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改傳動容易壞嗎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改傳動容易壞嗎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改傳動容易壞嗎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改傳動容易壞嗎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范疇文集,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疫情不是台灣的罩門,政治遺傳才是 從1980左右到今日2021,台灣經過無數政治、社會、經濟大風波,跌跌撞撞中實現了許多讓自己人叫好、國際間豎起大拇指的進步。但是,台灣有沒有那種永遠止步不前、只會原地打轉、消耗國力、傷透民心的痼疾呢? 當然有。而且每次出現大風波、大事件時,其中必然有這些錮疾的蹤...

  • 改傳動容易壞嗎 在 范疇文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5-31 21:06:02
    有 369 人按讚

    疫情不是台灣的罩門,政治遺傳才是

    從1980左右到今日2021,台灣經過無數政治、社會、經濟大風波,跌跌撞撞中實現了許多讓自己人叫好、國際間豎起大拇指的進步。但是,台灣有沒有那種永遠止步不前、只會原地打轉、消耗國力、傷透民心的痼疾呢?

    當然有。而且每次出現大風波、大事件時,其中必然有這些錮疾的蹤影。十年來我說過幾十次,無論台灣的錮疾多嚴重,只要再給台灣30年穩定的國際環境,隨著世代的淘汰,台灣一定成為名符其實的寶島。但關鍵問題是:這個地球、這個世局,會不會給台灣30年的穩定大環境?如果這個穩定的條件不再,台灣人是不是不能夠再依賴自然演變的紅利,而應該自我以濃縮的方式了斷那些錮疾呢?

    期待錮疾隨著自然演變、世代交替而自然消失,這是一種「內科治療」或「養生調養」的思路。而濃縮了斷錮疾的思路,就是「外科手術」。內科還是外科,就是擺在今天台灣人眼前的選擇。

    2021年的疫情起伏,又是一個反映錮疾的案例。台灣人是繼續像過去一樣,發生時罵罵咧咧,事後船過水無痕,還是藉著這個案例,動一次外科手術呢?這,乃台灣人的自我選擇,賴不得別人。

    先不打自招,以下文字的大部份並不是今天寫的,而是4年前2017年寫的。但正因如此,更加證明了台灣的錮疾並沒有因為其他方面的進步而有所減緩。我把這些錮疾歸咎於台灣的政治遺產 – 肉桶政治。從1980年代一直到今天2021年,政黨輪替了幾番,肉桶政治還是肉桶政治,否則怎會稱為「錮疾」呢?

    肉桶政治,國家GG

    《導致一個國家淪喪到無法翻身的,有三種極端。民粹政治走到極端就是暴民政治,菁英政治走到極端就是寡頭政治,而肉桶(pork barrel)政治走到極端就是制度性的自肥和分贓。三者中任何一者走到極端,這個國家就GG了。GG是遊戲用語,Good Game,表示一個玩家用力玩遊戲,但終於因為不知改進或亂搞亂來而鞠躬出局。

    這三種政治雖然各有其名,但若從臨床病徵來看,肉桶政治是共同的病像。若不是肉桶自肥分贓太明顯,一般的民粹政治也走不上暴力之途,菁英寡頭也可能被人民忍受。

    蔡英文出任總統、民進黨完全執政以來,做出的一連串改革動作,坦言之,其唯一的合理性基礎,就是拆除國民黨時代、已經深入國家機器肌理的肉桶政治。請試想,黨產清算、年金改革、司法改革,固然背後也有民粹怨懟、糾正菁英把持的社會推動力,但是真正拿得上「民主法治」檯面的客觀理由,難道不就是對長年肉桶政治自肥分贓的解構?

