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振聾發聵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振聾發聵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振聾發聵意思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中國歷史上清醒看世界第一人 郭嵩燾銳意求學。立志進取,飽讀詩書,經世致用,不恭虛浮。他18歲考取秀才,22歲中舉,29歲摘桂進士做官。封建士大夫趾高氣揚,固步自封,而他不輟腳步,崇尚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學貫中西。 郭嵩燾一生著述頗豐,代表作有《郭嵩燾日記》、《禮記質疑》、《大學質疑》、《中...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聽過「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這句話嗎?意思是說在朝為官的人如果不廉潔、不知恥,那麼國家很快就會走向滅亡之路,因此,不知廉恥就是國家之恥!所謂士大夫指的是在朝為官或是知識分子!這句話,出自顧炎武先生大作《日知錄‧卷十七‧廉恥》。 同樣出自顧炎武先生語錄的有「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保天...
振聾發聵意思 在 Sheng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8-12 05:39:16
好久沒貼照片,一貼照片就跟商品有關,哈哈。前陣子接了件工作,很罕見地去當商品model。 這是臺灣文學館的新企劃,他們挑選了蔡培火、賴和、三毛的相關文學館內藏品,融合文本、創作精神,設計出《暴風》、《驟雨》、《酷暑》等大中小三把不同的傘。 我的這把,是《暴風》,上面印著蔡培火〈十項管見〉...
-
振聾發聵意思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8-03-08 12:00:00聽過「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這句話嗎?意思是說在朝為官的人如果不廉潔、不知恥,那麼國家很快就會走向滅亡之路,因此,不知廉恥就是國家之恥!所謂士大夫指的是在朝為官或是知識分子!這句話,出自顧炎武先生大作《日知錄‧卷十七‧廉恥》。
同樣出自顧炎武先生語錄的有「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這句話後被梁啟超引用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行己有恥」、「博學於文」……等等。
這些振聾發聵的語錄,放諸四海皆準,用在現今社會,竟然也毫無違和感,心有戚戚!不得不佩服顧炎武先生的真知灼見呀!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
振聾發聵意思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中國歷史上清醒看世界第一人
郭嵩燾銳意求學。立志進取,飽讀詩書,經世致用,不恭虛浮。他18歲考取秀才,22歲中舉,29歲摘桂進士做官。封建士大夫趾高氣揚,固步自封,而他不輟腳步,崇尚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學貫中西。
