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敝社中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敝社中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敝社中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敝社中文產品中有4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好書推薦《#如何改變一個人》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 2 本 你有沒有遇過類似的困擾:每次叫小孩子吃青菜他都不吃?每次提案給老闆的企劃都被退件?每次跟客戶推銷新產品都被婉拒?到底是為什麼,我們只是想要對方「改變」一點心意卻這麼困難?問題出在於人類的本性,你愈是推得用力,對方就愈是反抗。真正的訣竅不是增加推...

敝社中文 在 Jying Chang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04 17:46:01

#purrreads ​ ​ Italo Calvino《困難的愛故事集》​ ​ 奇遇。​ 愛即是恨的開端,嫉妒、恐懼、猜疑,一切都將尾隨而至。​ ​ 聽說法文譯本的標題原是《奇遇記》,因為書中的大部分章節都是一篇篇的奇遇,但中文版定做困難的愛,點出了卡爾維諾筆下無處不在的寂靜與幽暗。​ ​ 世界與...

敝社中文 在 Kristin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8 03:42:31

《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 ⠀⠀⠀ 被譽為當今西貢最好的精釀酒廠名為「黑暗之心 Heart of Darkness」,取名自康拉德的不朽著作《黑暗之心》,那是 Elio 躺在床上一邊吃著杏桃一邊拿在手上閱讀的小說,也是傳說中文學史上最難改編的作品之一,成就了科波拉以此為故...

敝社中文 在 黃繭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1 23:24:04

今天書本開始印刷,色澤好美😢😢😢😢想跟編輯現場抱頭痛哭的兩人(難產的溺日,終於能變成實體書了嗚嗚) 然後發行前好像不免都要整理Q&A的樣子😂所以我也跟上潮流(笑,出版社幫大家把問題整理好了🙋如果還有其他疑難雜症都歡迎來訊或是在底下留言,我會盡快回覆。 Q1:《溺日》網路預購時間? 2018.9...

  • 敝社中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29 21:27:14
    有 354 人按讚

    好書推薦《#如何改變一個人》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 2 本
    你有沒有遇過類似的困擾:每次叫小孩子吃青菜他都不吃?每次提案給老闆的企劃都被退件?每次跟客戶推銷新產品都被婉拒?到底是為什麼,我們只是想要對方「改變」一點心意卻這麼困難?問題出在於人類的本性,你愈是推得用力,對方就愈是反抗。真正的訣竅不是增加推力,而是「減少阻力」。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catalyst/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如何改變一個人》的作者是華頓商學院的行銷學教授約拿.博格(Jonah Berger),他專門在研究行為改變、社會影響、口耳相傳,以及產品和點子之所以會流行的原因。他在這本書裡介紹了五種會妨礙和阻止改變的關鍵障礙,並且教我們具體的技巧和策略來減少這些阻礙。

    他提出了「催化劑」(Catalyst,同為英文書名)的概念,認為我們要促進任何人做出改變時,不要只想著用外力和壓力的方式去逼迫,那只會得到反效果。反而要轉換念頭,思考和聆聽到底是什麼原因「阻礙」擋著對方不願意做出改變,然後像個催化劑一樣去消滅這些阻礙,讓改變更好發生。

    這本書提供了五個方法,分別是減少抗拒(Reactance)、減輕敝帚自珍現象(Endowment)、縮減距離(Distance)、降低不確定性(Uncertainty)、提出佐證(Corroborating Evidence),五個英文字首合在一起就是「減少」(REDUCE)的意思。催化劑就是用來減少改變的阻力,讓人轉換心態,最後促成行動的方法。
    .
    1.#減少抗拒心理
    你可能也有同樣的經驗,當我們被逼迫改變的時候,會在內心產生一種抗拒的心理。例如,每當我們感受到師長、老闆、父母、或任何其他人試圖要說服自己、命令自己,這種抗拒的衝動就會自然產生。催化劑的效果就是減少這種本能的抗拒,反其道而行,用方法去「鼓勵人們自己說服自己」。

    我們來看這個「如何讓青少年不再抽菸」的故事。1990年代美國的青少年抽菸比率創下十九年來的新高,政府祭出禁打香菸廣告、在香菸包裝加上健康警語、花大錢勸退年輕人,結果沒有任何一個方法奏效。這個困難的任務落到了查克.沃夫(Chuck Wolfe)的頭上,他出了一個奇招。

