的網紅Taipei Ethereum Meetup,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專欄新文章] [zkp 讀書會] Cairo 語言介紹 ✍️ NIC Lin 📥 歡迎投稿: https://medium.com/taipei-ethereum-meetup #徵技術分享文 #使用心得 #教學文 #medium Cairo 是 STARK 證明系統的其中一個編程語言,...

數位簽章例子 在 BusinessFocus | 商業、投資、創科平台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11 10:35:30

立即Follow @businessfocus.presslogic 【搶飯碗】點擊率比真人製作高出一倍!摩通與初創合作,搵AI寫廣告⠀ .⠀ 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近日與一家來自紐約的AI初創公司Persado簽訂一份為期五年的協議,擬在未來藉由該公司的AI行銷技術,打造更能夠打...

  • 數位簽章例子 在 Taipei Ethereum Meetup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29 02:57:14
    有 9 人按讚

    📜 [專欄新文章] [zkp 讀書會] Cairo 語言介紹

    ✍️ NIC Lin

    📥 歡迎投稿: https://medium.com/taipei-ethereum-meetup #徵技術分享文 #使用心得 #教學文 #medium

    Cairo 是 STARK 證明系統的其中一個編程語言,讓開發者能透過 Cairo 來使用 STARK,撰寫效能更高的 Dapp

    Photo by Simon Berger on Unsplash

    Warning:本篇會保持在 high level 的介紹,實際深入的部分請見文內附上的文檔或是官方開發者文件

    背景介紹

    建構於密碼學的零知識證明能提供計算的隱私性,但同時在區塊鏈生態系也被用來提升 Scalability — 我可以用 10 秒的運算資源來驗證原本耗費 1000 秒運算資源的計算過程

    如同更多人熟悉的 SNARK,STARK 也是一個零知識證明的證明系統,但當前的 STARK 著重的是在 Scalability ,而非大家比較習以為常零知識證明提供的隱私性特質

    其實目前基於 SNARK 的 Rollup 項目,例如 zkSync、Loopring、Aztec、zkopru,除了 Aztec 外,其他都是利用 SNARK 來增加 Scalability — 這些 Rollup 上資料都還是公開、沒有隱私性的

    StarkWare 是目前唯一基於 STARK 的開發團隊

    STARK 要加上隱私保護不會太難,只是 StarkWare 還沒有把這項功能放在未來規劃中

    Cairo 簡介

    標榜為圖靈完備的零知識證明系統語言,Cairo 對原本熟悉 Solidity 的開發者來說還是會感到比較難上手和陌生的。再加上套件庫還不夠充足,目前支援的雜湊函式是 Pedersen,數位簽章演算法是 ECDSA(相對於 SNARK,EdDSA 的效能反而比較差所以沒有支援)。
    但 Cairo 還在早期開發的階段,相信開發體驗會越來越好的。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作為一個證明系統,會有 Prover 和 Verifier 的角色。而 STARK 的 Verifier 是公開的,但 Prover 軟體預計會有 License 保護。Prover 一般情況下不得用於商業用途,除非將 proof 上傳至官方的 Verifier。

    最後要提及的是,第一版的 Cairo 是設計來方便開發者將 Dapp 的運算遷移至鏈下。不同於 Rollup,這個鏈下只會有它自己一個 Dapp。這個 Dapp 的項目方自己維護自己 Dapp 的 state。( Rollup 則是 operator 維護所有 Dapp 的 state,Dapp 開發者不需自己操煩)
    這可能有點難懂。如果你有在寫 Solidity,想像一下今天你在合約要用到合約裡宣告的 storage 變數時,你要自己提供 merkle proof 上來,證明這個storage 變數真的是這個值。這個就是開發者要自己維護 state 的意思。

    而第二版的 Cairo 則是 StarkNet 裡使用的 Cairo(第一和第二版是不同編譯器),這版的 Cairo 就是作為 Dapp 在 Rollup 開發所使用 — 開發者可以在合約裡宣告變數,變數的值不需開發者維護,可以直接假設存在。
    註1:StarkWare 不喜歡 Rollup 這個詞,他們覺得 Data Availability 的需求是一段光譜:不一定得要把 data 全都送上 L1,中間有其他方式可以做不同層級的 Data Availability。
    註2:第一版和第二版實際上在官方版本裡是 0.0.1 及 0.0.2,在撰文當前最新版即是 0.0.2

