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放射治療指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放射治療指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放射治療指引產品中有3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新思惟國際,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在醫院有部分老師的簡報特別簡單好懂,不使用過於花俏的視覺設計,簡單的圖文就能使觀眾印象深刻,此外,隱約都有種類似的風格,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同一個流派的簡報。 ⠀⠀ 【2021 最後梯次】11/6(六)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 https://grsp2013.innovarad.tw/2020/09/...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萬的網紅早安健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許多癌友認為,要殺死癌細胞就是把癌細胞「餓死」,於是採取激烈的「斷食」法,不讓癌細胞吸收任何營養,想使其自然凋亡。事實上,這是錯誤迷思,臨床上就曾有肝癌患者只喝水、吃少量蔬果,結果令人遺憾的是,患者的癌細胞沒殺死,反而因肝衰竭而逝世。 彰化醫院厚生腫瘤中心主任賴易成醫師就說,想要餓死癌細胞,基本上...
放射治療指引 在 啡聞 1 c.c.|法式觀點筆記:文化 X 時事 X 歷史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6-01 17:49:51
【隔離完,就結束了嗎?】 COVID-19 疫情已經影響了全世界的生活近半年,在這瞬息萬變的的世界裡,還記得臺灣🇹🇼做了什麼事嗎?台灣實際的隔離生活又是如何呢?F 編邀請了神秘嘉賓來跟我們分享,想知道更多別錯過繼續看下去! . 看完了台灣,想知道國外的隔離生活情況嗎?#咖啡要拉什麼花 我們這次還邀請...
放射治療指引 在 有話好說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06 14:56:27
#重症 醫師告訴你:#醫療崩潰 是怎麼發生的❓ a.k.a. 為什麼應該避免大規模群聚❓ ⚠️更正:第二張的數字,「重症比例」誤植,德國🇩🇪為5.6%,中國🇨🇳為20.4%,抱歉小編眼花😥😥😥 . 清明連假,忍不住跑去玩了嗎?😥😥 . 上個周末,由於多處景點湧現旅遊人潮,為了防止疫情發生破口,指揮中...
-
放射治療指引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6-14 10:49:27許多癌友認為,要殺死癌細胞就是把癌細胞「餓死」,於是採取激烈的「斷食」法,不讓癌細胞吸收任何營養,想使其自然凋亡。事實上,這是錯誤迷思,臨床上就曾有肝癌患者只喝水、吃少量蔬果,結果令人遺憾的是,患者的癌細胞沒殺死,反而因肝衰竭而逝世。
彰化醫院厚生腫瘤中心主任賴易成醫師就說,想要餓死癌細胞,基本上是絕對不可能的。那麼究竟正確的抗癌法則是什麼?賴易成醫師6點告訴你!
抗癌:癌細胞要趕盡殺絕
賴易成醫師指出,想要用斷食法餓死癌細胞,風險性很高,且絕對不可能,所以他並不鼓勵自己的患者這樣做。他進一步說明,癌細胞會分泌很多生長激素,促使血管生成另一條小血管供應腫瘤的生長,仍有源源不絕的養分,「所以斷食反而是斷了自己的命。」
賴易成醫師認為,癌細胞要除惡務盡才有效,因為若開刀切除腫瘤後,癌細胞數目馬上就會減少,但若沒有清除乾淨,殘存的癌幹細胞經過一陣休息(休眠期)後,又會開始生長且速度更快,就會導致腫瘤復發,所以不太可能與癌細胞共存。
治療及癌細胞本身都會消耗體力及能量,患者比健康時需要更多抵抗力,若人體缺乏營養,將使正常細胞無法運作,身體健康大受影響,因此均衡飲食加上接受標準醫療才是抗癌的最好方法。
抗癌成功的6大要點
清楚癌症特性
不同癌症的治療方式也不同,賴易成醫師舉例,鼻咽癌以放射線治療為主;口腔癌則以開刀為主,所以了解個別癌症特性,對症治療才有效。
