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政大應數評價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政大應數評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政大應數評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政大應數評價產品中有2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公視有話好說,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精華整理 》🇩🇪 梅克爾將交棒!關鍵小黨有望左右對中態度?​ #德國 聯邦議院選舉結果揭曉,由中間偏左的 #社會民主黨,以 25.7% 險勝總理梅克爾所屬的「基民/基社」#聯盟黨。兩大黨都表態不放棄組閣,得票排名第三、第四的小黨 #綠黨、#自民黨 將成為左右接下來政黨協商的關鍵。​ ​ 繁複的聯合...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寧做小生意不批貨 西灣河老麵廠誓保質素:要維持客源唔可以偷工減料(足本版): http://bit.ly/2RvZvhl 山竹走了,香港仍然颳大風;股市不能停,搵路趕返工,賺錢「重要」過天災。西灣河有間老麵廠叫春記,口碑載道,老闆偏偏將生意愈縮愈小,每日打麵兩三種,只做零售,門市中午12點就拉閘...

政大應數評價 在 前方有㜙?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03 14:33:13

#20210727 #一㜙長談 #05 #這篇字會很多 回應那些對於校系不滿足,對於選擇徬徨,對於未來迷茫的種種。 - 一直都想寫類似的文章,但總是寫不太出來。關於過去和做選擇的一切,也總是不免心傷。 - 再次澄清我是臺師大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別再誤認我是心輔系的學生啦!)會發心輔系的文章純粹是想...

政大應數評價 在 ??? 政大 | 科系職涯訪談 | 個人成長 | IG經營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08:50:48

會計學系 更多科系介紹文章可以參考 #jin職涯訪談 更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他的medium https://reurl.cc/W3y1gy 這次邀請到 @yyu_0310 來跟我們介紹會計學系相關的內容 同時也有他選擇會計系的原因 詳細介紹了會計系相關課程、出路 最後也有給予學弟妹們一些建議 那...

政大應數評價 在 政經八百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19 09:47:59

#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白色恐怖的濫觴 #四六事件72周年〕  坐落於大安區的臺灣大學和臺灣師範大學,如今是許多學子嚮往的名門學府,並以多元自由的學風著稱。  不過72年前的今天,兩校學生遭到軍警大規模逮捕,爆發著名的四六事件,並揭開白色恐怖的序幕。  究竟這起悲劇是在甚麼樣的背...

  • 政大應數評價 在 公視有話好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9 21:18:24
    有 82 人按讚

    #精華整理 》🇩🇪 梅克爾將交棒!關鍵小黨有望左右對中態度?​
    #德國 聯邦議院選舉結果揭曉,由中間偏左的 #社會民主黨,以 25.7% 險勝總理梅克爾所屬的「基民/基社」#聯盟黨。兩大黨都表態不放棄組閣,得票排名第三、第四的小黨 #綠黨、#自民黨 將成為左右接下來政黨協商的關鍵。​

    繁複的聯合政府籌組談判預計花上數月,屆時執政滿 16 年的梅克爾將正式交棒,德國政治將起何變化?對中立場會調整嗎?有話邀請政大歐洲語文學系教授台灣歐盟論壇召集人 #張台麟、台灣智庫執行委員 #賴怡忠、風傳媒執行副總編輯 #閻紀宇,一同分析「後梅克爾時代」的德國。​

    ▎洗牌但未變天,梅克爾路線或將延續​

    儘管梅克爾繼承者遭遇空前慘敗,但德國政治稱不上全面變天。張台麟分析,第一大黨社民黨只比梅克爾所屬的聯盟黨多得 1.6%,頂多算是 #險勝。而社民黨、聯盟黨差距甚微,關鍵分歧在於對 #預算 和 #移民 的立場,在上屆聯合執政之後,兩黨黨魁甚至都以梅克爾的 #繼任者 自居,料想無論誰當上總理,短期之內都將延續前朝路線。​

