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收集二氧化碳 實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收集二氧化碳 實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收集二氧化碳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他山之石!- 德國直擊》加速減碳成企業首要任務!水泥、鋼鐵業如何撕下「排碳大戶」標籤?(11/06/2019 風傳媒) 熱浪、冰川融化、超強颱風,溫室效應越來越明顯。加速減碳,已經成為政府及企業的首要任務。 (尹俞歡 報導)工業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在製造大國德國,工業部門排放溫室氣體佔...
收集二氧化碳 在 BusinessFocus | 商業、投資、創科平台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11 22:18:44
立即 Follow @businessfocus.presslogic【地球危機】可口可樂引入新技術,提取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生產梳打水!⠀ ·⠀ 可口可樂公司的瑞士梳打水品牌Valser將引進Climeworks的「直接空氣捕獲」(Direct Air Capture)技術以從空氣中提取二氧化碳並注入...
收集二氧化碳 在 BusinessFocus | 商業、投資、創科平台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14 04:20:15
呢個由瑞士企業Climeworks興建嘅吸碳工廠設有18個收集器,透過化學手段同直接抽取空氣嘅技術,收集二氧化碳作商業用途,例如將溫室氣體賣比農業公司,加快蔬果生長。 詳細報道: http://techstart.presslogic.com/2017/06/05/article/26253/ -...
收集二氧化碳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他山之石!- 德國直擊》加速減碳成企業首要任務!水泥、鋼鐵業如何撕下「排碳大戶」標籤?(11/06/2019 風傳媒)
熱浪、冰川融化、超強颱風,溫室效應越來越明顯。加速減碳,已經成為政府及企業的首要任務。
(尹俞歡 報導)工業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在製造大國德國,工業部門排放溫室氣體佔全國的4分之1,讓企業經常成為箭靶。
雖然用再生能源取代燃煤發電已是趨勢,但像水泥、鋼鐵、化學等重工業,生產過程中仍會排放二氧化碳。倡議組織「能源轉型委員會」( Energy Transition Commission )即點出,相較於發電可以改用再生能源,重工業的減碳難題還包括製程改善成本高、設備更新期程長;且重工業為減碳增加生產成本,還容易影響終端消費性產品價格。
儘管難,產業卻已意識到減碳是不得不面對的課題。去年立場一向保守的德國產業遊說團體BDI,即首度發布深度減碳報告,指出對抗氣候變遷長期能對經濟有益,而德國企業更有望在具野心的氣候保護計畫下受益。
為了跟上政府訂下的2050年至少減排8成目標,同時回應街頭上越來越高張的不滿和控訴,德國的大企業,也已陸續採取行動。在全球氣候變遷抗爭最劇的9月,我們來到德國中部,和德國鋼鐵、水泥業者面對面,了解他們如何試圖撕下「排碳大戶」的罪惡標籤。
薩爾斯吉特鋼鐵改寫製程 以氫取代煤焦做「直接還原鐵」
位在德國中部的薩爾斯吉特鋼鐵集團(Salzgitter),是歐洲最大的鋼鐵廠之一,全集團有超過100個子公司,供應包括汽車工業、食品業、營建業所需的鋼材原料,2018年營收達93億歐元。
但薩爾斯吉特也是碳排大戶,全集團的年排放量達800萬噸、佔德國全國1%。排放量之所以驚人,是因高爐煉鋼過程中,必須在高溫下加入煤焦作為還原劑、從鐵礦中煉出生鐵;要進一步純化成鋼,則還要再加入氧氣與碳反應。製程牽涉氧化還原,會釋出大量二氧化碳。
面對無可避免的碳排放,薩爾斯吉特決定直接改寫製程。這項名為「SALCOS」的低碳煉鋼計畫,計畫以氫取代煤焦作為還原劑、產出直接還原鐵(direct reduced iron)。過程中少了煤焦這個還原劑,二氧化碳產量大幅減低。
SALCOS計畫主管亞利山大.瑞德努斯( Alexander Redenius )說,透過天然氣、或再生能源電解製氫,加上以綠電驅動電弧爐製鋼,則整套新製程至2050年預計可削減85%的碳排放量。此外,由於直接還原鐵可保存期較長,操作者還可以選在再生能源量大、製氫量多時生產,成為化學儲能方式之一。
目前薩爾斯吉特已投入13億歐元進行第一階段的製氫及設備改善計畫,而未來如何透過風力發電大規模製氫、以及如何逐步將直接還原鐵製程導入既有的煉製步驟,都會是挑戰。
海德堡水泥設「實驗窯」分離和收集二氧化碳
海德堡水泥,是全球第二大水泥及第三大混凝土製造商,在全球60國有3100個生產地。位於比利時、德國邊界的Lixhe廠區,每生產1噸水泥,就會產生0.6噸的二氧化碳,乘上每年150萬噸的產量,累積年排放量相當可觀。
根據英國智庫計算,水泥業製造的碳排放量佔全球的8%,相當於僅次中國和美國的第三大排放源。水泥廠的碳排放哪裡來?水泥的原料石灰石,需經過千度高溫的窯燒加熱提煉出氧化鈣,再進一步加熱、攪拌製成水泥或混凝土。過程除了需要燃燒燃料以加熱窯體,從石灰石中提煉氧化鈣的過程,也會產生二氧化碳逸散。
