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2〈花火對談〉紀錄
林達陽X許瞳:那是真心話或者大冒險——向人坦露心思並等待了解,是我做過最平凡也最勇敢的事
/
線上〈花火對談〉進行到第三週,此次邀請的是新生代作家許瞳,分享IG寫作對她的影響,及如何運用網路媒介,創造新的文學展演形式。〈花火對談〉為作家林達陽發起的文學企劃〈擦亮花火...
20200502〈花火對談〉紀錄
林達陽X許瞳:那是真心話或者大冒險——向人坦露心思並等待了解,是我做過最平凡也最勇敢的事
/
線上〈花火對談〉進行到第三週,此次邀請的是新生代作家許瞳,分享IG寫作對她的影響,及如何運用網路媒介,創造新的文學展演形式。〈花火對談〉為作家林達陽發起的文學企劃〈擦亮花火〉的子活動,因應疫情,自四月起改至IG直播進行。
.
許瞳就讀台大外文系大三,現已出版兩本散文集,並參與籌辦《不然呢》青年文集。林達陽描述,在文學方面早慧的許瞳是「過動的人」,活潑熱情、願意展現自己,「讓我覺得蠻有親切感的。」他分享,高中時也曾透過編寫校刊、籌辦文學獎等方式,探索文學呈現的可能。
.
「我對寫作的興趣和練習,好像還蠻久的。」許瞳說明,國小時開始隨筆書寫,高中時曾獲得北一女中文藝獎散文首獎,她自言一直在挑戰校園文學獎的極限,不寫太常見、太符合青春模板的題材。
.
許瞳舉例,她曾用披頭四專輯的封面概念寫了一篇小說,因為太抽離現實,在評審間有些爭議,也使她受到質疑。她有些懊惱:「我不是很懂文學獎該怎麼玩。」即便如此,林達陽笑說:「光是在北一得獎,我就覺得很有敬意,」他回憶,高中時讀北一女的校刊,發覺裡面的作品都相當出色,「是崇高的象徵。」
.
投稿文學獎之外,高中時許瞳也開始在IG寫作,意外在同屆同學裡引起討論。「進到北一女之後,發現成績好不能讓自己特別。」她表示,一開始並未察覺寫作的獨特,但漸漸發現大家會用「寫作的人」記憶她,「我從那時發現自己喜歡寫作,也喜歡讓別人看到。」
.
許瞳分享,IG提供了文學嶄新多元的嘗試,她很喜歡IG上的hashtag(井字標籤),有助於幫系列文章分類。此外,她也曾和詩人段戎用同個標籤創作小說接龍。
.
IG作為一個社群軟體,使寫作者和讀者之間變成水平的關係,收到的反饋相當直接、即時。「我越來越在意讀者的關注度。」許瞳表示,會時常查看文章的讚數和收藏數,但不會因此改變自己的創作模式,反而是利用IG的功能,創造更多互動機會。
.
「我覺得大家在網路上閱讀,某種程度是想找心裡的答案。」許瞳說明,她曾在IG開了一個提問箱,讀者可以將生活中的問題丟進去,她會將一篇曾發表過的文章放在限時動態作為回答,「等於是再重新讀一次自己的文字。」她表示,能坦誠面對文字裡從前的自己,於她而言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
林達陽則認為,他高中時期的寫作,即便在男校裡顯得特別,但並未如許瞳所言那樣從容,反而是急於發聲的迫切。他形容,那時寫作帶著「我要教化你們!」的企圖,「好像沒有像許瞳那樣,從寫作裡長出自己的主體性。」
.
有別於許瞳自發性地經營,林達陽則是在出版社建議之下,為了宣傳作品而使用IG,「一開始其實很不情願,有種為了交作業來寫的感覺。」即便如此,他也漸漸發現網路平台詮釋文學的更多可能。
.
林達陽以電視劇《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2》為例,當時邀請了十位詩人為這部劇寫詩,其中詩人潘柏霖的作品讓他印象深刻。並非單純發表文字,而是讓演員來朗讀詩作,再剪輯成短片,像是多媒體劇場,「這是專屬網路時代感覺文字的方式。」透過形式的變化,加深文字帶來的效果。
.
