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病與詩——「疾病誌與再生詩」 #線上直播
📣 6/10 (四)13:00——15:30
(#報名網址、#線上直播網址 會放在 #限動,再請前往)
今年三月,收到癸雲老師的私訊,邀請我出席一場講談。當時,她便已向我介紹了主要脈絡:以人文醫學的角度切入,談詩的創作。我二話不說答應...
|💊預告:病與詩——「疾病誌與再生詩」 #線上直播
📣 6/10 (四)13:00——15:30
(#報名網址、#線上直播網址 會放在 #限動,再請前往)
今年三月,收到癸雲老師的私訊,邀請我出席一場講談。當時,她便已向我介紹了主要脈絡:以人文醫學的角度切入,談詩的創作。我二話不說答應了,原因並非我對「人文醫學」甚或「詩」有足夠的掌握——相對地,我見識淺薄,可能根本無法專業地去談論它——而是我覺得癸雲老師懂我。若是她主持的講談,我似乎可以完全放心地(腦袋空空地?)參與全程,也不用害怕自己有多麽渺小、微不足道。
走在創作路上(即使我是五、六年前才開始重新寫「詩」,但在那之前就已經不斷地在「寫」了——對吧?),我一直認為自己的作品入不了眼。它們雖產自於我心、我手,但永遠無法達到我心目中理想的狀態;我也許可以「愛」它們,但至今仍無法感到「滿意」。假使「文學圈」是一方不小也不大的池塘,那麼我就是一隻陸地上的螞蟻,隔著一層紗看望池塘、池裡的魚,要進入那裡、成為一隻魚,是下輩子才有機會實現的事。而癸雲老師不一樣,不可置否地,她屬於池子,並且有一個令人尊敬的位置,那不僅是愛與熱情可以達到的。
事實上,我從來不是癸雲老師的學生(我非科班出身),也未跟她熟識。我對她的景仰與信任說來有點唐突,但確確實實僅來自於一次《聯合文學》上的書評。去年的六月,是她寫了《#任性無為》的書評,刊在雜誌中屬於她的評書專欄(這專欄貌似非短期邀稿,而是每期由她親選兩本書來寫——但這都是後話了),且主題就談到了「#自我治癒」及「#以詩救贖」,並提及許多我在《#這裡沒有光》、《#結痂》時期的專訪。你們可以想像嗎?一隻螞蟻,要如何獲得來自那方池塘的目光?當螞蟻突然被看見了,心情會是怎樣?我驚喜萬分,更是醞釀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才傳出第一封私訊給她,表達感謝之情。
那一晚,我跟老師說了很多(包括一些有的沒的XD),其中一段是謝謝她看見這樣一個渺小的、躲在角落裡的我。
老師答道:「妳真的不應該是角落的人,應該是讓大家看到的美麗風景。」
我想我會一直記得擁抱這一句話,因為我不得不。
在自我修復、縫補、拯救、對話、和解的漫漫旅途上,創作是我的武器,也是我的藥物,更是我的身體。生理上的、心理上的「病」也好,有醫師開立診斷證明的「真正的病」或是「假的病」也好,不管是哪種「病」,病在痛,文字也會跟著痛。身體與心,心與創作,是連在一起的。
我們週四見。
(抱歉昨天發的限動把星期打錯了,我已過到不知今夕是何夕哈哈)
#圖片有點難一次呈現所以就切割了一下🙏🏻
#總共有兩場喔希望大家有興趣也可以聽聽第二場🥰
▼ 詳 細 資 訊 ▼
【病與詩──「疾病誌與再生詩」創作與人文醫學工作坊(線上直播)】
⠀⠀⠀⠀⠀⠀⠀
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bWd119pZEUsnMKEC7
會議連結:meet.google.com/kkz-wpsk-xtg
⠀⠀⠀⠀⠀⠀⠀ ⠀⠀⠀⠀⠀⠀⠀
【詩的再生功能?──人文醫學座談會】
時間:2021年6月10日(四)13:30-15:30
⠀⠀⠀⠀⠀⠀⠀
🔸主持人:李癸雲(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
🔸與談人:
⠀⠀⠀⠀⠀⠀⠀
#追奇
追奇, 摩羯座O型,高雄人。畢業於高雄女中、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寫字是為了拯救自己,或者更幸運地,也拯救他人;雖然到最後,可能誰都拯救不了。著有詩文集《這裡沒有光》,詩集《結痂》、《任性無為》。
⠀⠀⠀⠀⠀⠀⠀
#徐珮芬
徐珮芬,花蓮人,清華大學臺文所畢業,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清華大學月涵文學獎等。已出版詩集《還是要有傢俱才能活得不悲傷》、《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我只擔心雨會不會一直下到明天早上》、《夜行性動物》。
⠀⠀⠀⠀⠀⠀⠀
#宋尚緯
宋尚緯, 筆名苗林,臺灣詩人、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創作組藝術碩士,著有《輪迴手札》、 《共生》、《鎮痛》、《孤島通信》、《比海還深的地方》、《好人》、《無蜜的蜂群》、《小結》等作品。
⠀⠀⠀⠀⠀⠀⠀
────休息(15:30-16:00)────
⠀⠀⠀⠀⠀⠀⠀
【讀「伊凡·伊里奇之死」──從醫學、心理和哲學觀點】
時間:2021年6月10日(四)16:00-17:00
⠀⠀⠀⠀⠀⠀⠀
🔹主持人:陳秀玲(明新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
🔹演講者:
⠀⠀⠀⠀⠀⠀⠀
#張榮哲醫師
張榮哲,台南人,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臨床組碩士、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班。曾任新竹馬偕醫院主治醫師、清華大學附設診所負責醫師,現任柳營奇美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
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bWd119pZEUsnMKEC7
會議連結:meet.google.com/kkz-wpsk-xtg
政治大學心理系 在 LalaTai 拉拉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第二次婚姻平權草案公聽會已經開始了,這一戰非常關鍵,讓我們一起來關注!
