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政府刊物銷售處電話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政府刊物銷售處電話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政府刊物銷售處電話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政府刊物銷售處電話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113的網紅DJ star 星亞,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提升媒體素養,人人有責。 最近腦海一直想起以前新聞課,老師耳提面命的中立報導,真假新聞辨別等等。 那是多麼寶貴的課程。 媒體的影響力極為鉅大,西方國家稱媒體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外的第四權。極權體制 國家往往藉法律及政治力控制第四權,自由體制國家則提倡「社會責任論」,要求媒體自 我規範,因而有倫...

  • 政府刊物銷售處電話 在 DJ star 星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2-20 16:28:39
    有 54 人按讚

    提升媒體素養,人人有責。

    最近腦海一直想起以前新聞課,老師耳提面命的中立報導,真假新聞辨別等等。
    那是多麼寶貴的課程。

    媒體的影響力極為鉅大,西方國家稱媒體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外的第四權。極權體制 國家往往藉法律及政治力控制第四權,自由體制國家則提倡「社會責任論」,要求媒體自 我規範,因而有倫理規範及新聞自律組織的出現。

    以往新聞學理上的經驗告訴我們,新聞首重「真實」、「客觀」、「平衡」,並且應以社會公共利益為前提,但回顧近年來媒體新聞報導的烏龍案件,在在都反映出媒體在一窩蜂及獨家壓力的驅使之下,在未經充分查證甚至是蓄意作假的情況下去做報導,造成當事人名譽損失,甚至形成整個社會的動盪。此一現象不只辜負人民對於媒體的信賴寄託,更有違 憲法對言論自由保障的精神。

    因此新聞記者負有呈現事實真相之社會責任,對於報導過程,除謹慎求證,力求公正外,尚需完整呈現不同之新聞角度與觀點,以彰公平。

    新聞從業人員自覺與自反,進而做到自制自治。新聞記者一方面應珍重新聞自由,維護本身職業的尊嚴,另方面則應重視對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對國家利益與安全所負的法律責任。採訪活動必須符合職業操守和道德,確保新聞報導真實、客觀、全面、公正。

    作為新聞工作者和記者,我們有詮釋及發放真相的能力,需要對我們的讀者及消息來源負責。

    對讀者,我們有責任:獨立、中立、真實、可靠
    對消息來源及新聞人物,我們有責任:減少傷害、不歪曲、全面報導事件、尊重版權、商標及專利權、尊重匿名性

    道義祇是一種精神力量,並無強制執行的紀律;而法律的條文雖極其周密, 但知法犯法者仍有不少空隙可鑽,得以逍遙法外。

    因此,新聞工作者最崇高的理想是各本良知良能,在自省自律的原則之下,對於每一項新聞的報導和評論,先就其可能發生的影響 與後果,予以縝密的考慮,然後審慎落筆,庶幾無忝於職守,不愧為一個忠於國家民族和 忠於社會讀者的報人。

    所謂新聞倫理(Journalism ethics),是指媒體及媒體工作者出於自律的需求,而訂定的成文或不成文規範。它是非官方、非法律性質、無強迫性、無處罰條款的行為準則。

    世界上第一個新聞自律組織是1916年於瑞典創立的,英國在1953年創立「英國新聞評議會」,美國於1972年創立全國性的新聞評議會,許多州亦各自成立類似組織,以調查並裁決大眾對報業的控訴。

    98年12月,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向行政院提出衛星廣播電視法修正案,在第20條修正草案中增列,「製播新聞及評論,應符合事實查證及公平原則」。對於違反規定者,並在45條修正案中增列「處新臺幣30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罰鍰」的規定。

    新聞事實查證製播分析:

    1、「消息來源檢具」是新聞查證最重要規範。

    2、事後查證」是新聞查證的必要規範。

    3、內容查證」是新聞查證最基本的原則。

    4、「誰來查證」普遍缺乏明確的規範。

    5、「查證程序」在媒體自律規範中普遍缺乏。

    6、「客觀錯誤」的新聞查證缺乏明確規範。

    新聞查證規範原則:

    1、新聞查證規範在維護新聞自由與獨立。

    2、新聞查證規範做為評估記者的道德行為。

    3、新聞查證規範以不損害承諾、不妨礙公眾利益為基石。

    4、新聞查證規範在落實新聞報導真實與平衡原則。

    5、新聞查證規範做為評估記者的道德準則。

    國內新聞錯誤個案的分析建議:

    1、新聞事實查證製播規範與標準」應有一些原則與彈性。

    2、「新聞事實查核清單」應簡單可操作。

    3、詳細的新聞查證注意事項列為媒體內部教育素材。

    4、網路新聞需要審慎的查證

    5、新聞評論不納入新聞查證規範之內容。

    製播規範的四項總則分別是:

    1、新聞製播不得違反法律規定。

    2、新聞製播不得妨害兒童或少年身心健康。

    3、新聞製播不得妨害公共利益、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

    4、新聞製播不得違反真實,並恪守查證 、引述 、平衡與更正原則。

    新聞採訪作業規範

    (參考台視新聞)

    一、新聞線索 

    1.每位記者均有路線,路線上所接觸每一對象,均可能提供採訪線索,尤其是圍繞在新聞人物身旁的人,如工友、司機、勤務兵、隨員、秘書甚至傳達,其中又以首長之機要最為關鍵,故平時要勤於與之聯絡,若不能親自前往磨感情,也要經常電話問候。基層線上關係最利於掌握線索。