    他邀請眾多青少年進行一場「菸草高峰會」,指陳列出一些事實讓青少年自己主持和討論,這些事實包含:菸草業者如何操弄年輕群眾來推銷香菸、企業如何操弄媒體來讓抽菸看起很酷。青少年們討論出一個名為「真相廣告」的活動,透過影片告訴大家香菸公司和媒體正在試圖影響人們的感受。結果大獲成功,在活動推廣期間,青少年吸菸比率下降75%。菸草公司甚至提起訴訟,要求中止這項計畫。與其叫青少年「不要」抽菸,不如讓他們「自己決定」該怎麼做。

    如同研究指出,人需要自由與自主權,感到掌控感,而且不喜歡任由他人擺布。把這個道理應用到生活當中也可以,例如你要叫小孩子吃菜時,不要說:「給我吃這個!」而要改說:「你想吃花椰菜還是胡蘿蔔?」提案給老闆的時候也不要只有一個選項,而是列出兩到三個選項,搭配優劣比較給他選擇,

    2.#減輕敝帚自珍現象
    如果事情還沒有到非常糟糕的程度,我們往往會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會有想要主動改變的念頭。我們也會因為持有某樣東西的時間越長,那些事物在我們心中的價值就越高,例如屋主眼中的自住宅價格總比市場價格高出許多。研究指出人們不喜歡改變,也不容易太快接受新東西。催化劑就是要讓人感覺到「如果現在不改變,損失的只會更多」,凸顯出不改變的缺點,藉此破除敝帚自珍的效應。

    最經典的案例來自「英國脫歐公投」。公投是把決定權交予全民的決策方式,但數據說明了大部分公投會以失敗收場,要改變成千上萬民眾的想法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英國脫歐的提案出來之後,由於英國的食物、燃料、藥品都仰賴進口,社會上普遍不被看好這個提議,續留歐盟的預估勝率一度達到八成。

    要解釋現況顯得容易得多,人們有守舊、不願嘗試新事物的心理,留歐派只要叫人民堅守原狀就好。但是,脫歐派出了一個奇招,他們要讓脫歐看起來反倒像是「現況」。他們把口號改成「奪回掌控感」,巧妙替整個辯論重新定調,提醒民眾英國以前並不是歐盟的一部份,離開並不危險,反而是導正航線、重回正軌的選擇。最後的結果令人跌破眼鏡,英國人用自己的選票脫離了歐盟。

    因此,為了讓人不再守舊、願意嘗試新的選項,就必須「讓不採取行動的成本現形」。無論是脫歐的「奪回掌控感」,或者是川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都巧妙傳達了不採取行動的下場會比較糟糕。我們常聽到理財專員說「要投資,否則錢會被通膨吃掉」也是類似的道理。
    .
    3.#縮短距離
    我們對資訊的接受程度分成兩種:「接受區」和「拒絕區」。如果一個新的資訊落在我們的接受區,我們就聽得進去。但是,如果落在拒絕區,我們會打從心底抗拒和忽略這個資訊。催化劑的用途就是減少這段「面對一個新資訊,人們接受和拒絕之間的距離」,找出彼此共通點,讓事情有轉圜的餘地。

    作者舉2008年美國加州的「八號提案:禁止州內同性戀結婚」為例,起初正反兩方的距離很遙遠,意見也非常偏激。支持同婚的團體無論推出多少遊行、文宣、演講,都難以改變對方的想法。最後他們試著不要當「開口」的那一方,而是開始「聆聽」。傾聽了一萬五千場反對同婚人士的訪談後,他們終於找到滿意的對話腳本,稱為「深度遊說」。

    不同於傳統遊說只丟下資訊就射後不理,深度遊說的方法需要更多時間用來對談。維吉妮亞是同婚團體的遊說者,他拜訪了反對者古斯塔夫,對方開頭就說:「我們南美洲人不喜歡死娘炮。上帝讓你生下來是什麼就是什麼,不要自作主張。」維吉妮亞和緩的回覆:「我生下來就是同性戀,這是天生的,而非一種選擇。」

