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數位發展部徵才ptt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數位發展部徵才ptt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數位發展部徵才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林楚茵,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招聘香港金融人才 公股行庫應顧及在地菁英》 今天楚茵和 #財政委員會 的同仁前往合作金庫總行,考察 #公股行庫 招聘香港金融人才計畫執行情形。 楚茵發現公股行庫招募香港金融人才的待遇並非不佳,但是良禽擇木而棲,是否因為待遇和環境和其他銀行相比仍有差距,導致招聘不力?財政部政務次長阮清華回應,這...
數位發展部徵才 在 林楚茵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招聘香港金融人才 公股行庫應顧及在地菁英》
今天楚茵和 #財政委員會 的同仁前往合作金庫總行,考察 #公股行庫 招聘香港金融人才計畫執行情形。
楚茵發現公股行庫招募香港金融人才的待遇並非不佳,但是良禽擇木而棲,是否因為待遇和環境和其他銀行相比仍有差距,導致招聘不力?財政部政務次長阮清華回應,這部分會請各公股行庫再重新開會檢視,找出可彈性調整的空間以利徵才。
楚茵過去便關注公股行庫年輕人才流失、平均年齡偏高的問題,也對此質詢過財政部蘇建榮部長,我擔心目前公股行庫大力招聘香港金融人才,可能影響本國菁英的發展與升遷機會。阮次長表示,近年公股行庫員工流失率約一成多至兩成,將透過提升起薪、增加升遷機會,以及提供更多教育訓練,讓員工在公股行庫感到有未來發展性。
楚茵提醒,目前政治情勢雖使港人來台意願提升,但同時也要提防中國藉此滲透,在招募香港金融人才時須更小心謹慎,從第一線先行審核,例如透過業界瞭解應徵者背景與口碑,避免引狼入室。阮次長回應,其實公股行庫近年受到資安攻擊的情況非常嚴重,但公股行庫間有 #聯防機制 ,這部分會持續強化,也會與未來的數位發展部合作,楚茵也會密切關注。
#財政委員會考察
#第十屆第三會期
數位發展部徵才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出版微觀察】一則媒體徵人啟事……
**
一則媒體徵才訊息引起我的興趣。不那麼熟悉的職缺名稱,暗示著這個行業已經離我越來越遠了。作為一個即將凋零的媒體老兵,只能從走過的路往前看,依稀辨別這個行業遠去的方向。
對我而言,這則徵才廣告之所以有趣,因為業主是《商業周刊》──領導品牌的動向,永遠是觀察市場發展的關鍵指標。更重要的是,這則廣告之所以有趣,是它首次(?)較全面地揭示了此刻《商業周刊》職缺的需求;而人力的布署與移防,往往正透露了組織未來發展的戰略布局。
一、 傳統編輯人力重要性式微。徵才廣告保留了傳統編輯人力──資深記者與記者的需求,但人力占比已大幅下滑。在組織的總人力上,過去的主力部隊──「編輯部」,已經不再成長,甚至出現縮編的情形。
當然,合格稱職的記者在市場上依然稀缺,只是光環(待遇)不若以往。此外,代編部門的美術設計也被期待「具網頁設計或影音剪輯技能尤佳」,正說明傳統編輯人力受數位技能需求的擠壓。
二、數位人力需求加大。廣告徵求三種數位人力:數位編輯(內容編輯、社群經營),影像編導(原創影音報導、線上課程與行銷短片製播),影音攝影(短片製播)。
以往,跨入網路的紙媒,無論在人力或內容產製上,大都以紙本為主,網路為輔。如今,網路部門已經壯大成獨立軍團,不再隸屬於紙本之下,而是平行的協同作戰單位。
三、急需跨界人力。協同作戰就需要跨界的人力協調、指揮。「平面」與「網路」的整合工作,已不是傳統人力可以駕馭,兩者的關係也不是文稿的轉貼、分拆、改寫、改下標而已,而是需要有能力平行思考兩者的人力。
這也反映在徵求的「廣告業務專員」條件上──對「雜誌平網整合、數位行銷」及「專案、論壇活動提案」具有企劃包裝能力。傳統的廣告業務專員面臨的轉型衝擊十分直接,恐怕一場世代人力淘換正在進行中。
四、「策略」再思考才是一切改變的根本。廣告一口氣為「執行長室」徵求三種人才:策略幕僚(協助制定經營目標與策略)、執行長幕僚(專案管理制度規劃)、經營分析主任(推動中長期經營策略),顯示對新經營策略的探求異常急迫。
台灣媒體的主力競爭要素,從早期的主筆(比評論),到記者(比獨家新聞),再到編輯(比議題包裝),如今已經來到新的轉折路口。過去以編輯品質帶動發行量,再以發行量吸納廣告的路子已經行不通了。
此外,經過一段時期的「平網整合」摸索,證明網路流量能帶進來的數位廣告營收根本難以維生。「平網」與「業務」的再整合成為新思路,媒體本業之外的「非傳統營收」的可能性,是下一波策略思考的重心。
其實,媒體眼前的難關,任何迴避策略高度的思考,而只圖修修補補式的改革,成效必然不可能樂觀。
五、非傳統營收事業擴大。廣告徵求了行銷副理與行銷企劃主任,主要工作是「課程招生業務規劃」,隸屬「商周學院」。另外,徵求專案旅遊企劃副理,負責旅遊產品可行性評估、成本管控與關係維護 (含旅行社/票務代理/飯店/地接/交通/餐食/景點體驗等),隸屬「新事業部」。
這幾年媒體發行量穩定下滑,廣告收入驟然崩盤,借助品牌效益的論壇、講座、參訪、課程、代編等非傳統營收,受到普遍重視,也成為各業者短兵相接之地。但大多媒體都是在既有人力的基礎上,採用「兼營」的模式,商周集團這樣的大動作尚屬少見,而跨入旅遊業似乎更是絕無僅有。
六、精準行銷,提高單客營收貢獻度。廣告徵求的「大數據工程師」,也是過去不會在媒體出現的非傳統人力,負責「主導資料建置倉儲、資料清洗及整併歸戶」。
網路帶來的流量到底有多少含金量,需要進一步淘洗、掌握、行銷,否則就淪於計價低廉的「點閱率」。掌握客戶樣貌,精準行銷才能達到成交的有效性,並進而鎖定高端客戶群,提高營收、獲利的貢獻度。廣告徵求隸屬「貴賓業務發展部」的專案業務,也令人耳目一新。
專案業務負責「銷售高單價課程」、「經營貴賓關係/執行貴賓活動」。據說,高單價課程以每人三、五萬元計價,而高端旅遊則以每兩人三、四十萬元計價。
**
台灣媒體面臨困境,必須轉型,這是業界的共識,但真正有決心、大手筆、躍進式的行動者尚不多見。商周集團這次近乎「破釜沈舟」的嘗試,絕對值得關注台灣媒體發展的人用心觀察。
不過,先不要質疑:「這樣的營運模式還能算是『媒體』嗎?」也許,在舊有傳播秩序和倫理瓦解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問自己:「什麼是媒體?」、「它要如何可能?」
對了,約在年前,《商業周刊》所屬的公司「商周媒體集團」,已經拿掉「媒體」二字,改為「「商周集團」了。
**
本文廣告贊助商: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8881
https://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84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