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k Light工作坊|
📍|主題|
▫️到底要選系還是選校呢
📍|前情提要|
▫️ 選系?選校?這道萬年難題每年都在困擾著高三學生,而小編我也必須先說,這個問題的答案真的非常見仁見智,我無法告訴你哪個才是絕對正確的選擇,但下文我會就我所知,提供各層面的分析,並分享個人經驗給大家作參考!...
|Spark Light工作坊|
📍|主題|
▫️到底要選系還是選校呢
📍|前情提要|
▫️ 選系?選校?這道萬年難題每年都在困擾著高三學生,而小編我也必須先說,這個問題的答案真的非常見仁見智,我無法告訴你哪個才是絕對正確的選擇,但下文我會就我所知,提供各層面的分析,並分享個人經驗給大家作參考!
📍|選系|
▫️優點:
1. 愛你所擇:不用再像國高中被迫面對厭惡的科目,從僵化的教育體制中掙脫出來,能夠全心投入自己喜愛的領域。而且就讀喜歡的科系對於上課意願會有所提升,在自己擅長且熱愛的領域盡情發揮也才能找到自信,成就自我理想。
2. 就業保障:選擇熱門,例如:電機、資工,生涯藍圖較明確,且市場需求量大,畢業後不必擔心失業。另外,多數政府認定的「師」級證照考試(如:律師、醫師),都規定要相關科系畢業才可考取,因此就讀執照類科系對就業也很有保障。
3. 志同道合的朋友:念同科系的同學有較高機率是和自己抱有相同興趣和志向的人們,彼此間容易產生共鳴,還可以一起為了共同目標努力,結交同甘共苦的好友,並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與良性競爭。
▫️缺點:
1.資源不足:雖然進入了符合自己興趣的科系,但若該科系不是那所大學的重點科系,可能會缺少完善的硬體設備,實習、交換的名額較少,無法為你提供豐富的資源,必須靠自己透過各種媒介尋找課程以外的進修資源來補足。
2.缺少名校光環,成為面試遺珠:不可否認,現今就業市場還是重視校名,無論找實習、找第一份工作或是推甄研究所,多半會以學歷作為第一道篩選,因此好的校名能幫你佔得先機。所以會發生能力不差,仍礙於校名,短時間內難以一展自長才的情形。
📍|選校|
▫️優點:
1.名校光環,資源優渥:過年時,親戚最愛問:「考上哪間學校呀?」,此時若抬頭挺胸得說出:「台大!」,無疑能讓那些討人厭的傢伙閉嘴(開玩笑的啦XD)。但不得不承認,目前台灣社會仍存在著名校思維,且眾人欽羨的眼光與由衷的讚美也確實讓人難以抵擋校名的誘惑。
2.業界人脈:頂尖大學畢業的學生求職時的確站在比較好的起跑點,同校學長姐在業界高層的比例也相對比較高,當業界有好的職缺、實習時,學長姐通常都會優先照顧同校的學弟妹。
3.資源豐富:教育部會為國立大學編列較多預算,相反地,私立大學的經費來源多需自行籌措,所受政府補助較少,因此國立大學的設備往往比私立豐富許多。另外,不只學生會選學校,教授們也會選擇在何處教書,頂尖國立大學有名氣、待遇優渥、學生程度較好,會更吸引教授前往任教,所以更能招募到優秀的師資。
▫️缺點:
1.可能要待在沒有興趣科系四年:有些高中老師會對學生說:「先進好大學再轉系或雙主修就好啦~」然而轉系或雙主修都有一定的成績門檻要求,剛升上大學面對五花八門的活動,很可能會玩到忘我,喪失認真讀書的鬥志,最後只能卡在原科系,四年都被沒有興趣的科目環繞,並對未來的人生方向更無所適從。
2.校名非萬能:名校光環只能在剛畢業時提供優勢,往後職涯發展主要還是靠專業的累積。如果唸自己沒興趣的科系,不見得有熱忱能夠認真投入,好好學習專業內容,此時即便有名校光環也無法掩蓋沒有能力的事實。
📍|如何選擇|