郭嵩燾一生著述頗豐,代表作有《郭嵩燾日記》、《禮記質疑》、《大學質疑》、《中庸質疑》、《使西紀程》等。縱觀眾多「質疑」,可看到他的研究洞徹,蔑視權貴,思維創新的精神一以貫之。在當時社會,其學問大有「一覽眾山小」的情勢。
-------------------------------
祭郭嵩燾誕辰200周年
南湘陰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進士,咸豐四年(1854年)至咸豐六年(1856年)佐曾國藩幕。同治元年(1862年),被授為蘇松糧儲道,旋遷兩淮鹽運使。同治二年(1863年)任廣東巡撫,同治五年(1866年)罷官回籍,在長沙城南書院及思賢講舍講學。光緒元年(1875年),經軍機大臣文祥舉薦進入總理衙門,不久出任駐英公使,光緒四年(1878年)兼任駐法使臣,次年迫於壓力稱病辭歸。光緒十七年(1891年)病逝,終年73歲。他是中國史上第一位出國外交大臣。
郭嵩燾三題
其謂一題名字,二題封諡,三題自銘。適逢晚清重臣郭公誕辰200周年之際,重閱了其一生業績,令人感佩不已。世之評論甚多,容予從小處發之筆端。
一題名字
見諸史冊的,郭公有九個名字:齡兒、先杞、嵩燾、伯琛、筠仙、雲仙、筠軒、玉池山農、玉池老人。
齡兒、先杞,應該是父母居三井頭孩子出生地所取。郭公生於1818年湖南省的湘陰縣城西。郭氏祖籍系吳越一支發脈。曾祖郭熊是湘陰的富商,且是貢生。祖父郭銓世繼續祖業,經營田地、鹽業和錢莊。其父郭家彪精通醫術,矜貧恤獨,經常施藥鄉里,深受鄉鄰尊重。郭家世代既經商又讀書,受儒家文化影響比較深,為孩子取名頗有講究。為何取齡兒?內涵玄機。郭家祖人壽命都不過60左右。望兒長壽,仕進長遠。郭公的老家雖在湘陰城西正街普田巷三井頭,但已在長沙開有商鋪,尋找了一個吉祥的街道,名「壽星街」;嵩燾其名,亦有「壽」字內涵。家人常以「崧(燾)齡」呼喚,可見父子心中的勾畫。郭公晚年賦詩中有「流傳百代千齡後,定識人間有此人。」寓意精神長壽,千秋不朽。先杞之名是入學名,即家族排行名。先,取自「世家先立本,道德與文章」排行詩中。杞,本名枸杞,養生延壽藥物(注意:父親從醫出身)。又有「杞人憂天」一說。據《左傳》,魯莊公七年(前687年)所言: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流星雨砸到杞國一帶,落星砸毀半個國家,房屋焚燒,大火連燒三個月。故經歷過此事的人,總是害怕天再塌下來。後世雖笑迂腐過分擔心,然則憂天憂國,為讀書人首要之則;不然讀書人與俗夫何異?父輩的執着,潛移了兒子的執着。大凡皆有靈驗。郭公慧眼超前通變,第一個寫出《使西紀程》,求國家不可閉關自守,學習西洋技術,遭到保守派的鋪天蓋地謾駡、諷刺、打擊,認為這樣偉大的清朝,還怕英國、法國乎?簡直杞人憂天。任憑詆毀,我行我素。先杞,國家在先,他擔心的是國家的命運。只有曾國藩、李鴻章、曾紀澤讀懂了他。今天,我們更認識了他的遠見卓識。
嵩燾者,喻志也,當為居長沙父子同心而鳴。嵩,山上小山,極高,猶喜馬拉雅山之珠穆朗瑪峰。燾,由壽(年限很長)和四點火(光明)組合,寓意經久不熄滅的長明燈,照亮後來的路。從姓名學來看,知識豐富,中年得貴,光照遠處,出國跡象。有表字伯琛,兩相呼應。伯,老大、第一;琛,又謂貢寶,大貴。真正所謂要,出類拔萃,非同凡響。
郭公銳意求學。立志進取,飽讀詩書,經世致用,不恭虛浮。他18歲考取秀才,22歲中舉,29歲摘桂進士做官。封建士大夫趾高氣揚,固步自封,而他不輟腳步,崇尚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學貫中西。