為了減碳,海德堡水泥首先改變加熱窯體的方式,從燒煤改為使用生質能、或燒垃圾產熱,替代率已達65%。此外,他們也採用燃煤發電過程產生的煤灰作為水泥原料,增加循環利用、減少石灰石開採量。
但要達成海德堡水泥自己設下的2050年生產碳中和水泥目標,這樣還不夠。海德堡水泥加入歐洲業者發起的LEILAC計畫,在Lixhe廠區投入1200萬歐元興建實驗窯,透過改變加熱位置、調整溫度等方式完整分離爐中的二氧化碳和氧化鈣,讓製程中所有的二氧化碳能被收集在一處排出。
海德堡水泥替代資源主管楊.德倫(Jan Theulen)說明,目前計畫進行到第3年,實驗窯已經可分離8成的二氧化碳,純度達95%,接下來會進一步增加產能。而當這些二氧化碳能被統一收集、處理,就能減少生產過程中3分之2的直接碳排放量。
今年9月,海德堡水泥也與挪威油氣公司Equinor簽署大規模碳捕捉與封存(CCS)的合作備忘錄,希望在北海地區尋覓適合存放這些水泥製程排放的二氧化碳。
減碳投資成趨勢 降低成本「先搶先贏」
儘管歐洲企業已開始投入鉅資減碳,但現行歐盟減排管制相對寬鬆,種種減碳作為,短期還無法創造經濟效益。然而,業者仍看準長期碳排管制必將成為趨勢,誰先投資、就有機會降低成本。
海德堡水泥柏林辦公室主任克里斯多夫.萊斯費德( Christoph Reißfelder )即表示,目前集團被核配的碳排放量仍足夠、還不需要到市場上買碳權,但隨著歐盟預計在2021年制訂新的碳權分配機制、加嚴碳排放標準,未來每排放1公克的碳、就會增加生產成本。
「碳價和減碳技術的成本差距,正在快速縮小,」萊斯費德說,未來與其進入碳交易市場買碳排放權,直接投資減排,不見得會比較虧。而且,越早投入減碳技術,就是越早為碳排放管制做準備,「未來加上碳價,我們的產品就能比對手再便宜一點。」
投資減碳並不便宜,BDI即曾計算,若要在2050年減碳8成,平均每年需投入450億歐元,約等於德國GDP 1.2%,呼籲政府應盡快提出政策配套、以創造市場誘因。而跑得快的碳排大戶,儘管所費不貲,已先動起腳步,以面對未來碳排放將成為生產成本之一的事實。
面對無可避免的減碳趨勢,台灣的政府和企業,準備好了嗎?
影片資料來源:
https://youtu.be/IPlwjg0G8yo
完整文字內容請見:
https://www.storm.mg/article/1900115
♡
收集二氧化碳 在 科技產業資訊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直接空氣捕捉CO2技術,SKH「機械樹」成本低於100美元能否成功?
矽王國控股公司(Silicon Kingdom Holdings;SKH)表示,在亞利桑那州進行了為期兩年的成功測試後,該公司將在一年內建造1200個碳淨化金屬柱,希望以比其他方法更便宜的成本收集二氧化碳。這足夠每年吸收近8000輛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收集二氧化碳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via Ada Chou~~
"...死抱核電的能源政策只會謀殺創意與生機。..."
"能想像有一天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會變成熾手可熱、有利可圖的環保綠建材嗎?
聰明、具有想像力與創造力的「節能減碳」絕對不是口號政策,而是提升產業技術模式、有利可圖的商機!
死抱核電的能源政策只會謀殺創意與生機。
[2013.08.23 ABC澳洲國家廣播]
全球第一座將二氧化碳溫室氣體轉變成建材石磚的實驗工廠
一座落於Newcastle的實驗研究性工廠將收集二氧化碳溫室氣體,並將其轉變為石頭,可以用來當建築材料用的牆磚和地磚。
此項礦物碳化科技是抄襲並且加速地球本身沈澱碳的過程。
Newcastle大學,化學巨賈Orica和碳創新科技公司GreenMag集團已經花了6年的時間研究如何永久的、安全的處置溫室氣體二氧化碳。
國際礦物碳化公司將於未來4年花費9百萬澳元於Newcastle大學內建立此實驗性公廠。
MCi的CEO Marcus St John Dawe 說實體產品可轉變成許多東西,包括建材。
「我們可能製造上百萬噸的牆磚與地磚,這些都可能成為未來的綠色產品。」
他說此專案計劃是永久性的轉化二氧化碳,而不只是只把二氧化碳存在地下。
Orica 的CEO Ian Smith 說此科技可以使每一座發電廠收集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然後把二氧化碳轉變成石塊。
他說此公司已經在Kooragang島工廠收集所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了。
「所以,這科技不只是使我們的公司,而是全球所有燃煤發電廠都可以再加裝這種科技以收集其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
「這是另一個解決(減碳)的方法。」
「如果只是把二氧化碳儲存在地下,那只在某些地質形成特別區域才能做到。而此科技則能使用在任何發電廠的所在地。」
PS. 照片: Orica CEO Ian Smith 與新南威爾斯州能源與資源部長 Chris Hartcher 與MCi CEO Marcus St John Dawe
詳見:
http://www.abc.net.au/…/world-first-pilot-plant-wi…/4908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