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要停止努力念書的習慣
還記得從高二開始奮鬥念書時的陣痛期嗎?
從儉入奢容易,從奢入儉就難了
不管你念哪間學校,念什麼科系
你的未來都還沒有就此定案
每年都有無數台清交政成學生被二一出去
也有無數後段私校畢業生拿到高薪
一旦開始完全放縱,你就回不去了
別忘了研究所也是要看你成績,...
1.不要停止努力念書的習慣
還記得從高二開始奮鬥念書時的陣痛期嗎?
從儉入奢容易,從奢入儉就難了
不管你念哪間學校,念什麼科系
你的未來都還沒有就此定案
每年都有無數台清交政成學生被二一出去
也有無數後段私校畢業生拿到高薪
一旦開始完全放縱,你就回不去了
別忘了研究所也是要看你成績,企業也是會看你實力
由你玩四年的結果
只會在你玩到第一或二年的時候,重新去跟學測指考再見一次面
2.不管你上了哪裡
上了賊船就請勇敢的去當個海盜
不然就趁現在跳船
大學不怕你念的學校不是最頂尖的
即使是最後段的學校,一樣有保持清醒向前的學生
這始終都只是比例問題
怕的是你壓根兒瞧不起自己要去讀的校系
又沒有勇氣直接去指考
瞧不起學校,瞧不起同學,更瞧不起自己
交不到朋友,書唸不好,不敢找以前同學
這種人是在大學之中最可悲的
3.練好外文,練好外文,練好外文
這是老生長談的老梗,但之所以是老梗
就是因為他有一談再談的價值
你會發現,光是有任何一外文能力是好的
你的機會立刻多出別人好幾倍
政府,學校,企業都有提供很多出國機會
比賽,實習,交換,營隊,研討會太多太多
都是你沒有外文能力,就只能乾瞪眼看別人拿的
好比:有國際大師來台灣客座的時候,去應徵助理
拿到老師的推薦函,歐美名校申請仕途大開的
好比:有日本北海道大學開全額獎學金給台灣學生去念
我就有認識老師是這樣就一路拿日本獎學金念到博士,日本還送他去哈佛
很重要的一件事,你練好的外文不一定要是英文
但請選了一種語言就認真踏實地把它唸到專精
最怕的是很多人東學學西念念,什麼語言都只學了基礎,只會罵髒話跟Say hello
結果什麼都不行
那你花一堆時間學也只是枉然
4.可以的話,趁暑假事先預習一下基礎課業
若要比喻高中比較難的課程,聽起來大概像這樣
各位同學知道嗎?只要把蘋果和香蕉加在一起,就會忽然變成好吃的小籠湯包噢!
上大學後比較難的課程,聽起來像這樣
各位同學知道嗎? 只要魑魅魍和耄耋饕餮混合,再謦,就會變成趑趄噢!!」 跟不上進度? 你以為大學有人理你嗎?
撒優娜拉雙二一就掰掰下去了
文組這點還好,尤其是針對理工科系請保重
因為大學是會擋修的,你要修過A基礎課,才能修BCD,修過BCD,才能修EFG
也就是說,很多人玩到A被當了,後面你想修也不能修
抱歉,你在大一那年就注定要延畢了
5.去嘗試所有你想嘗試的,不要限制自己的可能
大學絕非職業訓練所,大部分人以後的工作也都不會跟大學所學高度相關
所以真正重要的是你敢踏出去嘗試
我認識一位學姊,清大資工系放著不念,跑去參加交大魔術社
結果現在成了國際知名魔術師,世界到處巡迴
我有一位同屆同學,清大經濟雙計財畢業,跑去uniqlo摺衣服
人家現在管了年收三億的店
我一位學弟,政大法律系還在念,跑去唱歌又到處參加節目
自己組了家教團隊,現在又跑去賣保險,賣到變成經理等級
大三在學年收就已經破百萬
這種人太多太多了,我可以舉個沒完
以前,我會認為這些人是神人等級,是遙不可及,遠在天邊的
可是當真的認識相處後才發現不然
他們就跟我們所有人都一樣
一樣會盲然,一樣會恐懼,一樣會不知所措
真正關鍵差別只在於他們認真對待自己喜歡的事情
而且用盡全力去生活,去面對問題
說穿了
在這個世界上強到不行的天才少之又少,哪怕最頂尖的學校都不多
大多數人都只有一兩成的能力
可是當面對困難 面對未知敢硬者頭皮上,敢去搶機會,敢邊做邊學
就憑者不服輸一口氣,等事情完成後,至少也有了八成功力