郭嵩燾一生著述頗豐,代表作有《郭嵩燾日記》、《養知書屋文集》、《養知書屋遺集》、《郭侍郎奏疏》、《禮記質疑》、《大學質疑》、《中庸質疑》、《使西紀程》等。縱觀眾多「質疑」,可看到他的研究洞徹,蔑視權貴,思維創新的精神一以貫之。在當時社會,其學問大有「一覽眾山小」的情勢。
郭公有超人見識,提前走向世界。曾國藩欲遞辭呈時,他力阻其行,曉以國難,助創湘軍,興辦水師。左宗棠受挫之時,他給左打氣,督促迎難而上,披掛上陣,始有新局。封建士大夫們熱衷於天朝自大,盲目排外。他卻要平等看洋人,反對呼「蠻夷」。既然洋人要侵華經商擋不住,我們就要開門了解西洋,學習成功的東西。特別是重任出使英、法欽差大臣後,一系列變格圖存模式都是常人未曾企及的:與洋人打交道,以和為貴,談判爭勝,「戰無了局」,中國的刀槍劍戟太落後。後果確實如此。學習洋人的工業技術,更重要的是改革政治體制,富國強兵。「其本在朝廷政教。」「君民兼主國權。」這一點,他是最早預見並提出的。郭公1859年上書「疏通夷情」,是說洋人對中國瞭若指掌,而「通市二百餘年,交兵議寬款又20餘年,」國人卻不知外情不懂外語,現在必須要辦外語學堂,使「轉相傳習」。必須要使實學代替八股,以應對外交。他反對重農抑商,發展民族工業,名聲好的商人可以做官。這些振聾發聵的高論,不亞於地震!天下譁然。
再看筠仙、雲仙、筠軒諸名,都是自取號名。筠,青皮有節操的竹子。仙,神仙。軒,卿大夫之車,有高貴欄杆。總起來分析,暗示了其人個性很強,性格秉直,愛國遠見,超脫一般,不會消失。
為什麼又叫玉池山農、玉池老人呢?其意表示不忘耕讀出身。他的老房子長沙壽星街,房子雅稱玉池別墅,內有小塘;自取別號玉池山農、玉池老人。玉池從何提起?郭公祖父在普田巷經營鹽業發財,郭公父親重修新宅。因庭院內種有兩株石榴樹對著書齋,故名「面榴軒」;院內有個大水池,名「玉池」。從郭公有《九日邀同吳南屏、張子恒等登定王台、天心閣,歸飲養知書屋》一詩,測知,三人乃步行游觀,長沙城裏的定王台、天心閣離家不遠,邀請回來喝茶很方便。那麼,養知書屋且在何處?今之開福區六堆子是也。雖已蕩然無存,但書香隱隱未了。
二題封諡
1891年郭公壽終正寢,消息傳來,李鴻章十分懷念,惻隱之心頓生,上書朝廷求封賜諡號。按功績,清朝第一使臣,開放眼光,無私朝廷,應予追封。聖旨下來卻是:「郭嵩燾出使西洋,所著書籍,頗滋物議,所請著不准行。」
「不准」的主要原因是,他寫的書籍產生了普天下的指責。什麼書?主在《使西紀程》。指責他的是些什麼人呢?閉關鎖國的上層官僚以及不明真相的莽夫「東亞病夫」,有魯迅所指的「看客」。於是乎,真正焦慮國家前途命運的人,卻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是皇帝畏懼「輿論殺人」嗎?是朝廷不知其人的良苦用心嗎?
當初公使出洋是熱行的,去職回來是冷走的。船到漢口,老友李瀚章要他「先期回京不待假滿」。他知道,這是恭親王和李鴻章的意思,要朝廷給他一個官職,不能冷下了。他腦子裏打了幾個圈圈。
記得遺老遺少們老早就攻擊他的洋務策略,立功不討好;又考慮年已花甲,一身病,怎麼還能遠涉重洋?但兩太后幾次招見,非他莫屬,無人頂替。慈禧太后還給一顆定心丸:你只一味替國家辦事,不要管別人瞎說,橫直皇上總知道你的心事。什麼心事?外交應與英人和談,和為貴。打架不是英法對手。他得了尚方寶劍,抱病出使,辦成了不少的事,穩定了局勢,而皇上太后不認帳了,以《使西紀程》滿朝非議賣國撤職。
