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拉姆死了嗎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拉姆死了嗎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拉姆死了嗎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拉姆死了嗎產品中有8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覺得值得一讀,同意也好不同意也罷,無需爭辯。 被世界遺棄的角落 2021/08/22 【明報專訊】巴基斯坦記者Ahmed Rashid曾憶述,一名阿富汗老人曾向他解釋阿富汗怎樣誕生:據說真主創造了世界剩下一堆零碎又跟其他部分格格不入的廢料,於是把那堆東西集合起來拋在一角,成了阿富汗。美國自阿富...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Ordinary Gaming Studio平民遊戲工作室,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話說,大家只記得爺爺死了 但其實大家最喜歡的《礦石鎮》中 爺爺並沒有死wwww 但我們來看看《橄欖鎮》鎮長的毫無生氣的眼神 他應該快了...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ordinarygamingstudio Facebook: https://www.f...

拉姆死了嗎 在 叮噹 營養師|運動營養、増肌減脂、特殊族群營養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5-30 19:05:13

防疫期間:居家運動掉漆影片! Ok、想必大家已經看過很多厲害教練分享自己的居家運動影片了,你們是否跟我一樣做幾下就不行了呢?🥲 . 哥肩膀還在努力復健中,但開始運動總比一直都沒有做運動來得好歐!怎麼說呢? 長期久坐對身體已經被證實是可能導致負面影響的,包含肥胖、血糖、脂肪代謝、心血管功能、代謝症候...

拉姆死了嗎 在 少女心文室 NEWS ROOM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11-22 15:20:45

「別人的意見不會成為你的現 實,不要在意那些酸言惡評,不關心,就是對那些渺小之人的復仇!」 / 有~沒~有~發~現~,今年2020也有不少韓劇主題圍繞在追夢熱血故事,年齡劃分都在20代到30代區間,都刻畫著當夢想遇上現實時的困境還有心裡矛盾,這5檔大家都有看嗎?是否也燃起你心中的追夢因子呢?或許劇中...

  • 拉姆死了嗎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22 21:25:29
    有 880 人按讚

    我覺得值得一讀,同意也好不同意也罷,無需爭辯。

    被世界遺棄的角落
    2021/08/22

    【明報專訊】巴基斯坦記者Ahmed Rashid曾憶述,一名阿富汗老人曾向他解釋阿富汗怎樣誕生:據說真主創造了世界剩下一堆零碎又跟其他部分格格不入的廢料,於是把那堆東西集合起來拋在一角,成了阿富汗。美國自阿富汗撤走,為20年的反恐戰畫上句號之際,阿富汗再次被世界扔在一旁。

    阿富汗在本世紀初因為九一一恐襲突然成為世界焦點前,Ahmed Rashid已在阿富汗採訪多年。上文出自他2000年出版的Taliban: Militant Islam, Oil and Fundamentalism in Central Asia一書,書中詳述阿富汗的亂局、塔利班的種種不人道政策,也記錄了國際社會長年漠視,人道組織欲救無門。九一一恐襲後,美國才彷彿突然發現阿富汗原來如此「邪惡」,讓拉登的恐怖組織盤踞當地向西方發動恐襲,自然要除之而後快。但如何剷除拉登?塔利班倒台後又該如何?美國卻從來未及仔細想。

    美國有什麼責任?

    美國對阿富汗由始至終都是三心兩意,對這個國家缺乏理解,也欠缺周詳考慮。在九一一發生後,時任總統喬治布殊的國安團隊部署對阿富汗的軍事行動,據Bob Woodward在Bush at War所述,防長拉姆斯菲爾德當時已提出,既然打反恐戰為何不趁機收拾伊拉克?他的國防部那時早已制定攻打伊拉克的方案,但喬治布殊當時認為民意當下只支持攻打阿富汗。部署軍事行動之初,美國決定依靠阿富汗國內反塔利班的北方聯盟軍閥,美國提供空中軍力支援。但就算如此,計劃之初已難以迴避塔利班倒台後如何處理,即國家建設(nation-building)的問題。喬治布殊競選總統時曾承諾不會用美軍協助國家建設,政府一開始有不同意見,時任國務卿鮑威爾在部署期間便不斷強調這點,拉姆斯菲爾德一直淡化美國在戰後阿富汗的角色,當年他被問到塔利班一旦倒台後美國有什麼責任時,他坦言:「我不認為我們有責任去解決一個國家應該有一個怎樣的政府這問題。他國的人沒有足夠才智告訴另一個國家應如何統治。」

    北方聯盟又是什麼人?