大家會指者他們說,哇好厲害,好羨慕歐!!!天才!!! 其實他們跟大家都一樣,差別只在於多了點不怕死而已
6.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建議
請你記得有些遺憾,是你在未來的精彩無法彌補的
我在高三時期,為了準備考試,基本上是把朋友全放棄了
上大學後,也覺得面對全新的開始,不再需要聯繫
同學會我一次都沒去過,跟高中是完全斷截的狀態
我以為這沒什麼,朋友本來就是階段性的,過了也就算了
可我沒想到的是,有些人還真取代不了
在大學,你可以參加很多活動,可以認識很多人
但跟高中卻是永遠有別
一群人,能從高二開始朝夕相處兩年
沒有什麼心機,沒有什麼算計,沒有什麼利益
就為了一場考試,一個目標相互打氣,共同前進
那樣累積起來的友情,是你在大學所找不到的
我不是說大學交不到知心朋友,找的到
可若要比喻,高中是一群人的高中,大學卻注定是一個人的大學
因為在大學沒有制式化的目標了
也就大一階段可能會比較常在一起
此後,大家修課不同,目標不同,規劃不同
即使是室友,一天也不見得能見到幾面
直到畢業,同系四年的同學都非常可能認不出來有哪些
所以如果說什麼是我一定要提醒各位的
趁暑假,趁同學還在你身旁,趁你們還沒有四散
好好把握機會相處,創造盡可能多的回憶吧
相信我,這是你在未來絕對不會後悔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樂擎文,升學/愛情/友情/翻譯
相關問題都歡迎見自介追蹤詢問
另今年的大學新生交流版成立囉
有興趣加入的可以點我自介連結。
政大新生獎學金 在 許景泰-Jerry粉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揭露!回憶自己過去,那些年少時的故事
試著串起過去的自己,對我造成的影響...做點回憶、反思和紀錄吧!
.
第一時期:幼稚園的自己(#冒險的心)
1)拿到『國際兒童繪畫佳作』,那時我還是懞懂無知之年,以為自己未來會成為『漫畫家』。長大後:當然,我沒成為職場漫畫家(這個夢一直做到小學畢業才結束),但對美術、設計、漫畫總多了一點「高敏感」。回想這段過去,後來對於我大學做SOHO接網頁設計案,或是現在對於設計有一些想法,似乎直接和間接都有了影響!
2)幼稚園中班某一天的下課,同學都跑出去玩了,我卻找了我一位從小到大的摯友,把全班抽屜內的圖畫紙,給全部摺成紙飛機,一上課同學傻了,老師火了。當場被揍了一頓!長大後:這段作為一直深刻在我腦海,偶爾還會拿出來想,我覺得這段小惡作為,讓我長大總想做些有點『冒險』的事情多少有些關係。
.
第二時期:小學的自己(#培養領袖特質)
1)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我就做了整整六年「班代」(也不知道為什麼壟斷了這個職位)。那時小學一個年級有四個班級(忠、孝、仁、愛),每過幾年就要換班,總共換了三次班級,一班50多個人,我依然還是做班代。長大後,我回數自己當班代的經歷,大學、碩士也都擔任過班代。這事到底造成了我什麼影響呢?創業、做領袖、顧問、老師...。
2)小學一~四年級,我的功課都算不錯,一直有前五名,但五、六年級之後,我就開始代表學校參加各種競賽,從畫畫、躲避球、演講、田徑...一個禮拜上五天課,我因比賽緣故,經常有1天到2天就不在學校,雖然幫學校得了不少獎,又得了模範生,但無法趕上課業,功課從此就在第十名上下徘徊,這也影響我後來的國中學習狀況。長大後我有時會想,如果只要把書唸好,不要有這麼多比賽,會不會現在的我也會很不一樣?但往好的方面想,我之所以現在『上台』不會緊張,而且非常「習慣」,或許當時在比賽起跑線上,等候槍響時,我得適應每一刻的壓力與緊張有關。
.