只為超前認識。一、郭認為,不可小瞧洋人,他們也有兩千年的文明歷史。我們現在落後了,不如他們。表現出強烈的國際參與意識。——清朝坐大,蒙昧不知天外有天。這還得了,如同炸了鍋,上下沸騰,不被認可。二、郭批評因循守舊,要學英國政教制度,「法度嚴明,仁義兼主,富強未艾,寰海歸心。」——只有我天朝才是文明古國,大罵郭對天朝有二心,漢奸。三、郭認為身在他國,應當尊重禮節獲得好感,學習長處以為國用。遊甲敦炮臺,接受披了一下洋人衣;巴西國王入會,大家起立他也隨之站起;在白金漢宮聽音樂有音樂單,他也同洋人一樣閱看。——這便成了他投降賣國的罪名。隨吏劉錫鴻告陰狀,必欲置之死地。從未見過大場的滿清官員們,拿起芝麻當西瓜,大加撻伐。四、他提出,絕不能以為日本彈丸之國,經濟和野心發展很快。果然,郭死後三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慘敗。他說,「三代以前,獨中國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遠之於中國而名曰夷狄。自漢以來,中國教化日益微滅,而政教風俗,則不及各國乃獨擅其勝。其視中國,亦猶三代盛時之視夷狄也。」五、鋒芒畢露。郭嵩燾痛斥士大夫「惟一意矜張,以攘夷狄為義,而置民父于不顧;必使覆國亡家,以快其議論而為名高」 ,呼籲國人要摒棄傳統的「夷夏之辨」,引起公憤。
他的遠見卓識,作為井底之蛙的腐儒昏官是覺察不到的,統治者反倒害怕口狂危及到社稷。所以,他痛徹悟到與其共事,不如回歸故里。
三題自銘
郭公前前後後所著書籍共40多卷。在那個時候軍務洋務忙碌,用毛筆撰寫,著作等身,實在是鱗毛鳳角。沒有封諡,也有自銘,這些詩書典冊,可謂千秋永存,非帝王空空封諡可比。
本節略從他個人詩聯中,管窺他的自我評估:自信、遠見和執着。
其一:「面榴軒」宅院中,祠堂楹聯——
文章千古事
忠孝一生心
聯語既是對郭家的總結,也是對對子孫的訓辭。要讀書深造,要盡忠盡孝。從郭公留下的絕筆《枕上作七首》,其一曰:「三人同瘦命偏長,共道吾家兄弟強。兒輩尚能規進取,莫忘先世有書香。」證明郭公站得高看得遠,「吾人行事,必具有天下一家、萬物一體之心,乃能於事有濟。文章氣節不納之道義,皆是浮動之氣。」他的洋務觀點,天下一家、萬物一體,納之道義,是為急切拯救搖搖欲墜的滿清王朝,忠心耿耿,哪裏投降賣國?曾紀澤當慈禧太後面,很替郭嵩燾抱不平。這一點,太后心知肚明,儘管滿朝口誅筆伐問罪,還是算了,隨他去吧。
其二: 對聯自題——
無補清時,終老書叢原宿志;
偶談瀛海,重攤詩卷紀前遊。
「自題」 上聯,講朝廷不重用我了,我就回到老家養老,但是,決不會享受清福,仍然筆耕書田,坐案寫事,留給後世,為實現早期的夢寐志向。這一點,他已經做到了。下聯講嘴巴還是封不住的,腿子還是要動的。「偶談」什麼呢? 瀛海,前遊。罵由他們罵,我還是要講國家外交。郭公出使英國時,長沙的居所曾受到守舊派的圍攻。返鄉後,親友都規勸他少談洋務。那怎麼行?他硬要宣講:「歐洲各國日趨富強,推求其源,皆學問考核之功。」「彼之所長,徇而習之;我之所短,改而修之。」「誠得其道,則相輔以至富強,由此而保國千年可也。」並將自己有關洋務的論文編成《罪言存略》一書,自費刊行。
其三:光緒十四年三月十日夜賦詩——
成仁取義生平志,老死柴門亦數然。
豈分三醫連四表,竟愁一藥送餘年。
慚無身後完存稿,盡有人間未了緣。
家國友朋多負負,來生犬馬志猶堅。
此詩重點體現「志猶堅」。首聯即開宗明義,生平志向以正義為最,即使罷官老死或被殺,折磨多次,本性不移。頸聯訴述多病之軀,一邊吃藥,一邊寫奏表。愁的是藥送終年,而不是表得落妥。曾記得曾經澤討還伊犁與俄交涉前,他上表獻策六條。第一條就是應聽從左宗棠的意見。朝廷認為可備考,密囑李鴻章將表折內容轉給曾經澤。他多次上書要求禁煙,在長沙開設禁煙會。頷聯是說,我慚愧擬定存稿未付梓,洋務願望不能付之實施。主講思賢講舍,並立王船山祠,授徒講學。尾聯遺憾對家庭、朝廷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多有辜負,表達來世就是變成犬馬效勞,也會不變初衷,意志更加堅定。這可以說是湖南人的「霸得蠻」的一塊金字招牌!
