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支持同性婚姻論據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支持同性婚姻論據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支持同性婚姻論據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支持同性婚姻論據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899的網紅部長與部長的部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部屋の同志運動感觸、掌聲、受傷,與教會我的事」 #睡不著感觸很深 #希望同志運動的終點是照顧到每個人 #748施行法 的出場,對我來說是同志運動終於到達了下一個里程碑,在這幾年的同志運動,說實在,我認為自己沒有真的參與其中,也沒有出什麼力。 這幾年的婚姻平權運動,有一半時間我在澳門,有一半時間...

  • 支持同性婚姻論據 在 部長與部長的部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2-23 03:21:31
    有 209 人按讚

    「部屋の同志運動感觸、掌聲、受傷,與教會我的事」
    #睡不著感觸很深
    #希望同志運動的終點是照顧到每個人

    #748施行法 的出場,對我來說是同志運動終於到達了下一個里程碑,在這幾年的同志運動,說實在,我認為自己沒有真的參與其中,也沒有出什麼力。

    這幾年的婚姻平權運動,有一半時間我在澳門,有一半時間在台灣,有上街遊行過,有參加過NGO的活動,但更多的時間我只是躲在鍵盤,寫下一篇篇的文章、衛教、論說,用我擅長的方法去帶來一點點的力量;其實就是「鍵盤戰士」。

    以前的我,是凡事必爭的人,據理力爭是我一直以來的風格,提出論點、搜集論據、總結論證到滴水不漏,但這幾年的同志運動,改變了我這一貫風格。

    在這場婚姻平權中,其實我被罵了很多,被很多人罵過,反同的漫罵讓人一笑而過,而挺同的指責反而讓人觸目驚心,一段文字的不同見解,也可以帶來很多指責,不夠精準的文字,同樣帶來指責,對我來說,這是讓我感到畏懼的;特別記得有一次,有挺同的人問到對憲法的見解,被很多其他的挺同人士指責,認為他既然不了解就沒有資格挺同。我在聲援他的同時,被指責不需要照顧無知者的感受,也被罵是巨嬰。

    我心裡不禁一寒,為何支持一個信念變成需要資格?為何需要顧及別人感受就成為巨嬰?

    自那次起,我每當拿起鍵盤,仿佛拿著武器,我總是時刻提醒自己,不一定要據理力爭,特別是同陣營的人。

    我不停反芻思考,為什麼有所謂「無知的人」,那無知的人真的讓人憤怒嗎?我一直思考為什麼。但隨著在同志運動中遇到越來越的人,我才想到心理學提到每個人的心理資源是有限的。

    有人可能忙工作糊口都來不及,但他願意支持同志,而他對同志不了解,這叫無知嗎?

    有人可能有家庭有子女已經是40歲的媽媽,但她願意支持同志,但在她的時空當中根本沒有性平教育,不知道什麼是憲法,那叫無知嗎?

    有人可能是房地產年青異性戀業務,在他的周遭沒有半個同性戀,他不了解同志的難處,但他願意支持,那叫無知嗎?

    有人可能自己是同志,但一直以來都在深櫃,沒有接觸過同志社群,沒有法律概念,那叫無知嗎?

    我們似乎是比較不無知的一方,不是我們比較強,只是我們比較幸運罷了,有更多的機會、時間、資源去成為一個不無知的人。

    到今天跨國同志的朋友,有不同的人問了我很多問題,有些是我知道的、有些是我不懂的、有些是我以為每個同志都懂的,但我希望是可以顧及到對方的感受輕柔地回應,就算對方跟自己的想法不一樣也好。

    同志運動不會因為一個「全知者」而成功,我們走到這一步是因為讓很多「無知者」知道更多,而他們願意跟我們走在一起;以前大學時我很尊重的林麗珊教授,因為她的「婦女研究」讓我學到性別平等的知識,女權運動一直都是照顧弱勢的運動,而同志運動其實是女權運動的延伸,那我們如何不照顧比我們掌握更少資源的人?不管是知識上、時間上、機會上。

    檢討很重要,但我們不清算,不指責;檢討不是為了發現誰錯,而是找出更好的方法下次做得更好。

    希望我們大家可以一起一直走下去,走到同志運動照顧到每一個人為止。

  • 支持同性婚姻論據 在 部長與部長的部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2-22 08:00:00
    有 209 人按讚


    「部屋の同志運動感觸、掌聲、受傷,與教會我的事」
    #睡不著感觸很深
    #希望同志運動的終點是照顧到每個人

    #748施行法 的出場,對我來說是同志運動終於到達了下一個里程碑,在這幾年的同志運動,說實在,我認為自己沒有真的參與其中,也沒有出什麼力。

    這幾年的婚姻平權運動,有一半時間我在澳門,有一半時間在台灣,有上街遊行過,有參加過NGO的活動,但更多的時間我只是躲在鍵盤,寫下一篇篇的文章、衛教、論說,用我擅長的方法去帶來一點點的力量;其實就是「鍵盤戰士」。

    以前的我,是凡事必爭的人,據理力爭是我一直以來的風格,提出論點、搜集論據、總結論證到滴水不漏,但這幾年的同志運動,改變了我這一貫風格。

    在這場婚姻平權中,其實我被罵了很多,被很多人罵過,反同的漫罵讓人一笑而過,而挺同的指責反而讓人觸目驚心,一段文字的不同見解,也可以帶來很多指責,不夠精準的文字,同樣帶來指責,對我來說,這是讓我感到畏懼的;特別記得有一次,有挺同的人問到對憲法的見解,被很多其他的挺同人士指責,認為他既然不了解就沒有資格挺同。我在聲援他的同時,被指責不需要照顧無知者的感受,也被罵是巨嬰。

    我心裡不禁一寒,為何支持一個信念變成需要資格?為何需要顧及別人感受就成為巨嬰?