第三時期:國中的自己(#聯考落榜是必然的)
國中課業壓力大,成績一直在班上11~15名的我,其實有點不太在乎功課。我愛打籃球、打桌球,我拿了國中的桌球冠軍。當時學校沒有桌球校隊,還因此成立了校隊,我自然也代表比賽,當然練習不足,自然沒得名。課外,也愛打籃球,當時著迷『灌籃高手』,大家都愛模仿『公牛飛人喬登』,我自然也不例外。國中後來做了「能力分班」,我雖分到『A段班』但國三成績,基礎打不好,就早已趕不上了!後來高中聯考不佳,去讀了私立學校。長大回想這段歷史,我其實從不後悔,當時很快樂的過國中生活,我的導師不是那種填鴨式教育,我成績不算好,依然沒放棄我,我後來想,這也是我後來很能體會:「為什麼讀書很努力,為何始終讀不好的人?」因為,我當時就是如此。死磕書也不是沒有,但基礎就已不穩,學校課業也沒因人而異,我在A段班只是被拖著走,最終結果不佳,就機率來說,這是必然的結果,沒有奇蹟發生!
.
第四時期:高中的自己(#模糊的記憶)
高中的回憶是最模糊的。我讀私立高中,全班男生,最快樂的還是下課可以打球,我算乖,不打架也不會做出脫軌的舉動,讀書雖不怎麼行,但成績還算過得去。高三那年,我想我注定會重考,結果上帝命運沒如我的安排,我考上了輔大夜校,爸爸雖對我失望,但想想畢竟我是他兒子,有個像樣的學校讀,只要不學壞,學有一技之長,我想爸爸也就欣慰了。
我還記得,我填自願是大姐陪我填的。大姐從小功課就好,功課從不必爸媽擔心,而我就是那個唯一得擔心的兒子。大姐很有耐心的陪我選填我想讀的科系,說實在,當時我只想開心讀完大學,後來選填「大傳系」,一方面是是輔大夜校分數最高的科系,另一方面就是聽說『大眾傳播」真的比較有趣、好玩。長大後,我回想國中、高中聯考我都是感覺努力了,但最終都得到『落榜』結果。
我想想,其實若這叫做短暫『失敗』,那麼現在創業十年多來,我之所以有這麼多勇氣,應該是我更珍惜擁有自己得來的成果,失敗不可怕,因為我曾經因為落榜被責難,也被自己看不起,但我從不失去信心,因為我媽總給我勇氣,我大姐、二姐也常給我這小弟鼓勵。爸爸後來,看我愈來愈有長進,也逐漸肯定我。 人生,早點遇到挫折是好的,這點事在當時看來蠻嚴重的,但後來回頭看看,只是笑笑,我自己當時只是看不懂自己為何?找不到人生方向罷了!還好,我沒放棄過自己,幸運的是,總有人在你身旁為你打氣,看好你的未來。
.
第五時期:大學的自己(#第一名畢業)
讀輔大夜校當時改制成五年,因為晚上才上課,白天多的時間就屬自己的了!我立定心志,要修好三個學分:學業、愛情、社團。
大一暑假,我去了最後一屆成功嶺,雖然只有不到30天,但我比較能感受自己該對自己負責,像個男人是什麼回事!大二暑假,爸媽讓我去了一個月紐約遊學,我發現自己是井底之蛙,這世界如此之大,我卻像青蛙一樣,以管窺天,從沒覺得自己應該好好闖一番事業。大二升大三那年,我把我的白天和晚上行程排得滿滿的,二、四去飛碟電台打工,一、三去巨匠電腦上課,然後其餘時間『玩社團』,後來還幫系主任,搞了輔大第一個電台『輔大之聲』。
人開竅有時是一瞬間的,我大三開始,學業成績都是維持全班前3%,後來兼差做網頁設計,設計的電台網站成了全校第一,後來兼職到了媒體觀察基金會做事,搞了『電子報』,學會舉辦記者會、做大型活動,寫專欄文章...,當時從早忙到晚,就像自己開業一樣,社團、學業、打工...。對了!
後來我又莫名其妙當上了班代,最終我畢業時,成了日夜間部,唯一考上政大廣電所得,同時我也考上了元智傳研所,台大新聞所差了0.7分。我拿了聯合報王惕吾獎學金,拿了文學院斐陶斐獎(每一學院,每屆得推選三人,最終我成了該年度第一位學院獲獎者)。
我大學跟同學也拿了新生杯籃球冠軍,也圓了我的小小籃球夢,後來再一次三對三籃球時腿摔斷了,能力大減,上場時間也少,這也許是最大遺憾,但也因此,我少了一年多得兵役期。回頭想想這段人生,起伏挺有趣的,後來這段延續到我碩士,一樣精彩的再過了我政大碩士三年!
.
