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敝帚自珍同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敝帚自珍同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敝帚自珍同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敝帚自珍同義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萬的網紅洪仲清臨床心理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們的自省能力,是有限的。 遇到錯誤或失敗,我們自然的反應是怪別人找碴、怪環境條件太差、怪自己一時不察。人之所以會有這種偏誤,是因為自己的錯誤看起來實在太痛苦了。看著自己失敗,會動搖我們的優越感,就像有棒子朝我們的自尊戳上來。 欲望與情緒會再度將我們蒙蔽,結果就是我們日後會重蹈覆轍,犯完全一樣的...

  • 敝帚自珍同義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9-08 20:22:32
    有 726 人按讚

    我們的自省能力,是有限的。

    遇到錯誤或失敗,我們自然的反應是怪別人找碴、怪環境條件太差、怪自己一時不察。人之所以會有這種偏誤,是因為自己的錯誤看起來實在太痛苦了。看著自己失敗,會動搖我們的優越感,就像有棒子朝我們的自尊戳上來。

    欲望與情緒會再度將我們蒙蔽,結果就是我們日後會重蹈覆轍,犯完全一樣的錯誤,不痛不癢地自責一番,然後又是忘性大作,直到大限來臨的那一天,這種模式都不會改變。如果人真的能從錯誤中學習,我們就不會看到世界上那麼多錯誤不斷重複,也應該看到大家都在職涯發展上不斷自我突破才是。

    取自《人性18法則》

    ……………………………………………………………

    各位朋友,晚安:

    這本書之前直播過,目前依舊可以參與贈書活動。

    摘文裡面有很多不理性的思維方式,各位大概很容易看到自己,或者身邊的人,有類似的心理歷程。然而,光是各位願意閱讀,我就佩服,因為這需要有相當程度的自省能力,還有挫折容忍度—閱讀下列摘文本身,我認為就違反了享樂原則。

    我特別希望各位注意到「究責偏誤」,因為不少師長常用這種態度,去對待被霸凌的孩子,進一步造成二次傷害。這也是這個社會上,常檢討受害者的一種心理歷程。

    祝願您,願意理解人性,並且保持覺察!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2571846303126785

    ……………………………………………………………

    【文/ 羅伯‧葛林】

    情緒潛伏在我們的意識底下,周而復始地在影響著我們的思緒與決定,而其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情緒,就是對快樂的欲望與對痛苦的逃避,這是一種趨吉避凶的概念。我們的想法幾乎無可避免地會繞著這類欲望打轉;光是在腦中把玩會讓我們覺得不舒服或痛苦的想法,就會有想要退縮的反應。我們會以為自己在找尋真相,或覺得自己還蠻腳踏實地的,但其實我們不過是在謹守著讓自己能釋放壓力並自覺滿意的想法,因為這能讓我們感覺高人一等。人類思想中的這種「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是我們所有心理偏誤的根源。要是你覺得自己不知怎地是個特例,對下方我們要介紹的各種偏誤都有抵抗力,那正好可以當成享樂原則在作用的現成案例。聰明的話,我們就不該逃避現實,而應該探索這些偏誤如何在自己的內心持續作用,乃至於學著在別人身上辨識出這些不理性的狀態。

    …………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我之所以達成自己的決定,是看過了證據,也經歷了多多少少算是理性的思考流程。

    為了秉持某種觀念,並說服自己是理性得到這樣的結論,我們會四處搜尋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見解。理論上,還有什麼東西能比證據更客觀,更科學呢?但由於享樂原則在暗地裡發揮的影響力,我們會專門去蒐集能確認己身觀點的證據,讓我們能繼續相信自己想相信的東西,而這──就是「確認偏誤」。

