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搖旗吶喊相似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搖旗吶喊相似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搖旗吶喊相似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搖旗吶喊相似詞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2萬的網紅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傳統上,我們對北約,也就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印象,都停留在它是一個西方國家的協防組織,這個概念並不完全正確,因為像是介於歐亞之間的土耳其,其實也是北約最早成員國之一,另外在蘇聯解體後,許多原本隸屬敵對集團──華沙公約組織之下的東歐國家,也陸陸續續都在近年,加入了北約的陣營。很多人,包括美國前總統川普...

  • 搖旗吶喊相似詞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26 15:00:37
    有 1,366 人按讚

    傳統上,我們對北約,也就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印象,都停留在它是一個西方國家的協防組織,這個概念並不完全正確,因為像是介於歐亞之間的土耳其,其實也是北約最早成員國之一,另外在蘇聯解體後,許多原本隸屬敵對集團──華沙公約組織之下的東歐國家,也陸陸續續都在近年,加入了北約的陣營。很多人,包括美國前總統川普,都常在私底下或是檯面上公開質疑:北約的原始目的是要對抗共產集團的擴張,或是防止德國在二戰後再起,但這些威脅其實在當下的國際局勢裡,早已消失或者說變得不重要,因此北約也在實質上,等於是失去了它的存在目的。但很弔詭的是,就在許多前蘇聯附庸國,近年來紛紛脫離俄羅斯羽翼之下,轉而加入北約陣營的時候,北約的擴張,反而又把北約陣營的分界線,拉到了俄羅斯邊界的附近,因而引起了俄羅斯的警戒,導致了北約組織和俄國之間,對立氣氛逐步升高,有點倒因為果地讓北約似乎又重新找到了它存在的意義。從2014年的克里米亞半島兼併事件後,防禦俄國的軍事進逼,現在就成了北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不過,另一方面,隨著美中對抗態勢越來越激化,美國總統拜登上周接連出席七國高峰會,還有北約峰會時,都隨身攜帶著華府現在最在意的外交議題:也就是號召盟友一起加入「抗中集團」的行列,而北約開會之後發表的公報,果然不出意外,也在美方的遊說下,特別加進了關切中國「挑戰」的文字。然而和近鄰俄羅斯的威脅比起來,中國說實在地,並不是此刻歐洲國家最擔心的問題,多數北約成員國也不認為中國是急迫的挑戰,反而是在氣候變遷和抗疫等工作上,歐洲很積極地想和中國進行合作。

    {內文}
    69年前,北約第一任秘書長,曾任英國首相邱吉爾二戰期間最高軍事顧問的哈斯汀斯蘭諾將軍曾說:北約的宗旨,是把蘇聯擋在外頭,將美國拉進裡頭,同時讓德國沒有想頭...

    北約組織宣傳影片:
    ...彼此結盟,意味著將我們的意志和情感,全部凝聚在一起...藉由群體合作,達成個體無法完成的目標...不同身分族群,各懷不同技能,群聚一堂,立下盟約...因為我們都嚮往「自由」,所以我們挺起胸膛,大聲宣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69年後的今天,當拜登的空軍一號坐機,停靠在北約總部布魯塞爾停機坪上,準備參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舉辦的第31屆領袖峰會時,重新回味蘭諾將軍當年那段美蘇德論述,除了德國這部分,與當年英美法等創始國所設想的國際局勢,已經恍若隔世之外,讓人驚嘆的是,現在對照彼時,歐亞大陸上的情勢竟是如此相似,就彷彿七十年只是一晃眼,世界仍是沿著意識形態的隔閡,一分為二,冷戰對峙。

    14號的峰會場上,各國政要勾肩搭背,呼朋引伴,氣氛熱絡的程度,就彷彿多年未見的小學同學會,或是同鄉聯誼社、不少人甚至拿下口罩,交頭接耳,扒著肩膀,就談起國家大事。在這場繼七國高峰會後,睽違已久的大堆頭、大規模實體國際集會上,30位歐洲與北美國家領袖和行政首長,與他們的一級幕僚,先把對病毒的憂慮擺在一旁,把迫切待解的集體國防議題,和懸而未決的內部爭議事項,搬上了桌面,尋求協商共識,因為畢竟,這是北約領頭羊美國的強勢回歸,光是拜登一句我們「回來了」,就足以讓在場盟國領袖,心跳加速。