其四:臨終前兩年的《戲書小像》吟——
傲慢疏慵不失真,盡留老態待傳神。
流傳百代千齡後,定識人間有此人。
世人欲殺定位才,迂拙頻遭反噬來。
學問半通官半顯,一生懷抱幾曾開。
此詩表達重在對身後的自信。首聯是自我畫像,確實如此,栩栩如生,毫不掩飾,光明磊落。頸聯自信,讓時間說話,有如「西門豹治鄴」:千百年後,令子孫思我言。我這個人是不會消失的。頷聯回顧所受之冤屈,誣衊譭謗,紛至遝來,甚至要他坐牢,要殺人。 「謗毀遍天下,而吾心泰然,自謂考之三王而不謬,俟諸百世聖人而不惑,於悠悠之毀譽何有哉!」尾聯有自謙「學問半通」,有自白「官半顯」。他1860年辭職還鄉兩年,著書不輟。1862年再度出山。1866年廣東巡撫任上被彈劾,回家講學。1875年又啟用入總理衙門。國難當頭,又任出國公使第一人。1879年罷官海外,回來寫回憶錄,宣傳洋務。所以是「一生懷抱幾曾開」,不屈不撓筠仙在。
中國遣使,始於光緒初。嵩燾首膺其選,論交涉獨具遠識。李鴻章認為,當世所識英豪,與洋務相近而知政體者,以筠仙為最。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知史 #中國歷史 #郭嵩燾 #李鴻章 #清朝
振聾發聵意思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頭棒喝與易經】
有好長一段時間,我對易經的體會主要來自明朝來知德的《易經集注》。幾年前,我接觸到高島吞象寫的《高島易斷》,一方面對大衍之術及怎麼閱讀《易經》有了新的感受,另一方面也新有了許多疑問,所以想到這必須要去請教劉君祖了。
我和君祖兄相識多年,之前都沒去吵他,因為覺得對《易經》的碰觸還太皮毛,不好意思麻煩人家。讀高島的書讓我上了個台階的同時也又碰上了過不去的門檻,這就不能不去打擾。
他除了給我些解說,也介紹了一些書給我,其中有高亨的著作,也有他自己這麼多年講解易經的著述。我都收集來拜讀,受益良多。
出版雖然也是商業活動,但這商業活動出發的根本是「分享」。因為你自己讀到一本書,覺得太好了,不能獨樂樂,也不敢獨享,所以就出版,讓更多人也能有同樣的體會和收穫。因為要讓這些分享進行得更有效率,所以就有商業活動。
我在兩年前決定出版劉君祖八本《易經密碼》,再加另外兩本書,共十本的《劉君祖易經世界》,正是這個出發點。君祖兄解讀《易經》,和高島有不同的視野,不只是因為他的文化底蘊以及以經解經的功力,也因為他對佛法的體會。有這些基礎,他來講「借易修行」的層次就更真切,也明白易懂。
《易經密碼》等十本書出版之後,成了我自己的案頭書也是床頭書。很開心的是,也達到了和許多讀者分享的初衷。 因此,兩年後,我們決定再出版他所寫的《易斷全書》。
《易經密碼》是全面解析六十四卦以及各爻的架構、位置、作用、意義,並且持續相互參差對照來說明各自和整體的關聯,以及各自彼此的關聯,談到使用的實例則只有一二。
《易斷全書》則雖然也逐卦逐爻解讀,但主要針對該卦該爻舉出大量的實例,以實際的情況來解說卜到該卦該爻可以如何判斷。
所以,這兩套書可以對照著讀。
劉君祖有說他當初之想到寫《易斷全書》,是因為《高島易斷》。高島吞象是日本明治革新時代的人,因為偶然機緣而精通易理,留下《高島易斷》一書。這本書,高島對各卦各爻都以他實際卜卦的結果來佐證,尤其是清日甲午戰爭前後他為各種情勢卜卦、斷卦的精準,膾炙人口。然而《高島易斷》也留下一個令人不解之處,就是所有斷卦的依據都是卦的本身或單爻動,對二爻或更多爻動的情況則沒有任何說明。
君祖兄因為不想讓高島專美於前,因此動手寫《易斷全書》,並且是在本卦、單爻動之外,對二爻、三爻乃至六爻全動的情況也都各以實例來佐證說明。
有趣的是:他在寫書的過程中,回顧近四十年研究、撰述易理,想要知道自己的歷史地位,就卜了一卦,占出蒙卦上九爻變,成師卦。因此君祖兄的歸納是:「看來我治易的風格已定,就是『嚴正擊蒙』,期以自正眾正。」
今天下午我們在國家圖書館舉辦《易斷全書》的新書發表會。我致詞的時候講了這一段,也加上了我自己看到他卜到蒙卦上九爻變時候的想法。
蒙卦的上九說:「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劉君祖在書中對「擊蒙」的解釋是:「上九為蒙卦之終,對蒙昧已極的學生嚴厲斥責,當頭棒喝,希望能夠使其警醒回頭。禪宗點化生徒有所謂殺人劍,『擊蒙』是也,金剛怒目,振聾發聵.......」
他對「不利為寇,利禦寇」的解釋是:「上九爻變,恰值宜變之位,而成師卦,確有強硬對治之象。然而,出師以正當防衛則可,挑釁侵略不宜,『禦寇有利,為寇不利』。擊蒙有其實施條件,不可輕易使用,因為殺傷性大,易有後遺症。同樣,嚴厲管教易傷到被擊者的自尊自信,必須慎之又慎。」
因此我對君祖兄卜到蒙卦上九爻變的體會是:他對易經的論述,對不懂易經的人是當頭棒喝,振聾發聵,但是在推廣過程中必須讓讀者覺得可以親近,千萬不能因為其論述的犀利反而讓讀者覺得高山仰止,反而嚇跑。
我致詞的時候有點好玩地這麼說。結束之後,倒越想越有道理,尤其推廣的工作在我們出版者身上啊。
那怎麼辦呢?