    美國總統拜登8月16日在全國演說中,辯稱美國20年前在九一一恐襲後入侵阿富汗只是有一個目的,就是要令蓋達不能再以阿富汗為基地向美國發動襲擊,並非為了協助阿富汗國家建設。這充其量是半真半假。喬治布殊2002年4月曾發表演說,承諾仿照二戰馬歇爾計劃領導國際社會重建阿富汗。拜登本人2003年也曾為美國協助國家建設辯護,稱一旦撒手不管只會換來混亂,令阿富汗變成嗜血軍閥、毒販及恐怖分子的溫牀。

    或者這正是美國重建阿富汗失敗之處。美國的考慮只是希望阿富汗不要混亂,不要淪為針對西方的恐怖分子基地,其對阿富汗的認識也流於黑白二分的卡通式理解。這可見諸當年的美國傳媒報道。美國當年為了推翻塔利班,跟阿富汗的北方聯盟結盟,但北方聯盟又是什麼人?美國傳媒總將北方聯盟描繪成自由鬥士,雖然九一一恐襲前遇刺喪生的北方聯盟領袖Ahmad Shah Massoud的確如此,不過到過阿富汗深入採訪的記者例如已故英國記者Robert Fisk都會告訴你,北方聯盟只是一批各懷鬼胎的軍閥組成,當中不乏嗜血成性的軍閥,例如Rashid Dostum,其事迹包括把偷竊的士兵綁在坦克履帶上輾成肉醬。他在九一一後成為美國反恐盟友,更當上阿富汗副總統,後來被控多項戰爭罪及強姦罪。北方聯盟在反恐戰期間的戰爭罪行一樣不少,叫人印象深刻的自然是2001年12月,Kunduz有1000名塔利班俘虜被北方聯盟囚在密封空間,差不多全焗死。至於美國在反恐戰期間空襲塔利班據點,造成不少所謂collateral damage(附帶損害);據美國布朗大學估計,2001年10月至2021年4月有47,245阿富汗平民在戰事衝突中死亡,美國在這情形下當然難以贏取民心。

    戰爭的正當性

    拜登在自辯的演說中亦將亂局歸咎阿富汗統治者,說阿富汗政客逃走、軍隊不戰而降,與人無尤。且看美國近年又對阿富汗政府做了什麼。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一直都嚷着要從阿富汗撤軍,2018年開始跟塔利班談判,因為塔利班視阿富汗政府為美國傀儡,阿富汗政府被排除在外。特朗普2019年更曾計劃邀請阿富汗總統加尼及塔利班代表在九一一周年臨近之際到大衛營,但這Photo-Op最終沒有成事。特朗普政府2020年跟塔利班達成協議,協議包括要阿富汗政府釋放5000名塔利班囚犯。曾出任特朗普政府國家安全顧問的H.R. McMaster去年10月便痛斥特朗普跟塔利班的協議猶如姑息納粹德國的1938年慕尼黑協定,既削弱阿富汗政府,也削弱美國阿富汗戰爭的正當性。前國務卿蓬佩奥上周接受霍士新聞的Chris Wallace訪問,大力批評拜登,但冷不提防Chris Wallace追問他:「你有後悔給予塔利班正當性嗎?你又有否後悔迫使阿富汗政府釋放5000名囚犯,而他們不少正在為塔利班作戰?」

    大國角力的一隻棋子

    蓬佩奧當然沒有後悔。塔利班2018年已控制阿富汗四成地區,為求脫身的美國早已顧不得那麼多。Chris Wallace這問題卻令人聯想起法國記者1998年對布熱津斯基的提問。美國1980年代曾給予阿富汗聖戰士武器及金錢抵抗蘇聯及其扶植的親蘇政府,雖然聖戰士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如Robert Fisk便記錄過,有校長因為響應政府政策讓女孩上學,活活遭聖戰士燒死。塔利班不少領袖都在1980年代跟聖戰士(Mujahideen)並肩作戰抵抗蘇聯,蘇聯1989年撤軍後,聖戰士進佔喀布爾後內訌,塔利班乘亂而起並於1996年進佔喀布爾。卡特時代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1998年接受法國Le Nouvel Observateur訪問,欣然承認中情局其實早在1979年便支援阿富汗聖戰組織,目的就是引蘇聯出兵,令阿富汗成為蘇聯的越南。記者問他有沒有後悔這樣做促成了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崛起,布熱津斯基答道:「世界史上何者更重要?蘇聯帝國崩潰還是塔利班?」

