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搖嬰仔歌作曲家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搖嬰仔歌作曲家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搖嬰仔歌作曲家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搖嬰仔歌作曲家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457的網紅李哲藝音樂簿,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寫給台灣的情歌-灣聲樂團成立音樂會有感】 呂岱衛 l 文 是什麼樣的感動能讓一場以演出台灣作曲家作品為唯一內容的音樂會,在終場時獲得全場觀眾的起立鼓掌與致敬?又是什麼樣的一股信念讓一群優秀的年輕音樂家願意付出大量的心力與時間、在幾乎無償的條件下,每週不間斷地聚在一起,練習一首又一首我們早...

  • 搖嬰仔歌作曲家 在 李哲藝音樂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02-21 18:23:40
    有 20 人按讚


    【寫給台灣的情歌-灣聲樂團成立音樂會有感】

    呂岱衛 l 文

    是什麼樣的感動能讓一場以演出台灣作曲家作品為唯一內容的音樂會,在終場時獲得全場觀眾的起立鼓掌與致敬?又是什麼樣的一股信念讓一群優秀的年輕音樂家願意付出大量的心力與時間、在幾乎無償的條件下,每週不間斷地聚在一起,練習一首又一首我們早已耳熟能詳的台灣歌謠與本土作品?

    灣聲樂團就是這麼一個擁有信念與傻勁的樂團。回想去年夏末,在台北某間團練室裡,灣聲樂團的發起人李哲藝正抖著額頭上豆大的汗珠,領著團員們排練他特地為弦樂團成立所重新改編的台灣歌謠與原創作品。當時的我看到每位團員專注認真於譜上的每個細節,在李哲藝一次又一次的要求下調整音色、拿捏層次。團練後,李哲藝向我提起他發起成立灣聲樂團的理念與構想。當時的我一度認為只為了專門演奏台灣人的音樂而成立一個樂團,這是否有些不切實際?更何況團員們幾乎是分文未取,花費如此多的心力與時間來練習,這樣的熱情能維持得住多久?台灣又是否能有這麼一個環境足以支持這麼一個樂團?

    然而這樣的疑慮卻在前兩天灣聲樂團的成立音樂會上一掃而空。明明是再熟悉也不過的歌謠,為什麼還能讓我的心情激動、好幾次止不住差點奪眶而出的眼淚?我想我聽到的不只是音樂、不只是感動,而是灣聲樂團那從上到下、齊心齊力所展現出的信念與對台灣這塊土地濃到化不開的情感。

    從當晚開場演出的前兩首樂曲《台灣舞曲》與《梆笛協奏曲》開始,灣聲樂團所展現的演奏實力便牢牢地抓住了我。江文也的《台灣舞曲》無論是最原始的鋼琴獨奏版或是後來拿到大獎的管弦樂版,都存在著演奏技巧艱難、音響色彩難以捉摸,甚至結構處理不當就會使音樂分崩離析的問題。而李哲藝這次將原本的管弦樂版改編成難度更上層樓的弦樂版,要讓全團30人在單一音色下製造變幻莫測的音響與層次分明的織體,光想就覺得不可思議,然而當晚樂團的演出卻著實讓我吒舌。整首樂曲無論主題、對題、或是襯托於下的和聲音響皆清晰無比,音樂聽來井然有序卻又不失生動活潑,每位團員對於自己的聲部線條都能掌握確實、收放自如,這樣的《台灣舞曲》傳達出了江文也的意念,同時也讓人更期待接下來大家都熟悉的《梆笛協奏曲》樂團又能變化出什麼樣的效果?

    果然,沒有梆笛的《梆笛協奏曲》真的是讓演奏難度再提升好幾個檔次的樂曲。雖然這次樂團僅演出了這首經典名曲的第一樂章,然而李哲藝要求第一小提琴模擬梆笛的效果、整首樂曲幾乎都在高把位上呼嘯,讓梆笛協奏曲成了小提琴的超技協奏曲,這樣的改編與演奏真可說是神乎其技。再次讓台下所有觀眾見識到了灣聲樂團非凡的演奏實力。

    接下來無論是大家熟悉的《嘸通嫌台灣》、《橄欖樹》,或是李哲藝重新改編串連的《四月雨小提琴幻想協奏曲》等,都是音樂精彩、情感真摯的作品。樂團的演出不煽情、卻也不流俗,讓旋律穿插在各聲部間,搭配節奏韻律與和聲的轉換讓音樂自然流露出情緒。我相信當晚台下許多觀眾絕對會跟著音樂情不自禁低吟著旋律,因為這是屬於我們的歌,只有我們知道該怎麼唱。

