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 #日本地理 的了解有多少呢?以前去 #自助旅行 是否曾因為對當地多大沒有概念,不曉得行程該排幾天幾夜比較恰當?以下三個問題,你都能回答出來嗎?
⠀⠀⠀⠀⠀⠀⠀⠀⠀⠀⠀⠀
⠀⠀⠀⠀⠀⠀⠀⠀⠀⠀⠀⠀
① 環球影城跟迪士尼的行程可以排同一天嗎?
② 沖繩的面積和台灣的澎湖一樣嗎?
③ 幾個台北市加起...
你對 #日本地理 的了解有多少呢?以前去 #自助旅行 是否曾因為對當地多大沒有概念,不曉得行程該排幾天幾夜比較恰當?以下三個問題,你都能回答出來嗎?
⠀⠀⠀⠀⠀⠀⠀⠀⠀⠀⠀⠀
⠀⠀⠀⠀⠀⠀⠀⠀⠀⠀⠀⠀
① 環球影城跟迪士尼的行程可以排同一天嗎?
② 沖繩的面積和台灣的澎湖一樣嗎?
③ 幾個台北市加起來等於一個東京?
⠀⠀⠀⠀⠀⠀⠀⠀⠀⠀⠀⠀
⠀⠀⠀⠀⠀⠀⠀⠀⠀⠀⠀⠀
⠀⠀⠀⠀⠀⠀⠀⠀⠀⠀⠀⠀
⠀⠀⠀⠀⠀⠀⠀⠀⠀⠀⠀⠀
⠀⠀⠀⠀⠀⠀⠀⠀⠀⠀⠀⠀
⠀⠀⠀⠀⠀⠀⠀⠀⠀⠀⠀⠀
⠀⠀⠀⠀⠀⠀⠀⠀⠀⠀⠀⠀
⠀⠀⠀⠀⠀⠀⠀⠀⠀⠀⠀⠀
⠀⠀⠀⠀⠀⠀⠀⠀⠀⠀⠀⠀
⠀⠀⠀⠀⠀⠀⠀⠀⠀⠀⠀⠀
⠀⠀⠀⠀⠀⠀⠀⠀⠀⠀⠀⠀
⠀⠀⠀⠀⠀⠀⠀⠀⠀⠀⠀⠀
⠀⠀⠀⠀⠀⠀⠀⠀⠀⠀⠀⠀
──────解答如下──────
⠀⠀⠀⠀⠀⠀⠀⠀⠀⠀⠀⠀
⠀⠀⠀⠀⠀⠀⠀⠀⠀⠀⠀⠀
⠀⠀⠀⠀⠀⠀⠀⠀⠀⠀⠀⠀
① #環球影城 跟 #迪士尼 可以排同一天嗎?
A:不建議,除非你有 #任意門,因為 #東京 到 #大阪 的距離大約是401km,剛好可以塞進一個台灣(總長 396km)~
⠀⠀⠀⠀⠀⠀⠀⠀⠀⠀⠀⠀
② #沖繩 的面積和台灣的 #澎湖 一樣嗎?
A:其實沖繩面積約有2,200km²,和 #台中市(2,215 km²)幾乎一樣大,相較面積只有126km²的澎湖大了快17倍。
⠀⠀⠀⠀⠀⠀⠀⠀⠀⠀⠀⠀
③ 幾個 #台北市 加起來等於一個東京?
A:東京總面積約2,100km²,包括區部(23區)、多摩地域與東京都島嶼部,相等於8個台北市(271.8 km²)。如果只算大家旅遊最常去的 #都心23區,也有台北市的2.3倍廣。
⠀⠀⠀⠀⠀⠀⠀⠀⠀⠀⠀⠀
⠀⠀⠀⠀⠀⠀⠀⠀⠀⠀⠀⠀
▋ 14張地圖了解日本有多大:https://www.tsunagujapan.com/zh-hant/map-of-japan-eight-regions-fun-facts/
⠀⠀⠀⠀⠀⠀⠀⠀⠀⠀⠀⠀
#繫日本
#日本知識
#日本歷史
#豆知識
#冷知識
#長知識了
#小教室
#instajapan
#tsunagujapantw
教室的面積大約是多少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抽獎文!!!來介紹一下馬達加斯加和傳說中的猴麵包樹】
大家新年快樂~~~
這次的融融鈔票小教室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一個相對比較少人會去的國家,遠在非洲大陸旁邊—馬達加斯加的舊版2000紙鈔。
.