    阿富汗終歸只是大國角力的一隻棋子,這點大家都心知肚明。8月15日喀布爾陷落當天,國際新聞網站都大篇幅報道。同日兩宗新聞卻擠到一角:黎巴嫩北部油罐車爆炸,導致28人死亡:該國首都貝魯特去年8月也發生一場驚天大爆炸,死了200多人,事發一年該國還是繼續倒楣;在地球另一端的海地還未從2010年7級大地震中恢復過來,該國在總統上月遇刺後亂作一團,然後8月14日又發生了一場7.2級地震。

    阿富汗跟這兩個國家無異,除非天災人禍有足夠戲劇性,否則傳媒都不會理會,畢竟,太多慘劇已教人麻木,也沒有什麼微言大義。現在針對阿富汗的七嘴八舌,大家關心的還是大國角力而已。但當評論阿富汗時,評論者對阿富汗有多少理解?還是繼續以荷李活電影的模式來認知,只在意找尋英雄與歹角?塔利班有沒有「令人耳目一新」、阿富汗前路如何這一刻仍然是未知之數,與其猜測,倒不如認真讀讀歷史,好汲取教訓,不會重蹈覆轍。當然,這願望可能只是奢望吧。

    文˙林康琪編輯•蔡曉彤

  • 拉姆死了嗎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18 09:10:56
    有 1,199 人按讚

    大概很難想像在喀布爾買阿富汗地毯會比在其他地方買更貴吧?因為喀布爾到處都是記者使館聯合國組織或是NGO人員,或許因為他們薪水特別高,或許因為他們沒有選擇只能付錢,其實什麼都比外界貴了許多,包括地毯。

    我總是在舒適的環境裡看看新聞,發表發表自以為是值五塊錢的意見,甚至只是我從網路上認識的陌生國度。最終人民永遠是承受災難的一方,認為阿富汗人在美國協助之下有那麼久的時間不努力,事到如今咎由自取,難免有些天真。

    我想起比阿富汗富裕不知多少倍的印度,即使種姓制度的觀念在大城市裡漸漸消失,那個社會的許多事依然讓令我驚訝不已,能夠說是印度人自找的,為什麼不群起推翻我們眼中莫名其妙的制度或是習俗嗎?我永遠不會說印度人為什麼不這樣不那樣,即使我自認花了六年非常努力去了解。

    (谷歌全文翻譯)

    喀布爾的淪陷是不可避免的。 它標誌著後帝國時代的西方幻想的終結。 然而,西方的反應令人難以置信。 如果聽起來不錯,就稱其為災難、屈辱、災難性的錯誤。 帝國的一切撤退都是一團糟。 這一次用了 20 年,但至少結束得很快。

    美國沒有必要入侵阿富汗。 該國從來都不是像利比亞或伊朗那樣的“恐怖主義國家”。 它沒有與美國交戰。 事實上,美國在 1996 年幫助其崛起對抗俄羅斯。塔利班通過與塔利班領導人奧馬爾毛拉的友誼,在他的山洞中接待了奧薩馬·本·拉登。

    在南部城市坎大哈 9/11 後立即舉行的“支爾格大會”中,年輕領導人敦促毛拉驅逐本·拉登。 巴基斯坦遲早會強迫他投降。

    2001 年入侵之後,美國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要求布希“懲罰並離開”。

    然而布希和布萊爾都沒有聽。 取而代之的是,他們腦充血了。 他們徵用了北約,開始“國家建設”,彷彿國家是由樂高積木組成的。

    政治學家約瑟夫·奈(Joseph Nye)說,這將是一個“天鵝絨霸權”時代。 由於從未完全解釋過的原因,布萊爾宣布了“國際社會學說”,並懇求英國參與對喀布爾的第一次轟炸。