    下半場的四首台灣民謠代表的是台灣多元文化的展現。從《望春風》到《天公落水》、《茉莉花》到《阿里山之歌》,每個族群都擁有屬於自己最美麗的音樂語言。李哲藝結合了各式曲風,從如歌的行板、優雅的圓舞曲到節奏輕快的拉丁舞曲,賦予了這些傳唱大街小巷的歌謠全新的生命力。在灣聲樂團時而細膩、時而奔放的詮釋下讓台下觀眾忘我地陶醉在美妙樂音之中。台灣擁有這些美麗的聲音,哪還需要政客們假情假意地喊出族群融合?透過音樂,我們一直都是融合在一起的,不是嗎?

    緊接著,兩位聲部首席梁茜雯與歐陽慧儒分別在樂團的伴奏下演出了這場音樂會中最觸動人心的樂曲。梁茜雯的《草螟仔弄雞公》在詼諧中展現浪漫,李哲藝巧妙地調整節拍韻律,讓俏皮的曲調也能抒情,而梁茜雯的小提琴演奏彷若對我們訴說一個年代久遠、屬於阿公阿嬤的故事,既懷舊也濃郁,甚至還讓我們嗅到了田野的稻香。而由歐陽慧儒所演奏的《碎心花》不知讓台下多少觀眾掏起了手帕頻頻拭淚,這是鄧雨賢寫給早夭的愛女最沈痛的一首歌曲,音樂裡沒有撕心裂肺的吶喊、沒有驚動天地的嚎哭,只有那點點滴滴、刻骨銘心的哀傷與懷念。當年鄧雨賢把這種台灣人的含蓄寫進了音樂,而今李哲藝將這樣的含蓄透過大提琴的音色悠悠道來。歐陽慧儒的詮釋深刻誠摯,每個音符都在他的弓上如泣如訴、扣人心弦,可說是當晚音樂會中感人至極的樂曲。

    當晚最後的壓軸曲《弦舞》可說是李哲藝為弦樂團所寫下最精彩的炫技作品。當帕薩喀牙舞曲的頑固低音遇上觸技曲般的音樂鋪陳,30人的弦樂團就如同置身在風暴中的一艘大船,必須齊心齊力跟著指揮如舵手般的指示、在高專注力的要求下齊心齊力在風暴中穩定前進。《弦舞》之難不僅止於技巧,而是弦樂團各聲部、各樂手間知己知彼的默契,你來我往、張弛分明。此外,在樂曲中段由各聲部首席如同即興般所演出的炫技樂段,更有如高空走索、臨淵履冰。果然一曲演罷,全場情緒沸騰、掌聲熱烈。這證明了灣聲樂團絕非臨時拼湊、更不只是隨意玩票。樂團有組織、有默契、更有水準齊一的高度演奏技巧,若非長時間練習,絕不可能有此境界。

    最後在觀眾不絕於耳的安可聲裡,樂團再演出了兩首安可曲《搖嬰仔歌》與《蘭陽舞曲-丟丟銅仔》,同樣感人肺腑、引人激賞。值得一提的是,在音樂會後的隔天,我剛好來到蘭陽博物館一遊,沒想到在展覽室一隅播放的竟是昨晚才聽到的《蘭陽舞曲》,當弦樂團奏出如調音般的招牌前奏時,我的思緒竟跟著音樂起伏而升騰、久久不能自己。

    會後,李哲藝在台上所發表的一席感言激勵人心。如果連我們台灣人都不願意珍視我們自己的音樂,那還有誰願意為我們珍視?如果連我們台灣人都不願意演奏自己的音樂,那還有誰願意為我們演奏?台灣的音樂不該只是收在圖書館裡的文獻資料,她得活過來、活在舞台上、活在每個人的心底。只有從我們自己作起,才能讓大家永遠記得台灣有這麼美麗的聲音。

    灣聲樂團,恭喜你們,你們做到了!灣聲樂團,也謝謝你們,因為你們讓我再次重拾了對這塊土地久違的感動與信念。

    對灣聲樂團來說,這晚是他們的成立音樂會,卻也是台灣音樂復興的里程碑。這一小步走得並不容易,且讓我們用行動來支持這個屬於台灣人的樂團,讓屬於我們自己的聲音能永遠飄蕩在這塊土地上,為後代留下最珍貴的文化記憶。

    如果這場台北的成立音樂會你錯過了,3/5下午,在台中國家歌劇院還有一場,由灣聲樂團所組成的首席室內樂團將邀請你一起來聽見屬於台灣的聲音。

  • 搖嬰仔歌作曲家 在 梁茜雯 Jenny Chien-Wen Li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7-02-21 16:06:49
    有 131 人按讚


    好感動.....