    想觀察確認偏誤,我們可以在職場上注意別人的企劃,特別是那些輸贏很大的企劃。所謂的企劃,都是為了一個想要達成的正向目的所設計。如果有人把可能的正向與負向後果都平等地考慮進去,那他會發現自己寸步難行。所以無可避免地,他們會不知不覺地倒向能確認達成正向結果的資訊,在那個世界裡一切都很順利。職場上還有另外一種狀況,可以讓我們看到確認偏誤的模樣,那就是當有人「理論上」在徵詢別人意見的時候。對於大多數擔任顧問職的人來說,這都是一個甩不開的宿命。話說到底,大家都希望聽到自己的想法與偏好受到專家意見的肯定。不論你說了些什麼,對方都還是會聽到他們想聽的,而要是你的意見與他們的想法相左,他們就會設法貶低你的觀點,否定你所謂的專業。通常一個人愈是手握大權,他受制於確認偏誤的程度就會愈明顯。

    放眼全世界來訪查確認偏誤之際,你可以留意一下有沒有那種好到不像話的理論。這理論身邊會有大量的數據與研究被丟出來當成左右護法,而這一點並不難做到。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旦你說服了自己,認定自己的論述沒有問題,相關的證明就會跑來供你閱兵。在網路上,我們不難針對一項爭議的兩造都找到支撐的研究論點。整體而言,你永遠不應該因為別人提供了「證據」就覺得對方的說法可信。正確的作法是在冷冽的光天化日下檢視這些證據,並窮盡一切的心力去質疑。面向你自身或別人敝帚自珍的想法或信念,你的第一反應永遠應該設為尋找反證,這樣才符合科學的精神。

    …………

    信心偏誤(Conviction Bias)
    ▍這件事情我都信到這個份兒上了,還能有假嗎?

    有些觀點我們私心會非常滿意,但內心深處,我們多少也對這些說法有一點點存疑,於是乎我們會不辭辛勞地去說服自己──要自己義無反顧地去相信這番說詞,遇到有人反對一定大聲斥責,絕不坐視。這件事若是有假,我們怎麼拿得出如此的熱情來為其辯護?我們會這麼告訴自己。這樣的偏誤,若表現在我們與領袖的關係上,就更為顯而易見了。你看看領袖說起話來那樣兩手並用而充滿激情,用詞遣字也到處是五彩繽紛的比喻跟讓人會心一笑的旁徵博引,看起來就是充滿了如深井般取之不竭的自信,那肯定代表他們功課做得很足,所以才能把話說得這麼信心滿滿,毫無破綻。反之,那些講話中處處存在語意上的模稜兩可,口條動輒有所躊躇猶豫的人,則似乎顯得不夠堅強,顯得自我懷疑而舉棋不定。這些人說的話多半不能相信,我們會這麼想。人的這種偏見,是推銷員與民粹政客的好朋友,他們把自信當成門面,讓我們易於被他們說服與欺騙。他們知道人都喜歡看好戲,所以他們就把自己似是而非的東西用戲劇效果包裝起來,藉以混淆視聽。

    …………

    外觀偏誤(Appearance Bias)
    ▍我交往的人我心裡有底;我能用肉眼看到真正的他們。

    我們看到的人都不是本體,而是表象。而這些表象很容易誤導我們。首先,社會化把人都訓練得很好,我們會知道什麼樣的場合需要端出什麼樣的菜色,才能獲得社交上的認可。一般較常見的組合是理想崇高、敬業形象維持得很好、良心沒有被狗吃掉。看著這些「面具」,我們會以為他們真的就是這樣的人。再者,我們多半很吃以偏概全的「光環效應」(halo effect)那一套──看到某人身上有特定的缺點(拙於社交)或優點(聰明才智),我們就會自動延伸,把可能相關的優缺點也腦補上去。帥哥美女看起來就是比較可信,特別是政壇上的帥哥美女。一個人事業成功,我們就會想當然耳認為他們品行亦優、良心爆棚、所以老天爺才會讓他在工作上圓夢。但這模糊了一項事實,那就是很多功成名就,響叮噹的人物,都在超車別人的來時路上幹了不少狗屁倒灶的渾事,你看不到是他們的公關太有本事。