    接著維吉妮亞談到她對另一半的愛,並且邀請古斯塔夫也聊聊他的伴侶。對方說自己平日幫失能的太太洗澡,願意為她做一切的事情,他接著坦承:「是上帝讓我有能力愛一個失能的人。到頭來,愛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維吉妮亞表示深有同感,在找到共通點、建立深層連結後,她最後才聊法律如何保障婚姻,給予伴侶雙方都受到尊重和保護的安全感。

    最後,古斯塔夫改變了立場,他願意投票反對原本的反同婚法案。深度遊說的影響力不斷擴散,最後改變美國人對同性戀的態度。

    我們可以發現,「深度遊說」是鼓勵投票者從自身經驗找出類似的情境,不要求對方想像「當別人」的感覺,而是回想自己「有類似感受」的時刻。催化劑不會向所有人發送一樣的主張,而是瞄準與人們自身目標最相關的議題。改從共通點出發,而不是從爭議點,對方轉向的可能性會比較高,還可能拉著別人一起改變。
    .
    4.#降低不確定性
    當我們要做出一個改變,通常會伴隨著不確定性,我們會懷疑改變之後真的比較好嗎?當我們內心產生猶豫,就會阻礙我們採取改變。催化劑就是要瞭解人們心中的猶豫,讓改變可以被試用、被體驗、可以被復原,然後進一步去降低「人們對於改變之後的不確定性」,消除人們內心的猶豫。

    時光倒轉到1998年,當時網路購物還不盛行,但是有遠見的尼克.史文莫恩(Nick Swinmurn)已經有了用「網路電商賣鞋」的點子,他架設了名為 Shoesite 的網站開始做起生意。但是人們並不買單,生意奇慘無比,後來他發現「人們並不放心在網路上面買鞋」,與其買了才知道合不合腳,不如開車去賣場購物比較實際。

    面臨資金即將燒盡之際,他們腦力激盪出了一個方法:「提供免運費」。當時所有電商都把運費當成獲利來源,這麼做無疑是在賠錢。但是令人驚喜的是,業績反而開始扶搖直上。人們開始一次購買兩到三種不同尺寸的鞋子,留下合腳的,退回不合的。消費者就像在實體店試穿一樣,不用替試穿的機會付費,購物方式從此改變。免運費的策略消除了人們網路買鞋的最大障礙:不確定性。對了,這家公司後來改名叫做 Zappos。

    我們內心對改變和新方案的不確定性,總會阻止我們採取行動。書中除了介紹 Zappos 用免運費降低前期成本的故事,還介紹了 DropBox 免費增值的應用、Acura 豪華汽車讓人有機會認識的主動出擊策略、以及蔚為流行的後悔也沒關係的無條件退貨、退錢策略。降低不確定性,將有助於人們接納改變。
    .
    5.#提供佐證
    有時候要促成一個改變,還是有可能會遭遇到對方要求「更多」證據佐證的情況。我們常常會在心裡質疑,別人願意採取某個改變的理由,跟我自己會不會喜歡有關係嗎?所以催化劑會「善用具有影響力的佐證來當援軍」,利用社群、親友、社會的影響力來弭平對方的質疑。

    澳洲研究人員曾經做過一個「人們如何回應音效的實驗」,他們邀請大學生戴上耳機聆聽單口喜劇的錄音,A組單純聽喜劇,沒有其他的音效;B組則會聽見預錄的罐頭笑聲。實驗結果發現B組的學生更容易笑出來,如果聽見別人也在笑,人們就更容易發笑。那麼,這個「別人」是誰會有影響嗎?

    研究人員做了第二種實驗,這一次都會加入一模一樣的罐頭笑聲。A組的學生被提前告知,待會聽到的笑聲是來自於跟你「同一個」大學的人。B組的學生則被告知,發出笑聲的那些人來自和你支持「不同」球隊的人。實驗結果發現,A組一樣笑得很開心,但是B組以為發出笑聲的人是非我族類,笑的程度和完全不播放罐頭笑聲時幾乎一樣。