    北約秘書長 史托騰伯格:
    各位先生女士,竭誠歡迎各位來到這裡,非常高興能重新和大家面對面,我們的聯盟正面臨關鍵時刻:地緣鬥爭加劇、區域動盪、恐怖主義、網路攻擊,還有氣候變遷問題。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夠獨自因應這些挑戰,但歐洲和北美並不孤單,我們擁有北約這個平台。這張會議桌旁的30個國家,
    是全球最堅實的民主陣營,涵蓋10億人口,擁有超過全球半數的軍武,只要有志一同,我們可以抵禦任何外來威脅。

    荷蘭總理 呂特:
    我想拜登給大家的感覺,是比較不「奇怪」...

    盧森堡總理 貝特爾:
    至少我們知道,現在這位美國總統相信多邊主義...

    美國總統 川普(2018.6.10)
    我們不能被人家佔便宜,他們一直欺負我們;我們的挹注占了北約經費七成,坦白說,他們是受益者,我們是花錢的人,所以...看著辦吧!

    美國總統 拜登:
    我要再次重申:北約至關重要──對美國利益來說;如果北約不存在,我們還得「弄」一個北約出來...

    迥異於他的前任川普,曾經放話北約已經過氣,不再具有存在的意義,甚至批評德國形同是俄羅斯的俘虜;美國總統拜登親訪布魯塞爾,重新擁抱北約,與盟友肩並肩,對著攝影機露出微笑,這些動作的本身,就已經釋放出拜登此行最想對外釋放的訊息:也就是美國不再是過去四年那個無法預測、脫軌暴走的美國,今天的拜登政府已經重拾起多邊主義,走回了以禮相待、溫和漸進的國際外交中道路線。然而,在歡樂大合照與溫馨開場白、替歐洲做足面子之後,拜登想從峰會場子上拿回來的裡子,卻是個歐洲國家一時間有些尷尬的承諾:由於美中矛盾加深,拜登希望北約,這個原本視野只及於大西洋周邊地帶的協防組織,能夠就過去歐洲並不熟悉,也無意插手的亞洲威脅,做出表態。

    英國首相 強森:
    我認為中國,就如我過去一再強調的,中國已經是個無法忽視的巨大存在,對北約來說也是必須思考的策略因素,畢竟過去72年當中,北約大多數時間,都聚焦在蘇聯...那個前蘇聯,與其陣營所帶來的各種威脅當中。但我覺得中國問題必須要...我不認為,今天在場人士中,有誰想要和中國爆發一場新冷戰,我不認為如此,但我想大家確實,確實看到了挑戰

    延續拜登此趟歐洲行,從G7到北約一以貫之的外交戰略目標,中國,也首度赫然紙上,在北約峰會會後發表的聯合公報中,被點名是北約必須關注的對象之一。公報文中第三條,直指北約現在面臨來自專制強權國家,多面相的威脅,和系統性的競爭,而除了傳統宿敵,來自俄羅斯的侵略行徑對北約形成的威脅之外,公報中也應美方要求,特別載明了中國不斷擴張的影響力,和其外交手段,對於北大西洋公約國家帶來了「挑戰」,其中包括解放軍軍火庫裡,不斷充實的核武軍備。

    北約秘書長 史托騰伯格:
    我們關注中國的脅迫手段,因為這完全違背了我們在華盛頓公約中樹立的基本價值。中國正快速擴張其核武軍備,包括了核彈頭,與大量先進載彈系統。