癌症分期精準定位
不同癌症的期別治療方式也不同,賴易成醫師以資深媒體人陳文茜為例指出,肺腺癌第一、二期都能手術切除;第三期A開始則會視情況先採放、化療的方式,使腫瘤縮小再開刀;第四期則以化療為主,「精準確定癌症分期,抗癌才更有效率。」
遵循癌症治療準則
目前過內各大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癌症中心,都有訂定自己醫院的醫療準則,但多數都是參考美國的NCCN Guidelines(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癌症治療指引)。遵循癌症治療的公式也很重要。
飲食營養均衡
?營養就是你的軍糧,」賴易成醫師強調,若將對抗癌細胞當作是戰爭,營養就像是軍糧般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他說明,癌症治療期間要吃進比平時多兩成的熱量。
醫師用心
醫師本身是否用心、到位,也是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非常關鍵的一點。
親情支持
賴易成醫師分享,無論是生活照顧,還是情緒方面,患者若能有家人的支持,對於抗癌成功也有相當大的影響。
【相關影片】
百大名醫愛下廚,抗癌好菜這樣料理|劉博仁醫師
https://youtu.be/zZCasRtoTzU
傷腎3行為、腎病5元兇,這招有效護腎︱洪永祥醫師
https://youtu.be/n1-mKpmLKL4
重症醫師的生命課程。老天給我們的退場機制︱陳秀丹醫師
https://youtu.be/346hmE0KbkQ
【相關文章】
癌友死於化療的傷身,而非癌症?癌症靠中醫才治本?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1263
生酮飲食治療癌症?第一名癌症醫師:2大關鍵戰勝病魔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1264
防癌好食別吃錯!第一名癌症醫師的私房祕訣就這3步驟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1265
#賴易成 #癌症 #抗癌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放射治療指引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醫院有部分老師的簡報特別簡單好懂,不使用過於花俏的視覺設計,簡單的圖文就能使觀眾印象深刻,此外,隱約都有種類似的風格,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同一個流派的簡報。
⠀⠀
【2021 最後梯次】11/6(六)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
https://grsp2013.innovarad.tw/2020/09/bcchen.html
⠀⠀
在參加這次工作坊之前,我也曾接觸各種簡報設計課程、部落格或臉書社團,固然這些資源都有教導很多實用的技巧,但針對醫學簡報的課程卻相當罕見。
⠀⠀
尤其醫學簡報又有其特殊性,要能在做到簡潔的同時,又不失去資訊的完整性,文獻滿滿的表格、流程圖、治療指引,都很難化繁為簡。
⠀⠀
很多人認為,簡報做得好沒什麼了不起,針對這種想法的人,蔡校長直接在第一堂課用 case discussion 示範簡報能做到多專業。
⠀⠀
Ver A 表演的爛之誇張,讓我們都笑了出來,同時也感嘆自己是不是平常就是這樣報;再看到 ver B,才發現平常晨會報到讓人睡著的 case,原來也可以報得這麼精彩。
⠀⠀
事後,聽到校長分析兩種版本的關鍵差異,發現 ver B 除了簡潔有力,很多意想不到的細節,也都能看出對觀眾的體貼。
⠀⠀
⠀⠀
🎯 課程特色
⠀⠀
我們將準備六個醫學簡報最重要的基礎項目,讓您練習,包括:
⠀⠀
#標題頁 如何在第一頁就正確的顯示自己的專業?
#治療過程 用時間軸表達診斷與治療經過
#醫學影像 如何正確處理影像,讓觀眾真正懂?
#生存曲線 從密密麻麻看不清楚,到大器呈現,瞬間被理解。
#流程圖 Study 收案、分組、end-point 如何呈現?