    官方網站:https://www.cairo-lang.org
    開發者文件:https://www.cairo-lang.org/docs/

    開發環境

    Cairo 有提供像是 Remix 的瀏覽器 IDE:playground。裡面提供各種範例練習和挑戰,除了可以編譯,還可以直接生成並上傳 proof。
    註:但有些功能還是沒辦法在 playground 裡使用,例如要給你的程式 custom input 時。這時候只能在本地端開發才能使用這個功能。

    開發 Cairo 要先安裝python,我將開發者文件整理出來的資料統整在這個 hackmd 文檔裡:https://hackmd.io/w690dpAQTsKeKZv3oikzTQ
    裡面包含簡介、設置本地開發環境以及 Cairo 基礎(因為篇幅原因,所以不將內容複製到這裡)
    註:我把開發者文件裡的代碼整理到這裡:https://github.com/NIC619/cairo_practice/tree/master/practices
    如果不想在研究開發者文件過程中,還要自己手動拼湊裡面例子的話,可以直接用整理好的代碼來執行。同時 repo 裡還有包含一些額外自己測試 Cairo 功能的範例。

    深入 Cairo

    在那份 hackmd 文檔裡的開頭,可以連結到第二部分 — 深入 Cairo 的部分。裡面也是從開發者文件裡擷取出來我覺得比較重要的部分。如果你要讀開發者文件的話,我建議從 Hello Cairo 開始,它會從例子切入,會比較好知道 Cairo 怎麼使用。接著如果要更深入了解,再去讀 How Cairo Works。

    StarkNet Cairo

    第二版的 Cairo 其實功能和第一版的 Cairo 是差不多的,所以不必擔心在開發者文件裡學到的 Cairo 在 StarkNet 版本會不能用或差很多。在讀完 Hello Cairo/How Cairo works 後,就可以接著看 Hello StarkNet。會很順利的切換到 StarkNet 版本的 Cairo。
    註1:我整理的文檔裡是按照第一版 Cairo 所寫的
    註2:如果你從開發者文件一路看下來,體驗過非 StarkNet 版的 Cairo,那你在體驗 StarkNet 版的 Cairo 時一定會發現這更像一般智能合約的使用方式 — 你可以用 view 函式查詢 storage 變數,可以用 external 函式去執行合約(非 StarkNet 版本不是這樣操作 Dapp 的,這邊因為篇幅原因沒有詳細介紹)。

    非常建議嘗試兩種版本的 Cairo,你會知道 1. 操作一個單獨在 L2 的 Dapp 和2. 操作與其他 Dapp 共存在 Rollup 上的 Dapp 的不同。這對了解 L2 怎麼運行、需要哪些資料、為什麼需要這些資料非常有幫助。

    0.0.2 版的 StarkNet Cairo 目前還缺少一些功能:

    函式還沒辦法宣告陣列或 struct 型態的參數

    合約和合約之間還沒辦法互動

    L1 沒有辦法讀取到 L2 的資料,L2 也沒辦法讀取到 L1 的資料。如果要建立跨 L2 Bridge,這個功能非常重要。

    補充及個人心得

    STARK 的 proof size 相比於 SNARK 系列的 proof size 大很多,又其證明所包含的交易數量對 proof size 和驗證時間的影響不大,所以把很多筆交易一併做一個 proof 會是對 STARK 非常有利、節省成本的方式(SNARK、STARK 比較表)。但這同時也是一個缺點,如果你的 Dapp 或 Rollup 的 TPS 不高,那就只能等更久時間搜集多一點的交易,要不然就只能提高成本來維持驗證 proof 的頻率。

    StarkWare和 zkSync 一樣都有 Rollup 宇宙的概念( Rollup 宇宙的用詞並不精確,因為在他們的宇宙中不會所有子鏈都是 Rollup,而是會有依照 Data Availability 程度不同所區分的子鏈,像是 Validium、zk Porter 的設計),個人覺得能夠有(針對 Data Availability 程度的)選擇是會比只有一個選擇(完全 Data Available) 還好的方式,但實際上的可行性就要等其團隊釋出更多的資訊。

