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面對壓力或威脅時,會引發生理機制的「戰、逃、僵」反應(Fight, Flight or Freeze Response),這是情緒在你大腦還沒時間理性分析前,就迅速反應的生理機制,這讓你能很快速地遠離危險(或至少關閉感知危險的感官能力):
🔅「戰」(fight)類型會用有攻擊性的反應去對待威...
當我們面對壓力或威脅時,會引發生理機制的「戰、逃、僵」反應(Fight, Flight or Freeze Response),這是情緒在你大腦還沒時間理性分析前,就迅速反應的生理機制,這讓你能很快速地遠離危險(或至少關閉感知危險的感官能力):
🔅「戰」(fight)類型會用有攻擊性的反應去對待威脅。
🔅「逃」(flight)類型會用逃跑、逃避反應面對威脅。
🔅「僵」(freeze)類型會出現放棄、麻木、進入解離或崩潰等現象,像是接受注定會受傷一樣的反應。
這樣的迅速反應對某些場合很好用,例如你在野外碰到熊或在家看到蟑螂,但對日常生活的遇到的複雜焦慮事件,如果還只用這三種模式應對,那我想應該會適應不良,舉例來說:
🆘已經畢業很久的你,最近一次面試/國考又落榜了,家人聽聞後訓斥你一番。
「戰」:反唇相譏家人的學歷差/薪水低。
「逃」:跑進房間足不出戶,拒絕跟家人談話。
「僵」:全身僵硬、眼神空洞。
-
面對壓力、焦慮的當下當然可以讓情緒迅速反應,但若總是、一直用這樣的方式,則無助於讓事情更好。《擁抱焦慮,親愛的你會好好的》這本書就試圖以「感覺」、「行為」、「想法」三個部分,協助你探討焦慮的來源,以及如何更好的因應焦慮。
其實心理學發展至今,我們還真的知道該怎麼處理焦慮,本書特別運用認知行為療法(CBT)及接納與承諾療法(ACT),提供各種有效又容易實踐的方法。相信我,只要你願意相信事情會好轉、也願意練習,進步會一點點發生,而你會漸漸感到更輕鬆、平靜、自在。
😉
-
#生活處處有焦慮
#但你要學會平靜
#合作推廣
出版社:高寶出版 @gobooks.tw
作者:Jill P. Weber
哪裡買: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3957
-
📚留言抽書📚
1️⃣追蹤我
2️⃣tag兩位好友,並留言「學習與焦慮和平共處」
3️⃣總計抽出兩位幸運兒送出此書!
4️⃣3/13 21:00截止,並於22:00前於限時動態公布得獎名單
-
#發瘋心理師
-
看更多專業文章:http://psychocounseling.center
合作洽詢:[email protected]
-
#語錄 #心情 #感情 #情緒 #愛情 #人際關係 #家庭 #自我 #諮商 #助人者 #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
接納與承諾療法act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很多時候會出現自我比較、自我批評的聲音,這些聲音往往是,你放著不管,它會越來越大,嘗試逃避或忽略,它會越來越明顯,可是當你一直重複地思考它,自以為能夠明心見性,反而卻深陷其中。在感情裡面常見的情況是,你會因為對方的一些行為而感到不安,這些不安會變成內在的聲音,讓你動彈不得。
當你內在出現這些聲音的時候,往往會讓你抱著頭覺得很痛苦,可是又無法讓這些聲音從你心裡面停下來,那該怎麼辦呢?
