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教學實踐計畫經費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教學實踐計畫經費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教學實踐計畫經費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教學實踐計畫經費產品中有3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3萬的網紅獨立評論在天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任何語言的學習與運用,都是希望人類能透過跨文化溝通達到「異中求同」】文/陶以哲 「#2030雙語國家」號角吹起,中央部會從國發會到教育部,經費編列毫不手軟。各級學校近兩年踴躍申請計畫,也帶起正反不同的觀點。雙語國家的實踐工程浩大,有賴更多公民對話、行動與時間淬煉。 要推行雙語政策,必須先回歸語...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00的網紅林佳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28)日林佳龍委員在教育及文化委員會質詢教育部長蔣偉寧有關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林佳龍在質詢過程中,充分表達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十多年的發展所面臨的難題,並認為台灣民間教育者已為台灣教育的多元發展注入優質正向的活水,許多在家自學者及實驗教育機構獲得教育研究者或機構的肯定,也激起更多的教育改革者及實踐...

  • 教學實踐計畫經費 在 獨立評論在天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2 08:01:00
    有 19 人按讚

    【任何語言的學習與運用,都是希望人類能透過跨文化溝通達到「異中求同」】文/陶以哲

    「#2030雙語國家」號角吹起,中央部會從國發會到教育部,經費編列毫不手軟。各級學校近兩年踴躍申請計畫,也帶起正反不同的觀點。雙語國家的實踐工程浩大,有賴更多公民對話、行動與時間淬煉。

    要推行雙語政策,必須先回歸語言本身的用途。#我們為什麼要學習語言?為什麼許多國家在本國官方語言外,各級學校還會開設第二、甚至第三以上的外國語?

    值得注意的是,認為使用多種語言會模糊身分認同論調的大有人在:

    https://bit.ly/3tVkZHK

  • 教學實踐計畫經費 在 農傳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12 11:30:49
    有 182 人按讚

    【#豐年70 世界級的水彩畫家,亦是媒體人──豐年社創社社長藍蔭鼎】

    二戰之後,從戰時體制「解封」的臺灣,曾有一波媒體興起的風潮。1946年前後,光是新登記的報紙便超過20家,當時出版的雜誌數量更逾百家,其中便包括畫家藍蔭鼎(1903~1979)成立的「臺灣畫報社」。

    綜觀臺灣美術史,以畫家成為媒體人在當時是少見的經歷。藍蔭鼎1903年生於宜蘭羅東郊區阿束社,父親為清末秀才,羅東公學校畢業後未再升學,卻從18歲就擔任母校代理美術教員,之後獲得「臺灣美術啟蒙之父」石川欽一郎賞識,拜入門下,並由臺灣總督府推薦赴日,以旁聽生身份短期進修水彩。1929年,藍蔭鼎就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並受恩師石川引薦,榮膺英國皇家水彩畫協會會員。

    藍蔭鼎敏銳於現代化、國際化潮流,是最早使用英文落款的臺灣畫家之一,也很早與國際畫壇建立關係。此外,由於秀才父親、私塾教育的背景,他在戰後很快跨越語言障礙,而能在國民黨臺灣省黨部支持下成立臺灣畫報社,並以畫家兼媒體人的身分,結識愛好藝術的時任美國新聞處處長許伯樂(Robert Sheeks)。

    農村鄉土是藍蔭鼎始終不忘的根,也是他一生著力最深的畫題。利用刊物引進現代知識,改善農村的經濟、生活,在日治時代已有前例,藍蔭鼎也自然和許伯樂提起這樣的想法,並在許伯樂的認同與支持下寫成計畫,向美國國務院爭取經費,成為豐年社創立的緣起。

    另一位藝術大家楊英風,也是豐年社首位美術編輯回憶藍蔭鼎:

    「這段時間雖然有接受美援,但在創設期間事務繁忙,可以說工作得相當辛苦。我們經常連袂下鄉訪問農民,希望了解農民的生活、想法和風俗習慣。這段期間我天天和藍蔭鼎生活在一起,他的一言一行我了解的最為清楚,他不僅到汽車能行之處,並且深入山川民間,考察疾苦,將之報導在刊物上,以藝術家誠懇的本質去為廣大的農民服務。這種精神不在過去,就是在今日也很少見到。」

    「從豐年社同事期間,他對農民所做的各項協調工作,及至擔任華視董事長期間,開闢了《今日農村》、《空中教學》等節目,可以證明他是個言出必行的人,他始終念念不忘實踐他的理想。」

    1954年,藍蔭鼎受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藍欽(Karl L. Rankin)推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成為首位赴美訪問的臺灣藝術家。之後藍蔭鼎曾任聯合國藝術委員,涉足外交,並曾被日內瓦國際藝術年鑑選為「當代世界25位最傑出藝術家」、歐洲藝術評論學會及美國藝術評論學會選入第一屆「世界10大水彩畫家」。雖以藝術家揚名於世,在創立豐年社外,藍蔭鼎曾於臺視、華視擔任要職,亦是傑出的媒體人。1979年2月4日,藍蔭鼎寄出《畫我故鄉》專欄手稿後於凌晨逝世,享年77歲。

    #藍蔭鼎 #楊英風 #臺灣藝術家 #媒體人

    --

    參考資料:
    楊英風‧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藍蔭鼎的畫外故事〉(原載於藝術家出版社 《藝術家》雜誌第8卷第4期,1979)
    蕭瓊瑞/《真善美聖的實踐者:藍蔭鼎的生命與藝術》,藝術家出版社,2019
    張益昇/《藍蔭鼎水墨畫情境研究・藍蔭鼎生平事略》,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8

