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擴大眼界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擴大眼界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擴大眼界英文產品中有2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2萬的網紅浩爾譯世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早安~羨慕艾蜜莉能到巴黎展開綺麗人生嗎? 來看 #BBC 西班牙記者剖析用外語的優勢! Why Using a Foreign Language Could Make You Better at Work 外語在職場上的絕對優勢 🧐 I recently spent four months w...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0萬的網紅少康戰情室,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看更多本集精彩內容:https://youtu.be/k4lnexTOyOU 今日主題:賴清德:中美貿易戰台灣利多 閣揆神邏輯開眼界?賴揆指中美貿易戰助台商分散風險 X話幫不了台商?賴揆樂觀預估台商回歸 台商反譏井底之蛙只會放火?賴揆對陸頻頻放炮 不怕786億美元順差換關稅制裁?陸允諾擴大購美半導體...
擴大眼界英文 在 Joe English|林軒英文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09:50:22
《Narrow Input》⠀ 上過我課的同學大概都知道我很愛看電影,雖稱不上影癡,但還滿熱衷於電影的。⠀ ⠀ 小時候我不常看電影,高中以前大概看不超過10部電影吧,因為我家人不是會帶我上電影院的類型,也不太注重藝文類活動,對於這方面資訊的接收也很少,另一方面我算是住在鄉下,沒有電影院,唯二的電影院...
擴大眼界英文 在 kofgym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2 04:46:53
點解natural日日都要嘈?"推薦必看外國健身界youtuber" (篇幅稍長,希望各位耐心詳閲) Natural bodybuilding係咪一個笑話,吹捧天然健身嘅人士佢地每日就響度嘈冤巴閉,話呢個steroid果個steriod,邊個fake natty(扮天然),有無覺得佢地好煩?究竟點...
-
擴大眼界英文 在 少康戰情室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8-03-29 11:22:44看更多本集精彩內容:https://youtu.be/k4lnexTOyOU
今日主題:賴清德:中美貿易戰台灣利多 閣揆神邏輯開眼界?賴揆指中美貿易戰助台商分散風險 X話幫不了台商?賴揆樂觀預估台商回歸 台商反譏井底之蛙只會放火?賴揆對陸頻頻放炮 不怕786億美元順差換關稅制裁?陸允諾擴大購美半導體減台灣訂單 台灣慘淪犧牲打?中美表面劍拔奴張私下協商未止 台灣淪獵物不自知?輸美鋼鋁陸排第十、台排第八 課重稅台損比陸大?蔡政府高估川普善意跟北京敵意 賭上台灣前途?藍委警告別當螞蟻被踩死 大象貿易戰台灣犧牲打?
✔密切鎖定【少康戰情室】訂閱➔http://bit.ly/2fXdOIH
每週一至週五 TVBS 56台首播
●按讚粉絲頁:http://bit.ly/2fMs1us -
擴大眼界英文 在 少康戰情室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8-03-28 22:33:00本集精彩內容:
◆最新!驚爆核二2號機跳機 蔡政府不顧核安搶發電?核二2號機昨併聯今跳機 蔡政府牛皮吹破誰下台?核二2號機併聯失利跳機 今夏救援無望全台恐限電?扯!賴揆:加薪不怕漲電價 功德院長不食人間煙火?賴揆:5成台灣人加薪,電價飆漲沒影響 又說X話?蔡政府完全執政想漲電價就漲電價 不漲價隨便講講?500度以上、191萬家庭支出變多 荷包縮水萬物喊漲?北北基7成5反對深澳燃煤廠 蔡政府硬上聽不進去?環團政院抗議要求撤案 深澳燃煤電廠恐淪新版核四?李應元:北部缺電撼動世界經濟 環保署長變經濟部長?