    自那次起,我每當拿起鍵盤,仿佛拿著武器,我總是時刻提醒自己,不一定要據理力爭,特別是同陣營的人。

    我不停反芻思考,為什麼有所謂「無知的人」,那無知的人真的讓人憤怒嗎?我一直思考為什麼。但隨著在同志運動中遇到越來越的人,我才想到心理學提到每個人的心理資源是有限的。

    有人可能忙工作糊口都來不及,但他願意支持同志,而他對同志不了解,這叫無知嗎?

    有人可能有家庭有子女已經是40歲的媽媽,但她願意支持同志,但在她的時空當中根本沒有性平教育,不知道什麼是憲法,那叫無知嗎?

    有人可能是房地產年青異性戀業務,在他的周遭沒有半個同性戀,他不了解同志的難處,但他願意支持,那叫無知嗎?

    有人可能自己是同志,但一直以來都在深櫃,沒有接觸過同志社群,沒有法律概念,那叫無知嗎?

    我們似乎是比較不無知的一方,不是我們比較強,只是我們比較幸運罷了,有更多的機會、時間、資源去成為一個不無知的人。

    到今天跨國同志的朋友,有不同的人問了我很多問題,有些是我知道的、有些是我不懂的、有些是我以為每個同志都懂的,但我希望是可以顧及到對方的感受輕柔地回應,就算對方跟自己的想法不一樣也好。

    同志運動不會因為一個「全知者」而成功,我們走到這一步是因為讓很多「無知者」知道更多,而他們願意跟我們走在一起;以前大學時我很尊重的林麗珊教授,因為她的「婦女研究」讓我學到性別平等的知識,女權運動一直都是照顧弱勢的運動,而同志運動其實是女權運動的延伸,那我們如何不照顧比我們掌握更少資源的人?不管是知識上、時間上、機會上。

    檢討很重要,但我們不清算,不指責;檢討不是為了發現誰錯,而是找出更好的方法下次做得更好。

    希望我們大家可以一起一直走下去,走到同志運動照顧到每一個人為止。

  • 支持同性婚姻論據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7-05 08:00:01
    有 190 人按讚


    騎象人與大笨象(下)

    文:薯伯伯

    上文提到不少人解讀事物的「起因」時,往往把因果關係倒轉。我們看到「因果」,一廂情願地以為是先有因,再有果,但更多的情形,卻是先有果,才有因。對世事的分析,往往是先有情緒上的決定,再假裝以理智去填補空白。

    美國社會心理科學家 Jonathan Haidt 在其著作《The Righteous Mind》中提到,人的大腦思維分為大笨象與騎象人,大笨象代表情緒,騎象人代表理性。按體積而言,思維往往是由情緒大象作主導。有時兩個自以為理性的人,傾盡全力去游說對方,把自己最具分析意義的論據無私地奉獻出來,卻發覺只是對牛彈琴。

    有些人對極權政府的打壓一直不以為然,甚至幸災樂禍,怎料自己的利益受損,一下子就改變立場。例如本來是支持政府強勢打壓「釘子戶」,覺得被迫遷戶只是「阻住地球轉」,怎料到了自家房子被強行拆遷時,才醒覺並轉變為反對的一方。有些人訕笑這類人最關心的只是自身利益,看到權益受損,才知道捍衛權益的重要。但以情緒大象的理解去看,正正因為當時人的利益受損,才會觸碰到其情緒大象,而大象又是多數人思維的真正主導,所以其立場也就由一邊走到截然不同的另一邊。

    明白這個道理就好了,因為要反駁對方的謬誤,先決要做的,不是以理服人,而是打動對方的情緒大象。羅素曾經說過:「對倫理的問題,無法做科學的辯護。」(注一)所以千萬不要一廂情願地以理服人,除非對方早就認同你的看法。

    那麼如何移動對方大象呢?方法很多,這類提供一個方向——就是把話說到盡,讓對方都震驚。

    例如以色列及巴勒斯坦的衝突不斷,有以色列猶太人認為應該對巴勒斯坦人作更多打壓,觀點甚為偏激。跟這些人探討政治上的暴力會導致更多民間的暴力,似乎效果甚微,反而有另一個更佳的方法去改變其極端想法,就是提供更為荒謬的觀點去衝擊他們原有的思路。