    在 Rollup 越趨成熟的情況下,能夠提供快速跨 Rollup 服務的流動性提供者的角色會越來越重要。zk Rollup(StarkNet、zkSync、etc…)比 Optimistic Rollup (Optimism、Arbitrum、etc…)有著短上許多的 finalize 時間,這對降低流動性提供者的風險有很大的幫助,但目前 zk Rollup 支援合約功能甚至 L1 <-> L2 互動的完成度都比 Optimistic Rollup 還低上許多。短期內快速跨 Rollup 的服務應該還是侷限在 Optimitic Rollup 之間。

    abbrev

    [zkp 讀書會] Cairo 語言介紹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aipei Ethereum Meetup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 歡迎轉載分享鼓掌

  • 數位簽章例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27 20:24:56
    有 435 人按讚

    ◼︎NFT 如何扭轉創作者在數位世界的困境◼︎

    距離我上一次發行 NFT 〈知的所有〉已經過了快三年,接下來我將陸續推出新的 NFT,雖然這個詞從去年開始變得比較常見,但近來還是有不少人問我 NFT 到底是什麼?對音樂產業的意義又是如何?我想還是有必要好好說一下。

    「什麼是NFT?」

    用一個實體的收藏來比擬,我上個月透過網路在紐約 Morrison Hotel 藝廊,買了一張 Jeff Buckley 《Grace》專輯封面攝影(如圖)。這家藝廊所售出的每一幅作品,都是攝影師用原始的底片沖洗、簽名,再附上一張證書,若是限量作品還會寫上編號。

    「這跟 NFT 有什麼關係?」

    這就是一個實體世界的 NFT。

    NFT 包含兩個部分——區塊鏈 token 和連結的內容。 Token 代表的就是簽名和證書,內容就是那張照片,只是兩者都是數位版的。

    「但 NFT 的內容不用購買也可以得到。」

    沒錯,所以購買 NFT 不是為了得到內容,甚至樂於和更多人共享這個內容,這是和實體最大的不同。

    目前 NFT 競拍最高價的紀錄保持人——數位藝術家 Beeple,在數位藝術社群本來就頗有名氣,也累積了很多粉絲,但過去主要收入是來自接商業案而非創作。這個作品是他過去十幾年來,每天創作一件,累計超過五千幅數位藝術作品的集結,NFT 的內容則是把這五千幅作品拼成一個檔案,所以購買的人並不是買內容來欣賞的,因為每一幅畫縮小後都看不清楚細節了,真要欣賞,每一幅作品在網路上都看得到。購買的目的就是為了收藏。

    這個改變其實非常重要,因為它產生了一個讓創作者和閱聽者雙贏的質變:

    在數位世界裡,
    過去,創作者銷售作品,必須限制內容的使用權。
    現在,創作者銷售作品,是開放內容的使用權,並且鼓勵大家分享。

    「所以買這個 NFT 買到什麼?」

    買到的是這件作品的「由創作者所認證的所有權」。內容的部分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看得到沒錯,甚至下載到硬碟裡,但只有持有這個 NFT 的人,可以說「我擁有這件作品」,而且在區塊鏈上做出無法偽造的證明。

    「所有權的意思是著作權嗎?」
    不是。就像你買一本書或一張唱片,你也不能隨意翻印這個作品,你只是擁有這個物件的所有權。

    「那 NFT 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收藏的價值。

    至於如何衡量這個價值,Beeple 在某一次訪問裡所提到的觀點我很認同,他表示,作品的價值來自於其受歡迎程度和流傳的廣度 (popularity),而數位作品因為沒有原始實體的存在,反而跳脫了空間的桎梏、可以用更多樣的方式被呈現,一幅畫可以出現在每個人的手機上、台北街上的廣告燈箱、紐約博物館內的 LED、東京的一棟建築物投影⋯⋯在不同空間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被呈現欣賞。

    完美複製、無所不在,就像 Matrix 裡的電腦人 Mr. Smith,內容的病毒式擴散其實也就是這樣,而創作者也期待這件事的發生。

    「所以 NFT 是不是都這麼貴?是在炒作嗎?」

    作品的總體價值 = 單價 x 數量。一張經典唱片單價 20 美元好了,若賣 1000 萬張就是 2 億美金,那它的價值自然還超越前面 Beeple 的作品。所以創作者若是想讓粉絲們都能夠收藏,自然會提高發行量、降低價格,讓一般人也能入手。我認為若發行量和實體相當,那價格也不應該與實體有太大差距。

