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接雲寺歷史典故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接雲寺歷史典故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接雲寺歷史典故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接雲寺歷史典故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許榮哲 × 小說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朱光潛:如何正確地「煉字」?】 我們都知道,在文學創作時,任何詞彙的更動、語句順序的調整,都可能影響整體的意思與感受。因而,如何根據需求字斟句酌,就顯得特別重要。 關於「煉字」,小編很喜歡朱光潛的這篇文章。他從古典文學中舉例,告訴我們該如何斟酌用字,讓詞彙和情感能相呼應。同時也提到「避免陳...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頤和園是清朝的皇家行宮和大型皇家園林,位於中國北京市海淀區西北,占地290公頃(合4400畝)。頤和園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原名清漪園)、重建於光緒年間,曾屬於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園之一。頤和園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1998年,頤和園被評為世界文...

  • 接雲寺歷史典故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16 19:00:01
    有 57 人按讚

    【朱光潛:如何正確地「煉字」?】
     
    我們都知道,在文學創作時,任何詞彙的更動、語句順序的調整,都可能影響整體的意思與感受。因而,如何根據需求字斟句酌,就顯得特別重要。
     
    關於「煉字」,小編很喜歡朱光潛的這篇文章。他從古典文學中舉例,告訴我們該如何斟酌用字,讓詞彙和情感能相呼應。同時也提到「避免陳腔濫調」的說法。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文學大家的說法吧。
    -

    咬文嚼字 / 朱光潛
     
    郭沫若先生的劇本《屈原》裡嬋娟罵宋玉說:「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上演時他自己在台下聽,嫌這話不夠味,想在「沒有骨氣的」下面加「無恥的」三個字。一位演員提醒他把「是」改為「這」,「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就夠味了。他覺得這字改得很恰當。他研究這兩種語法的強弱不同,「你是什麼」只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意義,有時或許竟會「不是」;「你這什麼」便是堅決的判斷,而且還必須有附帶語省略去了。根據這種見解,他把另一文裡「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一句話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這是煉字的好例,我們不妨借此把煉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員把「是」改為「這」,確實改的好,不過郭先生如果記得《水滸》,就會明白一般民眾罵人,都用「你這什麼」式的語法。石秀罵梁中書說:「你這與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楊雄醉罵潘巧雲說:「你這賤人!你這淫婦!你這你這大蟲口裡流涎!你這你這——」一口氣就罵了六個「你這」。看看這些實例,「你這什麼」倒不僅是「堅決的判斷」,而是帶有極端憎惡的驚歎語,表現著強烈的情感。「你是什麼」便只是不帶情感的判斷。縱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見出來。不過它也不一定就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含義」。《紅樓夢》裡茗煙罵金榮說:「你是個好小子出來動一動你茗大爺!」這裡「你是」含有假定語氣,也帶「你不是」一點譏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對了。從此可知「你這」式語法並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語法都來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風度」 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似乎改得並不很妥。「你這」式語法大半表示深惡痛嫉,在讚美時便不適宜。「是」在邏輯上是連接詞,相當於等號。「有」的性質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一句中,風度是動詞的賓詞。在「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中,風度便變成主詞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話。
     
    這番話不免囉嗦,但是我們原在咬文嚼字,非這樣錙銖必較不可。咬文嚼字有時是一個壞習慣,所以這個成語的含義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文學藉文字表現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煉。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例如《史記》李廣射虎一段:
     
    「李廣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更復射,終不能入石矣」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虛在《史記辨惑》裡說它「凡多三石字」,當改為「以為虎而射之,沒鏃,既知其為石,因更復射,終不能入」。或改為「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簡潔些,卻實在遠不如原文,見「草中石,以為虎」並非「見草中有虎」原文「視之,石也」,有發現錯誤而驚訝的意味,改為「既知其為石」便失去這意味。原文「終不能復入石矣」有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的意味,改為「終不能入」便覺索然無味。這種分別,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細心玩索一番,自會明白。
     
    一般人根本不瞭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關係,以為更改一兩個字不過是要文字順暢些或是漂亮些。其實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內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姑舉一個人人皆知的實例,韓愈在月夜裡聽見賈島吟詩,有「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兩句,勸他把「推」字改為「敲」字。這段文字因緣古今傳為美談,於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說得好聽一點,都說「推敲」。古今人也都讚賞「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實這不僅是文字上的分別同時也是意境上的分別。「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於今他推。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裡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敲」就顯得他拘禮些,也就顯得寺裡有人應門。
     
