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k Light工作坊|
📍|主題|
▫️到底要選系還是選校呢
📍|前情提要|
▫️ 選系?選校?這道萬年難題每年都在困擾著高三學生,而小編我也必須先說,這個問題的答案真的非常見仁見智,我無法告訴你哪個才是絕對正確的選擇,但下文我會就我所知,提供各層面的分析,並分享個人經驗給大家作參考!...
|Spark Light工作坊|
📍|主題|
▫️到底要選系還是選校呢
📍|前情提要|
▫️ 選系?選校?這道萬年難題每年都在困擾著高三學生,而小編我也必須先說,這個問題的答案真的非常見仁見智,我無法告訴你哪個才是絕對正確的選擇,但下文我會就我所知,提供各層面的分析,並分享個人經驗給大家作參考!
📍|選系|
▫️優點:
1. 愛你所擇:不用再像國高中被迫面對厭惡的科目,從僵化的教育體制中掙脫出來,能夠全心投入自己喜愛的領域。而且就讀喜歡的科系對於上課意願會有所提升,在自己擅長且熱愛的領域盡情發揮也才能找到自信,成就自我理想。
2. 就業保障:選擇熱門,例如:電機、資工,生涯藍圖較明確,且市場需求量大,畢業後不必擔心失業。另外,多數政府認定的「師」級證照考試(如:律師、醫師),都規定要相關科系畢業才可考取,因此就讀執照類科系對就業也很有保障。
3. 志同道合的朋友:念同科系的同學有較高機率是和自己抱有相同興趣和志向的人們,彼此間容易產生共鳴,還可以一起為了共同目標努力,結交同甘共苦的好友,並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與良性競爭。
▫️缺點:
1.資源不足:雖然進入了符合自己興趣的科系,但若該科系不是那所大學的重點科系,可能會缺少完善的硬體設備,實習、交換的名額較少,無法為你提供豐富的資源,必須靠自己透過各種媒介尋找課程以外的進修資源來補足。
2.缺少名校光環,成為面試遺珠:不可否認,現今就業市場還是重視校名,無論找實習、找第一份工作或是推甄研究所,多半會以學歷作為第一道篩選,因此好的校名能幫你佔得先機。所以會發生能力不差,仍礙於校名,短時間內難以一展自長才的情形。
📍|選校|
▫️優點:
1.名校光環,資源優渥:過年時,親戚最愛問:「考上哪間學校呀?」,此時若抬頭挺胸得說出:「台大!」,無疑能讓那些討人厭的傢伙閉嘴(開玩笑的啦XD)。但不得不承認,目前台灣社會仍存在著名校思維,且眾人欽羨的眼光與由衷的讚美也確實讓人難以抵擋校名的誘惑。
2.業界人脈:頂尖大學畢業的學生求職時的確站在比較好的起跑點,同校學長姐在業界高層的比例也相對比較高,當業界有好的職缺、實習時,學長姐通常都會優先照顧同校的學弟妹。
3.資源豐富:教育部會為國立大學編列較多預算,相反地,私立大學的經費來源多需自行籌措,所受政府補助較少,因此國立大學的設備往往比私立豐富許多。另外,不只學生會選學校,教授們也會選擇在何處教書,頂尖國立大學有名氣、待遇優渥、學生程度較好,會更吸引教授前往任教,所以更能招募到優秀的師資。
▫️缺點:
1.可能要待在沒有興趣科系四年:有些高中老師會對學生說:「先進好大學再轉系或雙主修就好啦~」然而轉系或雙主修都有一定的成績門檻要求,剛升上大學面對五花八門的活動,很可能會玩到忘我,喪失認真讀書的鬥志,最後只能卡在原科系,四年都被沒有興趣的科目環繞,並對未來的人生方向更無所適從。
2.校名非萬能:名校光環只能在剛畢業時提供優勢,往後職涯發展主要還是靠專業的累積。如果唸自己沒興趣的科系,不見得有熱忱能夠認真投入,好好學習專業內容,此時即便有名校光環也無法掩蓋沒有能力的事實。
📍|如何選擇|
關於選擇,小編的意見是:如果有明確目標、興趣,則以選系為主,培養相關專業能力。若將來想從事的是需要執照的職業,也是選系即可,像是不同學校的法律系學生通過國考後一樣都是律師,建議不用太執著大學校名。相反地,如果還沒有明確生涯規劃,可以先選校,到大學再多和各科系的同學交流,參加各式講座,慢慢從中摸索自己的興趣及未來目標。另外,有些公司或產業會特別注重「血統」,偏向錄用相關名校的學生,針對未來希望進入那些公司的同學,則須注意校名。
📍|小編經驗分享|
小編自己是目標、興趣不明確的人,「探索性向」是我上大學後最重要的任務。為了達成這個任務,我需要就讀系所完整、有機會接觸到各科系的綜合大學,因此我優先「選校」,希望藉由台大多元開放的校風與豐富的資源讓我找到志向。而興趣不明確使我目前不適合投入太專精的領域,免得日後找到真正有興趣的領域時,會發生隔行如隔山的問題,所以科系的部分我挑選未來出路較廣,同時是基礎科學的化學系。
小編的高中學姊原先是政大外交系,後來為了夢想放棄名校、好系帶來的生活保障,休學遠赴美國Berklee音樂學院攻讀電影配樂。她曾和小編說:「想要在某個領域中成功,勢必得專精該門學問或技藝。踏上一條熱門卻不是自己興趣的道路,在缺乏熱情的前提下,面對更多的對手、更激烈的競爭,很難成為該領域頂尖的人才。倒不如從事真正喜歡的工作,在遭遇挫折時,還能以熱忱為後盾越挫越勇,專精直至完美,如此一來即便該領域只有極少數成功名額,你也能把握住。」
志向不明確的小編和勇敢追夢的學姊分別是選校和選系的代表,希望我們的經驗能帶給大家一些幫助喔!
📍|編者|
▫️#J小編
▫️底下tag正在為志願煩惱的高三生,為他解惑吧!
政大法律轉系 在 Su Shop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想要成功,你得「尊重現實」又「昧於現實」》
我在過去的文章中曾經提過,因為小時候功課不好,父親給了我很大的心理壓力,讓我的童年一直到小學四年級結束前,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過得十分不開心。
好不容易從五年級開始,升到一個比較「差」的班(那時我們班導師常說,我們班前幾名的同學不要太開心,因為我們班的第1名,是隔壁班的第5名,其他同學就更不用說了),我第一次就考了全班第3名,從此信心大增,後來無論升上國中還是高中,都維持在班上第3名或第5名,升大學的模擬考甚至考過全校的第3名。
眼看著進台大唾手可得,結果我卻考了一個想像不到的低分,又因為家庭因素只能讀國立大學,便照著分數填,進了政大哲學系。大一一整年想著轉系和考轉學考,所有努力卻又全吿失敗,我心中的痛苦指數升到了人生最高點。
面對這樣子的挫折和打擊,我是怎麼走過來的呢?
