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敏實科技大學人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敏實科技大學人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敏實科技大學人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敏實科技大學人數產品中有12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史丹佛研究:空污可改變基因」 — 長期接觸空氣污染的兒童,成年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大大增加: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空汙對發育中的兒童影響甚鉅,受到髒空氣的傷害會比成人還嚴重。「空污」是當前各國皆須面對的重要議題之一。尤其,與成人相比,孩童的健康受到更大傷害!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報告,全...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年過年很不一樣,這個農曆新年我是吃年夜飯配肺炎新聞,而不是賀歲節目。今年的新年歌曲恐怕也要改成: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裡,見面第一句話,就是「口罩買到沒?」 這場疫情實在讓大家都很不好過,網路上謠言不斷、真假消息難辨,今天就要帶大家來瞭解一下,我們要對付的敵人究竟是什麼來頭。 我們先來正名...

敏實科技大學人數 在 Luna Pun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8-10 10:44:10

前幾排 我同我朋友玩左個遊戲 個遊戲係我哋會選擇一個問題 大家必須真實回答問題 有做或者有試過同 冇做或者冇試過 我哋會攞啤牌顏色代替 紅色代表有 黑色代表冇 然後大家就要估有幾多人有做或者冇做有試過或者冇試過 估中人數嘅就唔需要飲酒 估唔中嘅就需要飲酒 雖然我吾 或者極少飲酒但係我都有份玩 ...

敏實科技大學人數 在 BusinessFocus | 商業、投資、創科平台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11 10:12:44

立即Follow @businessfocus.io 新華社報道可抑制武漢肺炎病毒,雙黃連口服液一夜搶空⠀ ·⠀ 作為新型冠狀病毒起源地的中國,截止2月1日,確診個案已經達到1萬例以上,死亡人數已達到259人,官媒新華社在1月31日夜晚報道,從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獲悉,該所和武漢病毒所聯合研究初步發...

敏實科技大學人數 在 Simon Shen 沈旭暉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4-28 19:14:28

[#隨緣家書📖]不少上一代的朋友認為,「時代革命」這口號「敏感」,令我想起兩個月前擔任一場中學辯論比賽評判,辯題是「香港需要革命」,本來在白色恐怖氣氛下,「不禁倒抽一口涼氣」,卻見身邊另一位評判石永泰大律師氣定神閒,笑說工業革命也是革命,何必庸人自擾? 事實上,香港目前這場運動要是發生在二十年前,...

  • 敏實科技大學人數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15 07:30:07
    有 41 人按讚

    「史丹佛研究:空污可改變基因」 — 長期接觸空氣污染的兒童,成年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大大增加: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空汙對發育中的兒童影響甚鉅,受到髒空氣的傷害會比成人還嚴重。「空污」是當前各國皆須面對的重要議題之一。尤其,與成人相比,孩童的健康受到更大傷害!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報告,全球有高達93%(約18億)15歲以下的兒童,每天呼吸嚴重威脅健康的髒空氣。
    世衛進一步解釋:
    ▪第一,兒童呼吸速度比成人還快,會吸入更多污染物。
    ▪第二,他們個頭較小,生活空間接近地面,此處污染物濃度卻也最高。
    因此,對於身體、大腦尚未發育完全的兒童來說,他們更容易受到空汙危害[1]。
     
    史丹佛大學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示,兒童若長期暴露在空氣污染當中,成年後罹患心臟病和其他疾病的機率也會跟著上升,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上的這項分析,是首次在人體單細胞中調查空氣污染影響的研究,並同時關注了兒童的心血管和免疫系統,而這次的發現可能會改變醫學專家和家長對兒童呼吸空氣的看法,並為那些長期暴露在嚴重空氣污染中的人提供臨床干預措施。
     
    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瑪麗說:「我認為這份研究是可以讓人相信的,且我們有證據表示因空氣污染原因造成的免疫和心血管系統變化,更可怕的是,那些看起來只是短暫的空氣污染暴露,實際上也會改變兒童基因的調控甚至改變血壓,這都會為日後罹患疾病的風險指數奠定基礎。」[2]
     