◆賴清德:中美貿易戰台灣利多 閣揆神邏輯開眼界?賴揆指中美貿易戰助台商分散風險 X話幫不了台商?賴揆樂觀預估台商回歸 台商反譏井底之蛙只會放火?賴揆對陸頻頻放炮 不怕786億美元順差換關稅制裁?陸允諾擴大購美半導體減台灣訂單 台灣慘淪犧牲打?中美表面劍拔奴張私下協商未止 台灣淪獵物不自知?輸美鋼鋁陸排第十、台排第八 課重稅台損比陸大?蔡政府高估川普善意跟北京敵意 賭上台灣前途?藍委警告別當螞蟻被踩死 大象貿易戰台灣犧牲打?
◆金正恩綠火車密訪北京 習金會搶川金會先機藏玄機?金正恩掌權6年首度出訪 習近平反制川普最佳籌碼?金正恩:致力實現半島無核化 給習近平面子贏裡子?兩韓峰會、川金會、密訪中 美中韓被金正恩牽著走?蔡英文不學金正恩以小侍大 海基會換人大陸已讀不回?解放軍40+1軍艦南海航訓 大型編隊高調演習秀肌肉?解放軍中將:6種戰法3天拿下台灣 武統聲浪再起?陸戰隊採完洋蔥進廠分裝 無視海峽戰事只剩農事?基層怒:田裡只有兵沒農工 國軍採洋蔥淪廉價勞工?
◆台灣國嗆丟鞋如影隨形 柯P墨綠變深紅騙獨派?台灣國怒擲紅鞋和發球 不滿柯文哲兩岸變色龍?柯文哲:丟準一點喔 獨派砸鞋攻擊來一雙擋一雙?柯P拆完公投盟換800壯士 反柯能量累積沒在怕?800壯士:拆棚改打游擊戰 柯P拚連任拿陳抗祭旗?柯文哲誓言終止政治路霸 不分統獨取最大公約數?
今日來賓:
立法委員(民) 鍾佳濱
資深媒體人 黃光芹
立法委員(國) 費鴻泰
前陸委會副主委 張顯耀
資深媒體人 陳鳳馨
✔密切鎖定【少康戰情室】訂閱➔http://bit.ly/2fXdOIH
每週一至週五 TVBS 56台首播
●按讚粉絲頁:http://bit.ly/2fMs1us
擴大眼界英文 在 浩爾譯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早安~羨慕艾蜜莉能到巴黎展開綺麗人生嗎?
來看 #BBC 西班牙記者剖析用外語的優勢!
Why Using a Foreign Language Could Make You Better at Work
外語在職場上的絕對優勢
🧐 I recently spent four months working at the BBC in London, and English always sounded far smarter in my head than when it came out of my mouth. I often forgot words, made grammatical slips, and missed the usual precision of my native Spanish. It felt like trying to eat soup with a fork. As I write this, I have a dictionary open in front of me because I have learned to mistrust my ideas about what some words mean.
我最近在倫敦的BBC工作了四個月,口中吐出的英文總是沒有我腦海裡想的一樣聰明。我經常會忘記單詞、文法失誤或無法像是在講母語西班牙文那麼精準。那種感覺就像是用叉子喝湯。在寫這篇文章時,面前是一本攤開的字典,因為我開始懷疑自己對於一些詞彙的了解。
🌤 But there is a silver lining for those who are working in languages other than their native one. Research has recently shown that people who can speak a foreign language are likely to be more analytical. Other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people who are bilingual make decisions in different ways from those with one language.
但是職場上工作語言不是母語其實是有好處的。近期研究顯示,會多一門外語的人通常會多一點批判性思考。其他研究顯示,雙語人士相較於只會一種語言的人來說,做決策的方法會不太一樣。
📚 It suggests that as well as giving you an extra string to your bow in terms of where you can work and who you can work with, a foreign language also makes you a different kind of worker. But the real question is – does it make you a better worker?
除了多一些工作和工作夥伴的選擇之外,會一門外語也會讓你跟一般員工產生差異。但問題來了,擁有外語會讓你在工作上表現更好嗎?
邏輯推理、情感抽離
為何用外語能帶給你職場優勢?