    他仿佛是乘月夜訪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裡假如不是熱鬧場合,至少也有一些溫暖的人情。比較起來,「敲」的空氣沒有「推」的那麼冷寂。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要調和些。「推」可以無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沉寂,也似乎頻添了攪擾。所以我很懷疑韓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稱賞的那麼妥當。究竟哪一種意境是賈島當時在心裡玩索而要表現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認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問題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個比較恰當,而在哪一種境界是他當時所要說、且與全詩調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裡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無論是閱讀或是寫作,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確定與控制。字有直指的意義,有聯想的意義。比如說「煙」,它的直指的意義見過燃燒體冒煙的人都會明白。只是它的聯想的意義遠離不易捉摸,它可以聯想到燃燒彈,鴉片煙榻,廟裡焚香,「一川煙水」「楊柳萬條煙」「煙光凝而暮山紫」「藍田日暖玉生煙」——種種境界。直指的意義載在字典,有如月輪,明顯而確實
     
    聯想的意義是文字在歷史過程上所累積的種種關係。有如輪外月暈,暈外霞光。其濃淡大小隨人隨時隨地而各各不同,變化莫測。科學的文字越限於直指的意義就越精確,文學的文字有時卻必須顧到聯想的意義,尤其是在詩方面。直指的意義易用,聯想的意義卻難用,因為前者是固定的,後者是游離的,前者偏於類型,後者偏於個性。既是游離的個別的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義含糊甚至支離。比如說蘇東坡的「惠山烹小龍團」詩裡三四兩句「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天上小團月」是由「小龍團」茶聯想起來的,如果你不知道這個關聯,原文就簡直不通。如果你不瞭解明月照著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裡,那一點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處。這兩句詩的妙處就在不即不離、若隱若約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龍團茶」一句話來得較豐富,也來得較含混有蘊藉。難處就在於含混中顯得豐富,由「獨攜小龍團,來試惠山泉」變成「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這是點鐵成金,文學之所以為文學,就在這一點生發上面。
     
    這是一個善用聯想意義的例子,聯想意義也是最易誤用而生流弊。聯想起於習慣,習慣老是喜歡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最大,一人走過人人就都跟著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濫也是如此。從前作詩文的人都依「文料觸機」,「幼學瓊林」「事類統編」之類書籍。要找詞藻典故,都到那裡去乞靈。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外「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用鉛字排印數籍還是「付梓」「殺青」。像這樣例子舉不勝舉。他們是從前人所謂「套語」,我們所謂「濫調」。一件事物發生時,立即使你聯想到一些套語濫調,而你也就安於套語濫調,毫不斟酌地使用它們,並且自鳴得意。這就是近代文藝心理學家所說的「套版反應」。一個人的心理習慣如果老是傾向於套板反應,他就根本與文藝無緣。因為就作者說,「套版反應」和創造的動機是仇敵;就讀者說,它引不起新鮮而真切的情趣。一個作者在用字用詞上離不掉「套版反應」,在運思佈局上面,甚至在整個人生態度方面也就難免如此。不過習慣力量的深度常非我們的意料所及。沿著習慣去做總比新創更省力,人生來有惰性。常使我們不知不覺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應」裡去。你如果隨便在報章雜誌或是尺牘宣言裡面挑一段文章來分析,你就會發現那裡面的思想情感和語言大半都由「套板反應」起來的。韓愈談他自己做古文「惟陳言之務去」。這是一句最緊要的教訓。語言跟著思維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會朝深一層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來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隨便舉實例說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舉不盡道理也說不完。我希望讀者從這粗枝大葉的討論中,可以領略運用文字所應有的謹嚴精神。本著這個精神,他隨處留心玩索,無論是閱讀或寫作,就會逐漸養成創作和欣賞都必須的好習慣。它不能懶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時興會所生的幻覺迷惑而輕易自滿。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文的精煉與吻合,他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 接雲寺歷史典故 在 尋蹤覓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1-17 15:29:28
    有 42 人按讚


    香港墳場或墓地考察重點及特色!

    有不少讀者不時私訊筆者交流考察墳場的心得,故筆者決定再次向各位讀者簡單分享目前考察過的香港墳場或墓地之考察重點及特色!