第六時期:碩士的自己(#無所不學)
我雖攻讀的是政大廣電碩士學位,但研究所三年來,我去企管碩士班修行銷學,科管所旁聽溫肇東老師的創新創業課,還到了台北藝術大學修了9學分的研究所課,分別跨了傳統藝術、戲劇管理、電影創作三個研究所(各修3學分)。我為了確定我是否想繼續攻讀博士,也修了一門博士班的課(方念萱老師),後來我發現,博士班的人生實在太無聊了,高分修完,就知道自己不適合走上研究之路。
碩士發表了三篇論文,其中最後一篇論文,我到了上海去做田野考察,當時還好有住在上海的表哥表嫂照應,讓我可以在上海生活一個月,每天感受上海快速奔飛的成長,可惜我沒留下來,我回台灣把論文寫完順利畢業了!口試很順利,大概是因為我的論文,跨了三個領域(城市史、電影史、政治經濟),感謝我的指導老師盧非易,二位口試委員馮建三老師、阮慶岳老師給予鼓勵。這段研究所生涯,給了我後來很多養分,特別是我懂得寫、懂得跨領域思考、懂得說,更懂得如何做!
因為我還是在碩士期間,卻外面兼差工作,怕脫離社會太久,這讓我一直讓所學與工作一直有所交集,不至於不知道自己所學為何?如何學以致用?
.
最後,我想了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曾說的一段話:「你無法預先把現在所發生的點點滴滴串聯起來,只有在未來回顧今日時,你才會明白這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現在必須相信,眼前現在發生的點點滴滴,將來多少都會連結在一起。你得去相信,相信直覺也好、命運也好、生命也好、或甚至是輪迴。」
#回憶紀錄
政大新生獎學金 在 國立臺北大學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揭開神秘面紗 看見緬甸特展即起登場】
拓展師生國際視野,國際事務處即日起到4月23日在行政大樓一樓大廳推出「看見緬甸」特展,參與佈展的緬甸同學期待透過展覽說明和文物,引發大家對於緬甸的興趣,進而願意深入認識且尊重緬甸文化。
國際事務處表示,學校自106年起,每年獲得教育部新南向計畫經費補助,連續三年推動「緬甸招生拓點計畫」或「緬甸拓點行銷計畫」,由緬甸來校就讀的新生由個位數穩定成長至每年平均15人,因而選擇「緬甸」作為展覽主題,期待讓更多師生從展覽出發,進一步認識緬甸、以及緬甸與臺北大學的密切關係。
根據國際事務處統計,目前校內來自緬甸的學生共52人,在新南向國家中,人數僅次於馬來西亞學生。只是儘管過去舉辦過許多展覽和交流講座,但許多同學對於緬甸的認識還是很有限。前緬甸同學會長、公行三趙仁美就感嘆,曾碰過同學詢問「緬甸是泰國的哪一省?」、「緬甸是不是沒有電?」...種種讓人啼笑皆非的反應,激發緬甸同學更多宣導家鄉的企圖心。
對此,國際事務處在緬甸同學會、以及「跟著導演去旅行」、林肆山先生、緬甸語課程教師黃珍英協助下,整理許多緬甸基本資訊,搭配緬甸當地照片、各種生活用品、服裝與飾品,以靜態展方式呈現,在觀展師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大方提供從緬甸帶來的服飾,資工二康澤配期待大家特別留意展示架上別具特色的男女服裝。其中色彩豐富、上身裝飾許多銀泡的女裝是緬甸「景頗族」的代表服飾,「那些都是我們以手工慢慢縫上去的喔!」至於男子的裙裝也是緬甸招牌,「大家可能覺得很奇怪,但在緬甸是正式傳統服裝。」
康澤配認為,認識其他國家文化最好從服飾入門,除了服裝,展櫃中的各種飾品也很值得一看,另外像是緬甸特有的防曬品「特納卡(Thanaka)」等都不能錯過。趙仁美則鼓勵大家從展覽出發,如果還想更多了解緬甸文化或品嘗美食,可以就近到中和華新街尋寶,更實際體驗緬甸味。
推動臺灣師生認識緬甸之外,國際事務處近年持續積極提升臺灣與緬甸教育合作關係。除了不定期出訪參與教育展、拜訪當地教育與企業機構,也整合包括社會系校友蔡宗仰、雁行臺灣協會、中華救助總會等單位提供獎學金,協助緬甸同學安心就學,特別是玉山銀行的獎學金,更提供實習與畢業就業保障。
為了鼓勵更多緬甸華文學校學生來臺升學,國際處兩位職員與三位緬甸同學去年底親赴緬甸11所中文學校招生,預期今年來臺緬甸學生人數仍可維持一定規模。曾代表學校返緬招生的趙仁美表示,對於緬甸學生而言,要踏出舒適圈來臺念書很不容易,但自己來臺收穫很大,尤其臺北大學環境清幽、適合求學,非常推薦更多學弟妹可以來臺北大學就讀。
政大新生獎學金 在 許景泰-Jerry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學什麼?10/02》
.