加入每日國際選讀,讓你的職涯一路開掛
https://events.storm.mg/member/HOWSJ/
——
原文連結請看留言
——
#跟我分享✍🏻「為什麼會想學外語?」
就送你【今日讀報單字包】!
#職場升級打怪必備
#出國旅遊不再讓家人擔心
#多一門外語能擴大眼界
#還能撩一下住樓下的外國帥哥😉
擴大眼界英文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跟大家分享瓦基最近這兩個月來,開始閱讀《#華爾街日報》的體驗。如果說《紐約時報:書籍》是我心目中最嚴謹的選書推薦來源,那麼《華爾街日報》無疑成了我最信賴的金融財經資訊權威
🚀在我讀完《#深度數位大掃除》這本書之後,開始規劃自己的數位極簡生活,這是一種稱為 #慢媒體 的新聞吸收方式
✍️使用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wallstreet-journal-storm/
【為什麼我對華爾街日報產生興趣?】
《深度數位大掃除》的作者鼓勵我們以緩慢的思維模式來吸收新聞媒體,只關注品質最高的新聞來源。在國際媒體方面,我一直都有留意《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這兩家權威報社,他們在近幾年來也成功以「訂閱制」從傳統媒體搖身一變成數位媒體巨頭。
正當我思考著要選擇訂閱哪一家、仍猶疑不決的時候,《風傳媒》很巧地在此時跟我接洽(受寵若驚!)請我試閱《華爾街日報》。原來,他們在2019年底取得了《華爾街日報》中英日三語版的合作授權,正在推廣給台灣的讀者朋友們(文末有優惠價訂閱連結)。
因此,我答應了《風傳媒》的試閱邀約,很開心能跟大家分享兩個月來的使用心得。
【華爾街日報給我的印象是什麼?】
在分享我的閱讀體驗之前,先簡單介紹《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簡寫WSJ)這家老牌媒體,它是美國當今最具影響力的報社,以嚴肅的報導風格聞名,側重金融和商業領域的報導,媒體界給予的評論是「其調查型報導所保持的高品質和挖掘精神」。
那麼,所謂的調查型報導是什麼意思?這就值得提起兩本精彩的暢銷書。
去年我分享過心得而且印象非常深刻的《惡血》這本書,就是由《華爾街日報》的資深記者約翰.凱瑞魯爆料,他費時六個月的時間深度追查,揭發這場史上最大高達90億美元的生技醫療騙局,凱瑞魯追逐新聞真相的執著令人打從心底敬佩。
接著,今年我分享的另一篇心得,讓我拍案叫絕的馬來西亞史上最大詐騙案《鯨吞億萬》,也是由兩名《華爾街日報》調查記者湯姆.萊特和布萊利.霍普聯手揭發,他們跑遍全球十幾個國家,訪談過上百位受訪者,解讀數千份文件,最後鉅細靡遺地還原了這起驚人的案件。
這種實事求是的報導精神,除了體現在每天的報紙和線上新聞之外,從這些龐大縝密的調查案例之中,我都可以深刻感受到這家媒體對「新聞」本質的專業態度。如果哪一天又出了一本新書,作者剛好又是《華爾街日報》記者,我應該也會毫不猶豫地買單。
【華爾街日報跟其他媒體有什麼不同?】
《華爾街日報》最擅長的領域是金融、財經、商業、時政,在美國的訂閱戶定位為主流精英階層,以及金融市場裡的眾多投資人們。不同於《紐約時報》包羅萬象的內容,《華爾街日報》更專注於提供金融方面的專業資訊,大至整體世界財經趨勢分析,小至個別公司產業的商業策略。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國際經濟新聞也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某國的政策態度變化,可能導致特定商品的成本大漲,而影響商品售價,或是其他間接影響。《華爾街日報》有助於增進我們的國際觀認知,是一個在即時性、可靠性、深入性都極具權威聲量的國際媒體內容。
