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推拉式自強號班次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推拉式自強號班次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推拉式自強號班次產品中有1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8萬的網紅3Q 陳柏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你覺得台鐵的定位應該是什麼?】 台鐵408次列車撞擊入侵工程車事故已經第三天,我們可以看到鋪天蓋地的檢討,從隨便停車與拉手煞車的文化,到台鐵的組織再造不等,在如此重大的悲劇發生之際,我們都想找到一個罪魁禍首。待調查責任與事故原因,必定持續監督。 而今天想談一個根本的問題,什麼是台鐵的定位? ...
推拉式自強號班次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覺得台鐵的定位應該是什麼?】
台鐵408次列車撞擊入侵工程車事故已經第三天,我們可以看到鋪天蓋地的檢討,從隨便停車與拉手煞車的文化,到台鐵的組織再造不等,在如此重大的悲劇發生之際,我們都想找到一個罪魁禍首。待調查責任與事故原因,必定持續監督。
而今天想談一個根本的問題,什麼是台鐵的定位?
■交通革命,卻革了台鐵的命
如果大家看教科書,會這樣寫,台灣史上幾次空間革命包含:
1. 1908年縱貫線全線通車,西部交通從相距數天變成南北12小時內可抵達。
2.2007年高鐵全線通車,西部主要都市90分鐘內可達,成為一日生活圈。
在一個世紀的空間革命中,台鐵已從「領導革命者」的地位跌落,失去了中長距離聯絡的優勢,那麼台鐵應該要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我們更細緻的回顧1908~2007年之間台灣的交通史,粗略來說,前50~60年,是台鐵優勢的時代;而後40~50年,則是台鐵吃土的時代。
■大公路主義興起,擊垮台鐵也荼毒台灣五十年
關鍵的轉變就在1970年代,雖然台鐵在1973年~1979年完成了西幹線電氣化,然而在同時期,隨著南北高速公路通車,經濟成長帶動私家車輛普及,在政府採取公路建設與汽車工業發展優先的「大公路主義」下,鐵路的優勢快速被侵蝕。
在貨運方面,貨車取代鐵路運輸,侵蝕了台鐵長期的穩定收入;在都會區通勤方面,台鐵設備改善落後,客運支線不是廢線改公路,就是改為系統不相容的捷運,也未增加通勤路線或列車,在台灣都市化最快的年代,台鐵完全分不到這塊市場;而在長距離運輸方面,台鐵的優勢先是被高速公路侵蝕,最後又被高鐵重擊。 在貨運、短距離客運、長距離客運 連吃三拳,注定台鐵本業難以翻身。
■台鐵定位朝向中短程捷運化發展,為何難成功?
1980年代,政府開始推動各都會區的台鐵立體化,往往打著「城市縫合」、「減少平交道交通壅塞」的理由,已經完全是以公路的思維著想了。儘管後來推出「台鐵捷運化」政策,但在號誌行控未改善、列車車型性能差異過大、緩急不分離甚至缺乏待避線、營運人力不足等狀況下,就算是班次最密集的台北都會區,也和捷運系統的發車能力有相當差距。
事實上,所謂的「傳統鐵路」在號誌升級,閉塞機制改善,列車性能提升下,其實和「鋼輪鋼軌高運量」捷運系統是完全一樣的。就像是JR山手線可以做到11節車廂編成的電聯車尖峰相隔2分鐘發車,日運量400萬人,超越任何一條捷運路線。
然而,台鐵在西幹線,並未以這樣的思維「力拼捷運化」,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奇怪的,例如台中雖然高架化了,大部分的通勤車站都沒有待避線;通勤電車的調度不是在台中與高雄這些大都會區密集發車,而是從台中開到高雄;以至於離峰還是20~30分鐘一班車,完全稱不上「捷運」。
另外,適合台鐵競爭優勢區間的城郊鐵路,包含機場捷運、林園東港延伸這些新線建設,出自於對台鐵的不信任,地方或市民都寧可採取全新系統,或盡量延伸現有捷運系統,而不採傳統鐵路建設。這和德法的RER系統,或日本近郊鐵路+直通運轉的模式大相徑庭。
這並不完全是台鐵的錯,畢竟台鐵無法主導建設規格(鐵道局才能),蓋出來的東西不一定符合營運需求。加上台鐵還必須負擔許多政治要求,例如這站也要停莒光、自強號,這都讓台鐵的經營舉步維艱。
另外,由於台灣被大公路發展荼毒已久,各大都會區大眾運輸與行人自行車道發展極度落後,就算有車站,車站外的接駁,地方政府的城市規劃,都很難滿足TOD發展的方向。雖然台鐵手握都會區黃金土地,但一方面台鐵缺乏自行開發能力,二來就算是要開發恐怕也會被說成炒房炒地圖利財團。不論政府或民間,似乎都還沒有城市發展重回「軌道導向」的真正決心。
■在東部台鐵為何無法把握優勢?