    2.各單位發出之新聞稿,雖可提供線索,但不能視為完整新聞,必須據之追蹤,並加入其它角度。

    3.有線索立即輸入電腦或回報,並與主管討論,以規劃整理出主軸及其他角度,以便進行相關規劃。

    4.公關稿不得原文照發,但也不可一眼都不看就丟棄,公關稿偶爾會透露重要新聞線索,尤其是解釋弊端、財務狀況、產品缺失的公關稿,記者可從中發掘珍貴的新聞線索。

    5.事件的後續追蹤follow-up亦為重要線索。

    6.他人的報導(友台、報紙、期刊及網路)均可提供線索。 

    二、採訪前出發 

    1.先了解新聞背景,弄清楚採訪對象的資料,以免張冠李戴,尤其是代線或臨時支援,先問清楚以免貽笑大方。

    2.相關資料亦需備妥,公司視聽資料處,中央通訊社資料庫、以及網路均為現成取得管道。資料經充分研讀及消化後,應可提供足夠發問與追蹤之基礎。

    3.出發前最好先與採訪單位及對象通電話,確認採訪時、地、對象及參與人士、甚至採訪主題。

    4.出發前考慮是否需要輔助文字資料,或是資料片,提早調出備用。

    5.文字記者與攝影記者在出發前,先溝通採訪重點及表達方式,據以設計畫面。

    6.提早出發,以佔據較好位置,並有充分時間架設攝影器材、蒐集資訊、過濾線索、乃至捕捉突發事件,或聯絡感情。

    三、採訪現場

    1.例行的會議或活動,盡量全程守候,以捕捉完整畫面、突破狀況或觀察到更多角度。

    2.無論大小採訪,於現場就應做成完整採訪,掌握可獲得的所有資料。事後補做訪問或補拍鏡頭,不僅浪費時間,甚至可能影響播出安全,或降低後製品質。

    3.針對報導主題,多查資料,多詢問,拉開角度與視野,並隨情勢發展持續報導。

    4.永遠不要仰賴單一消息來源,同一條新聞應向不同關係人求證。

    5.採訪手段應正當,不得以要脅、誘騙或收買為之。反之亦然,不接受採訪對象之要脅、誘騙或收買。

    6.新聞事件涉及兩造,應秉持公平、客觀原則,平衡報導。

    7.在突發新聞現場(特別是社會新聞),文字記者、攝影記者甚至駕駛都應接觸不同對象,已獲得不同訊息,掌握多元角度。

    8.採訪現場應充分掌握人的因素,尋找可代表主題的人物切入,可使整則報導更為生色。

    新聞專業處理準則

    1.隨採隨發,立即發稿,每一分鐘都是截稿時間爭取時間快速發稿,現場採訪是重點,無論大小新聞,記者都必須在新聞現場,不可道聽塗說,更不可以做想當然耳的推測,或是在家守株待兔。
    2. 新聞發佈以正確為第一,尤其對於政府首長有關政策的聲明,處理必須慎重,不能因趕時間而有任何失誤,報導政府政策與法令時,應說明其目的,意義,及對社會大眾的影響,不可拿新聞稿原文照抄。
    3. 撰寫新聞應注意報導的完整性,對於事情的來龍去脈,應有清楚的交待,對於新聞中的專有名詞或術語,應予解釋。
    4. 對於突發新聞或情節複雜的新聞,應作詳盡而有深度的報導,必要時應配合背景說明,或撰寫解釋性分析特稿。
    5.社會上發生具有人情趣味、能激發人性光明面的新聞,應多報導。
    6. 處理爭議新聞時,應注意平衡報導原則,避免偏袒任何一方,寫作手法最好將爭議雙方的論點交織處理,而非寫完一方的意見,再處理另一方的陳述。
    7. 社會新聞應以光明面與教育性為主,特別是犯罪新聞,應嚴守新聞記者信條以及「中華民國報業道德規範」相關規定,不誇大渲染,同時應避免描述犯罪細節,未成年的嫌犯、受害婦女,未正式起訴的嫌犯,都不宜寫出全文,枝微末節的小車禍、小竊案則不宜發稿。
    8. 民意代表在質詢時,提出值得注意的問題時,不能只報導質詢內容,應儘量設法報導政府有關官員答覆或平衡,民意機關對行政單位工作提出批評時,亦應平衡處理,不失公平性。

    新聞道德標準

    可以歸納為4個新聞道德標準:

    1、不重個人私利,不為個人私利、黨派利益和地域利益作宣傳;熱心公益,深入民間 、勤求民疾、發動社會服務、促進民生福利。
    2、報導正確、評論公正;不使一字不真,一語失實,及造謠誇大。凡是是非非、善善 惡惡,一本善良純潔之動機,冷靜精密之思考,以求證實;文字圖片健康,不作誨淫誨盜 驚世駭俗的報導。
    3、守道義、行忠信。廣告之真偽良善,決不因金錢之收入,而出賣讀者之利益;生活 嚴謹愛惜名節,除絕一切不良嗜好,做到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4、廣博知識、嚴守專業精神;隨時學習,不斷求知,以求對公眾問題深入瞭解,並 奉新聞事業為吾人終身職業,堅守崗位,造福國家人類。

    對消息來源及新聞人物的道德責任
    1.減少傷害
    所有對消息來源及新聞人物有所煽動、誤導、或不顧及他人感受的情況都要減少到最低。這一點對原創報導尤其重要。為了將傷害降到最低,建議檢查下列數點:

    (1)從多個消息來源尋求證實,確保事實正確無誤。

    (2)儘可能連絡新聞事件的當事人。

    (3)不要單憑推測、預感、或瞎猜發表新聞訊息。

    (4)發表前,在腦海裡想想文章牽涉到的所有人,並想想他們每個人對該段新聞會有甚麼感受。

    2.不歪曲
    還沒有確保受訪者滿意專訪正文內容前,不要發表專訪文章,即使這意味著您可能要放棄該段專訪──冒犯受訪者,最終會傷害到新聞,記得尊重受訪者要抽空跟報業者面談。

    3.全面報導事件
    確保文章包括爭論雙方的消息來源及引述雙方的發言,以避免文章偏袒某一方。文中的所有意見最好全都是引文,新聞並沒有官方立場;但消息來源常常有自己的立場。

    3.尊重匿名性
    任何要求匿名發言的消息來源,都應有絕對的權利保護個人身份。您無須故意提出匿名的可能性,但您必須尊重匿名性的要求。要是消息來源不願意具名,不要向其無理施壓;與此同時,匿名者讓故事顯得較不可信,因此請盡量說服受訪者具名發言。一個溫和而有效的方法,是向他解釋為甚麼您希望他具名發言。但無論如何,具名或匿名,最終是由消息來源作決定。

    新聞倫理重要原則

    (一)根據Carl Hausman在「良心危機──新聞倫理學的多元觀點」書中,指出:
    專業新聞記者協會倫理規範(The Code of Ethics of the 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制定於1926年,並分別於1973年、1984年及1987年3度修 訂內容。1987年修訂的版本引起熱烈爭議。該組織的內部刊物仍然在毫無顧忌地批 評這個最新的修訂版,因為1987年的修訂版刪除了自我檢查(self-censure)的條文。 修訂前的版本在結語部份誓言「新聞記者應該積極主動地自我檢討,並且要防止違反規範 中的各種行事標準。而且,新聞記者應該鼓勵所有新聞工作者相互監督彼此的行為。」

    1987年修訂版的結語指出,「專業新聞記者協會將要藉著開辦教育課程和其他辦法,來 鼓勵記者遵守規範中的基本原則,並且要讓印刷和電子新聞機構的負責人體認到,他們有 責任制定一套能夠被組織內的受雇者接受及執行的倫理規範,以做為達成工作目標的指導 原則。」

    (二)專業新聞記者協會倫理規範的其他條文,可以歸納成5大類,分別是:「責任」、「新 聞自由」、「倫理」、「精確與客觀」,以及「公正報導」。
    1.責任即是「公眾對於重大的、和公眾利益有關的事件之知之權利」,以及自由即「 不能被剝奪的新聞自由」。
    2.在「倫理」這個類目之下,有些談到明顯不合倫理的行為(抄襲是不誠實的行 為),有些條文則是列舉出一些特定的禁止行為。例如:倫理類目中的第二條指出,記者在外兼差、參與政治活動、擔任公職,以及在社區組織內服務,「如果會影響記者和媒體負責人的信譽」,那就應該避免做這些事情。倫理類目的條文也提醒記者避免收取任何免 費入場券。在同一類目中的相關條文更直率地要求記者「不要收取任何有價物品。」
    3.「精確與客觀」類目中的條文,強調記者有責任報導事件真相,以及必須從可靠的消息來源處獲得資訊,並應確保報紙的標題和內文相符。新聞照片和電視新聞應該「對事件提供 精確的畫面,而且不可在不指出事件背景的狀況下,強調任何偶發事件。」這一類目中的 條文也提醒記者,必須明確區分新聞報導和新聞評論,並且在發表評論時,必須清楚標明 是記者的個人意見。
    4.在「公正報導」方面,相關的規範條文提醒專業新聞記者協會的成員,在採訪新聞時,永 遠要遵重消息來源的尊嚴、隱私和權利。這個類目中的條文也特別提到,新聞工作者不可以「對別人提出足以影響他人聲譽或道德形象的非官方指控,而又不讓被指控的一方有機 會回應。」 有一項關於公正報導的規範條文指出,記者應該對公眾負責,而且,媒體也應該鼓勵公眾 對媒介組織提出申訴。

    何謂新聞寫作的正確性?