    但兩大黨若想組閣成功,還需整合第三大黨綠黨、和第四大黨自民黨才能過半──這將是德國史上首次打破 #兩黨聯合內閣,需要第三個政黨才能組閣。閻紀宇分析,「一大 + 兩小」的內閣組成基礎不穩,恐讓德國出現二戰之後最弱勢的內閣,隨時有被 #倒閣 的風險。​

    因此,閻紀宇預測,執政態度保守,在各方面不做大變革,可能是未來新政府的施政風格。而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的政治情勢,還需等待歐洲的另一個火車頭 #法國 明年 #總統選舉 結束後,才會趨向明朗。​

    ▎對中恐更強硬,兩小黨搶外長是關鍵​

    賴怡忠指出,本屆德國選戰充斥 #假訊息 和 #負面宣傳,大幅壓縮國內政策的辯論空間,選民也未必理解各黨的外交立場。但整體而言,綠黨和自民黨的共同特色,就是對 #中國 的態度比兩大黨強硬得多。​

    自民黨對台灣最為友好,在黨綱中廢除 #一個中國 政策。綠黨則有 #包瑞翰(Reinhard Butikofer)在歐盟議會擔任對中代表團團長,他召集的外交小組經常對中國施以制裁,也讓他一度受到中方的 #反制裁,是歐洲最友台的政治人物之一。​

    如今綠黨和自民黨成為左右兩大黨組閣的關鍵 #造王者,將有相當權力影響德國對外關係,外界更猜測他們打算想搶下 #外交部長 一職。賴怡忠認為,若此成真,可預期德國往後的對中態度將比梅克爾時代更為強硬。​

    ▎梅克爾卸任倒數,平穩作風成追憶​

    一旦新內閣組成,梅克爾長達 16 年的執政生涯便告終結。#穩定 是眾人給予梅克爾執政的最高讚譽,他的首任副總理明特費林(Franz Müntefering)就曾半開玩笑說:「如果你搭上梅克爾開的飛機,你可能不太清楚這架飛機要降落在哪,但你可以很安穩地睡覺,因為這架飛機絕對不會墜毀。」​

    梅克爾的執政魅力還來自於他懂得 #審時度勢(反對者則說他懂得 #看風向)。不同於勇往直前的典型領導者形象,外界對梅克爾的評價是 #從後方領導(Lead from Behind)。從觀察、蒐集資訊、各方協商到提出自己的主張,梅克爾懂得權衡大局,甚而不惜推翻自己過去的立場。梅克爾自已也曾說:「有時我是自由主義者、有時是保守派、有時也是基督教主義人士。」政敵稱他 #政治變色龍,擁戴他的人則說這是成大事者必有的氣度。​

    經典案例是 2008 年金融海嘯引發的 #歐債危機,梅克爾最初的想法跟很多歐洲北方領導人一樣,打算放棄缺乏財政紀律的 #希臘 等南歐國家。但在聽取一番意見後,梅克爾意識到,貿然讓希臘退出歐元區將產生連鎖效應,下一個倒的就是 #歐盟。因此,梅克爾站出來主持紓困計畫,擬定完整的步驟,雖然讓被迫撙節的希臘恨得牙癢癢,卻也保全了歐洲免於分崩離析。​

    從外交關係、移民政策、綠能廢核、到通過同婚,梅克爾本著親和的形象和四平八穩的風格,終為歐洲留下珍貴的政治資產。

    整理|郭凡傑、汪彥成​
    設計|汪彥成

  • 政大應數評價 在 蘇琮祺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09 11:11:30
    有 63 人按讚