今天試著串起過去的自己,對我造成的影響...做點回憶、反思和紀錄吧!
.
第一時期:幼稚園的自己(冒險的心)
1)拿到『國際兒童繪畫佳作』,那時我還是懞懂無知之年,以為自己未來會成為『漫畫家』。長大後:當然,我沒成為職場漫畫家(這個夢一直做到小學畢業才結束),但對美術、設計、漫畫總多了一點「高敏感」。回想這段過去,後來對於我大學做SOHO接網頁設計案,或是現在對於設計有一些想法,似乎直接和間接都有了影響!
2)幼稚園中班某一天的下課,同學都跑出去玩了,我卻找了我一位從小到大的摯友,把全班抽屜內的圖畫紙,給全部摺成紙飛機,一上課同學傻了,老師火了。當場被揍了一頓!長大後:這段作為一直深刻在我腦海,偶爾還會拿出來想,我覺得這段小惡作為,讓我長大總想做些有點『冒險』的事情多少有些關係。
.
第二時期:小學的自己(培養領袖特質)
1)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我就做了整整六年「班代」(也不知道為什麼壟斷了這個職位)。那時小學一個年級有四個班級(忠、孝、仁、愛),每過幾年就要換班,總共換了三次班級,一班50多個人,我依然還是做班代。長大後,我回數自己當班代的經歷,大學、碩士也都擔任過班代。這事到底造成了我什麼影響呢?創業、做領袖、顧問、老師...。
2)小學一~四年級,我的功課都算不錯,一直有前五名,但五、六年級之後,我就開始代表學校參加各種競賽,從畫畫、躲避球、演講、田徑...一個禮拜上五天課,我因比賽緣故,經常有1天到2天就不在學校,雖然幫學校得了不少獎,又得了模範生,但無法趕上課業,功課從此就在第十名上下徘徊,這也影響我後來的國中學習狀況。長大後我有時會想,如果只要把書唸好,不要有這麼多比賽,會不會現在的我也會很不一樣?但往好的方面想,我之所以現在『上台』不會緊張,而且非常「習慣」,或許當時在比賽起跑線上,等候槍響時,我得適應每一刻的壓力與緊張有關。
.
第三時期:國中的自己(聯考落榜是必然的)
國中課業壓力大,成績一直在班上11~15名的我,其實有點不太在乎功課。我愛打籃球、打桌球,我拿了國中的桌球冠軍。當時學校沒有桌球校隊,還因此成立了校隊,我自然也代表比賽,當然練習不足,自然沒得名。課外,也愛打籃球,當時著迷『灌籃高手』,大家都愛模仿『公牛飛人喬登』,我自然也不例外。國中後來做了「能力分班」,我雖分到『A段班』但國三成績,基礎打不好,就早已趕不上了!後來高中聯考不佳,去讀了私立學校。長大回想這段歷史,我其實從不後悔,當時很快樂的過國中生活,我的導師不是那種填鴨式教育,我成績不算好,依然沒放棄我,我後來想,這也是我後來很能體會:「為什麼讀書很努力,為何始終讀不好的人?」因為,我當時就是如此。死磕書也不是沒有,但基礎就已不穩,學校課業也沒因人而異,我在A段班只是被拖著走,最終結果不佳,就機率來說,這是必然的結果,沒有奇蹟發生!
.