    有研究機構拍攝宣傳片段,片中播放不少以軍照片,背景播放著岩士唐的《多麼美好的世界》(What a Wonderful World),片尾卻出現了這句似是而非的支持以軍鎮壓的宣傳口號:「為了感受道德,我們需要衝突。」這等宣傳語句的含意頗為極端,本來思想極端的人,看完這類廣告,反而會弱化其極端的思想(有關研究,請看「注二」的連結)。這些人的思想轉變,從來沒有單一原因,也許是因為問題能讓當事人思考本身的信仰價值,但更有可能,是因為極端的言論,往往讓當時人的情緒大象受到牽引,進而走向較為溫和或甚至相反的方向。

    又例如波蘭詩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所說那樣,他對蘇聯極權無比藐視,但既然身邊的人硬要說蘇聯是最偉大的,他讓那些人沒法挑剔的做法就是,每說一句話,都稱讚一下俄羅斯的偉大成就,腋下隨時夾著一本俄羅斯雜誌或書籍,嘴裡時時哼著俄羅斯歌曲,在俄羅斯藝術家演出時,報以熱烈的掌聲。總之把事情做得過之而無不及,讓想找他麻煩的人,心裡都覺得「有冇咁誇張」的念頭。

    再舉另一例子,恐同人士對同志平權運動的看法,說穿了,往往先是情緒做主導,再用感覺去反對,但這樣顯得太不理性,所以必須列出一堆所謂原因。常見的理由,不外乎就是:小孩需要同時有父母、婚姻的神聖因同志婚姻而受到侵害、《聖經》指同性愛有罪、同志家庭把小孩也撫養成為同志,又或是說甚麼不反對同志性取向卻反對同性性行為。這些論據雖然荒謬可笑,並且在恐同組織及教會裡廣泛傳揚,但與其逐一反駁,不如用上更為極端的聲音去蓋過本來就極端的意見。

    有恐同組織(注三)要求公共圖書館把十本涉及同志題材的兒童書籍下架,而康文署一方又居然真的把相關館藏放在閉架,不作公開展示。這種做法,讓人摸不著頭腦。聲援者其中一個做法,當然是直接向署方投訴,但始終有理說不清,更不知道這次是誰人下的聖旨,能夠僭越圖書館內部的決定。那麼另一個或者可行的對抗做法,是向社會表達更為極端的觀點,讓大眾明白這類觀點膠得無可再膠,讓其情緒大象做回主導。不妨裝作膠人,指出既然涉及同志題材的兒童書籍可以閉架,那就應該同時把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閉架,尤其是莫扎特的歌劇,諸如《唐·喬凡尼》、《費加洛的婚禮》或《狄托王的仁慈》。當然也要反對公開展示《紅樓夢》,就算是兒童版本也一律要拒之門外。

    若然對方以宗教之名去捍衛自己歧視必人的權利,把自己營造得像個受害者一樣,你就應該加以讚同,並勸喻對方多做有益公德的事情,即推動立法,禁止離婚以及禁止沒有子女的婚姻,至於原因嘛,不用細說,只需聲稱是《聖經》寫明的,又或是說是耶穌的教晦便可以了。如果對方多番強調《聖經》的解讀,那你也可以用上過時的演釋,把擁護奴隸制,捍衛歧視黑人的權利,都歸結於迦南的詛咒或是該隱的印記,並要站在道德高地,進而推論其宗教的「合理性」。

    我們往往一廂情願以為大家都是理性的動物,高估自己可以以理服人,誰不知原來不用理會觀點有多荒謬,只用尋找最荒謬、最極端、最能打擊對方情緒大象的言論,去填塞對方的胃口,這便足夠了。

    注一:羅素這句話,我是從王小波的《一隻特立獨行的豬》讀來的,出自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的2017年版本的〈自序〉,而這篇〈自序〉,最初應該是出李銀河為其所編選的《思維的樂趣》。

    注二:參看 Dan Ariely 的《華爾街日報》專欄:https://goo.gl/pRrDAQ 。該研究報告出自:Paradoxical thinking as a new avenue of intervention to promote peace by Boaz Hameiri 等人:https://goo.gl/gsvnrE 。該廣告:https://goo.gl/iQh53S

    注三:恐同組織的成員有個很奇怪的習慣,就是經常強調自己不是恐同或反同,而是「捍衛自己的人權、自由、社會公義」,所以我也是本著人權自由社會公義的原則,稱這些組織為恐同組織。

    ———

    照片:在尼泊爾中部的帕他普(Bhaktapur)古城,到處也有大象的雕塑,攝於 2010 年 11 月 11 日。

    ———

    多謝閱讀此文!

    如果喜歡我寫的文章,請踴躍按 Share 跟人分享,讓更多人看到故事,把想法分享出去,同時誠邀各位留言分享意見!

    更多文章,請看薯伯伯的博客及臉書: http://pazu.me/ & http://fb.com/pazukong

    更多照片,請看薯伯伯的 Instagram:http://instagram.com/pazu

    如果這樣還不能滿足你的閱讀慾望,那麼現在是好時候了,因為薯伯伯的新書《西藏西人西事》(白卷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已經在香港各大書店陸續發售!有關詳情,請看:https://goo.gl/Zjbftq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