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掐玉性別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掐玉性別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掐玉性別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掐玉性別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如果把對女性的性別刻板印象加上區域的文化差異,甚至是政治意識形態的話,會發生什麼事情呢?雖然從戲劇的角度,編劇必須為各個角色設定能夠讓觀看大眾快速理解進而產生共鳴。因此,這些角色的背景設定、言行舉止都是或多或少來自一般常識或刻板印象,這反映了一個社會對「他者」的想像,同時也透過戲劇再生產與強化了這些...

  • 掐玉性別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20 17:00:31
    有 44 人按讚

    如果把對女性的性別刻板印象加上區域的文化差異,甚至是政治意識形態的話,會發生什麼事情呢?雖然從戲劇的角度,編劇必須為各個角色設定能夠讓觀看大眾快速理解進而產生共鳴。因此,這些角色的背景設定、言行舉止都是或多或少來自一般常識或刻板印象,這反映了一個社會對「他者」的想像,同時也透過戲劇再生產與強化了這些對「他者」的印象。

    --------------------------------------
    表面上《撒嬌女人最好命》所涉及的身分政治是兩岸女性的差異,卻不能忽略其導演彭浩翔的香港身分。換言之,建構這一組「兩岸女人對抗」敘事源頭的是來自香港身分的男性導演。來自台灣的撒嬌女被安排成是大陸女性的威脅,以及必須在三角戀中被排斥的「他者」。
    在這裡不妨討論另一個影視文本做為對照,即比《撒嬌女人最好命》更早出品的一部港劇《不懂撒嬌的女人》,這部由香港電視廣播公司製播的電視劇中,女強人轉成了香港女性,撒嬌女卻是分別來自兩岸。劇中事業心重的香港女性凌敏,劇情一開始就面臨男友赴大陸經營事業後交上大陸女友而分手,接下來公司集團內部經營權的博奕,全落在來自大陸的美女田蜜居間縱橫捭闔,而田蜜在劇中的外號就是「撒破郎」。劇中另一位代表香港的女性禹勤,原本已與同事論及婚嫁,卻又面臨來自台灣台南的女性純純的爭奪,藉著台灣女生特有的撒嬌與溫婉體貼,禹勤還向這位台妹學習如何撒嬌。

    整部港劇所傳達的命定訊息是,若是想努力成為女強人,就不配擁有愛情,若是不懂撒嬌,就註定鎖不住男人的心,強悍能幹的香港女人,面對大陸與台灣撒嬌強敵猛烈夾擊,終將陷入單身終老之命運。這中間的敘事邏輯與撒嬌論述,其實與電影《撒嬌女人最好命》很近似,唯一不同的是撒嬌女身分的轉換, 大陸撒嬌女成為威脅,台灣撒嬌女則同時是威脅也是救贖。

    《不懂撒嬌的女人》的第一集裡,有一個兩岸三地女性同場競技撒嬌的場景。一個婚紗品牌在現場選擇形象代言人,設定的情景是,三位女士分別向男主角求婚,看誰最能成功打動男人的心。第一個來自四川的妹子說:「我願意為你生寶寶,為你洗手作羹湯。」;第二個香港姑娘猶豫的說:「我願意和你一起還房貸。」;輪到台灣女生,只見她紅著臉羞澀的說:「好害羞哦,我該怎麼說呢,這種事情人家做不來了啦!」接著順勢倒在男人懷裡,一臉嬌羞的責怪:「你好壞啊你!」現場旁觀的女性紛紛表示雞皮疙瘩掉一地!但男主角卻掐了一下台灣女生的臉蛋說:「就是你了!」(愛撒嬌的妖精,2018)。換言之,在香港編劇的眼中,最會撒嬌的女人還是來自台灣。