    (一)新聞的最低要求便是記載的正確,不正確的新聞除了被明眼的讀者譏笑,並失去對報紙信 賴外,接著便要失去報紙的榮譽和前途;在此一大前提下,記者寫稿如果常犯錯誤,他的 前途自然也就黯淡無光。

    (二)中外報人所得的共同結論,莫不以「正確」二字為新聞最重要的規範之一。

    1.中國記者信條第四條:「吾人深信:新聞記述,正確第一。凡一字不真,一語失實,不問 為有意之造謠誇大,或無意之失檢致誤,均無可恕。明晰之觀察,迅速之報導,通俗簡明 之敘述,均缺一不可。」

    2.美國記者道德律第一條:「新聞記者之第一責任,為報導正確的,無偏見的事實於公眾之 前。」

    3.美國報業守則:「報紙為爭取讀者之信任,在任何條件下,都要力求正確。凡為報紙力所 能及,而未能作完全與正確之報導者,此種報紙,實無可恕。」

    「正確」為新聞寫作的第一要律,然一般新聞報導,卻多錯誤,其因何在,值得我們分析 研究。

    何謂新聞客觀性?報導如何才能達到客觀、公正的標準?

    (一)客觀性的涵義:
    是評估新聞常用的標準,社會各界對新聞的內容感到不滿意時,通常 會說:「這條新聞不夠客觀」。 就新聞理論而言,「客觀」是指一種公正、超然、及不含成見的態度報導新聞。記者報導 新聞時,往往會受知識、信仰、態度及經驗等因素的影響,很難完全客觀。因此,客觀被 認為是新聞界的一種理想,通常很難做到。記者寫新聞時,只要能盡力排除個人的成見, 盡力做到公正,已經難能可貴。因此,也只以公正作為批判新聞的標準。

    (二)公正性的涵義:
    公正是指記者報導新聞時,以公正的立場,謹慎評估新聞事件的所有重要事實,作正確、 平衡、完整的報導。美國著名的報紙「華盛頓郵報」,在該報的編採手冊中指出,公正包 括完整、相關、誠實、用詞直接四項原則。郵報要求記者與編輯處理每一條新聞,都要仔 細思考這四項原則:
    1.公正應包括新聞的完整性。
    2.公正應包括新聞的相關性。
    3.公正應包括誠實。
    4.公正要求直接表達,避免用詞閃爍。

    (三)標準:依據華盛頓郵報所指出的四項公正原則,及新聞學上平衡報導的基本要求, 我們可以用下列四個標準來評估一條新聞是否公正。
    1.新聞中是否呈現正反雙方的意見:
    爭議性的事件,通常會有正反雙方的意見出現。一則公正的新聞報導,至少應該提出正反 雙方的代表性意見。如果只指出一方的意見,無論這種意見正面的或是反面的意見,都不 符合新聞報導公正的原則。
    2.新聞中是否呈現多方的意見:
    大眾對複雜的事件,往往會有許多不同的意見。只報導正反雙方的意見,並不見得能夠反 映所有的意見。盡責的記者,在報導爭議性事件時,應盡量反映各種不同的意見。選擇消 息來源時,也應選擇具代表性的人士。
    3.新聞中是否給被攻擊者回應的機會:
    記者報導新聞時,如果遇到新聞當事人,攻擊另外一個人,應該在新聞中,給被攻擊的人 回應的機會。如果只報導攻擊的言論,而未給被攻擊的人回應的機會,則這條新聞就不算 是一條公正平衡的新聞。
    4.新聞中是否公正處理爭議的意見:
    記者在爭議性新聞中,應把攻擊者和被攻擊者的言論,作平衡的處理。也就是說,新聞中 應以相同的篇幅及平等的待遇處理雙方的言論。如果在新聞中明顯偏袒某一人,以很大的 篇幅或是以顯著的方式引述其中一人的言論,而對另外一人的言論只作簡短引述,都不符 合公正平衡報導的原則。

    讀者可透過管道監督新聞機構?

    (一)讀者投書:
    1.讀者投書除了對無冕王具有監督作用外,也相當受報社的重視。大多數報社收到讀者指責報導錯誤的信件後,會告知相關人員,並加以查證,如果讀者指出的錯誤屬實,有的報社會 寫信向投書人致歉,並告知報社的處置措施。
    2.就新聞倫理原則而言,報社收到讀者來函指責報導錯誤,如經查證屬實,除了寫信向讀者 致歉外,還應在報上更正。更正啟事應和錯誤的新聞刊登在同一版上,篇幅大小亦應大致 相等,才是負責的作法。
    3.我國出版法第十五條規定:
    「新聞紙或雜誌登載事項涉及之人或機關要求更正或登載辯駁書者,在日刊之新聞紙,應 於接到要求後三日內更正,或登載辯駁書,在非日刊之新聞紙雜誌,應於接到要求時之次 期為之,但其更正或辯駁書之內容顯違法令,或未記明要求人之姓名、住所、或自原登載 之日起逾六個月而始行要求者不在此限。更正或辯駁書之登載,其版面應與原文所載者相 同。」
    報社收到要求更正錯誤的讀者投書,經查證屬實後,應立刻更正。如果報社未作更正,也未作其他適當處置,讀者可以提出法律訴訟或向「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陳訴。

    (二)向新聞評議會陳訴:
    1.新聞評議會對違反新聞道德之新聞、評論、節目及廣告,除了會主動審查外,還接受各界 人士的陳訴或檢舉。
    2.依據新聞評議會處理陳訴案及檢舉案第二條規定:
    「前條所定案件之直接受害當事人,得向本會提出陳訴案。媒體如有危害公序良俗或公眾 利益者,則任何個人或團體,均得向本會提出檢舉案。前項陳訴案或檢舉案,除隨函述明 陳訴檢舉要點並簽名蓋章外,均須檢具個人身分證影本或機關公文,連同刊播資料於新聞 、評論、節目、廣告等刊播日起一百八十日內,向本會提出,逾期不予受理。」
    在這種情形下,新聞評議會可能對比較願意遵守倫理原則的新聞機構及記者較具影響力, 對違反新聞倫理嚴重、最需要譴責與制裁的新聞機構與記者,反而沒有太大的約束力量。

    (三)司法訴訟:
    1.多年來,誹謗一直是新聞界面臨最嚴重的法律問題。以美國新聞界為例,每年各級聯邦及 地方法院審理的誹謗案件,多達一千件以上,而庭外和解的誹謗案件更是難計其數。新聞機構被控告誹謗後,除了要花龐大的訴訟費用外,涉嫌誹謗所造成的精神困 擾,更使 新聞機構及記者遭受莫大的壓力。因此,向法院控告新聞媒介誹謗,是對抗不當報導的有 效方法。
    2.而在控告新聞記者誹謗時,不僅可以控告負責撰稿的記者,還可以控告審核新聞稿的編輯 。此外,如果社長或發行人知情或曾參與審核該新聞稿時,亦可一併提出控告。

    (四)消費者團體:
    1.從維護大眾權益的角度來看,無論讀者投書,向評議會陳訴或請法官主持公道,都是消 極的維護權益方法。這些方法通常都在錯誤已經發生後,大眾才能採取救濟行動。比較積 極的方法,是組織消費者團體(類似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以組織的力量來影響新聞媒介 。
    2.在當前媒介經營權集中在少數人手上,社會大眾接近使用媒介的權利極度受限的情況下,成 立新聞消費者團體,不僅可以監督新聞媒介的表現,也是實踐接近使用權的方法之一。民 眾可以藉組織的力量,促使媒介重視大眾的意見,改善媒介的內容。
    3.國外的經驗「顯示」,新聞消費者團體必須要能真誠的為社會大眾服務,公正的為 多數人爭取權益,才能發揮監督媒介,維護社會大眾權益的功能。如果新聞消費者團體不 能為大眾爭取權益,只為少數利益團體服務,則不僅無法敦促媒介改過遷善、提高品質, 反而可能成為威脅新聞自由、阻礙媒介進步的一股力量。

    何謂「新聞化廣告」?