    …………

    群體偏誤(The Group Bias)
    ▍我的想法是我的想法。我並不聽從群體的指揮。隨波逐流不是我的作風。

    我們天生都是群居的社會動物。被孤立的感覺,不被群體當一回事的感受,於我們都是既挫折又恐怖。知道了別人的想法跟我們有志一同,我們心中會覺得放下一塊超大的石頭。事實上,為了能這樣鬆一口氣,內心會有一股動力要去認同特定的觀點或意見;唯我們並不會有識地認知到這股拉力,而會以為自己的每個決定都完全是自己的意念。

    看看那些支持某一黨或某種意識形態的人──明明沒有人發號施令,也沒有人大剌剌地給予壓力,但某種正統或正確就自然而然地拔地而起。一個人若屬於右派或左派,那麼遇到種種問題,他們的意見就幾乎都會自動歸隊,保持左或右一系列相同的立場,就像在變魔術一樣。但會承認自己的思考受到左右之別影響的人,少之又少。

    …………

    究責偏誤(The Blame Bias)
    ▍我能從經驗跟錯誤中學習。

    錯誤與失敗,會讓人想去解釋些什麼。我們會本能地想學到教訓,希望自己下回不要重蹈覆轍。但事實上,我們並不真的那麼想湊近瞧瞧自己幹的好事;我們的自省能力,是有限的。遇到錯誤或失敗,我們自然的反應是怪別人找碴、怪環境條件太差、怪自己一時不察。人之所以會有這種偏誤,是因為自己的錯誤看起來實在太痛苦了。看著自己失敗,會動搖我們的優越感,就像有棒子朝我們的自尊戳上來。我們會看似完成了所有的動作,裝出有在反省的樣子,但隨著時間過去,享樂原則又會冒出頭來,然後我們就會連原本一點點怪罪自己的心情,都飄散到九霄雲外去了。欲望與情緒會再度將我們蒙蔽,結果就是我們日後會重蹈覆轍,犯完全一樣的錯誤,不痛不癢地自責一番,然後又是忘性大作,直到大限來臨的那一天,這種模式都不會改變。如果人真的能從錯誤中學習,我們就不會看到世界上那麼多錯誤不斷重複,也應該看到大家都在職涯發展上不斷自我突破才是。

    …………

    優越感偏誤(Superiority Bias)
    ▍我跟別人不一樣。我比別人理性,道德也更高尚。

    很少人會在日常對話中把這話說出口,因為這聽起來實在太狗眼看人低了。但在不在少數的民意調查與研究當中,只要是被問到要拿自己跟別人比較,受訪或受試者的想法大抵八九不離十,就是上頭那句話的意思。人會這麼想,就如同思想遭遇到某種障眼法,我們看不到自己的謬誤與不理性,我們只看得到別人的這兩種東西。所以比方說,我們會輕易相信敵對政黨的人思考是不經大腦,而我們這陣營的人做事都經過深思熟慮。在道德的層面上,我們少有人會坦承自己曾經在工作上欺騙或利用過誰,或是曾經為了出人頭地或平步青雲而抄過捷徑或耍過心機。自身一切的成就,在我們的想像中,都是才華與努力的成果。但如果是別人嶄露頭角,那就是他們效法馬基維利主義而無所不用其極,這些人成功卻卑鄙。我們這樣的想法,目的是不論結果為何,自己永遠都是對的。在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力量拉扯下,我們會賦予自己一個理性、守禮、道德完備的形象,而這些正好是受文化高度提倡的特質。任何蛛絲馬跡與這樣的形象有所悖離,都有可能讓自己千夫所指。唯事實上,如果大家真的都如此講理而溫文自持、道德上毫無瑕疵,那世界大同早就降臨許久,善良與和平早就在地球上供過於求。真實的狀況是怎麼回事,我們都清楚。換句話說,我們起碼一部分人,甚至大部分乃至於所有人,都是在自欺欺人。理性與道德,必須透過自覺與努力才能達成。跟很多東西一樣,這兩項品格都不會跟雨一起下下來。要具備理性與道德來讓你的人格變完整,你需要歷經一種叫做「成熟」的過程。

    .