    《撒嬌女人最好命》原本是一部上海女性藉由學習撒嬌來重建女性認同的故事,因為對手是台灣女性,又變成是透過與台灣女性的撒嬌競技來建立上海認同,單純的三角戀情牽扯到複雜的「台灣 vs. 上海」的地域認同與國族想像,也透露了隱藏在其中諸多不可言說的曖昧性與政治性。撒嬌就算是社會建構,原本也只是性別議題,並不存在所謂的地域差異,但地域的差異一旦被建構,而且將之對立起來,身分與認同政治就也同步被啟動了。
    於是來自台灣的女性不僅被賦予善於撒嬌的形象,同時還被冠上「騷浪賤」、「綠茶婊」等負面標籤,是上海女性的公敵,是隨時可能會搶奪她們身邊男人的他者。在敘事結構上,來自台灣的撒嬌女蓓蓓,破壞了大陸這邊張慧與恭志強原本穩定的「哥們」關係,最終透過集體排斥台女蓓蓓,又重回了原本的穩定關係,兩女一男三角戀情硬是滲進了上海/台北兩座城市、台灣/中國兩種身分的無形角力,讓部分評論者視其為一種政治寓言,並不令人意外。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1868?fbclid=IwAR2W5uKDsalYBCsYysVDeL3F5eRRgdZ4uCEVJUgOg-gtEvzWYZr-d92Depw
    「台灣女人善於撒嬌」這個命題,其實很早就流行於大陸及港澳的大眾文化論述中,甚至還被部分論者視為一種「語言學現象」。在紐約市立大學任教的學者彭駿逸曾在2012至2016年期間,調查300餘名大陸人對台灣腔的態度,探討到底什麼是台灣腔,以及大陸人對台灣腔的刻板印象,他發現早期赴陸的台灣菁英,看在當時還是農村社會的大陸民眾眼中是都會化的象徵,讓他們對台灣腔有了好印象。

    2000年之後大量台灣偶像劇輸往大陸,這些偶像劇深深影響大陸人對台灣腔的感知。但隨著大陸經濟起飛,大陸民眾對台灣腔的認知漸漸改變。彭駿逸調查發現,台灣腔如今被認為是「小家碧玉」,甚至很嗲、很裝,他們自己的腔調才是都會代表,大陸中央電視台主播講話才是好聽的(陳家倫,2017)。

  • 掐玉性別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6-15 19:00:00
    有 27 人按讚


    【仁慧:一個特別的出家人】
     
    這週分享的同樣是汪曾祺的作品─〈仁慧〉。
    和上個月提到的馮驥才的人物軼事不同,儘管同樣是極短篇,但汪曾祺總能在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常描述中,巧妙塑造人物形象。
    一起來看看這則短篇小說吧。
    -

    仁慧 / 汪曾祺
     
    仁慧是觀音庵的當家尼姑。觀音庵是一座不大的庵。尼姑庵都是小小的。當初建庵的時候,我的祖母曾經捐助過一筆錢,這個庵有點像我們家的家庵。我還是這個庵的寄名徒弟。我小時候是個「慣寶寶」,我的母親盼我能長命百歲,在幾個和尚廟、道士觀、尼姑庵裡寄了名。這些廟裡、觀裡、庵裡的方丈、老道、住持就成了我的乾爹。我的觀音庵的乾爹我已經記不得她的法名,我的祖母叫她二師父,我也跟著叫她二師父。尼姑則叫她「二老爺」。尼姑是女的,怎麼能當人家的「乾爹」?為什麼尼姑之間又互相稱呼為「老爺」?我都覺得很奇怪。好像女人出了家,性別就變了。
     
    二師父是個面色微黃的胖胖的中年尼姑,是個很忠厚的人,一天只是潛心念佛,對庵裡的事不大過問。在她當家的這幾年,弄得庵裡佛事稀少,香火冷落,房屋漏雨,院子裡長滿了荒草,一片敗落景象。庵裡的尼姑背後管她叫「二無用」。
    二無用也知道自己無用,就退居下來,由仁慧來當家。
     
    仁慧是個能幹人。
    二師父大門不出,仁慧對施主家走動很勤。誰家老太太生日,她要去拜夀。誰家小少爺滿月,她去送長命鎖。每到年下,她就會帶一個小尼姑,提了食盒,用小磁壇裝了四色鹹菜給我的祖母送去。別的施主家想來也是如此。觀音庵的鹹菜非常好吃,是風過了再醃的,吃起來不是苦鹹苦鹹,帶點甜味兒。祖母收了鹹菜,道聲:「叫你費心」。隨即取十塊錢放在食盒裡。仁慧再三推辭,祖母說:「就算是這一年的燈油錢。」
    仁慧到年底,用鹹菜總能換了百十塊錢。
    她請瓦匠來檢了漏,請木匠修理了窗槅。窗槅上塵土堆積的槅扇紙全都撕下來,換了新的。而且把庵裡的全部亮槅都打開,說:「幹嘛弄得這樣暗無天日!」院子裡的雜草全鋤了,養了四大缸荷花。正殿前種了兩棵玉蘭。她說:「施主到庵堂寺廟,圖個幽靜,荒荒涼涼的,連個坐坐的地都沒有,誰還願意來燒香拜佛?」
     