為什麼是舊版?因為小弟我在2014年前往馬達加斯加,開始了為期15天的大冒險,說實在你現在問我,細節已經都忘得差不多了哈哈,但還是有些很奇耙的故事可以跟大家分享。
.
這張面值為2000的Ari-Ary,Ari-Ary是馬達加斯加的貨幣名稱,就像我們稱之為新台幣一樣。如果大家對馬達加斯加有點認識的話就會知道,在馬達加斯加不管是都市名稱或是人名都是在比長的。
什麼意思?馬達加斯加的首都是安塔那那利佛(Antananarivo),光英文字母就有12個字母,6個英節;馬國的前任總統,Hery Martial Rajaonarimampianina Rakotoarimanana,是的沒錯就是那麼長,我已經懶得去算他有多少個字母,更別說要怎麼念,這位前總統Henry也保有全世界所有國家領袖中,名字最長的一位。
.
馬達加斯加是世界第四大的島國,土地面積大概是台灣的16倍有餘,雖說是非洲,但自從侏羅紀以後就和非洲大陸分離至今,所以馬達加斯加島上保有了許多神秘的動植物,超過90%的生物在地球上其他地方都找不到,像是大約有一半的變色龍種類能在馬達加斯加找到,很酷吧~
所以喜歡看動植物的人們有福了,包準你去馬達加斯加準沒錯!
.
讓我們回到鈔票本身,淡綠色為底,沒有過多花俏的設計,給人的感覺非常舒服,左上角那顆大大的樹,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Baobab Tree猴麵包樹。
相信很多人會認識猴麵包樹,是來自世界名著《小王子》,那個在B612星球上,一顆像是根部外露,把樹反過來插的巨木,在故事裡面猴麵包樹是一種如果不盡早剷除,就會把星球搞得支離破碎的恐怖植物,但是在馬達加斯加這種樹卻被稱作是生命之樹。
.
動輒十幾二十公尺高,樹齡可達千年,走近一看卻會發現樹的內部中空,其實這是因為天候的關係,馬達加斯加乾雨季分明,一下就下半年,下完半年一滴都不會給你,每當雨季來臨時,猴麵包樹就會死命的喝水,然後把水分儲藏在中空的樹幹里。
一顆成年猴麵包樹的樹幹可以儲藏15萬公升的水,相當於29萬瓶500ml的礦泉水。
難怪這些樹的內部在我去的時候空空如也。
.
在馬達加斯加西部的一個小城市Morondava,人口不多卻是每個遊客來到馬達加斯加必去的景點,因為這裡有條猴麵包樹大道(the Avenue of the Baobabs),短短260公尺的小徑,兩旁站滿了超過20顆碩大的猴麵包樹,走在大道上的感覺,彷彿來到了另一個星球。
但想看到這麼壯觀的景色,你必須要有個堅強的屁股。
蛤?堅強的屁股?
因為從首都Antananarivo到Morondava只能走唯一一條的L型公路, 600多公里的路程不長,但卻需要至少12個小時,不誇張。
還記得我們那天早上5點多吃完早餐就上路了,三個人在車上不知道完了幾次成語接龍,一直到下午6點出頭才抵達了猴麵包樹大道。
但看個太陽漸漸的隱沒在遠處的猴麵包樹之間,我的屁股值得了。
.