    《香港各墳場或墓地考察重點及特色簡介2.0》

    1. 跑馬地香港墳場:香港歷史悠久的墳場,為名人集中地,由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管理。值得留意墳場內的紀念碑、民國名人、軍人、殖民地時期港英政府官員、日本人的墓地;長眠於墳場內的名人有何東爵士、楊衢雲、洪春魁、關元昌醫生、鄺華汰、何啟爵士、簡悅強爵士、蔡立志等。

    2. 跑馬地天主教墳場:香港另一個歷史悠久的墳場、首個天主教墳場,為名人集中地,由天主教香港教區管理。有不少文化藝術人物、民國名人、商人、政治人物、宗教人物長眠該處,例如胡振中樞機、楊鳴章主教、林黛、曹廣榮、胡百富醫生、梁昌、梁銶琚、惠化民主教、石鐘山爵士、鄧鏡波爵士等。

    3. 跑馬地回教墳場:香港另一個歷史悠久的墳場、首個回教墳場,由香港回教信託基金總會管理。值得留意墳場內的回教宗教人物及華人的墓地;長眠於墳場內的名人有張廣義教長等。 (進入墳場時留意服飾規定)

    4. 跑馬地波斯墳場:香港另一個歷史悠久的墳場,由粵港澳祅教慈善基金管理。值得留意墳場內麽地爵士及律敦治家族的墓地;但遺憾地現時該墳場不對外開放,難以進入。

    5. 跑馬地猶太墳場:香港另一個歷史悠久的墳場,由香港猶太教莉亞堂慈善基金管理。值得留意墳場內的墓碑設計及猶太人傳統的祭祖方式,以及墳場內嘉道理家族、庇理羅士家族、紀愛華、歐德禮等名人的墓地;但可惜現時該墳場甚少對外開放。

    6. 跑馬地印度墳場:香港另一個歷史悠久的墳場,位於跑馬地印度廟後方,由香港印度協會管理。值得留意墳場內的一些家族墓地及軍人墓地。

    7. 咖啡園墳場:墳場由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管理,但已於1961年停用及不接受安葬申請。現時除了馬場先難友紀念碑外,墳場其餘地方接近被荒廢;值得留意墳場內中國近代思想家胡禮垣及其後人胡百貴的墓地。

    8. 鑽石山墳場:墳場由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管理。名人墓地數量極少;值得留意墳場內的義塚及公墓。

    9. 賓霞洞:道觀,值得留意內裡的名人靈位。

    10. 慈雲閣:廟宇及中式骨灰龕場,只有少量名人墓地及靈位。

    11. 寶福山:中式骨灰龕場,為名人集中地。長眠於墳場內的名人有張國榮、王天林、董驃、劉家良、陳毓祥、關德興、許長國、梁漢威、羅烈、余綺霞、鄭昌達、伊雷等。

    12. 聯合道基督教墳場:墳場歷史悠久,由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管理。地方雖小,但驚喜處處,有不少文化藝術人物、商人、民國名人、宗教人物長眠該處,例如鄺日修牧師、李求恩牧師、莫康時、關景良醫生、余也魯教授、盧大偉、西瓜刨、莫康時、胡挺生、陳卿雲、呂明才、胡百祿等。

    13. 薄扶林道基督教墳場:墳場歷史悠久,由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管理。為名人集中地,尤以商人、民國名人、文化藝術人物、宗教人物的墓地為多,例如霍靜山牧師、區鳳墀長老、謝纘泰、鄭士良、石堅、黃曼梨、李惠堂、郭泉、馬應彪、顏成坤、利銘澤、林子豐博士、曹思晃法政牧師、李福樹夫人李胡紫霞、孫琬、林護、李樹芬醫生、馬儀英博士、何壽南醫生、胡漢輝、區樹洪等。

    14. 長沙灣天主教墳場:墳場歷史悠久,由天主教香港教區管理。有不少文化藝術人物、民國名人、商人長眠該處,例如李海泉、劉克宣、馬笑英、唐重庭、鄧彥華將軍、徐仁壽、檸檬、伍晃榮、少新權、卜萬蒼、樂蒂等;另外值得留意位於墳場範圍內的荔枝角東華義塚。

    15. 圓玄學院:中式骨灰龕場,有少量隱世名人長眠該處。

    16. 東普陀寺窣堵坡:位於東普陀寺後方,值得留意東普陀寺前住持的墓地。

    17. 寶蓮寺海會塔:值得留意用作火化之用的荼毘爐,另外海會塔內有一位天皇巨星長眠該處。

    18. 粉嶺蝴蝶山墓地:非法興建的墓地,位於蓬瀛仙館附近。值得留意葉問及葛肇煌將軍的墓地。

    19. 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香港首個華人墳場,有一定歷史價值,由華永會管理。為名人集中地,有不少商人、民國名人、文化藝術人物長眠該處,例如蔡元培、唐紹儀、伊秋水、梁植偉、許讓成、楊鼎中將軍等;值得留意墳場內的大型家族墓地,例如馮平山、鄧志昂、利希慎、周壽臣爵士、傅老榕、高可寧等家族。