    (一)新聞化的廣告的意義:是以新聞的形式刊登廣告。這種形式的廣告,通常在報紙的新 聞版或工商服務版,以新聞、花絮、漫畫或專論等方式出現。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利用讀 者對新聞的信賴,增加廣告的說服效果。

    (二)在新聞化的廣告方面,讀者應了解下列幾點:
    1.新聞化的廣告的目的,是希望利用讀者對新聞的信賴,增加廣告的說服效果。這種 作法不僅是一種欺騙讀者的行為,也違反了新聞道德規範。
    2.如果要以新聞化的形式刊登廣告,至少應該在新聞化的廣告中,以顯著的字體註明「廣 告」,或用其他的方法,告訴讀者這是廣告,而非新聞。

    (三)新聞化的廣告與新聞的差異:在於「新聞」的目的是報導、解釋與評論新 聞事件。而「新聞化的廣告」的主要目的,則是「營利」與「銷售產品」。

    「新聞化的廣告」有的是由廠商付錢刊登的,也有的是由報社的廣告業務員主動撰寫,其 目的在爭取廠商刊登廣告。

  • 政府刊物銷售處電話 在 DJ star 星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2-20 16:28:39
    有 54 人按讚


    提升媒體素養,人人有責。

    最近腦海一直想起以前新聞課,老師耳提面命的中立報導,真假新聞辨別等等。
    那是多麼寶貴的課程。

    媒體的影響力極為鉅大,西方國家稱媒體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外的第四權。極權體制 國家往往藉法律及政治力控制第四權,自由體制國家則提倡「社會責任論」,要求媒體自 我規範,因而有倫理規範及新聞自律組織的出現。

    以往新聞學理上的經驗告訴我們,新聞首重「真實」、「客觀」、「平衡」,並且應以社會公共利益為前提,但回顧近年來媒體新聞報導的烏龍案件,在在都反映出媒體在一窩蜂及獨家壓力的驅使之下,在未經充分查證甚至是蓄意作假的情況下去做報導,造成當事人名譽損失,甚至形成整個社會的動盪。此一現象不只辜負人民對於媒體的信賴寄託,更有違 憲法對言論自由保障的精神。

    因此新聞記者負有呈現事實真相之社會責任,對於報導過程,除謹慎求證,力求公正外,尚需完整呈現不同之新聞角度與觀點,以彰公平。

    新聞從業人員自覺與自反,進而做到自制自治。新聞記者一方面應珍重新聞自由,維護本身職業的尊嚴,另方面則應重視對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對國家利益與安全所負的法律責任。採訪活動必須符合職業操守和道德,確保新聞報導真實、客觀、全面、公正。

    作為新聞工作者和記者,我們有詮釋及發放真相的能力,需要對我們的讀者及消息來源負責。

    對讀者,我們有責任:獨立、中立、真實、可靠
    對消息來源及新聞人物,我們有責任:減少傷害、不歪曲、全面報導事件、尊重版權、商標及專利權、尊重匿名性

    道義祇是一種精神力量,並無強制執行的紀律;而法律的條文雖極其周密, 但知法犯法者仍有不少空隙可鑽,得以逍遙法外。

    因此,新聞工作者最崇高的理想是各本良知良能,在自省自律的原則之下,對於每一項新聞的報導和評論,先就其可能發生的影響 與後果,予以縝密的考慮,然後審慎落筆,庶幾無忝於職守,不愧為一個忠於國家民族和 忠於社會讀者的報人。

    所謂新聞倫理(Journalism ethics),是指媒體及媒體工作者出於自律的需求,而訂定的成文或不成文規範。它是非官方、非法律性質、無強迫性、無處罰條款的行為準則。

    世界上第一個新聞自律組織是1916年於瑞典創立的,英國在1953年創立「英國新聞評議會」,美國於1972年創立全國性的新聞評議會,許多州亦各自成立類似組織,以調查並裁決大眾對報業的控訴。

    98年12月,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向行政院提出衛星廣播電視法修正案,在第20條修正草案中增列,「製播新聞及評論,應符合事實查證及公平原則」。對於違反規定者,並在45條修正案中增列「處新臺幣30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罰鍰」的規定。

    新聞事實查證製播分析:

    1、「消息來源檢具」是新聞查證最重要規範。

    2、事後查證」是新聞查證的必要規範。

    3、內容查證」是新聞查證最基本的原則。

    4、「誰來查證」普遍缺乏明確的規範。

    5、「查證程序」在媒體自律規範中普遍缺乏。

    6、「客觀錯誤」的新聞查證缺乏明確規範。

    新聞查證規範原則:

    1、新聞查證規範在維護新聞自由與獨立。

    2、新聞查證規範做為評估記者的道德行為。

    3、新聞查證規範以不損害承諾、不妨礙公眾利益為基石。

    4、新聞查證規範在落實新聞報導真實與平衡原則。

    5、新聞查證規範做為評估記者的道德準則。

    國內新聞錯誤個案的分析建議:

    1、新聞事實查證製播規範與標準」應有一些原則與彈性。

    2、「新聞事實查核清單」應簡單可操作。

    3、詳細的新聞查證注意事項列為媒體內部教育素材。

    4、網路新聞需要審慎的查證

    5、新聞評論不納入新聞查證規範之內容。

    製播規範的四項總則分別是:

    1、新聞製播不得違反法律規定。

    2、新聞製播不得妨害兒童或少年身心健康。

    3、新聞製播不得妨害公共利益、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

    4、新聞製播不得違反真實,並恪守查證 、引述 、平衡與更正原則。

    新聞採訪作業規範

    (參考台視新聞)

    一、新聞線索 

    1.每位記者均有路線,路線上所接觸每一對象,均可能提供採訪線索,尤其是圍繞在新聞人物身旁的人,如工友、司機、勤務兵、隨員、秘書甚至傳達,其中又以首長之機要最為關鍵,故平時要勤於與之聯絡,若不能親自前往磨感情,也要經常電話問候。基層線上關係最利於掌握線索。

