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四絃|#鏡文學
近年來的出版品中,針對母親一身份的責任探討多了不少聲音,加上性別平權價值觀日漸普及,多得是主張家務勞動平均分擔,母親於家中的話語權應被更加重視,父母職應從刻板印象中跳脫,重塑更人性化,富有彈性的互動關係。這些看似新穎的主張真的為婦女們帶來改變了嗎?更甚...
《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四絃|#鏡文學
近年來的出版品中,針對母親一身份的責任探討多了不少聲音,加上性別平權價值觀日漸普及,多得是主張家務勞動平均分擔,母親於家中的話語權應被更加重視,父母職應從刻板印象中跳脫,重塑更人性化,富有彈性的互動關係。這些看似新穎的主張真的為婦女們帶來改變了嗎?更甚者,從親子關係進一步討論,受到父母庇護結束的一日直至哪時?孩子們是否可以擺脫關係中的弱勢,走向擺脫威權體制更為對等的角度,產生正向對話了呢?藉由這些概略且普及的提問,我想從《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這本小說進行討論。
《我討厭我的孩子》是一本由四個章節環環相扣組成,追究母職導致的種種微歧視,從生理女性角度進而製造衝突張力的一場「宣戰」。這麼說或許有點誇大其詞,然而就我的感想形容,我認為這麼「評價」這部小說,並不為過。劇情核心明確,始終圍繞於「為人母」,進而從女子未婚生產成為母親的身份轉換,妯娌間因為生男生女導致的差別待遇,行「關愛」之名,行「控制」之實自詡展現母愛的病態行為,直至曾經背棄「母親」身份重新找回孕育的真諦,負起責任再當一回人母的次議題做出探討。這些路徑全被作者四絃以富有張力性的劇情加以安排,使得閱讀體驗十分流暢,即使揣著不安與因為角色境遇而引發之悲傷,也不至於使人想要放棄一探究竟的念頭。
〈授乳〉的主視角杏芬因無法首胎生女,適逢小嬸懷子而在家中備受冷落,家中勞務全落至懷第二女胎的她肩上,充滿不公及怨懟,最後導致人倫悲劇發生的套路,時而可從常見的重男輕女傳統觀念中挪用,作為故事的「起」,是相對保守的安全牌。
讓我真正驚喜的,則是緊接在後第二章節的〈女孩與陰道〉。主視角轉至就讀國中正值第二象徵發育期,體型較為福態的女學生徐小雯。那是一個體型與心智成長無時無刻皆在與時間競賽的人生階段,而性尤其如禁果,令人想望,卻又被身旁大人們耳提面命般處處提防。讀者追隨徐小雯的故事,在名為「轉大人」的叢林中探索出口,途中失去的,獲得的,最終將使徐小雯成為讓讀者、她自己也沒料想到的「大人」。這又可以進一步討論:不管是在哪種主題的選用,書寫「成長」的意義,尋找其答案,彷彿成為一項沒有盡頭可以反覆使用的材料,這是不是代表著不管對任何人來說,歲數只是一種象徵,到頭來始終沒有人真正知道,什麼才代表已經「成為大人」了呢?