    所以,無論是餐廳的評論、旅館的評價、對於一個產品或服務的看法,我們會比較在乎「情況和我們一樣的人」是怎麼說的。當對方的境況跟我們愈像,他們所提供的佐證就愈會得到我們的信任。催化劑的做法就是找出能夠讓人們「套用在自己身上」的佐證,來克服和轉換原本的問題。
    .
    【後記:任何人都可成為催化劑】
    我第一次讀 《如何改變一個人》 是聽 Audible 英文版的有聲書,後來發現有中文版又再回味了一次。這是一本非常好閱讀、重點清晰、故事生動的實用書籍,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認識那些阻礙人們改變的因素,並且設法採取不同的策略去消除那些障礙。與其怪罪別人為什麼不改變,不如去瞭解是什麼因素阻礙了他們,並且自己「主動出擊」,成為減少阻力的「催化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位作者的前一本著作《瘋潮行銷》似乎有著更高的評價,因此我也入手了那本書,很期待接下來的閱讀體驗,之後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同樣類型的書籍,還有談判和說服力專家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B. Cialdini)博士的《影響力》,他用紮實的研究和案例說明「讓人們改變行為的原因」,這本經典也非常值得一讀。

    讀了許多這類型的書籍,我認為可以用一句寧靜禱文的美好詩句來做總結,這句話是這麼說的:「神啊,請賜我寧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請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請賜我智慧,以分辨二者的不同。」我們無法直接改變別人、更別說改變世界,我們唯一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因此,我們必須懂得分辨這兩種差異,把心力放在你能改變的事情上,成為催化劑去減少阻礙,外界人事物隨之而來的改變將讓你感到驚喜。
    .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mcN0ZK
    Kobo 電子書7折代碼:WAKICHANGE
    使用期限:8/29~9/4
    .
    感謝 時報出版 提供贈獎抽書

  • 敝社中文 在 Corey The Man Yog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9-14 11:10:24
    有 177 人按讚

    帶大家穿越時空 翻譯Yoga Makaranda"瑜珈之精髓"
    (第一章第一節)
    可說是人類歷史以來第一本有關Vinyasa (流暢瑜珈)的書

    當代瑜珈之父Krishnamacharya (*1) 寫的第一本有關瑜珈的書,在1934年完成, 原本是用印度南部一個不是非常流行的語言叫做Kannada寫成﹑1938年又被翻譯成泰米爾語(Tamil) 這本偉大的書就靜靜的躺在那裡直到2006年才被翻譯成為英文。

    今天,就由我把她翻譯成中文 (部分第一章第一節 為什麼要練瑜珈?)

    1.1為什麼要練瑜珈

    為什麼要練習瑜伽? 練習瑜珈能夠獲得什麼? 到底是要練多久? 練習瑜伽的功效到底是什麼? 人們一直問我這個問題,我寫這本書就是為了回答這些問題。

    在我開始之前 我必須要說一些話 當今社會,人們的態度在改變,他們處理所有的事情像是做生意一樣的 只是想到怎麼樣會獲得更多,怎麼樣會損失。

    這樣的態度是我們心靈,靈性成長的一種阻礙。講起來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好像把一些神聖的事物,宗教(Sanātana Dharma)*2 或者是靈性的真相,當作好像路邊的小販在做交易一樣。

    美好的事物像是瑜珈的練習,朝拜,拜日或者是梵唱,是無法用這種"立即獲得利益”的態度對待, 好像是你工作的1小時,期待有人馬上付你薪水一樣。我們不應該覺得花了這麼多的時間,但是卻連一塊錢都收不到。當我們開始有這種想法,我們就開始了不可挽回的衰敗。

    所有的生物包括人類 每天都需要6, 7小時的睡眠, 那有沒有人會想說 他每天都浪費了這些無法獲利的睡覺時間呢? 從來沒有! 睡覺的時候你不會去要求有什麼回報, 也許一個人可以五六天沒有睡覺, 他的頭也會開始昏, 之後他就沒有任何的力氣去做任何的事情。
    因此每一個人都知道所有的生物都需要睡眠,不管他能不能從這裡得到物質的回報, 我們的身體,精神,心智都靠睡眠來得到 修復才會有活力。

    為什麼睡眠會有這樣子的好處呢? 為什麼一個生物獲得不夠的睡眠就會心智混沌, 火氣變大,精神失去活力,變得虛弱。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用來回答許多的問題,去除的懷疑。

    當心智的活動停止一個人才能睡得好不然的話 就睡不著
    當心智停止活動這些”我” , “我的", "我的偉大”就跟著停止, 如此一來才能好好的睡著 如此的睡眠才讓我們的身體跟心靈獲得休息,只要心智還在活動,就算在睡眠的時候做夢, 這樣子的睡眠也不會幫助我們。好的睡眠就是心智停止活動。

