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推崇備至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推崇備至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推崇備至意思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戰略模糊與神聖承諾:我們該如何看待美國近日連番發言?】 美國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在白宮記者會上把台灣和以色列並列,說美國對兩國的承諾「神聖不可侵犯」,且總統拜登在ABC的專訪上面直接把台灣跟日本及韓國並列,表示美國會用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集體防衛)的神聖承諾來回應外來侵略。接連兩天對台灣的地位...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碧江金樓位於佛山市順德區北滘碧江,屬明清時期建築,已有幾百年歷史。金樓古建築群由泥樓、職方第、金樓、南山祠、見龍門、亦漁遺塾、慕堂祠、磚雕大照壁和三興大宅等等多座建築組成。集中了宅第、祠堂、書齋、園林等功能,保留著乾打壘、蠔殼牆、水磨磚、“鑊耳山牆”等等嶺南特色的古建築實物。珠江水鄉的古建藝術和官宦...
推崇備至意思 在 P L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3 18:55:13
最近很多人在Facebook講,疫情之後,第一時間與某某做甚麼,與某某去那裡旅行。 有不少人說想去台灣。 歐洲美洲元氣大傷,就算疫情可以在今年Q3受到控制,恐怕仍需要一段時間復元;亞洲呢,也好不了多少,相對抗疫方面做得比較成功的台灣,或會是最早解封的地區(個人認為)。 有網民說到,第一時間要去保...
-
推崇備至意思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6-10-31 20:27:36碧江金樓位於佛山市順德區北滘碧江,屬明清時期建築,已有幾百年歷史。金樓古建築群由泥樓、職方第、金樓、南山祠、見龍門、亦漁遺塾、慕堂祠、磚雕大照壁和三興大宅等等多座建築組成。集中了宅第、祠堂、書齋、園林等功能,保留著乾打壘、蠔殼牆、水磨磚、“鑊耳山牆”等等嶺南特色的古建築實物。珠江水鄉的古建藝術和官宦儒商的文化積澱,在這組緊湊的古建築群中體現無遺。古建築群的最亮點金樓,原名賦鶴樓,樓內裝飾著金碧輝煌的木雕,據說是因清末名臣戴鴻慈之女嫁入職方第,作為嫁妝與贈。而民間有“金屋藏嬌”的之傳說。巧奪天工的金木作,幾乎包羅了木雕藝術中的所有手法。尤為難得的是木雕全部採用中國傳統題材,滲入了外來的藝術風格,以實物印證了嶺南文化的發展史。院宅內還保存著當年劉塘、宋湘等清代名家為這個家族題寫的木、石匾額和戴鴻慈以及多位清代順德進士、舉人題贈的書畫翰墨真跡,加上大批原汁原味的清代傢俱、珍稀的清代官轎、跋步床(千工床),遊客登臨,可親身鄰略昔日珠三角富庶人家的生活,認識嶺南文化在建築藝術上的建樹。
主要景點
推薦一:金屋藏嬌的傳說--金樓以貼金得名,卻憑藏嬌聞名於世。相傳當年慈禧的幹女兒、法務大臣戴鴻慈的女兒戴佩瓊下嫁曾任兵部員外郎蘇丕文的大曾孫蘇伯雨,蘇家大少蘇伯雨將戴佩瓊安置在金樓之中伴讀,夜夜有美人紅袖添香,故傳有金屋藏嬌的佳話。
推薦二:三口井--因為用做書樓,又是木制結構,所以一個小小的碧江金樓,就修有三口井:院子裏的井、正廳裏的井以及頂部的藻井。天花上做了一個貼金木雕的藻井,它以九龍爭珠為題材,還真有點北京故宮的味道。而它就是主人用來“克火”的風水設計。細心的朋友還會看到在藻井中央有一個很粗的大鐵鉤,這是用來吊燈的。以前這裏用鐵鏈吊著一盞巨大的玻璃吊燈,據說有48釐米直徑、60多斤重。按照五行的說法,木被火克,而火又被水克,院子裏的井和正廳裏的井主要用來防火、降溫。