當然,在東部台鐵相對有競爭力,諷刺的是,這來自公路建設的困難。
1980年完成北迴鐵路,1991年完成南迴鐵路之後,環島鐵路網完成。然而,東部運輸存在平假日落差極大的問題,通車不久,北迴運能就不堪使用,因而在1992年開始雙軌電氣化,2005年全部完工,接著又引入太魯閣、普悠瑪等傾斜式列車,嘗試再增加運能。
但在東部運能提升的過程中,花東電氣化先於雙軌化,車站缺乏待避線,與貨列排點上的衝突,樹林作為始發站導致樹林至南港間密度過大等這些問題卻仍然存在,也影響了發車密度的提升。修改機電與月台設施,讓列車編成擴大,理論上比傾斜式列車能帶來更高運能,但卻並未被優先考量。
當然,鐵路的建設成本、安全性、效率與環保性理論上都遠高於公路,繼續擴大鐵路運能,仍比擴建擴寬公路效益更佳。但花東城鎮或觀光區的「無縫接軌」轉乘系統,某種程度上卻付之闕如,若要暢遊花東,自駕便利性仍然較高。季節性波動的遊客,帶來商機,卻也排擠了本地人的使用需求。
若以東部鐵路具備的相對優勢,和大量的觀光資源,理論上政府與台鐵推動鐵道觀光,與補貼客運+共享/租賃運具,可以打造很好的低碳運輸體系,甚至能像JR九州一樣成為集團金雞母。
■未來的願景是「西高鐵東快鐵 」嗎?
在2020年環島鐵路電化完成,以及高鐵確定延伸屏東後,交通部提出了「西高鐵、東快鐵」的概念,為接下來的台灣鐵路網定調。
然而,高鐵到底要延伸到何種程度,西高鐵與東高鐵的分界線在哪裡?能否將轉乘最佳化?都仍然沒有確定的答案。不論是南港或屏東,都有延伸的可能。
另外,東快鐵除了要提升到160km/h時速(也是日本窄軌在來線的最高時速)以外,同時也仍須負擔區間車、貨列等不同需求,路線規格要改善到何種程度,也有待釐清。
由於東部極度仰賴長途客運的票箱收入,若是高鐵延伸東部,剩下的台鐵並不具西部還有捷運化與中短程城際運輸的需求,可能淪為政府的經營負擔,這都是在要求速度與品質以外,也需要考慮的。
■組織再造必須配合國家政策支援
在本次意外後,台鐵的公司化與民營化再次被提及。
然而我要強調的是,台鐵的定位與利基若不能確定,在運輸本業鉅額虧損的狀況下,再如何改造,經營都很困難。
國家政策必須確定的是:
1. 在西部,遠距離高鐵,中短距離台鐵,短距離捷運、公車的完整大眾運輸網建構。做好無縫接軌,逐漸取代私有運具,提升市佔率。
2. 在東部,軌道運輸先於公路運輸發展。提供觀光客區域內接駁機制,釋放聯外公路滿足在地需求。
3. 建立軌道產業與驗證機制,確立本土需求,並減少重置成本。
我們會看到,前瞻基礎建設的基本方向就是要以軌道發展取代大公路主義,扭轉過去台灣的長期發展失衡。前瞻預算的問題只在投資優先順序(包含優先升級到ETCS level 2的閉塞控制等機電更新),以及增加運量的效率問題(包含優先進行緩急分離與增設待避軌,並改善調度區間問題),而不在總額投資過多。
如果我們並不願意推動軌道為主的都市發展導向,不願意讓台鐵透過土地開發與都市更新獲利與獲得運量,地方與中央無法推動大眾運輸系統的配套,那再要求台鐵做這做那,都只是凌遲已經被砍到見骨的台鐵。
而由於台鐵是全台覆蓋最廣的軌道系統,負擔了城鄉平衡的角色,存在一定的公益性(例:民營公司才不需要優先賣票給花東鄉親);要提升經營彈性,公司化(維持官股)是比較可行的方式。
鐵道局-台鐵公司的關係,就會變成類似捷運局-捷運公司的關係,由鐵道局興建,政府持有軌道所有權,並交給公司管理營運。若公司化經營順利,遠期可再考慮「車路分離」之民營釋股模式,確保軌道興建與維護之持續。
以上這些政策面的方向,說來容易,也早有人提過,但遭受的阻力卻是無比巨大。
我們都知道台鐵不論在組織管理、內部部門的協調上,都有問題,但如果是推動改革,要給軌道發展一個看得見的未來,讓台鐵足以生存與茁壯,這應該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方向。
推拉式自強號班次 在 法學博士石人仁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太魯閣號54人身亡 年紀最小僅6歲
清明節連續假期首日,台鐵自強號太魯閣408班次自樹林開往台東路上在花蓮大清水隧道意外出軌,1至4節車廂已全數救出,4至5節車廂變形搶救中,稍早消息為36人無生命跡象,目前已確定34人身亡。其餘72受困待救,傷者人數破百,有61人送醫。工程車滑落鐵軌,太魯閣號迎面撞擊。這起太魯閣號出軌意外,目前了解疑似就是一旁的明隧道工程,當時工程車停在邊坡,卻沒有停好,造成車輛滑落到鐵軌,才釀成事故,目前駕駛已經被帶往崇德派出所偵訊。台鐵太魯閣號408車次(樹林到台東)於花蓮大清水隧道內,因為撞擊到掉到鐵軌的貨車才會發生意外。
太魯閣號列車行經該路段時,幾乎都以全速前進,時速約125公里,加上兩隧道間視野較差,不排除當司機員看到工程車時,已來不及反應。警消人員指出,傷亡集中在第8、第7節車廂,目前至少37人無生命跡象、70人受傷,另外還有上百人待援。
疑沒拉手煞車!釀太魯閣號大劫 肇禍包商偵訊中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402002388-260405
❤️清明連假首日,今天上午9時許一班從樹林發車至台東的408太魯閣號行經花蓮秀林鄉和仁路段,即大清水隧道內撞擊在清除落石的工程車,導致列車出軌事故!