    #過度在意評價
    「每次都很怕沒東西講,不過我就是很想要過來。」
    會談多次,每次都要提醒時間結束才願意離開的當事人。

    #難以感知情緒
    「我不知道耶,就是沒有感覺。」
    眼神飄向地板,臉上掛著擔心,身體微微內縮。

    #壓抑情緒感受
    「我都這麼忍耐了,他就是不能懂事一點嗎?」
    與青春期孩子發生劇烈衝突的家長這麼說。

    類似的對話,總會重複地在諮商室出現。

    關鍵核心就在於,
    缺乏自我覺察與適當選擇的能力。

    ---------------------------------------------------

    還記得第一次的讓座經驗。

    當時在政大唸書,
    我習慣搭捷運進到市區。

    從木柵動物園上車後,
    車廂空空蕩蕩,
    隨意地挑了個靠近門邊的位置坐下。

    隨著行車路線越接近市中心,
    車廂裡的乘客也就越顯擁擠,
    心裡開始冒出一絲絲的焦躁。

    停靠「忠孝復興站」的時候,
    更洶湧的人潮擠進車廂,
    其中包含了一位身形豐腴,小腹微凸,
    年約卅歲左右的年輕「姊姊」。

    這時候,
    坐在門旁座位的我,
    內心開始上演小劇場:
    她是孕婦耶,我要不要讓位啊?
    怎麼都沒有人站起來啊?
    我如果讓座,會不會很機掰啊?
    反正大家都沒動,我不動應該還好吧?

    隨著越多的想法出現,
    身體反應也就更加明顯。

    呼吸加速,
    心跳變快,
    甚至感覺到有點熱。

    最後,
    我決定讓座:小姐,這個位置給你坐。

    「不用,你坐就好」姊姊臉上帶著點尷尬。

    「沒關係啦,我下一站就到了,妳真的可以坐一下。」
    被婉拒的我,
    心底開始有點焦慮。

    「真的不用,我也下一站就到了。」
    姊姊有點嚴肅,
    甚至略顯不悅。

    「真的嗎?妳可以坐啦!」
    感覺到其他乘客的眼神,
    我的焦慮指數開始上升,
    也有點後悔自己為什麼要讓座。

    「那個不是孕婦啦!」
    聽到其他乘客低聲交談的我,
    感覺到一股像火焰般的羞愧感從腳底燃燒到頭頂。

    這時的我,
    尷尬地站在原地。

    就算還有三站才要下車,
    但我只想趕快到達下一站離開。

    「怎麼還沒到!!」
    我的心臟正撲通撲通地跳,
    手足無措到一個極致,
    臉也漲到一個不行,
    甚至還能聽到其他乘客的訕笑聲,
    像透過擴音機般地傳到我耳裡。

    ---------------------------------------------------

    後來,
    不管是搭乘捷運或火車,
    只要是沒有指定座位的交通工具,
    我都會選擇站著,
    就算車上空無一人。

    剛開始,
    我只要一上車,
    就會直接站在門邊,
    避免尋找座位或之後讓座的焦慮。

    但有次搭火車的時候,
    一位熱心的阿姨對我大喊:少年仔,那邊有位啦!坐下啦!

    當時車廂裡的乘客雖然不多,
    但我又感覺到身體裡的羞愧火焰再次燃起:喔!賀喔!
    心跳加速,臉部漲紅的我,
    只好找個位置坐下。

    從此,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就成了我的焦慮來源。

    ---------------------------------------------------

    現在,
    我知道我的焦慮來自於,
    擔心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在意有沒有表現出社會所認同的行為,
    更害怕之前的經驗再次發生。

    但這個焦慮並沒有因爲理解而消失,
    其實它也並不需要消失。

    焦慮是我的好朋友,
    它在提醒我一些事情。

    每次搭車看到車上有空位時,
    我還是會感覺心跳加快,
    呼吸有點急促,
    甚至感覺燥熱時,
    我知道這是身體注意到環境有變動,
    我需要做點事情來平復自己的狀態。

    這時候,
    我會看看車上空位的位置,
    想想還有幾個站才抵達,
    再評估後續人數的多寡,
    來決定自己要不要坐下。

    當我坐下來以後,
    如果有「可能」需要座位的人上車,
    我也會自然地離開座位,
    站到一個讓自己舒服的位置,
    把座位留給需要的人,
    就算那個我認為需要的人沒坐,
    至少我也會感覺到自在些。

    現在的我,
    可以自在地坐或站在車上。

    「位置空著也沒用,我就好好坐著吧!」
    我可以在坐下的時候,好好休息。

    「站著也不錯啊,趁這個機會練習一下微深蹲!」
    我更可以在站著的時候,好好練習。

    我還是會焦慮。

    但差別在於,
    我能自我覺察與並作出適當選擇。

    ---------------------------------------------------

    這本書,
    不是要你從此不在乎別人,
    而是嘗試透過一個個案例來說明,
    如何避免因為『過度』在乎別人,
    而讓自己的情緒與需求受到忽略,
    最終在生活與人際關係中不斷受傷。