    ■史丹佛研究:空污可改變基因
    空污已被科學家視為沉默的殺手,學術界愈來愈多研究提出空污對健康的危害證據,最新研究發現,童年階段接觸空污,就足以改變基因,影響成年後的健康,且即使低水平污染,也會增加罹患心肺疾病的風險。
     
    史丹佛大學研究發現,童年時期暴露在骯髒的空氣下可能會改變基因,並可能改變血壓,從而增加成年時罹患心臟病與其他疾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針對居住在加州弗雷斯諾市(Fresno)6~8 歲兒童群體為研究對象,主要是西班牙裔。選擇這個城市原因是這個地方受到工業、農業和野火等原因影響,是加州空氣污染程度最高的城市。
     
    研究人員計算 1 天、1 週和 1、3、6 和 12 個月的平均空氣污染暴露量,結合當地健康和人口統計調查、血壓讀數和血液樣本,並首次使用質譜分析免疫系統細胞,可同時對多達 40 個細胞標記物進行更靈敏的測量,讓研究人員可更深入了解污染暴露的影響。
     
    研究發現長時間暴露於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與甲基化增加有關,甲基化是 DNA 分子改變,可改變 DNA 活性而不改變序列,基因表達這種改變可能會傳給後代。研究人員還發現,空氣污染與單核球[3]的增加有關,這種白血球在動脈斑塊的形成有關鍵作用,並可能使兒童成年後罹患心臟病。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是首次在單細胞層級研究空氣污染的影響,並同時關注兒童的心血管和免疫系統。
     
    ■「空氣污染被視為沉默的殺手」— 是疫情過後人類面臨最迫切的生存危機:美國心臟協會及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聯合發行的醫學期刊《循環》(Circulation)一項新研究分析 2000~2016 年超過 6,300 萬美國醫療保險患者的數據,並研究三種不同類型的污染物,PM2.5、二氧化氮和臭氧對健康的影響,結果發現,即使是長期接觸低於國家標準的空污,也會增加肺炎、心臟病、中風和心律不整的風險。
     
    2019 年 PM2.5 污染最嚴重國家排名,前十名都是中東與亞洲國家,分別是孟加拉、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印度、印尼、巴林、尼泊爾、烏茲別克、伊拉克,中國排第 11,台灣排名第 58。
     
    全球 90% 人口呼吸不安全的空氣,是對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之一,每年導致死亡人數增加近 700 萬人,其中呼吸系統疾是全球第二大最常見的死亡原因。空氣污染被視為沉默的殺手,是疫情過後人類面臨最迫切的生存危機[4]。
     
    ■兒童健康之環境威脅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23%全球疾病負擔和 26%五歲以下兒童死亡可歸因於有調整可能的環境因素。以全球觀點來看,傳染性疾病仍是影響兒童健康極重要的環境因子。
     
    但對已開發或工業化國家來說,導致兒童罹病或致死最主要因素已被慢性疾病取代。氣喘、神經發展性疾病、白血病與腦瘤、兒童肥胖盛行率逐年增加,且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環境暴露為重要致病因子。
     
    人體可經由多種途徑接觸到環境汙染物,吃的食物、飲用的水、呼吸的空氣與家塵、個人用品如乳液的皮膚接觸等都是常見來源。兒童某些特質讓他們特別容易受到環境毒素的危害,例如喜歡把手放到嘴巴的行為,可能增加來自地毯、家塵或土壤中毒物接觸。
     
    以每單位體重與成人相比,孩子喝較多的水、吃較多的食物、呼吸較多的空氣;大多數的汙染物可以通過胎盤或經由母乳傳給幼兒。
     
    兒童的代謝系統發育較不成熟;兒童處於快速生長與發育階段,這些精細的發展進程容易被外來因子干擾、破壞;再者,對於生命早期的環境暴露,兒童比成人有更多時間發展成慢性疾病。
     