其實再多的文字都很難表現出走在猴麵包樹大道上的感覺,很震撼也很欣慰,搭了那麼久的車值得,但必須說Morondava其實沒什麼景點,只有一個猴麵包樹大道,所以在我們看完日落休息了一個晚上之後,隔天早起看著日出,我們再次踏上了那條L型公路,12個小時的路程回到了Antananarivo,繼續的一路向南。
.
這張鈔票的浮水印,仔細看會發現是一頭牛,為什麼是牛?因為這個全世界最窮的國家之一的馬達加斯加,經濟發展十分缺發,絕大多數的人都是以農為生,這時候牛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在馬達加斯加平均兩個人就會有一頭牛,如果在馬路上到了一頭牛怎麼辦,當然是讓路給他,千萬不能跟他發生爭執,因為我們真的就親眼目睹了一場災難。
在路上塞了3個多小時一動也不動,下車才發現全村的人把某戶人家裡的所有東西都拖到馬路中央,放了一把火直接開始了佈道大會,後來我們的導遊去群問才發現,原來被燒得那戶人家的男主人,偷了一頭牛卻死都不認錯,其他村民只好使出這樣的下下策,這樣大家就知道牛在馬達加斯加的地位有多高了吧!
.
翻過來背面是綿延不絕的梯田,這幅景象在對我來說超級陌生,因為我完全不記得在馬達加斯加有看到這麼大一片的梯田哈哈哈哈哈,所以這邊就不跟大家多說什麼了~
.
最後給大家看一下這兩張的不同,同樣是2000塊的Ari-Ary,但有沒有發現左上角多了兩行小字,Madagascar Action Plan 2007-2012,收到這張的時候其實還不以為意,直到我後來在做功課時才發現,原來這也是紀念鈔!
這個Madagascar Action Plan其實指的是「馬達加斯加5年行動計劃」,簡稱為(MAP),是一個國家的長期發展策略,計畫將從把政治、教育、衛生、基礎設施、農業、私人企業、環保和民族團結等8個領域作為之後5年重點發展領域。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央行總裁的簽名處,多了一個MAP的浮水印啦~
.
大過年的當然要來送禮給各位
這次的獎品就是【一張舊版的馬達加斯加2000Ariary】!!!
只要在下面留言 留什麼都可以
就有機會得到~~~
.
時間只到2021/02/20 中午12點!!!
#融融鈔票小教室
#融融歷險記
教室的面積大約是多少 在 張嘉哲Chia-Che Ch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頭熱身體熱,網路流言知多少? #真男人小教室
網路流言頭部會流失70%體熱?所以提倡冬天低溫要注意頭部保暖。頭部皮膚有許多微血管,身體包緊緊穿很多保暖衣物,但血液通過頭部溫度對流交換,而溫度較低的血液回流至軀幹,所以頭部保暖是有道理的,但70%這個數字又太誇張!
溫度低時,體溫會從皮膚面積較大的軀幹(胸部)、大腿等部位流失,平時訓練還能穿長袖長褲來保暖,但追求挑戰自我速度極限的跑者,當然布料要越少越好,而軀幹與腿部還能擦 #澳摩油 來稍微做保暖處理,難道也要拿澳摩油擦頭皮?
頭部流失體熱大約10%左右,並不會算太多,但如果加個帽子(尤其是雨天),留住些微體熱避免身體溫度下降太快導致影響運動表現,多加一頂帽子是不錯的選擇。而手指頭末梢神經對於溫度較為敏感(所以你不會用手肘、膝蓋去測水溫),帶個手套也是一種方式,喜歡看箱根接力的跑者一定不陌生那些日本大學生穿的少少卻帶個手套🧤。
近日寒流來襲,平時除了全身包緊緊,也別忘加個帽子或是圍巾🧣保暖中樞神經喔!