    作者藉由漸進的方式,
    讓我們可以從認識自己開始,
    再走進和諧的人際關係。

    這本書可以協助你:

    1. 練習覺察情緒狀態的變化
    2. 辨識情緒背後蘊含的需求
    3. 澄清在人際關係中的模式

    【 好書推薦 】

    書 名:在乎別人,是對自己的情緒暴力
    作 者:石原加受子
    出版社:方言文化‧Babel Inside
    購買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8045

  • 政大應數評價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4-06 21:57:16
    有 6 人按讚

    #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白色恐怖的濫觴 #四六事件72周年〕
    
    坐落於大安區的臺灣大學和臺灣師範大學,如今是許多學子嚮往的名門學府,並以多元自由的學風著稱。
    
    不過72年前的今天,兩校學生遭到軍警大規模逮捕,爆發著名的四六事件,並揭開白色恐怖的序幕。
    
    究竟這起悲劇是在甚麼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又對日後的臺灣社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我們將在四六事件72周年之際,帶大家認識這起事件。
    
    ▌事件背景
    
    隨著日本投降,為期八年的中日戰爭告一段落,但國共之間的衝突卻日益加劇。
    
    同時,執政的國民黨政府承受巨大的學潮壓力,1945年底西南聯大首開先聲,透過罷課示威訴求「反飢餓、反內戰」,並迅速蔓延至各地,即使在國共內戰爆發後,各地學潮仍風起雲湧。
    
    這波學潮的風氣也吹到海峽對岸的臺灣,內戰期間統制經濟導致的嚴重通膨和經濟蕭條。
    
    加上二二八事件對本土菁英的摧折,使得當時不少知識青年對於政府相當不滿,中國青年大量來台,社會主義思潮盛行於校園,臺灣學生運動遂和中國學潮聯結,並一同被政府視為是「共產勢力」。
    
    ▌導火線
    
    1949年3月20日,臺灣大學與師範學院(臺師大前身)的兩位學生因為單車雙載遭到警方毆打拘捕,引發兩校學生不滿,曾三度赴市警局請願,要求立即釋放被扣學生,引起國民黨政府關注。
    
    3月29日,臺北市各級學生召開青年晚會,宣布成立學生組織以響應中國反內戰的學潮,並號召全臺學生聯結。
    
    時任省主席陳誠鑒於學生運動擴大組織化,加上同時間南京再度爆發大規模學潮,擔心兩岸學生隔海唱和,因此決定先發制人,展開對於學生運動的壓制。
    
    ▌事件爆發
    
    4月5日,情治人員針對兩校的學生自治會幹部展開逮捕,誘捕過程中師院學生自治會會長周慎源趁隙逃脫,並在臺大學生護衛下回到師院。
    
    警備司令部為緊急因應,於6日凌晨以「學生張貼標語,散發傳單,煽惑人心,擾亂秩序,妨害治安,甚至搗毀公署、私擅拘禁執行公務人員」為由,以大批軍警包圍兩校學生宿舍。
    
    最終三百餘名師院學生及二十多名台大學生遭強行拘捕,是為「四六事件」。
    
    ▌四六過後
    
    事件發生後,兩校因此停課數日,雖然大部分學生被分批釋放、由家長帶回,但仍有多名學生遭羈押判刑,追捕行動一直持續到1950年代。
    
    臺大、師院的自由校風也轉為保守,校園的思想言論深受箝制,諸如兩校的校內本土性及異議社團接連遭到清算。
    
    師院校長劉真態度較為強硬,不僅主導校園的整肅,開除多名學生學籍,並發起整頓校風政策,立下一系列箝制思想的校規。
    
    而臺大校園也並未因此恢復平靜,不僅隔年校內陸續爆發「海天合唱團事件」、「于凱案」等事件,參與四六事件的學生們也牽連到五零年代的諸多政治案件中,許多學子被安上「為匪工作」的罪名。
    
    因此有學者形容「四六事件不僅僅是單一事件,反而是個開始。」
    
    加上事件結束不久,政府就先後發布「戒嚴令」及「懲治叛亂條例」,因此,一般多視「四六事件」為白色恐怖時代的濫觴。
    
    ▌傅斯年「神話」?
    
