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疑似會引起腳趾的皮膚疹子
最近義大利、科威特和美國都有皮膚科醫師留意到,兒童、青少年無症狀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部分會疑似出現在四肢末端(尤其是在腳趾頭)出現疹子,有點像缺血/水疱的病灶,有點像血管炎。暫時稱為:COVID Toe, 或是acroischemia , perniosis...
新型冠狀病毒疑似會引起腳趾的皮膚疹子
最近義大利、科威特和美國都有皮膚科醫師留意到,兒童、青少年無症狀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部分會疑似出現在四肢末端(尤其是在腳趾頭)出現疹子,有點像缺血/水疱的病灶,有點像血管炎。暫時稱為:COVID Toe, 或是acroischemia , perniosis
根據兩名義大利皮膚科醫師Dr. Mazzotta及Dr. Troccoli這一篇比較詳細的病例報告,一名13歲的青少年,腳趾出現疼痛的病灶,5-15mm圓形、紅紫色的疹子.
過了兩天之後,出現全身肌肉酸痛,發燒的症狀。回顧他的接觸史,發現他的家人也有新型冠狀病毒的症狀。
所以推斷他也是受到感染。(但是他當時沒辦法確認篩檢,因為現在義大利混亂及嚴重的疫情關係)
根據這兩位義大利皮膚科醫師的描述,在當地的皮膚科討論社群當中,許多其他醫師也遇到類似的患者。大多是兒童以及輕症的患者會出現疹子在腳趾上,少數會出現在手指。部分過幾天會自動痊癒消失。
而科威特2名皮膚科醫師Dr.Alramthan, Dr.Aldaraji 所報導的兩名成人確診是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皮膚疹子的案例,分別是27歲和35歲的成人以手指的末端病灶來表現。很類似上述義大利的病例報告。病灶像血管炎一樣.
而之前在對岸有一篇論文,提到在部分患者也會出現末端缺血的症狀,估計跟凝血功能有關係。
但是那一篇報導是跟成人而且有嚴重症狀相關。甚至後續有產生 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
而美國兒童皮膚科醫學會,最近也留意到這一點,並且發出調查問卷。嘗試去統計這一個症狀出現的比例以及特徵。
歸納美國皮膚科醫師Dr.Amy Paller以及這一篇義大利皮膚科醫師的看法,兒童、青少年無症狀或輕微症狀患者,在早期或許可以看到腳趾頭有這些病灶,或許是一個早期的徵兆。但是還是需要更多數據以及統計。
而一篇看似不相關的瑞士的研究(Endothelial cell infection and endotheliitis in COVID-19),提出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內皮細胞傷害,只要有內皮細胞的地方,都有可能產生發炎的跡象,例如血管。而內皮細胞,也有新型冠狀病毒喜歡攻擊的大門:ACE2。
初步看起來,這要跟腸病毒做區別:嘴巴沒破洞、手肘膝蓋不會出現?手指出現機率低。
希望疾病管制署可以做出確診者相關症狀的統計
更新:今天4/23剛剛疾病管制署的記者會裡頭,張教授有提到:台灣確實有好幾位案例有出現類似的皮膚症狀
可以快轉到30:19那裡
https://youtu.be/qOw0_pyhkBY
各位也可以看一下 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 吳醫師的文章
https://www.facebook.com/141303546564690/posts/512631066098601/?d=n
和Icu醫生陳志金陳醫師的文章:
https://www.facebook.com/1536864699976440/posts/2525199801142920/?d=n
參考資料:
https://www.fip-ifp.org/wp-content/uploads/2020/04/acroischemia-ENG.pdf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111/ced.14243
https://jddonline.com/articles/dermatology/S1545961620P0444X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937-5/fulltext#.Xp_WJ5lpkyQ.facebook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220276/
