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產品中有2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7萬的網紅豆豆媽咪健康生活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你們家也有天冷卻不肯穿衣服的小孩嗎?】 最近天氣真的很冷,偏偏弟弟是個不愛穿長袖長褲的孩子,所以我們家最近常上演:大人拿衣服追著他跑...拜託他穿、利誘他穿、甚至命令它 各種威脅利誘的方法都用盡了⋯⋯結果都沒用,大人小孩7pupu的戲碼…🥲🥲🥲 後來仔細想想:其實對溫度的感覺,本來就因人而異。有...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親子天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剛到新環境時,孩子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融入團體嗎?回家後,孩子會跟你分享有哪些朋友嗎?他和朋友都玩些什麼呢?曾經......有那麼一次,孩子說:「把拔、馬麻,同學欺負我!」這時的你會怎麼回應? 清華大學幼教系周育如老師最受歡迎的一門課【幼兒社會探究與情緒表達】,就在探討與解決前述的問題,現在周育如...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 在 POPA Channel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10:18:45

又不是宮庭劇|新手媽媽要搶回小人仔!? 圖.文:PhD師奶仔 #上集 ◤ 在香港做媽媽有點不容易。 有事業的媽媽不想放棄自己的工作,會聘請外傭姐姐幫忙;有些媽媽除了請外傭,更有「四大長老」全部到齊幫忙帶小孩。我這個全職新手媽媽請不到外傭姐姐,亦有我媽媽,即是外婆,全力幫忙照顧我的小人仔。 按道...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 在 POPA Channel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10:18:45

#編輯選書:《#最後的告別》——與孩子談論人生告別式 ◤「我爸爸走了。」小浩平靜的說。語調猶如在交代昨天的電視劇情節般。 在每週的繪畫班開始之先,會有一段時間讓小朋友說說自己的近況和他們想分享的事。那天小浩分享時,我們還以為那句話有另一種意思——怎料原來是最沉重的那種意思。 幾年前小浩和他姊姊...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 在 POPA Channel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17 15:29:13

#家長提問|同學仔移民會對小朋友帶來好大打擊嗎? 回答 by @saanjaai.artisan ◤今年暑假,和以前有點不一樣。從前暑假,家長們忙著為兒女安排活動,讓他們能夠和朋友多點聚頭。可是今年,見面卻成了「練習說再見」的調子。 #四朵金花,#走了兩朵 這個調子,對家姐構成了莫大的影...

  •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 在 豆豆媽咪健康生活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1-04 21:24:11
    有 821 人按讚

    【你們家也有天冷卻不肯穿衣服的小孩嗎?】
    最近天氣真的很冷,偏偏弟弟是個不愛穿長袖長褲的孩子,所以我們家最近常上演:大人拿衣服追著他跑...拜託他穿、利誘他穿、甚至命令它
    各種威脅利誘的方法都用盡了⋯⋯結果都沒用,大人小孩7pupu的戲碼…🥲🥲🥲

    後來仔細想想:其實對溫度的感覺,本來就因人而異。有人天生就比較怕熱、有的人天生就比較怕冷。不應該拿「大人覺得冷、所以應該要穿衣服」這件事情去強迫孩子穿衣服,這樣只會引起激烈的反抗而已

    所以我改用「提問」的方式和他溝通

    媽:你知道熱是什麼感覺嗎?
    弟:就是燙燙的、會流汗、要脫衣服
    媽:那冷是什麼感覺呢?
    弟:像冰淇淋一樣冰冰的、會發抖、涼涼的感覺

    在確定他對「冷」「熱」的感受度是正常的之後
    我就告訴他:如果覺得冷的時候,我們就要把衣服穿上,這樣身體就會變暖暖的、就不會發抖、不會不舒服

    但如果穿太多衣服的時候、覺得流汗了、很熱不舒服的時候,也要記得把衣服脫下

    我覺得弟弟也漸漸長大了,他已經會分辨冷和熱的感覺,就應該把主導權交給他。並且告訴他:如果天冷不穿衣服、或是熱了不脫衣服的後果,然後讓他自己決定什麼時候穿脫衣服

    我不會跟他說如果 #不穿衣服就會感冒這種話
    因為會不會感冒與病毒有關
    和跟天氣冷不冷沒有直接的關係

    「冷」並不是感冒的必要條件,免疫下降才是
    不然愛斯基摩人不就一天到晚在感冒嗎?
    (參考李秉穎醫師的「破解醫療迷思的52張牌」以及黃瑽寧醫師的文章)

