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三花(魔花、蘭花、刺花)是螳螂界中最富盛名的種類,牠們的外型爭奇鬥艷,由其實蘭花螳更是螳界的,生物界的明星!因為牠的外觀與一朵花殊無二致,關於牠的外型綜說紛紜,我想,無論是偽裝或是擬態,生物的演化過程總是吸引人們的注意!剛好有兩位昆蟲系高材生討論了偽裝與擬態的相關文字,我覺得對大家科普的知識...
傳說中的三花(魔花、蘭花、刺花)是螳螂界中最富盛名的種類,牠們的外型爭奇鬥艷,由其實蘭花螳更是螳界的,生物界的明星!因為牠的外觀與一朵花殊無二致,關於牠的外型綜說紛紜,我想,無論是偽裝或是擬態,生物的演化過程總是吸引人們的注意!剛好有兩位昆蟲系高材生討論了偽裝與擬態的相關文字,我覺得對大家科普的知識非常有幫助,所以請大家要仔細看完下列文字喔!
其中對於蘭花螳螂的研究指出,有的昆蟲可以看到蘭花螳身上模仿花朵的紫外線,這個觀點在這兩年聽過我分享蘭花螳的朋友就知道,我也是傾向這種假說,因為我沒有研究的基礎,但純是觀察過程中想到的,與研究確實不謀而合!
如果有興趣或疑問也可以向@林偉爵或是@Levic Liao討論 「擬態(mimicry)是對生物長的像生物這類現象的稱呼,
偽裝(Camouflage)是生物長的像非生物(葉片、枝條、石頭、糞便)這類現象的稱呼」 ******************************************************************************這是分隔線
這段為Levic Liao與中山大學顏聖紘老師討論時節錄:
「Mimicry「擬態」
必同時存在"模型Model"、"擬態者Mimic"、"觀察者/選汰作用物Selective agent"三者下才成立,
一物種與觀察者(天敵)忌諱之另一物種的形態、行為...等特徵有所相似而獲得好處。
===>"天敵看的到"有擬態的生物,但不想接近。
Camouflage及Masquerade,皆可譯作「偽裝」
前者是生物本身的形態使觀察者不產生興趣;
後者是藉由收集外來物質改變形態,使觀察者不產生興趣。
===>"天敵看不到或忽略掉"有偽裝的生物。
老師也表示「在中文上只有Mimicry可以被稱為"擬態",在中文溝通上應該要避免混淆」這樣的說法是對的~」 *****************************************************************************這是分隔線 「A=有擬態的生物;B=有偽裝的生物
總之就一個是天敵看的到A、也知道A在那邊,但是不想靠近A,這是mimicry(擬態);
另一個是天敵看不到B或忽略掉B,不知道B其實就在自己眼前,這是Camouflage及Masquerade(偽裝);
然後只有Mimicry可以被稱為"擬態"~」 「近幾年有幾篇報告都傾向認為蘭花螳螂應該屬於「攻擊型擬態」(Aggressive mimicry)。讓他們這樣認為的原因是,蘭花螳螂的葉狀足部構造 (femural lobes)所反射的紫外線光譜與某些花朵類似,而昆蟲多具備感測紫外線的能力,膜翅目的昆蟲(如:蜂類)也會依靠紫外線來辨認花朵,因此這些報告支持蘭花螳螂確實有 model mimicry的情況產生,而蘭花螳螂的model就是某些花。稍微有點疑義的地方是,蘭花螳螂的所模仿的紫外線反射模式目前被認為並沒有模仿特定的花,而是像大部分花的反射模式,白話講就是眾多花的平均型。
供大家參考,希望不會讓大家更混淆@@ *****************************************************************************這是分隔線
竹節蟲是大家比較公認的"偽裝",因為他模仿一個對掠食者來說相對"中性"的東西(通常是跟他住的地方有關),而蘭花螳螂以前也被認為他就是模仿花而已,但最近發現這不只是裝裝花來躲避敵人,還可以用來吸引獵物,因此認為這~應該是擬態!
大致上,模仿像是消極的(中性)防衛措施,擬態像是比較激進的(侵略性)防衛措施。
另外,攻擊型擬態這玩意兒跟傳統擬態不太一樣,傳統擬態都是要避免被攻擊,他則是想盡辦法要引君入甕。舉個有名的例子,就是安康魚,會點燈籠的那類魚,在深海中點個燈籠吸引其他魚上門來自投羅網。」 *****************************************************************************這是分隔線
如果有興趣或疑問也可以向@林偉爵或是@Levic Liao討論
圖資:大魔花螳母成蟲威嚇#Insta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