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提出假說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提出假說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提出假說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提出假說產品中有1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TMBA,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TMBA 2021招生|部門揭秘系列3_ 程式交易部介紹📍】 在量化投資、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崛起的時代,投資交易的方法也隨著時代的潮流在改變,系統化的交易方式更是現今機構投資人越發重視的領域。 在程交部我們會針對標的過去的價量或其他相關的資料,利用程式進行量化分析來挖掘因子,進而建構al...

 同時也有1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萬的網紅seeker大师兄,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灵魂#科学#未解之谜#超弦#量子灵魂#濒死体验#神 最神奇的科學假說,你的靈魂真實存在!就在你身體的這個地方 在2010年,中文网上出现了一个超级震惊的消息:那就是哈佛大学 著名女物理学家 丽莎·蓝道尔(Lisa Rundall)向媒体宣称,经过她和一堆科学家9年的精心研究,他们很可能马上...

提出假說 在 故事 StoryStudio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22:10:09

#和故事一起看斯卡羅 【#研之有物:從打狗到廈門,這位英國醫生如何破解熱帶病媒,甚至培養華人醫生?】 除了李仙得、必麒麟之外,在《斯卡羅》劇中,還出現這位萬巴德醫生。 那麼,他究竟何許人也?且聽故事娓娓道來…… 萬巴德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後,正是十九世紀中期,天津條約以及上海關稅會議之際,當時規...

  • 提出假說 在 TMB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02 19:30:51
    有 81 人按讚

    【TMBA 2021招生|部門揭秘系列3_ 程式交易部介紹📍】


    在量化投資、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崛起的時代,投資交易的方法也隨著時代的潮流在改變,系統化的交易方式更是現今機構投資人越發重視的領域。


    在程交部我們會針對標的過去的價量或其他相關的資料,利用程式進行量化分析來挖掘因子,進而建構alpha和beta策略,或是藉由統計方法來建構統計套利策略等等。
    透過量化回測,不僅可以驗證自己的交易策略在回測期間的表現、績效穩定度以及尋找參數優化的可能;同時也能破解市場傳言,具體回測這些因子是否真的能夠帶來獲利;甚至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暸解市場特性,像是日內的趨勢以及跳空通常往哪跳等。


    程式交易部著重於培養 #量化交易思維、#程式撰寫 與 #金融量化 領域,從提取資料特徵,建立模型進而開發量化交易策略;抑或是提出假說,利用程式實際做回測來驗證假說。


    👉🏻在程式交易部,你不僅能夠與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討論交易策略,亦能夠獲得Mentor們即時的反饋,更能與業界學長姐分享你的創新想法!
    歡迎對於量化交易有充分熱忱、願意花時間積極學習且樂於分享的大三、大四以及研究所的同學們加入🤩


    🔊想更深入了解TMBA與程式交易部的同學,歡迎報名參加「7/10(六)下午2:00的線上招說會」呦!


    🔺手刀填寫7/10招說會報名表單:https://reurl.cc/0j9NWk
    🔺#TAKESHASHAHOME 抽獎文傳送門(上次沒跟到的趕快分享按讚留言去):https://reurl.cc/Q9RM6Z
    🔺這邊還有擁有 #AirPodsPro 的機會!:https://reurl.cc/rgEYVE


    🔊這幾日我們在表單中收到很許多同學提出對面試、各部門活動以及暑期社課相關等等的問題。不用擔心!我們都已經排程好啦!會陸續發文為大家解惑!歡迎有興趣的同學們隨時關注TMBA粉專!


    🔊最後趕快在下方留言tag身邊對程式交易部有興趣的朋友們吧!有任何關於程式交易部門的相關問題也歡迎在底下留言呦!

