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開心可以小小參與今年台灣雜誌圈的一大盛事——全新文化刊物 VERSE 的第二期。
What a pleasure to meet Steve from @stackmagazines back in Summer. Such a brilliant and innovative idea to ...
很開心可以小小參與今年台灣雜誌圈的一大盛事——全新文化刊物 VERSE 的第二期。
What a pleasure to meet Steve from @stackmagazines back in Summer. Such a brilliant and innovative idea to help niche magazines thrive in the digital era. It’s great to know that there are people putting efforts into print publications for readers like you and me who still believe in the magic sensation of paper and ink.
其實這篇採訪從五月初就開始接洽,卻因爲疫情的關係拖到了七月下旬才逐步完成,不過真的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案子,也是第一次獨自一人在倫敦完成採訪、撰稿、攝影。想起了陽光明媚、溫度宜人的夏天,與受訪者 Steven 約在雄偉壯麗的 Somerset 廣場,然後一點一滴地把深入探尋紙本雜誌的夢遊世界。
以下爲節錄內文,請大家多多捧場去購買雜誌了,封面是美到不行的阿爆/王若琳,還能不買爆嗎!
《將無人知曉的小眾刊物送到你的手中,英國獨立雜誌訂閱服務 Stack》
—— 專訪創辦人 Steven Watson
原先為無心差柳的副業,最後轉變為一場歷經 12 年的雜誌美夢,來自英國的獨立雜誌訂閱服務 Stack,陪伴著無數個熱衷於印刷刊物的老靈魂,給他們一個逃出數位織網的機會,在紙與墨的小眾世界裡盡情摸索、自在奔馳。讀者以 7 英鎊的訂閱價格,每個月就可以收到不同的雜誌,每一次拆開信封都令人驚喜。
大流行病仍在英國猖狂,這場採訪從五月開始接洽,終於在逐步解封的七月中旬,成功與 Steven Watson 在倫敦薩默塞特府(Somerset House)碰上一面,在這棟十六世紀古老建築的新翼樓一隅,談他一手建立的訂閱服務、談獨立雜誌的美好、也談對脫歐的擔憂。
數位內容與科技資訊的洪流載浮載沉,在這繁雜多樣的時代裡,有一群堅守文字本質、相信紙張體驗、執迷於說故事的人,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組成一個個或大或小的團隊,將自己熱愛的話題幻化為刊物,形成不被科技淘汰反而蓬勃發展的獨立雜誌界。而 Stack 便是因此而生的訂閱服務,幕後推手是渾身散發雜誌夢的 Steven Watson。品牌每年從世界各地挑選 12 本優質的小眾雜誌,每個月定期寄送給不知道會收到什麼的讀者們,自成立以來已蒐羅了超過 100 種不同的刊物。「大概有四年的時間,我都沒辦法付自己薪水。」2008 年夏日,Steven 在自家客廳踏出 Stack 的第一步 ,創業前四年的訂閱人數不到 300,全得靠熱情支撐下去。如今,Stack 擁有大約 3300 名訂閱戶,以一個月 7 英鎊的實惠價格,擄獲了不少注重內容品質的新時代都會男女。
全文請閱讀 VERSE vol.002
⠀⠀⠀⠀
___________
#倫敦男子日常 #採訪 #採訪拍攝 #雜誌
敦陽科技薪水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很開心可以小小參與今年台灣雜誌圈的一大盛事——全新文化刊物 VERSE 的第二期。
其實這篇採訪從五月初就開始接洽,卻因爲疫情的關係拖到了七月下旬才逐步完成,不過真的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案子,也是第一次獨自一人在倫敦完成採訪、撰稿、攝影。想起了陽光明媚、溫度宜人的夏天,與受訪者 Steven 約在雄偉壯麗的 Somerset 廣場,然後一點一滴地把深入探尋紙本雜誌的夢遊世界。
以下爲節錄內文,請大家多多捧場去購買雜誌了,封面是美到不行的阿爆/王若琳,還能不買爆嗎!
