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排中律 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排中律 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排中律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815的網紅猴子的動漫部屋 Monkey's Comic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週末去了書展追曾鈺成~兩年沒見了, 仿如隔世。今次時間較充裕, 先是簽書、送上畫作; 講座尾段問了問題; 完結以後又拍照和談了一段話(其實主要是我在狂說話,迫他聽我表白wwww) 因為我近年在探討「意義」這件事,所以在Q&A問了一個比較私人/個人層面的問題。其他人主要問政局展望丶「邊個會做特首」,...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99. 思想三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古希臘人認為此思想三律是自明的,你贊成邏輯,你要使用邏輯,即使你反對邏輯,你仍然要使用邏輯來反對它。 理性的形式表現,就是邏輯(Logic)。亞里士多德在《工具學》一書指出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就是邏輯自己的法則,稱為思想三律。 邏輯中理性自己的展現發展...
排中律 在 慶 ?.???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10-01 17:51:57
- 【 九月限定,雙師授課 】 每週四 18:30-20:30 每週六 18:30-20:30 單堂 / 400,十堂 / 3000元。 這次的該看爆了吧! 超久沒有律動尻起來了~ 感謝大我兩歲的 @oa_lil_su 持續堅持老學校風格~Y(^_^)Y 讓我可以爽跳一波~🔥3🔥。 ...
排中律 在 法鼓山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24 17:00:21
沒有目標的目標 在我少年時代,同學們問我將來要做一個怎樣的和尚?我頗茫然,僅回答說:「只要做一個和尚就好!」 當三十歲時第二度出家之後,有一位長者居士,聽說我要入山禁足閉關、看經自修,特地前來看我,見面就問:「法師青年有為,前途不可限量,乃是明日佛教的龍象,不過近代中國佛教,有四位大師:印光、弘...
排中律 在 日日?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24 18:14:41
#日日の台中美食推薦🦄#文末抽獎 #抽獎進行中 「原味雞米花咖哩飯」110$ 因為我超喜歡雞米花的,所以看到這個品項就點了🤤吃起來不會很鹹也不會太油,咖哩的味道蠻香的,整碗吃下來非常有飽足感! 「唐揚炸雞咖哩麵」140$ 唐揚炸雞的表現也很不錯,肉質外酥內軟不油不膩,麵條的部分也很Q彈而且份量給...
-
排中律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8-06-21 13:00:0199. 思想三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古希臘人認為此思想三律是自明的,你贊成邏輯,你要使用邏輯,即使你反對邏輯,你仍然要使用邏輯來反對它。
理性的形式表現,就是邏輯(Logic)。亞里士多德在《工具學》一書指出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就是邏輯自己的法則,稱為思想三律。
邏輯中理性自己的展現發展成為一個推論自己,這是非任何的成文的邏輯系統(例如羅素的真值函蘊系統);此理性推論自己自身圓滿,理性的推論即是根據與歸結間的過轉。譬如肯定、否定兩向之引伸即有一種推論過程在內;是亦可以說,展現過程即是推論過程。純理自己或者邏輯自我為一純展現,此純展現就是肯定、否定;由肯定、否定二向再展現,就是思維三律。
講者:陶國璋(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黃沐恩(恆生商學院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排中律 在 猴子的動漫部屋 Monkey's Comic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週末去了書展追曾鈺成~兩年沒見了, 仿如隔世。今次時間較充裕, 先是簽書、送上畫作; 講座尾段問了問題; 完結以後又拍照和談了一段話(其實主要是我在狂說話,迫他聽我表白wwww)
因為我近年在探討「意義」這件事,所以在Q&A問了一個比較私人/個人層面的問題。其他人主要問政局展望丶「邊個會做特首」,我倒沒什麼興趣。這是新書發佈,又不是許願池~
猴:「寫作是一件困難的事, 很容易就爛尾寫不下去。弗洛伊德說, 一個作者必須堅信自己的內容十分重要, 什致不理性地相信自己絶對正確, 才有力氣完成作品。回顧你的寫作歷程, 你的第一篇投稿是少年時代的「無病呻吟」, 一種情緒宣洩的需要; 2012的《矛盾集》志在爭取市民支持政改; 《主席八年》上冊有教育公眾議事規則的意味; 今次的下冊則是一種抽離現實, 沈醉於回憶的情緒處理。那麼在古稀之年, 處於現今這個世界, 還有什麼信念或動機支撐你寫作? 你喜歡推理小說, 會考慮寫嗎?」
他多謝我問這個問題,打趣說:「你知道我的寫作歷程比我自己還清楚。」而答案是-----雖然享受寫作,但沒有再寫了。(原文可以在他的YouTube看錄影)
我自己覺得今次的講座比起2019年4月的新閱會講座, 自然添了一份沈重。講座中會談到如果當初政改是成功的,現在的局面會不會不同呢? 可惜《時不再來》了。
我想很多人都經營過一種荒謬感。不停重覆幹同一件事, 又不停回到起點, 徒勞無功, 得到的只有挫敗。古人很了解這種感受。西方有推石頭的西西弗斯神話, 中國有「吳剛伐木」, 日本有嬰靈在賽河原堆石頭、佛教有佛陀放蜘蛛絲到地獄。
到一個程度, 不得不問這一切有什麼意義。另一個問題是如何應對這種感受。
講座完結, 大家排隊拍照。我站在一旁, 覺得見面的機會難得, 很想說點什麼, 但又不想太random或落入寒暄。於是組織了一小段「表白宣言」等人散了再講(什麼鬼)
「我是因為Viu TV 《帶著矛盾去旅行》開始留意你的 (其實更早就在看, 但沒那麼迷w)。 不只你的書,長毛送你的《The Art of Loving》我都看了。我想大部份人看矛盾這個節目是當成輕鬆搞笑的, 而於我則影響很深。在你們這段關係裏面知道如何與矛盾共存。#
我覺得現在的世界缺乏這種氣道, 好容易就指責別人「中立撚」。你經常quote但丁的話*,因為別人經常用這句來罵你。對這事我都感受好深,因為我也是這樣的人。也許可以說, 受你影響成為這種人。
你做的事, 不論寫作還是拍片, 於我都是有莫大意義的,謝謝你。」
在此分享一句挺喜歡的電影對白, 來自《The Hours》
“That is what we do. That is what people do. They stay alive for each other.”