    2.各單位發出之新聞稿,雖可提供線索,但不能視為完整新聞,必須據之追蹤,並加入其它角度。

    3.有線索立即輸入電腦或回報,並與主管討論,以規劃整理出主軸及其他角度,以便進行相關規劃。

    4.公關稿不得原文照發,但也不可一眼都不看就丟棄,公關稿偶爾會透露重要新聞線索,尤其是解釋弊端、財務狀況、產品缺失的公關稿,記者可從中發掘珍貴的新聞線索。

    5.事件的後續追蹤follow-up亦為重要線索。

    6.他人的報導(友台、報紙、期刊及網路)均可提供線索。 

    二、採訪前出發 

    1.先了解新聞背景,弄清楚採訪對象的資料,以免張冠李戴,尤其是代線或臨時支援,先問清楚以免貽笑大方。

    2.相關資料亦需備妥,公司視聽資料處,中央通訊社資料庫、以及網路均為現成取得管道。資料經充分研讀及消化後,應可提供足夠發問與追蹤之基礎。

    3.出發前最好先與採訪單位及對象通電話,確認採訪時、地、對象及參與人士、甚至採訪主題。

    4.出發前考慮是否需要輔助文字資料,或是資料片,提早調出備用。

    5.文字記者與攝影記者在出發前,先溝通採訪重點及表達方式,據以設計畫面。

    6.提早出發,以佔據較好位置,並有充分時間架設攝影器材、蒐集資訊、過濾線索、乃至捕捉突發事件,或聯絡感情。

    三、採訪現場

    1.例行的會議或活動,盡量全程守候,以捕捉完整畫面、突破狀況或觀察到更多角度。

    2.無論大小採訪,於現場就應做成完整採訪,掌握可獲得的所有資料。事後補做訪問或補拍鏡頭,不僅浪費時間,甚至可能影響播出安全,或降低後製品質。

    3.針對報導主題,多查資料,多詢問,拉開角度與視野,並隨情勢發展持續報導。

    4.永遠不要仰賴單一消息來源,同一條新聞應向不同關係人求證。

    5.採訪手段應正當,不得以要脅、誘騙或收買為之。反之亦然,不接受採訪對象之要脅、誘騙或收買。

    6.新聞事件涉及兩造,應秉持公平、客觀原則,平衡報導。

    7.在突發新聞現場(特別是社會新聞),文字記者、攝影記者甚至駕駛都應接觸不同對象,已獲得不同訊息,掌握多元角度。

    8.採訪現場應充分掌握人的因素,尋找可代表主題的人物切入,可使整則報導更為生色。

    新聞專業處理準則

    1.隨採隨發,立即發稿,每一分鐘都是截稿時間爭取時間快速發稿,現場採訪是重點,無論大小新聞,記者都必須在新聞現場,不可道聽塗說,更不可以做想當然耳的推測,或是在家守株待兔。
    2. 新聞發佈以正確為第一,尤其對於政府首長有關政策的聲明,處理必須慎重,不能因趕時間而有任何失誤,報導政府政策與法令時,應說明其目的,意義,及對社會大眾的影響,不可拿新聞稿原文照抄。
    3. 撰寫新聞應注意報導的完整性,對於事情的來龍去脈,應有清楚的交待,對於新聞中的專有名詞或術語,應予解釋。
    4. 對於突發新聞或情節複雜的新聞,應作詳盡而有深度的報導,必要時應配合背景說明,或撰寫解釋性分析特稿。
    5.社會上發生具有人情趣味、能激發人性光明面的新聞,應多報導。
    6. 處理爭議新聞時,應注意平衡報導原則,避免偏袒任何一方,寫作手法最好將爭議雙方的論點交織處理,而非寫完一方的意見,再處理另一方的陳述。
    7. 社會新聞應以光明面與教育性為主,特別是犯罪新聞,應嚴守新聞記者信條以及「中華民國報業道德規範」相關規定,不誇大渲染,同時應避免描述犯罪細節,未成年的嫌犯、受害婦女,未正式起訴的嫌犯,都不宜寫出全文,枝微末節的小車禍、小竊案則不宜發稿。
    8. 民意代表在質詢時,提出值得注意的問題時,不能只報導質詢內容,應儘量設法報導政府有關官員答覆或平衡,民意機關對行政單位工作提出批評時,亦應平衡處理,不失公平性。

    新聞道德標準

    可以歸納為4個新聞道德標準:

    1、不重個人私利,不為個人私利、黨派利益和地域利益作宣傳;熱心公益,深入民間 、勤求民疾、發動社會服務、促進民生福利。
    2、報導正確、評論公正;不使一字不真,一語失實,及造謠誇大。凡是是非非、善善 惡惡,一本善良純潔之動機,冷靜精密之思考,以求證實;文字圖片健康,不作誨淫誨盜 驚世駭俗的報導。
    3、守道義、行忠信。廣告之真偽良善,決不因金錢之收入,而出賣讀者之利益;生活 嚴謹愛惜名節,除絕一切不良嗜好,做到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4、廣博知識、嚴守專業精神;隨時學習,不斷求知,以求對公眾問題深入瞭解,並 奉新聞事業為吾人終身職業,堅守崗位,造福國家人類。

    對消息來源及新聞人物的道德責任
    1.減少傷害
    所有對消息來源及新聞人物有所煽動、誤導、或不顧及他人感受的情況都要減少到最低。這一點對原創報導尤其重要。為了將傷害降到最低,建議檢查下列數點:

    (1)從多個消息來源尋求證實,確保事實正確無誤。

    (2)儘可能連絡新聞事件的當事人。

    (3)不要單憑推測、預感、或瞎猜發表新聞訊息。

    (4)發表前,在腦海裡想想文章牽涉到的所有人,並想想他們每個人對該段新聞會有甚麼感受。

    2.不歪曲
    還沒有確保受訪者滿意專訪正文內容前,不要發表專訪文章,即使這意味著您可能要放棄該段專訪──冒犯受訪者,最終會傷害到新聞,記得尊重受訪者要抽空跟報業者面談。

    3.全面報導事件
    確保文章包括爭論雙方的消息來源及引述雙方的發言,以避免文章偏袒某一方。文中的所有意見最好全都是引文,新聞並沒有官方立場;但消息來源常常有自己的立場。

    3.尊重匿名性
    任何要求匿名發言的消息來源,都應有絕對的權利保護個人身份。您無須故意提出匿名的可能性,但您必須尊重匿名性的要求。要是消息來源不願意具名,不要向其無理施壓;與此同時,匿名者讓故事顯得較不可信,因此請盡量說服受訪者具名發言。一個溫和而有效的方法,是向他解釋為甚麼您希望他具名發言。但無論如何,具名或匿名,最終是由消息來源作決定。

    新聞倫理重要原則

    (一)根據Carl Hausman在「良心危機──新聞倫理學的多元觀點」書中,指出:
    專業新聞記者協會倫理規範(The Code of Ethics of the 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制定於1926年,並分別於1973年、1984年及1987年3度修 訂內容。1987年修訂的版本引起熱烈爭議。該組織的內部刊物仍然在毫無顧忌地批 評這個最新的修訂版,因為1987年的修訂版刪除了自我檢查(self-censure)的條文。 修訂前的版本在結語部份誓言「新聞記者應該積極主動地自我檢討,並且要防止違反規範 中的各種行事標準。而且,新聞記者應該鼓勵所有新聞工作者相互監督彼此的行為。」

    1987年修訂版的結語指出,「專業新聞記者協會將要藉著開辦教育課程和其他辦法,來 鼓勵記者遵守規範中的基本原則,並且要讓印刷和電子新聞機構的負責人體認到,他們有 責任制定一套能夠被組織內的受雇者接受及執行的倫理規範,以做為達成工作目標的指導 原則。」

    (二)專業新聞記者協會倫理規範的其他條文,可以歸納成5大類,分別是:「責任」、「新 聞自由」、「倫理」、「精確與客觀」,以及「公正報導」。
    1.責任即是「公眾對於重大的、和公眾利益有關的事件之知之權利」,以及自由即「 不能被剝奪的新聞自由」。
    2.在「倫理」這個類目之下,有些談到明顯不合倫理的行為(抄襲是不誠實的行 為),有些條文則是列舉出一些特定的禁止行為。例如:倫理類目中的第二條指出,記者在外兼差、參與政治活動、擔任公職,以及在社區組織內服務,「如果會影響記者和媒體負責人的信譽」,那就應該避免做這些事情。倫理類目的條文也提醒記者避免收取任何免 費入場券。在同一類目中的相關條文更直率地要求記者「不要收取任何有價物品。」
    3.「精確與客觀」類目中的條文,強調記者有責任報導事件真相,以及必須從可靠的消息來源處獲得資訊,並應確保報紙的標題和內文相符。新聞照片和電視新聞應該「對事件提供 精確的畫面,而且不可在不指出事件背景的狀況下,強調任何偶發事件。」這一類目中的 條文也提醒記者,必須明確區分新聞報導和新聞評論,並且在發表評論時,必須清楚標明 是記者的個人意見。
    4.在「公正報導」方面,相關的規範條文提醒專業新聞記者協會的成員,在採訪新聞時,永 遠要遵重消息來源的尊嚴、隱私和權利。這個類目中的條文也特別提到,新聞工作者不可以「對別人提出足以影響他人聲譽或道德形象的非官方指控,而又不讓被指控的一方有機 會回應。」 有一項關於公正報導的規範條文指出,記者應該對公眾負責,而且,媒體也應該鼓勵公眾 對媒介組織提出申訴。

    何謂新聞寫作的正確性?