    讀完眼眶都紅了。

    我們真的是一群,很認真的人
    想要很認真的,做好一件事。

    謝謝呂老師:)

    【寫給台灣的情歌-灣聲樂團成立音樂會有感】

    呂岱衛 l 文

    是什麼樣的感動能讓一場以演出台灣作曲家作品為唯一內容的音樂會,在終場時獲得全場觀眾的起立鼓掌與致敬?又是什麼樣的一股信念讓一群優秀的年輕音樂家願意付出大量的心力與時間、在幾乎無償的條件下,每週不間斷地聚在一起,練習一首又一首我們早已耳熟能詳的台灣歌謠與本土作品?

    灣聲樂團就是這麼一個擁有信念與傻勁的樂團。回想去年夏末,在台北某間團練室裡,灣聲樂團的發起人李哲藝正抖著額頭上豆大的汗珠,領著團員們排練他特地為弦樂團成立所重新改編的台灣歌謠與原創作品。當時的我看到每位團員專注認真於譜上的每個細節,在李哲藝一次又一次的要求下調整音色、拿捏層次。團練後,李哲藝向我提起他發起成立灣聲樂團的理念與構想。當時的我一度認為只為了專門演奏台灣人的音樂而成立一個樂團,這是否有些不切實際?更何況團員們幾乎是分文未取,花費如此多的心力與時間來練習,這樣的熱情能維持得住多久?台灣又是否能有這麼一個環境足以支持這麼一個樂團?

    然而這樣的疑慮卻在前兩天灣聲樂團的成立音樂會上一掃而空。明明是再熟悉也不過的歌謠,為什麼還能讓我的心情激動、好幾次止不住差點奪眶而出的眼淚?我想我聽到的不只是音樂、不只是感動,而是灣聲樂團那從上到下、齊心齊力所展現出的信念與對台灣這塊土地濃到化不開的情感。

    從當晚開場演出的前兩首樂曲《台灣舞曲》與《梆笛協奏曲》開始,灣聲樂團所展現的演奏實力便牢牢地抓住了我。江文也的《台灣舞曲》無論是最原始的鋼琴獨奏版或是後來拿到大獎的管弦樂版,都存在著演奏技巧艱難、音響色彩難以捉摸,甚至結構處理不當就會使音樂分崩離析的問題。而李哲藝這次將原本的管弦樂版改編成難度更上層樓的弦樂版,要讓全團30人在單一音色下製造變幻莫測的音響與層次分明的織體,光想就覺得不可思議,然而當晚樂團的演出卻著實讓我吒舌。整首樂曲無論主題、對題、或是襯托於下的和聲音響皆清晰無比,音樂聽來井然有序卻又不失生動活潑,每位團員對於自己的聲部線條都能掌握確實、收放自如,這樣的《台灣舞曲》傳達出了江文也的意念,同時也讓人更期待接下來大家都熟悉的《梆笛協奏曲》樂團又能變化出什麼樣的效果?

    果然,沒有梆笛的《梆笛協奏曲》真的是讓演奏難度再提升好幾個檔次的樂曲。雖然這次樂團僅演出了這首經典名曲的第一樂章,然而李哲藝要求第一小提琴模擬梆笛的效果、整首樂曲幾乎都在高把位上呼嘯,讓梆笛協奏曲成了小提琴的超技協奏曲,這樣的改編與演奏真可說是神乎其技。再次讓台下所有觀眾見識到了灣聲樂團非凡的演奏實力。

    接下來無論是大家熟悉的《嘸通嫌台灣》、《橄欖樹》,或是李哲藝重新改編串連的《四月雨小提琴幻想協奏曲》等,都是音樂精彩、情感真摯的作品。樂團的演出不煽情、卻也不流俗,讓旋律穿插在各聲部間,搭配節奏韻律與和聲的轉換讓音樂自然流露出情緒。我相信當晚台下許多觀眾絕對會跟著音樂情不自禁低吟著旋律,因為這是屬於我們的歌,只有我們知道該怎麼唱。

