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探索中和休息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探索中和休息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探索中和休息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探索中和休息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Tiss玩味食尚,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蒙特梭利 #體驗課5天快閃團 #3堂1100 上禮拜帶小倩去體驗了一個好好玩的蒙特梭利課程,朋友問說什麼叫做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其實是一個教育方式,是由一位義大利的女醫師,瑪麗亞蒙特梭利創辦,她透過醫生的專業背景和細微的觀察。發現孩子有與生俱來的能力,只要 #提供對的環境與工具,孩子可以自主學習...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又飛啦!flyagain.l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台灣FUNUP90秒:汽車旅館 Motel,台灣又稱摩鐵。聽說台灣的摩鐵獨步全球,今天就帶大家直擊內部。一切都在影片中,就不多說,這裏特別提醒一下,台灣人一般去Motel會偏向2-3小時休息和多人Party,相較之下住宿較少,而且不同旅館相差甚大,有考慮體驗的話一定要上網做好功課~ #快Tag朋友...

探索中和休息 在 又飛啦!flyagain.la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14 07:30:18

#台灣FUNUP90秒:汽車旅館 Motel,台灣又稱摩鐵。聽說台灣的摩鐵獨步全球,今天就帶大家直擊內部。一切都在影片中,就不多說,這裏特別提醒一下,台灣人一般去Motel會偏向2-3小時休息和多人Party,相較之下住宿較少,而且不同旅館相差甚大,有考慮體驗的話一定要上網做好功課~#快Tag朋友你...

  • 探索中和休息 在 Tiss玩味食尚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4-24 09:00:55
    有 40 人按讚

    #蒙特梭利 #體驗課5天快閃團 #3堂1100
    上禮拜帶小倩去體驗了一個好好玩的蒙特梭利課程,朋友問說什麼叫做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其實是一個教育方式,是由一位義大利的女醫師,瑪麗亞蒙特梭利創辦,她透過醫生的專業背景和細微的觀察。發現孩子有與生俱來的能力,只要 #提供對的環境與工具,孩子可以自主學習,進而發展出解決問題的能力。
    今天來到GoGO kids親子空間就是這樣的環境,是一個專門為孩子建立的空間,裡面充滿了蒙特梭利的教具,第一次來體驗課程費用是$650,時間是90分鐘。
    小倩現在2Y3M,進到這個空間可以說是完全融入,老師都說她很棒,第一次來上課就可以聽得懂各種指令,第一個小時就是讓孩子自由探索的時間,首先老師會跟她說,一次只能玩一種玩具,玩完之後要放回原位,再拿下一個,拿到玩具就放到位置上玩,這些指令小倩都可以完成。
    至於選什麼玩具玩,一個玩具玩多久?家長可以不用特別引導,就讓她自己去摸索,小倩玩了積木、撈魚、拼圖、畫畫、軌道車、磨咖啡豆,大致跟她在家裡喜歡玩的玩具相去不遠,玩最久的當然就是撈魚了,大部分的孩子第一次來到這裡,對「水」都特別有興趣,所以這很正常,家長不用擔心,3歲以下的孩子其實專注力只有短短幾分鐘,能夠專注在一個工作上玩很久,其實很值得稱許,而後面的收拾工作,才真的是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地板溼了、桌子髒了要擦,這些都必須讓小倩自己完成,媽媽觀察小倩其實從小就蠻有秩序感、清潔感,這些工作她很願意做,而且還會用手指去檢查有沒有擦乾淨!
    最後,還會有吃點心、音樂律動的時間,吃點心的時候,老師會把吐司、芭樂切成一小塊一小塊、毛豆,孩子要學會自己倒水、布置餐桌,還想再吃點心的時候要舉手說:我還要吐司、我還要毛豆,然後自己想辦法撥開毛豆也是一種學習。最後還要收拾餐桌,把物品歸類,也許在家裡都是媽媽在做,在這裡可以把主權給孩子,讓她學習,如果孩子正準備要去上幼兒園,我覺得這裡也是非常好的適應環境。
    課程有分親子班、獨立班,如果孩子對這裡的環境熟悉了,媽媽可以讓孩子自己在這邊玩90分鐘,旁邊都會有老師協助,媽媽可以去放鬆,按摩、健身、洗頭,給自己休息的me time!
    真的覺得這邊很棒,課程內容很豐富,還有塗鴉、動物觀察、烘焙、感統律動,英文繪本,寶寶聽故事,積木課,藝術欣賞,自然實驗課,幼兒捏塑,寶貝遊古典樂等。
    我們還有不定時會舉辦大型派對,如:瘋狂塗鴉派對,烘培實驗派對。這裡也有成人課程如徒手肌力訓練,媽媽瑜珈等。