    邏輯的結論只能有一個:蔡英文作為總統身兼民進黨主席,在行政院長也由她直接指派下,倘若在遇到台灣內政大事時,無能或不願解構該事件的肉桶肌理,而只是讓肉桶內職位互換,或A肉桶換為B肉桶,幾件大事下來,她就GG了,民粹動力和菁英形象都無力回天;更糟的是,台灣人民眼睜睜得看到歷經兩大黨,國民黨和民進黨執政,都無能無願解構台灣的肉桶政治結構,這將導致進一步的青年喪志、企業外流、人才佇足,台灣也就GG了。

    肉桶政治的聚落何在?一曰政黨,二曰機構,三曰幫派。其隱密性,三大於二,二大於一。

    肉桶聚落三之一 - 政黨

    先說最明顯的,一眼就看穿的,政黨肉桶。最早的國民黨,不但好康吃盡,還要巧立各種名目收費勸捐,部分補貼同黨、部份納入私囊;這也是今日民進黨追索不當黨產、追溯某些個人或家族責任的合理性基礎。前民進黨籍總統陳水扁,導致其入獄的各種原因中,也有濃厚的政黨肉桶成份。而近日的「前瞻計畫」預算的分配,其中政黨肉桶成份也招人起疑。政黨肉桶是最明顯的,因為「數字會說話」,只要拿出那句記者界的名言,「順著錢摸」(follow the money),脈絡大致可尋。

    肉桶聚落三之二 - 機構

    其次是圍繞著「機構」的肉桶政治。不用說大家也知道,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國營企事業的採購和壟斷性販售,如台電公司和中油公司和其他無數大小不等的國營單位;除了採購和販售,若再細分,無數公有財團法人、基金會、協會的預算和人事,也都在機構肉桶的聚落範圍內。

    2017年的一個例子:815全台大斷電,其處理方式幾乎就是一場機構肉桶的標準戲碼。一字排開鞠躬謝罪下台的高層人士,多數的真實下場不是「反向高升」就是「如如不動」,再不濟就是「轉桶」,A桶轉B桶,大桶轉小桶,轉到那些早已被馴化的國營事業或財團法人。幾乎各個都是林書豪,尼克隊轉火箭隊罷了;與林書豪不同的是,「林來瘋」靠得是真實球技、真實的積分數據,而台灣的機構肉桶隊員能夠不斷轉桶的底層邏輯是「權來瘋」或「錢來瘋」,靠得是過去權力派用脈絡和預算服從的業績。

    肉桶聚落三之三 - 幫派

    第三,最隱晦的,就是幫派肉桶。當然這裡的「幫派」指的不是四海竹聯天道盟,而是往往跨政黨、跨意識形態、跨公部門/私部門,遊走於某個領域、橫跨產官學的菁英同盟,例如大家朗朗上口的「交通幫」、「財金幫」,還有社會不太意識到的如「科技幫」、「工業幫」。

    台灣的政策,多年來老酒裝老瓶,距離世界的前段班越來越遠。是沒知識嗎?不會吧,台灣的產官學人士中的博士比例,不是世界第一也是第二。是不懂方法嗎?也不會吧,所有的社會、經濟大議題,哪一次不是把全世界的方法都收集起來爭論?那麼,為什麼只要是「政府」這玩意插手的領域都一律的落後?為什麼金融領域會落後世界前段班十幾二十年?這已經不是前述的「國營機構肉桶」所能解釋得了的,因為金融行業早已有相當比例的私人家族在經營。觀念和作為上的落後,恐怕只有長年盤據領域、內部繁殖、跨公跨私的「財金幫」生態才能解釋。

    科技、工業也有幫?