    加上最近我在看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 這本書,學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有效的管教應該建立在愛和尊重的基礎上」

    要讓孩子知道:我們要他穿衣服,是出自於愛、擔心他受寒,但我們大人也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決定。

    千萬不要以愛之名「要你穿衣服是為你好」, 但用強迫的方式命令他們穿上衣服。這樣孩子只會學到:等到以後長大了有權力了,就能控制一切…

    我想應該是這本書真的帶給我很多感動和衝擊,所以現在在面臨孩子失控的教養現場,我比較能夠靜下心來分析和思考該用怎樣的方法對雙方比較有幫助

    這本書實在太好看了,等我邊看再邊和大家分享我的實戰經驗哦~~

  •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 在 蕃茄家的媽媽是爸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1-04 08:46:29
    有 136 人按讚

    【孩子各種出招,看教養書到底有沒有用?】

    誒,不是才剛過新年,怎麼就有文章可寫了?當然囉,小孩在惹人厭的時候哪跟你挑時間的,而且今天發生的事情還可以寫成三篇,我的生活真的是不愁沒有靈感。

    傑克吃完晚飯先去切水果了。我繼續陪著蕃茄吃晚餐,吃一吃他的老毛病又犯了,站起來像是要舒展筋骨,不知不覺又東摸西摸越走越遠,跑去摳牆壁上的貼紙。

    「你是有沒有要回來吃飯?」我憋著一口氣耐著性子問。
    「你幹什麼要說這種話?」蕃茄板著一張臉回問。
    「因為你都沒有回來,我就不知道你要不要吃啊。」我指著面前還剩半碗的白飯。

    蕃茄拉著長長的一張苦臉,一邊嘆氣一邊拖著身體走回來。他側身坐在椅子上,刻意不看我,一手拿下桌上的保溫水壺,鏗鏗鏘鏘地用水壺一直敲椅子的邊緣。我聽著那刺耳的聲音一直敲打我的鼓膜,忍不住咬著牙開始數秒,看數到幾的時候我要出手制止。越數,我整個人就越焦躁起來。

    傑克端著水果回來,看到我的表情就知道我在不爽,直接從肩膀一推把我趕走表示「換我啦」,我就去沙發上躺坐下來轉換心情。結果才沒過多久,我就聽到傑克低著嗓門說:

    「你這是什麼意思?」
    「沒有什麼意思。」
    「你明明一邊用水壺敲桌子,還一邊在看我。根本是在看我有沒有要講你吧。」
    「你不要再說這種話了!」蕃茄把耳朵摀起來。
    「你摀什麼耳朵!你摀耳朵的話以後你跟我講話我也都不要聽,這樣可以嗎?如果你剛剛沒有拿水壺亂敲桌子,我也不會⋯⋯」

    傑克的聲音開始變大,我坐起來,揮揮手制止他:「爸爸,先不要說了。講下去沒有什麼用。」

    傑克轉頭看我,不高興地說:「他不喜歡聽所以我們就不講了嗎?可以這個樣子嗎?」

    「我不是這個意思。」我說:「我是說,這個方法顯然是無效的。你看蕃茄他根本沒有要聽。你繼續講下去也沒用,還可能抓狂起來。你倒不如不要講話,直接把水壺拿走。」

    「這個方法太不好了!」蕃茄抗議。
    「那你一開始就不要拿水壺敲桌子啊!」傑克大聲回話,蕃茄立刻又把耳朵摀起來。

    「我覺得是這樣,」我趕緊插話:「蕃茄其實根本不是聽不懂,也不是不知道什麼事情不可以做,所以我們提醒他根本沒有用,因為他不是不知道。所以我才會說這個溝通無效。我們可能得找其他的溝通方法,但是總之就是先不要講下去了。」