    然後,他派克萊爾·肖特 (Clare Short) 擔任國際發展部長,以阻止阿富汗人種植罌粟花。 阿富汗罌粟產量飆升至歷史新高,從 6 個省擴展到 28 個省,這可能是英國有史以來最成功的農產品。 鴉片使塔利班重新掌權。

    當我在 2006 年訪問喀布爾時,我只聽到了對這似乎注定失敗的冒險的誇誇其談。 一支由 3,400 人組成的英國軍隊自願在赫爾曼德鎮鎮壓死灰復燃的塔利班叛亂分子。 國防部長約翰·里德承諾,只剩下塔利班的“殘餘”,“不需要開槍”。 他的將軍大衛理查茲說這將“只是另一個馬來亞”。 七年後,英軍戰敗而亡,美國人接手,也敗北。 當地的普什圖人擅長羞辱外部勢力。

    從此,撤退只是時間問題。 現在發生的事情太可怕了。 二十年對奢侈的西方納稅人的依賴意味著士兵、翻譯、記者、學者和援助工作者看到朋友受到威脅和殺害。 多年的援助和培訓面臨風險。 眾所周知的萬億美元美國資金被浪費了。 僅英國就浪費了 370 億英鎊。

    大英帝國已經結束了,必須敲擊英國人的腦袋多少次才懂? 它已經死了,完成了,過時了,不再重複。 然而,強生剛剛向南海派遣了一艘航空母艦。 英國沒有必要,更不用說權利,統治其他國家,“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沒有士兵需要為此而死,更不用說在阿富汗的 454 名英國士兵和平民了。 英國現在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與阿富汗的新政權建立良好關係——與喀布爾的鄰國巴基斯坦和伊朗保持聯繫——至少保護它過去 20 年來試圖做的一些好事。 世界並沒有威脅到英國。 恐怖主義不需要國家支持,也不會因國家征服而終結。

  • 拉姆死了嗎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08 09:03:40
    有 934 人按讚

    舒曼夫婦與他們的孩子

    舒曼夫婦共有過八個孩子:大女兒瑪麗,往下依次是愛麗絲,朱莉,路德維希,埃米爾,費迪南德,尤金妮,以及最小的兒子菲利克斯。其中埃米爾Emil (1846–1847)十八個月夭折,剩下七個活到了成年的,每個人都付出了沉重代價。

    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精神病症狀嚴重之後,克拉拉(Clara Schumann)成為全家的經濟支柱。為了養活七個孩子,支付他們的教育費用以及舒曼的療養院費用,(晚年還承擔了費迪南德的六個孩子的撫養任務),她承擔了極其繁重的演出和教學工作,每年有十個月在外旅行演出,幾乎不著家,極少見到孩子,有一次甚至持續巡演兩年未回家。而她的家,也是四分五裂的:羅伯特在精神病人的修養院裡,最小的兩個孩子在家跟著保姆和大女兒瑪麗,剩下的孩子被分別送往分散在德國各地的寄宿學校和親戚家,其中路德維希和費迪南德離家時才分別八歲和七歲。

    大女兒瑪麗Marie (1841–1929)是唯一一個與母親克拉拉親近的孩子。作為長女,她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最長,受到的關愛也最多。克拉拉對她最為信任和依賴,她是唯一能跟著克拉拉外出演出與度假的孩子。瑪麗終身未婚,一直陪伴母親,成為她的全職秘書,幫她打理各種日常與職業事務,當她的鋼琴助教,幫她回信,代表母親去看望自己的弟妹。她一生心甘情願為母親做出犧牲,這算幸運還是不幸外人難於置喙。不過與母親和弟妹相比,瑪麗的一生波瀾不驚,沒有太多撕心裂肺的痛苦。

    二女兒愛麗絲Elise (1843–1928)性格比較獨立反叛,從小就受到母親的諸多批評貶抑,從外貌性格到音樂才華。這使得她與母親關係緊張,二十歲就離家自謀生路,與一個美國商人結婚後,一度移居美國,生兒育女,而後又重返德國定居,以教鋼琴為職業。然而在克拉拉的晚年,愛麗絲搬到了同一城市,母女間重塑了關係。