然而,「我對紙本書還是比較著迷。」林達陽引用作家陳雋弘的看法,說明喜歡紙本書的原因,是其定位了自己的所在坐標。他笑說,這使他回憶起,剛從高雄搬遷到台北時,很希望能擁有摩托車,「我沒辦法用大眾運輸的路線圖,去認識台北。」能夠自己掌握方向,才是建立真實生活感的重要元素。
.
許瞳的閱讀習慣同樣以紙本書為主,她分享,之所以不習慣網路平台創作,是因為在乎格式,包括整齊的排版和正確的標點符號等。此外,她以IG出身的作家張西為例,說明即便她於IG的發文頻率相當高,在紙本書上的呈現仍有新意,許瞳指出:「作者能夠兩面操作,網路和紙本可以是不同風格。」
.
即便如今發表文學創作的門檻已然降低,「我還蠻膽小的,容易困在『我到底擅長寫什麼』的困境。」許瞳坦言,她時常會因感到挫敗就停滯不前,跟自己過不去。林達陽則鼓勵她勇於冒險,「現在回頭看以前的痛苦,會覺得都是有意義的。」
.
「很懷念以前許瞳講故事的口吻。」林達陽分析,許瞳上了大學後,作品常會往細節挖掘,失去了以前慧黠、精靈的敘事方式。他說明,電影角色浩克有兩種人格,一個是聰明的博士,變身後則是憤怒的巨人,但後來浩克將兩者結合,龐大的身軀裝著內斂的靈魂,他笑說:「野生的、和學院的許瞳,看能不能結合在一起。」
.
「究竟我想讓文學帶我走到哪裡?」許瞳思索道,這是她想探索的大冒險。「我非常喜歡文學,」林達陽則語帶感慨,「在這個年代,我真是沒有別的場合可以講這種話。」他說明,若在平常告訴別人自己喜歡文學,「別人會說你還好嗎?是需要融資或貸款嗎?」
.
如今,文學是備受現實摧殘的產業,林達陽表示,如果以後他的小孩想讀文學院,他會與其長談,「不是說文學不好,是需要一些新的呈現方式。」即便離開學生身分已久,仍繼續走在文學路上,林達陽的大冒險正在進行著。
.
#羽櫻
#林達陽 #許瞳 #花火對談
#手寫 #手寫文字
散文投稿平台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創作初期,都沒人看怎麼辦?]
這陣子有讀者私訊問我,到底該如何讓「創作」成為主業呢?真的能光靠寫字養活自己嗎?
我認為絕對可以的,但問題是,成功的創作並沒有明顯的模板可以模仿,所以很多人在剛開始時,往往會經歷「寫了很多,但是沒人看」的挫折,久而久之就心灰意冷地放棄了。
我也曾經歷過那種孤獨的自取其辱感,也因此無數次地懷疑過自己,但是,因為我對文字有莫名的熱情,無論如何還是撐下來了,沒想到卻因此誤打誤撞為自己找到了一條路。對於「創作初期,都沒人看怎麼辦?」這個問題,我有以下幾個想法:
1/ 不斷地寫,但不要埋在自己的小天地裡
想以創作為業,持之以恆地練習非常重要,但那只是基本,如果想讓作品更上層樓,一定要找到方法把自己的作品放到公眾批評的眼光下。
在自己的社群網站上發表作品,雖然是一種「公開」,但是在經營初期讀者只有寥寥數人(而且一半以上是自己的親友)的情況下,這種公開還不算真正的公開。
建議平常多觀察網路或平面媒體,將自己的作品主動投稿到看對眼的平台,同時關注喜歡的媒體有沒有在徵 Freelancer 或專欄寫手,有機會就投稿看看。當你的作品進到更大的系統裡去,就有可能獲得免費的編輯建議與廣大群眾的回饋反應,跳脫自身與同溫層的侷限,在不斷的調整之中慢慢掌握創作的方向。
除此之外,也建議建立個人的「軍師團」。軍師團就是你身邊那些書看很多、觀點犀利、品味不錯的朋友。把作品拿給他們看,請他們誠實給你意見。另外,也可以加入一些寫作團體,或是主動把作品張貼到特定社團裡,認識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互相切磋交流。