    我的祖母隔一陣就要到觀音庵看看,她的散生日都是在觀音庵過的。每次都是由我陪她去。
    祖母和二師父在她的禪房裡說話,仁慧在辦齋,我就到處亂鑽。我很喜歡到仁慧的房裡去玩,翻翻她的經卷,摸摸烏斯藏銅佛,掐掐她的佛珠,取下馬尾拂塵揮兩下。我很喜歡她的房裡的氣味。不是檀香,不是花香,我終於肯定,這是仁慧肉體的香味。我問仁慧:「你是不是生來就有淡淡的香味?」仁慧用手指點了一下我的額頭,說:「你壞!」
     
    祖母的散生日總要在觀音庵吃頓素齋。素齋最好吃的是香蕈餃子。香蕈(即冬菇)湯;薺菜、香乾末作餡,包成薄皮小餃子,油炸透酥。傾入滾開的香蕈湯,嗤啦有聲,以勺舀食,香美無比。
     
    仁慧募化到一筆重款,把正殿修繕油漆了一下。煥然一新,給三世佛重新裝了金。在正殿對面蓋了一個高敞的過廳。正殿完工,菩薩「開光」之日,請贊助施主都來參與盛典。這一天觀音庵氣象莊嚴,香煙繚繞、花木灼灼,佛日增輝。施主們全部盛妝而來,長裙曳地。禮贊拜佛之後,在過廳裡設了四桌素筵。素雞、素鴨、素魚、素火腿……使這些吃長齋的施主們最不能忘的是香蕈餃子。她們吃了之後,把仁慧叫來,問:「這是怎麼做的?怎麼這麼鮮?沒有放蝦籽麼?」仁慧忙答:「不能不能,怎能放蝦籽呢?就是香蕈!——黃豆芽吊的湯。」
    觀音庵的素齋於是出了名。
    於是就有人來找仁慧商量,請她辦幾桌素席。仁慧說可以。但要二天前預訂。因為竹蓀、玉蘭片、猴頭、都要事先發好。來赴齋的有女施主,也有男性的居士。也可以用酒,但限於木瓜酒、狶薟酒這樣的淡酒,不預備燒酒。
     
    二師父對仁慧這樣的做法很不以為然,說:「這叫做什麼?觀音庵是清靜佛地,現在成了一個素菜館!」但是合庵尼僧都支持她。赴齋的人多,收入的香錢就多,大家都能沾惠。佛前「樂助」的錢櫃裡的香錢,一個月一結,仁慧都是按比例分給大家的。至少,辦齋的日子她們也能吃點有滋味的東西,不是每天白水煮豆腐。
    尤其使二師父不能容忍的,是仁慧學會了放焰口。放焰口本是和尚的事,從來沒有尼姑放焰口的。仁慧想。一天老是敲木魚念那幾本經有什麼意思?為什麼尼姑就不能放焰口?哪本戒律裡有過這樣的規定?她要學。善因寺常做水陸道場,她去看了幾次,大體能夠記住。她去請教了善因寺的方丈鐵橋。這鐵橋是個風流和尚,聽說一個尼姑想學放焰口,很驚奇,就一字一句地教了她。她對經卷、唱腔、儀注都了然在心了,就找了本庵幾個聰明尼姑和別的庵裡的也不大守本分的年輕尼姑,學起放焰口來。起初只是在本庵演習,在正殿上擺開桌子凳子唱誦。咳,還真像那麼回事。尼姑放焰口,這是新鮮事。於是招來一些善男信女、浮浪子弟參觀。你別說,這十幾個尼姑的聲音真是又甜又脆,比起和尚的癩貓嗓子要好聽得多。仁慧正座,穿金藍大紅袈裟,戴八瓣蓮花毗盧帽,兩邊兩條杏黃飄帶,美極了!於是漸漸有人家請仁慧等一班尼姑去放焰口,不再有人議論。
     