    近年來的研究更支持健康與疾病發育起源(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e)的理論,即早期的生命事件,包括母體內源性因素如基因、營養,和外源性暴露如環境汙染物,都可能影響整個生命歷程的發展與健康。
     
    2002 年世界衛生組織在曼谷舉行「第一屆兒童健康之環境威脅」國際會議,提出幾項措施,包括移除汽油中的鉛、清潔的飲用水、減少汞污染和反吸菸運動等。
     
    而臺灣過去重大環境污染議題,從半世紀前含砷地下水導致的烏腳病流行、米糠油遭多氯聯苯汙染的油症事件、有機化學廢料或重金屬農地污染;到近期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惡意添加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事件、起雲劑遭非法添加的塑化劑事件,這些對健康面向最大的影響往往是孕產婦及幼童;同時,臺灣也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或室外空氣污染威脅。
     
    依據 PM2.5 的來源,東北部因地理位置,大多數汙染來自境外移入如大陸霾害,而其他地方則以本地製造為主,包括交通運輸如道路揚塵、工業汙染、燒稻草或金紙等活動。
     
    還有各種新興關注汙染物(Contaminants of emerging concern),因為人類活動而進入環境生態圈。這些物質可能長期存在環境中,或已在人類或其他生物體被檢測到,卻未納入規律監測或管制,這都是未來訂定管制標準或策略時的挑戰,應特別考量易受傷害族群之兒童健康[5]。
     
    ■污染顆粒會入侵母體,5 歲以下兒童是最大受害者
    兒童尤其是受空氣污染危害的弱勢族群,原因是兒童更接近地面,並且呼吸速度比成人更快,時常用嘴巴呼吸而不是有天然過濾系統的鼻子。兒童在戶外的時間更多,一旦孩子暴露在外,污染物會對他們的身體產生更嚴重的影響,原因是 3 歲以前,童年大腦每秒建立超過一百萬個新神經連接,身體和大腦正在快速成長。
     
    PM 2.5 會經由鼻子和嘴進入兒童的身體,透過呼吸道進入血液,到達身體的每個器官。這些顆粒會破壞這些器官的正常功能,包括破壞腦細胞,並增加兒童在以後生活中發展心臟、大腦、呼吸、免疫和發育狀況的風險。
     
    此外,暴露在污染物中與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子宮內認知發育受損以及自然流產有關,大約 18% 的早產可歸因於子宮內污染顆粒物的暴露。子宮內和兒童接觸空氣污染也與支氣管炎和哮喘、肺功能降低、復發或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以及生長發育受損有關。溫哥華和上海的大規模研究發現,接觸微粒物質、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與自閉症的發病率之間存在關聯。
     
    隨著對化石燃料繼續毒害空氣、食物和水,城市變得愈來愈不適合居住,且只有少數人能夠逃脫,扭轉空污問題需要政府和企業採取勇敢和激進的行動,如果這些努力沒有實現,兒童將成為最大的受害者[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商業周刊「小孩玩得越開心,空氣就越乾淨!這座遊樂場如何在空汙城市辦到」: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international/blog/3007345
    [2](明日科學)「長期接觸空氣污染的兒童,成年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大大增加」:https://tomorrowsci.com/healthy/%E9%95%B7%E6%9C%9F%E6%8E%A5%E8%A7%B8%E7%A9%BA%E6%B0%A3%E6%B1%A1%E6%9F%93%E7%9A%84%E5%85%92%E7%AB%A5%EF%BC%8C%E6%88%90%E5%B9%B4%E5%BE%8C%E7%BD%B9%E6%82%A3%E5%BF%83%E8%87%9F%E7%97%85%E7%9A%84%E9%A2%A8/
    [3](維基百科)「單核球」: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5%E6%A0%B8%E7%BB%86%E8%83%9E
    單核球是人體免疫系統中的一種白血球,單核球產生於骨髓,在血管內為單核球,血管外就變成巨噬細胞。其在人體免疫系統內有兩種作用:一,補充正常狀態下的巨噬細胞和樹狀細胞;二,在有炎症信號下,單核球會在8到12小時快速聚集到感染組織,並分化出巨噬細胞和樹狀細胞產生免疫反應。在白血球中的數量約佔2%~10%。
    [4](Technews 科技新報)「沉默的殺手,史丹佛研究:空污可改變基因」:https://technews.tw/2021/02/26/air-pollution-can-change-dna/
    [5](國家衛生研究院兒童醫學及健康研究中心)「環境健康」:https://chrc.nhri.org.tw/professionals/files/chapters/11_5_%E7%92%B0%E5%A2%83%E5%81%A5%E5%BA%B7.pdf
    [6](Technews 科技新報)「污染顆粒會入侵母體,5 歲以下兒童是最大受害者」:https://technews.tw/2019/03/11/child-is-the-biggest-suffer-from-air-pollution/
     