比起許多媒體只在乎「用盡全力爭奪你的眼球注意力」,然後把你的注意力賣給廣告商,《華爾街日報》對於報導內容的品質要求嚴謹,在網站上也沒有氾濫的廣告,尤其是兼具深度和廣度的「專欄與觀點」報導,讓我從每一篇裡都學到許多新東西。
目前的台灣訂閱戶有大部分是對於投資理財有興趣的族群,接收商業經濟動態資訊的新聞內容,擁有一份在美國最具權威、最有代表性的財經資訊來源,對於他們在投資上操作具有直接影響力。
【我使用至今兩個月的心得】
我以往很少主動去讀數位新聞網站,直到今年初COVID-19疫情開始爆發後,我對疫情和世界局勢的關注才熱中起來。前陣子喜歡從Yahoo新聞網,讀衛服部最新的疫情狀態更新,偶爾逛逛其他的地方和國際新聞。
不過,像Yahoo新聞這類型的網路媒體,在網頁上總是充滿廣告和吸引人的聳動標題,很容易讓人不自覺開始閒逛起來。但是,我自從兩個月前開始讀《華爾街日報》之後,其簡潔、精煉的內容,讓我看待新聞的方式發生了許多改變。
舉最近的四大科技巨頭CEO,在美國國會接受質詢來說,議員直接拿《華爾街日報》的報導來質詢貝佐斯,指稱亞馬遜惡意使用平台上獨立賣家的資訊,可能導致創新被扼殺,我當下就直接回頭找了這篇刊於四月的原始報導來看(亞馬遜利用平台上獨立賣家的數據來開發競爭產品)。
接下來,我就使用《華爾街日報》的搜尋功能,以一種做研究的心態,尋找亞馬遜近期與過去的報導(長篇、短篇都看),發現了亞馬遜正開始反其道而行「擴大實體辦公空間」、「併購餐點外送公司」、「擺脫疫情影響交出最佳季度業績」。
我原本對於新聞抱持一種可有可無、事不關己態度,卻漸漸喜歡上《華爾街日報》對於商業領域的深入報導方式,這讓我更能用一種「主題性」和「主動性」的態度,在不會令人分心的網頁環境下探索特定主題。
這段時間以來,讓我感受深刻的是,與其被劣質新聞疲勞轟炸,不如吸收精煉又簡潔的優質內容。《華爾街日報》總是被其他報章媒體引用、包裝、轉述,想想看,如果你可以直接閱讀這些報導的源頭,對於自己思考品質的提昇會有多少呢?
在我經歷了「數位極簡生活」搭配《華爾街日報》的這些日子後,我認為提升思考的涵養的訣竅之一,就是懂得「吸收少量優質的東西,通常比吸收大量劣質的東西更好」,把寶貴的注意力留給最有深度和意義的事情。
【我在使用的過程中遇到什麼缺點?】
雖然說了很多關於《華爾街日報》的優點,但我也不吝於分享體驗時看到的缺點。這個缺點不是《華爾街日報》的本身,而是使用「手機APP」的體驗。一般而言,訂閱了《華爾街日報》之後,有兩種主流方式可以閱讀報紙:桌上型電腦、手機和平板APP。
首先,桌上型電腦的用瀏覽器閱讀的體驗是很好的。你可以透過《風傳媒》官網登入帳號之後,再跳轉《華爾街日報》自由切換中、英、日文版網頁,瀏覽器的cookie記憶登入資訊之後,往後你只要直接開啟《華爾街日報》網頁就可以直接閱讀(我預設繁體中文網頁到我的最愛)。
反而,手機APP版的體驗讓我很不滿意。你必須先開啟風傳媒APP,在裡面跳轉《華爾街日報》後再切換語言,然後,讓人難過的地方就來了。你關掉風傳媒APP之後,下次重開APP,就要再走一次上面的流程(10~20多秒),是個很不順暢的APP體驗。
我建議喜歡在手機閱讀的讀者,直接用手機的瀏覽器,把《華爾街日報》網頁加到我的最愛,這樣你至少直接開瀏覽器,點網頁進去就能直接閱讀。這個缺點對我的影響較小,因為我採行「數位極簡生活」的方式,只在固定時段、固定地點、用電腦網頁閱讀新聞。