〈高塔上的公主〉開始營造出一股詭譎氛圍,當我讀到這時,我不禁開始為已登場角色繪製關係圖。到底這章與前面幾章的關聯是什麼,這名角色跟前面的誰難道有什麼關係嗎?在使用第一視角與減少角色名稱的書寫方式內,供給讀者一種不得不去推敲出什麼的誘因,並且為即便角色置換,可女性得共同面臨的處境環環相扣一再受到壓迫,不得不為此感到感慨。令我感到些許欣慰的是,即使我以「宣戰」去評價這麼一部作品,它卻不是那麼輕易地使讀者落入走火入魔的責備之中。在這一章的主視角佳嘉因母親的過度保護,長成了不諳世事的公主。使佳嘉第一次「社會化」是透過闖入受困她高塔的王子,並談了一場「戀愛」。從佳嘉角度看去的世界,王子的行為不禁讓人想要苛責他的無情,進而落入加深佳嘉做為母愛受害者,又再因遇人不淑陷入不見天日的深淵中。王子的真正聲音在這篇幾乎被噤聲,戲劇性地成為悲情女主,無疑凸顯了變質的母愛反倒是另一種型態的情感煉獄。
前三章一致性地以濃厚悲傷色彩進行控訴,試圖提醒讀者們進而反思,「作為母親」真的是每個女性「自主決定」的嗎?從女子變成母親後的身份置換,對女性而言是犧牲還是等值交換?女性是有協商權的嗎?最後的〈輪迴〉試圖帶給讀者希望,未盡然是虛幻,但起碼有些私以為是遙不可及或已經被僵固的價值觀是可以在衝突中看見可能的,而我也擅自認定這是作者在書寫這部小說的初衷。在這一章中,一個當我以為已經沈淪的角色打破輪迴,不再重蹈年輕時的過錯。使她物理上老化的這三十年歲月中,她對還懵懂的年少自我感到愧疚,而她明白那是因為在她生長的那個時代,性觀念過度保守,沒有友善的環境讓她更坦然地面對生理轉變與男女性事發生是多麼何其自然。成長途中,懷著傷痛的她幸運地被間接疼愛了——是她作為一名孩子,多麼渴望被拉一把的盼望——這段轉變回應了一個根本上的問題:生育無可避免是生理女性的「能力」,但這以及往後的教育、扶養等責任絕不僅是女性的「義務」。
沒有任何人在過了法定年齡後就真正成人,即使是經歷象徵性的人生體驗(如破處)亦是,更別提擁有子女後就懂得怎麼成為稱職的父母。這是沒有明確途徑,只能透過學習與反省才能找到適合彼此的互動模式。可以說變就變心的戀愛關係豈無可能發生在親子間?無限上綱父母與孩子間的愛是不合理的,始終我總是這麼認為。為人父母總會有倦怠的時候,憑什麼要因為曾經有過肉體上的連結就得無限地包容與愛?放下家人關係,終究是兩個獨立個體。討厭我的孩子的起手式竟然落得只剩下「抱歉」?何不弔詭?藉由這本書,我想,那些一直被隱藏,早已腐爛的親情是時候應該被拿出來重新定義了。真正的愛,我認為最低標準應是建立於「尊重」之上,很難,但倘若可以試著習慣,我想這也是某種程度上的「長大」。
放棄扶養子女 在 蘇家宏律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蘇律師麻煩你,能在fb上
給一些失智照護的家屬
相關的指引與教育
這類問題很多很嚴重
可是目前的法律
事實上,窒礙難行
甚至造成侵權者
恣意妄為+不予理會
而真正的照護者
都是遭受侵權又須負擔
沉重的身心及經濟壓力
我便是其中一位,很無奈
也不願放棄91歲高齡老母 目前流落租屋過日子
房租能否繳得出來
就看弟妹良心了
監護宣告,他們不簽字
申請家暴保護,
社會局的工作人員
都是小弟弟小妹妹
不敢直指問題,
只能要我一再忍,
也沒有錢聘請律師!
失智親人的扶養,尤其在失智者名下沒有財產的狀況下,更需要法律與大愛!
母親如果沒有錢可以生活,需要扶養,在法律上就需要由子女全體來負擔扶養的責任,也就是子女要”共同分擔”母親的實際生活費用。
你會問,那如果有人不付錢呢?