    「對!就是這樣!」蕃茄突然把摀著耳朵的手放開,對著我點頭:「你說的是對的!」

    然後蕃茄爬下椅子,走向他的工具櫃拿了一支鉛筆就離開了,留下我跟傑克面面相覷。小孩遲遲沒有回來,傑克給我一個「他是去幹嘛了」的表情,我兩手一攤表示「我哪知道」,然後就起身走到我房間門口,看見蕃茄在我的抽屜裡不知道在翻什麼,這頓晚餐到底還要拖多久,心裡一股火氣上來,很不耐煩地問:「蕃茄,你到底在幹嘛?」

    蕃茄給我一個很誠懇的表情:「我想要做一個東西給你。」

    我看他翻出了我的便利貼,在上頭用鉛筆不知道在寫什麼,嘆了一口氣。我累了,認真不想再開新戰場了,隨便他了。我退出門口,跟他表明底線:「我八點會收晚餐。」

    「好!我知道!」蕃茄的聲音意外積極。

    我回到沙發上,傑克問我蕃茄在幹嘛,我說我不知道他只說要給我東西。蕃茄跟在我身後沒多久就出現了,先是穿過我跟傑克中間,把鉛筆插回筆筒,然後轉身繞到我面前遞給我一張綠色的紙條:「這個給你!」

    我接過來一看,紙條上畫著一顆笑咪咪的大星星。

    「這是什麼?」我問。
    「這個給你,因為你說的是對的!」蕃茄很愉快地說。

    ⋯⋯。所以,我被嘉獎了的意思嗎?

    「那你到底還有沒有要吃?」傑克問。
    「我至少還是喝點湯好了吧。」蕃茄輕快地說。

    蕃茄爬回座位上,一邊喝湯,一邊跟爸爸說明:「我剛剛不是在敲桌子,我是累了,控制不了力氣,我是想要這樣——」他模仿剛剛拿不穩的樣子,讓水壺在手上晃來晃去,最後把它擺在前面的桌墊上。

    「你看,就像這樣。」蕃茄說。
    「好,這樣很好。」傑克說。

    晚餐順利吃完了。

    ***
    蕃茄睡了,家長們又窩在沙發上。

    「蕃茄,最近很難帶呢。」傑克幽幽地說。
    「其實,我剛剛有想到一件事。」我說。

    我把手上的熱茶放在茶几上,從沙發上站起來,走去書櫃,拿下塵封已久的《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翻到「與孩子建立無聲暗號」和「運用單詞法」這兩章,把書交給傑克。

    這兩個章節其實是類似的概念,就是「用最少的語言來提醒,反而比說教更有效」。「無聲暗號」就是只用手勢跟表情,或者是用物品(例如說旗子)來提醒;「運用單詞」就是提醒的時候只說一個關鍵的詞就好,像是說「時間」來提醒小孩動作快點,上學快遲到了。

    傑克讀完,把書還給我,一邊點頭:「我覺得可以試試看。」

    「是啊,尤其是他剛剛聽到我叫你不要唸了,高興到給了我一顆星星咧!」

    我伸手接過書,想起書中有提到「家庭會議」這件事,又翻到那個章節,細讀了一下,又推回給傑克。我們多聊了一下,兩個人都同意蕃茄最近似乎在挑戰新的界線。感覺僅僅是「了解爸媽設下的規矩,並且要求自己遵守」已經沒有辦法滿足他的成長需求。感覺他現在開始不平衡「為什麼家裡只有爸媽可以設規矩,只有小孩會被提醒和糾正」,開始想要要求更多的主導權。

    「家庭會議」這個安排,書上的建議是一週一次,每次不超過三十分鐘,會議的內容包含:

    1.讚美與感謝
    2.評估先前的解決方案
    3.待解決問題的清單
    4.特殊活動的規劃
    5.點心

    因為蕃茄最近只要對家長的要求不滿意,就會提出「我要討論」的要求,像是上回她堅持使用裂開的塑膠湯匙,講不過我就說要找爸爸「討論」。我們自己沒有跟家長這樣開誠布公討論的經驗,周遭的朋友也還沒聽過有人嘗試過的經驗分享,但是感覺會主動提出要「討論」的蕃茄,應該會喜歡這樣的溝通模式。

    我跟傑克決定來試試看。

    ***
    目前為止,我推薦過兩本教養書,但是好像還沒有聊過「如何使用教養書」。

    「如何使用教養書」有什麼好講的?

    恩,根據我之前教書的經驗,有時候這種看似非常直觀的東西,反而讓大家不知道如何是好。就像是「查英文字典」這件事,要真的拿出來聊,才會發現咦,原來很多人覺得很不好用!因此,我在想,也許值得說一說,我跟教養書的「合作」方式。

    簡單來說,我有兩種類型的教養書。第一種是屬於「#方法型」的,第二種是屬於「#反思型」的。

    所謂的「#方法型」,是指針對某些教養主題,會 #提供很明確的教戰守則,告訴家長孩子可能在想什麼,應該要怎麼「破關」。《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系列,或是《與孩子的情緒對焦》,還有《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等等都屬於這個類型。

    所謂的「#反思型」,則是著重在 #了解家長自己的內心,幫助家長看見是什麼讓我們穩定不了自己,沒有辦法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保持冷靜。或者是從比較宏觀的角度來討論教養,或者是親子關係的意義到底在哪裡。《覺醒父母》、《覺醒家庭》、還有《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和《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就屬於這一類。

    我的做法是,拿到一本教養書的時候,先看完目錄跟第一章,再決定下一步。如果感覺有興趣,我就會買下,回到家以後就開始看。如果三四天內可以讓我看完的,表示我對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有共鳴,我就會留下當作重要參考;如果隔了一個禮拜我還沒有讀完,那這本書我就會淘汰。

    然後,#就不管書的內容了,專心跟蕃茄相處。

    為什麼?當然啊,教養書的內容那麼多,誰記得住啊?我會選擇在三四天,或者是一個禮拜內就把書看完,是因為我覺得一開始最重要的是書上傳達的「#觀念」。如果要把觀念很完整的理解,就要在短時間先把整本都看過,然後憑著留下來的印象,調整跟蕃茄相處的「大方向」。接下來,如果跟蕃茄的相處之間有什麼衝突,我再根據衝突的情況決定要不要翻書,或者是去翻哪一本書。

    我會在兩種情形下看「#反思型」的教養書。第一種是 #跟蕃茄相處很順利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心情很輕鬆,很適合複習一下教養的大方針。第二種是我 #抓狂的頻率或者程度感覺超出平常的狀態,或者是 #面對小孩時的惡劣心情遲遲沒有辦法排解的時候,多半代表真正在影響我的,是我內心裡的其他東西,必須要優先處理這些。

    那如果我的心情穩定,還算自在舒適,#被惹毛的狀況很精確地反映蕃茄的難搞程度的時候,這時我才會去翻「#方法型」的教養書,跟傑克討論要採用哪種處理方式,就像今天舉的例子那樣。

    這裡有一個對我很有幫助的觀念是,「方法型」的教養書雖然都寫得頭頭是道,但是他不是給家長一個「#答案」,而是給我們一個「#靈感」。那些方法都是確實有用,才會被集結成書,但是會不會適合我們的孩子,還有要做哪些調整,真的必須要做了才會知道。

    我刻意挑這個時間點寫這篇文,就是想告訴大家「其實我也不知道會怎麼樣」。我並不是「嘗試過,確定有用」,所以來推廣這幾種做法。我想說的反而是,保持著「#試試看吧!」的心情的重要。每一次的「試試看」,就算是失敗了,也都是一次寶貴的資訊收集,讓我們了解自己希望提供什麼樣的教養方式,也會更了解孩子的個性。