    這次Go Go Kids和星和你服務品牌聯合會一起推出3堂體驗課程只要$1100,除了讓孩子可以主動學習,也可以讓父母放鬆一下!
    👉Tiss專屬優惠連結這邊請: https://reurl.cc/bz8Mld
    (連結內商品需購滿$3300才能結帳)

    👉GOGO Kids官網:https://pse.is/3e6f4z
    ✅空間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二段15巷12號1樓
    ✅空間電話:(02)25678881
    ✅交通方式
    ★停車場
    ✽新生北路高架橋停車場(300公尺,成人步行5分鐘)
    ✽林森公園地下停車場(500公尺,成人步行8分鐘)
    ★捷運:綠線(松山新店線),黃線(中和新蘆線)
    ✽松江南京站1號或8號出口有電梯,往新生高架橋方向走(500公尺,成人步行約8分鐘)
    ★公車
    ✽南京吉林路口 (300公尺,成人步行約5分鐘)
    ✽吉林國小 (300公尺,成人步行約5分鐘)
    ✽松江南京站(500公尺,成人步行約8分鐘)
    若帶寶貝步行,可能會多上2倍以上的時間唷,孩子們可能會因為翩翩蝴蝶而駐足~
    因為我們在巷弄,請多預留找路時間喔!
    Go Go Kids 親子空間

  • 探索中和休息 在 星子的故事書房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4-20 15:47:36
    有 181 人按讚

    網友桔梗的線上訪談,覺得挺喜歡的,貼上來和大家分享。

    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5127089

    以下是訪談內容:

    問:星子老師您好,先跟讀者們打招呼一下吧!

    答:大家好,我是新婚將滿一年的星子。



    問:相信許多人對老師的太歲非常有印象,還有月與火犬那時候常常霸佔暢銷榜,對於小說家而言,你覺得這些里程碑給你的意義是什麼呢?

    答:太歲是我的出道作品,寫作當下算是一種自娛,純粹抒發兒時童年想像,寫來無拘無束也沒有太多壓力;到了月與火犬時,則是抱著想要突破、想要寫出不一樣的作品,加上有趕稿壓力,時常必須在時間、精力和企圖之間做出取捨,不管是寫作途中和完成之後的心境都大不相同。

    對我而言,每部作品(包括《太歲》《月與火犬》以外所有作品)的共同意義,是讓我在寫完之後,隱隱約約能夠得到一些經驗,讓我確定下一篇作品的寫作方向。(雖然這個方向未必真正正確,但大體而言,我自認這十幾年來,自己在說故事的技術上確實一步步往比過去更好的方向前進。)



    問:對於在北部成長的老師,作品大多有靈異奇幻方面的色彩,這在對於北部印象中不是那麼的突出。老師是如何察覺融入創作?

    答:其實我個人從小到大,倒是不曾感受到這類靈異題材在台灣有地域之分。從風水相命到星座宗教,台灣從南到北的差異並沒有很大。

    另一方面,我個人創作習慣以想像為主,其餘生活經驗和資料素材等等,全都是輔助想像的小工具;而現今網路時代,台灣南北不過四百公里的距離,對一個創作者而言,應該不至於限制了取材和思考的範圍才對的。



    問:在取材中,許多人都知道老師閉關曾經還跑到高雄八五大樓一周換了四個房間,這方面能不能跟我們分享一下閉關的大小事情?