推薦三:鬼斧神工的木雕--這樓上的裝修佈局,取意於古時珠江上的遊船——紫洞艇。雅集(接待客人、以文會友的場所)是整座金樓的精華所在,這裏的傢俱、木門窗、木屏風大多是採用紋理細密光滑的酸枝木所造。酸枝木在經過刮磨後,表面如同鏡面一般光彩照人,觸摸起來質感細滑清涼,從視覺和觸覺上都能感覺到一種深厚含蓄的美感。如果再在上面貼上一層金箔,一入此室,便有一種富麗堂皇卻不失華貴雍容的感覺。不過遊客們大多料不到,金樓精華中的精華並不是這炫目奪眼的黃金裝飾,而是其中鬼斧神工的木雕工藝,仔細環顧四周門窗,便會發現小小的方寸之地竟然雕刻著大千世界,花鳥魚蟲,應有盡有,而且動物姿態生動,神態逼真,植物巧奪天工,栩栩如生。
推薦四:講究的擺設--金樓中有不少講究的擺設,比如跋床,它比一般的床要寬許多,而且有兩道屏風,兩道屏風中間是給婢女站立服侍用的;比如八角窗,是向兩邊滾動推開的,意思是八面威風;比如古代的保溫設備,在兩層包裝之間填上滿滿的棉絮,以達到阻止熱散發的功效。
推薦五:文人墨寶--清朝中期的碧江是儒鄉,讀書風氣濃烈,很多家的天井中都種植著龍眼和桂花,取一個攀龍借貴(桂)的祥瑞。當時鄉中有“家無讀書子,功名何處來”的傳統,因此,對知名的文人是推崇備至,蘇家把書樓建設得如此豪華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讀書人在碧江的地位。正是因為這種學風,很多文人在碧江留下了足跡,在金樓,你可以發現很多熟悉的名字,例如宰相劉墉,“翰墨丹青事事妍,湖山佳處寄才賢。幾回禪院花爭發,一夜山堂月正圓”。例如當時嶺南著名的文人張岳嵩,“漢江東去有高臺,煙樹蒼蒼楚望行。老馬銅蹄訪北塔,少年齊唱晤鷹來”。
推薦六:碧江版“清明上河圖”--清代道光年間,蘇家有子蘇鶴,號二悟坡道人,作二十四詠,概括碧江當地的人文自然景觀,並以此詠為線索,雕作銅壁,重現歷史上的繁華碧江。 這幅碧江版的“清明上河圖”長23•8米,高1•5米,上面所繪風景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推薦七:鑊耳山牆--是珠江水鄉地方富戶人家的特色建築。而屋脊有一條黑色的雕塑,這就是官宦人家專用的“龍頭鳳尾”屋脊了。大家細心看,左邊抽象的龍頭高高昂起,還有兩個小爪用力地撐住屋脊,尾部的設計就象鳳凰彎卷起來的羽毛。這樣的屋脊在我們這裏共有三條,另外的兩條在泥樓及其旁邊的樓房上,等一下大家要留意了。據說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建“龍頭鳳尾”屋脊,而這座職方第的主人蘇丕文,就是當時大清兵部職方司員外郎,位居三品官銜。職方第的名稱也就是由蘇丕文的職銜得來的。
推薦七:四柱大廳--特色還在於廳前建有過亭和牌坊。一般宅第的過道都只建成走廊,而職方第裏就把大廳前兩邊的地方做為過亭,又稱為香亭。過亭是借用牌坊背面的牆身和四柱大廳的前簷設計成的,另外兩面做成木制扇門,開時可作過道,合時就是一個獨立的小廳。這樣既增加了室內可使用空間,也使大廳與前面的建築連結得更加緊密,從美觀上考慮,它們就像是大廳延伸出來的兩隻手臂,令大廳的結構更加穩重大方。正對大廳的這面牆被建築成牌坊。一般的牌坊都是為家族共同所有而建在村口之類的地方,要建這種私人住宅內的牌坊必須要有相當的功名作為資格。現在請大家抬頭看一下,牌坊後的小天井上還有一個歇山式的屋頂,它建在牌坊和過亭的頂上,僅以四點磚柱支承。一百多年來它巋然不動,即使是十級的颱風也未能動它一絲一毫。不少國內的古建築專家來到這裏,都要驚歎這個牌坊的設計巧奪天工呀。不過,細心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左邊磚柱上的橫樑已有一點點的向外傾側及開裂,這是近幾年修楫時搭建木排柵導致的。幸好及時發現和補救,才使這座古建築得以完整保存下來呀。大家請注意一下牌坊頂上的一組木雕,尤其是中間這個內外兩層相套的圓形的抽象八卦圖案。這個木雕的內層原來是可以轉動的,據說以前的主人每年都要按照該年的風水運程,轉動內層的木雕以趨吉避凶。不過,經過這麼長時間,這個木雕原本已經損壞了,現在雖然修復了原貌,但也再不能轉動了。在走過這個牌坊之前,我們再看看後額上寫著“退讓明禮”,它是由道光三年進士、主講豐湖書院的鮑俊題寫,他是香山人,也就是現在的中山人吧。走過牌坊,回頭再看,牌坊前額是“視履考祥”,題寫的是南海人熊景星,他是晚清廣東著名書畫家。這兩個橫額是要教導蘇門子弟出門去,要待人謙遜有禮,回家時要檢討自已的衣冠和行為舉止。