    在醒著的狀態(jarata avastha)*3, 我們的心智會東奔西跑 心智會處在傷心或者是快樂的狀態,就是因為這樣 心智變得非常的疲累。

    也就是因為這樣 心智也需要休息 找到平靜。 我們都知道當我們想睡覺的時候 只要睡一場覺,就幾乎能夠讓保證會再度充滿活力,得到健康,知識,好的記憶力,滿足,對別人關愛等等的。

    相反的如果心智受到刺激,疲累,沒有活力,懶惰的負面行為就會讓一個人覺得悲傷 。那就是為什麼所有的生物都必須每天睡眠

    好! 現在回到我們之前在討論的問題:
    瑜伽的哲學, 就是把我們的心智從外在的活動往內收攝,要把所有的注意力向內, 全神貫注。

    好處就類似我們剛剛討論的睡眠一樣 但是睡眠是惰性的(*4) 但瑜珈的練習所帶來的 心智專注強化 是完全的悅性的

    從悅性所得到的心智止息, 比惰性所獲得的心智止息;對於我們的健康,力量以及快樂方面的助益, 好上一千倍 !

    一般的人是不會了解這個的 ,瑜珈的練習讓我們獲得精神上的力量。 這又稱為瑜珈者睡眠,這像一般因為疲累而睡著的睡眠,是完全不一樣的。

    當所有的心智的活動停止, 我們的心智便會充滿悅性,如果心智無法停止, 那麼我們的瑜珈練習是不會給我們任何好處的。

    因此有人說:”瑜珈練習一陣子, 又沒得到任何好處,那為什麼要繼續練習呢?"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假如一個人想要獲得益處, 而不遵守方法規則, 而是一直想要獲利,他是無法完成任何事情的。相反的如果他努力用正確的方式練習,是沒有人能夠奪走,他練習後獲的果實的。

    一個人根據正確的方式持續的練習,那麼他便能從瑜伽的練習,獲得身體的力量健康的身體以及快樂的心。 他的心智也會長期的處在悅性的狀態

    讓我舉一個芒果樹的例子 假設: 芒果樹上充滿了芒果 芒果樹的主人也讓我們盡情的採食

    可是 假如你動也不想動 或者是你動了卻不想爬樹 或者是你爬了樹卻又不想摘芒果 或者你摘了芒果 又不想剝皮 或者你剝了皮卻又不想放到你嘴巴嚐嚐 當你沒有嚐到那果實神聖的蜜汁,你怎麼知道那顆果實嚐起來像怎麼樣呢?

    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吃到那果實的快樂絕對是值得那爬樹摘水果所花的努力 。那麼對於那些爬了樹卻又不摘果實,然後再也不回到那棵樹身邊的人 ,我們能夠對他說什麼呢?

    沒有努力就沒有收穫 在練習瑜伽的時候 你必須要完完全全地相信, 不然你是無法獲得任何好處的 既然如此 我們就必須全心全意的投入 我們才能得到這些行動的好處 因此瑜珈的練習, 必須要在每一天定時定點,不然是無法獲得好處的。

    🌊YogiOcean訓練 🌊
    🧘Yogi Ocean 台北200小時瑜珈師資說明會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726131481545865/

    🙏2021 三月 台北週末200小時師資訓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87888581841216/

    🚀火箭瑜珈(台北周末) 100小時師資訓練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68529999897047/

    👉加入「Yogi Ocean Academy 官方LINE」直接傳訊詢問報名:
    https://line.me/R/ti/p/%40qur2734c
    或來電詢問☎️02-2516-9991
    ----------------

    *1 克里希那馬查Krishnamacharya - 現代瑜伽之祖父
    生在一個傳統的瑜珈知識系統正面臨 凋敝的年代, 由於他的努力,投入及創造力。 他重新建立了瑜珈的榮耀。 
    如果說Iyengar(艾揚格)是當代瑜珈之父,那麼Krishnamacharya就是當代瑜珈之祖父¸當今主要瑜珈派別的創始者包括:
    Pattabhi Jois – Ashtanga阿斯坦加瑜珈
    B.K.S. Iyengar(艾揚格) – Iyengar Yoga
    T.K.V. Desikachar(Krishnamacharya的兒子)--療癒瑜珈
    Indra Devi --歷史紀錄上第一位練習瑜珈的西方女性
    以上全都是他的徒弟。
    Yoga Mankarada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本有關瑜珈 Vinyasa ( 中文可被翻譯為: 串聯,流暢或呼吸與動作的結合)的書。 這種瑜伽的方式在當時幾乎沒有人知道。

