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政大畢業學分計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政大畢業學分計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政大畢業學分計算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國立臺北大學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108暑修課程6/17開放報名】 暑修報名申請全面線上化!請登入「暑修報名系統」逕行選課並列印報名表 一、暑期開班之上課期間: ◆ 第一期:109年7月06日(一)至8月07日(五),計五週 ◆ 第二期:109年8月10日(一)至9月11日(五),計五週 二、擬開設之課程科目(含...
政大畢業學分計算 在 國立臺北大學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08暑修課程6/17開放報名】
暑修報名申請全面線上化!請登入「暑修報名系統」逕行選課並列印報名表
一、暑期開班之上課期間:
◆ 第一期:109年7月06日(一)至8月07日(五),計五週
◆ 第二期:109年8月10日(一)至9月11日(五),計五週
二、擬開設之課程科目(含日間部及進修部):
(一)【日間部】擬開課之科目第一期共計23門、第二期共計7門,開課科目詳參附件1「108暑期擬開班課程明細表_日間部」。
(二)【進修部】擬開課之科目第一期共計5門、第二期共計2門,開課科目詳參附件2「108暑期擬開班課程明細表_進修部」。
(三)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承認暑期通識跨校選修課程之科目如下:
1.承認「全國夏季學院」之課程共計8門,詳如「全國夏季學院臺北大學認抵通識學分清單」(附件3)。
2.承認「暑期線上學院Summer Online School」之課程共計6門,詳如「Summer Online School臺北大學認抵表」(附件4)。
三、本校學生報名暑修資格:
自106學年度暑期起,放寬本校學生暑修課程資格,以前(105學年度前)僅開放符合「重、補修」暑修資格之學生申請, 現已放寬暑修對象為:
1.全校在學學生 (惟學分數採認與否,由各所自行認定)
2.準大學生(已獲大專院校錄取證明之高中生)
※惟本校學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申請暑修:
. 所修科目期末考試請假尚未補考。
. 在休學期間(係指暑修課程開授之對應學期休學者)。
四、報名資訊:
(一)報名時間及地點:
◆ 報名第一期:109年6/17 (三)~6/30 (二) ,假日不受理。
[報名日間部課程]上午9時至下午4時、[報名進修部課程]下午2時至晚上9時。
◆ 報名第二期:109年7/22 (三)~8/04 (二),假日不受理。
[報名日間部&進修部課程]上午9時至下午4時。
◆ 請依課程所屬開課學制,分別洽[日間部教務處課務組]或[進修部進修教務組]報名。
.日間部課程(流水碼U):至三峽校區行政大樓3樓報名(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 151號)
.進修部課程(流水碼N):至臺北校區教學大樓1樓報名(臺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三段67號)
另有關報名進修部課程的詳細資訊,敬請參閱「進修部公告」
(二) 報名流程:
1.凡欲報名之學生, 上網登入「暑修報名系統」,於上述期間內,點選欲報名之課程列印報名表單,並依表內流程逕向本校教務處課務組辦理,經本組審核後,至本校出納組繳費,並於報名期間前繳回報名表予本組(檢附繳費證明),方完成報名(限額課程將依報名完成之順序錄取)。
2.本校學士班或進修學士班學生,得相互選課,不受本校「學士班及進修學士班學生互選課程辦法」之第二條、第三條限制;惟學生於互選科目時,須有原學士班或進修學士班所屬學生選修方得開設。
3.本校學生擬申請參加外校暑期班者,須在本校未開班或未開成班時,始可填表提出申請,經各學系(所、中心)主管核准後送教務處複核,符合規定者可赴外校修習暑期課程。
4.他校學生欲參加本校暑期班者,須登入「暑修報名系統」點選課程後列印報名表單,並經就讀學校學系暨教務處同意簽章後,始得辦理報名;惟他校學生僅得報名參加本校學生申請開課之科目,不得要求另行開課。暑期課程無本校日間部學生修習者,亦不開設。學生選修暑修課程,應經所屬學校暨學系認可,如事後不予承認,本校概不負責。
(三) 報名費用:學士班學生每一學分980元;碩士班學生一學分1490元;惟跨學制修課者(如碩下修學、學上修碩),從高學分費收費。
1.學生選課經確認繳費報名完成後,除課程停開外,不得因個人因素辦理退選、退費、換課,請同學選課前務必確認上課時間是否可全程配合,或是否有選課衝堂情形。
2.未能開班之科目,於開班授課一週後,先洽課務組確定是否開課後,憑繳費收據至出納組辦理退費。
五、其他補充說明:
1.本校學生參加暑修後之成績考查,悉依本校學則暨暑期開班授課辦法規定辦理:及格與不及格成績均登記於其歷年成績表。學分不與學期所修學分合併累計,各科分數亦不與學期成績合併平均,惟學分及成績應併入畢業成績計算。
2.本校參加暑期之學生,每期至多修讀9學分。凡全年性之科目,其未經修習上半部或修習上半部不及格成績未滿40分者,不得修習下半部之課程;其他未盡事宜,依本校學則暨選課辦法處理。
※查詢課程最新資訊:【課程查詢系統】(可查詢上課教室)※
※報名暑修課程:【暑修報名系統】(登入系統選課列印報名表單)※
相關連結及附件下載請參閱:https://reurl.cc/z84x1V
政大畢業學分計算 在 台灣之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葉家興:「青年・力」解放的第一步
全台灣有150萬的年輕人,在高等教育學府裡就讀。根據《大學法》施行細則規定:「大學各學系學分之計算,原則以授課滿十八小時為一學分」,高教年輕人每年有9-10個月的時間鎖在課堂裡。
年輕人的學習與競爭力,是透過上課在教室裡得到的嗎?歷史悠久的美國常春藤盟校,每學期教學時間平均在13-15周。亞洲的近鄰,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每學期教學時間均小於18周,反觀台灣的大學院校,上課時數長,反而競爭力落於人後,全球排名不如鄰近大學。
最近在台灣傳媒發表的〈大學十三周了沒?〉評論短文,獲得很多朋友與陌生人的反饋意見,也打破我個人評論文章獲得「讚」的紀錄。但我在台大的老師卻告訴我殘酷的事實:不久前,台大教務長曾在教育部的會議中,提案把一學期18週改為16-18週,彈性處理。結果被緩議。行政法規定到這麼瑣碎的細節,不但說明台灣還無法擺脫「教育部大學」標籤,也說明這個制度在設計上,一定程度反映了教育行政當權者心態——家長式心態。
家長式心態,從一開始就預設,學生不在學校能做什麼?拿漫長假期給他們揮霍青春嗎?事實上,學期漫長,恰恰限制了年輕歲月的時間分配與利用。拿最簡單的說,長達18周的學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國際交流。台灣的學生到國外交換,常常上學期還沒結束,對方學校下學期就開始上課了。對於選擇來台灣交換的國際學生,也有同樣的困擾。我在香港的不少學生,在選擇台灣學校交換的時候,都要徒增很多麻煩的手續,平衡兩邊時間,叫苦不迭。既然我們一直強調國際化,希望更多交流,為什麼不在學期長短放開彈性,讓制度上多一些方便?
150萬的大學、碩士、博士生,應該有獨立安排自己學習進度的能力,也應該有選擇什麼時段做什麼事的權利。政大法律系教授廖元豪非常同意,他認為老師上課是為了「提點」或「解惑」,但學習則是自己去下工夫。做不到這一點,就不是理想的大學生。而老師一心想把東西「講完」,也不算是上乘。沒能「留白」的教學,不是大學層次的教學。大學的「教學」與「學習」,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自己學」的能力。老師把每一門科目的「心法」與「基本功」傳授給學生,然後就各憑本事了。學生與其在漫長學期裡渾渾噩噩,坐等老師輔助,不如自己鍛煉獨立探索的能力。
長學期不但沒有學習的正面效果,反而可能有反效果。就像歷史學家邱澎生教授在探討中國與資本主義的論文中說:「明清中國經濟只出現經濟總產量增加的『廣泛性成長』(extensive growth),而沒發生單位經濟生產力提昇的『密集性成長』(intensive growth)。」換言之,平均每人生產力呈現停滯,經濟始終未能脫離「沒有發展的增長」(growth without development)困境。
期待增加投入量來增加產量,這種成長模式終將耗盡資源,出現規模報酬遞減的困境。同樣地,教育部官員心目中的「廣泛性學習」(extensive growth),其實可能導致學期長,學的反而比較少。台大政治系教授陶儀芬很贊同,她認為比較台大與美國的學習效率就知道這點,因為不是「密集性學習」(intensive growth),到職場,工時長卻生產力低,台灣再不擺脫這種學習與工作模式,就只能一直代工下去,經濟越來越差。
以我任教的香港中文大學「保險、財務與精算分析」學士課程為例,自2002年創辦開始,雖然每年僅收40多位學生,至今也僅有不到八屆畢業生,但已有50位校友考取壽險精算學會(Society of Actuaries)或產險精算學會(Casualty Actuarial Society)正精算師。他們在專業資格取得的成就令人驕傲,也超越了我這個老師。據悉,台灣多所精算系所幾十年來加起來的數字,還不如這個成績!
台灣高等教育競爭力的關鍵,其實不在5年500億能否延續下去,也不在學期到底是13周或18周,關鍵在於教育部能否放下家長式的權威心態,釋放家長式權威的枷鎖,讓各大學更有自主特色。
12年在香港任教的經驗,讓我有所感觸,把學生們在人生中最精華的幾年,每年還給他們1-2月的自主支配時間,可能是解放台灣青年生產力的第一步,也是台灣高教國際接軌的第一步。
如果對大學法施行細則做適度彈性修改,讓大學有更大自主決定權,如此對各大學發展特色、爭取國際排名有益,教授們有更多時間從事研究工作,學生們也有更多時間探索教室以外世界、實習、打工賺錢、做國際志工。因此,這個小小一步,也許正是台灣高教競爭力的三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