關於選擇,小編的意見是:如果有明確目標、興趣,則以選系為主,培養相關專業能力。若將來想從事的是需要執照的職業,也是選系即可,像是不同學校的法律系學生通過國考後一樣都是律師,建議不用太執著大學校名。相反地,如果還沒有明確生涯規劃,可以先選校,到大學再多和各科系的同學交流,參加各式講座,慢慢從中摸索自己的興趣及未來目標。另外,有些公司或產業會特別注重「血統」,偏向錄用相關名校的學生,針對未來希望進入那些公司的同學,則須注意校名。
📍|小編經驗分享|
小編自己是目標、興趣不明確的人,「探索性向」是我上大學後最重要的任務。為了達成這個任務,我需要就讀系所完整、有機會接觸到各科系的綜合大學,因此我優先「選校」,希望藉由台大多元開放的校風與豐富的資源讓我找到志向。而興趣不明確使我目前不適合投入太專精的領域,免得日後找到真正有興趣的領域時,會發生隔行如隔山的問題,所以科系的部分我挑選未來出路較廣,同時是基礎科學的化學系。
小編的高中學姊原先是政大外交系,後來為了夢想放棄名校、好系帶來的生活保障,休學遠赴美國Berklee音樂學院攻讀電影配樂。她曾和小編說:「想要在某個領域中成功,勢必得專精該門學問或技藝。踏上一條熱門卻不是自己興趣的道路,在缺乏熱情的前提下,面對更多的對手、更激烈的競爭,很難成為該領域頂尖的人才。倒不如從事真正喜歡的工作,在遭遇挫折時,還能以熱忱為後盾越挫越勇,專精直至完美,如此一來即便該領域只有極少數成功名額,你也能把握住。」
志向不明確的小編和勇敢追夢的學姊分別是選校和選系的代表,希望我們的經驗能帶給大家一些幫助喔!
📍|編者|
▫️#J小編
▫️底下tag正在為志願煩惱的高三生,為他解惑吧!
政大教育研究所考試 在 阿扁們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主要經歷 》
臺北市議會(第六屆)議員(78-83)
臺北市議會(第七屆)議員(83-86)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局長(86.08.09-87.12.25)
內政部政務次長(89.05.20-91.02.01)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局長(91.02.01-94.01.31)
民主進步黨秘書長(94.02.01-95.01.25)
內政部部長(95.01.25-97.05.20)
~~~~~~~~~~~~~~~~~~~~~~~~~~~~~
李逸洋自傳(二)
(http://hanreporter.blogspot.com/2017/01/blog-post_57.html)
李逸洋自傳(三)公職生涯回顧
(http://hanreporter.blogspot.com/2017/01/blog-post_2.html)
李逸洋自傳(一)
我從小在基隆的郊區―七堵、暖暖區長大,家中有三個兄弟,父親在三、四十歲時就罹患肺病,長期臥病在床。不是開放性肺結核,未具傳染性,只要飲食營養,花錢就醫,服用藥物即可痊癒,但因無錢就醫,只好臥病在床。於是一家五口沈重的生計都落在母親的肩上,她以做裁縫來維持家計,很遺憾在我唸高一的時候,父親就過世;母親也因承擔家庭重擔,過於勞累,在我大二時離開,未完成學業前即父母雙亡。