    育兒這件事情真的很需要跟人討論。這個人不見得需要是配偶,也可以是觀念比較相合的朋友,或者是其他的家長。如果大家對彼此的孩子也都有一個程度的了解,組隊一起來思考教養真的會省力很多。參考教養書上看起來可行的方法來嘗試,引導順利的時候,一起討論為什麼順利;行不通的時候,一起討論怎麼調整。當我們越瞭解孩子,也越了解自己和隊友的時候,我們也會越知道哪幾本教養書適合我們,越容易幫助我們找到「解方」的。

    如果一時找不到討論的人選,那就多來這個粉專玩玩吧!

  •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 在 綠豆爸.粉圓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3-09 07:00:00
    有 21 人按讚

    #可能育學2020春學父母線上讀書會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
    #綠豆爸粉圓媽導讀

    現代的社會是人類歷史最難教養孩子的時期
    因為人類教養的設定
    是一種「同村共養」的模式

    然而現代社會因為小家庭的關係
    反而造成大家的教養支援系統是薄弱的

    加上目前的教養資訊又多又雜
    如何找到符合自己教養價值觀的方向?
    是每個父母需要先釐清的大課題

    --

    可能育學|2020夏學父母線上讀書會
    詳情:https://poedu.org/17385/

    2020年夏學讀書會,將從5月11日啟動,我們依然分成三個書系:「大腦情緒、阿德勒、非暴力溝通」,精選了三本書,帶領大家一起共讀:

    ・週一【大腦情緒】書系: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
    ・週三【阿德勒】書系:阿德勒的父母成長課
    ・週五【非暴力溝通】書系:尊重孩子,孩子也會尊重你

  •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 在 親子天下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10-19 09:35:10

    剛到新環境時,孩子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融入團體嗎?回家後,孩子會跟你分享有哪些朋友嗎?他和朋友都玩些什麼呢?曾經......有那麼一次,孩子說:「把拔、馬麻,同學欺負我!」這時的你會怎麼回應?

    清華大學幼教系周育如老師最受歡迎的一門課【幼兒社會探究與情緒表達】,就在探討與解決前述的問題,現在周育如老師將這門課程做了些轉化,上架親子天下線上學校,歡迎各位爸爸媽媽立即加入!

    【給爸媽的10堂兒童社交課:幫助孩子與人相處,人際關係從小開始】
    https://cplink.co/BYTnZ9ZK

    原價1600元,即日起到11/10預購價990元,不要錯過喔!

  •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 在 Henry 羅寶鴻老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3-23 07:08:44

    ………..

    「這位爸爸或許不知道,其實他現在的表現與感受,正是小時候自己的投射。或許在他成長過程裡,也曾被大人如是怒目相視地責備過,而在當下他感受到害怕與委屈。

    當年的他不知道如何應對大人,只能壓抑自己,咬緊牙關地度過生命成長的傷痛。但他一定不會想到,現在他的兒子,原來正重演著的他當年的故事,扮演著他當年的角色。
    」- 羅寶鴻

    ………..

    講座結束時,我如常地邀請在座朋友發問。

    最後一位提問者,是一位爸爸。他拿著麥克風時,帶著靦腆的語氣說,他是五個孩子的父親。在場觀眾聽到他這麼講,都給予掌聲鼓勵他的勇敢與堅強。

    他說,家裡其中一位哥哥寫作業特別地慢;每次他晚上下班都快十一、二點,但回到家裡卻還是看到這孩子還沒睡覺、拖拖拉拉地在寫作業。他發現,自己這時候都會用不好的方式來跟兒子互動。

    他想問,要怎麼改善。

    於是,我慢慢走到這位父親的面前,詢問這位爸爸,當他這麼晚回到家裡,看到孩子還沒睡、還在寫作業,心裡面的感受是什麼?

    爸爸想了一下,慢慢地說:「我覺得...他應該要把作業寫好才對。」

    但他回答我的是他的期待,而不是他的感受。我更相信我的判斷了,這位爸爸是一位很愛孩子的父親,卻也是一位不太善於表達自己、感受自己的成人。

    但懂得「感受」,在人與人互動上非常重要;試問一個不善於感受自己、表達自己的人,又如何能感受別人,同理別人,改善自己與別人的互動呢?