2/ 多觀察那些成功的創作者,一一做 case study
創作沒人看,有時候單純是因為作品本身就是不夠好,不夠打動人心。想要進步,我建議可以多觀察成功的創作者。我發現許多短時間內就引起關注的創作者,往往有以下幾種:
1/ 本身書寫的主題很受大眾喜愛,例如巴黎的生活誌、名人娛樂故事等等
2/ 很跟得上時事話題,而且觀點犀利又說服人,讓人看了忍不住點頭稱是
3/ 本身文筆好到不容忽視,寫什麼都有人要看
4/ 和某些當代議題習習相關的權威性內容,關注該領域的人都會追蹤的主題性帳號
5/ 平易近人的療癒內容,例如搞笑插畫、社會現象諷刺、心靈愛情雞湯等等
6/ 負面爭議性的內容,例如靠罵人、酸人博贊,或是扯入某些爭議事件
7/ 實用性內容,例如經營社群的實用小技巧、心理諮商相關等內容
這些人會有他的影響力,絕對不是光憑運氣,而是一定有他厲害的實力。綜合以上觀察,我認為創作要成功吸引到人,以下幾點很重要:
1/ 基本功力(不必是大文豪等級,但至少行文流暢能讓讀者看得懂,文章架構完整,邏輯不自相矛盾)
2/ 時事敏感度(不一定什麼都要貼著時事創作,但是創作時可以把時事考慮進去。假如你要寫十年前的一部電影,前提要怎麼設,才不會讓人覺得你莫名其妙很突兀地在炒冷飯?平常要多接觸不同事物,打開資訊雷達)
3/ 實用性(實用性不限於功能性的實用,還有心靈上的共鳴、人生各種方位的運用)
4/ 故事本身或觀點的新意和犀利(同樣一個觀點已經幾十個人寫過了,你如果想寫一樣的主題,有什麼新的切角可以切入?你有什麼理由去重複一個已經被講到爛的東西?)
平常可以多觀察喜歡的創作者,就像在做 case study 一樣深入研究,看看他平常都在做些什麼?為什麼讀者會愛?也可以回去翻他的舊文(如果他還沒刪掉的話),看看他究竟是從什麼時候作品開始成熟起來?關鍵轉捩點是什麼?前中後期的作品不同在哪裡?而這些觀察又如何運用回你自己的創作中?哪些地方是你可以模仿的?哪些是你應該學習前車之鑑避免掉的?
3/ 可以在意流量,但不要太在意流量
創作者在意流量很正常,因為流量本身就是一種認可,也是變現的基礎。但是,我認為創作者在意流量之餘,也要時時保持警惕,不要被流量要脅。
很多年前,我看到一位剛萌芽的創作者發了一篇文,文中他自己寫說他這禮拜發了兩篇文章,但是粉絲人數卻掉了五個,這讓他感到非常驚慌沮喪,「請告訴我你們想要讀什麼?我保證未來一定會照著這個方向寫作」,哀求之意溢於言表,讓人看了覺得非常可憐,甚至有失一個人的格調(但這只是我個人的觀感)。
我認為好的創作一定要忠於自己,如果完全只為他人而寫,會失去個人創作的「根」,那樣的驚慌、虛浮、討好與虛假,最後一定會在創作中表現出來。過了一段時間後,我又回去看那位創作者的粉專,發現他後來又發了些文,但行文之中充滿虛假的樂觀語調,給人一種很不真誠且虛弱的感覺,而且粉絲人數也沒因此變多。
創作者過分在意流量,有時候反而失去自我和方向,越寫越差。如何拿捏自我的要求和他人的期待、如何在他人目光之中游刃有餘但又不被綁架,是需要經驗累積的功力,其實也是人生必修的智慧。
4/ 主動標記他人,播送自己的創作
想讓創作引起關注還有一個方法,那就是透過「人與人的連結」,將自己的創作傳送出去。
這個接觸不必是人與人實際的接觸,可以只是網路上互相標記。例如,最近你讀了一本新書,可以主動寫書評,分享的時候順便標記該書的作者和出版社,如果文章寫得好,搞不好還會被出版社或作者本人分享出去,這樣你的讀者可能又往外拓展了一些,甚至在一些重要人士的心底留下印象,或許就這樣悄悄開了一個未來的門。