    20. 荃灣華人永遠墳場:第2個華人墳場,有一定歷史價值,由華永會管理。為名人集中地,有不少商人、民國名人、文化藝術人物長眠該處,例如李研山、余東旋、唐滌生、林炳炎、譚煥堂、盧仲雲、黃屏蓀、邵仁棻、陳蘭芳等。

    21. 柴灣華人永遠墳場:第3個華人墳場,有一定歷史價值,由華永會管理。有不少名人墓地,例如蔡伯勵、林尚義、黃質文將軍、吳一嘯、子喉七、李晨風、鍾期榮博士、蔣法賢博士、許伯眉醫生、吳多泰等;但仍有待考察者開發!

    22. 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第4個華人墳場,由華永會管理。有不少名人長眠該處,例如黃家駒、陳百強、新馬師曾、郭得勝、杜葉錫恩、衍陽法師、陳公展牧師、蕭笙等。

    23. 柴灣天主教墳場:墳場由天主教香港教區管理。有不少名人長眠該處,例如曾雲、阮惠熊、梁舜燕、陳蕉琴、曾顯揚、林振強、陳兆民等;但仍有待考察者開發!

    24. 香港佛教墳場:墳場歷史悠久,由香港佛教聯合會管理。為名人集中地,不少商人、政治人物及宗教人物長眠該處,例如霍英東、廖寶珊、胡忠、馬錦燦、莊靜庵、李寶椿、黃允畋、張玉麟、李國賢、胡文瀚、慈祥法師、元果法師、方繼仁、徐亮之、董仲偉、陳樹渠二夫人陳麗玲等。

    25. 歌連臣角回教墳場:第2個回教墳場,由香港回教信託基金總會管理。值得留意墳場內的華人墓地。 (進入墳場時留意服飾規定)

    26. 歌連臣角火葬場:墳場由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管理。不少名人墓地,例如司徒華、譚雅士、馮兩努、孫養農、秦燕、林鳳、黃旭初將軍、黃宣平等;但仍有待考察者開發!

    27. 大圍穀寮墳場:原居民墳場,暫未有特別發現。

    28. 西灣國殤紀念墳場:墳場由英聯邦戰爭公墓管理委員會管理。值得留意不同軍人的墓地,例如羅遜准將等。

    29. 赤柱軍人墳場:墳場由英聯邦戰爭公墓管理委員會管理。值得留意不同軍人及戰俘的墓地,例如祁禮賓爵士等。

    30. 歌連臣角軍人墳場:墳場由英聯邦戰爭公墓管理委員會管理。值得留意不同軍人的墓地,但遺憾地現時該墳場不對外開放,難以進入。

    31. 蓬瀛仙館:道觀,值得留意內裡的靈位及墓地;少量名人如傅聲長眠該處。

    32. 昭遠墳場:何東爵士家族墳場,但實際為歐亞混血兒公營墳場。墳場歷史悠久,但可惜現時不對外開放,難以進入。

    33. 東華義莊:由東華三院管理。提供寄厝靈柩、骨殖、骨灰以及安葬服務,當中鄧鑑之夫婦靈柩已寄厝義莊超過100年。另外一些名人如葉紹德、蕭仲坤的骨灰安放該處。但現時該處甚少對外開放。

    34. 和合石墳場:墳場由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管理。值得留意墳場內的鄉族宗親墓地、義塚及公墓、浩園、景仰園。

    35. 沙嶺墳場:墳場由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管理。如同和合石墳場,值得留意墳場內的鄉族宗親墓地、義塚及公墓。

    (未來本專頁會再分享各個墳場或墓地的歷史典故)

    #圖文不符 #墳場考察 #重點 #特色 #墳場研究 #hongkongcemetery

  • 接雲寺歷史典故 在 李永萍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7-23 10:06:54
    有 576 人按讚