其實,有時候用一些簡單的小句子,就可以讓你打結的頭腦,鬆開一些些。最近我在讀承諾接受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這個療法的專業訓練師Russ Harris在書當中談到許多我覺得非常有用的「認知轉換」句子,在這篇文章裡面我節錄幾個提供大家參考[1]:
「這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這真是個有趣的想法」
「哈哈!又來了,這是一個____的故事」
根據接納與承諾療法,我們內在有兩個自我,一個是「思考的自我」另外一個是「觀察的自我」,當我們純粹「觀察」內心的聲音的時候,就不容易被那些聲音給左右,但當我們讓自己進入「思考」模式,就很容易打結在一起。你可以想像每一次有這些「自我批評」、「覺得自己不值得」的想法的時候,就像是在看一部電影,你會跟著電影裡面的主角劇情高潮迭起而有情緒起伏,但你並不會把這些情緒帶走很久,因為你知道,你並不是電影裡面的主角。而且電影裡面發生的事情,往往都是虛構的。
同樣的,你也可以把那些出現在腦海裡面的聲音,想像成電影劇情,把那些你腦中的句子,當成是電影台詞,透過拉出這麼一點點的距離,你或許就可以好好的伸展自己、好好的呼吸。畢竟,你的想法並不等於你。
接納與承諾療法act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腦中的猴子 #無法控制的思緒
#焦慮的來源 #馴化猴子有方法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子的經驗,覺得恐懼像是點滴一樣依著分秒滴落?早上六點:我整晚都睡不著,現在頭昏腦脹的,今天完蛋了。早上六點一分:孩子做完作業了嗎?早上六點二分:天哪,我希望股票今天撐著!諸如此類,你就這麼度過一整天。
事實是你真的就是吊了一個虛擬的恐懼點滴,定量注射壓力荷爾蒙,讓自己感到焦慮和擔憂。這是你的大腦給自己的處方。想要解決或改變什麼只會使情況變得更糟。
幾千年來,許多先賢哲人將人類的思緒比喻成一隻猴子:我們的心思,就像朝空中縱身一躍的猴子,從這根樹枝跳到另一根,從不滿足,從不休息。
憂慮在腦海中迴盪,像是許多猴子吱喳嚷叫。強大的情緒驅使著我們往任何看起來可能比較舒服的地方跳去。然而,似乎怎樣都無法真的放鬆、寬心。
為什麼比作猴子呢?造成我們恐懼和焦慮的東西,豈不是更像一頭應該被消滅的野獸,或一個該被驅除的惡魔嗎?並不是這樣。大腦的這一部分相當忠誠勤奮地工作著,戮力維護我們的人身安全。只是有時候它會有點野,可能反應過度,就像猴子一樣。
無論是由於基因遺傳還是受創的人生經歷,數百萬人過度焦慮地生活著。但是,不管是什麼樣的焦慮或是如何強烈的感覺,對我們所有人來說,有一件事大家都一樣:
#除非我們感到安全,
#否則我們無法放鬆並且平心靜氣。
不論任何物種,人類和所有生物一樣,都是為了生存,所以讓自己安全是首要之務。當我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時,欣賞周遭的美麗和奇妙、追求內心的渴望、單純地活在當下——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次要。
無論是否覺得自己的人身安全正在受到威脅,你都活得戰戰兢兢的。我們這些焦慮的人就是這樣,覺得自己別無選擇。
《別讓猴子控制你的情緒大腦》這本書會告訴你,為什麼你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焦慮:你為了控制焦慮而一直在做的所有事情,實際上就是讓焦慮持續下去的原因。抗拒、迴避和分散自己的焦慮感是向大腦發送錯誤訊息的行為。這些行為造成更嚴重的焦慮循環,增加壓力荷爾蒙的劑量。這樣的循環我稱之為「餵食猴子」(feeding the monkey)。
這本書將教你如何增強對猴子警報的應變韌性。讓你在通常會被挾持的情況下,還能清晰地思考和行動。如此一來,當實際威脅出現時,你會變得足智多謀,知道怎麼靈活以對。藉著練習,最終可以減少焦慮,我想這就是你閱讀本書的原因。還有附加好處:遵循這種做法,你可以重拾個人的價值,找到心之所向。
認識了猴子腦袋,你已經邁出了康復的第一步。現在你已經知道焦慮並不能定義你。焦慮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人無法直接控制。接下來,第二步是:認識到焦慮如何影響你的思維。被猴子挾持時,你的觀點會出現什麼變化呢?
--
本文改寫自《別讓猴子控制你的情緒大腦》,作者為專門治療焦慮超過二十餘年的心理師 #珍妮佛夏農,她本身也曾是焦慮魔人,甚至恐慌症發作。試過各種心理治療方式,統統無效,在幾近絕望之際,接觸到認知行為療法,才終於成功治癒自己。她深入鑽研傳統認知行為療法(CBT)與「接納與承諾療法」(ACT),提出這套有效打破焦慮迴圈的獨門心法,讓你從此做自己的主人!
經營心理師想跟你說的丁心理師與蘇心理師,本身也都受過CBT與ACT的治療訓練,我們也深深體驗到,這樣治療方式對於情緒困擾的幫助真的很大。很感謝 如果出版 翻譯這本書,讓台灣的「焦慮心理自助書」,又增添了一本強力生力軍!