http://www.syndicatdermatos.org/wp-content/uploads/2020/04/cp-covid-peau-6-avril.pdf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c2010472
描述性統計論文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20 個 #常見的統計錯誤,你犯過,或是犯了卻不知道嗎?⠀
⠀
MedCalc 的作者 Frank,在 Facebook 分享了一篇跟統計相關的文章,叫做「生物醫學研究文章中,連你都可以發現的 20 個統計錯誤」,很有意思。(連結請見原始貼文)
⠀
我(蔡依橙)認真看完後,覺得蠻不錯的,於是把這 20 個統計錯誤的標題翻成中文,協助大家節省時間,如果剛好有興趣的,可再針對該部分去閱讀原文。接著,分享一些我看完之後的想法。
⠀
⠀
1. 數值報告時,提供了不必要的精確。例如 60 公斤體重,硬要寫成 60.18 公斤。
⠀
2. 將連續變項分組,變成次序變項,但沒有說明為什麼這樣分。像是 CRP 不以數值去統計,而分成低、中、高三組,卻沒說明為什麼這樣分。
⠀
3. 配對資料,只報告各組平均,卻沒報告其改變。也就是只報告治療前血壓、治療後血壓,卻沒報告有多少人上升、多少人下降、平均下降多少。
⠀
4. 描述性統計的誤用,尤其該用 median (interquartile range) 的,硬是用成 mean +- SD。
⠀
5. 使用 standard error of the mean (SEM) 描述量測的精確度,而非 95% CI。
⠀
6. 只報告 p 值,卻沒提到差值以及臨床意義。
⠀
7. 誤用統計方式。尤其常見的是混淆有母數跟無母數統計方法。
⠀
8. 使用線性迴歸,卻沒有先確定資料之間是真的有線性關係。
⠀
9. 沒有使用全部的資料,然後又沒把去掉的資料「為什麼被去掉」說清楚。
⠀
10. 多組比較的 p 值校正問題。
⠀
11. 在隨機分組研究時,過於詳盡地比較了兩組受試者的基本資料,像是性別比例、年齡、體重、血壓等等,而且資料好得太奇怪。
⠀
12. 報告檢驗數值時,沒有定義 normal 與 abnormal。
⠀
13. 計算 sensitivity 與 specificity 時,沒有說明一些介在灰色地帶的檢查結果,如何呈現與去除。
⠀
14. 使用圖片與表格,只是為了儲存數據,而非以協助讀者理解為出發點。
⠀
15. 畫出來的數據圖,視覺主觀上給人的印象,竟然跟數據本身不同。
⠀
16. 在報告數據與解讀時,搞不清楚 units of observation 是什麼,例如心臟病的觀察研究,在 1000 個患者中有 18 位心臟病發,那 units of observation 就是 18。但如果這個研究是以診斷正確率為主,那 sample size 就是 1000。
⠀
17. 把不顯著的統計,或 low power,解讀成 negative,而非 inconclusive。
⠀
18. 分不清楚解釋性研究與實務性研究,前者為 explanatory / efficacy / laboratory,後者為 pragmatic / effectiveness / real world。嘗試兩種混著做,結果兩邊都做不好。
⠀
19. 沒有用臨床能理解的方式來報告最終結果。
⠀
20. 把統計的顯著性,當成臨床的重要性。例如:癌症用新藥治療,統計上很顯著的好,但追蹤了五年,患者只延長了七天的壽命。這就是統計有顯著,但臨床意義不大的例子。
⠀
⠀
🗨 我(蔡依橙)的一些想法
⠀
由統計專業人的角度,來看生物醫學發表,是很有警惕意義的,能讓準備發表的朋友,仔細看看自己是不是也犯了相關的錯誤。
⠀
但另一個角度看,作者也提到,這些錯誤在幾乎一半的生物醫學論文上反覆出現!這就代表,其實生物醫學論文要刊登,並不代表我們什麼錯都不能犯,相反地,這 20 個錯誤裡頭,有些就算犯了,也還是能被刊登。
⠀
以我們自己發表,以及過去協助同學的經驗來說,我會認為 2、7、10、14、15,是初學者也 #必須理解並避開的,其他的則是發表起步了之後,陸陸續續去注意,在往更高分期刊挑戰時,逐漸進步就行。
⠀
實務上,3 分以下的醫學期刊,幾乎沒有專門的統計查核,你只要能通過「一般同行」的統計知識審查就行。也就是說,我是一個放射科醫師,剛開始起步,投稿到放射科 3 分以下期刊,文章中的統計,只要「#一般有在做研究的放射科醫師」覺得可以就行,不見得要到「統計專家看過並挑不出毛病」。
⠀
對於初學者如何起步,實務的協助,新思惟規劃了各種類型的研究課程,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目前正在開放報名中的,有以下三場工作坊,歡迎您瞭解各課程的課綱後,評估挑選最符合您需求的內容,前來上課,讓我們協助您成功起步。