#結論結尾頁 專業結尾,給人專業上的信賴感,毫不馬虎。
⠀⠀
⠀⠀
🎯 近期參加簡報工作坊的學員背景
⠀⠀
課後滿意度,全部都在 4.92 分以上,最高達 4.96 分。
⠀⠀
醫師以在醫院服務的主治醫師為大宗,佔 34%,住院醫師佔 26%,診所醫師佔 5%。
⠀⠀
醫療相關行業(醫學系學生、藥師、放射師、職能治療師、護理系副教授、護理師、藥廠代表)佔 30%。
⠀⠀
非醫療相關產業(研究生)佔 5%。
⠀⠀⠀⠀
⠀⠀
👨🏫 講師陣容
⠀⠀
蔡依橙與蔡欣宇醫師,實際在國際舞台連續得獎,教學過程曾修改過 1400 份醫學簡報,類型涵蓋 case presentation、mortality conference、grand round、journal reading、invited speech、實證醫學競賽、品管圈……等,指導過內外婦兒獨立科等醫師、醫療人員與研究者,協助多位校友登上國際舞台,全方位解決您的需求!
⠀⠀
【2021 最後梯次】11/6(六)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
https://grsp2013.innovarad.tw/event
⠀⠀
各項簡報會應用到的技巧,面面俱到,甚且是連怎麼樣報告,要怎麼設計內容才會報得好,受到長官老闆的青睞,這堂課全部一起教給你。
放射治療指引 在 Dr 文科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話說救護哥哥個page分享他對不負責任的COVID病人或反疫苗的人不滿,認為他們沒有考慮過醫療系統,只在乎自己,沒有想過對社會其他人的影響。之後被瘋狂圍攻,更甚指控他其實想做少點個案才這樣說。
真心,不用對這種大放厥詞的人太上心,往往無事是講說話最大聲,覺得自己有交稅就有資格有權利盡情使用醫療服務,認為醫護well paid for it,即使工作期間感染都是”You made your own informed decision”,打得份工就預咗。
我不知道謝婉雯醫生泉下有知,仍在生的家屬們聽到自己寶貴的親人,為了治療照顧病人而不幸殉職,卻被說成是「打得份工就預咗」,到底會有何感想。大概沒想到才過了18年,竟然做醫護要立下「預咗會感染」的決心,而新一代一些市民更進化成
Oh sorry,我有交稅我要自由,I couldn’t care less about your or other people’s safety
這種心態大概解釋了為什麼每年打風暴雨都總有人要去行山看海被困,而要消防救護冒險去救人。
But you know what?有人有交稅嘛,應份享有緊急服務的權利,前線緊急服務說要「預咗」。
這些「應份」享用醫療服務的人總是覺得自己可大安旨意透過「交稅」理所當然地換取醫療服務。但醫療服務和資源是有限的,世界各地都向世人展示了當醫療系統崩潰時,影響的不單止是感染的人,其他病人如癌症、外科疾病需要手術治療、突發性疾病如中風/心肌梗塞、慢性肺阻塞/肺炎/肺栓塞等等,都會受到影響。
澳洲自爆發後已將所有non emergent and non urgent surgeries/procedures延後。這代表什麼?就是很多不會死或嚴重影響生活的疾病並無法「享有」被治療的權利,因為資源有限而COVID卻佔了大部分寶貴的ICU資源。
很多術後要去ICU的手術因為無床而要延期,例如器官切除的手術、開腦手術、心臟手術等等;一些原本應該去ICU處理的嚴重疾病因為無床而要在一般病房處理。
一些非緊急但對生活質素有影響的治療或手術要被延期,例如腎石、割膽、照腸胃鏡、換關節等等,結果就是其他病人要繼續承受疾病的徵狀影響。
就是因為有人有交稅,覺得自己應份享有醫療服務的權利,認為戴口罩或打疫苗是侵犯自由,如果不同意就是歧視,質疑為何糖尿病或痴肥的病人不需要遵守Public Health的指引或要求,他們一樣佔用醫療服務。
講得出這種說話的人對醫療系統接近零知識,糖尿病和痴肥的人並不會一夜間爆發再逼爆ICU和呼吸機和氧氣需要。在糖尿病或痴肥病人身邊的人不會因為在相處超過15分鐘而被定義為close contact而要隔離,在旁邊的人不會因此要擔心感染,感染後day 7-12會不會出現嚴重併發症或需要ICU。
The magnitude of implication is not the same
你知道嗎?在爆發國家中,如果你肚痛盲腸炎去急症,剛好遇著旁邊的人是感染者,你便可能需要被隔離14天,在醫院內如果你是close contact,差不多大部分重要的檢查都會被延期,特別是入侵性的檢查或手術。你想照個transesophageal echo?你想照scopes?如果不是生與死的分別,會等到14日後clearance後再照。會不會有臨床影響?大概不會令你死,但多少延誤了治療和outcome not as optimal
你知道嗎?在爆發國家中,每日都有人因感染或醫院因太多感染者而令醫療服務延遲。急性血栓塞性中風,黃金4.5小時大家都知道,但當COVID爆發時會怎樣?就是照掃描會好麻煩,中風病人想照CT Angio 放射科要做precaution、運送感染者時要清走廊、照照完後要進行深度清潔,當中涉及的人力物力和因種種特殊需求而延遲的檢查都令一些本身可能可以有更好的outcome的病人miss個黃金window而無法接受治療。
如果中風的是你親人,因為太多人受感染而延遲照CT到最後即使有血塞都無法用溶血針,你又會不會可以大放厥詞話自己有交稅,「應份享有」醫療資源的權利?