推崇備至意思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戰略模糊與神聖承諾:我們該如何看待美國近日連番發言?】
美國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在白宮記者會上把台灣和以色列並列,說美國對兩國的承諾「神聖不可侵犯」,且總統拜登在ABC的專訪上面直接把台灣跟日本及韓國並列,表示美國會用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集體防衛)的神聖承諾來回應外來侵略。接連兩天對台灣的地位發言,著實令人震驚。
在這邊我們來進一步分析這些發言的意義。
▍1、台灣與以色列
台灣和以色列有很多相似之處。最常被人提到的相似點包括都是面對強敵的小國,無論「強敵」是單數或複數。這也是為什麼蔣介石在六日戰爭(1967年6月)後對以色列推崇備至,希望能用以色列經驗反攻大陸。
不過對美國而言最重要的相似處,就是這兩國都是「夥伴」(partner),也可以說是「非正式盟友」,即沒有軍事同盟的盟友。這使得美國對這兩國遭到入侵是否會直接出兵防禦,都採取「戰略模糊」政策。今天或許很少有人會懷疑美國會守護以色列的決心,但其實幾次中東戰爭下來,美國也沒有真正派兵救援。最危急的「贖罪日戰爭」(1973年10月)期間,美軍也只有發動「五分錢救援行動」(Operation Nickel Grass)為以色列運送物資,並以第六艦隊護航。這其實就很接近有些台海戰事想定中,美日聯軍對台灣的援助方式。
以美國和以色列之親近,就算北約盟國不希望以色列加入,美國也大可與以色列締結雙邊軍事同盟。當然,以色列歷年的戰績已證明其中東第一軍事強國的地位。今天的以色列不去打別人就很好了,或許還不必太擔心以色列被入侵到需要美國救援的情況。美國的以色列政策和對台灣的「戰略模糊」差不多,美國也會擔心和以色列正式同盟,會形成「尾巴搖狗」的窘境,讓美國被逼得要和中東週邊國家開戰。所以美國寧願提供大量美援、賣給以色列最先進的武器或進行技術轉移,也不在以色列駐軍,至多就是在以色列設置「供應盟軍戰爭儲備計畫」(War Reserve Stocks for Allies,WRSA-I)。這也是為什麼不管是在美國的政策圈、或者是台灣一些相關的投書討論當中(例:李喜明總長和2049研究所的研究員Eric Lee在NBC的投書:https://reurl.cc/83Ee3j ),也都建議美國在台灣設置供應盟軍戰爭儲備計畫(WRSA-T)。
說到戰略模糊,以色列情境下的戰略模糊其實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以色列不承認也不否認是否持有核武,不過全世界都相信以色列可能有為數不少的核武庫。當年美國雖然不鼓勵,但是在一群曾經參與曼哈頓計劃的猶太科學家幫助下,美國發現時也為時已晚了。據說艾森豪在卸任時留給甘迺迪的訊息中,就包括以色列疑似發展核武的情報。最晚大概在尼克森上任前,以色列就成功發展出核武了。這倒是以色列和台灣比較不同的,就是美國對以色列的核武計劃相當程度默許,但對兩蔣的「新竹計劃」和「桃園計劃」卻是強力阻擋 。
無論如何,台灣和以色列相提並論,這在美國官方的發言當中是相當罕見的情形。眾所皆知,以色列和美國之間的連結相當深,猶太裔的美國人在美國外交政策(和其他各領域)的影響力是非常巨大的,台灣能夠和這樣子強大的盟友直接放在一起,對台灣來說實在是被提升了很多位階。或許我們也可以說,對台灣來說,以色列與美國之間的外交關係會是美國所投射的與台灣夥伴關係的最理想型態(ideal type),也就是說,我們在外交關係與國安政策上面可以努力的目標。
▍2、台灣與北約
拜登在ABC的發言應該是震驚了許多人,很多人會問說,那到底美國的一中政策和戰略模糊是否改變了呢?台灣真的變成一個北約等級的盟友嗎?