*最後,想與大家分享從書裡濃縮的〖11原則〗
1.焦慮是猴子腦袋感受到威脅時,呼喚我們起身行動的號角。
2.遭焦慮挾持時,便會落入猴子的思維模式,誤以為自己必須完美,必須為他人的感受和行為負責。
3.若試圖規避或抗拒焦慮,便會落入猴子思維模式之中,陷入焦慮循環。
4.為分散負面情緒而生的反射動作,稱為「安全策略」,它雖能讓人暫時脫離焦慮,卻也持續餵養猴子。
5.以「開闊策略」替代「安全策略」,才能創造新經驗。
6.歡迎焦慮帶來的負面情緒與生理感覺,順其自然。
7.擁抱內心憂慮,不抗拒或刻意採取行動,憂慮就會消散。
8.以個人價值為優先,拒絕順從猴子的安全價值,就能開闊人生。
9.從低難度開始練習「開闊策略」,容易獲得最大成功。
10.讚揚自己練習過程中每個傑出細節。
11.持續開闊練習,將生命帶向無限可能。
如果你喜歡猴子的比喻,也期待透過一些有用的工具、方法,來陪自己好好面對生活中必然的焦慮、緊張,這本書實用的工具書,將非常適合你! 👉👉 https://tinyurl.com/urmonkeybrain
接納與承諾療法act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腦中小劇場 同業相挺贈書場 在上司面前我忍住拳頭了,然後呢?】
如果你做到了上面這件事,恭喜你,這代表你接下來得到了一個機會,但不會是什麼升遷的機會,而是不斷練習忍住拳頭的機會。
出拳,對方不一定外傷,不出拳,自己一定內傷。面對令人斷線的刺激,除了出拳收拳,我們還能有第三種反應嗎?
當然有。
所謂處理情緒的老手,站在心理師的角度,並不在於他多會「壓抑」情緒,而是會花多久時間去「認清」現況,做出對自己身體最好的反應。想像一下,你有個叫失控哥的死黨,理智線非常脆弱,失控哥常在你委屈時情義相挺,你覺得他很講義氣,但更多時候你都在替他擦屁股。他知道你真的很討厭那個愛嘴砲的上司,因此每當他嘴砲連發時,失控哥就會暴走,在這種時候,老手一號幹的就是「勞力活」,自始至終都在壓著失控哥的肩膀要他母湯,要他退一步海闊天空,要他想想家人勞健保房貸之類的,吞忍下來不會輸。
而老手二號幹的則是「腦力活」,甚至可以說是「不幹活」,他只是靜靜地看失控哥的情緒起伏,因為他知道這一切都是合理的過程,被罵就會爆氣,被冤就會委屈,即便吞忍也無關輸贏,他接受這樣的流程,允許它的發展,但不急著反應,等到差不多了,他會走過去拍拍失控哥的肩膀,跟他說「爽了吧,接下來可以討論正事了吧。」
前者費心按捺,確實可以讓失控哥冷靜下來,但它不一定會甘願,甚至不明白自己為何搞這齣,它只知道自己之所以屈服,是來自身體的警訊與現實的威脅。於是壓抑成了唯一的選項,變成一種「不得不」,既然是不得不,那就不用多想,反正也只能這樣,頂多吐吐血噴噴淚。更糟的是,這過程並不是拆解而是掩埋,彈藥層層堆疊,就算哪天爆炸也只是剛好而已。
後者則是選擇接納自己的情緒,這段過程中,他得到的是不只是「冷靜」,而且還有「問題解決」的能力。因為跟情緒保持距離,看清它的來由,就能理解它的產程。理解自己的情緒,是讓自己冷靜下來最好的方式,「清醒」是所有情緒控管老手的共通特質,如果有個俱樂部,它就是入會規則。
一旦冷靜下來,站在超然的立場,就能做出合宜的反應。依著現況,你可以選擇繼續壓抑,但你不會埋怨,因為這是自己的選擇。你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對自己的期待),直接解決問題,讓自己被罵的機率變得更低。或是仔細盤算工作環境的前景,華麗轉身也未嘗不可。與前者不同之處在於,你並沒有被單一選項挾脅,即便選擇壓抑,也是心之所向。因此,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距離一旦拉長,大腦就不容易充血,由此可知,
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留白,才是功夫所在。