    觀音庵氣象興旺,生機蓬勃。
    解放。
    士改。
    土改工作隊沒收了觀音庵的田產,徵用了觀音庵的房屋。
    觀音庵的尼姑大部分還了俗,有的嫁了人。
    有的尼姑勸仁慧還俗。
    「還俗?嫁人?」
    仁慧搖頭。
    她離開了本地,雲遊四方,行蹤不定。西湖住幾天,鄧尉住幾天,峨嵋住幾天,九華山住幾天。
    有許多關於仁慧的謠言。說無錫惠山一個捏泥人的,偷偷捏了一個仁慧的像,放在玻璃櫥裡,一尺來高,是裸體的。說仁慧有情人,生過私孩子……
    有些謠言仁慧也聽到了,一笑置之。
     
    仁慧後來在鎮江北固山開了一家菜根香素菜館,賣素菜、素面、素包子,生意很好。菜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餃子。
    菜根香站穩了腳,仁慧把它交給別人經管,她又去雲遊四方。西湖住幾天,鄧尉住幾天,峨嵋住幾天,九華山住幾天。
    仁慧六十開外了,望之如四十許人。

  • 掐玉性別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6-15 08:00:00
    有 27 人按讚


    【仁慧:一個特別的出家人】
     
    這週分享的同樣是汪曾祺的作品─〈仁慧〉。
    和上個月提到的馮驥才的人物軼事不同,儘管同樣是極短篇,但汪曾祺總能在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常描述中,巧妙塑造人物形象。
    一起來看看這則短篇小說吧。
    -

    仁慧 / 汪曾祺
     
    仁慧是觀音庵的當家尼姑。觀音庵是一座不大的庵。尼姑庵都是小小的。當初建庵的時候,我的祖母曾經捐助過一筆錢,這個庵有點像我們家的家庵。我還是這個庵的寄名徒弟。我小時候是個「慣寶寶」,我的母親盼我能長命百歲,在幾個和尚廟、道士觀、尼姑庵裡寄了名。這些廟裡、觀裡、庵裡的方丈、老道、住持就成了我的乾爹。我的觀音庵的乾爹我已經記不得她的法名,我的祖母叫她二師父,我也跟著叫她二師父。尼姑則叫她「二老爺」。尼姑是女的,怎麼能當人家的「乾爹」?為什麼尼姑之間又互相稱呼為「老爺」?我都覺得很奇怪。好像女人出了家,性別就變了。
     
    二師父是個面色微黃的胖胖的中年尼姑,是個很忠厚的人,一天只是潛心念佛,對庵裡的事不大過問。在她當家的這幾年,弄得庵裡佛事稀少,香火冷落,房屋漏雨,院子裡長滿了荒草,一片敗落景象。庵裡的尼姑背後管她叫「二無用」。
    二無用也知道自己無用,就退居下來,由仁慧來當家。
     
    仁慧是個能幹人。
    二師父大門不出,仁慧對施主家走動很勤。誰家老太太生日,她要去拜夀。誰家小少爺滿月,她去送長命鎖。每到年下,她就會帶一個小尼姑,提了食盒,用小磁壇裝了四色鹹菜給我的祖母送去。別的施主家想來也是如此。觀音庵的鹹菜非常好吃,是風過了再醃的,吃起來不是苦鹹苦鹹,帶點甜味兒。祖母收了鹹菜,道聲:「叫你費心」。隨即取十塊錢放在食盒裡。仁慧再三推辭,祖母說:「就算是這一年的燈油錢。」
    仁慧到年底,用鹹菜總能換了百十塊錢。
    她請瓦匠來檢了漏,請木匠修理了窗槅。窗槅上塵土堆積的槅扇紙全都撕下來,換了新的。而且把庵裡的全部亮槅都打開,說:「幹嘛弄得這樣暗無天日!」院子裡的雜草全鋤了,養了四大缸荷花。正殿前種了兩棵玉蘭。她說:「施主到庵堂寺廟,圖個幽靜,荒荒涼涼的,連個坐坐的地都沒有,誰還願意來燒香拜佛?」
     
    我的祖母隔一陣就要到觀音庵看看,她的散生日都是在觀音庵過的。每次都是由我陪她去。
    祖母和二師父在她的禪房裡說話,仁慧在辦齋,我就到處亂鑽。我很喜歡到仁慧的房裡去玩,翻翻她的經卷,摸摸烏斯藏銅佛,掐掐她的佛珠,取下馬尾拂塵揮兩下。我很喜歡她的房裡的氣味。不是檀香,不是花香,我終於肯定,這是仁慧肉體的香味。我問仁慧:「你是不是生來就有淡淡的香味?」仁慧用手指點了一下我的額頭,說:「你壞!」
     