  • 提出假說 在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29 12:29:09
    有 305 人按讚

    科學的盲點

    十多年前寫過一篇「中醫與科學」( http://andylee.pro/wp/?p=39 )的文章,被許多人引用,也被香港朗文出版社收錄在其出版的「新高中綜合中國語文:科普作品選讀」( http://andylee.pro/wp/?p=3214 )。那個時候指出,所謂「科學的思維」是「系統性的觀察、提出假說來解釋觀察到的現象、依照假說來預測其它的現象、再度觀察來證實我們的預測」。如果我們的假說禁得起長時間的考驗而不出錯,這假說就變成了定律,新的假說就可以用此定律為基礎,再來解釋其它現象,如此不斷地往上架構,而能解釋及改變各種現象,因而成爲了一門科學的學科。

    這樣的思維是所謂的「Logical Empiricism(邏輯實證論)」,也是目前科學界的共識,被廣泛使用,也造就了很多科學的突破。然而,建立在邏輯實證論的科學,有其根本的盲點,早在1960年代開始,就已經有很多科學家、哲學家、方法學家等都認知到問題所在,並有許多國際大型的討論來試圖解決。很可惜,經過那麽多年的討論及反省,目前還是沒有找到良好的答案,只能在原有的盲點内打轉。

    建立在邏輯實證論的科學有哪些基本的問題?最常被大家討論的有幾項:

    (1)「Confirmation vs. falsification」,在邏輯上,我們無法從觀察來正面推論一個理論的正確性(confirmation),只能從反面來否定一個理論(falsification)。譬如我們的理論為天鵝都是白色的,我們觀察一百隻、一千隻、一萬隻天鵝,發現他們都是白色的,但即使如此,我們也不能肯定哪一天會不會有隻黑天鵝冒出來。反過來説,如果我們假設天鵝都是白色的,卻發現了一隻黑天鵝,那我們就很容易知道我們的假設是錯的。大量的觀察,讓我們以爲理論是正確的可能性增加,但那也只是我們的偏見,譬如我們在一個地區看到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我們換到遙遠的另一個地區,才發現那裡的天鵝都是黑色的,而且那裡的天鵝數量遠遠大過原本地區的天鵝數量,那麽我們原本的觀察都只是個誤解,而非實證。

    (2)「Observation is theory laden」,所有的觀察,無論是一開始的觀察,還是之後用來證實理論的觀察,都受到我們原本的概念、理論、期待等影響,並非真的客觀,我們往往尋找及看到我們想要看到的東西。譬如,上個世紀初期,科學家認為「電子」是一種粒子,因此觀察電子的方式幾乎都是基於帶電粒子的偵測,而由這些觀察所推導的電子相關理論也就建立在粒子行為上面,也以偵測粒子的方式來驗證推導的理論。這當然是自圓其說,直到後來發現電子有波動現象,科學家才驚醒,了解到以前的「觀察」是非常侷限及片面的。然而,我們怎麼知道電子除了粒子及波動現象外,沒有第三種、第四種的行為表現,導致我們目前對電子的理解依然還是自圓其說?這樣的盲點在各種學科裡層出不窮,舉不勝舉,人們總是可以找到證據來證實自己的觀點。

    (3)「Circular logic」,科學界對一件事物的定義,往往是隨著理論的改變而改變,而非對應一個獨立的實體。當舊理論被發現不符合新的觀察時,我們不僅僅改變理論,我們對原本事物的定義也隨之改變,如此新的理論才能自圓其說。這樣的運作,其實是一種「循環式邏輯」。怎麼理解循環式邏輯?譬如我們說「大家應該遵守法律,因為不遵守法律是違法的」,這句話看起來有道理,其實完全沒有解釋我們為什麼要遵守法律。我們本來定義電子為一種帶電的粒子,當我們觀察到奇特的波動現象後,我們重新定義電子為一種具有粒子及波動雙重特性的東西,如此我們才能建立一個新的電子理論來解釋我們觀察到的現象,而這樣新的理論也才能配合電子的新定義。然而,在這樣循環式邏輯下,我們還是不知道電子到底是什麼,下一次看到無法解釋的現象時,我們再來改變電子的定義。

    (4)「Screening」,當我們觀察到的現象不符合主流理論時,我們的觀察往往被鄙視,成為雜音,自動被過濾掉。甚至我們自己在長期洗腦下,自動把看到的差別歸咎於各種觀察上的誤差。科學界的霸凌,絕對不少於校園內的霸凌,我們能看得到的資料,往往是主流選擇下的「證據」。