這麼說吧。我的建議是:
如果你從來沒碰過《易經》,但是想試試,那就先讀劉君祖所寫的《天道驚險人驚艷----易經的第一堂課》。
這本書是概略性地介紹應該如何接觸《易經》,了解他整理的相關基本觀念和知識,對六十四卦有一些輪廓的理解,因為只介紹各卦,不到各爻。
讀了這本書之後,或者如果比較飢渴的話,可以同時讀《易經密碼》(共八輯)。所謂同時讀,就是讀到哪一卦,就把兩部書拿來一起對照著讀。
如果對卜卦、斷卦特別感興趣,那就在讀《易經密碼》的之後或同時,讀《易斷全書》(共四輯)。
這兩套書都是逐卦逐爻地解讀,但《易經密碼》是使用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不斷地拉遠、推近、橫切、縱移,幫助讀者從各種不同的角度觀察各卦各爻是如何形成的,各自的作用、各自和整體的關聯,以及各自彼此的關聯,旁徵博引又以經解經,談到的實例很少,每卦只有一二。
《易斷全書》也是逐卦逐爻地解讀,但一來鏡頭聚焦於各卦各爻的本身,二來各卦各爻都列舉大量實證的例子,並且如前所述,不但斷本卦,斷單爻動,也斷二爻、三爻至六爻全動。因此讀者可以從更具體、更和現實世界與環境有關的實例,來體會他在《易經密碼》中的分析,並思考如何用來當作自己斷卦時候的參考。
至於他寫的另外一本《易經之歌----易經繫辭傳》,則可以和第一本《天道驚險人驚艷----易經的第一堂課》一起讀,也可以在讀《易經密碼》的時候一起讀。不必被「易經繫辭傳」這樣的名號嚇住,讀一讀《易經密碼》,自然而然就會發現需要讀這本書了,何況有劉君祖生動的導讀。
總之,希望大家一起來讀劉君祖所寫的這些和《易經》相關的書。
振聾發聵意思 在 王政忠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大叔隨興推薦書單】
應出版社邀請,推薦我最愛的10本書並寫推薦文,推薦的對象不限,推薦文隨我發揮,這是處女秀,我隨興推薦,各位就隨興參酌囉!
1. 文化苦旅 作者: 余秋雨
在史學與文學的巧妙轉換當中,看見人生智慧的粹煉與積累,這是我認為讀史學文最有價值的一部份。
作者雖然在史實的部份,一直被許多專家挑出硬傷,但這並不減損我在閱讀這本書時的興味盎然,對於史實的正確認識,固然是研究的基本要求,但我不是嚴謹的歷史學者,我是隨興的生活行者,對於書中透過文學性語言傳達歷史裡的時空人事標誌,即便有誤,我仍然可以在按圖索驥的過程中,盡覽旅途的大山大水,或者小河小村。
這樣的探索,方向在我的手上,催促我上路的動力則是這一本書。
2. 山居筆記 作者: 余秋雨
讀山居筆記時,我正短暫居住在一座海島上,迷彩的生活將我侷限在木麻黃的生長範圍內,幸好有這本書,帶我出走。
前一頁,唐朝吹著風,下一頁,宋朝飄著雨; 上一個章節,絲路響著駝獸的足音,下一個章節,敦煌映入飛仙的升天。
我在歷史感的文字當中,連結我在文字裡認識的歷史; 我在文學性的歷史當中,回味我在歷史裡想像的文學。
這本書,以山裡來的文字,帶我走出苦悶的海域。
3.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作者:米奇.艾爾邦
我遇過幾次生死,有些可以預期,但仍不免悲傷;有些超乎預料,卻又出奇平靜.不論悲傷或平靜,我始終相信,生死之間,有功課必須修習.
這本書其實談的不是生死,而是怎麼生?怎麼死?
生的價值取決於如何死,而死的意義存在於如何生,書中作者與他的老師的對話,常常在無意間,振聾發聵的傳遞智慧.