無論你習慣滑手機看新聞,或者像我一樣用電腦看新聞,你可以在「風傳媒VVIP會員使用手冊」的網頁裡,參考在不同平台上使用的詳細步驟說明。
【華爾街日報有沒有免費試閱或導讀?】
《風傳媒》在網站上特別提供了《華爾街日報選文》專欄報導,每週一到週五,每天挑選一篇《華爾街日報》文章提供讀者免費閱讀。我覺得這個服務非常親民,即使還沒有正式訂閱的讀者,都可以一探究竟這個優質媒體的內容適不適合自己。
此外,我還想推薦給你,可以免費訂閱《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導讀電子報》。《風傳媒》每週二、四、五共寄出三篇由資深主編「金牛幫幫忙」撰寫的《華爾街日報》導讀信,讓你可以透過電子報從金融、科技及個案的角度,快速了解本週世界大事。
電子報內容共分為三種主題:《六圖華爾街》從六張圖表閱讀六個世界財經的重點大事、《科技人的華爾街》不只閱讀技術發展,金錢、權力、生意,看清楚科技的本質與全貌、《金融人的華爾街》用金融人的視野閱讀華爾街日報,針對單一個案主題做深入的導讀與分享。
我透過這個方式,在平日只要花很少的時間,就能快速透過電子報的掌握重要的國際新聞。如果你有興趣,推薦你前往訂閱《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導讀電子報》。
【華爾街日報的訂閱價格是多少?】
《華爾街日報》在全球累計250萬訂戶,官網中英日三語版本原價是每個月29美金,換算台幣大約是每個月870元左右,年繳10,440元,這對普通的上班族而言,應該是滿沉重的負擔。而且在美國《華爾街日報》官網訂閱的話只能看得到英文版內容。
不過,《風傳媒》為台灣讀者提供的優惠「《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訂閱VVIP方案」,只要不到原價的4成,每個月333元,年繳3,998元,就可以享有《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的三語訂閱方案,繁體中文對台灣讀者來說閱讀起來不吃力,甚至還可以參考英日文的版本。
如果你希望提升自己吸收新聞資訊的品質,這絕對是一項值得考慮的投資。如果你對金融投資市場有一定涉略,或許掌握到幾次關鍵訊息,就能賺回訂閱的費用。當然,優質的深度報導內容,對於自己知識和眼界的提升,就不是單純用錢可以衡量的了。
👉前往訂閱 https://readingoutpost.com/wallstreet-journal-storm/
擴大眼界英文 在 杰宇的法文邂逅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杰妹與溫泉的邂逅 – 『傳教姊姊』在『大眾池』的傳教邀請 – 瑞士人在台文化衝擊(上篇)】
這幾天天氣又變好冷,昨天妹妹的手冷到無法用筆電打字。
昨天,她對我說:「台灣怎麼比瑞士還要冷!」😂
我覺得很有趣的是,來台灣找我的家人跟朋友們都曾經對我說過:「這裡怎麼這麼冷!」。尤其是在冬天來拜訪我的朋友們,一發現台灣室內不一定有中央暖氣,就會覺得好冷,其實,瑞士人的家裡一年四季都在20-25度左右。不過最有趣的是,最常聽到抱怨太冷的是夏天來台灣的瑞士朋友。不管走到了餐廳,咖啡店或上捷運,冷氣通常都調低於20度,這件事很容易讓瑞士人無法習慣適應。冬天來的朋友都有帶溫暖的衣服,但是夏天來的完全不會想到帶外套來。