第四時期:高中的自己(模糊的記憶)
高中的回憶是最模糊的。我讀私立高中,全班男生,最快樂的還是下課可以打球,我算乖,不打架也不會做出脫軌的舉動,讀書雖不怎麼行,但成績還算過得去。高三那年,我想我注定會重考,結果上帝命運沒如我的安排,我考上了輔大夜校,爸爸雖對我失望,但想想畢竟我是他兒子,有個像樣的學校讀,只要不學壞,學有一技之長,我想爸爸也就欣慰了。我還記得,我填自願是大姐陪我填的。大姐從小功課就好,功課從不必爸媽擔心,而我就是那個唯一得擔心的兒子。大姐很有耐心的陪我選填我想讀的科系,說實在,當時我只想開心讀完大學,後來選填「大傳系」,一方面是是輔大夜校分數最高的科系,另一方面就是聽說『大眾傳播」真的比較有趣、好玩。長大後,我回想國中、高中聯考我都是感覺努力了,但最終都得到『落榜』結果。我想想,其實若這叫做短暫『失敗』,那麼現在創業十年多來,我之所以有這麼多勇氣,應該是我更珍惜擁有自己得來的成果,失敗不可怕,因為我曾經因為落榜被責難,也被自己看不起,但我從不失去信心,因為我媽總給我勇氣,我大姐、二姐也常給我這小弟鼓勵。爸爸後來,看我愈來愈有長進,也逐漸肯定我。 人生,早點遇到挫折是好的,這點事在當時看來蠻嚴重的,但後來回頭看看,只是笑笑,我自己當時只是看不懂自己為何?找不到人生方向罷了!還好,我沒放棄過自己,幸運的是,總有人在你身旁為你打氣,看好你的未來。
.
第五時期:大學的自己(第一名畢業)
讀輔大夜校當時改制成五年,因為晚上才上課,白天多的時間就屬自己的了!我立定心志,要修好三個學分:學業、愛情、社團。大一暑假,我去了最後一屆成功嶺,雖然只有不到30天,但我比較能感受自己該對自己負責,像個男人是什麼回事!大二暑假,爸媽讓我去了一個月紐約遊學,我發現自己是井底之蛙,這世界如此之大,我卻像青蛙一樣,以管窺天,從沒覺得自己應該好好闖一番事業。大二升大三那年,我把我的白天和晚上行程排得滿滿的,二、四去飛碟電台打工,一、三去巨匠電腦上課,然後其餘時間『玩社團』,後來還幫系主任,搞了輔大第一個電台『輔大之聲』。人開竅有時是一瞬間的,我大三開始,學業成績都是維持全班前3%,後來兼差做網頁設計,設計的電台網站成了全校第一,後來兼職到了媒體觀察基金會做事,搞了『電子報』,學會舉辦記者會、做大型活動,寫專欄文章...,當時從早忙到晚,就像自己開業一樣,社團、學業、打工...。對了!後來我又莫名其妙當上了班代,最終我畢業時,成了日夜間部,唯一考上政大廣電所得,同時我也考上了元智傳研所,台大新聞所差了0.7分。我拿了聯合報王惕吾獎學金,拿了文學院斐陶斐獎(每一學院,每屆得推選三人,最終我成了該年度第一位學院獲獎者)。我大學跟同學也拿了新生杯籃球冠軍,也圓了我的小小籃球夢,後來再一次三對三籃球時腿摔斷了,能力大減,上場時間也少,這也許是最大遺憾,但也因此,我少了一年多得兵役期。回頭想想這段人生,起伏挺有趣的,後來這段延續到我碩士,一樣精彩的再過了我政大碩士三年!
.
第六時期:碩士的自己(無所不學)
我雖攻讀的是政大廣電碩士學位,但研究所三年來,我去企管碩士班修行銷學,科管所旁聽溫肇東老師的創新創業課,還到了台北藝術大學修了9學分的研究所課,分別跨了傳統藝術、戲劇管理、電影創作三個研究所(各修3學分)。我為了確定我是否想繼續攻讀博士,也修了一門博士班的課(方念萱老師),後來我發現,博士班的人生實在太無聊了,高分修完,就知道自己不適合走上研究之路。碩士發表了三篇論文,其中最後一篇論文,我到了上海去做田野考察,當時還好有住在上海的表哥表嫂照應,讓我可以在上海生活一個月,每天感受上海快速奔飛的成長,可惜我沒留下來,我回台灣把論文寫完順利畢業了!口試很順利,大概是因為我的論文,跨了三個領域(城市史、電影史、政治經濟),感謝我的指導老師盧非易,二位口試委員馮建三老師、阮慶岳老師給予鼓勵。這段研究所生涯,給了我後來很多養分,特別是我懂得寫、懂得跨領域思考、懂得說,更懂得如何做!因為我還是在碩士期間,卻外面兼差工作,怕脫離社會太久,這讓我一直讓所學與工作一直有所交集,不至於不知道自己所學為何?如何學以致用?
.
最後,我想了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曾說的一段話:「你無法預先把現在所發生的點點滴滴串聯起來,只有在未來回顧今日時,你才會明白這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現在必須相信,眼前現在發生的點點滴滴,將來多少都會連結在一起。你得去相信,相信直覺也好、命運也好、生命也好、或甚至是輪迴。」
Jerry 寫於 2017/10/02 早上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