先好言相勸,如果仍不付,可以先由一個人代墊,之後再由代墊的人向其他兄弟姊妹索討,提起民事訴訟請求兄弟姊妹支付每一個人應該分擔的錢。
這樣的訴訟需要具體的證據來支持,每一個花用在母親身上的單據都需要保留,未來法官才有證據作為判決的依據,如果沒有足夠的單據,法院會依照母親的生活縣市,用行政院每人每月消費支出,或是最低生活費來作為判決的依據(註)。
這類的代墊費訴訟,前提是要”代墊”後才能提告,因此,針對未來的扶養,就要由母親自己的名義提告。
如果母親已經失智到無法意思表示,就向法院聲情監護宣告或輔助宣告來幫助母親行使權利。任何一位子女都可以向法院聲請,是不需要全體子女同意,程序上,法院會由醫院醫生的協助下鑑定母親是否符合監護宣告或輔助宣告的標準,不會單憑子女的意見就准許,或否決聲請。
至於保護令是指有受到家庭暴力下,可以聲請用來保護自身安全的,家人如有家庭暴力,可以聲請保護令保護自己與母親,法律不會因為母親失智就不保護的。
用盡自己的全心全意來照顧失智的母親,是大愛。
報親恩,愛無限。
#心安傳財富
#恩典來守護
#失智
#扶養
#保險
註:
1.台北市110年最低生活費17668元,109年每人每月消費支出30713元。
2.新北市110年最低生活費15600元,109年每人每月消費支出23061元。
放棄扶養子女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母親節談一下台灣生育率低的最可能原因]
看很多專家跟朋友在臉書討論如何提高生育率,有說是房價太高,有說是生養環境不友善(假太少補助不夠多)。
講了那麼多,看看時間差了兩天的新聞,看到 #世界倒數第一的生育率 跟 #亞洲第一的離婚率,我是敷明白了些什麼。
台灣離婚在2020年高達5萬1,680對,位居亞洲之冠,所有年齡層中,以「35歲至39歲」為離婚率最高的階段,在2020年已突破一萬對。至於離婚原因,經統計結果顯示不外乎為: #外遇、 #家暴、 #婆媳問題等。
看到了嗎?現代人結婚年齡後延,內政部統計2015年平均結婚年齡男性為34.2歲、女性31.4歲,也就是縮,正常女性在結婚後的兩三年想過過兩人世界,或開始嘗試備孕,在34-35歲左右本來想趁高齡產婦前來個生小孩的計畫,卻可能因為婚後遇上非預期的 #家暴 #外遇 #婆媳問題,而在 #本來該生育的年齡離婚。或是本來34歲前已經有大寶,但卻因為諸多家庭問題,不敢生二寶,絕對大有人在。
未生就離婚的女性,跟單親媽媽越來越多,這些被蛇咬過的人很少願意再踏入家庭成為某人的媳婦或太太,旁邊未婚的女性看到前車之鑑也會擔憂,如此惡性循環 。
試想,如果2020年這五萬多離婚的女性,在婚姻中都遇到一個疼惜她、不會背叛她、有肩膀的好男人,多的是喜歡孩子、願意生養2-4個孩子都不成問題的,光是「35-39歲的女性」一個人生一個,台灣一年的新生兒有可能就會多出一萬人了不是嗎?
我常常說,自己是非常喜歡小孩的人,如果遇到對的人,我應該現在已經有3、4個小孩了😞。我身邊有很多女性都是非常喜歡小孩,一直很想擁有自己的小孩,但對於 #遇到不對的人 這件事都非常害怕,因此默默蹉跎過適合生育的年齡,這些人都很有經濟能力,不需要男人養,也有獨立扶養小孩的能力。
但是 #台灣的環境對非婚生子女 仍有很多傳統的框架,不友善的環境讓女性獨立生養變得困難。而且即使在民主自由的現代,依然不少家庭有「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有能力的女性越來越多,但 #傳統觀念還是潛藏在許多家庭中,許多女性發現「 #為了有自己的孩子而結婚的cp值太低」,除了要經歷懷孕的不適跟不便、如同搏命的生產風險跟疼痛、還要熬過哺乳的辛苦,可能工作之餘做家事外, #還要照顧另一半甚至是另一半的全家老小,試問有哪位睿智的女性,會評估後還願意生?當然忍痛放棄。
想要提高生育率?真的不是養不養得起或福利的問題。 #台灣最不友善的環境就是婚姻裡的男性。
如果女人只要生不用照顧,我想生育率才會真的提高。如果另一半貼心又專情,有能力的女人又生又養那有什麼問題?女人最強大的,不就是那該死的母性,對於一個對待自己真誠的人總是死心塌地?
當然,也是有外遇跟家暴對方的女性,或很難搞的岳家,今天沒有戰性別,而是因為不巧 #子宮就是長在女性身上, #這是永遠無法平權的生理差異。既然如此,請各位上位者跟政策決策者,是否好好關心一下, #我們台灣的離婚率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是什麼斷了那麼多本來應該孕育新生兒的家庭?