其實父親曾留學日本十大名校―法政大學,學歷很高,而祖父李悌欽先生是日治時代臺北最大的私塾─同文書房的創辦人,父親與祖父年紀相差很大,學成回國,並沒有分得家產,加上身體不好,所以家道中落。多年來一直是二級貧戶,相當辛苦,都是租別人的房子來住。在七堵、八堵地區,從小學到大學總共搬了十多個地方,大約平均一至兩年就搬一次,因為無法付足房租,所以一直被迫搬家。為了分擔家計,我在唸國中二年級和三年級的時候,當時住在八堵,每天凌晨四點左右就起床送報,因為住在後車站,必須扛著腳踏車經過鐡軌,下地下道及上地下道,而且基隆一年有兩百多天在下雨,一踏出門鞋子就弄濕,但是學業成績還都名列前茅。後來考上成功高中。高三時,學校第一次由全體三個年級學生票選模範生,很榮幸我當選為三個全校模範生之一,接受教育局表揚。之後順利考取臺大政治系,就學期間常獲得書卷獎。畢業當年考取臺大政研所碩士班,多數同學要三、四年畢業,我僅唸兩年就畢業。而且為賺取生活費,在唸研究所的時候,在基隆第二信用合作社兼差當研究員,如果早上有課,就下午工讀,如果在下午有課,那就早上工讀,雖然如此,我用最快的速度取得碩士學位。我的指導教授是國際政治權威學者蔡政文老師,恩師在民主啟蒙、學業指導及生活照顧上讓我獲益良多,碩士論文蔡政文老師給98分,幾近滿分,他是前臺大政研所所長、政治系主任,後來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考試委員。我的體能狀況還不錯,在臺大就讀時,當時學生約兩萬多人,曾經獲得校運四百公尺第四名。之後我入伍服役當預官,在花蓮防空學校接受空軍砲兵預官訓練,也以學科術科第一名成績畢業。
我雖然家境非常貧窮,但求學卻非常順利,甚至第一份工作也出奇順利,在退伍的第三天,就在中國時報上班。因為我在臺大就讀的時候,曾擔任臺大法言社及畢聯會訊社長,所以服役階段,就請學長彭懷恩教授,當時擔任時報雜誌總編輯,幫我引薦給中國時報董事長余紀忠先生的女兒,時任採訪主任余範英小姐。退伍之後第三天就上班,而且分配我非常好的路線,主跑立法院。當時我在中國時報的工作量相當大,現在採訪立法院記者一個報社都有6、7位,當時中國時報是兩位,聯合報是三位,曾經最多時一個晚上發稿達七千多字。這段經歷,因緣際會,躬逢我國民主政治的轉捩點,亦即「增額」立委大量進入立法院任職,「增額」與「資深」立委的衝撞,立法院成為國內重要的政治舞台。在那裡我結識很多「黨外立委」,如康寧祥先生、黃天福先生等人,當時新聞報導,受限於政治環境,所以並未完整於報上表達真相,因此常在黨外雜誌投稿,寫出報紙不能寫的另外一半。也因此與黨外立委建立友好關係,對他們少數人能夠為臺灣民主奉獻發聲,非常敬佩,所以在中國時報任職一年半後,就投入黨外陣營的工作。
民國72年黃天福先生競選連任立委失利,之後黃先生開辦《蓬萊島》雜誌,總統陳水扁先生擔任社長,我則擔任總編輯,大約一年多的時間,共發行52期,其中51期遭查禁,唯有一期未被查禁,這一期卻發生蓬萊島事件,3個人被告誹謗,坐監8個月。因為評論馮滬祥升教授論文,「以翻譯代替著作」,事實上,先前政大國關中心陳姓副研究員披露馮滬祥的論文是抄襲。7個字就坐牢8個月,在司法史上可是空前絕後。抄襲的手段是翻譯,所以這7個字批評是有所本,引述有根據,但法院並不採納。官司進行中為了鑑定究竟有無翻譯或抄襲,由7位國際級北美洲臺灣人教授協會,在各個領域研究最權威的教授,每個人分1章檢視,共7章,深入比對,結論與政大國關中心陳姓副研究員相同,涉及嚴重抄襲。然而在那個高壓戒嚴統治年代,像如此由學術界客觀的第三者查證出來的結論,證明批評並沒有違背事實,法院仍然宣判有罪,可以說是政治干預司法的一大惡例,也是一個為爭取言論自由坐黑牢事件。我也因此走上政治這條不歸路,出獄後擔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也當過兩屆的臺北市議員。
政大教育研究所考試 在 我的紫袍夢-3年9月的檢察官日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致迷惑的高中畢業生】大學畢業「第一份薪資」是高中生選校系的標準嗎?