所以怕冷的瑞士朋友和家人不擔心,在台灣三年的我,有很好的解決方式來克服台灣的冷!來體驗台灣的夏天只要準備一件薄長袖,然後一直放在包包裡面,到室內就超好用。冬天呢,就可以多泡溫泉 !♨️ 😄
昨天,我帶我那快要冷死的妹妹去體驗一下我的 「 紓壓地+人間仙境 」-\-\- 北投溫泉!有看我上個禮拜寫的貼文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我有多愛泡溫泉。我想妹妹的性格跟我這麼像,她應該也會很喜歡。
到了北投溫泉,我讓她一個人去泡大眾池。沒想到在她獨自一人的短短一個小時內,竟然遭遇好多精彩的故事。 我們約了一個多小時後在餐廳區 (👇照片)一起吃宵夜。當我跟朋友看到妹妹臉上掛著大微笑向我們走來時,我就知道她有事情要跟我們分享了。她一坐下來就開始迫不及待的說:
「哇,我怎麼感覺我剛剛一直在做錯事,感覺好白癡。一進去溫泉,我在半滿的池塘開始泡腳。結果,站旁邊的阿姨拿著一條水管對我大叫並揮手動作。我其實也不確定她在念我還是在解釋怎麼泡湯。看到她一直用揮舞雙手,再指著水管,我想她應該是想要先用水管沖我的背,再繼續泡湯。」
妹妹還沒講完,我就已經爆笑了!因為那位阿姨應該是在清潔,應該覺得奇怪,怎麼突然有個阿豆妹仔,跑來快沒水的池泡腳 😂
聽我解釋完後,妹妹說:「難怪我對她用英文說“No thank you”,但她講話卻越來越大聲,還一直指著水管!」
幸好溫泉區有個年輕女孩來幫她,邀請她到蒸氣室。
「後來我跟著一個女孩子到蒸氣室,我們還一起泡湯。她好熱情,我們一起聊了個十幾分鐘。她問我怎麼來到北投,我是在台灣做什麼呢?我就解釋我哥在這,他一直說台灣多棒,我就想來親自體驗。我還問她的工作。就是一個簡單平凡的閒聊。」
我跟妹妹解釋,這種跟陌生人閒聊的情況也並不奇怪,在台灣,其實很容易認識新朋友。台灣人不像瑞士人,對於第一次認識的人會保持很大的距離。我一直覺得瑞士人很缺這種人情味,我很開心我妹可以來到台灣磨練一下她社交能力。當我開始多講台灣與瑞士社交文化的差別,我妹笑著給我插嘴:
「 等一下我還沒講完!我們聊了也才十幾分鐘,她突然看著我問 :Are you a Christian ?(妳是基督徒嗎?)我當下嚇瘋了,怎麼有人敢問這種問題?但我還是禮貌上敷衍一下說 :well, yeah!」
我傻眼的看著我妹妹:「 我們家哪是 Christian(基督徒)啊?我們是 Catholiques(天主教徒)!」不過我突然想起,法文裡面用的 « Chrétien » 跟英文的 “ Christian ” 想表達的意思不一樣。平常沒有跟歐洲人以外的人相處過的妹妹,應該不太知道差別。
我先來跟大家介紹一下差別。法文裡面很少用« Chrétien »這個詞,因為這個字指所有信某一種聖經的信徒。« Chrétien » 有包含三個主要的教派:« les Catholiques »(天主教徒,主要在南歐跟中南美洲),« les Protestants »(新教徒,主要在北歐和美國)和« les Orthodoxes »(正教徒,主要是東歐)。美國的新教徒我們通常也用« les Evangéliques »來代表他們。不過,因為他們的信徒在美國已經佔約30%總人口,他們直接用原本的通稱 « Chrétiens » 來指自己美國新教徒的教派。對他們來說,我們就不算 Christians,因為我們是天主教徒。不過,從我們角度來說我們都是 Chrétiens,只是不同教派(我承認有點複雜 😅)。
「原來如此,我現在懂她怎麼突然好開心!她大喊:太棒了,感謝耶穌讓我們相會!我當然好尷尬,畢竟在瑞士如果跟熟人聊到這個敏感話題,我們還是會先問宗教,再問有沒有真的信神!」