我們常常提,一中政策和戰略模糊是一個很大的框架,而且也從來沒有明講過到底邊界是什麼。我們認為,這樣的大框架短期內還是不會改變的,例如拜登雖然說到美國會根據公約第五條去「回應」針對日本、韓國、台灣的外來入侵,但還是沒有明講說是怎麼個回應法。因此,如果要講說美國終結戰略模糊,可能還有一段路要走。
此外,我們上一篇文章並未表示台灣因為拜登的言論而自動升級成為北約的一員,明顯的,拜登當時是提到南韓日本這些「非北約會員國」。令人驚訝的點是,這兩個國家皆與美國簽署軍事條約,卻將其與台灣並列,還提到集體自衛權回應台灣問題。儘管事後有資深官員出面澄清對台政策不變(其實早可以預料到),但他也未對總統發言一事多作解釋,白宮發言人方面則是把既有政策內容拿出來念了一遍,也沒有回應去評論總統(層級上也不合)。目前似乎僅有學者(如葛來儀)出面指出拜登是口誤。
我們認為,重點不在美國對台政策的「變」,而在「不變中的細微變化」。
我們並不認為拜登的回應是沒有意義、隨意講講的。正如先前討論一中政策的時候談到的,即使大框架沒有變,我們還是可以去看方向性。拜登在ABC的講話是有高度的政治意涵,表示風向的確是往那個方向走,而不能只從「不變」來解讀。
試想,主持人的問題是明確地去問台灣,那麼拜登沒事幹嘛提北約?正如同蘇利文在白宮的回答,記者也是明確問到台灣,蘇利文沒事幹嘛提及以色列?
當然兩者非同一事件。蘇利文發言並未被撤除,而拜登言論被以「政策未改變」來做澄清,前者是行政部門的決定,而後者就比較有可能是意外。但就算是再怎麼無心、再怎麼口誤,很難想像茲事體大的大西洋公約第五條的集體自衛權,會在美國完全沒討論的情況下主動講出。即便行政體系事後還是出來念一遍那些既定的政策言詞(美國的一中政策不變、對台的承諾不變unchanged),這樣的「承諾」在短時間內,可能並不會牽涉到台灣的法理地位、也不會打破當前的戰略模糊與中美對峙的狀態。但可以看到整個風向和氛圍是在改變的。
或許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美國如此大動作、用最高層級來回應疑美論,到底是要講給誰聽的呢?
#應該很明顯講給某個亞洲強國聽的吧
從白宮國安會到拜登本人的回應,其實重點都一樣:阿富汗局勢不能拿來直接套用在台海,美國對台灣的承諾是很堅定的。
我們認為,與其在國內鼓吹失敗主義、講著會被遺棄,台灣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更加了解美國的國家利益是什麼、看清楚國際政治的發展、持續增強自己的實力,包括經貿實力,文化軟實力,當然還有自我防衛的能量和意識。蔡英文總統日前已講過:「台灣唯一的選項,就是讓自己更強大、更團結、更堅定保衛自己,自己不作為,只依賴別人的保護不是選項;仰賴沒有價值做基礎、而且對台灣不放棄用武力的人的一時善意或施捨(大家可以思考是在指誰),更不是選項。」
了解大國之間的政治角力以及大國的利益所在,我們更能夠知道該怎麼做政策上的調整。
*關於阿富汗情形和回應疑美論,請見我們前一篇〈台灣該如何看阿富汗事件〉
(https://reurl.cc/VE9loY。)
*拜登發言詳解(施鹽!),推薦閱讀 TaiwanWarmPower :https://reurl.cc/LbyVX9。
#好多人超愛講美國口惠實不至
#這是馬英九的名言耶
#台美關係有各種官方與非官方交流還有各項軍購
#別再說美國什麼都沒做了
✨ 觀測站傳送門:https://linktr.ee/us.taiwan.watch。
✨ 小額支持觀測站:http://pros.si/ufjkk。
推崇備至意思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香港人如何面對2047問題
近日香港社運終有點偃旗息鼓的迹象,整個社會都非常疲倦,真的需要休息了!林鄭犯下彌天大錯,但明顯因中央仍未批准辭職而被迫做下去。她開始嘗試派糖,建立所謂對話平台,在十月的施政報告中,必有更多紓緩民生問題的措施。如能改善民生,尤其房屋(需時甚長),當然是好事,但抱歉,對解決今次社運的核心政治問題,幫助甚微。
香港是個19世紀,兩次鴉片戰爭,歷史遺留下來的畸胎,亦正因如此,香港才這麼獨特、迷人,和具有價值。但既然DNA是畸形的,怎可能成長為一個完全「正常」的社會(當然沒有絕對定義) ?