《將無人知曉的小眾刊物送到你的手中,英國獨立雜誌訂閱服務 Stack》
—— 專訪創辦人 Steven Watson
原先為無心差柳的副業,最後轉變為一場歷經 12 年的雜誌美夢,來自英國的獨立雜誌訂閱服務 Stack,陪伴著無數個熱衷於印刷刊物的老靈魂,給他們一個逃出數位織網的機會,在紙與墨的小眾世界裡盡情摸索、自在奔馳。讀者以 7 英鎊的訂閱價格,每個月就可以收到不同的雜誌,每一次拆開信封都令人驚喜。
大流行病仍在英國猖狂,這場採訪從五月開始接洽,終於在逐步解封的七月中旬,成功與 Steven Watson 在倫敦薩默塞特府(Somerset House)碰上一面,在這棟十六世紀古老建築的新翼樓一隅,談他一手建立的訂閱服務、談獨立雜誌的美好、也談對脫歐的擔憂。
數位內容與科技資訊的洪流載浮載沉,在這繁雜多樣的時代裡,有一群堅守文字本質、相信紙張體驗、執迷於說故事的人,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組成一個個或大或小的團隊,將自己熱愛的話題幻化為刊物,形成不被科技淘汰反而蓬勃發展的獨立雜誌界。而 Stack 便是因此而生的訂閱服務,幕後推手是渾身散發雜誌夢的 Steven Watson。品牌每年從世界各地挑選 12 本優質的小眾雜誌,每個月定期寄送給不知道會收到什麼的讀者們,自成立以來已蒐羅了超過 100 種不同的刊物。「大概有四年的時間,我都沒辦法付自己薪水。」2008 年夏日,Steven 在自家客廳踏出 Stack 的第一步 ,創業前四年的訂閱人數不到 300,全得靠熱情支撐下去。如今,Stack 擁有大約 3300 名訂閱戶,以一個月 7 英鎊的實惠價格,擄獲了不少注重內容品質的新時代都會男女。
⠀⠀⠀⠀
全文請閱讀 VERSE vol.002
⠀⠀⠀⠀
___________
⠀⠀⠀⠀
購買連結➤➤
博客來
阿爆貼紙組|https://bit.ly/2G2NZc3
阿爆|https://bit.ly/2FSSfuV
王若琳|https://bit.ly/2HziCGF
⠀⠀⠀⠀
誠品書店 eslite bookstore
阿爆|https://bit.ly/2GfqVH6
王若琳|https://bit.ly/3cvDqu6
⠀⠀⠀⠀
全家FamilyMart
https://nevent.family.com.tw/2020_verse2/
敦陽科技薪水 在 倫敦男子日常 london.nanzhi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很開心可以小小參與今年台灣雜誌圈的一大盛事——全新文化刊物 VERSE 的第二期。
其實這篇採訪從五月初就開始接洽,卻因爲疫情的關係拖到了七月下旬才逐步完成,不過真的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案子,也是第一次獨自一人在倫敦完成採訪、撰稿、攝影。想起了陽光明媚、溫度宜人的夏天,與受訪者 Steven 約在雄偉壯麗的 Somerset 廣場,然後一點一滴地把深入探尋紙本雜誌的夢遊世界。
以下爲節錄內文,請大家多多捧場去購買雜誌了,封面是美到不行的阿爆/王若琳,還能不買爆嗎!