    (一)新聞的最低要求便是記載的正確,不正確的新聞除了被明眼的讀者譏笑,並失去對報紙信 賴外,接著便要失去報紙的榮譽和前途;在此一大前提下,記者寫稿如果常犯錯誤,他的 前途自然也就黯淡無光。

    (二)中外報人所得的共同結論,莫不以「正確」二字為新聞最重要的規範之一。

    1.中國記者信條第四條:「吾人深信:新聞記述,正確第一。凡一字不真,一語失實,不問 為有意之造謠誇大,或無意之失檢致誤,均無可恕。明晰之觀察,迅速之報導,通俗簡明 之敘述,均缺一不可。」

    2.美國記者道德律第一條:「新聞記者之第一責任,為報導正確的,無偏見的事實於公眾之 前。」

    3.美國報業守則:「報紙為爭取讀者之信任,在任何條件下,都要力求正確。凡為報紙力所 能及,而未能作完全與正確之報導者,此種報紙,實無可恕。」

    「正確」為新聞寫作的第一要律,然一般新聞報導,卻多錯誤,其因何在,值得我們分析 研究。

    何謂新聞客觀性?報導如何才能達到客觀、公正的標準?

    (一)客觀性的涵義:
    是評估新聞常用的標準,社會各界對新聞的內容感到不滿意時,通常 會說:「這條新聞不夠客觀」。 就新聞理論而言,「客觀」是指一種公正、超然、及不含成見的態度報導新聞。記者報導 新聞時,往往會受知識、信仰、態度及經驗等因素的影響,很難完全客觀。因此,客觀被 認為是新聞界的一種理想,通常很難做到。記者寫新聞時,只要能盡力排除個人的成見, 盡力做到公正,已經難能可貴。因此,也只以公正作為批判新聞的標準。

    (二)公正性的涵義:
    公正是指記者報導新聞時,以公正的立場,謹慎評估新聞事件的所有重要事實,作正確、 平衡、完整的報導。美國著名的報紙「華盛頓郵報」,在該報的編採手冊中指出,公正包 括完整、相關、誠實、用詞直接四項原則。郵報要求記者與編輯處理每一條新聞,都要仔 細思考這四項原則:
    1.公正應包括新聞的完整性。
    2.公正應包括新聞的相關性。
    3.公正應包括誠實。
    4.公正要求直接表達,避免用詞閃爍。

    (三)標準:依據華盛頓郵報所指出的四項公正原則,及新聞學上平衡報導的基本要求, 我們可以用下列四個標準來評估一條新聞是否公正。
    1.新聞中是否呈現正反雙方的意見:
    爭議性的事件,通常會有正反雙方的意見出現。一則公正的新聞報導,至少應該提出正反 雙方的代表性意見。如果只指出一方的意見,無論這種意見正面的或是反面的意見,都不 符合新聞報導公正的原則。
    2.新聞中是否呈現多方的意見:
    大眾對複雜的事件,往往會有許多不同的意見。只報導正反雙方的意見,並不見得能夠反 映所有的意見。盡責的記者,在報導爭議性事件時,應盡量反映各種不同的意見。選擇消 息來源時,也應選擇具代表性的人士。
    3.新聞中是否給被攻擊者回應的機會:
    記者報導新聞時,如果遇到新聞當事人,攻擊另外一個人,應該在新聞中,給被攻擊的人 回應的機會。如果只報導攻擊的言論,而未給被攻擊的人回應的機會,則這條新聞就不算 是一條公正平衡的新聞。
    4.新聞中是否公正處理爭議的意見:
    記者在爭議性新聞中,應把攻擊者和被攻擊者的言論,作平衡的處理。也就是說,新聞中 應以相同的篇幅及平等的待遇處理雙方的言論。如果在新聞中明顯偏袒某一人,以很大的 篇幅或是以顯著的方式引述其中一人的言論,而對另外一人的言論只作簡短引述,都不符 合公正平衡報導的原則。

    讀者可透過管道監督新聞機構?

    (一)讀者投書:
    1.讀者投書除了對無冕王具有監督作用外,也相當受報社的重視。大多數報社收到讀者指責報導錯誤的信件後,會告知相關人員,並加以查證,如果讀者指出的錯誤屬實,有的報社會 寫信向投書人致歉,並告知報社的處置措施。
    2.就新聞倫理原則而言,報社收到讀者來函指責報導錯誤,如經查證屬實,除了寫信向讀者 致歉外,還應在報上更正。更正啟事應和錯誤的新聞刊登在同一版上,篇幅大小亦應大致 相等,才是負責的作法。
    3.我國出版法第十五條規定:
    「新聞紙或雜誌登載事項涉及之人或機關要求更正或登載辯駁書者,在日刊之新聞紙,應 於接到要求後三日內更正,或登載辯駁書,在非日刊之新聞紙雜誌,應於接到要求時之次 期為之,但其更正或辯駁書之內容顯違法令,或未記明要求人之姓名、住所、或自原登載 之日起逾六個月而始行要求者不在此限。更正或辯駁書之登載,其版面應與原文所載者相 同。」
    報社收到要求更正錯誤的讀者投書,經查證屬實後,應立刻更正。如果報社未作更正,也未作其他適當處置,讀者可以提出法律訴訟或向「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陳訴。

    (二)向新聞評議會陳訴:
    1.新聞評議會對違反新聞道德之新聞、評論、節目及廣告,除了會主動審查外,還接受各界 人士的陳訴或檢舉。
    2.依據新聞評議會處理陳訴案及檢舉案第二條規定:
    「前條所定案件之直接受害當事人,得向本會提出陳訴案。媒體如有危害公序良俗或公眾 利益者,則任何個人或團體,均得向本會提出檢舉案。前項陳訴案或檢舉案,除隨函述明 陳訴檢舉要點並簽名蓋章外,均須檢具個人身分證影本或機關公文,連同刊播資料於新聞 、評論、節目、廣告等刊播日起一百八十日內,向本會提出,逾期不予受理。」
    在這種情形下,新聞評議會可能對比較願意遵守倫理原則的新聞機構及記者較具影響力, 對違反新聞倫理嚴重、最需要譴責與制裁的新聞機構與記者,反而沒有太大的約束力量。

    (三)司法訴訟:
    1.多年來,誹謗一直是新聞界面臨最嚴重的法律問題。以美國新聞界為例,每年各級聯邦及 地方法院審理的誹謗案件,多達一千件以上,而庭外和解的誹謗案件更是難計其數。新聞機構被控告誹謗後,除了要花龐大的訴訟費用外,涉嫌誹謗所造成的精神困 擾,更使 新聞機構及記者遭受莫大的壓力。因此,向法院控告新聞媒介誹謗,是對抗不當報導的有 效方法。
    2.而在控告新聞記者誹謗時,不僅可以控告負責撰稿的記者,還可以控告審核新聞稿的編輯 。此外,如果社長或發行人知情或曾參與審核該新聞稿時,亦可一併提出控告。

    (四)消費者團體:
    1.從維護大眾權益的角度來看,無論讀者投書,向評議會陳訴或請法官主持公道,都是消 極的維護權益方法。這些方法通常都在錯誤已經發生後,大眾才能採取救濟行動。比較積 極的方法,是組織消費者團體(類似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以組織的力量來影響新聞媒介 。
    2.在當前媒介經營權集中在少數人手上,社會大眾接近使用媒介的權利極度受限的情況下,成 立新聞消費者團體,不僅可以監督新聞媒介的表現,也是實踐接近使用權的方法之一。民 眾可以藉組織的力量,促使媒介重視大眾的意見,改善媒介的內容。
    3.國外的經驗「顯示」,新聞消費者團體必須要能真誠的為社會大眾服務,公正的為 多數人爭取權益,才能發揮監督媒介,維護社會大眾權益的功能。如果新聞消費者團體不 能為大眾爭取權益,只為少數利益團體服務,則不僅無法敦促媒介改過遷善、提高品質, 反而可能成為威脅新聞自由、阻礙媒介進步的一股力量。

    何謂「新聞化廣告」?