    再說到非公非私、既公又私的「財團法人」如工研院、資策會,過去固然有其貢獻,但在常年的高層官派和財政預算下,不僅喪失了世界新經濟轉型的應變能力,而且弊端叢生時有所聞,甚且淪為科技幫搏擊上位的「中途之家」或出事下台後的「回收再利用塲」,淪為酬庸安置處所。工研院及資策會今天依然是台灣科技人才最集中的機構之二,然而由於結構陳舊,方向凌亂,困住了數千名新生代、中生代科技人才。我常在想,如果把這數千人才送到以色列發揮,或者乾脆把工研院、資策會外包給以色列經營管理,這些人才不知道可在世界上發揮出多大的光芒。但現在,他們都在幫派肉桶政治的走馬燈昏光下,逐步向著凋零老兵蹉跎前行。

    再不解構肉桶,台灣就來不及了

    這樣說,會得罪許許多多人,我知道。但是我覺得不明說已經不行了,因為再不解構肉桶,台灣就來不及了。許多身在肉桶中的人,都是好人,他們鞏固所在肉桶的出發點甚至都是善意的,然而,如同我們都聽過的那句真理:壞人做壞事理所當然,最怕的是好人在體制下不能做好事,甚至不得不做壞事。對這個道理,我們都要戒慎恐懼,尤其是社會菁英。

    台灣快要來不及了,多年來吃老本,在社會動力上、態度上、行動力上,與國際前段班越差越遠,不能再自欺欺人了;沈痾僵局之下只能動手術,任何「內科式的調理」,沉痛得說,原來就已經微薄的政府預算,只會被種種肉桶政治結構一點一點的吸啄殆盡。肉桶政治,無論是上述三種的哪一種,若再不做手術式的解構或切除,最終將把台灣的民粹推向暴民政治、或菁英政治變成寡頭政治,與大家好不容易取得的一點民主和公民意識,背道而馳。那還談什麼前景和主體性呢?

    「轉診」後的台灣

    台灣這個肉桶病號,已經由「國民黨醫院」轉診至「民進黨醫院」一次,後來又從「民進黨醫院」回診至「國民黨醫院」,現在再度轉診至「民進黨醫院」。不論這個病號的病因來自何處、起自何時,當下所在醫院和醫生們,都沒有抱怨的權利。醫好他,使他重新散發活力,就是你的責任。醫不好,只有三種原因:1. 病人已經病入膏肓,回生乏術;2)你的醫術、醫德不行;3)醫院內醫生派系內鬥、肉桶利益綑綁,把病人推來推去,每推一次就折騰病人一次,直到無治。

    上述三種肉桶就是三個大染缸,讓原本或許懷著改革大志進入政治或公務領域的人,用不了多久就會習慣而「不聞其臭」。請問小英總統和她所帶領的民進黨,倘若上述三種肉桶政治的肌理不除,所有的「改革」對台灣的發展前景有「治根」的作用嗎?即使國民黨徹底從台灣消失了,倘若民進黨在其梁山泊派系生態下,開始繼承幾十年來的自肥分贓高層利益結構,全面剪枝嫁接「肉桶政治」,台灣就準備GG吧。

    現在斷言還過早。但是,每一次的政策決定,每一項的立法決定,每一盤的人事佈局,都在考驗著全面執政的民進黨、總統、行政院長、立法委員們,究竟是遠離了肉桶一步,還是向肉桶靠近了一步。我們是多麼的希望看到,台灣出現一個「非肉桶型」的政黨啊!》

    以上寫於2017,當下是2021。再度請教讀者大德,你覺得台灣的政界靠「內科調理」有用嗎?或者,你寧可看到一次「外科手術」?值此中國共產黨謀台孔急之際,肉桶政治正是其上下其手的最佳土壤,統戰的最高境界就是見縫插針,肉桶政治下的縫隙太多了。

    我個人的看法是,不對肉桶政治這政治遺傳動手術,不論經濟上有何亮點,台灣會GG。不知總統府、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看法如何?年輕世代的看法又如何?