    三女兒朱莉Julie (1845–1872)是個病弱的美人,只活到二十七歲,勃拉姆斯曾一度愛上她,並將《舒曼主題變奏》題獻給她,她與一位義大利貴族的訂婚(得到了克拉拉的首肯)甚至影響了勃拉姆斯和克拉拉的關係。克拉拉雖然在信中表達對女兒的愛,卻極少出現在她身邊,哪怕在她病重渴望母親的時刻,克拉拉仍然在外演出。朱莉從小被送往柏林與外婆同住,節假日也無法與家人團聚,各種成人儀式均由姐姐代替母親參加,甚至死時也是姐姐守在身邊,而克拉拉接到死亡電報後,誰也沒有告訴,當晚照常演出。

    小女兒尤金妮Eugenie (1851–1938)在人生發展上相對最為順利。由於年齡小,她對父親幾乎沒有印象,常年在外演出的母親也只是個遙遠抽象的存在,她幾乎是被保姆和姐姐們帶大的,這使得她對母親的情感依賴相對較少。而她是唯一被克拉拉認為有音樂天賦的孩子,因此也受到了最好的音樂教育以及博雅教育。雖然給每個孩子準備一些音樂學習的條件,但克拉拉幾乎從不鼓勵自己的孩子從事演奏事業,且對孩子的才能總持貶抑態度,害怕他們出頭露面配不上舒曼家的名聲。在尤金妮這裡算是個例外。尤金妮後來成為一個成功的鋼琴教師,克拉拉年老後,她也搬回同住。有趣的是,儘管幼年時與母親接觸甚少,她仍狂熱地崇拜母親,在母親去世後,她與姐姐瑪麗一起整理編輯母親的作品,撰寫回憶錄以及父親的傳記,並與各種詆毀母親的輿論公開筆戰。

    如果說克拉拉與女兒們的關係尚可,在面對兒子時她就完全束手無策了。

    路德維希Ludwig (1848–1899)性格極其溫柔,卻遺傳了父親的精神疾病,十幾歲即顯出跡象,二十二歲確診後被送往瘋人院,從此與家人甚至正常世界徹底隔絕。他在信中多次苦苦懇求母親接他出去,但都遭到克拉拉的拒絕,因為她認為他「情況很糟」,完全無法在家生活。克拉拉很少去看望他,除了因為忙,也由於每次看望都帶給她極大刺激和難以平復的痛苦。最後一次看望在路德維希二十八歲那年,之後母子再也沒有見面,而此後克拉拉還活了二十年,路德維希則在瘋人院中孤獨地度過了二十一年,於母親去世後一年離開世界。

    英俊瀟灑的費迪南德Ferdinand (1849–1891)的生活也同樣不幸。由於在普法戰爭服役時期染上嚴重的風濕病,用過量嗎啡止痛後上了癮,費迪南德的餘生便在癮症發作傾家蕩產和戒癮治療的震盪中度過。克拉拉雖然見孩子面不多,但總是試圖通過信件來控制他們的生活,他們的職業、婚姻選擇,並毫不諱忌對他們才能的低估。這些都在費迪南德身上實施得最甚,她不鼓勵他學習音樂,催他選擇一份普通工作,甚至寫信給自己的音樂家朋友,(其中有些主動教授費迪南德),請他們不必「白費功夫」。她試圖阻撓他的婚姻,未果後勉強首肯。(總的說來克拉拉還是個開明的人。)費迪南德戒毒無效,窮困潦倒,最後一些年完全依賴母親的接濟,並死於母親之前七年,克拉拉則迅速接管了他的六個孩子。

    幼子菲利克斯Felix (1854–1879)敏感多愁,富於藝術氣質,像父親一樣熱愛音樂和詩歌,極度渴望母愛,但也與哥哥姐姐一樣情感受挫,才能遭到母親懷疑和貶低。勃拉姆斯曾為菲利克斯的詩譜曲,作為對他詩歌才能的肯定。但當菲利克斯要出版自己的詩集時,克拉拉要求他用筆名以免辱沒舒曼家族的名聲。和朱莉一樣,菲利克斯身體嬌弱,只活了二十五歲,死在大姐瑪麗的懷裡,當時克拉拉正在演出。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