依花蓮消防119通報,事故地點在大清水隧道內,現場有多節傾斜及人員受困。經現場消防人員無線電通報,4、5節車廂需要破壞器材支援,已知1人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2人受傷。目前消防局會同衛生局趕抵現場搶救。
台鐵局表示,太魯閣上午9時28分於崇德及和仁間東線 (k51+250)發生出軌事故,第2、3車出軌、3至8車在隧道內,即時起成立一級應變小組,並請運安處出動調查。
台鐵太魯閣號408車次(樹林往台東)於花蓮縣大清水隧道出軌,造成車輛擦撞隧道壁、4至5節車廂變形,目前已知超過30人失去生命跡象,司機員也傳出死亡。
台鐵稍早表示,列車長一度卡在車廂中受困,司機則失聯。不過根據了解,台鐵公布的死亡名單中,有包含袁姓司機。
根據本報調查,該司機為台北機班的袁姓司機。台鐵司機員說,還在等台鐵應變中心正式宣布,希望還有奇蹟,現在難過地說不出話,「是新婚的年輕司機...。」
據了解,司機的家屬都非常難過,同樣希望等待奇蹟。
台鐵證實,事故司機殉職,旁邊機車助理受傷,後續會幫忙撫卹等處理。台鐵也說,昨天台北機務段才開心迎接EMU900型新車,就發生這樣的事故,感到很痛心。
不具名司機表示,看到事故現場照,機車頭整個爛掉,就知道「司機一定躲不掉」,感到很痛心,現在去執勤也怕怕的,希望不要再有憾事發生。
台鐵太魯閣號408車次花蓮大清水隧道遭工程車撞擊出軌,李姓列車長說,事發時列車急煞,人在第1車的他感受到劇烈撞擊,下車後發現後面車廂的人出不來,由於每車廂都坐滿,約200人受困。脫困吳姓旅客說,「我脫困了,但不敢目睹現場,很多人躺著」、「現場一片漆黑,大家不知所措」。
在秀林鄉台9線115公里旁,台鐵北迴線「大清水隧道」南向,今天早上7時11分從樹林開往台東,約9時28分在清水隧道出口外遭工程車撞上,造成車輛擦撞隧道壁,第2、3車出軌、4至5節車廂變形,需要破壞器材支援,3至8車卡在隧道內,呈現前後擠壓狀況,死傷較為嚴重。
台東吳姓民眾說,他從松山搭408次太魯閣號準備回台東,進入花蓮後,忽然聽到撞擊聲,一陣暈眩,清醒後,車廂停電,大家用手機互相關心,他坐的車廂變形,乘客受困在裡面。約1個小時後,部分旅客陸續脫困,他走出隧道。
另一名邱姓乘客驚魂未定地表示,當時列車突然緊急煞車,等到列車停止後,才知道發生意外,列車長第一時間先疏散民眾,沒有受傷的民眾自行走上馬路。
一名被救出的女乘客說,她和丈夫準備回台東掃墓,火車開到隧道前先聽到很大的撞擊聲,接著後面車廂推擠,他們是用行李打破車窗才脫困。
408車次李姓列車長事發後表示,事發當下,列車緊急煞車,人在第一車的他感覺到劇烈撞擊,車體觸動。下車後發現後面車廂的人出不來,第4車至第8車都在搶救中,由於每車廂都坐滿,還有站票,約200人受困。
推拉式自強號班次 在 伍麗華|Saidai / Resere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潮州<—>知本,環島鐵路電氣化最後一哩路走了40年,今天早上2020年12月20日上午7:33,隨同交通部林佳龍部長等人,我從屏東搭上首發南迴電氣化列車,穿越中央山脈到台東,代表族人參與這歷史的一刻。
這最後一哩路,總長123.4公里,在地圖上呈現出一條「微笑線」。我告訴記者:過去有許多族人,透過古道翻山越嶺跨越中央山脈二側遷徙、通婚,留下密不可分的脈絡;如今有了更快速便捷的交通工具,除了班次增加、時間縮短、更加環保,還讓許多親族有更方便的交流。
這條微笑線,普悠瑪及推拉式自強號都將投入營運。此後搭乘台鐵和高鐵環島只要9小時,全程搭乘台鐵環島11.5小時,進入全台一日鐵道生活圈新願景。
至於大家最在意的訂不到票,未來四年內,將陸續增購600個車廂(12車廂/列車x50列車)逐步充實載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