    由於當時兩校校方態度有所差異,加上臺大逮捕行動較為溫和,使外界多認為時任臺大校長的傅斯年是保護學生、堅守大學自由學風的功臣。
    
    尤其他留下的「我有一個請求,你今天晚上驅離學生時,不能流血,若有學生流血,我要跟你拚命!」一語更是廣為流傳。
    
    然而近年諸多研究修正了此一形象,例如歐素瑛教授就透過《陳誠回憶錄》等史料,還原傅斯年當時贊同陳誠肅清兩校學生的提議,並提出「要快做、要徹底做、不能流血」的三項條件。
    
    陳翠蓮教授等人重新校訂完成的四六事件報告中,也顯示傅斯年是同意警總進入校園逮捕學生的,並在事件過後處分四六事件救援會的主要幹部。
    
    不過陳教授也點出,不能簡單地將傅斯年定義為加害者或共犯,但在評價傅斯年時,不能如同過往將其視為「神話」,而忽視這些複雜的面向。
    
    ▌全面擴散的陰影
    
    白色恐怖的政治陰影不僅壟罩臺大與師大,全臺知識份子匯集的大專院校都難以倖免,連被視為「黨校」的政治大學,也有相當多師生成為政治受難者。
    
    例如政治系的元老教師呂春沂教授,便曾遭到學生告密而被捕,歷經刑求及拘禁。
    
    儘管在各方救援下獲判緩刑,但日後學術之路因此受阻,其在政治系的同僚湯承業也有相同遭遇。
    
    除了呂湯二人外,包含許席圖、李漢元、廖偉程等政大學生都是當時的受難者。
    
    這樣的風氣即使到了戒嚴後期也不曾停歇,1970年代,臺大哲學系內數名自由派學者便被政府以「反共」之名進行整肅,前後解僱了13名教師。
    
    1983年任教東吳大學政治系的黃爾璇也在黨政及情治系統的施壓下,遭校方無預警解聘,這些舉動無疑是對講學與學術自由的重大傷害。
    
    ▌結語
    
    四六事件被認為是戰後臺灣學風轉型的重要分水嶺。
    
    事件發生前,政府雖對學生運動有所疑慮,不過態度仍偏向以引導代替防範,勸戒重於懲罰。
    
    但四六過後,政府的立場轉向強力整頓學風、安定校園,置大學自治於不顧,展開對師生與校園活動的嚴格管制,校園的學術及言論自由因而在白色恐怖下被長期禁錮,並產生諸多政治受難者。
    
    事件雖已過去七十餘載,然而兩校針對四六事件的轉型正義仍未完成,期待社會能對這起事件有更多認識,並為了這未竟之業一同努力。

  • 政大應數評價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8-10-11 18:00:09

    寧做小生意不批貨 西灣河老麵廠誓保質素:要維持客源唔可以偷工減料(足本版): http://bit.ly/2RvZvhl

    山竹走了,香港仍然颳大風;股市不能停,搵路趕返工,賺錢「重要」過天災。西灣河有間老麵廠叫春記,口碑載道,老闆偏偏將生意愈縮愈小,每日打麵兩三種,只做零售,門市中午12點就拉閘。
    行家笑春記人懶不進取;「咁辛苦做咩啫?第一,交畀人嘅貨價可能係現在賣嘅三分二;仲有,我質量可以提升多啲,做好啲;如果交畀人要淋淋聲做完淋淋聲起貨。」第二代掌門五哥樊容強心水清,腆着大肚腩哈哈哈,十足一尊笑佛。