P.S.後來就着矛盾這個主題, 我介紹了本書給他。雖然有想過送, 但在人家的新書發佈送書太奇怪了~ 哈哈哈。
# The Art of Loving對西方精神有一個批評,說它被局限在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原則, 即同一律(a是a)、矛盾律(a不是非a)和排中律(a不能既是a又是非a, 不能不是a又不是非a)。而東方思想則比較習慣思考矛盾邏輯,例如印度的「萬象」、中國的「大智若愚」等。
*但丁 //「地獄裏最熾熱之處,是留給那些在出現重大道德危機時,保持中立的人。」//
曾鈺成 Tsang Yok Sing, Jasper
排中律 在 無用學堂 WuYong / Keelung Life Lab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無用共讀001無用之用
#知識量大爆發的讀書會
嗯從社會學的角度來閱讀一本書,原來背後有這麼多可以探討的,而導讀人睿柏相當認真的準備著(看他面前厚厚的一疊書跟筆記就知道啦),隨著如此大的知識量,小編不能再如此無用惹,因此用力的消化了一整週,才有辦法在這裡跟大家分享筆記XD
一開場,睿柏就向我們提出,無用就是為了打破形式邏輯,在同一律、矛盾律與排中律帶有專斷的問題,所以我們可以說無用之用帶有「曖昧含混特性」,追求的是多元差異與無目的性。
而要探討無用,我們必然要先定義何謂有用,這又跟時代背景、社會結構有著密切關連。在此時此刻,我們不得不討論的便是當今的功利主義與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巨大影響。隨著資本主義的擴張,從原先提高生產力、創造更多價值的「正」,我們因為過於注重效益,讓工人與產品、在勞動中產生異化,甚至人際關係與自身存在都異化的問題,而不知不覺走向了人也商品化的「反」,若正反和必然循環,那我們能夠在思辨與修正的過程往「和」而去嗎? 透過拒絕實用性,定義哲學的自由、去除利益的審美、無目的性、海德格的此在(Dasein),存有學差異,這也許正是我們現在為何需要無用的原因。
最後,我們要如何將《無用之用》化為哲學社會學觀念與行動綱領呢,義大利社會哲學家Vattimo說到:形上學暴力化減,人被拋擲在世界之中(海德格),深知自身的歷史質性與侷限性,世界成為預言(尼采),詮釋學循環,不斷擺盪自我與他者之中,透過藝術與審美,豐富自身世界觀,永遠不停在當下的批判性判准。
或許我們需要的從來都不是絕對的定義或標準答案,而是鬆動自己,開放修正自己的判準,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夠超脫虛無主義的什麽樣都可以,做到真正的多元差異。而那時,有用無用又有什麽關係了呢?
共讀的有趣之處,就是每個人讀同一本書,都可能獲得不同的心得與啟發,這一天睿柏帶我們從社會學的角度來閱讀,或許哪天再請個文學家來導讀《無用之用》又會有很不一樣的收穫吧,不過先把這樣的念想收著,下一次共讀選的是小編也很喜愛的《人類大歷史》,這次我們將從設計人的眼睛看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先開始讀書囉~~~
#無用共讀001無用之用為什麽有用
排中律 在 WanChi's Time 晚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是否不同意不應該不用二分法討論關於需要多元視角的議題?同意/不同意
(標題太難想,直接用一個笑話取代。)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種思維方式,心理學裡有一個詞稱為「二分法」。
什麼是二分法呢?就是將問題、事件的解答歸於兩個極端的解答,
從你我從小被問到大最簡單的問題,「寶寶,你想不想喝奶?」談戀愛時,「你如果不來接我下班,你就是不愛我。」
到隔壁嬸婆會說的,「她偷吃一定是她老公常常不回家,不然就是因為她沒有生小孩。」
當人類遇到問題時,腦中會依照經驗,產生直覺性的思考,以二分化「是/不是」、「對/不對」,非黑即白,
相反詞是,排中律,排除灰色地帶(中間)的解決方式。
二分法的思考方式,優點是會快速分類資訊,缺點則是讓我們陷入狹窄的視野。
那天Irma問我,但如果什麼事都不用二分法,那她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做。
我相信,行為來自選擇,當我們認為某些事情是對的,終究會有事件出現證明,也會造就個體趨於完整。所以,真相並不是因為理論是絕對性。
以前的生活過得簡單,因為所知太少,現在的生活之所以困難,是因為資訊來得太快太多,我們得不斷面對選擇。
試看看學會不用二分法看世界,同時,我們也能動腦思考選擇自己喜歡、擅長、覺得舒服的視角看這世界,生活著吧。
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
❝如果你喜歡,你可以分享貼文讓你的朋友知道這個想法。
如果你有其他想法,期待你願意留言給我,讓我知道。❞
💛
▲請追蹤WanChi的Instagram小天地:
https://www.instagram.com/wanc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