👍正方名單包括:
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張盈堃教授
政治大學心理系李怡青教授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陳宜倩教授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廖福特
古亭長老教會陳思豪牧師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簡至潔秘書長
同志家長楊家敏小姐
徐志雲醫師
漣漪人基金會創辦人朱平
紀錄片導演黄惠偵
張懸
李烈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呂玉霞
(資料來源:http://bit.ly/2fq9B3N、http://bit.ly/2fCEQE1)
💪💪💪一起加油!!
同性婚姻修法第二場公聽會開始啦!TVBS帶您關心 #蔗編
從愛出發、探討法源,「同婚修法」理性辯論,TVBS今明2天舉辦線上公聽會直播。
14:00開播 |電視56台、tvbs.com、APP、TVBS新聞粉絲團
➡平權修法 綠營內民法派.專法派角力
http://news.tvbs.com.tw/politics/689280
➡同婚修法 牧師:改變家庭定義 應循修憲程序
http://news.tvbs.com.tw/politics/688833
#TVBS直播 #同性婚姻 #修法 #公聽會 #立法院 #婚姻平權
政治大學心理系 在 時代力量 New Power Par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同性婚姻法制化」公聽會直播(11/28)】
上午場part1(9:00 - 12:00)
場外聲援的同志朋友,我們一起加油!
上午場接續發言名單
(反方)裘佩恩 – 碩恩法律事務所
(反方)尤怡雯 – 台灣全國媽媽護家護兒聯盟法律顧問
(正方)李怡青 – 政治大學心理系教授
(反方)董保城 – 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
(正方)徐志雲 –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反方)陳慈美 – 東台灣守護幸福家庭聯盟發言人
(反方)徐山靜 – 嘉義基督教醫院顧問醫師
(反方)許牧彥 –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
(正方)楊家敏 – 同志家長
(正方)陳思豪 – 古亭長老教會牧師
(反方)董保城 – 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
(反方)陳科 – 天主教主教團秘書長
(正方)陳宜倩 –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正方)黄惠偵 – 紀錄片導演
(正方)張盈堃 – 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教授
(正方)廖福 –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員
時代力量黨團
立法委員 黃國昌
林昶佐 Freddy Lim
徐永明
高潞以用 Kawlo Iyun
洪慈庸
政治大學心理系 在 心靈洞察與全人健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準備"台大104學年度優良教師之遴選資料",有機會回顧這門課是怎麼開始的......好感恩,好感恩....
一、課程緣起:
這課程真正的緣起是:1995年,我意外的與自己的眼淚相遇。
當時我是政治大學心理系的講師,婚姻幸福,養育三個很正常且美麗的孩子,也正在進修博士學位,可謂前途一片美好,實在沒有流淚的理由,唯一的線索是...因為我在一個由我自己帶領的政大女教職員"讀心會"的會心團體中,分享了我18歲以前與家人的關係是「空白」,眼淚竟毫無預警的撲簌而下...,這眼淚引發我巨大的好奇,「我不是長大了嗎!怎麼會哭呢?」「我現在很幸福啊!怎麼會哭呢?」「這眼淚的意義是甚麼?」 ...,許多問號出現在我心裡,學者性格與學術訓練,使我踏出追尋這些問號答案的腳步。
上述這些問號如果要轉換成學術思維式的問題,我想問的是:
1.「成長經驗對一個人日後的生命有甚麼影響呢?」
2.「這些成長經驗的影響如果是不好的,可以改變嗎?」
3.「如何改變成長經驗的負面影響呢?」
4.「人要改變成什麼新樣貌,才是合適的呢?」
第1.2.3.個問題,我蒐集數十本心理治療理論的專書與百餘篇童年經驗的國內、外學術期刊論文,試圖用心理學、實徵科學的研究成果、以及心理治療技術來回答。但是第4.個問題不是實徵科學所能回答的,因此我試圖從人生哲學的角度,鼓勵學生去探索與尋找認同...。
於是,二十年來,一棵被上帝融化的暖心,堅定地栽種在大學的校園裡,領受陽光空氣水般的無條件滋潤,感覺園裡已經遍滿新芽...。
(圖為昨天在 "台大心洞" 課堂上的即席塗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