要注意的是,接納並不是「認命」,而是「認清現況」,仔細考慮下一步怎麼走。按照字義,接納指的是「承接感受,然後放進適當的位置」,因此用意不在於丟掉選項,反而是增加選項。壓抑有時是必要選項,有著生存上的考量,但不需要過分壓抑,以為自己只剩下這個選項。對於突如其來的情緒,我們可以學習不急著做出反應,而是等情緒走過場,記住動線,然後幫它規劃出路,一旦能認清事實,才有能力選擇自己想要的行動。當然,這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本書,就在教你如何完成以下整套流程:
當刺激發生後,情緒也會跟著產出,因此必須先辨識情緒 → 分析壓抑的流程 → 練習接納的技巧 → 培養專注力 → 選擇適合自己的價值觀 → 形成改變
我們都知道,上面這些箭頭並不容易,現實畢竟不美麗,有時壓抑,有時接納,有時改變,這些都是生活的動態。但是藉由練習,我們起碼能讓自己不委屈,也就是「即便壓抑,那也是自己的選項,經過考量後的選項」。
《練習不壓抑》是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心理師想跟你說 的共同主編)苦心孤詣打造的解壓工具書,也是小劇場開場以來,第一次接手的同業推書。益賢心理師乍看之下有些害羞,腦子卻很有料,令人佩服的是,在他這個年紀時,我還在醫院寫著重複的評估報告,而他已經寫下一本理路清晰,舉證鮮明的工具書,這是我難以望其項背之處,餘下能做的只剩恭維了。
嚴格來說,本書並不是教你「如何減壓」,因此看不到制式的伸展步驟,也沒有任何精油購買指南。這裡的「不壓抑」,指的並不是要你任意爆氣,釋放心中的獸(這好俗),而是「不盲目打壓」情緒,試著以接納代替壓抑或宣洩,更仔細地對待我們的情緒。這方式雖然不如服藥或腹式呼吸來得立竿見影,但若依照作者的步驟,會比單純減壓行為還要紮實,因為壓抑會反彈,接納則會生根。這背景承襲自【接納與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 ACT),一般認知行為治療,著重的是「改變」想法與情緒,而接納療法則是提倡「留意」這些內在事件,與這些想法與情緒「保持距離」,以便觀察他們的動態,最重要的三項原則包括:
● 接受反應,活在當下
● 選擇價值觀
● 採取行動
這三個部分,在本書會依序提及,無論是實行步驟或相關表格,在作者的巧思下都編寫得十分容易入口。除此之外,益賢心理師也很擅用生動的舉例,來為抽象的概念畫出輪廓,譬如:
● 我們的想法不一定是事實,比較像Google的搜尋結果,只是一種「建議與參考」,但因為實用,它們經常直接被當成事實
● 壓抑是很費力的事,當一個人很認真在壓抑時,當下反而沒有足夠的「大腦資源」,來妥善處理現況
● 接納指的是我理解情緒的存在,知道它釋放的訊息,但不打算衝動處理它,而是帶到處理炸彈的「接納小房間」
● 當你航行在滔天巨浪的情緒大海中,呼吸是你最好的「錨」,用呼吸讓自己安定在汪洋上
壓抑是我們常用的選項,也是許多人何以年過花甲便內功盡失的主因。接納不一定會舒服,但至少能變得清醒,強化與不舒服的共處彈性,這都比身體最後進行反撲來得保險。身體是最重要的資本,一起練習不壓抑,為人生買個保險吧。
現在只要在本文下方留言,就有機會得到《練習不壓抑》這本解壓工具書,感謝 時報出版 贊助,此次贈書有三本。當然也歡迎大家對本文按個讚、順手分享,或Tag好友,將書訊傳遞給需要的人。
※ 留言格式:我想練習不壓抑的技巧,因為________(請寫原因,亦可寫出先前使用的無效情緒控管方式,二至三句即可)
※ 贈書方式:針對符合留言格式者,隨機抽出三人,共贈書三本
※ 活動期限:即日起至6/25(一)23:59截止
※ 獲獎名單:將於6/28(四)晚間公布於本文留言區,請獲獎者於三日內私訊回覆郵遞區號、地址、姓名、電話等資訊,未如期回覆視同放棄
※ 考量郵寄成本,本活動限台澎金馬地區朋友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