的確,你有權享用醫療資源
But you can only access what is available
當醫療系統爆煲時,很多日常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醫療服務都會變成奢侈品。
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很多人會說疫苗只研究了一年多,不夠臨床數據,一般藥物需時幾年。的確,一般藥物研究時間較長,但這次疫苗的研發亦是史無前例的多資源和人口數量的數據。
的確如果你不相信疫苗可以自行決定不打,但如果你的理由是疫苗太新的話,那麼感染後為什麼又突然不擔心新藥的潛在副作用?為什麼又可以接受類固醇、新的抗病毒藥、免疫療法和monoclonal antibodies?
人總是這樣,無事無幹就話你玩弄恐懼,just a weak flu,有事就第一個跪地要用最新治療和藥物。
And yes, we are well paid
But not paid to entertain your selfishness
放射治療指引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癌症病患疫情期間之照護應變策略建議 】
美國幾個癌症相關醫學會組成任務導向的專家委員會,針對感染新冠肺炎的癌症病患,提出照護資源和指引。應儘量預防癌症病患被新冠肺炎感染,並提供癌症病患常規醫療照護。
✅在治療方面
治療前應確定癌症病患無感染新冠肺炎,若是不幸被感染,其癌症相關治療應等到新冠肺炎痊癒後再進行,或可考慮採行遠距線上醫療照護機制,及提供其必要的個人防護裝備。
但對特定癌症,例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病患,因有時間急迫性的療程,治療前務必確定癌症病患無感染新冠肺炎,對確診病患應延後療程。
此外,醫療團隊成員須由無新冠肺炎感染者組成,以確保癌症病患安全;另外,儘量避免癌症病患因治療因素,需到醫療中心的長途旅行。
✅在安寧緩和方面
建議使用視訊方式與病人溝通,尊重病人意願,避免進行病人不想接受的治療,在疫情期間,建議使用視訊方式來告知病人家屬病人過世的消息。
因目前疫情嚴峻,開啟採行遠距線上醫療照護機制的可行性,某種程度可將因新冠肺炎而採取的線上醫療,轉化為常規的癌症醫療照護方式。
雖然目前大部分醫療資源均以照護新冠肺炎個案為優先,但須在照護新冠肺炎個案和癌症病患之間取得平衡點。(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蔡慧如博士摘要整理; 原文連結:https://www.cell.com/trends/cancer/fulltext/S2405-8033(20)30135-7)
✏此外,七間歐洲腫瘤核心醫院在疫情共識會議中所提出的癌症照護應變策略建議。內容涵蓋一般性建議及癌症病患治療處置(化學治療、開刀、放射治療)的優先順序分級表。
在一般性建議部分,針對醫院整體、門診、日間照護中心、放射治療及手術各面向,提出原則性的建議。諸如:在不影響病人的預後的前提下,減少病人的來院及住院次數。
使用電話追蹤病情,取代到院門診追蹤;以口服或皮下注射方式給藥,取代靜脈注射;減少留院時間;採用具相同療效的方法取代手術治療(以放射線治療攝護腺癌,取代開刀切除)。
重新審視降階抗腫瘤處方的可能性,朝向毒性更低、更精煉(more-refined)的治療,減少因抗癌治療導致的免疫低下相關併發症等。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吳綺容醫師摘要整理; 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0-0874-8)
✏針對在COVID-19流行期常被提出的癌症患者照護問題,歐洲血液學協會 (European Hematology Association) 提出的共識建議如下:
1⃣癌症患者罹患COVID-19及進展至重症的危險因子有哪些?