⠀
🟠 2021 / 11 / 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無經費、資源少也能發表,不用 IRB 且免收案的好選擇。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
🔵 2021 / 10 / 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全新改款!跟著國際學者走,讓你寫作投稿都上手。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
🟢 2021 / 10 / 16(六)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
把臨床上的各種想法,在 PubMed 化作專業生涯上的里程碑。
https://casereport.innovarad.tw/event/
⠀ ⠀
不只是說說而已,我們會舉實例,說明其意義、如何避開,在互動實作過程,實際由各位在自己的電腦上操作,從數據到軟體,從統計到繪圖,一次搞定,並避開常見錯誤,是真正以 #初學者起步 為核心的規劃。
⠀
⠀
二十個常見的統計錯誤,與實務寫作時的考量。
🔗 原始貼文 │ https://bit.ly/2WESphu
描述性統計論文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20 個 #常見的統計錯誤,你犯過,或是犯了卻不知道嗎?⠀
⠀
MedCalc 的作者 Frank,在 Facebook 分享了一篇跟統計相關的文章,叫做「生物醫學研究文章中,連你都可以發現的 20 個統計錯誤」,很有意思。(連結請見原始貼文)
⠀
我(蔡依橙)認真看完後,覺得蠻不錯的,於是把這 20 個統計錯誤的標題翻成中文,協助大家節省時間,如果剛好有興趣的,可再針對該部分去閱讀原文。接著,分享一些我看完之後的想法。
⠀
⠀
1. 數值報告時,提供了不必要的精確。例如 60 公斤體重,硬要寫成 60.18 公斤。
⠀
2. 將連續變項分組,變成次序變項,但沒有說明為什麼這樣分。像是 CRP 不以數值去統計,而分成低、中、高三組,卻沒說明為什麼這樣分。
⠀
3. 配對資料,只報告各組平均,卻沒報告其改變。也就是只報告治療前血壓、治療後血壓,卻沒報告有多少人上升、多少人下降、平均下降多少。
⠀
4. 描述性統計的誤用,尤其該用 median (interquartile range) 的,硬是用成 mean +- SD。
⠀
5. 使用 standard error of the mean (SEM) 描述量測的精確度,而非 95% CI。
⠀
6. 只報告 p 值,卻沒提到差值以及臨床意義。
⠀
7. 誤用統計方式。尤其常見的是混淆有母數跟無母數統計方法。
⠀
8. 使用線性迴歸,卻沒有先確定資料之間是真的有線性關係。
⠀
9. 沒有使用全部的資料,然後又沒把去掉的資料「為什麼被去掉」說清楚。
⠀
10. 多組比較的 p 值校正問題。
⠀
11. 在隨機分組研究時,過於詳盡地比較了兩組受試者的基本資料,像是性別比例、年齡、體重、血壓等等,而且資料好得太奇怪。
⠀
12. 報告檢驗數值時,沒有定義 normal 與 abnormal。
⠀
13. 計算 sensitivity 與 specificity 時,沒有說明一些介在灰色地帶的檢查結果,如何呈現與去除。
⠀
14. 使用圖片與表格,只是為了儲存數據,而非以協助讀者理解為出發點。
⠀
15. 畫出來的數據圖,視覺主觀上給人的印象,竟然跟數據本身不同。
⠀
16. 在報告數據與解讀時,搞不清楚 units of observation 是什麼,例如心臟病的觀察研究,在 1000 個患者中有 18 位心臟病發,那 units of observation 就是 18。但如果這個研究是以診斷正確率為主,那 sample size 就是 1000。
⠀
17. 把不顯著的統計,或 low power,解讀成 negative,而非 inconclusive。
⠀
18. 分不清楚解釋性研究與實務性研究,前者為 explanatory / efficacy / laboratory,後者為 pragmatic / effectiveness / real world。嘗試兩種混著做,結果兩邊都做不好。
⠀
19. 沒有用臨床能理解的方式來報告最終結果。
⠀
20. 把統計的顯著性,當成臨床的重要性。例如:癌症用新藥治療,統計上很顯著的好,但追蹤了五年,患者只延長了七天的壽命。這就是統計有顯著,但臨床意義不大的例子。