總之,創作剛開始乏人問津的感覺,真的是滿煎熬的,但是千萬不要因此就放棄努力,也不要害怕丟臉,至少逼自己認真堅持個一兩年再說。可以參考以上建議或其他創作者的建議,不斷調整自己的方向,我想時間一拉長,終究會慢慢摸索出來。
歡迎追蹤我的 IG:abby_chao_
https://www.instagram.com/abby_chao_/?hl=en
✨2021 散文新書《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
誠品: https://bit.ly/3ryMu8N
誠品【限量簽名版】: https://bit.ly/36ZO8a5
誠品蝦皮【限量簽名版】:https://bit.ly/3i2sb0y
#創作 #少女A #寫作 #文字工作
散文投稿平台 在 李問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課程筆記【持續耕耘馬祖文學與歷史書寫,更為全國開拓新視野】
前兩天周末,當我國運動好手在奧運場上,與國際選手較勁的時候,馬祖由在地年輕團隊舉辦連續兩天「#島嶼大學」的線上課程(可以參考「#回外婆家」活動粉專)。
我以「學生」身份,聆聽各種課程,課程內容相當豐富,有談馬祖的母語音樂創作、美學課、文學課和歷史課,還有邀請金門夥伴一起對談的「金馬講」。
特別在此向大家分享一些自己課堂筆記和個人心得。
🌊🌊🌊【課程筆記選錄】
(以下只是簡略筆記,歡迎大家跟本人深度交流喔!)
🔺1. 金馬講:金馬青年對談(邱筠、李誠恩)
由來自馬祖的邱筠、來自金門的李誠恩進行對話,討論金門、馬祖青年容易被台灣本島朋友誤解的地方;內容從兩地地景辨識、「離島外交」的觀念、到國族認同問題,都進行深入淺出的討論,看得出來兩位主講者的用心。
會後討論中大家提到,有時候離島年輕世代感到「#腹背受敵」的感覺,價值觀和家鄉的長輩不同,各方面價值觀或許接近台灣本島年輕世代,可是本島主流觀點卻又不夠了解離島的處境,因此必須不斷解釋自己的想法;另外,也有提到離島年輕世代偏向認同台灣,卻也同時期盼「台灣認同」當中能 #重視多元文化與離島的經驗。
🔺2. 文學課:馬祖文學發展(劉亦、謝銘、謝德)
劉亦提到,馬祖因為過去戰地政務高壓背景下,基本文史資料缺乏,待近年經過前輩努力進行紀實散文寫作、母語調查與文史工作,才有足夠材料進行虛構寫作(小說),可稱為「虛構的餘裕」。
而謝銘、謝德兩兄弟,分別先討論如何以更細緻的意象進行具體書寫,讓寫作者的經驗與馬祖地景產生連結,避免千篇一律的景點介紹;另外也討論,如何讓「馬祖學」跨領域研究逐漸建立,以文學、歷史為舟及槳,更鼓勵透過投稿全國性平台,#將馬祖經驗推廣到全國視野中。
🌊🌊🌊【個人回饋與延伸討論】
我要特別提到,從「文學課」講座中三位熱愛文學的馬祖新世代所提的想法,進行延伸討論。
劉亦提到,戰後的台澎金馬,本島和離島之間建構的「犧牲體系」。過去偶爾會分開聽到,馬祖作為軍事基地的犧牲、蘭嶼作為核廢場的犧牲,但鮮少一起談論不同離島。當下聽到,一方面很震撼,卻又驚訝為何在臺灣主流媒體討論中,幾乎不曾聽到這方面的討論。這也突顯在主流敘事中,離島經驗的缺乏。
座談中其他兩位講者謝銘、謝德,講座中也提到,應該多鼓勵在地細緻的意象書寫,並推廣到全國其他平台。我覺得很重要,希望透過馬祖的案例,突破主流視角的種種局限。
國內兩種主流的敘事包括 1. 臺灣人四百年史觀 2. 大中華五千年史觀