沒錯,很明顯有受到法國文化影響的瑞士,其實也覺得宗教這個議題很忌諱。問一個不熟的瑞士人他的宗教信仰,跟問他一個月領多少薪水、為什麼沒結婚,其實會被認為很沒禮貌!法國大革命時,有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法國人渴望著以民主去推翻國王和天主教的集權。自從那時候之後,法國人都不喜歡在公共場合聊宗教。這個議題屬於私人空間,如果問對方宗教問題,就是侵犯他人的隱私。
瑞士對於宗教的社會風氣跟法國還是有點差別,因為我們國家有一半是天主教徒,另一半是基督徒。瑞士也曾因為宗教打了一場內戰,簡單來說,鄉下的瑞士人信天主教,都市的居民信基督教。對於一些長輩來說,還會想知道「家族的宗教」,是因為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背景。有點像台灣老一輩還會分「外省人」跟「本省人」,我們一樣會分 「山區天主教徒」和「都市新教徒」,雖然我這一代人已經完全不在乎這個差別。所以,我如果被問到我信的宗教,我會直接回 「天主教」。不過這是因為我的家庭背景,但是這並不代表我信這個宗教,就像一個第三代的外省人不一定會把自己認同成 「 中國人 」。我們才需要再問下一句 :Tu es pratiquant?Tu crois en Dieu?(你還做禮拜嗎?你會信神嗎?)。
「 以為我是基督徒,她還要我的Line!她說她想要帶我和哥哥去她的教會,感謝耶穌!讓我們有這個緣分。她當下超興奮,我也很不好意思跟她說,她好像有點誤會我的意思,我其實沒有信仰!不過,這也是我第一次陌生人跟我聊這麼尷尬的事,我就維持微笑點頭,完全講不出話了。」
其實我跟妹妹解釋,這種情況離開了法語區是會遇到的。我也曾經被路邊的台灣人問過我是不是基督徒,他們沒有要欺負我們的意思,只是一個不同的文化。我們瑞士山區還信天主教的人已經寥寥無幾。在小學時,我們都還被逼要上聖經課,不過在14個小學同學中,沒有人會去做禮拜。我們只是因為告別式,婚禮才會進教堂。在歐洲,我們阿公阿嬤這一代是最後一個虔誠的一代。後面父母那一代開始失去信仰,我們這一代對於宗教已經覺得很陌生。這件事情在美國完全不一樣!如果我被問,美國跟歐洲哪裡差最多,我就馬上會回 「 宗教 」!有超過50% 的美國人經常做禮拜,信神。連他們國家因的鈔票上民有寫 「 In God We Trust 」(我們信神),國家總統上台平常用聖經來發誓,這種畫面在西歐不可能出現,因為法國大革命長期把宗教趕出政界。美國畢竟沒有經歷我們的歷史,不同的歷史軌跡,留下了不同的創傷和禁忌。
台灣接觸到西方文化也主要是美國文化。宗教的部分也主要是美國來的基督教派。台灣人看到西方人,也會用美國文化跟我們互動。所以我相信平常跟我們聊宗教的台灣人,其實沒有意識到我們不舒服的感受。在國外待久了,也會越來越失去對於這個議題的敏感,所以我覺得妹妹來這邊多多體驗不同的文化衝擊,也是讓她擴大自己的眼界。
事實上,我和在台灣遇到的基督徒,都有很棒的經驗交流和分享,幸運有很寶貴的機會跟他們相處,透過接觸,我也克服自己的一些文化禁忌。不過,我還是建議台灣的朋友們,如果遇到歐洲法語區的人,在剛開始的認識階段,避免去討論這個話題。
朋友們,我也好奇,你有沒有類似被傳教的經驗呢?
快來跟我分享吧!
#杰宇的法文邂逅
#杰妹的溫泉故事
#新體驗的感杰
#臺菜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