    所以,我就再重複當時的事件,並詢問爸爸當他很晚回家,看到兒子還在寫作業時,心裡有什麼感受,請他用兩個字的形容詞來描述。

    他又想了一想,勉強地說出:「...會生氣吧。」

    當下我感到,要一個已經不習慣感受自己的人說出自己的感受有多難,但很欣喜這位爸爸在語言引導下,慢慢進入自己冰山了。

    我問他除了生氣還有其他感受嗎?他想一想,回答我「沒有」。

    我好奇地問他,會有「不捨」嗎?他想一想,說有。

    這是我刻意想要他覺察的;就是因為對孩子有著關愛,所以看到他這麼晚還沒寫完作業,才會感到不捨,但這點爸爸似乎沒有感受到。

    於是我問他,當他感到不捨與生氣時,會對孩子怎麼表達?他又想了一下,慢慢地說:「...會把眼睛睜很大地看著他吧。」

    於此,我確認了他在當下對孩子的應對姿態,我就跟他說讓我們來做個角色扮演,讓我演他,他演自己的孩子。

    會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他已經辨識到自己感受了,現在也讓他瞭解孩子的感受。唯有體驗到孩子,我們才有可能幫助到孩子。

    於是在現場,扮演開始。我演著這位爸爸開門回到家裡,看到孩子這麼晚還沒寫完作業,我把眼睛睜大,生氣地瞪著他...

    在我瞪著這位爸爸的當下,我覺察到他身上散發的氣質突然「縮小」了;我觀察到他眼神的細微變化,從平靜到現在帶著點恐懼。我感到他內心的不知所措。

    於是我繼續瞪著他,問他現在的感受是如何。他有點勉強地說:「...緊張吧。」

    緊張是比較粗糙、未被辨識的情緒,我再問他在緊張裡還有什麼,他慢慢感受著自己,說出「害怕」與「委屈」。

    他或許不知道,其實他現在的表現與感受,正是小時候自己的投射。或許在他成長過程裡,也曾被大人如是怒目相視地責備過,而在當下他感受到害怕與委屈。

    當年的他不知道如何應對大人,只能壓抑自己,咬緊牙關地度過生命成長的傷痛。但他一定不會想到,現在他的兒子,原來正重演的他當年的故事,扮演著他當年的角色。

    我問他,在當下害怕且委屈的他,希望爸爸可以怎麼對待他?(這正是他問我的問題)

    他說:「希望...爸爸可以溫柔一點吧...」

    我又問他希望爸爸溫柔地跟他說什麼呢?

    他想一下,說不知道。同時,我感受到他當下內在的一點混亂。

    我嘗試以語言給予他一些引導。我說如果你希望爸爸是溫柔的,希望他說一些關愛你的話語,你會希望他說什麼呢?

    他又想了一下,說「... 不知道。」

    於是我好奇地問他,現在家裡五個孩子,一家人有沒有常說些關愛對方的言語?

    他搖搖頭、小聲地對著麥克風說:「...沒有。」

    我再問,那在他從小到大的過程裡,家裡的大人習慣跟他講一些關愛的言語嗎?

    我感到他內心變得更往下沉,更小聲地說:「..很少... 幾乎沒有。」

    我瞭解了。

    我們不能給予孩子我們沒有的。

    這就是為什麼,這位爸爸一直無法改變自己的原因。

    心裡悸動著,我心裡做了一個決定。

    我看著這位當下感到無助的爸爸,用我的內心與他連結,對他說:

    「...沒關係的,我以前也不會說關愛別人的話,也是這幾年才慢慢學會的。如果是我的話,我可能會跟我兒子說:

    「孩子啊,你還在寫作業啊?」

    「你怎麼這麼晚,還在寫作業呢?」

    「是不會寫嗎? 有遇到困難嗎?」

    「如果是遇到困難,你想要跟爸爸說嗎?」

    「還是,不是不會寫,是因為心情不好?」

    「最近,在學校發生什麼事了嗎?」

    「如果是,你想跟爸爸說嗎?」

    「如果現在不說,也是沒有關係的,你可以等到想跟我說的時候再跟我說。」

    「我只是想跟你說,我這麼晚下班回到家,還看到你在寫作業,其實我心裡面,是很心疼你的。」

    「我不知道你發生了什麼事,所以很擔心你。」

    「我會擔心你,是因為,爸爸很愛你啊。」

    我看著這位爸爸的眼睛,跟他講著這些話。

    這位父親,眼眶紅了。彷彿這些話語進入了他的內心,療癒了他當年小時候的自己。

    在當下,整個會場也充滿著感動的氛圍。(昨天與大樹老師分享這故事,他說這是「心流」)

    而我想要給這位父親的答案,其實並不是答案,而是一份「被關愛」、「被接納」的體驗。當他體驗到,就慢慢知道要怎麼跟孩子應對了。

    最後,我邀請在場的朋友,給這位勇敢、堅強的爸爸掌聲鼓勵。

    在講座結束簽名時間,我突然想到我可以請這位爸爸把這些話寫下來,讓他可以自己多練習,再跟孩子使用。無奈,他已經離開了。

    所以,我決定把這故事寫下來,也把這故事在youtube用影片記錄下來,希望這位有緣的爸爸能看見。

    回程在高鐵,想著與這位爸爸美好的對話,心中充滿感動與感謝。

    ………….

    以下是我敘述這故事的youtube影片連結,歡迎收看。也希望這有關父親角色的文章影片,能多分享給愛孩子的爸爸看:

    https://youtu.be/HTui3BeRyR8

    ..........

    【寶鴻的安定教養學】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cplink.co/yab6nz9d

  •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 在 黃老斯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1-02 08:00:00

    #腦科學教養 #開工動動腦 #黃老斯讀書心得

    黃老斯為什麼推薦這本書呢?
    其實是因為看過幾篇作者的文章
    進而喜歡上這名作者
    才買了他的書拜讀
    作者丹尼爾席格、蒂納布萊森
    是自哈佛醫學院畢業的醫師,
    現在是UCLA的臨床精神醫學教授

    對我來說真的很受用
    因為職能治療師會看孩子的生理狀況,
    當然也包含腦的部分,
    所以學習「腦」對我們來說是必備的。

    這本書有滿滿「腦科學」👨‍🦱
    例如探討孩子的大腦發展、
    左右腦和上下腦是什麼?
    該怎麼整合?
    「腦中的記憶」要怎麼整合?
    透過整合我們能夠
    1️⃣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2️⃣培養人際技巧。

    每一篇我都看得津津有味
    最棒的是每篇都配有漫畫小圖
    看起來容易理解
    甚至不需要相關背景的大人都看得懂,不會很生硬。

    真的非常非常推薦給家長
    或在教養方面跌倒的人來閱讀,
    因為理解真的很重要!!

    在臨床或演講經驗中,
    很多家長都在問我「該怎麼辦」,
    但其實我講完過後,
    能做到的家長卻不太多,
    所以一直在同一個迴圈繞。
    長期上課聽演講、網上搜尋、
    看書都是很棒的方式。
    最重要的還是:「實踐」,
    兩個字,沒有做的話真的沒有用。

    我們也是,從學校畢業後
    並非馬上就會跟孩子相處並抓到問題,
    從一開始以學校所學的知識照本宣科,到可以越來越快找到問題,
    靈活運用知識
    都是需要不斷嘗試、實踐才行的。

    此外,家長本身才是關鍵,
    必須重新檢視自己,整理自己,
    不然你所看不慣孩子表現的一切,
    都可能是你的縮影
    以我的臨床經驗,
    很多看孩子的表現
    就知道家長的個性了。

    所以,結論就是,媽媽爸爸們,
    我們一起完全地行動吧!!!
    看影片聽更詳細心得囉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