兩者都傾向單一族群國家的敘事,沒有特別強調少數或多元族群觀念,皆有不足之處。臺灣人四百年史觀當中,強調漢人移民族群開墾及受壓迫經驗,在族群和地域上有其局限;而大中華五千年史觀中看似有包括金馬離島,但這個觀點本身想像出一個以帝王傳承為主軸、文化高度同質化的秋海棠,同樣不會重視離島或少數族群的獨特性。
我們多說離島的故事,就是突破這兩種主流史觀的局限,藉由講述多一點,促使主流社會的觀點更貼近現實。所謂真正的「#回歸現實」。畢竟,我們的國家的情境特殊,導致兩種主流民族主義史觀,都存在一定成份的幻想性,幻想著未來或緬懷過去,而非正視國家的現狀。
本島與離島戰後的「犧牲體系」,其存在正是提醒我們現實的內涵。這種分析,用很赤裸的方式,凸顯現實運作中的台澎金馬共同體。這個犧牲體系的疆界與運作,也是我們該思考的課題。
希望我們藉由挑戰種種主流社會史觀,鼓勵大家一起誠實地了解國家的全貌。
🌊🌊🌊
以上,是我自己一點不成熟的心得筆記。
最後,再次感謝主辦團隊「回外婆家」的用心。連續二天的「島嶼大學」課程,讓我們能透過馬祖的歷史、文學、藝術、在地實踐等視角出發;對比著同時在進行的國際奧運賽事,讓我們去省思我們自己的認同、文化內涵,以及國際處境。真的是獲益良多!
再次謝謝所有的分享者。
散文投稿平台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第六期《#人間魚詩生活誌》特別企劃徵稿暨作品分享※
石秀淨名〈遠山〉
山外自有山,所有的樹
自由,自有聲音,所有的樹
只有一個名字,聲音樹
山外的山,還叫聲音山
風雲變色,一股一股力動的
能量,倒是先有風,還是雲
在你腳跟下,在水藍星球中
中,重重無盡,廣大流通
宇宙迴旋,不見有物和音聲
心明白了
你不能明白的,心,就這樣
躁動不安
紛紛擾擾,分分秒秒,一閃一閃
一束一束,到你眼下,什麼早滅了
又有什麼?什麼在膨脹,在逼近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石秀淨名 創作
#郭瀅瀅 攝影
#李蕪 製圖
【第六期《人間魚詩生活誌》特別企劃徵稿】: 攝影與詩,精彩書寫
十張精彩攝影,徵十則精彩的詩文。
攝影既是一種紀錄方式,也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既記錄日常亦保留生活印痕。透過攝影,或許剎那即永恆,影像表達觀點,書寫說明影像。本次徵稿提供十張攝影,徵求十首詩,十種精彩書寫。
■徵詩規則
1.直接在 人間魚詩社 社團發文。
2 書寫你對攝影的看法,一句話、一首現代詩、一篇散文、一段小小說、短文均可,不限文體,不限字數。
3.投稿篇數:一張影像一篇,投稿不限一張影像。
4.不限行數。
5.貼稿必須標示 #攝影與詩 #精彩書寫。
6 截稿日期:即日起~4/10
7.投稿作品可以貼在自己的網路社交平台或部落格,但不可一稿數投。
8.評審:人間魚詩社總編輯、副總編輯。
9.評審結果:入選作品將刊登第六期《人間魚詩生活誌》,獲選者將致贈紙本季刊。
10.《人間魚詩生活誌》第六期預計於2021/04/30出刊。
編按:企劃內容及十張攝影照連結,見於留言處;石秀淨名為人間魚詩社總編輯,在該社團分享時hashtag「我不能投稿」,實為示範作。
人間魚詩社企劃內容,及十張攝影照: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peoplefishpoetry/permalink/292792757745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