    疫情正急,讓我們先全心抗疫。疫情穩定受控之後,別忘了台灣要立足國際,還有本質性的政治遺傳肉桶毒瘤待切除。

    (更多有關台灣政治遺傳錮疾,造訪 InsightFan.com )

  • 改傳動容易壞嗎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7-11 09:24:11
    有 1,461 人按讚

    特斯拉的秘密(三)

    電動馬達和內燃機引擎都是古老的科技,但過去一百多年,人類選擇了內燃機搭配汽油作為主要的陸上運輸模式,一百多年的發展下來,引擎因此成為相當精密的產業,工業成熟度很高,但內燃機現在面臨Clayton Christensen說的「破壞性創新」,將被一個相對比較低等的科技,給徹底的破壞。

    破壞性創新的特點是「低一點」的科技,因為生產成本的下降,而得以吃掉比較高科技的產品市場。內燃機加上油箱,就是汽油車的動力系統,而馬達加上電池,則是電動車的動力系統。內燃機引擎因為經過一個世紀以來的開發,已經沒有低成本的生產方式,而油箱基本上不佔任何生產成本,所以也沒有什麼成本下降的空間。但馬達加上電池,卻有很大的空間。馬達也許像引擎一樣古老,但大電量的電池,卻是「新科技」,一個不斷地還在更新進程的新科技。隨著電動車的需求增加,投入電池開發、生產的新創事業,不計其數,因為有利可圖,進而趨動更多人投入開發。

    特斯拉的電池很貴,一開始的Roadster,因為技術不成熟,所以有提供客戶換電池的服務,要價一萬二千美金。現在的特斯拉,電池保固八年,所以幾乎都還沒有客人需要換電池。馬斯克說,再過幾年,電池模組大概可以賣5千到7千美金。這才約十年的工夫,價格就砍下這麼多,而且這個比較便宜的電池,壽命還比較長,充電比較快,安全性也比較高,而且容量還更大。而且電池的開發,不純只為電動車。除了電子產品需要鋰電池外,一旦鋰電池成本再降下來,家家戶戶都會裝上一顆大電池,離峰時充電,尖峰時放電,搭配綠色能源生產,電池會徹底改變家戶使用電力的方式。而更成熟的電池科技,又會回頭過來,降低電動車的成本。這個正向回饋的機制,不但內燃機產業沒有,連燃料電池也沒有。有人用的東西,才會有誘因開發更便宜的產品。

    這個資本主義的精神,厲害到連天然資源的稀缺,都可以想辦法克服。原先鋰電池的量產,有一個大關卡是稀土金屬「鈷」的使用,電池裡,鈷的價值比鋰還高,但鈷的產量很少。馬斯克在今年有一場重頭秀,叫做「電池日Battery Day」,很多專家都預期,特斯拉將會發佈和中國廠家「寧德時代」的共同研發成果,不用鈷的電池。特斯拉真的達到不用,甚至只是少用,鈷元素,那電池成本的下降速度就更快,會更快拉平和內燃機車的成本差距。

    彭博的一個報告估算,現在電動車的製造成本,大約有近四成是在電池身上,五年內,就會降到三成以內,到時電動車和內燃機的成本就會拉平。

    而電池以外的差別,還有很多。舉例來說,電池馬達和引擎以外的傳動系統(drivetrain),原理也不盡相同。據估算,馬達大概只需20個部件,而內燃機要200個。而這十倍的用料差別,影響很多層面,因為差別不只在數目而已。內燃機就是進行不斷爆炸式的燃燒汽油,進油、進氣、點火、爆炸、排氣的循環不斷地進行,過程複雜且傷害零件,所以要潤滑、要過濾氣體,廢氣還要觸媒轉換,每一個零件,都有故障的可能。

    2015年有一個調查,全美汽車維修的前十五項熱門,全部是濾網、火星塞、進氣、排氣系統的控制和感應器,只有一項是電動車可能有的,就是油箱蓋/充電插座蓋的替換,便宜地不得了的工序。為什麼特斯拉不用廣設維修點?因為電動車不用換機油、不用換進氣濾網,馬達也幾乎也不會壞。車子系統的基本差別,回頭過來,還會影響銷售方式。豐田需要銷售代理賣車,也需要這些代理維修車輛。而事實上,對很多代理來說,維修才是真正賺錢的部門。但特斯拉的車,很少需要進廠,所以也可以跳過這個中間人,只要開一個直營廠,就可以應付好幾個州的維修需求。