    無可置疑,一百年來科學大幅進步,把人類文明推向了從所未見的高峰。然而,如果我們過度相信邏輯實證論,無視現代科學所隱藏的盲點,那很可能將是人類最終衰敗的主要原因!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http://andylee.pro/wp/?p=10309)

  • 提出假說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2-14 16:58:51
    有 38 人按讚

    「洞察」是從人類學轉入商業與應用領域最重要的關鍵,這其實就是研究能力的延伸,但和學術的目的不一樣,需要針對工作要求有不同的理解。

    這篇來自【經理人】上的文章,由【百工裡的人類學家】版主Charles訪問台灣最資深的使用者經驗設計公司「遊石設計」創辦人張群儀,請他分享在設計公司之中,如何以設計為導向,產出有效的「洞察」。

    -------------------------------
    創新機會何處尋?4 步驟挖掘用戶需求

    台灣最資深的使用者經驗設計公司「遊石設計」,協助台灣各產業挖掘用戶洞察,進而優化產品的使用體驗或整體服務。遊石設計創辦人張群儀指出,所有的設計必須以研究為基礎,才能向上發展,不只研究員負責專案的研究工作,也鼓勵企業與設計師參與設計研究。

    培養具洞察力的設計師,能幫助團隊實現洞察的價值;企業與設計師的加入,也能幫助研究員捕捉到設計團隊的真實需要。提煉洞察的方法包含 4 步驟:

    1.前期研究與提出假設(desk research & hypothesis):
    洞察不會憑空出現,必須先做足夠的研究,才能提出假設。研究可以從已被證實的文獻資料或經驗調查而來,對客戶提出的問題建立基本認識後,再提出假說。

    2.田野調查(fieldwork):
    研究者不妨學習人類學家進入產品的使用現場,帶著好奇心調查,與客戶合作找出最合適的田野場景,參與使用者的生活,觀察、找到他們真實的產品使用經驗。

    3.洞察提煉(insight mining):
    洞察就是從研究資料當中找尋有效的發現,看見設計機會。當這個發現與研究最初的假設相違背時,還得透過更深入的探討或數據驗證,確認洞察的有效性,重新提出假設。

    4.洞察交付(deliver):
    研究員發現洞察後,進一步轉換成能被理解的語言或資料形式,交付給設計人員及合作夥伴。舉例來說,藉由舉辦「共創工作坊」,與合作公司一起腦袋風暴,將洞見轉化為新產品或服務。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columns/view/62002

  • 提出假說 在 seeker大师兄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7-06 21:58:41

    #灵魂#科学#未解之谜#超弦#量子灵魂#濒死体验#神


    最神奇的科學假說,你的靈魂真實存在!就在你身體的這個地方

    在2010年,中文网上出现了一个超级震惊的消息:那就是哈佛大学 著名女物理学家 丽莎·蓝道尔(Lisa Rundall)向媒体宣称,经过她和一堆科学家9年的精心研究,他们很可能马上就要发现了灵魂真实存在的科学证据了!
    报导里还解释说,在哈佛大学的一间实验室里,丽莎·兰道尔正在做一个核裂变的实验。突然,她发现一个微粒竟然离奇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它到底跑去哪儿了呢?于是,她大胆的提出一个猜测:在我们的宇宙中,还存在一个人类看不到的高维度空间,那个实验室里消失的粒子就是跑到高维度空间去了。而人死后的灵魂就在她们研究的高维度空间。
    所以,丽莎·蓝道尔表示非常担忧,因为她觉得一旦科学界公布灵魂存在的证据,那么,世界上很多人将不再惧怕死亡,自杀或极端事件也将上 升。所以,这篇报导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那么,这个事情到底是真是假呢?
    不跟大家绕圈子,这篇报导关于科学家研究高维度空间的事情,肯定是确有其事的!丽莎.蓝道尔确实是研究高维度空间的专家。但是,关于灵魂在更高维度的事情,只有在中文网上说提到,在国外的网站根本没有这样的说法。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以为事情就这么结束了,就是这篇报导在造谣嘛!事情当然不可能这么简单咯,古人早就说过:无风不起浪!虽然丽莎·蓝道尔没有说过灵魂就在高维度空间。但是,如果丽莎·兰道尔证明了高维度空间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就能够证明很早之前有科学家提出一个猜想,那就是超弦理论。而有人则认为灵魂就是超弦,那不就间接证明灵魂存在了吗?
    OK,是不是听懵了。又是超弦,又是高维度空间。不要担心,名字听上去很高深,其实一点也不难理解。
    超弦
    ------
    我们在十维空间
    -------------
    量子灵魂
    -------------
    强子对撞
    --------------