    【永萍一步一腳印】
    一、 汐止區濟德宮
    上週永萍走訪了也被稱為「汐止媽祖廟」、「水返腳媽祖廟」的濟德宮。主委許仲辰向我介紹,起建於清朝嘉慶年間,迄今已有180 年歷史了。這裡供奉著台灣少見的「軟身媽祖」,為使神像手腳能動,關節都用木榫連接,製作精巧,是難得一見的國寶級文物。

    正因為歷史悠久且故事性強,濟德宮被電視劇組看中,成為2017年公共電視及HBO共同製作的火紅的劇集——《通靈少女》的主要拍攝場地。

    濟德宮現有將廟宇遷回舊址的並改建的計畫,在未來,除了主廟、香客大樓的設置外,許主委還想引入年輕創客,做「宗教文創」的研發中心。這也是文創姊永萍最想推動的地方活化計劃。希望能讓「水返腳媽祖」展現新的風華。

    二、 雙溪區三忠廟
    週末,永萍則到雙溪區三忠廟参拜,當天正值主神陸秀夫聖誕。三忠廟是台灣很少見的寺廟,主要供奉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三位歷史名人英烈,主要是感念他們忠義的精神。
    廟內有江都連氏宗親連震東所贈匾額、與張世傑後代所繪贈張世傑畫像等相關紀念文物。

    宮廟主委連隆盛同時也是雙溪牡丹里里長,他親自在現場向永萍介紹廟的延革典故。當天嘉賓還有新北市職業總工會理事長游麗玉女士、新北市職業總工會的常務監事林惠達理事長。林理事長是新北市電器裝修業職業工會理事長,他和雙溪電器行老板連勇都是新北市工會行善團的成員;行善團經常配合新北市勞工局,到偏鄉地區免費為弱勢家庭或獨居老人進行老屋修繕,如此善心義舉,值得推崇。

    三、 瑞芳區猴硐同安宮
    全台灣僅有十一間「西秦王爺」廟,為何猴硐的同安宮也是奉祀西秦王爺?答案是,猴硐現雖然以「貓村」聞名,但以前同時產金又產煤,最多有近2萬人居住,繁華一時,廟會活動也多,所以會有奉祀戲曲守護神的西秦王爺廟。

    週日永萍來參加西秦王爺聖誕,現場鄉親雲集吃拜拜,還有卡拉OK獻唱,好不熱鬧。在地弓橋里潘政信里長帶永萍向鄉親一一問好;光復里周晉億里長、猴硐里楊志德里長及多位地方前輩,也跟永萍交流當地礦工文化歷史留存議題,獲益良多。

    四、 彼得潘藝術文創館開幕誌慶
    另外,永萍也很高興參加了文創聯盟好友「彼得潘藝術中心」潘昭材董事長,在京華城2樓全新打造的文創體驗櫃位開幕,展出上百幅畫作,有重彩畫、版畫、景泰藍、掐絲畫等典藏精品。其中,已故華裔美籍藝術家張筱君的重彩畫,榮獲工藝競賽金獎,值得一睹奧妙風采。

    開幕現場文創界好友齊聚一堂。潘昭材董事長在文創路上一路深耕,現已成為統一夢時代時尚故宮專賣店負責人,同時身兼台灣區藝品禮品輸出業同業公會常務監事,為台灣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是見證台灣文創時代來臨的要角之一。