    答:早些年我大多悶在家裡寫,久而久之覺得很悶,工作和休息之間的分野越來越模糊,時常覺得懶散、難以集中精神。
    後來發現出外走走、坐在速食店、咖啡廳裡,反而更有「現在是工作時間」的感覺。
    要是跑遠點,換個環境、換張床,更有「外出冒險」的新鮮感,雖然這些年下來,花了不少旅館費,但我把這樣的閉關視為一種「讓大腦重開機」的方式。

    我曾兩次跑到台中,租下為期一個月的短租房,也曾一口氣住上一兩週旅館,我漸漸發現這樣閉關倘若在同一個地方待上三五天以上,新鮮感會漸漸消磨,人也會再次懶散起來。所以現在我出外閉關頂多兩三天,也不見得非得逼自己在外面寫多少字,純粹就是讓自己換換環境,改變一下心情。



    問:說到星子老師我們也不免會想到九把刀,甚至看見九把刀作品中幫老師徵女友,對於九把刀與您的緣分能跟我們談談嗎?

    答:我第一次知道九把刀,是在KKcity故事板上,看到《樓下的房客》這部作品,當時驚為天人,每週固定等候連載,後來陸陸續續在BBS上補完他的《功夫》、《臥底》等作品。

    後來我開始連載《太歲》時,在無名小站上弄了個人板。那時無名小站上的寫作風氣興盛,作者與作者之間多少會互相串串門子、進對方板上逛逛,九把刀也知道我了。那時蓋亞出版社正在招募作者,九把刀與朱學恆都向蓋亞老闆推薦過我,我也因此受邀進入蓋亞出版社參觀,談妥了新作,持續出書至今。

    直到現在,九把刀和我都算是蓋亞出版社裡的資深作者了,大家一年之中碰面的次數不多,但我見到包括老闆、編輯和幾位熟識作者,就像見到家人老友一樣。我個性天生怕生,在不熟的人面前會有些彆扭,和這些老友相聚喝酒,讓我覺得很自在,甚至比與親戚碰面聚餐還要輕鬆舒服。



    問:您跟九把刀年紀差不多,也都步入家庭,創作上會有什麼影響呢?

    答:我的工作型態其實和以前差不多。我老婆是遊戲翻譯,也在家裡工作。結婚之後,兩個人一起在家打電動偷懶、一起外出閒逛,找速食店和咖啡廳開工,或是一起住旅館閉關。最大的差別,是在咖啡廳時上廁所有人可以幫忙顧電腦,不用憋著或是緊張兮兮地把筆電也帶進廁所,挺棒。

    不過九把刀有小孩了,我還慢慢規劃中。將來小孩出生之後,對寫作心情和工作時間肯定是會有影響的,實際的影響是什麼,可能要等那時候才知道了。

    問:對於傳統紙本上市場越來越壓縮,以出版來說受到些什麼挑戰?
    答:我相信大部分出版社已經接受這個事實了,智慧型手機普及之後,紙本閱讀乃至於小說閱讀的時間受到擠壓的趨勢是不可逆的。
    別說讀者,就連我自己,平時看手機的時間,也遠遠超過看書了。
    然而透過影視、遊戲等各種改編,進而推銷小說,也是過去網路小說時代不常見的情況,這幾年市場上的成功案例其實不少,許多作家仍然懷抱著希望。
    小說和電影、動漫畫、遊戲等,都是說故事的一種媒材,媒材的興衰和時代與潮流有關,但人們對故事的需求,從以前到現在並沒有減少。



    問:創作是一條漫漫長路,老師一路上的新路歷程能跟我們分享一下嗎?

    答:我小時候想當漫畫家,畫了十年,被退稿三十次,後來放棄漫畫改寫小說,一矢中的。
    初期寫作幾年,我憑著本能寫出《太歲》、《百兵》之後,漸漸進入了「探索期」,那時我不滿足繼續原地踏步,同時卻還沒確定新的方向,時常想到什麼寫什麼,生活也過得渾渾噩噩,好在那時適逢書市黃金期,隨便寫隨便賣,日子還算悠哉。直到二零一五年左右,書市慘澹的情況終於反映到了我的書上,加上連續生了幾場大病,讓懶散多年的我終於開始警戒起來。