    但20個部件和200個部件的差別,還不只於此。豐田的200個部件,也許就代表了200家上游,這200家上游做的生意,都是和內燃機有關的生意,也許有少許部件,是可以用在電動車,但大部份是不行的。也就是說,這200個上游,沒有任何的誘因,幫豐田快速轉進到電動車。豐田越快切換,他們就越早丟了生意。所以九百萬輛的商機,背後就是代表百萬、千萬人的生機,在豐田內外,都充滿了抵制開發電動車的既得利益。如果不是特斯拉的威脅迫在眉睫,這些既得利益,到死都不想開發電動車。

    豐田及傳統汽車大廠卡死在內燃機,造成成本居高不下,還有一個設計思維上的巨大不同。

    比較高級一點的車,會讓你客製一些配備,比如說比較先進的安全系統,但傳統車廠是你選定了,再加減就不容易,真要加裝,就要進廠大動手腳。但如果你訂特斯拉,有些功能是要加錢,但你日後要加也可以,付錢後就可以啟動。功能一直在那裡,只是特斯拉隱藏起來而已。

    這道理在特斯拉和蘋果比較像,和豐田比較不像。特斯拉和蘋果其實都是電腦公司,只是他們生產的電腦,一個當手機用,一個當車子用。如果車子的設計,是繞著電腦轉,所有的功能,都連在這電腦,日後的軟體更新,不用連硬體一起動,就可以技術升級。蘋果手機可以一代又一代的更新作業系統而變得更強大,特斯拉也可以。對特斯拉來說,要多一個功能,就是把硬體連到車子的大腦,就可以由軟體來中央控制。但對繞著引擎運轉的豐田來說,多一個功能,簡單如多一個照相機,那就是要再多一個電腦,多一個介面連結,工程浩大而困難,而這個多出來的電腦晶片,很可能和其它系統,尤其是動力系統,完全沒有關係。

    把硬體裝上電腦,要比把軟體裝上硬體困難多了。

    日經曾把一台特斯拉拆開給豐田的工程師看。工程師看了,搖搖頭,在科技上,豐田至少落後特斯拉六年。特斯拉的系統,環繞著兩個大電腦晶片組,控制著所有的系統,動力、環境偵測、空調、驅動、娛樂系統等等,通通由這兩個大腦控制。而這兩個大腦,上面只有印著特斯拉的名字,不像豐田,通通是上游供應商的名字。也就是說,特斯拉開發並完全掌握這兩個大腦,從晶片設計到程式編寫,全都是自家搞的。也許晶片是讓台積電做的,但設計是特斯拉內部做的。

    以電腦為核心的生產,還有一個內燃機沒有的效果,摩爾定律,即電晶體數目每兩年倍增的了不起矽谷定律。摩爾定律也許沒有之前那麼神了,但晶片越來越強大且便宜的趨勢還是在。特斯拉花最多的錢在電池和電腦上,而這兩個品項,又最受科技發展影響,成本隨年下降。請問豐田要怎麼競爭?

    美日德各三大傳統車廠,會被洗牌洗掉一半以上,因為他們都受制於舊的生產方式,都擺脫不了內燃機的過往成功。以前矽谷專家喜歡說,這是一場戰爭,看是特斯拉先學會造車,還是傳統車廠先搞懂電動車。現在這場比賽結果已經出爐,特斯拉取得了勝利。不過我認為傳統車廠裡,還是會有幾家存活,豐田其實是機會最大的大廠之一,寶馬和賓士也許是另外的倖存者,但未來太複雜,沒有人知道。