《將無人知曉的小眾刊物送到你的手中,英國獨立雜誌訂閱服務 Stack》
—— 專訪創辦人 Steven Watson
原先為無心差柳的副業,最後轉變為一場歷經 12 年的雜誌美夢,來自英國的獨立雜誌訂閱服務 Stack,陪伴著無數個熱衷於印刷刊物的老靈魂,給他們一個逃出數位織網的機會,在紙與墨的小眾世界裡盡情摸索、自在奔馳。讀者以 7 英鎊的訂閱價格,每個月就可以收到不同的雜誌,每一次拆開信封都令人驚喜。
大流行病仍在英國猖狂,這場採訪從五月開始接洽,終於在逐步解封的七月中旬,成功與 Steven Watson 在倫敦薩默塞特府(Somerset House)碰上一面,在這棟十六世紀古老建築的新翼樓一隅,談他一手建立的訂閱服務、談獨立雜誌的美好、也談對脫歐的擔憂。
數位內容與科技資訊的洪流載浮載沉,在這繁雜多樣的時代裡,有一群堅守文字本質、相信紙張體驗、執迷於說故事的人,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組成一個個或大或小的團隊,將自己熱愛的話題幻化為刊物,形成不被科技淘汰反而蓬勃發展的獨立雜誌界。而 Stack 便是因此而生的訂閱服務,幕後推手是渾身散發雜誌夢的 Steven Watson。品牌每年從世界各地挑選 12 本優質的小眾雜誌,每個月定期寄送給不知道會收到什麼的讀者們,自成立以來已蒐羅了超過 100 種不同的刊物。「大概有四年的時間,我都沒辦法付自己薪水。」2008 年夏日,Steven 在自家客廳踏出 Stack 的第一步 ,創業前四年的訂閱人數不到 300,全得靠熱情支撐下去。如今,Stack 擁有大約 3300 名訂閱戶,以一個月 7 英鎊的實惠價格,擄獲了不少注重內容品質的新時代都會男女。
⠀⠀⠀⠀
全文請閱讀 VERSE vol.002
⠀⠀⠀⠀
___________
⠀⠀⠀⠀
購買連結➤➤
博客來
阿爆貼紙組|https://bit.ly/2G2NZc3
阿爆|https://bit.ly/2FSSfuV
王若琳|https://bit.ly/2HziCGF
⠀⠀⠀⠀
誠品書店 eslite bookstore
阿爆|https://bit.ly/2GfqVH6
王若琳|https://bit.ly/3cvDqu6
⠀⠀⠀⠀
全家FamilyMart
https://nevent.family.com.tw/2020_verse2/
敦陽科技薪水 在 跟隨Shelly 漫步英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倫敦Google參訪心得日記】
這篇和大家分享倫敦Google日
事情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
我在英國大學時期的朋友
今年被Google HR從LinkedIn上發掘
關於什麼是LinkedIn和它在英國有多重要
之前我都已經有分享兩篇完整的文章
所以在這邊就不再詳細説明了
Google一直是很多人嚮往的公司
所以每年都有幾百萬人投著履歷
但一年能入取的就那少數幾千人
而我的朋友很幸運
因為是Google主動邀約參加面試
當然他也非常努力的準備了半年
經過兩次的嚴格電話面試
加上兩次一整天的公司面試
全部都如期順利通過打敗強敵
於是英國Google也二話不説
決定馬上辦好所有的工作簽證
很榮幸這禮拜能在朋友的帶領之下
進入到去年才剛蓋好的全新Google大樓
我對於參訪的心情就像是去校外教學一樣
畢竟這是一個全世界這麼強大的企業
在搜尋引擎領域上
Google根本沒有所謂的對手
日常生活會用到的地圖 郵件 翻譯
也都是完全靠著Google
所以我是抱持朝聖的心境
一踏進Google大廳只能用氣派形容
還有英國科技業和金融業有很大區別
金融業迎面而來每個都是西裝筆挺
科技業卻是走休閒自然的裝扮風格
裡面更撥放著好聽的英文流行音樂