  • 教學實踐計畫經費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20 15:10:25
    有 48 人按讚

    【地方創生三支箭,蚯蚓實驗、飛鷹亮點與公務員再培訓】

    這是我在《風土經濟學》結語寫的建議,現在我陸續實踐中。但是最有意義的,是我提出的第三支箭,公務人員再培訓。

    書上寫著:
    「政府不應急著提撥預算,而是要把錢用在刀口上。提供經費只是先射箭再畫靶,逼大家先畫一個不切實際的靶,錢用完就算了,最後也無可奈何。有效運用經費,是要先培養射箭能力,再去找到適合的靶心,才能把餅做大。

    政府單位對於地方創生議題,應該立刻做什麼事?知難要行易,必須先做三件事,射出三支箭。第一支箭,先打小牌,累積地方解決問題、創造生機的能力。第二支箭,累積各地經驗,了解不同風土脈絡,找到各種適合不同脈絡的創生模式,再推行中大型計畫。第三支箭,制定地方公務體系的專業再培訓計畫。

    公務人員的培訓要如何具體落實?傳統培訓方式都是上課,沒有太多實作練習,也沒有符合地方創生的專業能力,因此,首先要重新調整教學培訓內容。過程中,先以中階主管為種子學員,精進他們的能力,才能有效領導部屬,培養年輕公務人員的專業能力。」

    這兩年我與台東縣政府合作,先培訓一百多位縣府科長,再培訓一百多位基層公所課長、主任。

    學員們都先讀《風土經濟學》,課程中運用方法架構逐步練習。

    接著花蓮縣政府也邀我培訓縣府科長,我也陸續收到其他地方政府、中央部會的邀請,都是培訓公務人員。

    我很高興的是,這是跳脫傳統公務人員培訓的方式,但是最扎實有效、跨部門整合、目標導向與實作練習。

    而且授課過程中,看到大家的活力、腦力與想法,都能提出很具體、務實且有想法的方案。

    我提出的主張,自己也在實踐中,而不只是一個空泛的口號。

    《風土經濟學》是思維與行動並重的書,甚至不是一本書,而是有血有肉、有思考有行動的人。

  • 教學實踐計畫經費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2-04-05 19:49:52

    今(28)日林佳龍委員在教育及文化委員會質詢教育部長蔣偉寧有關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林佳龍在質詢過程中,充分表達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十多年的發展所面臨的難題,並認為台灣民間教育者已為台灣教育的多元發展注入優質正向的活水,許多在家自學者及實驗教育機構獲得教育研究者或機構的肯定,也激起更多的教育改革者及實踐家投入教育現場。目前已走到十二年國教的方向,林佳龍呼籲教育部應跳開過去考試的迷思,提了多項臨時提案,要求教育部應積極支持「所有的」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都能獲得他們應有的幫助。

    林佳龍委員指出,根據報考大學同等學力認定標準,一般高中職學校學生只要有高二以上資格,縱使休學、中輟學仍可以報考大學,但同樣是政府核准的學習方式,教育局審議通過的高中非學校型態學生卻得多考一次高中同等學力檢定,且一年僅考一次、五科全都及格後才能進入大學,這對非學校型態學生的受教權影響很大。林佳龍委員為非學校型態學生深深地抱屈,全國10多萬的考生擁有學測和指考兩次入學的機會,只有非學校型態學生還得忍受這種違反多元適性、一年一試、一科定終生的升學制度。蔣部長非常同意林委員的看法,願意在制度上解放目前不合理的規定,並創造平等的學習管道。

    政府開放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十多年來,從未給予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之學生、家長、機構或團體教育經費補助,林佳龍委員指出,許多家庭及機構為了孩子的多元適性發展咬牙苦撐,勉強支應孩子的教育費用,儘管自己繳納的稅款未能嘉惠自己孩子,卻依然如實納稅。由於非學校型態學生的學籍依規定須設籍於某一公立學校,雖然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教材教具、教學人員和實施場地未放置於學校,但是地方政府仍然非學校型態學生的教育經費編入其設籍的學校,這些學生並無法享受到其原先應分得的教育資源。以98學年度全國216名國中和667名國小申請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學生為例,國中和國小每生平均分的教育經費分別為12萬9,476元、9萬5,493元,換算後亦即每年有9千多萬元未實際用於非學校型態學生身上。林佳龍委員在會中以臨時提案要求教育部必須提出具體計畫改善來改善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教育經費完全自籌的問題。蔣部長答覆教育部願意研議該有的配套並做全面的檢討。

    林佳龍指出,目前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學生多數選擇須參加基測的申請入學及登記分發入學的方式,但該方式的名額受到未來12年國教實施後免試入學逐年擴大的影響而減少,這將擠壓非學校型態學生的升學空間。林佳龍舉中投區為例,101學年度共有63校提供合計近2萬1千人的高中入學名額,但只有2校合計15人名額提供給非學校型態學生申請,名額多寡尚在其次,僅有兩個學校的選擇,對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學生非常不公平。針對各種非學校型態學生遭受不平等對待或排擠的情況,林佳龍要求蔣部長必須規劃十二年國教實行後,非學校型態學生能在免試入學方式享有和一般學生同樣的權益。

    林佳龍委員指出,他翻遍目前現有的法令,皆未能保障非學校型態學生的各項權益,如升學機會的平等與獨立學籍的制度,甚至「高中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辦法」根本找不到法源依據,林佳龍委員當場也提出臨時提案要求教育部應當制定一套完整的「實驗教育實施條例」,以規範所有的學校型態及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

    教育部在該次委員會同意林委員的四項臨時提案,在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的決議下推動辦理相關作業。

    http://www.citylove.org.tw/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