⠀
⠀
🗨 我(蔡依橙)的一些想法
⠀
由統計專業人的角度,來看生物醫學發表,是很有警惕意義的,能讓準備發表的朋友,仔細看看自己是不是也犯了相關的錯誤。
⠀
但另一個角度看,作者也提到,這些錯誤在幾乎一半的生物醫學論文上反覆出現!這就代表,其實生物醫學論文要刊登,並不代表我們什麼錯都不能犯,相反地,這 20 個錯誤裡頭,有些就算犯了,也還是能被刊登。
⠀
以我們自己發表,以及過去協助同學的經驗來說,我會認為 2、7、10、14、15,是初學者也 #必須理解並避開的,其他的則是發表起步了之後,陸陸續續去注意,在往更高分期刊挑戰時,逐漸進步就行。
⠀
實務上,3 分以下的醫學期刊,幾乎沒有專門的統計查核,你只要能通過「一般同行」的統計知識審查就行。也就是說,我是一個放射科醫師,剛開始起步,投稿到放射科 3 分以下期刊,文章中的統計,只要「#一般有在做研究的放射科醫師」覺得可以就行,不見得要到「統計專家看過並挑不出毛病」。
⠀
對於初學者如何起步,實務的協助,新思惟規劃了各種類型的研究課程,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目前正在開放報名中的,有以下三場工作坊,歡迎您瞭解各課程的課綱後,評估挑選最符合您需求的內容,前來上課,讓我們協助您成功起步。
⠀
🟠 2021 / 11 / 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無經費、資源少也能發表,不用 IRB 且免收案的好選擇。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
🔵 2021 / 10 / 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全新改款!跟著國際學者走,讓你寫作投稿都上手。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
🟢 2021 / 10 / 16(六)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
把臨床上的各種想法,在 PubMed 化作專業生涯上的里程碑。
https://casereport.innovarad.tw/event/
⠀ ⠀
不只是說說而已,我們會舉實例,說明其意義、如何避開,在互動實作過程,實際由各位在自己的電腦上操作,從數據到軟體,從統計到繪圖,一次搞定,並避開常見錯誤,是真正以 #初學者起步 為核心的規劃。
⠀
⠀
二十個常見的統計錯誤,與實務寫作時的考量。
🔗 原始貼文 │ https://bit.ly/2WESphu
描述性統計論文 在 PTT Gossiping 批踢踢八卦板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derekhsu:『#沒有使用NLP,#沒有使用機器學習,#沒有使用有效的字典來源與統計方式,換句話說,這整篇研究,就是 #一篇一點參考價值沒有的主觀研究垃圾,#垃圾,垃圾。重要的東西說三次。
https://i.imgur.com/g5MsBl1.jpg
不但是垃圾研究,作者可能還有閱讀困難。上面這篇文章,是在2021年2月1號發表的,當時是針對大國拿走疫苗小國拿不到在那邊靠背發言,現在的疫苗乞丐,是說台灣不買疫苗,只會拿人家捐贈的,這個作者,連時間先後的關係都不懂,就是看到想要看到的。
而第二篇「為何以色列可以拿疫苗」這件事,通篇都在解釋以色列是如何出高價,如「如何出賣個資,如何保證施打,如何在自願當一批大規模施打者」在做解釋,並且對那些質疑「為什麼以色列拿得到我們拿不到的原因」解釋,這些質疑者都是「事後諸葛」。
結果幫忙這樣說的人,被他後面下了這樣的結論 https://i.imgur.com/l9pG2Xu.jpg
這個 #蔡榮峰 居然還有臉說「#並不涉及立場斷」?????請蔡榮峰把全名打出來,國內是哪間學校畢業,國外是哪個學校畢業,你的碩士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是誰,讓我們看看是哪些人在教你作研究的。
還有資策會就算了,還資策會助理.... 阿....
老實說啦,蔡先生用PTT,是因為只有PTT資料好取得,現在都有API可以拿。另外,沒有NLP跟ML,是你不會。』
Re: [新聞] 國防院解析PTT輿論 作者:僅就現象描述性分析 https://disp.cc/b/163-dQRb |新聞原文【中央社報導】 https://disp.cc/b/163-dQRc
#PTT47 #PTT浪人47 #認知作戰 #林瑋豐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