    另外舉一個數位原生的例子,知名的 podcaster 寶博士日前在 OURSONG 發行 NFT,每個 NFT 就是一集 podcast,定價 8.4 美金(約 240 台幣)、總量 42 個,都是瞬間完售,等於為它的節目每集增加了 10000 台幣的收益。用 240 塊收藏一集你喜歡的 podcast 支持播客合理嗎?我覺得超級合理。

    但高價是不是等於炒作?舉一個 Wu-Tang Clan 的例子,他們在 2015 發行了一張限量 1 張的專輯《Once Upon a Time in Shaolin》,最後競標以 200 萬美金拍出,但如果武當幫就是把這張唱片當成藝術品,只要讓一個人、而不是讓粉絲們擁有(這也的確是他們這麼做的概念),要賣這麼貴我也不會說是炒作。

    若說的是二手市場的炒作,這不是只發生在 NFT,在實體世界一直都存在,但 NFT 在這方面有一個優點。

    以前實體作品轉手賣出的利潤即便再高,也不會有一毛錢回到創作者身上,但目前幾個主流的 NFT 市場(包括 OURSONG),都採用了同一項標準,每一次二手交易都會回頭分潤 10% 給創作者,這讓限量作品即便在完售後,創作者都能持續享有作品增值的好處。這是唯有數位化才能達到的。

    「所以這對音樂產業有什麼意義?」

    過去 20 年間,我們不斷要在兩難間作出抉擇——到底要讓「內容有價」?還是讓「內容廣為散佈」?最後看來大家選擇了後者,讓音樂幾乎免費,再用其他的方式(演出、業配、週邊)來產生收益。

    但難道,這兩者一定得二選一嗎?創作者真的無法直接靠販售音樂維生嗎?還是我們過去銷售的方式錯了?

    沒有數位化的年代,我們想收藏一張專輯,很簡單,去買這張專輯的唱片,但購買一張唱片的目的不只如此,它還伴隨著「聆聽」的使用性。也因此,「使用」和「收藏」這兩件事是被綁定的,你必須收藏,才能使用。

    iTunes Music Store 用數位的方式直接延續了這個概念(我以前創辦的 iNDIEVOX 也是),但隨著行動網路和智慧型手機普及,消費者選擇了串流。

    如今,我們每天在影音串流閱聽各種內容,使用和收藏兩件事被分開了,使用內容不需要收藏、收藏也不是為了使用(買完黑膠唱片後還是主要用串流來聽的人請舉手)。既然如此,何不就把這兩件事分開?

    「收藏歸收藏,使用歸使用。」

    就像最前面提到的 Jeff Buckley 照片,我打算把它掛在錄音室的牆上,一邊看我的「歌神」一邊配唱。若純就使用性來說,我大可花 1/100 的價錢買一張海報即可,但透過收藏這件作品,彷彿我和影像裡的那一片刻有了更直接的連結。因此,我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收藏,使用是次要的。

    記得幾年前我受邀去參加鄭麗君部長所主持的一場圓桌會議,她問我:「區塊鏈是否能解決盜版問題?」我的回答很簡單:「不行。」在數位的時代,沒有任何技術可以徹底解決盜版問題。

    現在我依然這樣認為,但不同的是,若我們能破除從實體所繼承而來,「使用」和「收藏」兩種權利必須被綁定的觀念,那盜版的問題就可以直接被忽略,因為它無法傷害創作者應得的收益,甚至會為作品的帶來更大的收藏價值。

    我想像我兒子 20 年後和他同學的對話會是這樣的:
    「嘿,你知道最近 XXX 在 YouTube 破五億次點播的那首歌嗎?我超喜歡的!」
    「我也是啊!我有它的 NFT!」

    未來的世代,一切都數位化了、音樂隨處可得、人們生活在真實與多個虛擬宇宙之中,當他們喜歡一首歌、一支影片、一集 podcast,除了多點播幾次讓創作者得到微薄的分潤和求得到乾爹之外,要如何「收藏」作品來讓創作者得到更直接的回報?