    祖母的散生日總要在觀音庵吃頓素齋。素齋最好吃的是香蕈餃子。香蕈(即冬菇)湯;薺菜、香乾末作餡,包成薄皮小餃子,油炸透酥。傾入滾開的香蕈湯,嗤啦有聲,以勺舀食,香美無比。
     
    仁慧募化到一筆重款,把正殿修繕油漆了一下。煥然一新,給三世佛重新裝了金。在正殿對面蓋了一個高敞的過廳。正殿完工,菩薩「開光」之日,請贊助施主都來參與盛典。這一天觀音庵氣象莊嚴,香煙繚繞、花木灼灼,佛日增輝。施主們全部盛妝而來,長裙曳地。禮贊拜佛之後,在過廳裡設了四桌素筵。素雞、素鴨、素魚、素火腿……使這些吃長齋的施主們最不能忘的是香蕈餃子。她們吃了之後,把仁慧叫來,問:「這是怎麼做的?怎麼這麼鮮?沒有放蝦籽麼?」仁慧忙答:「不能不能,怎能放蝦籽呢?就是香蕈!——黃豆芽吊的湯。」
    觀音庵的素齋於是出了名。
    於是就有人來找仁慧商量,請她辦幾桌素席。仁慧說可以。但要二天前預訂。因為竹蓀、玉蘭片、猴頭、都要事先發好。來赴齋的有女施主,也有男性的居士。也可以用酒,但限於木瓜酒、狶薟酒這樣的淡酒,不預備燒酒。
     
    二師父對仁慧這樣的做法很不以為然,說:「這叫做什麼?觀音庵是清靜佛地,現在成了一個素菜館!」但是合庵尼僧都支持她。赴齋的人多,收入的香錢就多,大家都能沾惠。佛前「樂助」的錢櫃裡的香錢,一個月一結,仁慧都是按比例分給大家的。至少,辦齋的日子她們也能吃點有滋味的東西,不是每天白水煮豆腐。
    尤其使二師父不能容忍的,是仁慧學會了放焰口。放焰口本是和尚的事,從來沒有尼姑放焰口的。仁慧想。一天老是敲木魚念那幾本經有什麼意思?為什麼尼姑就不能放焰口?哪本戒律裡有過這樣的規定?她要學。善因寺常做水陸道場,她去看了幾次,大體能夠記住。她去請教了善因寺的方丈鐵橋。這鐵橋是個風流和尚,聽說一個尼姑想學放焰口,很驚奇,就一字一句地教了她。她對經卷、唱腔、儀注都了然在心了,就找了本庵幾個聰明尼姑和別的庵裡的也不大守本分的年輕尼姑,學起放焰口來。起初只是在本庵演習,在正殿上擺開桌子凳子唱誦。咳,還真像那麼回事。尼姑放焰口,這是新鮮事。於是招來一些善男信女、浮浪子弟參觀。你別說,這十幾個尼姑的聲音真是又甜又脆,比起和尚的癩貓嗓子要好聽得多。仁慧正座,穿金藍大紅袈裟,戴八瓣蓮花毗盧帽,兩邊兩條杏黃飄帶,美極了!於是漸漸有人家請仁慧等一班尼姑去放焰口,不再有人議論。
     
    觀音庵氣象興旺,生機蓬勃。
    解放。
    士改。
    土改工作隊沒收了觀音庵的田產,徵用了觀音庵的房屋。
    觀音庵的尼姑大部分還了俗,有的嫁了人。
    有的尼姑勸仁慧還俗。
    「還俗?嫁人?」
    仁慧搖頭。
    她離開了本地,雲遊四方,行蹤不定。西湖住幾天,鄧尉住幾天,峨嵋住幾天,九華山住幾天。
    有許多關於仁慧的謠言。說無錫惠山一個捏泥人的,偷偷捏了一個仁慧的像,放在玻璃櫥裡,一尺來高,是裸體的。說仁慧有情人,生過私孩子……
    有些謠言仁慧也聽到了,一笑置之。
     
    仁慧後來在鎮江北固山開了一家菜根香素菜館,賣素菜、素面、素包子,生意很好。菜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餃子。
    菜根香站穩了腳,仁慧把它交給別人經管,她又去雲遊四方。西湖住幾天,鄧尉住幾天,峨嵋住幾天,九華山住幾天。
    仁慧六十開外了,望之如四十許人。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