    (一)新聞化的廣告的意義:是以新聞的形式刊登廣告。這種形式的廣告,通常在報紙的新 聞版或工商服務版,以新聞、花絮、漫畫或專論等方式出現。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利用讀 者對新聞的信賴,增加廣告的說服效果。

    (二)在新聞化的廣告方面,讀者應了解下列幾點:
    1.新聞化的廣告的目的,是希望利用讀者對新聞的信賴,增加廣告的說服效果。這種 作法不僅是一種欺騙讀者的行為,也違反了新聞道德規範。
    2.如果要以新聞化的形式刊登廣告,至少應該在新聞化的廣告中,以顯著的字體註明「廣 告」,或用其他的方法,告訴讀者這是廣告,而非新聞。

    (三)新聞化的廣告與新聞的差異:在於「新聞」的目的是報導、解釋與評論新 聞事件。而「新聞化的廣告」的主要目的,則是「營利」與「銷售產品」。

    「新聞化的廣告」有的是由廠商付錢刊登的,也有的是由報社的廣告業務員主動撰寫,其 目的在爭取廠商刊登廣告。

  • 政府刊物銷售處電話 在 天元的543專頁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7-12-19 15:42:10
    有 2 人按讚

    以前、看到書讀太多腦袋反倒讀空的"高學歷者"容易因為"心靈空虛"進而被"宗教"和"信仰"有心者進入控制、近年來發現現況不太一樣了~ 好多"年輕人"、"少年家"...社會經驗不多的人開始因為"想成功"而加入各種類型的"宗教組織",感覺有點...擔憂啊~~ 成長的過程裡誰沒碰過這些『甜言蜜語』,有時是真的朋友親人付出真實的關懷和笑容,但更多時候卻是真實的社會陷阱~ 我碰過學校中鼓吹你加入教會的熱心『志工』,當你參加了幾次所謂關懷的聚會,開始覺得這像個洗腦教育,要你不斷付出不可以過問,只能相信一個真神,只能相信教會裡告訴你的事實... 並且~ 還希望你透過拉人參加、貢獻來證明你的誠意、你的參與度... 也遇過多年不見得朋友,忽然打電話找你,要你陪同一起參加一個會改變你一生的演講,千拜託萬拜託之後,我去了~ 看到一大群人跟隨著台上的老師,催眠著自我,告訴自己『我最棒!我一定做的到!』然後結束時,告訴你這是一系列改變自我,自我成長的課程,全系列價值15萬,今天報名!8萬8千8百元... 也吃過整整兩個多月的所謂『健康食品』,管你是減肥、抗癌外加能長高啥的~ 因為好朋友告訴你~ 參加這不只能顧到自己的健康,還能透過這經營自己的事業,賺大錢~ 買大樓~ 開好車~ 只要你加入他的下線..... 少年ㄟ網路上除了有不懷好意者,生活中還會碰到的『批著人皮的惡魔』會帶給你的『陷阱』啊~ 邪教和直銷傳播 都有一點類似~ 那就是 "獨立你、針對性洗腦",先說說"直銷業"吧~ 先前九把刀寫過一篇文章、其中描述的內容~ 我也心有戚戚焉的部分: ...... 節錄幾段內容 (原文連結) ..... 其中我最不喜歡的就是,為了讓你成為他的下線, 直銷公司向你推薦的重點絕對不是商品本身,而是所謂「成功的概念」, 因為銷售商品本身不是壯大組織的主要方法,成功的迷幻夢境才是。 直銷公司會告訴你,所謂的成功,在於敢做夢,在於勇於把握機會, 在於你的想法要有老闆的大格局(上班賺薪水就是窮人的思維),在於有錢人想得跟你不一樣,然後這些穿西裝打領帶的人會告訴你一些成功的案例……一堆底下有無數下線的超級上線,他們開跑車著豪宅,只要你肯好好努力將來有一天也會靠著無數下線的供養, 讓你成為鈔票花不玩的超級上線 (他們會不斷強調八二法則,也就是只有兩成的人會成功,但兩成其實很多好嗎!!)。 直銷公司在向你推銷「成功的迷幻夢境」時,最常使用的就是心靈成長團體慣用的哭哭手法,分享秘密,分享心事,分享成長過程中的愛恨情仇,大家一起又笑又哭營造集體的感動(淚水是最快的社群接著劑),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原來這一群人真正懂我!」。囧! 於是你就開始困在這一個封閉式團體裡而不自知,你會慢慢活在直銷公司填鴨餵養你的成功價值裡,家人朋友對你的新工作提出的種種疑問與擔心,你會當做是對你的敵意質疑與不信任,為了自我感覺良好,於是你只會更緊密地依賴直銷公司給你的溫暖,將自己更深一層地鑲嵌在直銷公司構築的「只有我們才了解你」的幻境裡。 久了,你的朋友越來越少,但你他媽的不會在意,因為你的朋友已經慢慢轉換成那一批每天跟你一起談成功談夢想的新朋友……不是你的上線就是你的下線。 漸漸的,你看著鏡子沾沾自喜這些日子以來的嶄新蛻變時, 你卻變成了一個,你家人你朋友眼中臉孔模糊的陌生人。 直到某一天,你因為長期無法獲得成功、回頭一看只有滿屋子的商品囤貨時, 你甚至不會完全清醒過來,而是覺得「不是直銷公司不好,而是我的能力不足」。 即使幸運清醒,已很難修補你親手毀棄的家人朋友關係。 「絕對,不要讓別人告訴你什麼是成功,不要讓別人幫你下成功的定義, 成功不見得是賺大錢,成功也不是賺大錢然後用錢去實現你的夢想。 當你發現有一件事你很想去做,很想為它付出一切努力、付出熱情的時候, 你就開始接近屬於你自己的成功了。」 這些~ 我想是看清楚所謂各式各樣不同方式、轉換、包裝之後,傳銷、直銷或更早期老鼠會稱呼,背後最真實的模樣,沒錯~ 絕對有那成功的20%那一群~ 但你聽過剩下那更多的80%那一群的聲音過嗎? 你與那剩下80%的那一群聊過嗎? 勝利者會告訴你那不過是『失敗者Loser』的負面思想,你不要去聽~ 你只要努力擠進那成功的20%就對了~ 這~ 真的對嗎? 另外、這個『邪教檢查表』,非常推薦給大家參考~ 少年ㄟ 當你腦海中有那麼一點點對於你參加過的聚會,認識過的朋友給你的感覺... 有點懷疑、有點感覺到詭異的想法出來~~~ 那怕有那一點點~ 先試著看一下~ 核對一下你的懷疑和下面的狀況有相似度多少~ 好好檢查一下你懷疑是否真的是對的~ 記得~ 當年那『飛碟教』集體自殺,認為會有外星人接走大家的這團體,這些信徒最後一個一個躺在農場裡,他們的絕局是如何的~ 記得那些開頭很甜蜜,最後卻很痛苦的這些所謂『藍寶石』、『紅寶石』的傢伙們~ 記得那些始終面上帶著微笑,看到你會拍你肩膀的『成功人士』,現實社會裡的『童話故事』~ 邪教檢查表 編譯:李怡志 資料來至這網頁 資料來源:德國薩克森邦政府文化廳 你最近剛參加了一個新的團體、或是新的課程。 裡面的人對你都異常地好,你也發現你的價值觀在幾天之內,就突然變得不一樣。 這個組織真奇妙!等等,許多邪教都有一個特質,讓你參與之後,立刻有幸福的感覺。 下列的檢查表中有17個項目,如果你要參加的組織或團體具有下面的特質,最好對於該組織有更清楚的了解(成立時間、「收費方式」、過去是否有過不良紀錄等)之後,再行加入。 1. 在這個團體中,你彷彿能找到過去一直在尋找的東西,他們非常清楚,什麼是你在找尋的。 2. 當你一接觸這個組織,你對世界萬物就有了全新的看法。 3. 這個組織的世界觀非常簡單易懂,一目了然,並且可以解釋所有的問題。 4. 