    #李永萍 #一步一腳印 #汐止 #雙溪 #瑞芳侯硐

  • 接雲寺歷史典故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5-03 08:00:00

    頤和園是清朝的皇家行宮和大型皇家園林,位於中國北京市海淀區西北,占地290公頃(合4400畝)。頤和園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原名清漪園)、重建於光緒年間,曾屬於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園之一。頤和園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1998年,頤和園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為主,昆明湖占頤和園總面積的四分之三。除了湖山,還有殿堂景區、耕織圖景區。重要建築集中在萬壽山南北中軸線上。萬壽山分為前山、後山兩部分,前山自東向西有養雲軒、無盡意軒、介壽堂、排雲殿、清華軒、寶雲閣、共一樓、聽鸝館、畫中游等知名景觀。後山南北中軸線為規模宏大的漢藏風格寺廟殿宇,包括四大部洲、須彌靈境、香岩宗印之閣等等,周圍點綴以數座小型山間園林,有蘇州街、寅輝城關、花承閣、賅春園、繪芳堂等建築。昆明湖中有三座島嶼,分別名為南湖島、藻鑒堂島、治鏡閣島。昆明湖由一條西堤將大湖一分為二,光緒時建立圍牆,修築起了東堤。
    頤和園的主要區域可包括六個部分,分別是殿堂景區(是帝後料理朝政和住宿所在)、萬壽山景區、昆明湖景區、耕織圖景區(獨特的農牧色彩)、長廊景區和中軸景區(起於前山雲輝玉宇牌樓,止於後山慈福慧因牌樓)。作為一座知名園林博物館,擁有豐富制式的園林建築和景觀營造手法,涵蓋了中國傳統名著中的亭台樓閣,軒榭台堂。
    東宮門:為頤和園的正門。門前有兩隻銅獅,是清漪園遺物。宮門前的雲龍石階是圓明園安佑宮遺物。門額上「頤和園」三字為光緒帝御筆親賜。宮門前有大廣場,南北兩側為朝房,前有大影壁。
    仁壽殿:在頤和園東宮門內,是慈禧太后、光緒帝夏天住在頤和園中臨朝聽政,接受恭賀,以及接見王公大臣和外國使節的地方,這裡也曾經是光緒皇帝頒詔實行變法維新的地方。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命名為勤政殿,意為不忘勤理政務。咸豐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時,改為現名,意為施仁政者長壽之意,是頤和園聽政區的主要建築。殿為東向,面闊九間,單檐卷棚歇山頂,兩側有南北配殿,前有銅麒麟、壽星石,以及銅龍銅鳳的雕像,排列在仁壽殿外。是皇帝,皇后在舉行朝會大典時會點燃檀香。在中國古代龍就是皇帝的象徵,鳳就是皇后的象徵。按照慣例是龍在上,鳳在下,但是自慈禧太后掌權之後,就將龍,鳳的位置給顛倒變成鳳在上,龍在下,藉此來顯示出慈禧太后的權威。殿外懸掛著「大圓寶鏡」的匾額,意為當政者的智慧如同大圓寶鏡一樣,能夠洞察一切。殿內則是高懸著「壽協仁符」的金字匾額,意為仁與壽君子兼而有之。正殿內設置慈禧太后,光緒帝召見王公大臣時的寶座,寶座是用上等的紫檀木雕刻而成,椅背上刻有九條金龍,寶座的旁邊設有掌扇,鼎爐,鶴燈。東為仁壽門。殿北有水井「延年井」,殿後為巨大的獅子林假山,仿蘇州獅子林,堆山所用的劍石、石筍為圓明園正大光明殿後假山遺物。
    玉瀾堂:在仁壽殿西,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豐十年(1860年),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建,成為皇帝在頤和園中處理政務和居住的地方。正殿即玉瀾堂,堂名是取自晉代詩人陸機的詩句「玉泉甬微瀾」當中的「玉」和「瀾」二字合併而成。內設有御案寶座。原為一四通八達的穿牆殿,光緒皇帝曾經被慈禧太后囚禁於此,因此殿北的後門用磚牆砌死。前院東配殿名霞芬室,西配殿為藕香榭,兩殿的門內亦可見圈禁光緒帝的圍牆,是一處重要的歷史遺蹟。正殿地磚上原有坑窪洞痕,為光緒帝被囚禁時用手杖擊地發泄而成。玉瀾堂西側另有夕佳樓,樓西為鄰水過道,蜿蜒曲折,稱為「九道灣」。