    「禾稈冚珍珠!」慕名首次來到春記麵廠的人,可能有此一嘆。幾百呎小廠躲在靜靜的興民街,附近佔了一半是車房;門面殘舊,小趟門僅夠一人通過。但見不時有客擠進來五包十包的買麵:四位老太太似小學生在起哄,「我哋平日帶車仔嚟;今日無準備,行到呢頭又忍唔住。」金蘭姊妹分別住北角、將軍澳、何文田和元朗,你買我又買。有靚女長居法國,離港之前來買麵,他朝解鄉愁。
    曾經有個在美國開旅行社的熟客,叫春記做一個貨櫃的麵,拍心口有本事賣晒。「一個貨櫃?我一年都做唔到喇!一個星期我都只係做幾百斤麵。一包麵粉50磅,一個貨櫃放麵粉800包,放幾多麵我就唔知。」五哥耍手擰頭笑騎騎。


    時間 磨出來的細緻
    春記貨種不多,蝦子、瑤柱、魚蓉……乾麵類六七款,濕的有生麵(雲吞麵)、上海麵、雲吞皮等,每日只做兩三款補貨。五哥指出,每星期做三兩包麵粉的生麵、三兩包麵粉的上海麵,蝦子麵做到七八包麵粉,「如果你唔係自己鋪,咁樣根本唔夠皮。」
    雖然貨量少,他依舊每朝凌晨五點回來打麵。為何不多睡兩句鐘才開工?「麵呢,做嘅時候要等佢(成分)去混和,我哋行內叫做『行吓佢』,放一放先轆,放一放先執,咁係最好嘅。」他晨早打好麵,弟弟樊容坤(七哥)七點多現身,順道速遞早餐,去門市開檔回來正好執麵。
    身處橫街,門面欠奉,七哥明言全靠「老主顧」支持,「人哋話你嘅麵好食,證明你嘅出品受人欣賞。(做麵)回報你嘅,唔係一包麵嘅價錢。」七哥滿足道。
    五哥強調:「維持到客源,就係不偷工減料。就算有靚材料,你偷咗工都一樣死。」譬如他做掛麵,人家「夾」麵一次、轆(壓)兩次;他就夾兩次,轆四次五次六次,「如果一次過壓得夠薄,條麵唔好食嘅。轆多一兩次,麵會滑溜啲。」慢工不一定出細貨,但要細貨,不得不磨時間。當中沒秘訣,行家也知,但知不等於做,尤其趕急大量出貨的。「我不是經常做,時間耐啲,無問題,慢慢做。」工序在意,客人評價五哥一樣在乎:「你賣一樣嘢出去,個客返嚟一句說話:你啲麵唔得噃上次咁樣,你就成晚瞓唔着。」


    機器 取代不了經驗
    有50年,春記都用蒸籠明火蒸麵、焗麵。大約十年前傳出發展商意欲收購興民街的舊樓,所以兩兄弟一直沒有更改生產設備;然而,五年前去到討價還價的階段,收購重建無疾而終。兩年前,乘着配合屋宇署的要求,他們花了三四十萬重新鋪水鋪電,廚房改了電的蒸櫃和焗爐,走進「現代化」。
    「現在蒸一車麵23分鐘。以前朝早蒸到夜晚五點,執一次麵就要去蒸,之後要焗,將啲麵調嚟調去,一日搬到黑。」五哥說。
    那次大裝修,舊物只剩一紮古董竹片,父親用過,今天韌性依然,好晾掛麵。竹昇和蒸籠都沒留下來,倒是夾麵機壓麵機從父親年代服役至今,一開動就嚓嚓投訴,零件換了好幾次,就是捨不得丟掉換上先進的。
    機器省了力氣,但做麵仍要靠經驗,例如大部分麵款都要落鹼水,多少有別,醒鹼時間也不同,五哥製作七哥出貨都了然於胸。水分也要掌握得好,例如做掛麵只有麵粉和水,太濕麵不好吃;太硬,麵就易斷易碎。所以,打麵前,要磅準水量,「如果你斷估倒水下去,多時加粉,少時又加水,加來加去,打麵桶愈打愈熱,麵就放唔耐。」
    打瑤柱麵剛相反,成分有瑤柱汁、瑤柱蓉、蛋、麵粉、鹼水等比較複雜,最初未知濕度硬度,所以要慢慢加水,一邊打麵一邊去用指頭感受判斷,「倒水太多就死喇,你再加麵粉就稀釋咗裏面嘅材料,瑤柱味淡口咗。」
    蝦子麵瑤柱麵比較受歡迎,他們每個星期都做;但掛麵就得看天時,「如果大北風嘅時候做,呢刻掛上去已經攣晒,賣相唔好;如果南風天,掛兩三日都唔乾又驚佢發毛。」打麵,並沒有一條方程式,唯有歲月造就的敏銳。