上周已敍述過1980年代初的故事,香港開始擔心九七問題,出現移民潮,社會和金融市場漸趨不穩定,港元兌美元滙率由5.6跌至9.6,後來推出聯繫滙率,才穩定下來。政制方面,更需等到鄧小平先生推出「一國兩制」,得到50年不變的承諾,香港人才放心,更開始大量投資到內地,建設祖國。所以我認為「一國兩制」,其實是為九七前,而並非九七後所設計的。回歸後第二天,即碰到亞洲金融風暴,衰足6年,到SARS後才開始復蘇,即使不是「一國兩制」的錯,但最少可說「腳頭」非常差。
兩個權宜之計 深種不穩禍根
上周也提過聯繫滙率和「一國兩制」,這兩個權宜之計,雖有效穩定上世紀80年代香港人的信心,但亦留下一大堆嚴重的後遺症,亦是現在香港再趨不穩定的禍根:
(1) 聯繫滙率有助穩定投資者信心,非常適合香港的開放式經濟,更對中國吸收外資非常有幫助。但由於過去35年,大部分時間中國的增長率和通脹都遠高於美國,而香港經濟跟內地的經濟愈來愈密切,本需要較高息口來壓抑通脹和更重要的地產泡沫,但在聯繫滙率機制下,貨幣政策早已「外判」給了美聯儲,息口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15厘以上,跌至GFC(環球金融危機)後的零利率,再加3輪QE。結果就是全球最昂貴的樓價,和最不合人道的人均生活面積。
(2) 「一國兩制」的2047時限問題。自回歸後,香港已不再是英國羞恥地搶來的所謂borrowed place,但竟然奇怪地竟仍活在非常有限的borrowed time。即使當年英國租新界,年期都有99年,但「一國兩制」竟然只有50年,即僅現在香港人均壽命的60%左右,對現在才十來歲的年青人來看,怎可以不擔心?過短的時限設計,是個極奇怪和嚴重的漏洞,即使深圳作為一個經濟特區,都沒有限期,為何已變回中國永遠屬土的香港,仍需再次面對此「租約期滿」問題?
(3) 《基本法》奇怪地也似乎故意留下多處憲法上的重要空白,包括23條,和更重要,如何達到普選的方法?為何當年不索性訂下一套完善的選舉法,或最少說清楚一條路線圖和時間表?在任何地方,從來修憲都是一件極困難的事情。美國無法修憲控制槍械,就是個好例子。理論上,設計雙普選並非修憲,仍留在一國兩制和基本法框架內,但實際上只是完成廿多年前,仍未完成的立憲工作。
貨幣貶值戰 聯匯將成犧牲
解釋完憲制問題的歷史根由,再探討一下未來吧。
我對聯繫滙率的觀點,大家都應該清楚。知道它的壞處,在適當時間可以檢討,但在危急時刻,絕不可碰。聯繫滙率,簡直是穩定香港的最重要支柱之一,尤其在連法治都已嚴重受損的今天。
我從來不擔心Kyle Bass之類的三流外國勢力來衝擊聯繫滙率,即使索羅斯(一流)也不怕。我最怕的是人民幣的半主動/半被動貶值,如真的只是一次性微調還好,但如不幸成為長期政策,真的以貶值來打愈來愈全球化的貨幣戰,我就非常擔心聯繫滙率將成為這場戰役的犧牲品。這不會是一個單純的經濟決定,必將是綜合經濟、外交和內政考慮的複雜決定,包括為何繼續支持美元為國際儲備貨幣,和內地人對香港的看法。
如果你認同現在香港的情况有點類似上世紀80年代初,面對九七問題,人心惶惶,動盪要等到出了「一國兩制」計劃才可平復下來。那麼是否現在的社會動盪,即使短期稍為平息,但除非2047的期限問題,得到明確解答,長期不安仍無法解除,社會動盪的頻率和幅度,必將隨着時間而加密和加劇?