    宜芸館:在玉瀾堂北面,乾隆時是藏書之所,光緒年間改建為光緒皇帝的皇后隆裕的居所。院門為垂花門,稱宜芸門,門內側牆壁上有10塊石刻,是乾隆帝摹寫的名家法帖,原藏於惠山園內,重建時移此。正殿為宜芸館,東配房稱道存齋,西配房稱近西軒,均沿用乾隆時舊名。戊戌政變後,玉瀾堂與宜芸館之間的通道也被磚牆切斷。宜芸館北門有飛閣復道通至德和園戲台。
    德和園大戲樓:頤和園中看戲的地方,原為乾隆時期的怡春堂。樓高21米,三層,結構與圓明園同樂園清音閣和避暑山莊清音閣相同(與紫禁城暢音閣不同的地方在於其外形是卷棚頂,且覆灰瓦),是清朝最大的戲樓之一,三層舞台間有天地井相通,南部有兩層的扮戲樓,北部為看戲用的頤樂殿。德和園之東為「東八所」(壽膳房、壽茶房、壽藥房)、養花廠和武備院等服務性院落,現被隔出頤和園,改為頤和安縵酒店。
    樂壽堂:是慈禧太后在頤和園中居住的地方,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豐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建。門外有水木自親碼頭,有牌坊,是清宮中最早安裝電燈的地方之一。院子分為三路,中路樂壽堂為慈禧太后的居所,中部為起居空間,裡面設有用上等木材紫檀木雕刻而成的「御案寶座」後面放著十五折的玻璃屏風,兩側設有羽毛掌扇,羽毛掌扇不但裝飾精美,也可以顯示出慈禧太后的威儀。西間為寢宮,東間為更衣室。堂前陳列銅鹿、銅鶴、寶瓶,取「六合太平」諧音。寢宮內的文物有用珍珠、瑪瑙、翡翠製成的花籃,用金銀和各種寶石鑲嵌的四季花卉壁畫等。樂壽堂前有明代米萬鍾遺留的「青芝岫」巨石,院中栽培玉蘭、海棠、牡丹,取「玉堂富貴」之意。後院原有乾隆時期遺留之古玉蘭樹,2005年枯死移除。東跨院後半部稱「永壽堂」,為太監總管李蓮英住所。西跨院北部有假山,以及坐落於山上的扇面殿「揚仁風」。揚仁風院落西南角即長廊入口。
    長廊:東起樂壽堂西院,西至石丈亭。長廊長達728米,共273間,其間點綴以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亭子,以及魚藻軒、對鷗舫兩座對稱的點景建築。長廊背山面水,平面呈展翅蝙蝠形狀(取福字諧音),不僅把各處景點有機地串聯起來,本身也是頤和園中一處最有名的景觀,長廊上有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湖風景、二十四孝、中國古代詩歌和神話故事(如張敞畫眉、牛郎織女、張良納履等)、山水花鳥等圖畫,共計一萬七千餘幅。
    排雲殿:在萬壽山前山中部的建築中軸線上,原址為大報恩延壽寺,1892年重修,是慈禧太后做壽時接受賀拜、舉行慶典的地方。「排雲」二字出自晉朝人郭璞「神仙排雲出,但見金銀台」的詩句。排雲殿正門為排雲門,門前有雲輝玉宇牌坊,兩側有十二屬相石。排雲門和二宮門之間有方形的蓮池,池上架金水橋,兩門內分別有紫霄、玉華、芳輝、雲錦四座配殿。排雲殿正殿為頤和園內等級最高的建築,建在九級漢白玉台基上,七間五進,重檐歇山頂,黃琉璃瓦,左右兩側有耳殿,各殿之間有復道相連,橫列共計二十一間。排雲殿之後為德輝殿,再後為高42米的石砌高台,沿台前八字樓梯「朝真磴」可向上通往佛香閣。排雲殿東為介壽堂,西為清華軒,清朝時均為命婦退居之所,現被頤和園作為別墅出租,不對遊人開放。介壽堂內有連理柏和紫玉蘭各一株,頗為名貴。
    佛香閣:位於萬壽山前山正中位置,為鐵力木修建的八角形三層樓閣,高41米,上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是頤和園內體量最大的建築。閣內供奉接引佛,每月朔望,慈禧太后在此燒香禮佛。佛香閣原為九層佛塔延壽塔,修築到第八層時乾隆帝下令拆毀,仿武昌黃鶴樓改建閣樓。
    智慧海:位於萬壽山山巔,為無梁佛殿,全部為五色琉璃磚砌成,色彩絢麗,圖案精美,壁面嵌有1000多尊佛像。外牆下半部琉璃磚上的佛像頭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悉數鑿毀。殿內觀音像為乾隆時所造。殿前有琉璃牌坊,其上石額構成「眾香界」、「祗樹林」、「智慧海」、「吉祥雲」四句偈語。
    萬壽山昆明湖碑:在排雲殿之東,碑上有乾隆御書「萬壽山昆明湖」六字,碑後是乾隆所撰《昆明湖記》,講述修建清漪園的理由。碑左右各有一座亭子,亭內有「轉輪藏」木塔,塔中有軸,推之使其轉動。此處仿杭州法雲寺藏經閣而建,不對遊客開放。