    我開始反省自己對工作和身體上的不重視,我覺得這樣下去,可能會短命。於是那時開始減少喝酒、認真運動,也更認真看待當下每一篇故事,這樣的認真,也讓我近年作品《乩身》的銷售成績,重新回到能夠讓我開心生活的程度了。

    這兩年我覺得和寫作初期的「本能時期」和中間幾年的「探索期」,無論在技術上和寫作心境上都有了明顯的不同。我覺得自己已經從前幾年「無頭蒼蠅式的探索期」,進入到「有著明確目標和方向的探索期」。我想繼續這樣探索十年,等到五十歲時,正式踏入「成熟期」,然後寫下幾部能夠被世人更長久地記住的作品。



    問:對於身為創作者,有著什麼堅持?以及想跟讀者甚至同為創作者說些什麼?

    答:我過去碰過許多人問我「我喜歡寫作,但不知道寫什麼,能不能給我一點意見。」或是「我想當作家,但是投稿失敗,沒有動力寫了。」時,實在不知道該怎麼給他意見。

    一個喜歡打電動的人,不會因為自己無法成為電競選手,就不想打電動了;一個喜歡打籃球的人,也不會因為自己不能進NBA,就不打籃球了。

    對我而言,編故事、寫故事這件事,就像是打電動、打籃球、唱KTV一樣。有趣好玩,所以去做。假使沒辦法成為職業、就覺得不那麼好玩,那表示其實沒有那麼喜歡這件事,不見得要將這件事情視為職志,當成一般的興趣或許更加輕鬆快樂。也更純粹。

    就像我也是經過很多年之後,才終於承認「喜歡」這件事,其實是有程度之分的。六十分喜歡,和八十、九十分喜歡的差異,會直接反應在你做這件事情時的精神、心態、專注力上。六十分喜歡只能提供你燃料,推動你前進;九十分喜歡,卻能在你受到挫折時,持續替你補血續命。讓你在累到不行的時候,依舊覺得這件事情很好玩。而這樣的差異,當然也會反應在成果上。

    我能分享給大家的經驗,就是提醒有志創作的人,坦率面對內心,寫自己喜歡的故事,尋找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職志不用掛在嘴巴上講,直接去做。覺得寫作好玩就繼續寫,覺得不好玩了,就去找其他更好玩的事情來做。



    問:最後老師有想宣傳些什麼?

    答:我這兩年的作品《乩身》《符紙婆婆》等,有幸得到一連串影視改編的機會,順利的話,未來會陸續問世,對奇幻、靈異、冒險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嘗試一下,看了喜歡,還請繼續捧場,不喜歡的話,市場上肯定也有你會喜歡的作品,故事世界很有趣的,一起開心享受吧。

  • 探索中和休息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12 21:30:00
    有 302 人按讚

    當上新手爸媽後,A說,「直到生了小孩,才知道父母有多辛苦。」

    趁著中午部門休息空檔,買飯去病房看爸爸的B說,「看到爸爸病了老了,我才發現從沒好好聽他說話。」

    C在辦完母親的頭七後點燃一根菸說,「昨晚夢到她,我跟她道歉,沒有好好陪她。」
    #理解不擅長說愛的父母 #年輕的我們可以終結親子仇恨

    這幾年粿把大量心思用於理解親子關係,在閱讀相關心理論述時發現一個現象,好多的雞湯文、開導文、心理解析文大多把重點放在「孩子、年輕一輩」的自我覺醒和情緒覺察,提醒大眾不論在什麼樣的父母和環境之下成長,都要時時探索自己、鼓勵身為孩子的我們要擺脫兒時的悲傷、活出自己…等等,

    看了之後我忍不住捫心自問,那父母的內在世界呢?父母為何而擔憂、父母為何總是慌張煩惱、父母承受了什麼心理壓力,相較之下,長輩、父母的內心顯然較少被重視,

    身為年輕世代的我們,對家中老父母、長輩,也有花足夠的時間好好去理解嗎?