    下半場的四首台灣民謠代表的是台灣多元文化的展現。從《望春風》到《天公落水》、《茉莉花》到《阿里山之歌》,每個族群都擁有屬於自己最美麗的音樂語言。李哲藝結合了各式曲風,從如歌的行板、優雅的圓舞曲到節奏輕快的拉丁舞曲,賦予了這些傳唱大街小巷的歌謠全新的生命力。在灣聲樂團時而細膩、時而奔放的詮釋下讓台下觀眾忘我地陶醉在美妙樂音之中。台灣擁有這些美麗的聲音,哪還需要政客們假情假意地喊出族群融合?透過音樂,我們一直都是融合在一起的,不是嗎?

    緊接著,兩位聲部首席梁茜雯與歐陽慧儒分別在樂團的伴奏下演出了這場音樂會中最觸動人心的樂曲。梁茜雯的《草螟仔弄雞公》在詼諧中展現浪漫,李哲藝巧妙地調整節拍韻律,讓俏皮的曲調也能抒情,而梁茜雯的小提琴演奏彷若對我們訴說一個年代久遠、屬於阿公阿嬤的故事,既懷舊也濃郁,甚至還讓我們嗅到了田野的稻香。而由歐陽慧儒所演奏的《碎心花》不知讓台下多少觀眾掏起了手帕頻頻拭淚,這是鄧雨賢寫給早夭的愛女最沈痛的一首歌曲,音樂裡沒有撕心裂肺的吶喊、沒有驚動天地的嚎哭,只有那點點滴滴、刻骨銘心的哀傷與懷念。當年鄧雨賢把這種台灣人的含蓄寫進了音樂,而今李哲藝將這樣的含蓄透過大提琴的音色悠悠道來。歐陽慧儒的詮釋深刻誠摯,每個音符都在他的弓上如泣如訴、扣人心弦,可說是當晚音樂會中感人至極的樂曲。

    當晚最後的壓軸曲《弦舞》可說是李哲藝為弦樂團所寫下最精彩的炫技作品。當帕薩喀牙舞曲的頑固低音遇上觸技曲般的音樂鋪陳,30人的弦樂團就如同置身在風暴中的一艘大船,必須齊心齊力跟著指揮如舵手般的指示、在高專注力的要求下齊心齊力在風暴中穩定前進。《弦舞》之難不僅止於技巧,而是弦樂團各聲部、各樂手間知己知彼的默契,你來我往、張弛分明。此外,在樂曲中段由各聲部首席如同即興般所演出的炫技樂段,更有如高空走索、臨淵履冰。果然一曲演罷,全場情緒沸騰、掌聲熱烈。這證明了灣聲樂團絕非臨時拼湊、更不只是隨意玩票。樂團有組織、有默契、更有水準齊一的高度演奏技巧,若非長時間練習,絕不可能有此境界。

    最後在觀眾不絕於耳的安可聲裡,樂團再演出了兩首安可曲《搖嬰仔歌》與《蘭陽舞曲-丟丟銅仔》,同樣感人肺腑、引人激賞。值得一提的是,在音樂會後的隔天,我剛好來到蘭陽博物館一遊,沒想到在展覽室一隅播放的竟是昨晚才聽到的《蘭陽舞曲》,當弦樂團奏出如調音般的招牌前奏時,我的思緒竟跟著音樂起伏而升騰、久久不能自己。

    會後,李哲藝在台上所發表的一席感言激勵人心。如果連我們台灣人都不願意珍視我們自己的音樂,那還有誰願意為我們珍視?如果連我們台灣人都不願意演奏自己的音樂,那還有誰願意為我們演奏?台灣的音樂不該只是收在圖書館裡的文獻資料,她得活過來、活在舞台上、活在每個人的心底。只有從我們自己作起,才能讓大家永遠記得台灣有這麼美麗的聲音。

    灣聲樂團,恭喜你們,你們做到了!灣聲樂團,也謝謝你們,因為你們讓我再次重拾了對這塊土地久違的感動與信念。

    對灣聲樂團來說,這晚是他們的成立音樂會,卻也是台灣音樂復興的里程碑。這一小步走得並不容易,且讓我們用行動來支持這個屬於台灣人的樂團,讓屬於我們自己的聲音能永遠飄蕩在這塊土地上,為後代留下最珍貴的文化記憶。