樓層的設計裝潢很現代
窗戶上有著許多可愛的卡通圖案
每個禮拜都會有人員佈置換新
電梯更是走一種新穎路線
而You Tube幾年前被Google收購
這次也有參觀到一樓的You Tube
公司寬敞的空間和擺設
以及工作人員年輕活力的樣子
讓氛圍就像回到英國大學時期
感覺大家很像是去上學不像上班的樣子
Google更總是很多人心中的理想產業
Google福利相信大家在新聞都閱讀過
他們很注重員工的三餐
所以餐廳的早餐 午餐和晚餐都是免費提供
而怕大家挑食更準備各國美食給員工品嚐
就像是來到高級飯店裡的自助餐
還完全按照營養均衡的料理方式
餅乾 優格 三明治 水果 和各式飲料
更是全天候24小時無限量的供應
Google企業同時在意員工的健康和心情
所以有免費健身房 閱讀間 遊戲室 會議間 等等
還有一個好美的露天陽台可以眺望倫敦美景
我在倫敦不同的高樓看過這麼多的景致
卻是第一次從Google大樓的角度欣賞
能這樣把倫敦所有的著名景點盡收眼底
這絕對是在倫敦的一個秘密新景點
很開心有機會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但為什麼Google可以這麼大方把員工當資產
因為我相信天下絕對沒有白吃的午餐
想要吃免費的就是要比別人有更好的強項
想要吃好用好就得拿出工程師的倔強實力
但人生其實偶爾還是會有白吃的午餐
那就是Google企業真的很貼心
他還照顧到員工的親朋好友們
受邀的訪客們也一樣可以免費使用設施
餐廳裡面更附有嬰兒孩童的座椅
讓每個人都能有開心的心情免費享用餐點
這裡就像是度假村一樣的美好
而公司24小時開放
沒有上下班打卡的制度
假期多薪水又高
公司送員工電腦 手機 產品也是最基本的
這種讓人稱羨的工作環境和待遇
我相信是每個人的夢想工作
但我想菁英所擁有的煩惱
真的不是我能夠理解的
最終應該只有菁英能夠懂菁英吧
通常我們每個人在工作當中
最擔心莫過於是遇到職場天兵
但偏偏在Google裡面的員工們
個個都是千挑萬選又是萬中選一的人才
朋友覺得Google裡面全是高手雲集
永遠有比你厲害的強勁對手
就算再努力也永遠只是幫企業工作
要被別人真正看見是不簡單的事情
最終也似乎都只是一個普通人在上班
如果有企圖想要超越自己的聰明天賦
只能夠每天更加認真努力充實和學習
雖然大學畢業的社會新鮮人
在Google裡所擁有的薪水
已經是一般人望塵莫及的數目
但Google隨時可以找到天賦異稟的人
想要升遷或者跳級只能用實力證明
似乎唯有自己能超越打敗自已
必定要付出非常多的時間和努力
我從沒想過身旁有太多天才的工作生活
其實會是一種很大的無形壓力
有時只是看著別人光鮮亮麗的待遇
羨慕人家公司擁有這麼好的福利
卻不知道他們是多麼努力才走到這
也忽略了是辛苦奮鬥所換到的代價
但是英國是多少人的夢想國度
還能在夢幻企業Google工作
縱使會有心酸但必定也充滿幸福
所面臨的挑戰會是難能可貴的歷練路途
相信也一定會遇見最美麗的風景
當然不管是什麼工作或職位
能在倫敦生活真的很不容易
我常常收到很多粉絲的私訊
有人是希望到英國
有人是即將到英國
有人是已經在英國
有人則是離開英國
謝謝你們大家都常常把我當作朋友
對我述説很多對英國的心情轉折和想法
其實剛踏入英國的那刻起
對於環境陌生 語言隔閡 文化衝擊
飲食改變 生活不同都要一一克服
這不可能是一兩天或幾個月就能適應
這中間絕對會經歷很多的挫折和失敗
但隨著時光的流逝和每次的堅定
所擁有的喜怒哀樂一定能蛻變成更好的你
而一旦你接受喜歡了英國
英國也會同樣回饋喜歡你
最後你會發現能生活在英國
尤其是居住在倫敦
絕對是世界上最棒的事情之一
少一些抱怨多一點的珍惜
是我常常告訴自己的話語
英國道路上其實沒有捷徑
堅持是必定要走過的路程
機會更是永遠給準備好的人
分享給所有擁有夢想的朋友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