    短短一星期內,兩大國際集團,都在美方策動之下,做出堪稱是有史以來,對中國最強烈的言詞表態,先是七國高峰會後的共同宣言,洋洋灑灑羅列了香港、台海、南海、新疆維吾爾人權和新冠溯源問題,再加上中國的一帶一路,逐項給予針對性的批判,提議抗衡舉措;緊接著,北約峰會也把北京向外擴張,靠著投資、貿易、與科技設備,輸出影響力到歐陸內部的行為,貼上紅色標籤,發聲示警。而中國官方對於華府接連出招的聯外抗中,也隨即重砲回擊:環球時報社論聲稱美國的終極目標,顯然不是與中國熱戰,而是要炒作美中緊張氣氛,升高各國危機意識,藉此拉攏盟友,孤立中國,收割霸權角力的政治利益;另一方面,美國紐約時報則是觀察到,雖然北約國家樂見美國重回領導地位,但不少歐洲領袖卻對拜登會見普丁,向俄羅斯伸出橄欖枝,回過頭卻要求北約搖旗吶喊,充當美國抗中啦啦隊的做法,並不認同;東歐外交人士甚至警告,白宮明顯地厚此薄彼,忽略俄羅斯威脅,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踏進莫斯科的戰術陷阱,賠上歐洲邊境安全。

    德國總理 梅克爾:
    從中俄聯合陣線的角度來看,我們不能忽略中國問題,但我也覺得不應該過度反應,要嘗試拿捏分寸,中國在某些領域是勁敵,但其他方面卻是夥伴,這我昨天在G7峰會就說過了。

    法國總統 馬克洪:
    我必須再次強調:七大工業國不是反中俱樂部。七國集團是一個民主國家集團,我們設法解決全球問題,而中國也願意和我們合作,不管是在氣候議題,還是世界貿易協定的規範,還是國際開發,或是在非洲債務問題上,雙方都有合作空間。

    對多數歐陸國家,尤其是那些蘇聯解體後脫離華沙公約,獨立建國並加入北約的東歐政體而言,俄羅斯在邊境部署大軍、近在呎尺的武力威脅,對東歐而言才是具體,又迫切的危機,相較之下,中國不但缺乏地緣關係,雙方在氣候變遷等全球性共通議題方面,更是合作的好處遠遠大於對立的必要性,而德、法、英等歐洲大國,則是在私底下擔心原本區域性的北大西洋防禦聯盟,有可能因為轉向遙遠的亞洲,而稀釋有限資源,在不知不覺中,無故被扯入另一場,意識型態掛帥的東西新冷戰。

    美國總統 拜登:
    ...因為有很多獨裁國家都自認,他們的政府可以比我們這些民主體制,更有效率、更成功、更能因應變換的世局。我們將證明他們大錯特錯。

    《外交事務》期刊一篇由兩位美國政治學者聯合撰文的評論指出,近年來,由於美國頻傳內部分裂、種族衝突等問題、又遭受疫情重創,國際間也開始響起有關民主與極權,到底誰是王道的論戰;拜登上台之後,為了重振民主陣營聲勢,一馬當先地高舉意識形態大旗,加入了制度的論戰,其結果,卻是和北京的大外宣正面碰撞,導致美中進入了準冷戰狀態。學者認為,華府現行的抗中策略,並不聰明,只會重演冷戰的空轉和虛耗;事實上,今天的美中關係,並不同於當年的美蘇態勢,北京對外輸出影響力的方式,主要是透過經濟和科技力施壓,而非政治思想的滲透;而美國的內部分裂,也唯有透過自身制度的改革與政治和解才有望解決,不可能光靠誇大外來的威脅轉移焦點;因此,對於華府來說,如何建立一個有彈性的新國際秩序,嘗試與北京共存,而非激化對立,才是穩定局勢、找回美式民主的優越性與自信的有效策略。

    https://youtu.be/rba_EpkCk5I

    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TVBS%E6%96%87%E8%8C%9C......
    並開啟🔔

  • 搖旗吶喊相似詞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3-09 19:43:43
    有 82 人按讚