    如果這場台北的成立音樂會你錯過了,3/5下午,在台中國家歌劇院還有一場,由灣聲樂團所組成的首席室內樂團將邀請你一起來聽見屬於台灣的聲音。

  • 搖嬰仔歌作曲家 在 華人民主書院 New School for Democrac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10-24 09:53:15
    有 0 人按讚


    【專文】豐盛的臺灣合唱世紀︱曾建元
    《豐盛世紀》
    臺北世紀合唱團三十週年音樂會
    時間:2016年11月16日(週三)晚7: 30
    地點:臺北國家音樂廳
    指揮:陳麗芬
    伴奏:張凱晶、臺北打擊樂團

    臺北世紀合唱團創立於1986年,是在臺北世紀音樂基金會的支持下,由王恆率領臺北市樂友合唱團部分團員創團,復招睞了出身逢友合唱團的好手加入,並對社會進行團員招募,繼而有來自國立中興大學心聲合唱團、東吳大學合唱團、青韵合唱團等學生合唱團,以及來自各界喜愛合唱的同好經由試唱的甄選程序不斷加入,轉眼之間,今年已是創團的第三十周年。一個民間業餘的合唱團,就憑著團費、演出票房收入,以及贊助和廣告,竟然能維持專業水準演出三十年,期間又有新血不斷投入,同時更有一代代本土作曲家的作品透過我們的舞臺發表,這毋寧是戒嚴後臺灣豐富社會力和文化力的迸發和展現,也代表著臺灣合唱人口族群的茁長與成熟。

    2016年《豐盛世紀》音樂會海報。圖/巧雲設計、曾建元提供
    2016年《豐盛世紀》音樂會海報。圖/巧雲設計、曾建元提供

    從日治時期基督長老教會聖詩班的啟蒙,1921年陳清忠帶領淡江中學校男聲合唱團的啼聲初試,呂泉生跨越太平洋戰爭前後的厚生合唱團,戰後大學生麥浪歌詠隊的澎湃歌聲,1949年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播遷來臺後中國大陸合唱傳統經由蕭而化、林聲翕、黃友棣、李抱忱、劉德義的移植與臺灣本土接枝,榮星合唱團和臺視兒童合唱團的長期扎根,各級學校合唱音樂教育之推廣,戰後臺灣的合唱史,就像花苞層層綻放,令人驚艷不已。

    1950年代的臺灣,有臺北市樂友合唱團、臺北心聲合唱團、1960年代有中央合唱團、1970年代是臺北愛樂合唱團、幼獅合唱團、青韵合唱團、逢友合唱團、金穗合唱團等社會合唱團先後各領風騷,1980年代中期臺灣自由化之後,又有臺北市立國樂團附設合唱團、國立實驗合唱團、臺北世紀合唱團、臺北藝術家合唱團等等繼之而起,1990年代再有臺北室內合唱團、福爾摩莎合唱團,2000年代有拉縴人男聲合唱團,以及中南部各合唱團的紛紛橫空出世,尤其是2000年財團法人新合唱文化藝術基金會與臺灣合唱音樂中心的成立,更顯示臺灣社會已有能力支撐以推廣合唱音樂為宗旨的民間機構的獨立營運。三十年來,臺北世紀合唱團的團友們,在臺灣合唱表演藝術的發展歷程中,扮演了承先啟後不可或缺的角色。世紀的團員來自各行各業,站在舞臺上面的臺北世紀合唱團現役團員,代表的是一世紀臺灣合唱音樂傳承眾聲喧嘩中,深藏於人間,最為繽紛燦爛和自由奔放的一代。

    臺北世紀合唱團成立之初,由臺北世紀音樂基金會廖年賦教授擔任團長,免費提供練唱場地,使世紀在基金會的羽翼下得以逐漸茁壯,期間則歷經王恆、林舉嫻和陳雲紅三位指揮;第二任團長洪光浩董事長傾其企業經營之力支持世紀,使世紀穩定成長,而由翁佳芬、陳麗芬先後擔綱指揮,潘宇文客座,至郭英調接掌團務,則經指揮陳麗芬之引薦,亦邀請到挪威的科勒.漢肯(Kare Hanken)和新加坡的杜萬勝前來客座。世紀歷年演唱的曲目,遍及中外古今各種曲風,因著我們的國際交流和演出,促進了不同文化間的相互欣賞與瞭解。而我們更樂意為臺灣的作曲家演唱作品,讓臺灣的聲音被世界聽到。因此,世紀不只是一個合唱團,也是一部臺灣當代的合唱曲集、合唱人名錄和合唱演出史。