    ➤➤照片
    (天下雜誌)「全球3億兒童吸有毒空氣 傷身又傷腦」:https://www.cw.com.tw/article/5079099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環保署 #環境健康危害 #氣候變遷與健康 #空汙 #兒童 #空氣污染 #沉默的殺手
     
    國民健康署 / 環境保護署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186593071836:274:商業周刊(http://xn--zsrzt.com/)]
    明日科學
    維基百科
    Wikipedia
    Technews 科技新報
    天下雜誌
    國家衛生研究院兒童醫學及健康研究中心

  • 敏實科技大學人數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06 17:30:57
    有 41 人按讚

    《科技部科普文章分享》【與失智海嘯賽跑—張玉玲致力開發失智徵兆的篩檢工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3秒就新增一位失智症患者,107年底臺灣失智症人數約有28萬人,衛生福利部預估每年會以成長一萬人的速度飆升,失智症成了全球最迫切的問題。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張玉玲正與這波失智海嘯賽跑,積極開發評估認知功能的心理學檢測工具,希望能在失智症發生之前,提早篩檢出失智症的高風險群。
     
    研究失智症與張玉玲的成長經驗有關,從小就看著熟悉的長輩發病,儘管家人費心照顧,仍無法延緩症狀惡化。她坦言,過了數十年,失智症仍是無藥可治癒的疾病,但透過認知訓練,確實可以延緩症狀,越早發現失智徵兆,訓練效果越顯著。
     
    ■得到「MCI」,發展成失智症風險高
    在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攻讀臨床與健康心理學博士時,張玉玲就致力投入失智症研究,至今已超過15年了。1990年代學界就提出「MCI」(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輕度知能障礙)的概念,作為失智症發病前期的階段,若在這段時間沒有積極作為,未來很有可能罹患失智症。
     
    張玉玲表示,MCI的診斷並沒有明確的標準,2010年她調整了MCI的診斷標準,採用她的診斷標準後,對於確診MCI者,一年後發展為失智症的準確率可提高至 60%。
     
    「但得到MCI後再來預防已經晚了,加上如果是以磁振造影(MRI)或是其他生物標記檢驗MCI所需經濟成本相當高,也未必準確。」她希望能開發出便宜、不具侵略性且靈敏的檢測工具,在個案罹患MCI之前,就能篩選出失智症的高風險群。
     
    ■完整文章,詳( 科技部 科技大觀園):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0642f644-f4ad-42c3-8e2b-9d024f580b32
     
    #科技部科普文章分享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敏實科技大學人數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30 22:27:13
    有 270 人按讚

    第 17 集 當臺灣遇見疫情 (中)(文字版)

    去年臺灣防疫走在世界各國之前 ,
    不單創造了很長一段時間確診人數「加零」的這種成績,
    給我們自己爭取來一段很長的安全時間,也舉世刮目相看。
    但是到了今年 5 月卻有了破口,疫情爆發,這其中到底有什麼原因?
    有什麼值得我們當做前車之鑑,做未來的防範?