    【盧斯達:黎智英被捕,只是北京整港計劃的外層而非裡層】

    2月28日,香港警方拘捕了黎智英、李卓人和楊森,三人被指「涉嫌參與去年8月31日一個未經批准遊行」。

    美國和中國都大動作出聲。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奧塔格斯(Morgan Ortagus)表示關注事件,呼籲港府不要選擇性執法,要維護香港人權;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則說回任何事涉香港事務的套語:敦促「外國勢力」停止干預香港事務和中國內政。

    即使不談黎智英財雄勢大,是主流民主派幕後支持者的特殊身份,這件事放在香港最近的政治脈絡,仍是充滿不祥的陰影。

    在1月期間,香港的實權機構中聯辦大地震,王志民下馬,由前山西省委書記駱惠寧出任香港中聯辦主任;港澳辦也換人,由浙江大員夏寶龍接任。香港輿論界看待這兩個新任主管,不外乎就是奢望北京在反送中一役,嘗到香港這頭刺蝟的苦頭,會轉趨溫和。從人選上,這大概只是社會賢達的虛弱妄想。

    駱惠寧曾經主政安徽、青海、山西。此皆中國最窮地區;傳統中國有個名詞,叫做「治劇」,治理最凶險的地區,《漢書.酷吏傳.尹賞》:「左馮翊薛宣奏賞能治劇,徙為頻陽令。」左馮翊被《漢書》列入「酷吏」一欄,駱氏同理;

    夏寶龍在浙江,最出名就是強硬清拆十字架二千多個,引起流血衝突而面不改容。這兩個人,一生完全沒有涉足港澳系統。這種用人,涉及北京對香港局勢有局限的研判。香港反送中爆發至今,社會動蕩不安,衝突至今仍然不止息。北京的思維當然無法理解民主自由人權的大理念,更不喜歡香港人本土防衛意識上升,他們能夠理解的,就是青年貧窮沒發展,輾轉投入政治事件發洩,成為亂軍。為甚麼青年沒發展,就是土地問題;大地產商在香港盤根錯節,控制了大部分土地,令香港政府的發展大計寸步難行。

    在反送中爆發四五個月之間,就已得出這種初步結論:香港問題有「外國勢力」煽動、有黎智英之類的傳媒大老闆煽風點火,但禍根終究還是在港英時代一直盤據香港的幾大家族。認為他們巧取豪奪,導致香港經濟數據在全球而言並不算低,但利益流不到一般人手中。而香港的地頭蛇,又與既有的治港系統,即港澳辦滲和在一起,權錢交易,彼此勾結,形成實際脫離北京的堡壘。

    駱惠寧和夏寶龍,就完全不是這個系統,北京調他們來,意味一輪針對本地財閥的清洗,已或明或暗展開。本地共產黨在幾個月前開始吹風批評李嘉誠是「曱甴王」,表面上是批判他沒有大力表態反對示威活動,但實際上也是聽到這條路線的風聲,預先站好位置。作為回應,以李嘉誠為首的本地財閥,也越來越活躍。李嘉誠出面高調搜購口罩供港,令搜購口罩失敗的港府面目無光;而屢受打壓的本地商人王維基也購置生產線,準備本地生產口罩。在反送中爆發之後,香港湧現大量政治新人,香港的財閥也積極跟他們聯絡,希望收編,增加自己在政治壓迫來臨時的議價力。

    所以黎智英、李卓人和楊森被捕,是在這個脈絡下展開。北京希望攻打本地的利益集團,港澳系統官員和本地財閥才是「裡層」,黎李楊則是「表層」,因為北京認定黎集團是煽動者之首。李卓人和楊森,其實已不活躍,一同被捕大概是collateral damage。黎智英在香港的影響力和資源,只到各大泛民政團的中上層,跟反送中的事實主力,即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其實關係甚微。

    當然殘酷的事實是,年輕人拼死打出了局面,中老年人坐著搖旗吶喊,收割是肯定。在這屆區議會選舉,廣義的反對派強勢輾壓了親北京派,取得回歸以來最大的選舉勝果。然而反送中是為了選舉議席嗎?初衷肯定不是,但政治能量的出處,在選舉主義者的操作下,必然是百川匯流。轉眼今年9月又要選立法會。