    以上文字取自
    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
    ★博客來 https://reurl.cc/EzZGkR
    ★誠品 https://reurl.cc/3L5Odj
    ★金石堂 https://reurl.cc/ld5v3A
    ★讀冊 https://reurl.cc/2goLMr
    ★momo書店 https://reurl.cc/Y6jell

    @李茲文化 Leeds Publishing
    https://www.facebook.com/leedspublishing/

    .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敝帚自珍同義 在 法學博士石人仁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5-16 15:09:10
    有 1 人按讚

    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貝聿銘:富過15代的家族,家訓只有30個字:以產遺子孫,不如以德遺子孫。
    以獨有之產遺子孫,不如以公有之產遺子孫。父子篤、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

    一個善良的家風,能塑造出一個家族,高貴的品格!

    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

    道德傳家久,家風繼世長。

    德才兼備,志存高遠的家族!

    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於2019年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
    作為現代建築歷史上“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
    貝聿銘為世界帶來了精彩絕倫的作品,包括:
    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和蘇州博物館等。

    在貝聿銘的百年人生裡,他獲得了一個建築師能擁有的全部榮譽。

    但是,貝老留給人們最深刻的記憶,卻並非他的建築成就,
    而是是他背后那個生生不息的家族,孕育出大師的那片沃土。

    中國有句古話,“富不過三代”。
    很多富甲一方、紅極一時的富豪家族,都逃不過這個詛咒似的命運。
    但是,貝聿銘所在的貝氏家族,卻傳承了幾百年,富過15代。

    而其中的奧秘,就藏在其家族的30字家訓之中。

    01
    元末明初,天下大亂,為躲避戰禍,貝氏一族舉家遷到蘇州。
    貝氏家族代代勤勉,靠行醫賣藥起家,從明朝中葉開始,漸漸富甲一方。
    到了清朝的乾隆年間,蘇州貝氏,已經成為蘇州四大豪門之一。
    要知道在明清時期,作為經濟重鎮蘇州的富豪,放眼全大陸也絕對是局指可數的頂級世家。

    貝氏家族曾經輝煌到什麼程度?
    首先是祖輩、父輩們,在金融業開疆拓土,並轉向政壇,身居要職。
    十三世,貝潤生和貝理泰分別被稱作“顏料大王”和“金融大亨”。

    貝聿銘的祖父貝哉安,參與創辦過上海銀行,其父貝祖貽青出於藍,曾在民國時期擔任中央銀行總裁,
    同時還是中國銀行的創始人之一。

    其次是與名門通婚,貝聿銘的母親,是清朝最后一任國子監祭酒的女兒庄氏,
    繼母是江南名門之后,一代才女蔣士雲。

    貝祖詒與妻子蔣士雲
    顯赫的家世背景,曾讓貝氏一族在蘇州擁有十幾萬平的私家宅院,就連明清時期皇帝們,
    都流連忘返的蘇州獅子林,也成了他們家的后花園。

    古語有言: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第一代,白手起家,辛苦創業,發家致富﹔
    第二代,老成守舊,艱難守業﹔
    第三代,就會因為子孫不濟,坐吃山空,跌落神壇。

    但是貝氏一族,卻經歷了數個大時代的浪濤和風雨,不僅屹立不倒,反而歷經15代蒸蒸日上。

    其中最關鍵的便是貝潤生,對於家風家訓的那句總結:

    「以產遺子孫,不如以德遺子孫﹔
    以獨有之產遺子孫,不如以公有之產遺子孫。」

    02
    《紅樓夢》裡,在抄檢大觀園時,曹雪芹曾寫過這樣一段話:
    “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地!”