  • 提出假說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6-19 19:00:13

    【10/13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20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Podcast應用裡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Himalaya收聽~https://www.himalaya.com/ekoob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我們每週一到週五晚上7點,準時為你更新,結合心理跟生活的真實運用,每天陪伴你進步一點點,如果你每天都想要有所進步的話,就請你一定要訂閱我們的頻道。

    今天是禮拜五,我來跟大家科普一下,科普的主題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大腦,其實任何物種身體的大小和大腦的大小之間,都有強烈的關連。

    如果以身體的大小的基本的維生跟監測功能所需來看,有的動物的大腦,似乎是比較大的,而動物的大腦的大小跟身體的大小,它的相關性的這個程度,它有個名詞叫做「腦化」。

    一般認為,腦化它代表大腦在控制身體之外,可以做其他的閒置能力,比如說發展智力,而這個角度來看,人類無疑是動物界裡面的重量級冠軍,我們的腦化程度幾乎是最高的。

    人類腦化的程度,比排名最近的瓶鼻海豚高了50%,幾乎是非人類靈長動物的兩倍,那今天我會特別跟你談關於腦化的部分,就是因為我最近讀到一本書,叫做《社交天性》它裡面分享的。

    我想這本書談「社交」這個主題,應該跟我平常關注的專業和領域,也是非常有關的,所以我覺得很有趣,今天進一步來跟你談。

    所以我們進一步來看,科學家就很好奇,那為什麼人類的腦化程度是這麼高的呢?他們提出三個假設。

    第一個假設呢,就是多數人本能就會想到的,人類的腦化程度這麼高,就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創新的能力呀!

    就像小時候看電視影集馬蓋仙一樣,他只要有一把瑞士刀,還有很多各種的冷知識,他就可以用你完全沒有想過的方法,解決一大堆問題。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要成為馬蓋先,但是呢,他所呈現出來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跟創新的能力,的確是我們腦化程度當中的一個特色。

    而我們腦化程度會這麼高,第二個假設它的重點,就在於我們的「社交」能力,雖然人類這個物種是很善於發明解決問題的方法。

    但是呢,單一的個體表現卻未必有這麼的好;只是比較有趣的一點,不管是第一個假設叫做「創新的能力」,還是第二個假設「社交的能力」,似乎在科學家的研究裡面,這些假設他們的證據力似乎沒有這麼的足夠。

    所以呢,關於為什麼人類有比較大的大腦,發展出了第三個假設,這個假設是我們有了比較大的大腦。

    這個假說的最大支持的證據,是在1990年代初期,一位演化人類學家叫做~羅賓鄧巴,他所提出的一個說法。

    他說大腦新皮質變大的主要原因,是為了要讓靈長類的動物,能夠生活在更大的團體,並且更積極的跟彼此交流互動。

    而所謂的「新皮質比」是指我們大腦當中,新皮質的尺寸相較於大腦其他部分的尺寸大小,他進一步的根據新皮質比,去估算每一種靈長類的動物,有效而且具有凝聚力的社會團體的最大規模。

    而他的分析顯示,以人類來說,這個數字大概是150,這是靈長類動物當中最大的數值,這也被稱作是「鄧巴數字」。

    後來發現有很多的人類組織,大概就是這個規模的運作,比如說從西元前6000一直到18世紀,推算的村里,一般來說一個村莊的規模大概都是150人上下,而古代跟現代的軍隊,也大概是150人為一個單位的編制。

    所以當你聽到這邊,今天也科普的差不多了,你相信哪一種假說呢?你會覺得人類的大腦之所以會這麼大,是因為需要發展創新能力,還是需要發展社交能力,還是我們需要大規模的人際協作,儘管這個大規模大概就是150人。

    可是當我讀到這裡,我想不管假說哪一個比較成立,這或許是科學家該關心的事,而我關心什麼呢?