    駱惠寧早前會見「社團代表」時,表示立法會選情嚴竣,強調「反對派想取得立法會過半數議席,奪取管治權是不可能的事」。香港立法會的權力,其實高度設限,不如台灣,更不如英國。所謂奪取管治權之說,肯定不是指單獨的議席,而是加上港澳系統、本地財閥、美國這些因素在裡面。對於北京來說,自己的人無法掌握香港,就等於事實獨立,即使他們嘴裡說愛國,但打著紅旗反紅旗。

    今年,針對《蘋果》、本地財閥的攻勢一定轉猛,不會待到秋天。反送中鬆動了原本不少結構,而北京則視為擴張權力,推動香港「事實回歸」的機會。在這個局面中,林鄭為首的傀儡政府,其實只有執行角色。最近《蘋果》刊出了據說是林鄭寫給北京的密件,裡面提到林鄭認為疫情是反攻的好機會。林鄭至今應該仍未否認,但其實也不用否認,因為駱惠寧在社團聚會也說了相似的東西,只是用一個婉委的、不那麼難聽的方式說:「今次抗疫是香港由危轉機、團結社會的好機會」。

    所以林鄭一直不封關,大概亦是一個先撲滅街頭示威,有一個政治的空隙去部署「正本清源」。在中國的全局,北京當然想疫情快點完結,但在香港的政治時空,則是疫情越長越嚴重,對北京越有利。這樣才能解釋到不封關、防疫故意不力的種種。

    不過香港經歷過2003年沙士重災,加上不信任政府,在沒有政府支授下,民間自己組織的防疫措施,能量破表;日韓伊朗等國的患者確診數,反而早就超越與中國接壤的香港。總之,香港這一年都不會平靜,街頭毆鬥和政治權鬥,連番上映,而中國病毒和本地防疫,只是一場即將上映的權力遊戲的序幕。

  • 搖旗吶喊相似詞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3-09 19:43:31
    有 61 人按讚

    【盧斯達:黎智英被捕,只是北京整港計劃的外層而非裡層】

    2月28日,香港警方拘捕了黎智英、李卓人和楊森,三人被指「涉嫌參與去年8月31日一個未經批准遊行」。

    美國和中國都大動作出聲。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奧塔格斯(Morgan Ortagus)表示關注事件,呼籲港府不要選擇性執法,要維護香港人權;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則說回任何事涉香港事務的套語:敦促「外國勢力」停止干預香港事務和中國內政。

    即使不談黎智英財雄勢大,是主流民主派幕後支持者的特殊身份,這件事放在香港最近的政治脈絡,仍是充滿不祥的陰影。

    在1月期間,香港的實權機構中聯辦大地震,王志民下馬,由前山西省委書記駱惠寧出任香港中聯辦主任;港澳辦也換人,由浙江大員夏寶龍接任。香港輿論界看待這兩個新任主管,不外乎就是奢望北京在反送中一役,嘗到香港這頭刺蝟的苦頭,會轉趨溫和。從人選上,這大概只是社會賢達的虛弱妄想。

    駱惠寧曾經主政安徽、青海、山西。此皆中國最窮地區;傳統中國有個名詞,叫做「治劇」,治理最凶險的地區,《漢書.酷吏傳.尹賞》:「左馮翊薛宣奏賞能治劇,徙為頻陽令。」左馮翊被《漢書》列入「酷吏」一欄,駱氏同理;

    夏寶龍在浙江,最出名就是強硬清拆十字架二千多個,引起流血衝突而面不改容。這兩個人,一生完全沒有涉足港澳系統。這種用人,涉及北京對香港局勢有局限的研判。香港反送中爆發至今,社會動蕩不安,衝突至今仍然不止息。北京的思維當然無法理解民主自由人權的大理念,更不喜歡香港人本土防衛意識上升,他們能夠理解的,就是青年貧窮沒發展,輾轉投入政治事件發洩,成為亂軍。為甚麼青年沒發展,就是土地問題;大地產商在香港盤根錯節,控制了大部分土地,令香港政府的發展大計寸步難行。