    我訪問了許多不同領域的學者,得到的一個印象是:
    當然我們去年因為封閉邊境,鼓勵大家、要求大家戴口罩、勤洗手,
    達到了相當的成績。但事實上也因為我們的注意力太過於只關注在這些事情上,所以也見樹不見林,反而忽視了很多其他更根本性的問題。

    我們現在就先從公共衛生,公衛的課題來說起吧。

    1.
    成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的陳美霞教授,對公衛的課題有長期的研究。
    她說:其實就像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一句話『預防勝於治療』,
    社會的防疫也是一樣。社會的防疫也是有「預防勝於治療」這個課題,
    公衛就是那個「預防」的系統,所謂「治療」當然就是醫療系統。
    陳美霞教授說,跟 2003 年 SARS 的時候比較起來,
    臺灣公衛系統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一直在原地踏步。
    原地踏步的情況在顯示在幾點上:第一,就是預算一直太低了。
    像現在臺灣每年醫療健康支出的預算是超過 1 兆多元,
    但是其中 96% 都是在醫療系統上,給公衛系統的只有 4% 左右。
    這個比例在 2003 年SARS 爆發的時候就是如此,17 年後的現在仍然如此。

    第二.整個臺灣在「醫療市場化」的同時,「公衛也跟著醫療化」。
    所謂「醫療市場化」,就是醫院忙著找病人。
    「公衛醫療化」,就是公衛因為預算不足,並且還要求盈虧自負,所以也要提供醫療服務。
    陳美霞教授講了衛生所的例子。
    她說:從 1950 到 1980 年代,臺灣的衛生所普及,在整個公衛體系裡發揮了小兵立大功的角色。
    但是 1980 年代之後,衛生所不但減少,還要自負盈虧,提供醫療服務。
    資源不但沒增加,工作還增加了一百多項。
    到了選舉的時候,還要負擔一些相配合的任務。
    公衛體系本來應該是防疫的主角,現在卻只能處理一些緊急事項跟一些表淺的問題,疲於奔命。
    她認為這是很可惜的事情。
    如果預算夠、資源夠,衛生所如果可以發揮更健全的功能的話,以衛生所對傳統市場的情況的了解、對消費者互動模式的掌握,一旦出現傳染病,
    而他們對病毒的傳染模式也能夠有了解的話,這幾者相連接起來,
    他們在社會裡可以發揮的公衛教育、預防的功能,會是非常強大的,不只是現在這樣子。
    所以陳美霞教授建議:未來防疫的重點應該放在公衛上。
    而公衛真正的主角是各地的衛生所和社區。
    至於中央應該扮演的角色,就是統籌跟分配資源。

    臺大公衛學院的李柏翰教授,他也提出他的看法。
    他說:現在臺灣的學校裡面對公衛人才的培育,
    焦點都放在病理學、流行病學上,做研發、做統計這樣的工作。
    公衛人反而忘記了事實上公衛的工作需要大量跟人接觸,
    必須要對人了解,對人文、社科相關的知識要有所涉獵。
    所以他建議:為了培養未來公衛人對人文、文化的敏感度,
    應該參考英國的例子,重視醫學人文、健康人文,
    讓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參與到公衛課程的設計上。

    2.
    再來,一個社會是否能夠防疫成功,
    跟這個社會是否照顧得好社會上的弱勢族群有很大的關係。
    也許你會問我說:這跟照顧弱勢群族有什麼關係?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的陳美華教授說得很好。
    她說:能夠看到邊緣地帶,世界就有機會變好。
    同樣的如果我們日常就對社會的邊緣、對這些弱勢者不注意的話,
    那到了一定的時候,到了疫情期間,所有的問題就會加倍奉還。

    這樣看的話,臺灣今年 5 月之所以爆發疫情,也就很清楚了。
    因為有兩大破口都是來自於弱勢族群。
    一個是萬華茶室裡的工作人員,一個就是高科技公司裡的移工。
    陳美華教授長期關心臺灣的弱勢族群,
    包括了八大行業的工作者、移工、街友,以及社會低所得工作者。