PHOTO from London Marathon Twitter
#科學化訓練
#理光頭不會更快_因為更快是透過訓練
教室的面積大約是多少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隨緣家書🌍】Patreon的網友建議這篇文章完全Public,供多些朋友思考。
「應該移民嗎?」——真正的答案,在這裏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有非常複雜的答案。在過去十年,每次都想長篇大論的答,總是被斷章取義。也難怪,本來在太平盛世,稍具思考型答案已經顯得很離地,但在此情此景的新香港,朋輩間,坦白說,沒有人不在想這問題。但與此同時,也沒有人不在尋找「是」與「非」之外的答案。
因為,大家經過過去一年,都成長了。都知道香港的出路,只有在重重矛盾、悖論、衝突中,跌跌撞撞地尋找。
我真心的答案是:this is not a question。非黑即白的「移民」概念,早已在冷戰結束時,已一併終結,正如中美就算出現新冷戰,也不會有一道圍牆,而是全新型態、互為表裏的衝突。不少人提起「移民」,往往有出於情緒的反應,就是因為假定了一種either / or 的對立。
從前,或許是的。但現在,還是嗎?
我們不妨先梳理提起「移民」,往往出現的對立式dichotomized情緒:
1A. 假如移居別處,就等於放棄我城,促進換血,這是不負責任。
1B. 假如留守我城,但君子不立危牆,連累人犧牲得毫無價值,同樣不負責任。
2A. 假如移到他方,天天圍爐取暖,只會成為蝗蟲,成為別人的排外對象。
2B. 假如移到他方,成了由內至外的美國人、英國人,豈非數典忘祖。
3A. 假如離開香港,沒有了熟悉的土地承載,再不會有香港身份認同。
3B. 假如留在香港,換血急速進行,社會大手術,同樣不會有香港身份認同。
4A. 假如到了海外,找不到和現有待遇同級的工作,就是二等公民,代表無能。
4B. 假如到了海外,只靠私人儲蓄過世,那是階級特權,是為自私……
「移民」的偽對立:住這裏Vs住那裏,融合Vs排外,上流Vs下流
凡此種種,一堆負能量。但這些對立,從來都是偽對立來的。
1. 在過去一年運動,明顯有大量工作,都是海外香港人積極參與的:捐款,文宣,後勤,乃至專門回來,反映他們始終心繫香港,港人對他們,不應有事鍾無艷;某程度上,國安法甚至也是要專門打擊他們,從現在通緝美籍港人Samuel Chu,即可見一斑。同理,生活在香港的不少人,其實早已「精神移民」,只在乎物質層,卻也不見得可以有何貢獻,則大可無事夏迎春。在國安法時代的新香港,有不少工作,即使不談政治,也100%肯定海外比香港適合,例如教育、文化、藝術、創作、創科等,都必須無邊界的創作力,才能成功;而通過互聯網和社區網絡,即使身處海外,影響也依然能輻射本地,甚至更能輻射本地。
就像疫情期間的教學,甚至香港、紐約還是剛果,又有何分別?而且對成長中的孩子而言,不少家長都覺得此刻的香港,不可能是理想地方:只要問有多少表面上支持政府的「藍絲」,讓孩子在非海外學校、非國際學校、非直資、非IB的本地學校接受教育,就是最好的指標。但另一類工作,卻是必須在地才能見效,例如社工、醫護、工程、本土經濟等,他們令香港人活得體面、尊嚴,同樣有時代選中的機遇。台灣民進黨創黨時的金主們,大都在戒嚴時代白手起家,對台灣自然有貢獻;猶太人保存血脈的大腦,二戰時都在美國,自然也對手足有貢獻。貢獻不在身在何方,而在心在何方。
2. 假如「移民」的定義,就是昔日的唐人街,時光停滯,與外界隔絕,連當地語言文化也不懂,自然非常糟糕,也值得被排斥;等而下之的酷愛炫富,乃至反客為主影響當地核心價值,更是大忌。至於昔日不少二、三代移民,以和母體割裂為榮,滿口比本地人更造作的口音,同樣叫人吃不消。但香港人難道沒有其他選擇?全球化時代出現後,不少到了海外的香港人,都奉行「engagement」策略,一方面積極融入當地圈子,另一方面在當地建立的社會資本,能對香港有幫助,例如進入當地經濟高端層,或把香港文化融入當地、自成fusion,都是功德無量,兩者兼顧得如魚得水,因為認同從來不是排他性的。這完全不涉及政治,但也是「國際線」的真諦。同一道理,留在香港的,同樣可以建構本地國際網絡,單是一間重慶大廈,就是由下而上國際線的寶庫。