但目前我只看到 #通姦除罪化、 #即使一方外遇仍是傾向共同監護,這種更讓人看了心灰意冷的走向。要讓擁有子宮又喜歡小孩的女性say yes,哪有這麼困難?不過就是要讓人對台灣的婚姻,不要那麼萬念俱灰而已。
#還是要重申母親真的很偉大
#不對的男人辜負多少女性適合生育的青春歲月
#還在吵房價的人可以正視一下離婚率問題嗎
放棄扶養子女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延續話題,今天來談論台灣養老。
或許您認為我沒有在台灣長住,對台灣的養老狀況不了解。這點我承認,我瞭解得可能不夠深入。但出於興趣愛好追求廣度,過去這幾年,我沒有中斷過服務台灣非營利機構。其中有兩家的服務對象是貧困中老年人。
在此強調兩個重要觀念:
1. 長照只是養老過程中的某個階段,養老是從中年開始的。
2. 老年人的幸福感,建立在社會整體支援系統是否健全。醫療、交通、社交、學習等等。
先談在台灣養老的優勢。為啥我會說台灣是老年人的天堂呢?你看政府的態度就知道。每一屆選舉、每一位政客,都把老年人相關議題視為主打政策。何曾見過美國政府如此這般重視老年人?
美國每年流感死亡那麼多老人,老人自殺人口數據可以嚇死你。然而社會的普遍反應是很冷淡的,人們愛呼籲養老靠自己(子女也沒有扶養責任)。歐洲國家也有類似文化,其實從各國防疫策略上就可看出。
我常稱台灣老人為「戰士」,是生命戰士。戰鬥力真的很強。這是我的發自內心的稱讚,我多麼羨慕。成為戰士的兩大前提是:身體棒棒、受到社會重視。
大家可以去比較台北街頭銀髮族和上海街頭銀髮族,幸福感是不一樣的。台北市鼓勵老年人多出門,上海老年人出了門不知道要幹嘛。退休計畫只有一條:帶孫子。各種催生,不帶孫子出門都不能有社交了,因為別人都有孫子。
我婆婆對孫輩很無感,她太忙了,被各種活動安排得滿滿。有次我爹在我婆婆家樓下看到社區公告,他表示:「哇,老年人活動好多喔!」我的珠心算老師也很忙,有天她告訴我里長剛公布了下半年的課程,她要去上。
我把最心愛的貓讓給爹娘,是因為他們需要這個情感支援。在美國,如果你不主動求救,沒人會來關心你的心情如何。
醫療部分,更不用提了。台灣健保可以不分階級地讓老年人逛醫院如逛菜市場,這點有好有壞,但對老人來說是佳音無誤。養老是從中年開始,美國和中國的中年人普遍無法兼顧健康,醫療太貴了。後遺症會在年老後逐漸浮現,而在那時你要花更多資源去治療。
接下來討論台灣老人的劣勢。該怎麼說呢... 如果你是底層老人,日子會很苦。看看路邊那些賣地瓜的老人們。我服務的身障者機構,其中有很高比例是老年人。我問過他們政府會否提供衣食住行,他們笑著看我不知我在說什麼。這題放在美國,底層老人有小白卡,一卡在手暢通無阻。
我曾去瞭解假設台灣一名家庭主婦,無勞保只有國民年金,當她年滿 65 歲後她能獲得什麼社會福利?國家會提供住房嗎?國家會安排看護嗎?國家會承擔起她的日常開銷嗎?我得到的答案是「妳在開什麼玩笑」。
因此,台灣底層老人很依賴社會協助。還請大家優先考慮捐款予這類機構。依賴子女,成為了不得不為之。子女也很可憐,被拖累地連自己的養老也不知該做何打算。
結論:台灣照顧了多數老人,放棄了部分。美國照顧了少數老人,放棄了多數。中國政府還在摸索中,別來問,問了就是皮在癢。
PS. 主圖是去年我在台北婆婆家過年,班長的百歲外公也在。那是我和他最後的回憶,他於今年初離開了我們。前陣子我情緒很低落,因為我在過去這一年間,共失去了 11 位親友。其中就包括了他,還有我自己的外公。我的外公在上海養老養得很心酸,班長的外公受到了良好照顧。但他也告訴過我:「台灣就是把老人照顧得太好,才讓我一不小心就活成了人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