大家可能有點猶豫,現在距離2047年仍尚有28年,比上世紀80年代初相對1997的時間點為早,是否太早杞人憂天?今次危機的導火線當然是反修例,因元朗事件而變為反警察暴力。但歸根究柢,最重要訴求就是真普選,亦認為有了真普選,才能保障其他權利。
但試想一下,如未能解決2047年這個期限問題,即使在3年後的下一屆特首選舉前,爭取到某形式的普選,有多大意義?還記得1997年前,英治年代最後一屆立法局選舉?彭定康取消功能組別,全部議席變為直選,遭中方指摘為故意搞局,結果「直通車」通不了,回歸後,馬上解散立法會,需要重新再舉行選舉,連功能組別制度都起死回生,一直沿用至今。我仍然主張先重啟普選立法會的討論,因為明年已到選舉,亦應較少爭議性,但或需要修改831框架。
所以即使能夠落實任何形式的普選制度,但如沒有能夠成功穿越2047年的擔保,結果也是徒然。如得到的只是短暫限於2047年前的普選制度,之後徹底取消一國兩制,更必令人失望和不滿。
所以這個看似仍有點遙遠的2047問題,最好能在不久將來內得到解決。如未能做到,恐怕社會動盪,不會完全平息,甚至愈來愈差。
3條出路 港獨危險難行
香港大概有3條政制出路,但機會並非均等。
(1) 不忌諱,少數極端分子其實是在追求「港獨」,成功機會絕對是零,亦當然極度危險。撇開民族大義,連食物和水源等實際問題都不講,只用兩段英治年代歷史來證明此舉的危險和不可行性。
1941年10月,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英國首相邱吉爾,雖很早在內閣會議上已承認軍事上,香港是無法抵禦日本侵略,但仍殘忍地增派兩營加拿大兵來港,近2000人。結果到了12月8日,即偷襲珍珠港的翌日,日軍果然從深圳發動攻勢南下,不到兩日已佔領新界九龍,但港島仍堅守至聖誕節才投降。聽過不少長輩講這場慘烈港島防衛戰的故事,缺食水和糧食,更遭不停炮轟。英勇的加拿大軍死傷慘重,近300名戰死,其後再有200多名死在集中營,他們都葬在赤柱軍人墳場。
第二個例證是1980年代初的中英談判,英方從未認真考慮過保留從《南京條約》得來應為永久割讓的香港島,和經《北京條約》得到的界限街以南九龍半島,因為他們知道香港仍是個無法防禦的地方。從1949年起,新中國早已否定清廷簽下的所有不平等條約,但實際上仍尊重英國在香港的管治權。結果是等到了1997年新界租約期滿時,就收回整個香港。
有少數人更妙想天開,希望美國插手香港。但可以告訴大家,表面上不少美國政客針對中國,但私底下,我接觸過的美國高官和政客當中,不少都和中國有不錯關係,甚至金錢來往。
隨便舉兩個例子,昨天說美國應跟香港人站在一起,對抗北京的參議院共和黨大多數領袖Mitch McConnell,他是靠老婆運輸部長趙小蘭發達的,大量選舉經費亦來自老婆外家。早前,《紐約時報》曾作深入調查報道,披露趙小蘭爸爸,船運大亨趙錫成的大部分資金來自中國的銀行,業務亦以中國為主,他更是某前領導人的同窗兼好友。 美國前副總統Joe Biden,他兒子的私募基金,從2013年至今已接受了超過15億美元的中國資金。
我更求神拜佛,特朗普千萬不可插手香港。兩星期前,他在接見巴基斯坦總理Imran Khan時,隨口說他願意充當巴基斯坦跟印度在Kashmir(克什米爾)邊境問題上的調停人。印度總理Modi認為此舉為干預內政,即時取消整個Kashmir實行了70年的一國兩制(Article 370),拘留所有政府高官,執行軍事戒嚴。同樣,如特朗普干預香港事務,只會令到情况更差,主權遠比貿易重要。
(2) 有些人希望大致上不變形,不走樣,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一國兩制」可獲得續約,因為2047年的時限實在太短。當年鄧小平也口頭上答應過如有需要,可給予更多時間,但可惜沒有寫下來。在現今情况,我認為以同樣條件來「續約」的可能性不太大,且機會肯定因近月事件而降低不少。
首先既然香港已回歸22年,竟仍可活在borrowed time之下已相當奇怪,為何中央會讓這歷史遺留下來的畸形情况再延續下去。有朋友妙想天開,問有沒有可能,香港人以交稅來交換「續約」?中央絕不缺錢,根本不可能動之以財。且看丹麥,也絕不會考慮特朗普神經的Greenland(格陵蘭)收購建議!
