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數位學習產值調查報告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數位學習產值調查報告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數位學習產值調查報告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數位學習產值調查報告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Zen大的時事點評,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回頭檢視,2018年是線上付費服務大噴發的時代,越來越多百萬訂閱的網紅誕生,付費節目市場中出現許多月入百萬的A咖,和過往提供的內容偏向服務不同,這一波有許多人提供的是知識型內容,好比說PressPlay上的財經類型節目,就有不少人月訂閱收入破百萬,更別說破十萬的。 如果把線上課程平台也視為出版...

  • 數位學習產值調查報告 在 Zen大的時事點評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4-08 08:00:00
    有 33 人按讚


    回頭檢視,2018年是線上付費服務大噴發的時代,越來越多百萬訂閱的網紅誕生,付費節目市場中出現許多月入百萬的A咖,和過往提供的內容偏向服務不同,這一波有許多人提供的是知識型內容,好比說PressPlay上的財經類型節目,就有不少人月訂閱收入破百萬,更別說破十萬的。

    如果把線上課程平台也視為出版社(教育類出版品),也把其產值納入出版領域來計算,也許就能看出台灣圖書出版產值衰退後到底轉移到了哪邊?

    圖書部門的情況如此,雜誌部門的情況應該更加明顯才是?

    網路上的許多大型粉絲團或網站,其功能就好比過去的雜誌,當有更便利且流通更快的文章可以免費取得,購買紙本雜誌的消費者數量必然大幅減少。

    當閱讀載體已經不可逆轉的跨出原本的紙本雜誌與紙本書的邊界,另起爐灶且發展得風生水起。出版界若依然堅持某些出版品才能計入出版產值,然後繼續感嘆台灣讀者不買書不讀書雖然也可以,可是,更可能的情況是與現實脫節,市場早已擁抱新載體,做出新選擇,出版人卻仍然停留在過往的觀念,試圖以老方法來「提振」出版產值,最後只怕換來滿滿的挫折。

    讓我們客觀的思考一下,中國大陸的得到、喜瑪拉雅等,美國的Podcast Go,或是台灣的PressPlay、Hahow到底要不要被視為出版商?

    當大眾文學閱讀已經全面上網,或是轉向觀賞新時代的影音網紅推出的節目,放下了紙本書,卻非要說不讀紙本書的就是不讀書,只怕會讓新一代的數位原住民感到愕然?

    說個未必不相干的議題,據說出版業近年來招募新進人員頗有難度,除了薪資無法有效提升之外,年輕世代早已不讀紙本書而跨入更靈活的數位閱讀時,又怎麼會選擇投身紙本書為主的出版產業?

    出版的定義,並非永遠不能修正或擴充,某種程度上來說,想要提振出版產值,遏止無盡墜落深淵最快且直接的方法,就是修改出版產業的定義,將所有提供付費知識內容服務的媒體(別忘了出版其實也是媒體)都納入出版界,則產值非但不會繼續萎縮而且會一下子狂飆成長。好比說資策會2016年做的《數位學習產值調查報告》中就提到,台灣的數位學習產值高達一千億,且仍有成長空間。

    修改定義表面上看起來很取巧,其實不然,這是一種框架的重設定,幫助我們看清楚時代的變化,看清楚系統的變革,當大局勢看得更清楚時,也才能看清身處其中的既有圖書產業的未來該怎麼調整與發展?

    如果繼續用舊框架看出版產業與產值,那麼,未來還會繼續萎縮,因為服務人們閱讀需求的新載體新廠商都不再歸屬出版業,而有閱讀需求的新人類才不會管定義問題,只會用腳投票,選擇對他們來說最方便的閱讀載體,進行閱讀,無論是免費還是付費。

    可喜的是,其實已經有一些先進陸續投資未來需要的出版品服務,好比說在產值一片衰退的時代,卻陸續有出版人推出超級大部頭作品,甚至是大部頭系列作品(如八旗出版社的興亡的世界史,每一本都很厚,價格也不低),就是一例。

    就我自己長年觀察圖書出版與閱讀市場的發展趨勢,我發現一個情況,數位閱讀崛起之後,休閒娛樂類出版品萎縮的最快,因為網路能夠取代的高品質作品不少,而且免費,單純只是休閒娛樂打發時間的考量下,一邊是要花錢且資訊量少,一邊是免費且資訊量大,市場選擇幾乎不言可喻。

    也就是說,這一塊的市場需求將是不會回頭的永遠蒸發了,生活風格或是大眾文學閱讀就是影響最大的兩個領域,而這兩個領域過去在紙本書市場的銷售佔比都不低。

    大眾文學閱讀中,未來只剩超級暢銷作家或是與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後推出紙本書做紀念販售等情況,還能維持某種程度的暢銷,過去幾年的文學類暢銷榜單上,一無例外的幾乎都是有被改編成影視作品的原著登上暢銷榜,其他的作品銷售情況都是差強人意,和過往閱讀市場以文學為主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其次,在學或成人教育等教育類的出版品,這兩三年來也逐漸因為數位付費學習頻道的成熟而取代了紙本書,過往商管書、工具書或教科書還能維持某種市占率,未來也可能逐漸萎縮。過去的企業團購圖書市場,也開始有數位影音公司以數位課程團購的方式切入,加上出版業原本對於開發企業團購領域就不夠積極,也等於是將市場拱手讓人。

    如果仔細觀察過去一年的出版品清單,會發現有不少教育訓練界的講師出書(如知名講師謝文憲、王永福等等),出版數量與頻率都遠超過往,且銷售狀況不差,這些講師之所以能在低迷的出版市場殺出一條血路,是因為這些人原本做的就是付費知識的銷售服務,只是過去以課程形式介入市場,如今越來越多人選擇加入出版圖書的方式來輔助。

    出版界應該積極抓住這波教育訓練講師的出版熱潮,多推出一些有基本銷售保障的講師的出版品。商務人士與企業採購是出版大衰退時代還願意掏錢買書的重點族群。

    剩下還會閱讀紙本書的族群,除了學校使用紙本教科書外,大概就屬(廣義)人文素養閱讀領域,這類型的作品多半厚重,且知識量厚重,消化理解需要時間,無法靠懶人包協力,且數位產品目前仍然無法取代其存在的獨特性,因此,是少數能夠逆勢發展甚至創出好成績的出版領域。

    共和國集團為何能在一片衰退中異軍突起,關鍵就在於深耕人文閱讀領域,以大部頭作品來抵抗數位風潮的侵襲。

    反而是資訊氾濫,碎片化訊息蓬勃海量開展的時代,出版界更應該回歸圖書的根本,將出版品知識內容呈現的不可取代性的主題或是大部頭作品,因為這些都是目前其他媒介還無法攻站的領域,也是傳統出版產業的強項。

    專精做好自己擅長的工作,將重點放在拉高毛利,而非產值的起伏,斷然捨棄在大趨勢下不會再有可能回歸圖書出版領域的出版品類型,好好思考,認真整理整頓,該補強的補強,該割捨的割捨,或許幾年之後,出版產業可以走出新時代的新形態,找到自己的市場定位以及獲利與成本之間的均衡點,不用再為無止境的衰退的產值所困擾。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