    陳美華教授認為:臺灣社會長期不肯正視色情相關的產業,
    把它逼進了暗處,這一次萬華茶室終於看到了後果。
    因為所有的事情進了暗處之後,就很難觀察、追蹤。
    而社會把這些弱勢族群污名化之後呢,更給防疫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難度。
    所以她認為像那個獅子會長站出來,其實有很大的勇氣。
    但很多人卻是不但不理解他的勇氣,還嘲笑他。
    陳教授認為:這些嘲笑有很大一塊出於大家的自保的心理、獵巫的心態。
    但大家都沒有想到:像是舞廳、酒家、陪侍業這種工作全面歇業,
    長期下來,他/她們怎麼生活?
    因為這些人都是要靠每天拿的日薪來生活,
    長期歇業對他/她們的打擊是非常嚴重的。
    而一個社會要保持正常的運作,同時又兼顧防疫,
    不可能長期把社會底層的一群人的生存置之不理、視而不見。

    第二 也就是臺灣高科技公司裡的移工爆發疫情的事件。
    陳美華教授也說,這讓我們看到了臺灣科技業雖然自稱提供最乾淨的工作環境,
    代表先進、尖端的公司治理模式,但是對移工的心態卻是非常有偏差的。
    在這種偏差心態下,移工的生活環境那麼差,
    有一天他們那裡成了爆發疫情的缺口,不也是很合理的嗎?

    3.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的林宗弘教授,長期研究臺灣的產業和勞動情況。
    他的觀察也是如此。
    他認為臺灣的勞動人口裡,有兩個族群是長期受到最大的剝削。
    第一就是外勞、移工。
    健保雖然有覆蓋到這些外勞、移工,但是醫療條件和居住條件都很差。
    所以林教授認為:如何改善這些移工的生活和健康條件是當務之急。
    並且,我們應該努力幫助那些有意願留下來,和臺灣一起打拼的移工成為移民。
    再來,在臺灣的勞動人口裡,受到嚴重剝削的就是年輕人低薪族群。
    從 1999 到 2016 年,17 年間臺灣的名目所得都沒有成長。
    因為通貨膨脹,實際上還在倒退。
    林宗弘教授說:上一次 2008 年金融海嘯之後,
    臺灣年輕族群受到了這種高失業率壓低工資的壓力,
    22K 的影響持續了 7 年之久,直到大約太陽花爆發時才好一些。
    而目前的情況,雖然相對有臺商回流、資本回流這些比較好的情勢,
    但是因為疫情,所以使得今天的年輕人馬上要面臨一個殘酷的現實:
    畢業就是失業。因此他認為如何協助年輕人低薪族群,
    是一個非常立即而緊迫的課題。

    4.
    弱勢者當然不只這些,還有護理人員。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的蔡友月教授說:
    比起 2003 年 SARS 來襲的時候,17 年後 臺灣醫院裡的應對能力好了許多。
    SARS 期間,大家完全不知道怎麼應付院內感染,
    但今天即使發生院內感染,也可以很快地把破口補起來。
    然而,還是有醫療能量不足的問題,特別是護理人員。
    而護理人員在這一次疫情裡的努力,是特別令人感動的。

    蔡友月教授說 很多醫生都向她承認: 醫生面對這些病人,
    開了一些處方之後就離開了。
    而那些重症患者是誰在照顧他們呢?
    就是護理人員要穿著隔離衣,不斷地進出,留下來一同陪同他們。
    所以護理人員的壓力是完全不同於醫生的。
    護理人員一方面這麼令人感動地在投入她們的工作中,
    但事實上她們處在極大的壓力下,也是一種弱勢族群。