    在反送中爆發四五個月之間,就已得出這種初步結論:香港問題有「外國勢力」煽動、有黎智英之類的傳媒大老闆煽風點火,但禍根終究還是在港英時代一直盤據香港的幾大家族。認為他們巧取豪奪,導致香港經濟數據在全球而言並不算低,但利益流不到一般人手中。而香港的地頭蛇,又與既有的治港系統,即港澳辦滲和在一起,權錢交易,彼此勾結,形成實際脫離北京的堡壘。

    駱惠寧和夏寶龍,就完全不是這個系統,北京調他們來,意味一輪針對本地財閥的清洗,已或明或暗展開。本地共產黨在幾個月前開始吹風批評李嘉誠是「曱甴王」,表面上是批判他沒有大力表態反對示威活動,但實際上也是聽到這條路線的風聲,預先站好位置。作為回應,以李嘉誠為首的本地財閥,也越來越活躍。李嘉誠出面高調搜購口罩供港,令搜購口罩失敗的港府面目無光;而屢受打壓的本地商人王維基也購置生產線,準備本地生產口罩。在反送中爆發之後,香港湧現大量政治新人,香港的財閥也積極跟他們聯絡,希望收編,增加自己在政治壓迫來臨時的議價力。

    所以黎智英、李卓人和楊森被捕,是在這個脈絡下展開。北京希望攻打本地的利益集團,港澳系統官員和本地財閥才是「裡層」,黎李楊則是「表層」,因為北京認定黎集團是煽動者之首。李卓人和楊森,其實已不活躍,一同被捕大概是collateral damage。黎智英在香港的影響力和資源,只到各大泛民政團的中上層,跟反送中的事實主力,即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其實關係甚微。

    當然殘酷的事實是,年輕人拼死打出了局面,中老年人坐著搖旗吶喊,收割是肯定。在這屆區議會選舉,廣義的反對派強勢輾壓了親北京派,取得回歸以來最大的選舉勝果。然而反送中是為了選舉議席嗎?初衷肯定不是,但政治能量的出處,在選舉主義者的操作下,必然是百川匯流。轉眼今年9月又要選立法會。

    駱惠寧早前會見「社團代表」時,表示立法會選情嚴竣,強調「反對派想取得立法會過半數議席,奪取管治權是不可能的事」。香港立法會的權力,其實高度設限,不如台灣,更不如英國。所謂奪取管治權之說,肯定不是指單獨的議席,而是加上港澳系統、本地財閥、美國這些因素在裡面。對於北京來說,自己的人無法掌握香港,就等於事實獨立,即使他們嘴裡說愛國,但打著紅旗反紅旗。

    今年,針對《蘋果》、本地財閥的攻勢一定轉猛,不會待到秋天。反送中鬆動了原本不少結構,而北京則視為擴張權力,推動香港「事實回歸」的機會。在這個局面中,林鄭為首的傀儡政府,其實只有執行角色。最近《蘋果》刊出了據說是林鄭寫給北京的密件,裡面提到林鄭認為疫情是反攻的好機會。林鄭至今應該仍未否認,但其實也不用否認,因為駱惠寧在社團聚會也說了相似的東西,只是用一個婉委的、不那麼難聽的方式說:「今次抗疫是香港由危轉機、團結社會的好機會」。

    所以林鄭一直不封關,大概亦是一個先撲滅街頭示威,有一個政治的空隙去部署「正本清源」。在中國的全局,北京當然想疫情快點完結,但在香港的政治時空,則是疫情越長越嚴重,對北京越有利。這樣才能解釋到不封關、防疫故意不力的種種。

    不過香港經歷過2003年沙士重災,加上不信任政府,在沒有政府支授下,民間自己組織的防疫措施,能量破表;日韓伊朗等國的患者確診數,反而早就超越與中國接壤的香港。總之,香港這一年都不會平靜,街頭毆鬥和政治權鬥,連番上映,而中國病毒和本地防疫,只是一場即將上映的權力遊戲的序幕。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