    我認為就是 NFT。

    數位世界中「內容有價」和「廣為散佈」可以並存,我相信是創作者們的夢想,但現在,它真的有機會成真。

    最後,我要來實踐自己所寫的,把這篇文章變成 NFT。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價值,你願不願意花 4.2 美元來收藏它?

    購買這篇文章的 NFT:
    https://www.oursong.com/song-share-card/jgrdenog

  • 數位簽章例子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19 07:58:00
    有 10 人按讚

    逆勢之下,中國FDI何以躍居世界第一?- 沈建光

    中美貿易摩擦引發的高關稅與不確定性,特朗普對華打壓也層層加碼,中國FDI表現卻一枝獨秀,外資流入不降反升,有何原因?

    疫情重挫全球跨境投資活動,中國FDI反而逆勢上漲。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在今年1月發布的《全球投資監測報告》,2020年全球FDI流量同比暴跌42%,跌幅超過‪2008-2009‬年金融危機,為有統計以來最高。在眾多國家FDI顯著回落的情況下,中國FDI流入增幅4%,達到1630億美元左右,反超美國、歐盟和東盟,成為全球第一大FDI流入目的地。

    除了疫情以外,過去兩年,中美貿易摩擦引發的高關稅與不確定性,也對中國產業鏈外遷形成壓力,特朗普對華貿易、技術、金融方面的打壓也層層加碼,中國FDI表現一枝獨秀,外資流入不降反升,背後有何原因?

    在筆者看來,疫情下中國經濟率先好轉、國內市場規模優勢、產業鏈競爭優勢的展現、高端製造業逆勢上揚,均為穩定外資提供了理由,而在眾多因素當中,中國政府逆勢開放的政策贏得全球信心,RCEP和中歐投資協定的簽署,讓中國與歐洲、日本、韓國的自由化之路更進一步,開啟了外資佈局中國市場之路。

    具體來看,首先,對外開放政策加速落地。2020年逆境中,中國對外開放的舉措較多。對內,年初《外商投資法》及其配套法規陸續落地,多地應對疫情出台財政激勵和租金減免措施穩定外資,全國和自貿區準入負面清單繼續縮小,金融業外資限制基本解除。對外,中國的主要行動包括簽署RCEP、原則上達成中歐投資協定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考慮加入CPTPP,這些協議、特别是中歐投資協定和CPTPP對中國對外開放提出了更高的制度要求,顯示了中國繼續開放的決心,為穩定吸引外資提供製度基礎。

    其次,國內疫情防控有力、經濟快速恢復正常,為外資繼續流入奠定基礎。與歐美相對寬鬆的防控相比,中國採取及時有效的公共衛生政策,在最短時間內控制住疫情擴散,二季度基本完成復工,是全年FDI流入仍能取得正增長的前提。從商務部數據看,中國實際利用外資累計同比3月見底(-12.8%)後逐漸回升,至9月回正,與國內抗疫取得階段性成效、復工復產拉動經濟恢復的節奏保持一致。相比之下,歐美疫情並未得到明顯控制,經濟衰退時間要長於國內。2020年,中國是唯一取得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全年GDP增長2.3%,而美國和歐盟GDP分別下降3.5%和6.8%。作為順周期指標,FDI流量受基本面變化影響,與中國FDI正增長相比,美國和歐盟的FDI流入分別下滑49%和71%。

    再有,中國產業鏈完備、基礎設施良好的優勢在疫情中充分體現,抵禦產業鏈轉移的壓力。近年來,受要素優勢下降、中美關係緊張的影響,中國製造業出現外遷壓力。誠如筆者在FT中文網文章《產業鏈外遷,中國怎麼辦?》一文中所觀察到的,中美貿易摩擦以來,中國傳統優勢的勞動密集型商品出口有相當一部分向東盟諸國轉移,同時,美國近鄰墨西哥也擠佔了中國更多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甚至是疫情爆發初期,發達經濟體擔憂本土產業鏈弱、關鍵物資依賴進口的問題,政府出資鼓勵產業外遷。