    所以回到股價的問題上。取得生產科技勝利的特斯拉,年銷九百萬輛不會只是夢。但如果年銷可達九百萬輛,可以有現在這個每股一千五百元的價值嗎?距離這個系列文章的開始,才幾天而已,特斯拉股票又漲了一成。這個股票,已經不是九百萬輛與否的問題,而是史上最大的多空交戰。有二百億美金的資金正在放空特斯拉,也同時有多頭推升特斯拉市值超過二千五百億,說實話,沒有人在談基本面了。

    我是認為,長期來說,特斯拉成為一兆美金的公司,只是時間早晚,也就是說,一股五千美金,也不是問題。但現在買特斯拉,你能安安穩穩地抱到那一天嗎?你能在股價跌回兩百元一股,也不怕嗎?

  • 改傳動容易壞嗎 在 TCar 試車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4-28 22:18:08
    有 150 人按讚

    【試車報告】 BMW i3s 電動小猛獸試駕、續航實測大考驗
    【4K UHD | https://youtu.be/SVcux6hpY8E】

    隨著電動車快速崛起,在這個世代,車迷也漸漸分為燃油和電動兩派…

    可就我認為,與其選邊站來批判任一種產品的劣勢、缺陷,倒不如細心挖掘各項產品美好,才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車款! 至於掛上了s字號的BMW i3,它無疑能夠勾起我的想像與好奇,但這之外,究竟能夠給我什麼驚豔呢?

    【學壞了】

    放眼市場,主打小巧、可愛的車款並不算少,但可愛到真有本事能勾起人們童心的、讓人在上車前都能開心起來的,我想並不算太多!

    經過了改款,BMW i3的前保桿去除了舊款似圓非圓,卻也不算乾脆的線條設計,採用類凹字的造型,讓視覺顯得更為簡潔了,同時又將信號燈換為長條狀的LED後,車頭可說是自信了許多,再搭上原已相當有神,卻又帶點凶悍感的頭燈,i3就像一個鼓著嘴、生著氣的小孩一般,讓人覺得可愛又逗趣!

    不僅如此,我們試駕的還是i3s呢!
    它不只保桿更大面積的採用黑色塗裝,就連輪圈也換上了更具跑格的20吋大腳,甚至,這輛車就連胎寬和輪距也分別增加20mm與40mm,因此還有著黑色的增寬輪拱! 駕著豔紅的這輛i3s,街上的女孩,是叫著這樣車的可愛,而男孩,則是瞧著它不斷轉著、閃爍著的輪圈光澤,這電動小車引來的目光和人氣,肯定是破了表!

    【舒適感】

    在上車之前,你得先知道的是,BMW i3它車門和同集團的勞斯萊斯同樣都是採用對開式的,但還得先打開前門,才能將手探內側開啟後門。

    而待坐上車後,一種有別於其他BMW車款的感覺便會襲來,這不是因為它旋轉式的排檔設計在方向盤後的關係,也不是為了輕量與節能,故座椅採手動調整的原因,更不是車體露出的碳纖維門檻想讓人一看再看這個緣故,而是這輛車強調人、車、自然三者合諧的設計感,和強調永續環保的製造理念,i3不僅製造時採用風力發電生產的能源,車體的碳纖維也100%由水力能源製造,且全車有95%採用了永續材質打造,這包含了採用天然材料、皮革織成的座椅、再生原料、塑料製成的門板、內裝,搭配上令人舒適的視覺配色、開闊的視野感,讓人光是坐在車內都能享受像在家的溫馨、放鬆感。

    此外,在實際體驗i3s之前,若單看近可說是4米整的車長,和長度約僅前門一半的後車門,或許有很多人都不免懷疑這輛車的後座實用性,但在薄形的座椅和對開車門的設計下,i3的後座空間可不會遜於中型房車,無疑是個讓人試過才會發現的大驚喜! 至於置物空間? 尾廂下雖是電力系統,但佔去的空間並沒有預期的多,約與普遍小型掀背車款相去不遠,且後座椅也可以5/5分離傾倒,但還得提醒大家的,這輛車不僅沒有縱貫車室的傳動軸會搶走乘客腿部空間,也沒有傳統排檔、變速箱會佔去的體積,讓前座中央還可再多放個手提包。 此外! 車頭也沒有引擎,乘客帶的後背包,也可以輕鬆放進,光是這些,我想就已超越了我們對i3實用性的想像,不是嗎?

