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排灣族建築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排灣族建築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排灣族建築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發信人[email protected] (fadie),信區twtayal標 題排灣族...

排灣族建築 在 浪跡旅攝 Well Kang To World/康康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24 16:56:57

【隱藏在南台灣的望海神社】 嗨~中秋節快樂,整整四天的連假,大家有什麼安排嗎? 今天分享一座隱藏在山中的空靈景點,南臺灣坐山望海的 #高士神社,疫情期間也可以感受日本的氣氛! 高士神社位於屏東縣牡丹鄉,為台灣現存神社中,最有日本味,卻也最不純種的存在。 嗯?什麼意思? 初代神社建於1939...




     這裡所稱的〞排灣族群〞是指現今大家所習稱的〞排灣族〞與〞魯凱
   族〞(並未涉及任何嚴謹之定義,只取兩者的社會制度、物質文化較為接
   近之故)。

     一般提起排灣族群的傳統建築,最為大家熟知的便是〞石板屋〞,而
   石板屋的分佈區域又恰與整個排灣族群母文化的起源區相吻合,這一點給
   予石板屋與排灣族群特有的〞家屋社會〞* 特質結合成一連串具社會文化
   意義的〞文化叢結〞一個有利的條件,然而對於〞石板屋〞的起源似乎還
   未累積至足夠的解釋因子,也就是說〞石板屋〞是否為排灣族群的傳統建
   築式樣是值的再深入探究的!譬如傳統石板屋的正入口高度不及一公尺(
   75公分左右吧?),光是這點便未出現令人信服的答案,泰半的說法是低
   矮的入口利於禦敵,敵人彎腰入屋時恰易取其首級,然傳統石板屋玄關部
   份只是一條與門同寬(約60公分左右)的通道,兩側皆為壁體,似乎沒有
   足夠的空間進行戰鬥(其他尚有結構、材質限制等說法)。

     在漢人大舉渡台前(四百年前),臺灣早已經歷眾多之文化興替,也
   許排灣族群便是融合前一個已消失之文化的部份特質而成就出〞石板屋〞
   的特殊建築式樣。日人鹿野忠雄便曾猜測排灣文化與巨石文化有某種曾度
   之關連,而頗具神祕色彩的〞矮黑人〞(迄今僅出現於傳說中)文化似乎
   也有正視的必要。   

     順著中央山脈西側南伸,越過士文溪一直下抵石門溪,昔日是另一種
   稱做〞內文式〞建築式樣的分佈區域,由口傳系譜**可得知這個區域的排
   灣族人是遷徙自巴武馬群的(上述石板屋分佈區域),然在建築式樣上卻
   出現一種大異前者的〞龜甲式〞茅葺屋頂,簡言之,其使用了弧狀的木樑
   來塑造特殊的造型,屋內前後兩室皆為圓球狀天花,其上再搭以竹條、茅
   草而成為具龜甲狀之屋頂外觀。千千岩助太郎將〞北部式〞之石板屋與
   〞內文式〞並列為排灣族群傳統建築式樣之基本形式*** ,似乎暗示難在
兩者之間尋得合理之關連?這裡又出現了值得探究的問題,〞內文式〞的
   察敖保爾群與巴武馬群真的存在歷史淵源關係嗎?抑或晚來的察敖保爾群
   亦接受了異文化之薰陶而放棄固有建築式樣?或者〞風土適應〞?或者為
   詮釋對〞故居地〞之尊崇?.......

     總之,我們需要更廣泛的探究,包括原始史料的重現(指被文獻會冷
   凍的舊臺灣總督府調查資料應公諸於世)、耆老的深入訪談(撒古流總說
   老人家是個寶藏,是部落的〞圖書館〞)、以及廢社的地毯式清查!!!

   ............

                           fadie

================================================================

■ 參考書目

   * 〞家屋社會〞一詞引自蔣斌1994.2〈北排灣族家屋的空間結構與意義〉
   ** 移川子之藏1935《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 千千岩助太郎1960《臺灣高砂族住家的研究》:77




發信人: [email protected] (fadie), 信區: tayal
標 題: 排灣族群的傳統建築(二)
發信站: 成大資訊所_BBS (Thu Jan 5 01:30:09 199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順著中央山脈再往南,到達四重溪流域一帶,即慣稱〞牡
  丹群〞族人居住之區域,他們的建築形式早在1910左右臺灣總
  督府之〞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小島由道1922)進行調查時
  即已大量使用土角塊作為壁體,而被日人視作漢化之形式。(
  是不是漢化僅由土角磚的使用及空間的分化來判斷似乎證據不
  足?)國民政府遷台後大力推行平地化運動使得舊有居住環境
  巨變,加以竹壓條茅葺頂之牡丹群建築式樣因材質易腐等原因
  皆造成後人考究上的困難。

    最南端的斯卡羅群因為定位分歧大而未見其建築式樣之描
  述(部份言其為卑南族之式樣),今日,里德一帶(昔〞瑯橋
  十八社〞)望眼所見已盡是紅磚瓦厝。(此區反成研究漢人早
  期居住形式之好地點)

    越過中央山脈向東,分佈於山區北部為〞比魯式〞分佈區
  域,山區南部為〞紹家式〞分佈區域,而沿海平原為〞太麻里
  式〞(包括卑南族之領域)分佈區域,這三個區域皆為太麻里
  群之居住範圍,顯示此區環境變化之劇及族群融合之複雜。

    〞比魯式〞為〞北部式〞(即石板屋)之衍生型,最大差
  異在前者使用近似〞內文式〞之龜甲式茅砌屋頂而非板岩頂,
  可能原因為:
  一、此區板岩稀少。
  二、此區居民皆源自西岸巴武馬群,為表示尊崇故居地之意。

    〞紹家式〞(案例稀少)被認為是〞內文式〞之衍生型(
  中研院1981,並無有力證據),但屋頂為雙坡茅砌而非龜甲式
  。

    〞太麻里式〞被認為是卑南族的建築形式(千千岩助太郎
  1960),而為此區排灣族人甚或阿美族(卑南、恆春阿美)運
  用。其形式為雙坡茅砌頂,竹邊或板築壁體。

  ......

                      fadi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