    但2020年疫情之下,中國政府高效果斷的採取疫情防控,確保了國內供應鏈的暢通,後期發揮製造業門類齊全的優勢,有效填補海外供需缺口,不僅向全球提供了大量防疫物資、在線設備的商品,而且也在海外經濟深陷泥潭之際,向外輸出家電、傢具等可選消費品。經濟穩定、產業鏈完備、基礎設施良好等優勢彰顯,再次提高了外資企業在華生產的信心。從數據來看,2020年中國吸引外資反超東盟,而早在‪2018-2019‬年,中美貿易摩擦加劇背景下,東盟更加受到外資青睞。

    還有,中國超大內需市場發揮著外資穩定器的作用。雖然近年來受制於國內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攀升,中國製造業吸引外資的趨勢有所放緩,但得益於中國巨大的市場規模,外資對中國服務業的投資已有明顯提升。從FDI結構來看,2006至2019年,外資對中國製造業直接投資的佔比從55%降至25%,而對服務業投資佔比則從41%升至68%,與國內消費市場規模逐步壯大,消費轉型升級的大背景相稱。

    與此同時,近年來中國零售市場增長迅速,已經十分接近於當前第一大零售國美國,並呈追趕之勢。2020年應對新冠疫情,中國並未像美國那樣對居民實施大規模補貼,而是優先於保護就業、民生和市場主體,這導致中美零售市場規模差距短期內有所拉大。然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四季度以來,隨著國內就業市場轉好帶動收入預期改善,中國消費市場出現了加速回暖特徵,10月單月零售市場規模超過美國。在此背景下,預期一兩年內中國很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大零售國,為吸引外資奠定基礎。

    最後,中國在高技術產業和數位經濟發展方面具有後發優勢,吸引外商投資競相湧入。雖然整體製造業直接投資下降,但主要是低附加值的產業存在轉移壓力,高附加值的高技術產業吸引力反而顯著增加。從中國商務部的數據看,2020年高技術產業吸收外資增長11.4%,高技術服務業增長28.5%。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過去幾年韓國三星公司在中國陸續關閉了裝配手機、面板和計算機的工廠,但2020年反而在華新增投資54美元,轉而投入存儲晶片、MLCC(多層陶瓷電容器)和動力電池等高附加值生產項目。

    此外,疫情催生居家辦公和線上娛樂需求,數位經濟發展及相關投資活動進一步獲益。據聯合國貿發會議,2020年全球訊息和通訊行業綠地投資金額同比增長18%,跨境併購金額同比增長216%。數位經濟在中國抗擊疫情、復產復工和經濟復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孕育多種新模式、新業態,產生大量投資機遇。

    當然,也要注意到2020年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歐美日海外經濟體FDI流入失速的一次性因素。預期未來,伴隨疫苗全球範圍內接種加速、海外經濟復甦,全球跨境投資活動有望逐步回暖,發達國家對外資的吸引力也會重新回到正常軌道。但截至2019年中國FDI存量僅僅相當於國內GDP的12%,遠低於美國、歐盟高達44%、67%的水平,長期看增長空間巨大。

    總之,逆勢之下,外資加速佈局中國實屬不易。當然,也要注意到2020年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歐美日海外經濟體FDI流入失速的一次性因素。預期未來,伴隨疫苗全球範圍內接種加速、海外經濟復甦,全球跨境投資活動有望逐步回暖,發達國家對外資的吸引力也會重新回到正常的軌道。但無論如何,疫情之下,中國經濟基本面穩定、市場規模優勢、產業鏈完備、高端製造業優勢、以及持續的對外開放政策,從長期來看,終將是吸引外商投資的基石。更何況,截至2019年中國FDI存量僅僅相當於國內GDP的12%,遠低於美國、歐盟高達44%、67%的水平,增長空間潛力巨大。

    展望未來,深化改革是兌現潛力的關鍵。可以看到,疫後國內消費復甦緩慢,其背後不同收入群體差距擴大是重要拖累,後續消費市場壯大有賴於收入分配改革;各項經貿投資協議簽署後,中國的配套改革進度將受到締約方密切關注,在市場準入、國企補貼和智慧財產權保護問題等方面的改革仍需加速推進;更進一步,數位經濟潛力巨大,在發展國內數位經濟的同時,還需加大國際協調,積极參与到國際數字規制的制定當中。

    原文:FT中文網

    #貿易 #經濟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