    「控制狂父母」、「直升機父母」在近幾年被大量討論,許多孩子認為,父母將自身的不安、掌控欲、盼望投射於孩子,藉以強勢干涉,但理性的我們應該去理解,人的所有行為和外顯情緒,是源於豐富多層次的內在,以及長期、一生的經驗累積所導致,

    換句話說,父母的行為絕不可能是沒來由的惡意傷害,而是起源「無法直言的需求」和「被壓抑的恐懼」。

    於此,我們可以引用心理學之父佛洛伊德(Freud)最早撰於文章《防禦性神經精神病》(The Neuro-Psychoses of Defence,1894)、所提出的「心理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來理解:父母強勢的外表之下,其實有一顆害怕受傷的內心。

    心理防衛機制是指,當人察覺當前問題無法順利解決、無法理解某些事情時,為了應付內心受挫感和不安,在精神上會達到某種妥協,自我會對本我的產生「壓抑」,這樣的壓抑往往是無意識的、不自覺的內驅力。

    這項機制有幾項特點:
    1.不是蓄意的、不具有惡意企圖
    2.當事人提升自我態度、美化自我、提高自尊來應對他人,是出於自我保護心態、是為了避免受到傷害。
    3.當事人可能會自我欺騙、有焦慮性的衝動強勢行為,但是是為了掩藏內心真正的真正動機和恐懼心態。
    4.當事人出現心理防衛機制並非有直接的心理病狀,反而可能是為了維持心態健康才有的行為。
    5.心理防衛機制可以單一類型行為表現出來,也可以多種類型行為同時表現。

    我們再試著融入常見的家庭狀況來舉例解釋,好比說…

    •在孩子過於調皮、搗亂時,用很兇的語氣斥責、以棍棒處罰的父母親,在此生第一次為人父母後,他們極度擔心自己帶不好孩子、無法讓孩子優秀,而他們所知道的「管教方式」就是源於自己的父母,

    然而他們的父母親可能也是慣用棍棒、打罵來教育,因此當他們對孩子的一切感到不安、不知所措時,他們只能祭出自己所知、最有立即效果的方式來管教、教育小孩。

    • 時常渴望孩子陪在身邊、經常討愛的父母親,可能起因他們看過自己父母親晚年時的孤單、看過年邁同輩晚年承受病痛衰老,他們開始對年邁體弱的自己失去信心、對老年人生沒有安全感,但基於「身為家長」的嚴肅身分,他們無法像我們孩子一樣請求,「可以陪陪我嗎?」

    所以可能是以發脾氣、干涉生活、斥責不孝等強勢行為,來掩飾他們心中真正的創傷和恐懼。

    我們必須理解一件事是,所有的父母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沒有人生來就懂得當個完美爸媽。的確在成長回憶中、和爸媽生活在同個屋簷下、發生太多不快樂的爭執讓我們記在心裡,又或者爸媽的強勢行為真的讓我們傷心哭泣過,

    但前提是,只要父母沒有真正拋棄我們遠走消失、沒有對我們的性命造成危害,其實有很大的可能,他們只是不慎用了錯誤的行為,但內心對我們仍是有愛、有在乎、有疼惜的!

    親子和解不容易,但絕對是值得努力的事。放下對父母的怨恨,理解他們白髮絲裡的無數煩惱、試著多感受他們每個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其實,對我們自己也會有很大的幫助,也能達到情緒理解和釋放的作用!

    因為我們都知道,家人之間總是表面上裝作不在意,但彼此內心緊緊相依。

    阿德勒(Alfred Adler)曾對世人有這樣的勸言:「無論你過往的人生發生什麼事,那和你將來要如何過日子是毫無相關的一點影響,真正決定你一生的,是活在當下的自己。」

    父母老去的那一刻,我們的人生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與其讓親子間懷有怨懟、甚至仇恨,彼此不快地相處著,不如我們年輕世代主動理性地去理解、去和解(和解並非是要父母馬上改變成我們理想中的模樣,而是從我們自身心態調整),

    我們要深信自己有強大能力,能為家人和自己拭去淚水、為家庭迎來不同於過往的幸福與和諧!

    #粿然有感
    #理解父母也是認同自己的人生

    ✍️粿的IG: https://instagram.com/healingquei
    成為 療心社友,你的心情或許也是社友們想學習的課題👉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087808847930309/?ref=shar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