多年以後,在日本電影"末代武士"的最後一幕,當阿湯哥回答天皇詢問那末代武士是怎麼死的時候,我心頭凜然一震,啊,這不就是這本書教我的事:別記得我怎麼死的,請記得我是怎麼活的.
4.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作者: 喬辛.迪.波沙達&愛倫.辛格
20年前我來到這個偏鄉小校的時候,我看見一大群急著吃掉棉花糖的窮鄉孩子.
沒有完成作業的去跑操場,沒有達成學習任務的去罰站,沒有投入課堂的去對著椰子樹念校規...,所以體力變好了,腿力強健了,嗓門變大了,但是教育始終沒有發生.
窮孩子不知道什麼是棉花糖,老師們沒有帶他們學會辛苦忍耐並學習付出之後,真正的棉花糖有多好吃.
20年過去,我在同樣的學校看見越來越多知道真正棉花糖滋味,並且願意辛苦投入耐心等待的孩子.
我推薦這本書,老師們應該看一看.
5. 蘇菲的世界 作者: 喬斯坦.賈德
蘇菲的世界是我的哲學啟蒙書,我的意思不是說這本書讓我學會了哲學的各門各派,而是啟發我”哲學性思考”。
哲學性思考建立一個人的價值觀,影響一個人看待這個世界的各種面貌,我永遠記得作者的一個比喻”我們出生時,像是一隻在狗毛頂端的跳蚤,對世界充滿了無限好奇,隨著年紀漸長,逐漸往下爬到狗毛深處,對世界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
如果我們不能對這個世界發出為什麼的疑問,那麼我們的存在,就沒有了樂趣,也沒有了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用小說的方式寫哲學,這個方式,讓哲學以親民的面貌,走進我們的生活。
6. 琅琊榜
我不知道你在終極三國當中看見台灣戲劇的哪一個層次,但我在琅琊榜當中眼紅又無法自拔的尊敬起大陸原創歷史小說與改編戲劇的深厚文化底蘊.
這是一部架空歷史的創作小說,在超脫史實的框架之外,以一種不肥皂不俗濫的方式訴說了中國文化中多所存在卻世道江河的情義千秋與誠信法治,在充滿人的味道與畫面中,傳遞在遞嬗變革的時空長河裡,恆久不變的,美好的歷篩淘金.
每一回每一章節或每一晚,在小殊的鬱結眼神中睡去,真是一種幸福.
7. 井然有序-余光中序文集 作者:余光中
讀序是一種取巧的讀書方法.
你可以在少則數百,至多不超過幾千的精鍊文字當中,盡收這本書的精華,這樣的讀書方式,有時候,真像在忙碌的生活步調當中,偷空推開滑鼠,抓一把核果塞進嘴裡,暫時解饞並自以為攝取起碼營養的行為.
但,偶爾,沒有抓到核果,只有幾朵水果乾,就會悵然若失.
余光中的這本序文集,完全沒有果乾,都是紮實的核果,甚至,比正餐還豐富營養.
或詳細解析人物,或深入評述詩文,或厚積薄發的抒發己見,或引經據典的呼應他說,余老的敦厚與犀利,嚴謹與幽默,在這本書收錄的35篇序文中,表露無遺.
8. 傷心咖啡館之歌 作者:朱少麟
我很愛書中的一段話:「黑暗並不能造成陰影,光亮才能。」
失落,找尋然後救贖.這本書寫出新舊價值觀混亂衝突的那個90年代,也寫出我苦澀的青春年代.
憤怒在發洩中赤裸裸的呈現更大的矛盾,不安在控訴中亮晃晃的曝光更多的無力-我們不都經過這樣的少男少女時代,不是嗎?
有人經過然後走出來,或者約定俗成走進世俗的軌道,或者離經叛道走出驚世的格局,當然,有人,走不出來.
或許,你可以在這本書裡,看見造成陰影的那道光.
9. 蘇東坡詞
讀蘇詞讓我理解人生旅途的不同風景必定有最佳的閱覽角度,困頓時釋懷,風波時理解,快馬時自在,窮途時和解。少年讀蘇詞,看見未來的人間別有行路難; 中年讀蘇詞,了然當下的此心安處是吾鄉; 老年讀蘇詞,透徹回首的也無風雨也無晴。
我在蘇詞裡理解人生的必然與偶然,決定了人生前進與後退的角度或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