    *2 Sanātana Dharma印度教的基本教義, 很像我們中國的道

    *3 (jarata avastha) 印度的哲學思想認為人有三個意識的狀態 1醒著(jarata avastha) 2有夢的睡眠 以及3深層的睡眠

    *4 印度的哲學思想認為所有的物質都有3屬性 1悅性 2激性 及3惰性

  • 敝社中文 在 美國小兒科醫師 Pedd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8-30 22:40:46
    有 979 人按讚

    <<主治醫師的第一周:中耳炎也要花15分鐘…..>>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大醫院裡的urgent care,中文翻成急門診。在美國除非你有公共保險像是medicaid,一般都會避免去急診,於是有了urgent care的制度:專門處理有點急又不太急的病症。營業時間也故意跟一般門診錯開,大部分是傍晚開到晚上(美國晚上很少有門診)。

    也因此在urgent care看的病種類很廣(一半的病會在急診看到、一半會在門診看到),對我這個初出茅廬的主治醫師來說,是個很好的開始。學習曲線直線上升✈✈。

    我們的urgent care因為在醫院裡,工作時間比一般社區urgent care長:早上11點到晚上11點。地點就在急診隔壁。急診護士triage後常會將病人直接送到這裡(但有時醫師評估之後會再把病人轉回去)。病人常在11點關門前才出現,工作到半夜12點1點是很平常的事。聽護士說冬天常要看到半夜兩三點……抖😟。不過好險我們跟急診一樣是算時薪的,over hour也一樣有錢拿。

    因為COVID的關係,現在病人量是平常的2/3。在這個時期開始剛好給我更多時間上手 ❤️

    第一個禮拜我一個小時看兩個病人(包括寫病歷)。職前訓練時,medical director說據研究,一般小兒急診合理的病人數是每小時1-2個病人; 我們因為acuity較低,平均下來每個provider每小時是看3個病人。

    Urgent care不像一般門診能夠follow up病人,風險較高,因此需要詳細解釋病情、告知注意事項,包括甚麼時候該去看門診、甚麼時候該去急診。任何的主訴就算只是耳朵痛,我也一定會做詳細的身體檢查,很怕漏看。

    以兒科常見的中耳炎來說,並不是每個耳朵痛的孩子都是中耳炎。就算是中耳炎也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治療。許多中耳炎都是病毒感染,不需要抗生素。治療方向跟年齡、單邊雙邊以及症狀有關。這些我們都要跟病人討論。不然病人會覺得為什麼上次拿到的是十天的抗生素,這次卻只有五天,或是不開。

    在醫院工作最大好處是常見疾病都有evidence based guideline,會隨著研究更新,也有很多online class跟workshop可以參加。

    醫師有兩個最重要的武器,一是知識、一是經驗。醫學日新月異,許多過去認為正確的作法會被推翻。即使是基層醫師,也需要大量閱讀文獻跟吸收新的知識。院方的guideline可以幫忙簡化並加速這個過程。

    我下個月開始也會在一個大型社區中心(聯合診所,30幾個醫生)看診,在醫院學到的新知剛好可以用到社區裡。對我這個喜歡evident based medicine、看文獻,同時也喜歡在社區工作的菜鳥主治來說,這樣的組合真的是太夢幻了🌈(灑花🌺🌺🌺)。

    不過......現在光一個簡單中耳炎我就可以跟病人講個15分鐘 …. 加上covid時期,病人只要有任何screen positive(包括輕微發燒),我們都是全套隔離(N95、護目鏡、隔離衣、手套),進出診間相當麻煩。老實說以這樣的速度,我是有點擔心冬天來了怎麼辦🤣記得以前在教學門診,看到許多有經驗的醫師看病真是又快又詳細。解釋病情時也是一口氣就能揭露所有病人需要知道的資訊,相當厲害!!目前我最需要的是建立一套自己的work flow,將常見系病需要cover的東西系統化,就比較不怕漏看、漏講囉😊

    照片一: 診間一隅
    照片二: 敝院中耳炎治療方針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