由於COVID-19病毒是新興病毒,大多數人都不具免疫力,目前也沒有證據顯示癌症患者及健康族群罹患COVID-19的風險不同。
不過,要特別小心嚴重免疫低下、淋巴球低下、長時間嗜中性血球低下及高齡COVID-19患者的疾病進程,因為過去研究顯示上述因子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發展為重症的危險因子。此外,也要注意癌症患者排出病毒(viral shedding)的時間會較長。
2⃣預防COVID-19的方法有哪些?
最重要的防護措施是接觸隔離及手部衛生,並遵循當地國家衛生單位的建議。強烈建議要避開人群聚集的場合及有呼吸道症狀的家屬。若無法確保接觸隔離,應配戴口罩。平時應維持健康衛生的生活習慣。
3⃣哪些患者可以延遲或中斷癌症治療?
通常癌症被控制住的患者比較不會得到感染,因此治療目標是控制癌症不使其惡化,而危及生命的癌症要即時治療。
於無明顯癌症症狀患者,若使用的癌症藥物不會造成嚴重免疫低下,應持續使用藥物;但若治療藥物會引起嚴重的血球低下、淋巴球低下(如使用CD20單株抗體)或毒性,應仔細評估是否續用這些癌症用藥。病人若出現下呼吸道感染症狀,會造成過敏性肺炎的癌症用藥也要考慮停止。
4⃣癌症兒童何時要接受COVID-19的篩檢?
免疫低下癌症兒童會出現COVID-19不典型症狀、預後也較差,因此即使初期為輕微的症狀,也要進行COVID-19的檢查。
5⃣癌症兒童在接受化療之前都要接受COVID-19的篩檢嗎?
有些單位建議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前都要先篩檢,有些單位則針對染病高危險群才需篩檢,如曾接觸COVID-19患者、或家屬有呼吸道症狀。
6⃣癌症兒童感染COVID-19的特徵為何?
兒童糞便持續檢驗陽性的時間較長,胸部電腦斷層病灶影像也和成人稍有不同。在訂定治療照顧策略時,要將上述因素列入考量。(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吳綺容醫師整理;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75-020-0832-y)
✏癌症病患於新冠疫情期間的照護
✅門診:
限制門診;限制醫護人員的人數,以降低全部感染的風險;考慮限制照護人員至確實需要照顧的病人;當病患確實有需要時,如有身體或心理上的限制,限制陪病人員一名;延後所有的追蹤檢查,若資源許可,則轉至遠距問診,直至疫情穩定;考慮遠距問診,以允許恰當、安全、及快速的分流;考慮延後所有不必要的介入措施。
✅治療計畫:
當地患者:可進行影像學及實驗室檢查,並同意醫師以電話討論後續處置;遠地患者:考慮在當地進行影像及實驗室檢查並將病歷資料寄給醫師已討論後續處置;國際患者:考慮延後國際患者的問診。
✅安寧照護:
了解病患生活品質的需求、病患生命末期的期待、照顧計畫、疼痛及症狀護理、及照顧者支持仍是醫療團隊的首要目標;跨領域合作以盡速確保支持及安寧照顧的需求;對門診及住院患者考慮遠距醫療以減低患者及醫護人員感染風險;對支持及安寧患者而言,家人的參與是最重要的。(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莊淑鈞博士摘要整理; 原文連結:https://ijgc.bmj.com/content/early/2020/03/27/ijgc-2020-001419.full)
📁 資料來源: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COVID-19學術資源
】- 「癌症病患疫情期間之照護應變策略建議」:
https://forum.nhri.edu.tw/covid19/guid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