你很難對掌握組織的全貌,事實上,他們也不允許你仔細思考或是檢驗。你在組織中新認識的朋友會告訴你:「這很難用言語解釋,需要親身體會,要不要現在就過去看看?」 5. 這個組織有一個「大師」、「師傅」、「導師」、「老師」「上師」、「╳師」,只有他能知道宇宙或生命的真相。 6. 這個組織的教義才是唯一真實的、永遠的智慧。社會上的科學、理性思考等,都會被當作負面的、惡魔的或是不夠啟發。 7. 外界對於組織的質疑,反而被當作是組織正面的證明。 8. 這個世界即將遭遇大災害,只有這個組織才知道,要如何拯救地球。 9. 參加組織的人才是菁英,其他人都是病態與敗類,除非他們願意參加我們,讓自己獲得救贖。 10. 組織會要求你立刻參加。 11. 組織會要求成員透過服裝、飲食方法、自有的語言、嚴格的人際互動關係,將成員隔絕在社會之外。 12. 組織會要求你與過去的生活斷絕關係,因為這會阻礙你的成長。 13. 對你的性生活有嚴格規範,例如由「上面」替你選擇配偶、集體性行為或是完全禁慾。(譯注:佛教、天主教是「出家」後才禁慾,一般信眾並無強烈規定。) 14. 組織不斷賦予你許多工作,並佔去你所有的時間。你必須賣書、賣刊物、招募新成員、參加課程、靜坐靈修…… 15. 幾乎喪失了獨處的時間,組織中的某個人總會整天纏著你。(譯註:Buddy System) 16. 當你開始懷疑,為什麼組織當初允諾的「成功」並未發生時,組織會告訴你,是你投入不夠,或是信念不足,是你自己的責任。(譯註:多層次傳銷也具有具有這種特質!) 17. 組織要求你嚴格遵循教義與規定,這是唯一獲得拯救的機會。 (符合程度越高,越要小心) 另外~ 還有一篇也是用比較白話的方式,提醒你可以參考的思考判斷方式~ 資料來源:德國巴伐利亞政府青少年局 編譯:李怡志 承諾 只要我參加這個組織或組織的特定課程,他們就保證我可以獲得愛情、財富、幸運、成功、健康、靈性、啟發、救贖或解脫。 靠著組織的協助,我不但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甚至可以改變全世界。我會成為一個全新、更好的人,我的生命會徹底改變。 他們會告訴我,這個組織恰巧就是那個能夠協助我達成所有願望的組織。 針對所有困難的人生問題,這個組織都有簡單的解答。 雖然我一直覺得這個組織有一種無法言喻的吸引力,但我確定,我自己能夠做出正確的決定。 組織架構 組織中的成員對我的超級親切,就像我之前一直希望別人如何對待我一樣,而且最少會有一個成員一直出現在我身邊。 組織成員間有很強的凝聚力,他們有時候會使用某種只有這個組織才懂的語言、術語與外界區隔,甚至組織成員還會獲得新的名字。 組織成員都覺得自己是菁英,是一個新時代的先驅者。只有這個組織的成員,才能躲過即將到來的危難。 小孩與青少年在這個組織的教義中具有特殊的意義與功能。 組織的利益優先於個人的利益。我必須為組織完成許多工作,例如參加課程、招募成員、賣書等等,而個人的生存保障反而不那麼重要。 為了展現我對組織或教主的忠誠及信仰,教主的命令即便違反法令,我也要去做。 方法 彷彿只有這個組織才能指引我繼續前進的道路,雖然他們的方法無法透過科學或理性來解釋。 在這個組織中會發生的事情很難說得清楚,如果想要了解,就得快點加入,然後親身體會。 為了解決我的問題或者獲得解脫,我得採用一些不尋常的方法。我得透過很神祕的宗教或心理演練,才能夠達到某些特殊的精神狀態(狂喜、鎮定、增強的感官刺激、特殊的靈性經驗)。 我必須調整我的生活,盡可能挪出所有的時間奉獻給組織。而不論是質疑我參加這個組織的人,抑或是我的家人、朋友,都必須斷絕所有關係,以免他們阻撓了我的修行。 不論是針對飲食、衣著、清潔衛生、男女關係或者性行為,這個組織都有獨特的規定或儀式,甚至可以管到一天的所有作息。 不論是一對一聊天或是在組織活動中,我發現每個成員對於生命都有一模一樣的觀點,甚至連描述的用語都相同,讓我偶爾不禁懷疑,這些人是不是被洗腦了。 唯一的領導者 組織中會有一位領導者,他可能是因為特殊的經驗、天賦、啟發或神祕力量,所以對於世界與人類擁有特殊的知識或能力,也因為他的特殊性,不能對領導者保持存疑、不能批評、也不可以亂問他的過去。 對批評的反應 如果有人對組織發表的負面的言論,都會被當成無知或敵意的表現。畢竟這個組織是沒有什麼可被批評的地方。 如果我在組織中沒有獲得當初承諾的成果,都是我的不對。要不是我沒有完全按照規矩來,否則就是我太懶惰,或不夠堅信。 當我想要退出時,突然會承受十分龐大的壓力,或者透過其他方式,讓我覺得非留下來不可。 另外 邪教 這詞的wiki百科 也值得有空看看 最後 李怡志 這位教育工作者他的 部落格 很有意思,滿多有內容的文章~ 朋友有興趣可以看看喔~ 生活中好多事情不是學校裡能教導你的,戀愛、友情、工作、信仰... 甚至人生的方向.... 這些都是~ 更多價值、是非、好壞... 不是只有對或錯、黑或白~ 最討厭的是那中間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帶』,這些~ 是你要花好多時間搞懂(也許只能搞懂一小部分),自己給自己一條心中的『道德底線』、『自己的那一條認知界線』、『不能跨越的線』,這條『線』不是書上能教你或是前輩老師父母能幫你訂出來的,是根據你的經歷、價值觀、社會普遍認知...自己訂出來的~ 當銀行大盜的和警察的那條『線』就與你我的不同,我不認為這有誰是好誰是壞的定義,只有『被抓』與『不被抓』的社會正義約束力。 但這也不表示要你隱藏自己的『熱情』不要去『努力』,這部份方向在哪~ 該努力的地方在哪~ 說老實的~ 我到現在目前還不能明白。 別以為那些網路上、演講中說的好像很厲害的那些『大師』、『主持人』的就知道~ 就是對的~ 拜託他們真是『大師』、『正確的』還會只在那用『說』的嗎? 立志的書、演講還是要看要聽,但不必要全部相信~ 聽過、看過~ 自己吸收、轉化為自己的判斷~ 然後想想能不能與自己的熱情、努力相結合,還有呢~ 當自己有點氣餒、懷疑時,這些是真的滿好的加油打氣機不是嗎? 這樣已經就足夠啦~ 少年ㄟ、朋友啊~~多看清楚你參加過的『聚會』認識過的『朋友』,奇怪的宗教團體、組織,更多工作上很..詭異的公司、企業、同事、還有很多不懷好意、話中有話、真正想要你做的朋友、陌生人、老闆... 都是你可能碰到的『陷阱』。 除了網路上那些怪叔叔,路上那些搭訕的傢伙~ 暗巷、角落裡看不到的傢伙才是更可怕的~ 就算你可能都想到了,但你的好朋友、手帕交,卻自己陷入後把你一起拉下水~ 你要怎麼判斷? 你要怎麼處理? 這些~ 真的在未來等著考驗你~ 分享、傳播 正向、正面的力量,教人向善都算好的部分,但是、那些所謂 「大師」、「師傅」、「導師」、「老師」「上師」、「╳師」的~ 你都要保持一個『懷疑』的態度去接收~ 能有獨立思考的思維、才是最重要的一切!

    https://9i543.com/1072/other/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