    在《讓我們勇敢夢想》第 8 集的報導裡 我們訪問過一家「無論如河」的書店。
    這個書店是有四位護理人員背景的人所創立的。
    而其中之一,就是創立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的梁秀眉。
    梁秀眉就特別跟我們強調說:在醫院資本化、追求利潤化的情況下,
    護理人員在醫院裡的壓力是外人所難以想像的。
    她們不單人數減少,工作量加大,並且接受培訓的時間也減少。
    因此她講:很多護士都說她們愛喝珍珠奶茶,為什麼呢?
    是因為她們忙的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了,所以最方便的路子就是喝珍珠奶茶。
    而據她所知,在這次疫情期間,她們的工作更忙。
    很多人是連喝珍珠奶茶的時間都擠不出來了。

    談完了公衛的課題、弱勢族群的課題,
    接下來我們要談政府的角色,以及公民社會的課題。
    下一集歡迎大家繼續收看,謝謝。

  • 敏實科技大學人數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2-09 23:38:41

    今年過年很不一樣,這個農曆新年我是吃年夜飯配肺炎新聞,而不是賀歲節目。今年的新年歌曲恐怕也要改成: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裡,見面第一句話,就是「口罩買到沒?」

    這場疫情實在讓大家都很不好過,網路上謠言不斷、真假消息難辨,今天就要帶大家來瞭解一下,我們要對付的敵人究竟是什麼來頭。

    我們先來正名一下,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暫時把病毒稱作「2019 novel coR0navirus」,簡稱2019-nCoV,中文翻譯是「2019新型冠狀病毒」。 去年12月疫情爆發初期,中共衛生當局直接把矛頭指向「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還二話不說下令關門清洗,之後更堅稱沒有人傳人的證據,但權威醫學期刊《The Lancet》卻打臉說,去年12月1日發病的第一個肺炎患者,明明就沒有華南海鮮市場接觸史,而且一整個月下來,41名患者中,有三分之一都跟市場無關。

    既然沒有「人傳人」,那沒去過市場的人,到底是從哪裡感染病毒的?北京當局給不出答案,再加上態度遮遮掩掩,這使得網路上傳言四起,有的甚至說中共其實正在秘密研發「生物武器」,病毒就來自武漢一間國家級的P4實驗室!

    各種「腦補」繪聲繪影超精彩,但我們還是得用科學的角度來探討源頭。其實早在2002年SARS爆發後,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專家「石正麗」,就帶著團隊到中國各地採集蝙蝠樣本,試圖找出SARS的病毒源頭,十多年來總共發現500款過去從未發現過的冠狀病毒,還在2018年公布了研究結果。

    而這次的疫情爆發後,「石正麗」團隊就火速發表了最新論文,內容提到他們當年在雲南發現一種「中菊頭蝠」,從這種蝙蝠身上採集到的冠狀病毒「RaTG13」,和武漢肺炎冠狀病毒的序列,相似度高達96.2%,幾乎可以說兩種病毒是兄弟。

    雖然目前無法證實,武漢肺炎病毒直接來自雲南,也無法得知,別的地方還有沒有更相近的病毒株,但專家根據現有證據推斷,很有可能是這種蝙蝠,把病毒傳染給中間宿主,然後中間宿主再把病毒傳染給人類,傳播模式就跟SARS大同小異。

    不過大家有沒有發現,最近幾年來世界各地的新型傳染病,幾乎都跟動物脫不了關係。SARS病毒可能來自蝙蝠,H7N9禽流感來自禽鳥類,伊波拉來自猿猴,MERS疑似來自駱駝,全部都是人畜共通傳染病。

    這些原本跟人類完全無交集的病毒,到底是怎麼跳到我們身上的?原因不外乎是吃「野味」,以及我們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破壞。《下一場人類大瘟疫》的作者David Quammen幾天前就投書紐約時報說,病毒原本可能好端端的在蝙蝠洞裡,是人類活動把它釋放出來,今天爆發這樣的傳染病,恐怕是我們「自找的」。