我認為,走過來的方法和心理調適,在於我一方面「尊重現實」,一方面又「昧於現實」。
尊重現實方面,我「尊重」這個社會的主流思想,「同意」如果只是哲學系畢業,的確找工作會非常不容易,社會大眾的偏見就是容易認為我們「不具備專業的工作能力」。
於是,我開始參加社團、擔任幹部、成為社長、辦大型校際活動、承辦教育部的全國流行音樂大賽、參加中英文演講比賽、擔任海外華裔青年返國研習團輔導員、甄選青年友好訪問團代表國家出國表演訪問...。
大四畢業時,靠著這洋洋灑灑的履歷,以及在活動中培養的外語能力、運籌帷幄能力、溝通能力...,我非常有信心,只要我去面試投履歷,一定能進入類似像P&G、IBM這樣的國際級公司,當時與我一起參加那些活動的朋友,基本上都是這樣的路徑,也都走得一帆風順。大學3年的努力下,找工作已經不是我擔心的事情了。
在尊重現實的同時,我又「昧於現實」。
昧於現實的點在於,當時無論參加任何活動,在我內心的第一個聲音,都是「人家這種活動,都會只想找台大的,或者是要法律系、會計系、企管系、新聞系、外語系、資工系、機械系…的同學,誰會要哲學系的我呢?」
但我一咬牙,昧於現實,完全把這些負面思想拋在腦後,先去申請再說。
我那時「厚臉皮」地靠一個中心思想支撐著我:「用不用我是你的事,要不要申請是我的事」。結果我當時的負面思考全部是多慮,很多活動的主辦人都願意給我機會,也讓我的能力不斷提升,又進而獲得更多更好的機會。
這類似的「昧於現實」,還體現在我後來去申請韓國弘益大學的教職。用膝蓋想都知道,對方應該會比較想錄取過去履歷是中文系畢業的、或教育系畢業的、會講韓語的、或者本來就住在韓國的。
但我一樣昧於現實,先去面試再說,結果以非相關科系畢業、不會講韓語(那時韓語能力幾乎是零)之姿,打敗其他25名強大的對手、跌破一堆人的眼鏡,獲得在弘益大學教授中文的資格,並且一待就是7年,每個學期都獲得學生4.8分以上的評價(最高分是5分)。
之後我的人生,一直就是靠著尊重現實和昧於現實,為自己打下一個又一個的江山,做出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其實這個「昧於現實」,可以說就是NLP(神經語言學)裡頭的「換框思考」,跳脫既有的、別人所賦予的框架,自己打造自己的框架,並且在那個框架中稱王。
我認識的另一個人,也可以說是所謂的「換框高手」,那個人就是我的哥哥,現為成功大學教授的鄭匡佑。
鄭匡佑在台灣的求學時期,交女朋友非常不順利,總是遇到喜歡的女生有男朋友(這非常正常啊),或者女生不喜歡她。即使他一路建中台大,體育又非常好,應該是要受女生喜歡的啊!但事與願違,一次又一次地遭受打擊。
他曾經在無人時仰天長嘯,痛苦地問上天:「老天啊,到底是為什麼?我只是想要像一個普通人一樣,好好談一場戀愛,你為什麼就是不讓我實現這個夢想呢?」
其實,身為他弟弟的我,作為旁觀者,完全知道他喜歡的女生為什麼不喜歡他?!這主要是因為他沒有用對方法、在喜歡的女生面前比較放不開、沒有善用大數法則。還有一個社會現實的框架:他的身高太矮(我168公分,他比我更矮)!
在許多女生,特別是年輕女生,都把身高不到170公分的男生視為「某種程度的殘障」這種氛圍底下,他的方法不對、心態又不強大,當然是一路挫敗。(他當時如果有看過我的書,必定能少走許多愛情上冤枉路。想看我的書?請自行在博客來上搜尋鄭匡宇)
結果,大家知道他是怎麼「換框」的嗎?
有一天,他忽然想通了:「原來我根本就不是一個普通人,所以怎麼可能像普通人一樣談平凡的戀愛呢?」
從那天開始,他自詡為「非普通人」,開始用完全不一樣的心態和策略來接近他想認識的女生,結果就是:交往的第一任女朋友身高172、後來還在密西根安納堡大學唸研究生時吸引到當時華人圈人稱最美高中生的小妹妹、讀博士班時交過日本籍的女朋友,現在也和我的台灣籍嫂子結婚生子。
各位看看,換框之後並採取正確方法的效果有多強大!
於是,如果你現在也覺得很抑鬱,覺得諸事不順,那麼「尊重現實」、「昧於現實」、「採取行動」,也許就是你該採取的策略!