    【小可惜】

    若有人對於這輛車的安全感到好奇,那麼千萬別忘了,BMW i3不僅是目前國內消費者就能買到較便宜的電動車,它更是售價最親民,但使用全碳纖維車體的車款! 在高強度的車體,和六氣囊的保護下,安全自然也不在話下!

    然而,讓我們略覺得可惜的,則是i3車系在台灣的選配項目中,僅能將原6.5吋的中控螢幕升級至10.25吋,並附有即時路況導航,與旅途諮詢秘書的連網功能,但並不能提供夠更高主動安全性的ACC等科技配備進行選配。

    【真考驗】

    在我們這次的試駕行程中,除了要分享、探討BMW i3s的各項表現之外,在有限的時間內,我們還特別規劃了這輛車的電力續航里程考驗,原因在於,本次i3改款後不僅總續航里程達到了200km,也因這輛試駕的i3s還是未配備增程發電機的純電版本,續航里程是否誠如原廠所公佈,更是車款一大哉問!

    從車輛100%電量開始,我們便將車輛設定在Eco Pro模式,而非會介入空調的Eco Pro+模式,模擬一般消費者的使用,在開啟收音機與冷氣22度狀態,也不刻意低速行駛,一路歷經了高速公路、鄉間與海濱,最後再回到擁塞的北市。最終,行駛了150公里路程後,這輛i3s的電量還剩下30%,雖然車輛儀錶顯示它還能再跑77km,但就算依我們行駛經驗保守估計,這輛i3s約莫還能提供約60km續航里程,換言之,原廠公佈之200km續航里程確實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而這樣已足敷每日台北、桃園通勤的續航里程,我想大家便不難評估自身是否適合購買這樣的車款!

    而當辛苦一天下班後,除了選擇回家充一晚的電,住在台北市的朋友還不妨前往101吃個晚餐,透過全台唯一的汎德DC直流快充站,只需約一頓晚餐的40分鐘時間,就可充入80%的電量,換言之,若未將電量耗盡情況下,也只需不到一小時,或更短的時間即可把車輛充飽,讓i3s準備好陪伴你隔天的奮鬥!

    【悍性能】

    正因為近年電動車再也不像是科展實驗一般科幻,除了早已下放至市場,且性能強悍的角色一點也不少,因此網路上電動車和燃油車款的並肩較勁的畫面可是屢見不鮮,然而,可愛的i3s表現又是如何呢?

    與i3相較,i3s的最大馬力由170hp提升至了184hp,而最大扭力部分,也由25.5kgm小漲至27.5kgm,雖然這樣的帳面數據看似不算威猛,但可別忘了,電動車的優勢在於踩下踏板的那一瞬間,自0rpm開始,扭力便全數湧現,且呈現平原式的輸出表現,再搭配輕量、小巧的車體,也讓i3s擁有了準鋼砲級車款的加速實力,0~100km/h原廠公佈僅需6.9秒,且我們甚至曾實測出6.6秒的成績,不只已足讓性能迷感到帶勁,在馬路燈口由紅轉綠之時,快速甩開繁忙車陣,那種感覺更是令人直呼暢快!

    【嗆表現】

    且別認為i3s只在加速上厲害,BMW可一點也沒忘了把性能迷熱愛的基因傳承至電動車上,憑著增寬且前後配的20吋車胎,還有降低10mm的專屬懸吊,BMW用行動明白地告訴了大家,電動車也能在彎中表現嗆辣的!