    接下來我們現在再來看看這個病毒的傳播力有多強。我們現在已經知道,武漢肺炎冠狀病毒是藉由飛沫傳染,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指出,傳播距離大約在6英呎,也就是1.8公尺內,比起麻疹、水痘病毒可以飛30公尺遠好得多。

    再來我們要搞懂病毒的「基本再生數R0」,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病患平均可以感染多少人。如果能藉由醫療措施把R0降到1以下,就代表一個病人能再感染不到一個人,這個疾病也就能被撲滅了。

    不過統計樣本和傳染模型的不同,會大幅影響R0的估算結果。目前WHO的數據最為保守,介於1.4到2.5之間,而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則估計2.6。光看數字好像有點不痛不癢,我們實際拿R0 2.6來算算看,如果5名武漢肺炎患者,每人能感染2.6人的話,在5個感染週期後,就會有368個人生病。拿季節性流感相比,平均一個病人會傳染給1.3個人,同樣以5名病患、5個感染週期來算,最後只會有45人生病。R0只差1.3個百分點,最後結果卻是差了8倍。 這樣一比就「很有感」了吧?也難怪先前四名英美專家公布論文,說武漢肺炎R0高達3.6到4.0時,就嚇壞不少人。

    儘管各國專家估算的R0不一樣,但怎麼看都覺得中共當局公布的確診案例數據好像…「太客氣」了,目前綜合各國專家發表的研究結果,實際感染人數恐怕上看10萬人,甚至更多。

    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主任佛契就警告說,武漢肺炎病毒傳染性非常非常高,幾乎可以確定將成為大流行。還有許多專家不約而同提到,這波疫情令人聯想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當時爆發全球性H1N1甲型流感大流行,導致全世界5億人感染,至少5000萬人死亡,連當時的台灣也有4萬多人喪命。

    大家可能會想,預防重於治療,現代醫學這麼發達,疫苗應該很快就能上市了吧?恐怕沒那麼樂觀,問題出在:第一速度,人體試驗的速度,第二還是速度,病毒變化的速度。

    北京當局1月10日公布新型冠狀病毒的遺傳密碼後,各國醫藥專家爭相投入了這場疫苗競賽。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就聯手生技公司Moderna聯手開發疫苗,預計三個月後,就能進行第一階段試驗。中國首富馬雲,也大手筆捐贈1億元人民幣,相當4.4億台幣,用於疫苗研發。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正在研究,可以同時預防武漢肺炎和流感的「鼻噴式疫苗」。

    美國醫療保健產品大廠嬌生,也加入戰局,預計8到12個月內進行人體試驗。美國加州聖地牙哥Inovio實驗室更宣布,他們只花了短短3個小時,就設計出一款叫做「INO-4800」的疫苗,預計初夏以前就會進行人體試驗。

    想當初2003年SARS爆發後,研究人員花了20個月的時間,才研製出可用於人體試驗的疫苗,到2015年茲卡病毒蔓延時,專家們已經將疫苗研發時間縮短至6個月,現在竟然只要3小時!“愛的迫降”我只看三集他就研發出來了,好犀利呀!不過別以為研發成功就沒事了,難是難在後面一系列的安全測試,無論怎麼壓縮時間,疫苗都必須經過動物測試,再經過人體試驗,整套流程差不多要一年時間。

    再來就是,醫藥科技快,病毒變化更快!冠狀病毒是一種「核醣核酸RNA」病毒,偏偏RNA變異的速度很快,一旦變異個幾代,原先針對某種特定病毒所設計的疫苗,可能就完全失去效果了。加上冠狀病毒疫情往往來去一陣風,殺個你措手不及然後就銷聲匿跡,例如當年的SARS。

    大家要知道研發一款疫苗,都是幾千萬、幾億在燒欸,這就很像大手筆製造了最新型的飛彈坦克,但等武器做好,敵人根本已經換了一批,或是早就消失了,還打什麼仗?

    所以啊,現在不管研發疫苗或解藥,都是「遠水救不了近火」,我們只能勤快洗手,盡量避免前往疫區,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十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3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