政大法律轉系 在 雅媽的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找到自己的熱情,才會容易會找到自己的快樂與收入來源。
有個大三的同學問我,要不要休學準備轉學考,因為當年選填志願,好像不是自己喜歡的科系。現在有兩個選擇,第一,趕快畢業不要轉學,以減輕父母的負擔;第二,休學考上自己喜歡的科系,但會延緩賺錢幫助父母的時機點。
孩子,你有這份孝心很好,但你應該選擇的,是自己的熱情。
在遙遠的康熙年間,大概是我高中的時候,當時進大學只有聯考一種制度,所謂聯考,就是一群小孩子公平的在考場上考好多科目,然後加計總分填志願,按照分數分發,只有一次機會,錯過明年再來。至於選填科系的問題不大,在康熙年間,所有科系的名稱一目了然,例如:考古學系,就是考古;營養學系,就是學習營養;圖書館系,就是跟圖書館相關。但是現在老子都不老子了,當然很難選擇。
我的少男時代,念的是社會組,當時還要考三民主義,就是背誦一堆孫文的名言,大概就是現在的「在非洲,過了一分鐘,就等於台灣的六十秒」之類的。我的三民主義非常強,數學則是超爛。但那次的考試,我的數學第一次及格,三民主義則是一塌糊塗。選填志願的最後一個晚上,我輾轉難眠,按照我的分數,大概可以上台大圖書館系,但是也可以上政大財稅系。第一時間,因為虛榮,我把所有的志願都填台大,接著才是政大,然後安心的去睡覺。
But,人生最重要的but又出現了。當晚在床上翻來覆去,怎麼也睡不著,因為我覺得我對圖書館管理應該沒興趣。雖然心裡總想著,以後再轉系就好。但是,心裡另一個聲音在吶喊,萬一要是轉不過,那麼我豈不是要去當國家圖書館館長。雖然這也是很棒的志向,但是總不是我的興趣。
我的興趣是什麼呢?
當時的我,年幼無知,以為學商,就是賺錢。錢,誰不喜歡呢?可是我的分數又進不了政大的商學院,剛好看到財稅,竟然落點是差不多的,我就把台大文學院的科系全部塗掉,改成「看起來」喜歡的科系,而我就這麼進了財稅系。
所以我是選校還是選系?是選系,但是我選錯了,因為我根本不曉得,自己喜歡的是文學、史學與哲學,不是商學。或者說,我是曉得的,但是我為了大人們的期望,所以選了「看起來會賺錢」的科系。想當年,我總以為念企管就是老闆、念法律就是律師、念政治就是政客、念哲學就是哲學家,所以我就去念了財稅,因為有個「財」字,看起來很有錢,而且我想念商學院,其他商學院的科系我填不上,「財」看起來又像是「商」,我就這麼進去這個科系了。結果,進去才知道,這是法學院。畢業的時候,系名又從財稅系改成財政系,最後改隸屬社會科學院。
有沒有這麼悲情,畢業的時候,只有校名還一樣,其他都變色了。
為什麼說「我是曉得的」?因為我在高三升大一的暑假,在書店買了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緒論來看。你們猜哪一本書我先看完?