    追數慘過借
    春記在1965年由父親樊春創辦,1975年前搬來現址,一度是東區雲吞麵鋪、酒樓的供麵大戶,遠至灣仔也交貨;單是打麵師傅就請了五六個。五哥有八兄弟妹,除了萬千寵愛的小妹,七兄弟自小就在麵廠幫手,但繼承衣缽的只有老五和孿生細佬老六以及老七。「中學讀唔到書就跟老竇做囉!」五哥笑。
    「老竇等師傅收工就教我哋坐竹昇、打麵。」七哥邊說邊回味怎樣將一塊厚厚的麵糰「坐」成薄得透光的雲吞皮。
    97年老六移民波士頓,老師傅一個個告老還鄉,最後只剩下五哥和七哥兩個人。五哥回憶:「以前做生意比較困難,人哋幫襯你係好事,但數期長,周轉比較困難,你要找數畀人,夥計又要出糧。後期都係唔好喇,索性做少啲。」
    「追數慘過借!」七哥搭訕。
    98年五哥正式接手後,只交貨給準時出數的兩三家;四年前乾脆停止做批發,「自己賣算數」。門市就在百步之遙的西灣河市政大廈,正午12點便收鋪,客人要買麵就得移步興民街麵廠。「下晝唔開檔,因為粉麵客人通常上晝買,夜晚食飯煮餸;下晝生意額都唔夠請一個女工睇檔。」七哥道來原委。

    簡單 也美
    兄弟倆只差兩歲,五哥滿頭灰白,七哥無染髮也烏卒卒,完全不似59歲。
    「佢以前多嘢諗。」哥哥是麵廠持牌人,打頭陣,傷腦筋。哥看弟「漏氣」,弟看哥「心急」;不過二人拍檔幾十年,早明白「如果人似我除非兩個我」,「一人少句就無事。記住,你一嗌交就散檔。」五哥笑得瞇起眼。兩兄弟都是健談之人,可是在麵廠各有專注,大多靜靜地做,任由收音機大聲播。
    「我14歲開始做,現在兩個膝頭痛,痛咗幾年啦。」61歲的五哥看了醫生,說是勞損。幾十年來他日日搬麵粉、抬又濕又重麵糰走來走去,不離開崗位關節炎難緩解。七哥一樣腳痛,因為「坐喺度執唔到麵」,每日執麵,一站就是七句鐘。
    「我希望65歲可以退休。」哥說。「佢四年後退休我都要退,一個左手一個右手,佢做前半部,我做後半部。」弟應。麵廠少一人都不能運作。
    春記有歷史有口碑,可產量少。行家都說他兩兄弟懶,不思進取。七哥一笑置之:「錢,使到嘅就係你嘅財產;你唔用嘅就係你嘅遺產。搵到兩餐,唔係夠囉!」收工和朋友打一場波,或者在家搞吓電腦又一個晚上。
    五哥點頭同意:「以前做批發一年最多休兩日,現在可以休十日八日。」自給自足,沒有交貨壓力,他整個人輕鬆了,回家飲杯冰凍啤酒,睇日劇、藍光影碟,有時煎一塊靚牛扒,已經樂透。
    開心,可以好簡單。

    採訪:韓潔瑤 拍攝:梁偉德

    春記食品製麵廠
    門市地址:西灣河市政大廈一樓D126號鋪
    麵廠地址:筲箕灣興民街30號
    電話:2560 5144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