    中國人有一個經常掛在嘴邊的詞,叫做“窩裡鬥”。

    我們見慣了兄弟反目、父子成仇的戲碼。
    多少家族的興亡,都是因為“禍起蕭牆”。
    貝氏家族最令人羨慕的地方,就在於整個家族的團結和友愛。
    作為家族最興旺的一支,貝潤生當年重金購下獅子林。
    但是,他並沒有將其當做自己的私家園林,而是將其和整個家族共享。
    並且在園子裡設立貝氏祠堂,並在旁邊捐資建立了貝氏承訓義庄,用來贍養、救濟族人。

    也正因為如此,貝聿銘幼年時期,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在貝潤生,這位叔祖的庄園中居住的。

    少年時期的貝聿銘:
    蘇州園林造法自然,渾然天成的建築特點,給了貝聿銘無窮無盡的靈感,
    成就了他追求的建築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建築設計的源頭。

    《禮記》中說:“父子篤,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

    意思是父子之間感情篤深、互相信任,兄弟之間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夫妻之間恩愛和美、相濡以沫,
    一家人一條心,財富才會滾滾而來,家業才能興旺發達。

    一個家族,真正的財富不在金錢的多寡,而在於關系的和睦。
    互相拆台,誰也見不得誰好,再富裕的家庭,也必會敗落。
    試想一下,若是貝氏一族各個敝帚自珍,也許這個世界上就會少了貝聿銘這樣一位偉大的建築大師。

    獨木不成林,若是貝家人都只考慮個人的利益得失,那麼還有可能開枝散葉,延續如此龐大的家族嗎?

    03
    孟子曾說:“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這個世界上並不缺少有錢人。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富豪之家,都能被稱作豪門。

    貝氏一族,在商政兩界都稱得上豪門,並不是因為他們擁有富可敵國之資,
    而是因為全族上下無一人,不注重德行和節操。

    貝聿銘的祖父貝理泰,從1922年起連任蘇州總商會會長7年,
    先后發起募捐巨款,開闢了從閶門到虎丘的馬路,時稱“新馬路”。

    貝理泰還擔任過吳縣救火會會長,博習醫院、振華女子中學董事,和兄長貝潤生二人共同捐資,
    在蘇州城開辦了中國第一個新式幼稚園……

    你可以看到,貝氏族人一直活躍在中國近代公益事業的第一線。

    《周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對於中國人來說,天有好善之德,人有好善之心,發之於外,就是敬天愛人,勤儉惜物,自利利他。

    一個善良的家風,能塑造出一個家族高貴的品格。

    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最風光時,是當時中央銀行的總裁。
    在民國那個貪腐橫行的時代,面對唾手可得的財富,貝祖詒始終潔身自好,大公無私。
    他后來遠赴美國,孔祥熙一人就卷走了一億三千萬美元,貝祖詒卻兩袖清風,
    沒有帶著任何一分公款,跟當時蔣、宋、孔、陳所謂四大家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直到現在貝氏一族,依然堅守高潔的道德情操,專注於慈善公益事業。

    林貝聿嘉
    貝聿銘的堂妹林貝聿嘉,不僅擔任過香港婦女會主席,還是著名慈善家、太平紳士、金紫荊星章獲得者。
    曾子曰:“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

    善良是一種遠見,高尚的道德,是一個家族長盛不衰的最好的護身符。

    貝聿銘已經離去,但是貝氏家族自古傳承的家風並不會消失。

    道德傳家久,家風繼世長。
    好的家風,就像一條越走越寬的路,一座越蓋越高的樓。

    也許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什麼永恆,但是良好的家風,卻能夠保証我們一代又一代,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貝聿銘的四個子女皆優秀,其中三個兒子和父親一樣畢業於哈佛大學,從事建築工作,
    女兒是哥倫比亞大學法律專業的高材生。

    讚歎!貝氏家族的優良傳承,或許遠不止15代。重要的是,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有為者亦若之!