    我關心的就是,如果在我的生命世界裡,就有那150個我需要好好的相處、好好協作的人,那我有沒有能力好好跟他們相處呢?我想這才是關鍵的問題,不是嗎?

    希望今天的科普,能夠帶給你一些不同的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們製作的內容,除了YouTube之外,我們也有Podcast的頻道,你只要在Podcast應用裡面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你就可以訂閱我們,也請你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我們需要你用行動來支持我們。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尤其是今天談到的,我們的大腦為什麼那麼大,其實有很多證據都指向我們需要跟別人協作。

    然而當我們在跟別人協作的過程當中,無論是任何形式的人際互動,第一步就是我們能不能懂別人的狀態,尤其是別人的情緒狀態。

    透過能夠理解別人的情緒狀態,我們才能夠衍生出進一步,能夠創造更好連結的回應策略,你想要有效並且系統性的學會怎麼樣辨識別人的情緒,並且給予最適當的回應嗎?

    如果這是你想要的,那就請你一定要把握,我在8月3號開課的【人際回應力】課程,這門課會用有系統的方法,讓你學會怎麼樣辨識別人的情緒,並且給予適當的回應,詳細的課程資訊與報名連結,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

    而且特別重要一點是,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名額也在個位數的倒數,所以這個時候如果你看到還有名額的話,就請你務必要把握這難得的機會,期盼我能夠在8月3號的教室裡見到你,那麼今天就跟你聊這邊了,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 提出假說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5-15 13:00:10

    異兇間 24 - 夢遊症之謎 (鍾馗) [國語]
    https://youtu.be/ULLj7gEuYM4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tammyleung96@yahoo.com.hk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夢遊之謎是一個困惑了人類幾個世紀的問題,它詭異而恐怖,在夢遊狀態下的人,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有點違反常理,更詭異的是夢遊醒後對發生的事情卻一無所知。
    多數人的夢遊是睡覺睡到半夜,在迷糊狀態中突然會爬起來東走西逛的,過一會兒又躺到床上睡覺去了。第二天,要是有人問他,夜裏起來幹什麼,他自己也會感到奇怪,回答不出來。而有些人的夢遊就比較危險了,他們會起來做飯,站到陽台上,出去逛街,甚至還有的會去磨刀!
    夢遊的人眼睛是張開的,為何對周圍的人視若無睹,但是對環境還有些反應,所以會自動避開阻擋物,不會跌倒。
    在夢遊所做的事情,比清醒時做的還要出色,比喻說夢遊時的力氣,身手,夢遊邏輯算數等,可以跟計算機相比了,如果說大腦還處於休息狀態,那麼是什麼讓夢遊的人如此出色。
    夢遊清醒之後,夢遊的人為什麼對夢遊的經歷完全沒有記憶。
    夢遊顯然是一種變異的意識狀態。患者與周圍環境失去了聯繫,他似乎生活在一個私人的世界裏。他的情緒有時會很激動,甚至會說一大堆的胡話,旁邊人很難聽懂他在講什麼東西。他似乎在從事一項很有意義的活動。這種活動往往是他壓抑的痛苦經歷的象徵式重現。
    夢遊症也可稱為睡行症,在小孩中比較常見,多發生在4-12歲的兒童;根據統計,10-30%的小孩有夢遊的經驗,通常長大後不再發生。

    中醫認為要解開夢遊之謎,還是要先了解人的生命內涵到底是什麼。關於人的生命,中醫與西醫的看法有很大不同。西醫只研究我們「有形」的身體;而中醫認為人除了「有形」的身體,還有許多「無形」的生命成份。

    有人提出,夢是一種無意識思維。這種觀點認為:夢遊來源於靈感或創造性思維,人在夢遊中排除了外界的干擾,聯想思維又特別活躍,不受邏輯思維和各種成見的束縛。白天的思索在夢境中繼續下去,豁然貫通的機會就比較大。然而,不管這種解釋是多麼合理,它也僅僅是一種假說,還有待於人們的實驗和考證。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