除非香港能證明繼續實行「一國兩制」,對祖國和香港,都是個無可替代的雙贏局面。要不然,為何會答應?但這是個雞蛋和雞的問題,如2047的期限問題沒法解決,香港就很難平靜下來,而愈動盪的香港,就愈對誰都沒有價值。
當年香港前途談判上,英國出賣了香港人,既不賦予居英權,談判團中亦沒有香港人(彭定康不算),但最少是一次對等,兩個主權國的談判。但如現在香港真的想跟中央談2047年的問題,由誰來充當香港代表呢?特首和主要官員都是由中央委任的。正如我上周指出,香港沒有共產黨支部,整個體制內,香港都沒有代表,更遑論中央最高層,與上海在每屆常委都必有代表的情况,截然不同。香港最多只有一些政協和人大代表,主要功能都只是諮詢。
(3) 除非中央另作闡述,法理上,到2047年7月1日,《基本法》到期,將變為一國一制。當然大灣區發展,除幫助發展區內經濟外,似乎也有為此作出準備的意思。硬件上問題不大,高鐵和港珠澳大橋都通車了。本來的4+9,近日的深圳先行示範區等計劃都已出台,作好幾手準備。也歡迎港人搬到大灣區,未來應可享受到與內地人一樣的待遇。
移民潮再現 北京將鼓勵新移民
在這次重大社運後,亦必有大量香港人選擇移民,近日美、加和澳洲等地移民政策已收緊,所以連馬來西亞、台灣、葡萄牙和希臘都變為熱門點。估計中央反將加速鼓勵內地人移居香港,彌補人口的流失。
簡單研究一下香港的人口國籍結構。約150萬為大陸出生的新移民,外傭約有40萬(沒有居留權,不公平)。其他行業的外國人約20萬(住滿7年有永久居留,投票和參選權)。再加上估計約有100萬香港人擁有美、加、澳、英等其他國藉。即剩下來土生土長,沒有其他國籍的香港人,約430萬,佔740萬人口不到60%。到2047年,這比例可能將跌至40%或更低。
一國一制的最大問題是到了2047年,誰都不知道到時中國的一制是怎樣的一回事。會否大概和現在一樣,比現在更開放,還是比現在更收緊?
其實完全一國一制也不容易,我相信仍需要一些例外。簡單如交通,香港開車是右軚的,與內地相反。普通法下的公司法、合同法和破產法等,也與內地法律非常不同(內地仍未有個人破產法,可能快出台),要完全改變也不容易。 但這些都是在一國大前提下的小例外,不能算一國兩制。
從前偶然會去寧波旅港同鄉會食飯(臭豆腐超好味),但一直覺得它的名字很有意思。相信這個會的創辦人,初頭因戰亂而逃到香港,本以為小住三兩年,就可以回到家鄉。但想不到一眨眼,已「旅港」七十載。
香港是個華洋混集的國際大都會,生於大時代的動盪,成長於難民潮的血淚史, 孕育無數商界傳奇故事。大家都推崇備至的香港精神,其實也包含一點「旅港」的過客心態,未必是壞事。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推崇備至意思 在 逆嘶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Departed
農曆新年將至,集體失控狂慶時刻迫近,世道如常充斥歡聲笑語以及空洞賀文,自幼萌發兼反覆積聚嘅故作冷漠因此反高潮之意識於我,又再蓬勃。面對缺乏理性嘅各種流年批算,命理預測,我又思及宿命,然後偏離,然後飄浮。