    在市區道路上,除了可愛車體配上窄車胎得以帶來小巧的迴轉半徑,配上運動型懸吊的i3s,還可以讓人明確地感受到它動感潛藏的設定,阻尼設定上確實偏向硬朗一些,卻不至於讓乘坐舒適完全被彈跳感摧毀,可說在扎實的Q韌中帶著硬朗;而當場景轉換至山道間,在放膽開始疾馳之前,可得先熟悉電動車的油門與煞車,原因在於,不若燃油車款一般,電動車在鬆開油門後,便會立即進入電力回充狀態,在部份路段,過往所熟悉的收油點、煞車點、煞車深度皆會有些許改變,而在較長的彎,或是雙APEX彎內,更可能需藉由細膩的油門控制,才得以營造更順暢的駕駛!

    於Sport模式下,i3s的方向盤輔助力道將會調至性能迷喜愛的那般,帶著扎實的轉向感,而在激烈駕駛情況中,雖然i3s的車胎仍讓人看來感覺偏窄,但配合了運動化的懸吊,和擺放於車底的電池所營造的低重心,這輛車在彎道中的極限可是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期,且每當出彎後開始含下油門,踏下前甚至還得好好審視車輛姿態與路徑,只因為電動馬達輸出的強大扭力會立即湧現,不宜粗暴地一踏而下! 而漸深踩下後,下個彎便又來至眼前,再加上又沒有陣陣排氣與換檔聲浪,這輛車動力輸出的自在,卻又暴力飛逝於多彎山道的體驗,甚至堪比一線戰將級性能車款或超跑級的感受… 真的遠比我腦海的預想過癮很多…

    【TCar短評】

    199萬買輛車長4米的電動車,這聽起來是瘋狂了!
    但i3s的造型既搶眼又可愛,車內也能提供充足的實用性,雖然安全上未能搭載市售最頂規的科技,但碳纖維車體所帶來的高剛性,不只在操控上帶來助益,無疑也是極為強悍的安全守護。 而論車輛的根本-行駛,除了能帶來暢快、充滿樂趣的駕馭體驗,對於通勤距離不算長,又希望能夠透過電力驅動,替環保盡份心力的朋友,或許這輛車會是個較能快速一圓的美夢!

    當然,不免再說的是,除了電動車專用車位,以及補助的刺激外,若政府得以再更積極地建設直流充電站,那肯定得以讓電動車款更為普及!

    【2018 BMW i3s】

    動力來源: 鋰電池、BMW eDrive技術
    最大馬力: 184hp/7000rpm
    最大扭力: 27.5kgm/0~4500rpm
    變速系統: 單速
    驅動模式: 後輪驅動
    長x寬x高: 4006x1791x1590mm
    軸距: 2570mm
    車重: 1265kg
    懸吊結構: 前麥花臣 後五連桿
    煞車結構: 四輪碟煞
    輪胎規格: 前175/55 R20 後195/50 R20
    台灣售價: 199萬

    【主要配備】

    LED頭燈
    無窗框對開式車門設計
    20吋雙色輪圈、窄胎寬輪胎
    碳纖維材質車身
    Servotronic速度感應式動力方向盤
    直覺式操控排檔桿
    Electornic Sensatec皮質/高級織布椅
    Andesite Dark Matt深色霧面內飾板
    50/50分離可傾倒後座椅背
    車頭置物箱
    6.5吋中控螢幕
    LED閱讀燈
    BMW互連駕駛智能服務
    。提示行人聲音裝置
    。智能緊急求助
    。遠距售後服務
    。智能遠端遙控
    。線上生活資訊
    EPS電子動力方向盤
    動態行車模式切換功能
    DTC動態牽引力控制系統
    DSC動態穩定系統
    倒車輔助攝影
    雙前座氣囊、側氣囊、簾式頭部氣囊
    直流、交流電快充裝置

    BMW Taiwan總代理 汎德
    #bmw #i3s #electric #tcar #新車試駕 #實測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