依照遠見報導:「法政學群方面,台大、政大和北大三所此一領域的傳統名校分列起薪前三名。
老牌私校中原、淡江、東吳則都進入前五名,這三所學校也都是法政領域的傳統強者,其中東吳法律系以英美法為特色,和政大、北大同為國內司法界三大強權……」
(〈哪個系所最鍍金?遠見「2021起薪最佳大學」大數據報告〉:http://bit.ly/3byxLn5 )
然而,這份報告標題的 #鍍金說,有沒有什麼問題?
你的人生價值,要被以「金價」計算?
我們信箱和留言區一直都陸續有收到一些高中生與家長來訊提問關於法律職涯的問題,例如「怎樣才能成為檢察官」、「收入」,然而如同小編多次廣播的:
本粉專不是補習班,當然也不是學校生涯輔導中心,
至於要怎樣才能取得律師/司法官資格,這是法律明文規範的,只要用點心,在考選部網站都可以查到國家考試規定;
至於公務人員(包含司法官)薪資,也都是公開資訊。因此對於這類怠於做功課(查詢法規與政府公開資訊)的問題,小編一律不回答。
如果連查詢國家考試法規與公務員薪資表等資訊的能力都沒有,那 #或許你還沒有做好當個獨立的大學生的準備,所以就請不要再詢問此類問題了。
在法律校系選擇方面,小編看到一份《遠見》與104人力銀行公布的大學畢業生月薪數字,調查報告全文請見:http://bit.ly/3byxLn5
在這份調查報告中,公布了如圖所示的法政學群大學各校畢業生「第一份工作」的「實際月薪」數字。
當然,這份報告或許可以提供給:很在乎錢、把「大學畢業第一份薪資」當成人生唯一考量(?)的學生參考。
但是,只要法律系在校學生應該都知道,打從大一開始,就被教育要走上一條堅持憲法精神、程序與實體正義、抗多數暴力的孤獨之路——而這條理念之路與「唯利是圖」的想法背道而馳。
從最近的「權貴死亡筆記本」醜聞也可以看出,法律從業人員的操守有多重要。
所以,#如果你的人生唯一目的是錢,而不是看興趣、志向與信念的話,還是 #勸你不要來唸法律。
此外,人生的道路很長,大學畢業第一份薪資也不是人生終結點。
更重要的是,這份表格忽略了一個法律專門執業工作--律師與司法官--的重要門檻: #國家考試。
大學畢業的學歷,不管你是不是在這份調查報告所列的前幾名學校,如果沒有通過國家考試(司法官錄取率約1%;律師錄取率因400分門檻導致近年逐年下降到約6%;高考三級法制(公務機關法制人員)錄取率也不到1%),都不能從事這些職業。
沒有通過國家考試取得律師資格,而執行律師業務賺錢(意圖營利)者,依照律師法規定是 #有刑責 的。
所以,高中生該做的事情,是好好了解各個校系的教學宗旨與環境、相關職業的真正意義與資格,問問自己的內心(而不是一味聽父母的或被「畢業第一份薪資平均值」迷惑,請記住:只有自己才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擇你所愛,#愛你所擇,更要 #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
PS. 至於網路上有些明顯看起來就是精神有些狀況、反覆創小帳號一人分飾多角還冒用他人照片的妄想重症「黑粉」,不斷攻擊校系,說什麼「高中學力」如何如何,大家也是笑笑就好。
畢竟,大學沒有被三二退學而拿到大學學歷的人,不會在乎高中學測或指考成績;
同樣,通過國家考試並受訓及格有專門職業能力的人,也不會在乎大學或研究所是哪所學校;
具有專門職業資格的人,不會當冒牌律師。
(只有大學被三二退學,還被法院認證「密醫」的黑粉才會計較高中學測成績,吃飽撐著在網路上造謠騙好騙的笨蛋)
政大教育研究所考試 在 郭岱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去年(2019 年)的尾聲,因為追起 Netflix ,狂看韓劇《請回答 1997 》。 劇情從主人翁們辦在 2012 年的同學會開始,回溯到 1997 那一年。主角徐仁國和鄭恩地兩人合唱的主題曲《 All for You 》,好聽到爆炸!