談及宿命,我自然係以對抗為尚,推崇備至,但要對抗,首要係要認知宿命,意識宿命。我無法準確追溯得出呢種陋習從何而來,但少年感受,姑且借用霍布斯憶及幼年之語輔以傳達——「當時我媽媽係何其嘅驚,以至生咗一對孿生仔,亦即係我同我嘅孿生兄弟:恐懼。」我同宿命嘅共生共棲,源於自細某種無法言喻嘅身分不安,而得恐懼為助力,我嘅反動過早越界,而且不設上限。正因為太早意識到生於災劫,無路可逃,我對往後人生嘅旦夕禍福,已經有種與年齡唔相稱嘅麻木,而全身麻醉比維持清醒更有利於自保嘅防禦意識亦如同潘朵拉盒子一樣,一發不可收。
於是犯太歲刑太歲害太歲以及一堆流年不利,於我已如無物。太歲乃係道教神明所主,要有民間信仰,至有太歲星君以至六十甲子神,因此無神論者如我,極其量只可以不置可否。若然元神真有其神,又確實輪班值年,咁西曆一九九二期間,當值者大概干犯咗擅離職守自瀆出竅之罪,而將我設定為悲劇角色但又唔賦予我俗人應有之軟弱多愁,就更加係毫無同理,昧於將心比己——個天對我唔好,於是埋怨,於是求神,於是心安理得,咁樣生活就可以簡單得多,如意得多。
相比起依靠群神,我傾向獨力撫養靈魂,而喺上帝已死嘅世代,我只有餘力重新做人。呢種自以為可以解決問題嘅自毀傾向,置自身於倒懸,橫眉即使可以冷對世界,最終亦難免孤立自己,反彈自傷,遺忘自愛。結果,我從宿命之中領受教訓,喺最錯誤嘅階段,因錯誤嘅人而輸得血本無歸。一切錯誤,並非錯在時間,更非錯在對方,而係錯在我身不由己,耗費太多心力去自我仇恨,自我敵視。對抗宿命之法,我從一開始就誤入歧途。轉換成為可解人話,意思就係我唔夠自覺,因此亦無法覺察他者,結果宿命交錯引致互相引爆,碎片炸滿一地,執都執唔返。
處於動盪失重嘅階段,人尚未醒覺,一切相知相識,其實都難免步向最難堪嘅收場,但我曾經以為每次狼狽收場都係關乎本質,無從逆轉,於是一直昏迷不醒,自困於宿命。我地永遠無法預知人生邊一刻或邊一段經歷,會成為未來歲月嘅唯一支點,但一年之前,我不知不覺,就捲入咗其中,受創,分解,然後重新學習裝嵌。用流行曲去講解,就係「熬過了多久患難/濕了多長眼眶/才能知道傷感是愛的遺產」。物質不滅,能量守恆,或者我等待嘅只係自我原諒,然後換個方式對抗。
散落四周之際,我順勢拆換軌道,出新推陳,力圖振作,遇到任何疑似重力,我都視之為吸引力法則作動,盲目挺進,不惜代價,更加係不知所措。呢種大病未癒嘅莽撞,最終只係為自己徒添更多苦果,誤己誤人,自我實現煩惱自招嘅預言。直到遇到同樣迷路半途嘅宿命論淪落人,我至赫然發現,相比起挑戰宿命,同宿命和解至係光明之道,而妥善和解,首要係避免所托非人。命中註定假若真有其事,呢次際遇,大概就係我最接近臣服於天命嘅一剎。
宿命既成定局,人性早已落地生根,但我地絕對唔可以因而自暴自棄,任由自己死於習慣。只有以認知宿命為基,以善待自己為方,至有可能對抗荒謬主事,顛覆宿命擺佈。為同行苦難者消災解難同時,我亦得益於對方之慷慨解圍,逐漸整理曾經犯錯規律,反省過往用力過猛,一小步一小步,慢慢調校無濟於事嘅自我虐待,將佢轉化為成就宿命嘅營養液,滋養蹣跚趕路嘅勞累過度。只有一直求變,一直修剪腐爛嘅枝幹,至有可能戰勝雷雨,大地回春。
事實上,宿命始終存在,完全失重只係人嘅感覺,因為地心引力從來冇消失過,只係對自身嘅仇恨,消解咗正軌之上本有嘅重力同速度。只要搵到雙腳著地嘅支點,無論生肖運情星座術數,都唔會左右人嘅抉擇,而改過自新嘅勇者會過嘅新年,必然會係心想事成,身心安泰。祝福如同承諾同樣虛無,但願我心懷怵惕,戰兢前行,往後平穩過渡,健康踏實。
http://gnimmm.com/2019/02/03/depar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