    中國曾經數度邀請他回到「祖國」,貝氏說了一句名言「哪裡有民主、哪裡有自由。那個地方就是我的祖國」。
    從來沒有回到大陸定居過。

  • 敝帚自珍同義 在 王丹网站 Wang Dan's Pag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3-11 21:49:56
    有 1,415 人按讚

    一個幸運的人(自由時報副刊專欄)
    王丹

    我覺得我是一個幸運的人。

    一個幸運的人,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有。生活延續下來,有些選擇不是那麼容易做出的,有些道路也是坎坎坷坷的,這種時候,如果你孤身一人,縱使能拔劍四顧,姿態固然偉岸得很,但畢竟四下無人,還是會內心茫然的。有一些人跟你同行,相互取暖,彼此了解,更能理解,這一路走下來,就算走不到什麼地方,至少也不會走得很辛苦。

    一個幸運的人,一生中一定要遇到一些壞人,而且特別針對你使壞,我就遇到過。這些壞人會給你帶來麻煩,甚至毀掉你很多寶貴的東西,但是,因為有他們的存在,你會保持戰鬥力,你不會活得鬆鬆垮垮,意興闌珊;因為他們的存在和出現,你會不斷歷經磨練,因為要對付他們不是那麼容易,所以你的本領也會隨著這樣的磨練而慢慢成長;因為有壞人的存在,你也不會變得很天真,你會保持警惕,你會遇到困擾也能隨遇而安,因為你已經見識過更壞的人和事。壞人,有時是貴人。

    一個幸運的人,在人生的過程中,要早一點受苦受難,我20歲去坐牢,這個苦受得就相當地早。如果你能保證你一生都不會遇到厄運,那當我沒說,我恭喜你;但是其實,誰能保證自己一生都不遇到厄運呢?既然如此,早一點遇到就比較好。一個人很早就受過苦,好處有三:第一,以後再遇到困難,不會驚慌失措,畢竟有經驗了嘛;第二,那麼早就受過苦,以後就從容得多,“再苦還能苦到哪裡去呢”?第三,很早就受過苦,以後才會更加珍惜幸福。有多少人其實因為不珍惜,浪費了很多幸福,這些人就是不知道什麼是苦,才不珍惜的。

    一個幸運的人,就成功的標準而言,可以說是“高不成,低不就”,我覺得我就是這樣的狀態。所謂“高不成”,就是幹什麼事都沒有辦法頂峰造極,在哪個領域都不是鳳毛麟角的頂尖人物。這樣挺好。人應當有進取心,但是爬到最高處不僅太累,而且太冷,所謂“高處不勝寒”。爬到頂尖處,一來容易遭人嫉妒,二來失去了繼續爬的方向,認真想想的話,這樣的成功其實也是失敗。所謂“低不就”,就是做人也不能一事無成,還是要有所收穫。庸庸碌碌,實在太平淡了。更何況,人都有虛榮心,這畢竟還是要滿足一下的,要不然人生也太失敗了。

    一個幸運的人,要找到一個真正的興趣點,我就有這個興趣點。我常常遇到有人跟我說“我也不知道我想做什麼”,這就說明他還沒有找到他的興趣點。所謂興趣點,就是不管什麼情況下,做這件事,你都會開心,而且你都真心地想去做。對我來說,看書就是這樣的興趣點。我也不是為了知識淵博什麼的,知識淵博也沒有多大的用處,我甚至說不出原因,但是我就是喜歡看書,我的喜歡一點也不勉強,我喜歡看書沒有原因沒有理由,更無所求。一個人要是能有這樣的一個興趣點,心裡會比較踏實,覺得有後路。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總有一個原點可以回去固守,沒有後顧之憂。

    每個人對自己的期待都不同,對於“幸運”的定義和感受也不同,因此我上面的這些“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其實也就是我的敝帚自珍,不足為訓。但是我想,世界不大,道理也不會有太多,一些基本的感受,應當還是可以拿來分享的。有心得可以跟大家分享,也是一種幸運。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