3. 甚麼是「香港身份認同」,自然每人都有不同定義。林鄭月娥、李柱銘、梁天琦的定義,就全不一樣,但都會存在,就算是2020年的林鄭月娥,也不會說自己不是香港人吧。所以無論怎樣定義,香港身份認同從來都是外向型的,是很有效的大熔爐,信奉的是公平競爭、相信法治但靈活變通、專業精神而超然政治、東西文化共融、不依靠被規劃而相信由下而上,屬於典型的港口身份:例如梁天琦、羅冠聰也是新移民港人,南亞裔Jeffrey Andrews是土生土長港人,猶太人盛智文也是歸化港人。假如說離開了香港,就再也沒有身份認同,那怎解釋在過去一年,不少海外港人二代、甚至不懂地道廣東話,就像剛談及的美籍港人Samuel Chu,也完全被connected?特別是互聯網時代,對身份認同的影響已經超越了昔日理論,顛覆了上世紀對地緣政治的想像,本身就是一種加速劑。且看今天香港青年認為與英國同齡港人屬同一社群,還是感覺隔壁藍絲長老更似同一屋簷下?
4. 說到海外的生活、工作,這從來不應使用香港的同一基準:人不應該為了生存,而是為了生活。在這層面,處於不同崗位的香港人,完全可以發揮2+2=5的作用。香港人的資產相當豐厚,能力也高,人均GDP接近五萬美元,甚至高於不少人的移民目標德國、加拿大、日本;總GDP的規模,也可比愛爾蘭、馬來西亞、以色列,而且還未計算海外港人在內。
在全球化時代,香港人毋需大規模聚居在某一地方,也可以結成互助經濟體:英國港人可以支持住在台灣的黃秋生拍電影;台灣港人可以建立網上教室教美國港人中文;美國港人可以請被打壓失去工作的本地港人當freelance designers、editors;本地港人則可以從英國網購當地港人製作的日用品……李嘉誠在英國建「香港城」,固然是由上而下的例子;無數可以出現的虛擬香港村,則是由下而上的例子。香港百年前起家之時,華商全球網絡的匯款,承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讓香港成為一體兩面、內外合一的概念,日本濱下武志教授對此有詳細研究。百年前,未有現代科技,尚且如此,何況2020年後的世界?
這些,自然都是理念層面的討論。重點,還是如何執行。
真正的「移民」,其實是減少任何單一依賴的一個「Package」
十年前,我就真心相信每一個香港人,無論今天廣義的黃、藍,都應該有一個足以在全球生活的package。無論是最本土、還是最建制的人,萬一到了萬不得已之時想離開,都不應該受限。建制派有一個觀察是對的:不少vocal的本土派輿論領袖,都不在香港。不願離開時,也應該擁有實力。這對人對己、大局小局,都有好處。這個package,不是由純粹物質的check list組成的,而是由能力主導的check list 組成的:
1. 我們需要有被其他地方接受的能力。這不一定等同外國護照,可以是一種後備身份(例如擴權後的BNO),可以是一種聯繫身份(持外國護照的家人讓你離開),可以是一種能力身份(擁有其他地方高認受的專業資格),也可以是一種社會身份(外地朋友願意和有能力在必要時協助離開)。對香港人而言,這是不少人想到「移民」時真正所指的:對現狀感到不安,但因為種種原因,卻不希望馬上走,這在黃、藍營當中,都非常普遍。
2. 我們需要有在任何地方都能開工的能力。這不等於高薪厚職,甚至恰恰相反:在未來slashers世代,任何工作反正都保障不了終生收入、也再沒有到死的長糧這回事,真正能保障生活的,再不是擔驚受怕地保住一份工,但到了退休還是繼續擔驚受怕,而是要有到死也能開源的能力。很多人不敢發聲、犧牲一生的自由,不外出於這種恐懼,因為很擔心沒有走出comfort zone的能力。