答案是萬曆十五年、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柏楊版資治通鑑。
往後的故事,大概就是這樣了。財稅系的課業勉強過關,但是從大二開始,我就認真的開始修政治系的學分。別人覺得很無趣的政治思想史,我覺得那簡直就是天籟。也就是我唸兩個星期的會計學,比不上同學念兩個鐘頭;但是我唸兩天的政治學,比得上同學唸兩個月,所以我在大二就決定要報考政治研究所。沒天分就是沒天分,還是早點洗洗睡比較實際。當時我覺得,政治系的課程,每個學分都好可口,只是因為我當了財稅系的系代表,總覺得一日是財稅人,終身財稅人,基於不能背叛祖國,所以我等到研究所才跳槽。
我報考了五間研究所,錄取率百分之百,順利進入台大政治所,而且在一年半以後拿到碩士,於同年考進博士班,四年半以後拿到博士。
往後的唸書就更都是興趣了,我喜歡法律,所以去念了東吳法研所、考律師。我覺得財務金融還是很重要,所以去念了台大EMBA。總之從我複雜的求學歷程中,我體會到一件事情:
「興趣,是人生中不可缺的熱血。沒興趣,那麼早點洗洗睡,硬拼絕對不會成功。但是如果有興趣,那麼成功的鑰匙就在其中,你會發現任督二脈突然打通,突然增加一甲子神功。」
學校跟系所一樣,沒有這麼重要。不然你以為郭台銘是台大畢業的嗎?那不過就是一張車票,有車票就能搭上車嗎?那可不一定。不喜歡唸書,或是學校排名不夠好,那又怎樣?學校不會對你的人生負責,自己的人生,還是得靠自己燃燒熱情去實踐,你的學校名稱,不會養你一輩子的。在社會上獲得尊重的人,許多沒有耀眼的學歷,但是他們有過人的精力,這精力,就來自於興趣,而不是來自於學歷。
進入什麼科系,基本上與未來要從事什麼工作,確實是相關的。但是我只能說,所有的科系,教導學生的,並不是飯票,比較像是思維模式。我們透過這些科系,理解自然或社會科學的邏輯,以我唸過財稅、政治、法律、企業管理、財務金融等不同的背景來說,科系真的不重要,而且不要逼迫孩子去念他沒興趣的事情。認真的發掘孩子喜歡的科目,例如討厭數學就不要去念商學院、討厭國文、社會科學就不要念法律,讓孩子熟習且喜歡這些科系的邏輯,遠比出路重要多了。
所以,想不想轉學,我不能給你答案。幫助你自己一生的,是思維,不是出路。而科系,只是個名稱,進來以後,學多少;出去以後,忘多少,這都是看自己的本事啊。
至少,五月二十日以後的行政院長,他可不是政治系或法律系出身,他可是我念大學時的財稅系主任啊。
政大法律轉系 在 李傑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終於放榜了(文長) !!!
不管滿不滿意
指考算是一場較公平的競爭
(比起學測來說)
但只要是競爭 就會有輸贏
我們只能接受事實
並為下一步 做準備或努力
以下是之前學生所做選擇及後來結果
你參考參考嘍^^
(一)開心去念/研究所再轉
賴君(女):淡江管科/中央企管所
李君:中原數學/交大統計所
陳君(女):海大電機/台科大電機所
王君:海大電機/交大電子所
郭君(女):元智化工/中央化工所
楊君:長庚電機/中央電機所
杜君:中興電機/台大機電所
陳君:成大資工/台大資工所
王君:中央通訊/台大電信所
黃君:北大統計/Temple University應數所(雙聯學位)
(前三年台灣/後兩年美國,5年取得碩士學位)
陳君(女):中山視光/中山視光(博班)
顏君:彰師物理/清大電機所/交大電子(博班)
(二)轉校或轉系
王君(女):暨南經濟/北大經濟
陳君(女):輔大物理/海大電機
陳君:清大電機/台大機械
陳君:交大機械/台大電機
魏君(女):政大俄文/政大經濟
許君(女):政大哲學/政大財政
許君:交大土木/交大電子
陳君:交大電物/交大電機
熊君(女):台大外文/台大會計
林君(女):台大政治/台大經濟
王君(女):台大動物/台大獸醫
胡君:台大動物/台大物理
(同校轉系容易些)
(三)再來一次
黃君(女):東吳國貿/台大法律
白君:北大會計/台大政治
陳君:政大土語/台大國企
周君:台大戲劇/台大國企
陳君:成大水利/台大藥學
藍君:中山機電/台大機械
薛君:清大數學/台大物理
郭君:交大財金/長庚中西醫(雙)
耿君:台大大氣/長庚醫學
陳君(女):台大藥學/慈濟醫學
江君:北醫藥學/輔大醫學
李君:北醫藥學/北醫醫學
林君(女):陽明生科/北醫醫學
江君:中山醫學/陽明醫學
黃君:台大法律/台大醫學(厲害)
人生常常要面對選擇
也常常常會選錯
但只要充滿熱情
不斷的努力
就算是錯誤的選擇
也常能走出另一番新局
來個"柳暗花明又一村"
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