他們回溯起 1997 那一年,青澀的高中生活,準備著要考大學,追夢也追星。那時,韓國當紅的偶像是 H.O.T 跟水晶男孩。
我也試著回憶 1997的台灣,我還是國中生,搖滾樂團五月天,在 1997 年的 3 月 29 日成軍,白曉燕被綁架,香港爆發禽流感。 7 月,香港移交,年底,中華民國第 13 屆縣市長選舉,民進黨第一次取得過半縣市長席次。總統是李登輝,他今年初則自人生舞台,下台一鞠躬。
接著,跨入了21世紀。千禧年沒有迎來世界末日,我們持續往前進, 2002 年,教育部廢除聯考,改成多元入學方案,我就是大學指定考科(簡稱指考)的首屆白老鼠。後來選填志願,進入政治大學新聞系( 66 級)就讀,我的學號是 91401035 , 意思是民國 91 入學,401 是新聞系的系所代碼, 402 、 403 是廣電系跟廣告系。現在,傳播學院的學生,大一、大二不分系,跟媒體現況一樣,數位大匯流,誰也沒想到,新聞自由的台灣,卻先後關了東森 S 台跟中天新聞台。
那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芝加哥》,是我很喜歡的歌舞片,影帝艾德里安布洛迪才 29 歲,是奧斯卡史上最年輕的最佳男主角。台灣廣播金鐘獎,那年的主持人之一阿國哥,洪宗適,因吸毒上了媒體版面。電視金鐘獎沒有主持人,紅毯則由 #艾迪昇 的師兄姐,曲艾玲、蔣偉文擔綱。很巧的是,去年感恩節時,竟也品嘗到,1997年金鐘女配角得主潔玫姐,烤的可麗露與蛋糕。
至於金曲獎,周杰倫第二張個人專輯《范特西》獲包括最佳流行音樂演唱專輯獎在內等 5 項大獎,但男演唱人獎項,敗給了我堂姊的偶像哈林哥庾澄慶,女歌手毫無懸念,國語頒給了張惠妹,方言則是江蕙。五月天則「沒拿到」最佳樂團。
2004 年,有很多的「第一次」,滿 20 歲的我,成了首投族,中華民國史上第一次舉辦總統候選人的電視辯論會,跟目前中選會辦的政見發表會同樣,人身攻擊多於政策論述。而投票日的前一天,發生了 319 槍擊案,投票當天也有新聞台舉辦史上首度「出口民調」,可惜因拒訪率高達 3 成,讓結果失準,電視媒體也因為灌票現象,可信度大幅下降。
大學念 5 年,其中 1 年在香港浸會大學度過,修完了教育學程,但沒去實習,選的日文系雙主修,只考到二級檢定。後來碩士班推薦甄試,同時考取台大新研所、政大廣電所,我選擇留在政大,更展開了一段「全工全讀」的研究所生涯。
2008 年,第二次政黨輪替,可說是政治新聞的承平時代,總統是馬英九,但民選總統得票數最高紀錄保持人紀錄,被蔡英文總統打破。聲望如日中天的他,第二任期結束前,竟也演變為民眾遍地開花要拿鞋丟他。「利百代」的我,負責考試院、監察院、內政部等路線,立法院更是當廚房在跑,那時立院政治記者前輩們,每位都資深到「喊水會結凍」,要群訪立法院長時,都戰戰兢兢,仔細聽「姊」字輩」、「媽」字輩的記者問問題,深怕問了鳥問題,反而浪費大家時間。
記者生涯中,第一個颱風是「鳳凰」颱風,前有「卡玫基」,後有名字很難念的「辛樂克」,還因此到台中出差,超興奮。跑線第二年,更趕上截至目前為止台灣颱風降雨紀錄排名第一的「莫拉克」。
後來「記者」這份工作,跟便利商店員工一樣,要會的事情好多,因著手機功能越來越強,寫稿、採訪只是基本款,還得要會用手機直播、連線、錄影或偷錄影。
回憶很多,再次發文,在2020的尾聲,很多人走了,很多遺憾,當然也有很多開心的好事發生。
#韓劇 #台灣 #金曲獎 #金鐘獎 #金馬獎
#請回答1997 #紀錄 #小直人 #懷舊 #Netflix
#2020快走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