至於這能力是甚麼,總會與時並進,更重要的,還是「學習的能力」。我們常對新一代說:能夠好好與人溝通(須知陪月、幼稚園老師才是最難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與持不同語言者溝通(例如瑞士人那樣有四種語言),與電腦溝通(例如掌握編程語言、能隨手寫網頁和app等),基本上,就可以保障在任何地方找到工作。無論現在是否依靠單一僱主,我們都必須有第二、第三收入,可以是某種嗜好,可以是某種投資,而且應該是geographically friendly。到了要走要留,地域就不是限制。
3. 我們需要有在任何地方都能適應的能力。這也是我們在過去十年,常推廣的「文化智商」(CQ),一方面了解國際關係宏觀的基本倫理,另一方面要在最「落地」的日常生活,培養多元品味,例如兼容咖啡與烏龍茶、印度電影與台灣文藝片、Rap與古典樂等,那樣到了任何地方,都不會成為異鄉人。而這能力和我們珍愛本土文化和生活,從來不是對立的。即使足不出戶在香港,只要有能力,也足以建立personalized的獨家國際網絡,這可以圍繞你的興趣(例如電競)、技能(例如投資)、研究(例如找到愛好哥德式建築的全球同路人)、工作產生,到頭來,才容易在不同地方都有接頭人,讓網絡和現實世界虛實相間。至於出國留學、working holiday,除了增值,也是獲取上述網絡和能力的理想中介。
海內外香港人,不分黃藍,也是命運共同體
只要香港人、特別是中生代和新生代,能做到上述各點,兄弟爬山,各自選擇,自然不應再有「移不移民」這疑問。目前有大約150-200萬港人和後代散居海外和中國內地,單是主張加拿大的60多萬香港人、已比在沙田的香港人多,香港人已經是一個散居全球的命運共同體。今天藍黃高度對立,其實除了20%酷愛天天鬥爭的深藍無可救藥,絕大多數香港人的思維都是很一致的,在共同體內部,到了海外,反而大可以拋開政治分歧,就像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在香港,反而變成buddy,因為他們有共生能力。例如不少(表面上的)藍營商人,捐了很多資源支持香港(大多是黃營的)新一代創業、學習,這種資源流動,屬自然發生的默契,這就是真正的香港;現在很多僱主也在讓資金、公司先移到海外,也製造了不少就業機會予香港下一代。我們面對大時代,應該改變停留在數十年前「是否移民」的過時思維,內外合一,這才是香港人生存下去的最大憑藉。
在過去十多年,每次被訪問,都有記者問我「是否移民」。其實,我心裡明白,他們只期望最簡單的答案。而作為國際關係學者和近年的創業者,我大多時間,都不在香港。於是,有人以為我在新加坡,有人以為我在台灣,有人以為我在葡萄牙,有人以為我在英國,有人以為我在美國。其實,我全都在,one way or another,因為我成長以來,就是如此追求,也許是預視了全球大趨勢如此,也許是預視了狹義香港的出路如此,也許是futures studies和國際關係令我不能自拔。
至於未來,作為父母,讓下一代在這樣的香港接受教育,無疑是不負責任的,因此一定會讓她們到海外讀書,也會花多些時間和她們一起,但除非有不能入境的一天,否則斷不會改變保留香港為根據地之一,而且無論在香港、還是海外,適逢亂世,都應該開拓更多業務。朋友們,即使以往不理解,難道到了國安法時代的新香港,還不理解嗎?身體力行讓香港人有落地的國際視野,無論身在何方,一直都是我的崗位,過往如是,未來也如是。
但願我們不會成為最後一代香港人。
經濟一週,2020年8月
⏺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39959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