    寶雲閣:在排雲殿之西。又稱「銅亭」。建於乾隆20年(1755年),高7.55米,重41.4萬斤,蟹青冷古銅色仿木結構,樑柱、椽瓦、斗拱、門窗、對聯全部用銅鑄成。門窗原被八國聯軍掠走,在1980年代由海外華人購得,捐給頤和園。
    石舫:清晏舫,原名石舫。是一半入水的兩層石舫,長96米,上原有中式艙樓,1860年被焚,光緒重建時改為木製仿西洋大理石艙樓,並在石舫兩側加造明輪。石舫西北為小島,島上原有西所買賣街,兩岸仿揚州瘦西湖景色。
    聽鸝館:在萬壽山前山西部。內有兩層戲樓一座,在修建德和園大戲樓前,這裡是慈禧太后聽戲的主要場所。館內古柏參天,館外有杏樹和翠竹。聽鸝館現為聽鸝館飯莊,經營仿清宮廷菜餚,內設貴壽廳、福壽廳、壽膳廳等十個餐廳。
    畫中游:在萬壽山西部,依山而建,中為八角形兩層樓閣,東西為兩樓兩亭,東樓名「借秋」,西樓名「愛山」。各建築間有爬山遊廊和石洞相通,錯綜複雜,猶如迷宮。站在亭上四周環顧,有置身於畫中之感。
    前山東部:有景福閣、自在莊、含新亭、養雲軒、意遲雲在、千峰彩翠、無盡意軒、寫秋軒、國花台等點景建築。無盡意軒和自在莊清朝為命婦退息之所。景福閣為慈禧太后觀賞雨景、月景之地。
    前山西部:有邵窩殿、雲松巢、湖山真意、山色湖光共一樓、石丈亭等點景建築。邵窩殿之名取南北朝時宋朝邵康「安樂窩」典故,雲松巢取李白「吾將此地巢雲松」詩句,兩殿現均為頤和園工作人員休息處。
    長廊西端,石丈亭北有一組院落,稱「西四廳」,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移居頤和園時將珍妃囚禁於此。西四廳西北有貝闕,又稱宿雲檐,乾隆時是清漪園的西門,上供關帝銀像。貝闕向北有並列的石橋兩座,東橋低平,西橋為拱橋。清漪園時期園牆從兩橋中間穿過,西橋在園外,東橋在園內。
    後山
    蘇州街:又稱買賣街。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乾隆帝下江南,到蘇州遊歷唐代白居易修建的七里山塘,回京後在頤和園後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樣修建了蘇州街。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時期重建頤和園時未修復,1988年復建。
    諧趣園:位於頤和園東北角。此園是乾隆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下江南時,看了無錫惠山腳下的寄暢園,仿其意而建,自然保有江南園林之美。諧趣園原名惠山園,1811年曾經改建並改為現名,為萬壽山東麓的園中園。這座園有「到門唯見水,入室盡疑舟」之美譽。園內水多橋多,最著名的橋是知魚橋。此橋橋身低平,貼近水面,能讓遊客觀賞魚群在水中來回穿行。橋坊上有乾隆皇帝命題的詩句。諧趣園的北部是正殿涵遠堂,此堂原為慈禧太后在此水池釣魚時休息之用,殿內裝飾精美雅緻,在頤和園里可說是上乘之作。另外,環繞水池的遊廊是一條景色多變的的遊覽路線,隨著每一轉折,必有新的景色出現在眼前。
    四大部洲:位於後山中部中軸線上,仿照西藏扎囊縣的著名古寺桑耶寺,為漢藏風格的宗教建築群,居中為漢式建築香嚴宗印之閣,內供藥師、如來、阿彌陀三尊佛像,香嚴宗印之閣四周環繞藏式的四大部洲殿、八小部洲殿、日殿、月殿、四色塔。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中的普寧寺布局與此相似。香嚴宗印之閣下原為須彌靈境殿,1860年被焚毀,未修復。須彌靈境殿前為松堂,是一座長方形廣場。
    花承閣琉璃塔:位於後山東部,原為半圓形高台建築,1860年被焚毀,現存琉璃塔一座,太湖石及漢白玉浮雕海獸台基一座,以及柱礎、石階遺蹟。琉璃塔下部的佛像頭部被紅衛兵鑿除。
    賅春園遺址:位於後山西部,為乾隆時修建的一處小型園林,園內最大建築為清可軒,是乾隆帝的書房,依崖而建,以石崖為其南牆。西隔桃花溝為丁香院,院南山崖上有香雲窟石洞,洞內有乾隆題詩和石座,洞西有十八羅漢摩崖石刻。賅春園1860年被焚毀,僅存園門一座,但台階、殿基和部分圍牆保存完好。
    綺望軒遺址:位於後山西部山腳下,後湖旁。為乾隆時修建的一處小型園林,構造巧妙,地面隱蔽處有山洞,向下可直通湖邊石岸碼頭。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