    世紀三十而立的紀念音樂會,將於11月16日周三晚間19: 30在臺北國家音樂廳登場。今年年度音樂會的主題是《豐盛世紀》,由陳麗芬指揮、張凱晶伴奏,演出分為「感恩之歌」、「生命之歌」、「成長之歌」與「豐盛之歌」四幕:

    「感恩之歌」演出由英國古斯塔夫.霍斯特(Gustav Holst)和波蘭巴韋爾.路卡斯澤夫斯基(Pawel Lukaszewski)個別譜曲的兩首〈西面頌〉(Nunc Dimittis),這原是耶路撒冷祭司西面(Simeon)初見聖嬰耶穌,感知救世主彌賽亞(Messiah)之降生,所不禁而發出的謝恩和讚嘆。故事記載於《聖經.路加福音》。我們以此感謝上蒼對於世紀創團時給予的祝福。

    「生命之歌」演出德國保羅.佐爾(Paul Zoll)的《西班牙之歌》(Spanisches Liederspiel)組曲,包含〈噢,我的小鳥兒〉(O mein Vöglein)、〈妳去哪兒?〉(Wo gehst du hin?)、〈噢,綠色的月桂樹〉(O Lorbeer grün)、〈搖藍曲〉(Wiegenlied)、〈啊,你的雙眼〉(Ach, deine Augen)、〈妳從哪兒取水?〉(Wo holst du Wasser?)等旋律優美、意境幽遠的西班牙民謠。且聽我們通過西班牙浪漫的民族性格,宣誓繼續燃燒對合唱音樂的熱愛;”Katoli Katoli”是趙菁文受本團委託改編的新幾內亞原住民族民歌,我們同時演出她另一首改編自臺灣魯凱族歌謠的合唱作品〈原始之聲〉(Manemane),在民謠的歌吟中,我們得以反璞歸真,印證源自生命和集體的力量。

    「成長之歌」演出本團委託江佳穎以向陽閩南語詩作譜曲創作的〈夢見我的鏡〉和〈給鏡講的心內話〉、金希文詞曲的〈成長〉、以及張舒涵特為本次演出改編的李泰祥作品組曲《成長的旋律──〈春天的故事〉組曲》,包括李泰祥第一首詞曲創作的流行音樂作品〈春天的故事〉、沈呂百寫詞的〈歡顏〉、三毛的〈不要告別〉、李格弟(夏宇)〈告別〉和三毛的〈一條日光大道〉,在新生的朝氣、砥礪的節奏和懷念的美好旋律中,往事與成長的軌跡一一浮現。

    「豐盛之歌」則與臺北打擊樂團合作,演出委託黃婉真詞曲創作的〈生命之河〉、〈豐盛之舞〉,以及由曾德欣填詞黃婉真譜曲的〈愛之喜〉,而為了豐富表演的舞臺效果,我們邀請了曾慈玉指導編舞。一切的精心準備,就是為了在世紀三十年的豐年祭上頌讚和歌詠合唱。

    2003年,歷經結束與臺北世紀音樂基金會合作的改組震盪,臺北世紀合唱團,在洪光浩團長的領導下,渡過危機,並聘請到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合唱指揮博士陳麗芬接下指揮棒。今年,2016年,陳麗芬教授另有人生規劃,將卸下仔肩,走下世紀的指揮臺,而自此要在觀眾席上毫無心理負擔地欣賞世紀的音樂演出。十一月十六日晚間於臺北國家音樂廳登臺的《豐盛世紀》音樂會,是陳麗芬在世紀十三年的正式告別演出,非常感謝她十三年來把最寶貴和最豐富的合唱音樂時光獻給世紀,十三年來陳麗芬在世紀的歷屆音樂會策畫和指導,把世界的作品帶進臺灣,也讓臺灣的音樂被人傳唱。而我們也要請各位愛樂者和世紀的粉絲們,永遠永遠記得在21世紀初,臺北世紀合唱團和陳麗芬在臺灣合唱音樂舞臺上這十三年的翩翩身影,動人音韻,和一切美好的回憶。

    謝謝長期支持世紀的老樂友,也歡迎第一次欣賞我們演出的新朋友。我們又要上臺開唱了。謝謝掌聲鼓勵。我們會一直唱下去。

    民國一○五年十月十九日五時半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法官職務宿舍

    本文原刊於民報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